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教材是怎麼描述中國的

英國教材是怎麼描述中國的

發布時間:2022-08-01 19:16:31

① 外國課本是如何寫中國歷史的

人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高爾基

中國作為古代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著燦爛的文化,在經歷的上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有過盛世,也有過屈辱,但這些都已經成為了歷史,這些歷史也將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被人們銘記,對於過去的歷史,無論是去繁榮還是屈辱都應該以真實的情況被銘記,這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文化的尊重,歷史不應該被掩蓋,更不應該被曲解,這是毫無疑問的。

結語

任何一個文化的輪廓,在不同的人的眼裡看來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圖景。——雅各布·布克哈特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居安思危,表達的意思就是在和平年代,也不能掉以輕心,在內心中一定要有憂患意識,時刻保持警惕性,畢竟人心復雜,任何地方都會成為缺點,包括他們介紹我們是所說的,中國古代文化更加講究情感和禮儀,而不是理性和務實,是啊,中國有多少禍端都是因為意氣用事而導致的,大家如何認為呢?

參考文獻

《世界名人語錄》

② 英國歷史教科書上是怎麼描述鴉片戰爭的

清朝政府閉關鎖國,阻礙正常了正常的貿易,同時清朝政府傲慢,不肯給予英國平等的外交地位,不肯與英國建立外交關系.同時還派了林則徐去破壞正常的貿易,嚴重損害了英國商人的正當利益.所以英國被迫發動戰爭來保衛自己的利益.

③ 請看各國歷史書上怎麼寫中國

[轉貼]外國教科書怎麼寫中國

外國教科書里的中國外國人的中國觀是如何形成的?專家說,教育和媒體的影響最為重要。那麼,外國歷史教科書中怎麼寫中國?會不會顛覆我們過去所學?對這樣的疑問,《環球》雜志記者求諸書本,一是為了解外國教育界灌輸給學生的是怎麼一個中國,二來也可尋找外國人對中國的各種看法由來的答案。
美國歷史教科書,另一面鏡子
《環球》雜志駐紐約記者/李博
美國歷史書中的台灣、貿易、人權
美國許多中學都採用一本題為《世界歷史與當今世界的關聯》的教材,供10~12年級(相當於我國的高中一、二、三年級)的學生閱讀。課本是彩色精裝書,洋洋灑灑1000頁內容里有60頁是有關中國的,中國歷史穿插在不同時期的世界歷史發展中敘述。可以說,美國人從小就是從這本書開始認識中國的。
首先,看看美國中學歷史書是怎麼寫台灣的。雖然美國政府稱其遵守「一個中國」原則,但美國公眾在談到台灣時,很多時候仍將「台灣」和「中國」錯解成了相對應的概念,他們不會把「台灣」和「中國大陸」對應,也不會補充一句「中國台灣」。
何以如此呢?在美國教科書中,數次出現的「中國疆域地圖」,商代的、秦漢時期的、元代的,一直把台灣模糊化。在書後的世界地圖里,中國大陸和台灣是用深綠和淺綠兩種顏色標示的。
其次,中國與西方的貿易問題。書中說,早在中國漢代,東西通商的重要通道「絲綢之路」逐漸形成,漢朝把大量昂貴的絲綢輸出到西亞。為了保護絲綢貿易,中國人一直保守絲綢製作過程的秘密。中國的統治者歷來嚴格限制外國商人,只允許他們在廣州活動。中國賣給他們絲綢、茶葉、瓷器,換來的卻是大把大把的黃金和白銀,造成巨大貿易順差。1793年,英國人要求增加貿易權利,被乾隆皇帝拒絕,他說:「西方的東西找不出一件中國用得著的。」
再次,有關民主和人權問題。美國課本把新中國成立的政府劃歸「集權政府」一類,對中國的民主和人權狀況橫加指責。
在其他方面的基本事實上,美國歷史教科書可能借鑒了中國歷史教科書的內容。書中除了沒提傳說中的黃帝、炎帝,把唐朝大詩人李白的名字寫成「李伯」之外,主要歷史事件和年代都與中國歷史教科書相一致。
歷史書注重講史方法
《世界歷史與當今世界的關聯》一書也有許多值得中國教科書編纂者借鑒之處。書中非常注重歷史與當今的聯系。比如:唐宋的機械鍾表與今天的石英錶;古人用硫磺、硝酸鈉和木炭混合製成火葯至今被用於製造武器和煙花;天花疫苗引發免疫學的產生,活版印刷發展到今天的電腦印刷。
這本書還注重國家間的橫向對比,通過一些表格和圖形,讓學生對同一時期各國經濟文化發展狀況進行比較,先進、落後一目瞭然。
書中提到中國的孔子和印度的釋迦牟尼、希臘的蘇格拉底幾乎是同一時代的。通過這一橫向對比,學生可以直觀了解到當時的世界思想家輩出,在不同文明中閃光。這或許是歷史的巧合,或許是不同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
對於中西文化和貿易的交流,教科書也大書特書。從「絲綢之路」的產生到葡萄、無花果、黃瓜、核桃從西亞傳入中國,從義大利商人馬可波羅1271年來到中國再到鄭和下西洋從非洲帶回長頸鹿,書中頗下筆墨。書中摘錄了《馬可波羅游記》中關於忽必烈皇宮的描寫:「宮殿屋頂很高,大廳都由金銀鑲嵌,牆壁上雕刻著龍、鳥、牧馬人和各種野獸以及戰斗的場面。天花板上也是如此,滿眼都是黃金和圖畫。廳很寬很長,可以容納6000人的宴席。」
書中還格外重視婦女在各個時期的社會地位,幾乎各個章節都有特別提到。其中說,考古發現證明商朝時期的貴族婦女社會地位很高,有土地,還領導自己的軍隊;漢代貴族婦女穿著漂亮的絲綢長袍;唐代,中國出現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皇武則天,她召賢納才,對詩人駱賓王不計前嫌;在唐宋初期,婦女地位較高,她們主持家務,負責理財和管理傭人;在「五四運動」中,婦女參加了示威遊行,她們反對包辦婚姻、裹腳,呼籲提高婦女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地位。不過,書中也有中國女嬰被遺棄的描述。

④ 有誰知道現今英國教材是如何評價當年的鴉片戰爭其國民又如何看待

關於鴉片戰爭,英國有一些與我們歷史教科書完全不同的內容,特將其中幾篇相關的文章整合一下列示如下,讓大家看看不同的觀點:

英國政府的檔案材料表明,英國政府對華政策在1839年發生了重大轉折。在此之前,英國政府小心謹慎執行的是一項旨在爭取以和平方式與滿清政府建立平等、直接外交關系的長期政策,為此,他們居然能夠忍受滿清政府強加在他們身上的「奇恥大辱」,具體的說就是發生在1836年的「律勞卑事件」。英國政府無意支持內皮爾勛爵(Napier·Lord,當時被滿清政府有意譯為「律勞卑」)提出的強硬主張,反而大幅度削減駐華機構的預算,降低駐華商務監督的行政級別並縮小其編制。

再沒有比這一事實更能說明英國政府對華政策消極無為的特點了。在親眼目睹了英國政府對它的外交官所遭受的屈辱聽之任之以後,繼任的駐華商務監督們都不願意去招惹妄自尊大的滿清政府,他們在任期間幾乎是無所事事,整天呆在伶仃洋的小艇上,窮極無聊的打發時光。

只是當後來義律出任第四任商務監督後情況才開始改變,義律主要是出於個人的進取精神,積極執行著一項消極無為的對華政策。為了與滿清政府建立起直接聯系,他竟然違反外交大臣巴麥尊的一再指示而不惜作出卑下姿態,向滿清政府遞上畢恭畢敬的「稟貼」。蔣廷黻先生曾就此寫道:「原來英國在華的目的全在通商,作買賣者不分中外古今,均盼時局的安定。我們敢斷定:鴉片戰爭以前,英國全無處心積慮以謀中國的事情。英政府的行動就是我們所謂的『將就了事,敷衍過去』」。

關於鴉片貿易,英國政府的態度十分明確,它在巴麥尊給義律的訓令中得到了明確的表達,1838年6月15日,巴麥尊寫道:

關於構成您1837年11月18日、19日和12月7日來信主題的鴉片走私貿易,我必須說,女王陛下政府不能夠為了使英國臣民能夠破壞他們前去貿易的那個國家的法律的目的而進行干預。因此,這些人由於更有效的執行中國關於此問題的法律而可能遭受的損失,必須由那些因他們自己的行動造成該損失的人士承擔。

在後來英國政府決定派遣武裝部隊前來中國時,巴麥尊在發給義律的有關指示中也仍然強調:

女王陛下政府絕不懷疑中國政府有權禁止將鴉片輸入中國,並且有權查獲和沒收那些外國人或中國臣民不顧適當制訂的禁令而輸入中國領土內的任何鴉片。

當義律因為全面違反英國政府的指示而遭免職之後,巴麥尊在發給新任全權大臣的長篇訓令中重申:

女王陛下政府對於這件事情(指禁止鴉片)不提出任何要求,因為他們沒有權利這樣做。中國政府完全有權禁止鴉片,如果它願意的話,從事一項違禁品貿易的英國臣民必須承擔這樣做的後果。

對於鴉片貿易,義律的立場比英國政府走得還要遠,在他寫給外交部的信件中,充滿了對鴉片貿易的強烈譴責。他並不滿足於英國政府一般的不幹預政策,反而企圖主動承擔起制止鴉片走私的責任。他甚至提出與滿清官員一起去共同阻止鴉片走私,因為他相信,那些英國鴉片販子不大把滿清政府的輯私官員放在眼裡,他希望一旦他出現在輯私現場,有助於防止那些人的輕舉妄動。出於對鴉片貿易急劇擴大的憂慮,他還更進一步鼓吹英國政府積極干預以制止鴉片走私。在林則徐所發起的最新一輪禁煙運動中,義律代表英國政府發表了大量措辭嚴厲的通告,警告那些從事鴉片貿易的商人。義律在通告中說:

本首席監督進一步發出通知,警告所有那些在虎門以內的這種帆船、快艇或用其它方式裝配的小船中從事上述非法鴉片貿易的女王陛下臣民:如果有任何中國人因任何英國臣民或臣民們嚴重造成的死亡或任何傷害前來,該英國臣民或臣民們被正式判定有罪後,將受到重大的懲罰,如同該罪行是在威斯敏斯特的女王陛下法院管轄范圍內所犯的一樣。

本首席監督進一步發布通知,警告所有那些擁有這種帆船、快艇或用其它方式裝配的小船在虎門以內從事該非法鴉片貿易的英國臣民:如果中國政府認為適於捕獲並沒收那些船隻,女王陛下政府將決不進行干涉。

本首席監督進一步發布通知,警告所有受雇於這些帆船、快艇和用其它方式裝配的船隻在虎門以內從事非法鴉片貿易的英國臣民:對執行搜尋和捕獲任務的中國政府官員進行武力抵抗是一種非法行為,而且他們將按照這種方式承擔後果並接受懲罰,即如同上述武力抵抗是在他們本國或任何外國反對他們本國政府官員或任何其它外國政府官員一樣。

即使就是因為「林維喜案件」而被林則徐驅逐到海上四處飄迫之後,義律也沒有改變他對鴉片貿易的態度,他在給巴麥尊的信中寫道,沒有任何人比他「對於在中國沿海進行的這種強制貿易所帶來的恥辱和罪惡抱有更深刻的厭惡態度,我不知道在該貿易與海盜行為之間有何選擇」。

這些史料呈現出與道德批判完全相反的另外一幅畫面,最起碼可以說,英國政府承認滿清政府完全有權制止鴉片走私,對他們所採取的禁煙措施並不企圖干預。事實上,他們對待中國政府所頒法律的態度相當認真,上面的那些引文就反映出他們的這種態度。

這里再多舉一些例子。當有一次鄧廷楨試圖在廣州商館外面廣場絞死一位名叫何老近的據說是鴉片販子的人時引發了西方商人的騷亂。本來,鄧是想以此方式威脅那些被認為參與鴉片貿易的西方商人,而西方商人則認為這個廣場屬於他們所租用的商館,平時被他們用作鍛煉身體的場地,居然當成了廣州當局的刑場,因此非常憤怒。這場騷亂規模很大,差點導致嚴重的後果,而鄧廷楨也因為此事考慮得太欠周到,不敢向北京的皇帝報告。當事情傳到倫敦之後,巴麥尊質問那些參與騷亂的西方商人:「他們根據所說的什麼權利,認為他們自己有權干涉中國的司法官員們在一座中國城市內為執行他們上級官員的命令所作出的那些安排。」還有一次,為了管理在廣州逗留的英國水手,義律上報了他所制定出的一個章程,巴麥尊在咨詢了法律顧問的意見之後立即指出:「這些章程事實上等於在中國皇帝所轄領土內的黃浦建立了一個警察制度,將是對獨立國家所享有的絕對主權的一種干涉」,斷然拒絕批准。

皇帝罷免林則徐的理由是「內而奸民犯法不能凈盡,外而興販來源並未斷絕」,並不完全是借口。以現代反毒品走私的經驗來推導當時,我們本來應該看得更加清楚。另一方面,英國社會中反對鴉片貿易的人數非常之多,正是他們在議會辨論時把政府的戰爭議案說成是發動「鴉片戰爭」,這是我所知道的「鴉片戰爭」的第一個出處。要讓這樣的議會最後批准戰爭,必須提出充足的理由。考慮到英國政府並沒有設立宣傳部,也無法壟斷媒體,他們的理由或者說是「借口」要讓大多數議員們接受,肯定具有很強的說服力量。事實上在雅片戰爭爆發前,議會主戰派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支持票數,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最終讓英國議會通過開戰議案的即是林則徐的全面禁止貿易令。

當中英雙方處於僵持之際,林則徐向所有"海外夷人"發布通告,命令他們順從天朝。8月15日,林下令禁止一切貿易,封鎖外國在廣州的全部企業,並派兵開進澳門。義律則命令香港、澳門的英國商人及其家屬登船,駛離海岸;林進一步命令嚴禁村民供應英船任何日用品,並且派戰船封鎖英船,一旦發現上岸的外國人,一律就地正法。9月5日,義律派英商郭士立作為特使,交給林的信件之一,要求解除對英國船隻的封鎖,恢復正常貿易關系;之二則要求制止村民在英船取得淡水處投放污垢物甚至毒物。林拒絕了。下午兩點,義律發出最後通牒,得到的是置之不理。3點,英國軍艦向封鎖的中國戰船開火,以圖突破封鎖。《時代周刊》稱之為鴉片戰爭第一槍。其實這頂多隻是一場局部的武裝沖突,稱不上任何戰爭。

小規模的沖突結束之後,無論正常貿易仰或鴉片走私,在整個過程中一天也沒有停止過,區別僅在規模縮小了許多。銷毀鴉片的一個"副產品"就是鴉片價格飈升,鋌而走險的大有人在。雙方僵持數月卻沒有積極的解決不能不是林則徐的一個失誤,這種僵持除了導致英國軍艦陸續到達以增強實力之外,還被英國那些反對禁止鴉片貿易的勢力利用,致使武力解決問題的主張逐漸占上風。11月4日,英國軍艦與中國水師在穿鼻、官涌海面開始武裝沖突,至13日,此類沖突共發生六次,雙方各有損失。連同9月5日那一次沖突在內,林則徐報告朝廷稱之為"七戰七捷"。道光皇帝大喜,在朝廷昏官的一片贊揚聲中,道光皇帝12月下令禁止廣東口岸的全部對外貿易。林則徐於1840年初奉命正式封港,斷絕中外之間全部貿易往來。

中國全面禁止貿易的消息傳到倫敦,主戰派終於得到了他們開戰所需要的票數,盡管如此,在最後表決中,政府的議案僅以271票對262票的微弱多數得到通過,當然,這並不足以安慰地球另一邊的滿清政府。

不僅僅是法律,還應該看得更寬一些的是,在1839年那個炎熱的夏季,中英雙方在一系列具體問題上的認識反差終於變得尖銳起來,構成了雙方沖突的主要來源。這一事實本身說明了不同價值觀念在雙方關系中的重要作用,卻一直未被重視。知識精英習慣於用實際利益、特別是經濟利益——更加通俗的說就是用錢來解釋歷史,把功利說成是歷史的唯一動機,而將其它一切都說成是「借口」和「幌子」,反映出主張經濟決定論的唯物史觀的巨大影響。但利益,只有被認定是有價值時才成其為利益,在這里更重要的是人們的價值觀念。人們總是通過它的視場來審視自身利益,這種視場猶如照相機的變焦鏡頭,同一利益既可被放大到不惜背水一戰的程度也可縮小為忽略不計。當不同價值觀念的人們面對同一事物時,事物實際上是怎樣也許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事物應該是怎樣。正是他們對應然的不同看法,提供了一條線索去探索那場戰爭的起源。

⑤ 國外教科書對中國歷史的評價如何

美國歷史教科書還關注中國文學的發展脈絡。它稱公元前500年左右編輯成冊的《詩經》是當時最偉大的文學作品,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書上翻譯了《詩經》的第100首(丈夫外出打仗)、122首、124首和127首(士兵思鄉)。對於中國古典文學的鼎盛時代,書中翻譯了唐朝詩人李白的詩歌《靜夜思》和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醉花陰》中的一段。課本還十分注重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在評論歷史事件的同時也會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自己來分析歷史人物在歷史潮流中的作用,以唐明皇的「開元盛世」為參照,讓學生思考究竟是「英雄造時世」,還是「時世造英雄」的辯證問題。再比如說,書中講孔子認為教育應該教人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同時又向學生提問 「你認為今天的老師應不應該教這些,為什麼?」一位在美國高中讀書的中國留學生說:在美國上歷史課和中國不同的是,老師會把歷史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講給學生聽,然後鼓勵同學們討論,通常不會主觀對此事件定性。即使對於二戰這樣的重要歷史事件,也由學生自己來評價歷史責任。

⑥ 美國的歷史教科書是怎麼寫中國和世界歷史的

美國許多中學都採用一本題為《世界歷史與當今世界的關聯》的教材,供10~12年級(相當於我國的高中一、二、三年級)的學生閱讀。課本是彩色精裝書,洋洋灑灑1000頁內容里有60頁是有關中國的,中國歷史穿插在不同時期的世界歷史發展中敘述。可以說,美國人從小就是從這本書開始認識中國的。
首先,看看美國中學歷史書是怎麼寫台灣的。雖然美國政府稱其遵守「一個中國」原則,但美國公眾在談到台灣時,很多時候仍將「台灣」和「中國」錯解成了相對應的概念,他們不會把「台灣」和「中國大陸」對應,也不會補充一句「中國台灣」。
何以如此呢?在美國教科書中,數次出現的「中國疆域地圖」,商代的、秦漢時期的、元代的,一直把台灣模糊化。在書後的世界地圖里,中國大陸和台灣是用深綠和淺綠兩種顏色標示的。
其次,中國與西方的貿易問題。書中說,早在中國漢代,東西通商的重要通道「絲綢之路」逐漸形成,漢朝把大量昂貴的絲綢輸出到西亞。為了保護絲綢貿易,中國人一直保守絲綢製作過程的秘密。
中國的統治者歷來嚴格限制外國商人,只允許他們在廣州活動。
中國賣給他們絲綢、茶葉、瓷器,換來的卻是大把大把的黃金和白銀,造成巨大貿易順差。1793年,英國人要求增加貿易權利,被乾隆皇帝拒絕,他說:「西方的東西找不出一件中國用得著的。
再次,有關民主和人權問題。美國課本把新中國成立的政府劃歸「集權政府」一類,對中國的民主和人權狀況橫加指責。
在其他方面的基本事實上,美國歷史教科書可能借鑒了中國歷史教科書的內容。書中除了沒提傳說中的黃帝、炎帝,把唐朝大詩人李白的名字寫成「李伯」之外,主要歷史事件和年代都與中國歷史教科書相一致。

⑦ 請在英國呆過的朋友幫我解惑一下,英國歷史書是怎麼描述他們那一段殖民歷史的

英國人對於他們的殖民史是頗為得意的,那正是他們成為全球霸主的一段歷史,他們英國人普遍認為是文明戰勝荒蠻,給本國人民帶來幸福。隨便說個吧,就連蘇格蘭人的起義領袖威廉華萊士,現在在英國很多歷史學當中被認為是流氓、烏合之眾、垃圾人。。。更不用說非洲、北美、印度和澳洲的被殖民者了。。。就說現在還有個英聯邦運動會、英聯邦這個活動、英聯邦那個活動,英國女王不僅在英國本土受尊重,很多曾經的英國殖民地都認這個女王。。。殖民本身是非常罪惡的!

⑧ 英法美等國歷史教科書關於他們侵略別國的那段殖民史是怎樣表述的呢,直言去侵略他國嗎

英國的是這么說的 其他的也應該類似:
英國史中對鴉片戰爭的描述是基督教文化受到愚昧暴力的自衛,更是為了把先進文明帶給東方,促進貿易的目的,甚至在一些英國歷史學家的論著里不怎麼提戰爭,只是說有一些沖突。同樣的情況出現在中國的史書中,對朝鮮和東南亞國家和民族發動的侵略以及帶來的苦難都只是只言片語。

所以個人覺得看歷史最好是能夠結合國外的史書從正反兩個角度來客觀地評價和反思。

英國史里邊的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在中國史里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但是英國的歷史家們對這個重大的事件究竟如何處理呢?本文的目的即是要探討這個問題。
一 英國通史里邊的鴉片戰爭
一個歷史家對於某一件敘述的詳略多半是決定於在他們的眼光中這件史事的重要性,這本是修史的慣例。我們且先看英國通史中英國歷史家所給鴉片戰爭的地位。近幾十年來,英國寫的單卷的或兩卷的英國史,最著名的有三種。較早的是葛林著的「英國人民簡史」,在這部通史中,鴉片戰爭只佔了兩句話。敘述到巴麥尊的外交政策的時候,他說這位外長到處施行高壓政策:「英國人的良心為一八三九年因中國禁止鴉片私運入境而引起的戰爭所傷害了。」(一九二四年改訂本,卷二,第四八七頁)下邊又說:「對中國講和了,依據和約,幾個海口對外國開放了。」(卷二,第四八八頁)這兩處都是因為敘述一八四○年代英國復雜的外交的時候而附帶提到的。著者並沒有與以適當的敘述,大概他認為這件事情對於英國的影響並不太大吧?不過他在這簡單的幾句話中,對於這件事情的是非曲直,倒還明白地承認,並不加以粉飾,這可以代表前世紀七○年代進步的史家的看法,而是後來英國歷史家所不及的。
葛林的「英國人民簡史」以後,十九世紀末年英國史學家伽丁納的「英國史教科書」對於第一次鴉片戰爭一個字也沒提。對於第二次鴉片戰爭因為敘述巴麥尊內閣垮台,順便地說:
「巴麥尊的高壓政策,使得他於一八五七年對中國挑起了戰爭,這場戰爭在國會的多數議員看來是沒有理由的,因而對他加以攻擊。他解散了國會,訴之於國民好戰的本能,他在新國會里反而得到多數。」(一九二七年改訂本,第九五五頁)
這段引文只是說明在一八五八年巴麥尊內閣因為什麼塌了台,並非是要述說這次戰爭。很明顯地,在他看來,這件事情對英國是不足輕重的,因之不必敘入。
近年來新出的英國通史,最著名的自然是屈勒威林著的「英國史」。他這書對於鴉片戰爭也是一字也沒有提。只籠統地說道:
「在這危急的關鍵(按指拿破崙戰爭後),英國掌握著有色人種的命運。在和中國接觸中,在和印度更密切地接觸中,並且在不久的非洲開發中,它代表著歐洲。假若白種人對土人的接觸仍繼續著以前的愚昧、自私、不負責任的態度,那世界文明不久就會遇到很大的災害。」(第五九八頁)
英國十九世紀對中國和印度海盜式的侵略行為,他竟說是「接觸」。英帝國主義者對於印度無情的壓迫和剝削,他竟說是為了印人的利益。本書對於英帝國主義的謳歌,對於受壓迫民族的鄙視,都是驚人的。所以本書與其說是一部歷史,還不如說是英帝國主義的宣傳品。
以上我們所檢討的三本英國通史,全是資產階級歷史家站在侵略者剝削者的立場寫的。最近一位英國馬克思主義者莫爾吞著了一本「人民的英國史」,站在人民的立場,以辯證唯物論的方法來研究英國史。自一九四五年再版以來至四八年已經出了四版,可見英國人民對於這類書籍需要的迫切。在他這簡短的英國通史中(一冊,共五六三頁),他給了鴉片戰爭相當的篇幅,並且他直言不諱稱它為「鴉片戰爭」(第四六三頁),讓我們把這段全文翻譯過來罷:
「一八一三年以後,東印度公司商業收入的來源是靠著中國茶葉貿易的專利,這個專利,以後又維持了二十年。東印度公司每年賣出價值四百萬英鎊的茶葉,約等於在廣州買進時價格的一倍,利潤已經相當的大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一八三九至一八四一)進行的時候,正值藍克郡的便宜紗布大量涌人中國的時候,正和從前湧入印度相同。所以這個戰爭表面上看來雖是為了強迫中國人買印度的鴉片,而實際上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即是要突破自由對華輸出英貨的障礙。戰爭之後,英國獲得 了香港和五口開放。到了第二次戰爭(一八五六到一八五八),英國的勢力就伸入揚子江流域了。」(第四六二至四六三頁)
末了他又引了馬克思的話,說明英國的便宜的工業製造品對於中國印度手工業的打擊。拿這些話來和前邊所引的三種資產階級歷史對比一下,就可以看出資產階級史學家是如何掩蓋粉飾來欺騙讀者。
二 英國近世史里邊的鴉片戰爭
試再看在英國近世史中,英國歷史家對鴉片戰爭事如何處理。
在馬瑞奧特的「滑鐵爐戰後的英國」一書(第九次改訂本,一九二九年出版)中鴉片戰爭前後佔了三節。第一次鴉片戰爭佔了兩頁,他稱它為「對華戰爭」。按鴉片戰爭這個名辭本來是英國人首先創用的(自鴉片戰爭開始時已經如此稱呼),可是近來英國的歷史家要粉飾自己國家的侵略行為,便不常用這個名辭了。著者說,關於這次戰役的道德問題,直到了現在還不能解決。在當時英國政治家葛萊斯吞嘗說:「我從沒有聽到比這次對華戰爭起源更不公道,進行時更給英國丟臉的戰爭。」這在當時,英國人都互相傳誦,認為名言;但是一百年後的歷史家硬要將它推翻。竟說在這場戰爭中,鴉片並不是主要的原因,而是一個偶然的問題。他又說:自一八三三年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的專利權取消了以後,鴉片貿易突然增加,而這些新參加對華貿易的買賣人,不受任何束縛,不負任何責任,東印度公司對他們不能過問。這些商人目無法紀,到處闖禍,遂致引起了中國政府的注意。他們也承認這次戰爭的本身對於英國並不是一件光榮的事情。但是他又說:「無論當地的英國臣民和官吏如何地非法,英國政府是無可非議的。」(第一五八頁)說到南京條約,作者的本意又不自覺地流露出來了。他說:「戰爭雖然沒有帶來了光榮,但是由南京和約中我們倒得到了不少切實的利益。」(第一五九頁)
這書對於二次鴉片戰爭也有簡單的敘述(第二五五至二五六頁),關於亞羅船事件,他竟含混其辭地說道:「無論是和非罷,亞羅船是在英國的旗幟下航行的。」(第二五五頁)他承認英國香港總督鮑林是要拿這事件作借口來達到廣州入城的目的戰爭才因之爆發(第二五六頁)。這本書雖然對於兩次鴉片戰爭都有簡單敘述,但是完全是為英國的侵略政策辯護,其中的敘述是毫無價值可言的。
較馬瑞奧特的書更詳細的是羅和山德斯二人合著的專論維多利亞女王朝的「英國史」(一八三七至一九○一)。這部書雖是以政治外交為主,但是講到鴉片戰爭的地方也很簡略,在五百三十二頁中只佔了兩三頁的篇幅。
他們指出這次戰役是為了對於鴉片的爭執而引起來的。但是又把戰爭的責任歸到林則徐身上。他們承認舟山一役,英國的兵丁因疫疾損失了一半,所剩下的一半又重傷了二分之一。從前一般的印象,以為英國得了一個便宜的勝利,並沒有受到什麼損失,這是錯誤的。翌年英國又大舉入寇,當時清朝的主戰派失敗,投降派得勢,英國才得到了便宜的勝利。最後他又指出當時英國一部分主持正義的人士對於這次戰役頗加攻擊。但是單從鴉片貿易一項,印度政府一年抽稅就在一百多萬磅以上,為了經濟利益英國政府也就顧不得道義了。(第四十一至四十二頁)
吳德渥德的「改革時代——一八一五至一八七○」是牛津英國史的第十三本,也是一部較新的十九世紀英國史,一九三六年出版。在這部書中鴉片戰爭佔了三頁的篇幅,從一八三九敘述到一八六○年,算是較為詳細的了。
但是他的敘述充滿了偏見和武斷,為英國侵略政策盡了辯護的能事。他也稱鴉片戰爭為對華戰爭。他以為戰爭的主因是東方和西方的社會政治的不同,這種不同是沒有方法可以解決的,所以終致訴之於武力。中國的皇帝要保持幾千年的傳統,反對進步;而西方的商人根據他們冒險貪得的習慣,堅持要和中國自由通商。

⑨ 在外國歷史教科書中是怎樣描述中國歷史的

德國:

中國歷史最早是出現在小學課本上,重點寫的是中國的四大發明。所以德國的孩子們,從小便知道中國是一個有著古老文明的神秘國家。

俄羅斯:

對於中國的歷史,俄羅斯的教科書都記錄的非常詳細。但是到了滿清的時候,俄國的筆墨開始加重了。特別是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還有被割讓的土地,這一方面被著重描寫了。

日本:

《世界歷史》是日本國中的必修課程。這本書對中國古代的貢獻也有詳細的記載,如四大發明、科舉制度等。並著重敘述了唐代對日本的影響。但是到了清朝就開始有批判的色彩了,用大量筆墨寫到滿清皇帝的昏庸無能,到了民國時期,特別是侵華戰爭,則是一帶而過,對於日軍在中國犯下的罪行隻字不提。

韓國:

韓國在教科書里頻繁篡改歷史。例如,我國的四大發明,全世界都知道是我國擁有的四大發明,韓國人說這是我們與中國的共同努力才發明出來的,而且之前也說端午節是發源於韓國。

(9)英國教材是怎麼描述中國的擴展閱讀

中國歷經多次政權演變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文化、科技世界矚目。

中國史前時期炎黃二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約公元前2070年,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東周推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革,思想上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宋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在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後經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終於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又經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

1978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快速發展,2011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⑩ 世界各國歷史課本如何論述中國歷史

美國

《世界歷史與當今世界的關聯》這么一描述我國古代發明的歷史:

唐宋的機械鍾表與今天的石英錶;古人用硫磺、硝酸鈉和木炭混合製成火葯至今被用於製造武器和煙花;天花疫苗引發免疫學的產生,活版印刷發展到今天的電腦印刷。

這本書還注重國家間的橫向對比,通過一些表格和圖形,讓學生對同一時期各國經濟文化發展狀況進行比較,先進、落後一目瞭然。

書中提到中國的孔子和印度的釋迦牟尼、希臘的蘇格拉底幾乎是同一時代的。通過這一橫向對比,學生可以直觀了解到當時的世界思想家輩出,在不同文明中閃光。這或許是歷史的巧合,或許是不同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

對於中西文化和貿易的交流,教科書也大書特書。從「絲綢之路」的產生到葡萄、無花果、黃瓜、核桃從西亞傳入中國,從義大利商人馬可波羅1271年來到中國再到鄭和下西洋從非洲帶回長頸鹿,書中頗下筆墨。書中摘錄了《馬可波羅游記》中關於忽必烈皇宮的描寫:「宮殿屋頂很高,大廳都由金銀鑲嵌,牆壁上雕刻著龍、鳥、牧馬人和各種野獸以及戰斗的場面。天花板上也是如此,滿眼都是黃金和圖畫。廳很寬很長,可以容納6000人的宴席。」

書中還格外重視婦女在各個時期的社會地位,幾乎各個章節都有特別提到。其中說,考古發現證明商朝時期的貴族婦女社會地位很高,有土地,還領導自己的軍隊;漢代貴族婦女穿著漂亮的絲綢長袍;唐代,中國出現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皇武則天,她召賢納才,對詩人駱賓王不計前嫌;在唐宋初期,婦女地位較高,她們主持家務,負責理財和管理傭人;在「五四運動」中,婦女參加了示威遊行,她們反對包辦婚姻、裹腳,呼籲提高婦女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地位。不過,書中也有中國女嬰被遺棄的描述。

與此同時,美國歷史教科書還關注中國文學的發展脈絡。它稱公元前500年左右。編輯成冊的《詩經》是當時最偉大的文學作品,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書上翻譯了《詩經》的第100首(丈夫外出打仗)、122首、124首和127首(士兵思鄉)。對於中國古典文學的鼎盛時代,書中翻譯了唐朝詩人李白的詩歌《靜夜思》和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醉花陰》中的一段。

課本還十分注重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在評論歷史事件的同時也會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自己來分析歷史人物在歷史潮流中的作用,以唐明皇的「開元盛世」為參照,讓學生思考究竟是「英雄造時世」,還是「時世造英雄」的辯證問題。再比如說,書中講孔子認為教育應該教人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同時又向學生提問 「你認為今天的老師應不應該教這些,為什麼?」

閱讀全文

與英國教材是怎麼描述中國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法西斯為什麼弱 瀏覽:933
印度歌曲背景音樂叫什麼名字 瀏覽:996
義大利面配的醬料怎麼製作 瀏覽:605
印度是什麼級別的 瀏覽:694
義大利民歌桑塔露琪亞是什麼意思 瀏覽:535
英國人為什麼要去巴黎 瀏覽:208
新中國成立以後發行了多少郵票 瀏覽:391
中國球王年薪是多少 瀏覽:345
義大利護膚品的品牌有哪些牌子 瀏覽:175
東興市還有多少越南人 瀏覽:580
義大利lsb板材哪裡生產 瀏覽:253
伊朗和敘利亞之間有什麼戰爭 瀏覽:472
蘋果中國代工廠為什麼搬到印度 瀏覽:296
中國怎麼變成這個樣子 瀏覽:224
去伊朗可以帶多少現金 瀏覽:259
出口英國木頭需要什麼證書 瀏覽:173
中國印尼海軍在哪裡聯合軍演 瀏覽:977
中國第一悍匪是怎麼越獄的 瀏覽:473
印度母牛在哪裡 瀏覽:920
伊朗一年工資多少 瀏覽: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