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英國人口的死亡率是多少
2008年統計的英國人口死亡率為:10.05/1,000人 (
② 英國,美國,法國,沙俄,日本,義大利,奧匈帝國新冠死亡多少人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11
③ 中國平均每年平均每100人死亡率是幾人,美國,日本,死亡率英國、法國 朝鮮、韓國古巴,印度
這個數據民政局網站有沒有,或者查一下人類發展報告?衛生部網站。。。
中國
年 份 死亡率 年 份 死亡率 年 份 死亡率
1978 6.25 1989 6.54 1999 6.46
1980 6.34 1990 6.67 2000 6.45
1981 6.36 1991 6.7 2001 6.43
1982 6.6 1992 6.64 2002 6.41
1983 6.9 1993 6.64 2003 6.4
1984 6.82 1994 6.49 2004 6.42
1985 6.78 1995 6.57 2005 6.51
1986 6.86 1996 6.56 2006 6.81
1987 6.72 1997 6.51 2007 6.93
1988 6.64 1998 6.5
④ 蘇聯,美國,英國,德國,日在二戰中總共死多少人
二戰總共傷亡2000萬人左右
蘇聯死亡人數排名第一,是2050萬人(一說2680萬人),當時蘇聯人口是2億人,其中被德軍俘虜的蘇聯紅軍中,有575萬人死於戰俘營,蘇聯紅軍一共死亡890萬人,加上民兵有1400萬人。
美國是流血最少但是獲利最大的,太平洋戰場死傷5萬人左右,歐洲戰場死傷不詳,這個數字到今天都沒有公布,但是超過40萬人,畢竟德國人不是日本矮子。
英國死亡40萬人(一說44萬人)其中軍人38萬人(一說41萬人),僅僅是1943年,就有18萬英國陸軍死於德國人的轟炸下。
德國二戰死亡約800萬人,其中軍人約600萬,其餘平民。其中死於西線和北非約有50萬,其餘死於東線蘇德戰場,還有一批6萬人的戰俘,德國人說是失蹤,蘇聯人說是已被遣散,但是他們一直拿不出證據,估計是被蘇聯人殺了。
日本二戰死亡人數近300萬,其中士兵死亡約190萬(日本歷史教科書上寫185萬),其中在中國戰場死亡人數約44萬(我們現在教科書上寫的135萬是胡扯,因為多出來的都是TMD漢奸。);在東南亞被英軍、中國入緬遠征軍(消滅日軍1萬還多)、游擊隊殺死約18萬;在蘇日戰場死亡10萬餘人;在太平洋與美軍戰斗中死亡約120萬;志願人員、童子軍死於戰爭近40萬;平民被美軍原子彈、炸彈炸死人數約在55萬人以上。(要知道倆原子彈扔下去就有20多萬日本人見了天照大神。)
⑤ 英國爆發的「霧都劫難」究竟導致了多少人遇難
說起霧霾大家都不陌生,北方尤其是北京,每年都會有一段時間走在街上騰雲駕霧,像走到了仙宮。但是霧霾的危害遠遠不止只是讓人看不清楚而已,它還意味著體弱多病的一些人群也許會有生命的威脅。
說到這我突然想起1952年倫敦那場因大霧引發的災難——當時共造成1.2萬人死亡。巧的是在1952年的時候英國的GDP與我們這個時期大致是一樣的,這是個值得玩味的巧合。
英國為了快速發展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其實我們也是如此。雖然我們擺脫了貧困,但是環境受到了污染。在人口總數遠遠小於中國的英國,扭轉這一局面也花費了一二十年的時間,所以改善環境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過程。
倫敦的那場災難,以及之後的改善或許能為今天的我們提供一些有用的啟發,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相信我們永遠不用面對1952年倫敦遭遇的那些事。
⑥ 英國倫敦近來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一、出生率的分布出生率是以每千人每年出生的嬰兒數來表示的。世界各個國家的人口出生率差別很大。出生率可分為五等。即:>50‰、40~49‰、30~39‰、20~29‰及<20‰。總的來看,非洲、西南亞、拉丁美洲的人口出生率最高,大多數國家均>40‰;其次是中國、東南亞、南亞地區,這些地區和國家的出生率為20~29‰;最低是歐洲與北美洲、俄羅斯與澳大利亞,其人口出生率<20‰。以國家為單位,人口出生率>50‰的國家都集中在非洲,其中有尼日、茅利塔尼亞、盧安達和肯亞等國;人口出生率最低的國家都出現在歐洲。例如,人口出生率<10~12‰的國家有德國、丹麥、義大利、瑞士和瑞典。以上事實說明,高出生率集中在低緯度地帶,尤其是熱帶和副熱帶;而低出生率則集中在中緯與高緯度地帶。如果把人口出生率與人口密度的分布相對照,則可以看到,人口密度比較高的西歐、日本,其人口出生率反而比較低;而人口比較稀少的非洲、西亞與拉丁美洲的出生率相當高。從經濟狀況看,工業比較發達和城市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和地區,如西歐、北美和日本,出生率比較低。與其相對應的工業比較後進、農業經濟落後並佔主導地位,以及城市化程度不高的非洲、西亞與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出生率很高,居於世界之首。可以這樣說,出生率的高低成為與經濟發達程度相聯系的一個指標。發展中國家人口出生率過高,人口過多,影響著經濟的發展與生活水平的提高,甚至拉大了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文化狀況對一國人口出生率的高低也有影響。例如,當今人口出生率比較低的西歐、北美,以及南美的阿根廷和澳大利亞等地區,恰好是歐洲各國家移民所住的地方,文化程度高,出生率就低;而拉丁美洲雖也有一部分歐洲的移民,相比之下文化水平不高,則出生率比上述地區高。所以出生率的高低不僅與城市化的程度、工業化的水平及文化狀況有密切聯系。通常成為負相關。二、死亡率的分布死亡率與出生率一樣在世界上的分布也是很不均勻的。一般把死亡率的高低分為五級(表2-2):表2-2 某些國家人口的農業密度與生理密度對比(人/平方千米)國別農業密度生理密度埃及2091475荷蘭341642美國1118日本1352380 死亡率與營養及衛生條件有密切聯系。非洲的死亡率比較高。如馬爾加什,馬拉維,其死亡率達25‰以上;衣索比亞為24.9‰、甘比亞為23.2‰、安哥拉為23.1‰、幾內亞比索為23‰整個非洲的55個國家和地區與歐洲的34個國家與地區相比出現明顯的差別(表2-3)。非洲地區前三級共37個占總數的67.72%。而歐洲無前三級,其平均死亡率只有11‰。由此可見,非洲與歐洲在死亡率上的差別之大是十分驚人的。這種情況與出生率一樣,與工業發達程度和城市化程度有密切聯系。工業化與城市化程度高的國家,其死亡率低。反之,死亡率就高。但是,有些發展中國家,雖然工業化與城市化程度不很高,但死亡率則比較低,如泰國的死亡率為9.3‰、巴西為7.8‰、中國為6.9‰。 表2-3 世界上死亡率的分級(‰)等級指標第一級>25第二級20~24第三級15~19第四級10~14第五級<10 影響死亡率的因素很多,在工業化程度比較低的國家、營養和衛生條件是其重要條件。在工業發達國家,醫葯衛生條件有很大改善,有些疾病,特別是一些傳染性疾病,基本已被控制,因此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但是,某些社會性原因,如交通事故在死亡率中所佔的比率有所上升。 三、世界人口的增長人口增長率,即出生率減去死亡率,也就是這個國家或地區的每年人口的增長情況。從人口增長圖可以看出,世界人口增長率的分布與出生率和死亡率分布特徵有密切的聯系。增長率最高的是在非洲、西亞和拉丁美洲地區的大部分國家。其中整個非洲人口年增長率達29‰,超過30‰的國家達14個;西亞和拉丁美洲地區有許多國家人口年增長率超過30‰。與此相反,北美洲、歐洲、俄羅斯的亞洲地區、澳大利亞的人口年增長率最低,甚至個別國家出現了負增長(表2-4)。在歐洲,全洲人口增長率僅有4‰,大部分低於10‰,部分國家接近零增長,還有幾個國家為負增長。由此可見世界上人口增長率的空間表現很不平衡。表2-4 非洲與歐洲人口死亡率的比較等級非洲(55個單位)歐洲(34個單位) 第一級2 第二級15 第三級20 第四級11 14 第五級 7 18
⑦ 世界上一年有多少人死亡
據資料顯示,全世界每秒鍾大約死亡是1.85人,每分鍾大約死亡是111人,每小時大約死亡是6640人,每天大約死亡是159000人,每周大約死亡是1120萬人,每年全球死亡總數約為5820萬人。
⑧ 英國新冠死亡率較高,造成英國現在這樣到底是哪些方面的原因
2019年年末開始,新型冠狀病毒逐漸蔓延到世界各地,對很多地區都產生了嚴重的影響。而隨著疫情的發展,在2020年英國、南非等地又出現了新的變異品種的新冠病毒,使得疫情的形勢又開始嚴峻起來。英國變異的新冠病毒也逐漸傳播到了世界各地的其他國家,這種病毒的傳染力極強,比最早的新冠病毒的傳播率要高很多,這也導致了出現大面積傳播擴散的現象,很多國家也立刻引起了重視,開始收緊防疫制度。
當前,英國已經採取了很多嚴格的防疫措施,來阻止病毒的蔓延,但是收效不大。這種變異的病毒很有可能會很快成為英國當地的主要傳染病毒,而且還有研究人員發現,這種變異病毒的致死率可能還要高一些。因此,疫情還遠遠沒有結束,我們仍然不能放鬆警惕,仍然需要在生活中嚴格做好個人的防護工作,萬眾一心,堅定抗疫能夠取得勝利的決心和信念。
⑨ 二戰當中 軸心國 和 同盟國的死傷大致有多少
軸心國死傷人數達1100多萬人 其中德國400多萬 義大利200多萬 日本300萬
還有其他軸心國死傷200多萬 包括羅馬尼亞 保加利亞 挪威 荷蘭 比利時等等
同盟國死傷1600多萬 其中前蘇聯600多萬 中國200多萬 印度 加拿大 美國 英國共300多萬 還有其他同盟國500多萬 這些都是軍隊死傷 平民死傷不計其數
你說的那些美國片 M3 M4以少勝多 那隻是電影 電影是帶有誇張色彩的 美國也是在電影中炫耀自己 但也包含一些事實 其實在二戰前期 德國的虎式坦克相當威猛 機動性很強 你說的德國和美國的交戰 主要是在法國的交戰 那時已經是1944年 屬於戰爭後期 德國的新式主戰坦克-虎王 它代替了虎1 其機動性較差 當時德國已經國力大傷 每月的坦克產量相對與同盟國 差很多 美軍坦克數量都占絕多數 多為中型坦克 速度快 所以雖然虎王的裝甲厚 火炮威力大 但缺乏坦克最重要的一點;機動性 而且數量上處於絕對劣勢 最終敗在美英手中
⑩ 二戰中,那個國家人口死亡的多具體數字有多少
二戰傷亡人數統計
蘇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損失:
(1)蘇芬戰爭(1939年11月至1940年3月):蘇軍死亡4.9萬,受傷15.9萬人次。
(2)蘇德戰爭(1941年6月至1945年5月):蘇軍死亡681.7萬,被俘或失蹤445.6萬人,傷
病1832萬人次。
附:蘇德戰爭雙方歷年損失數:
1941年:德軍損失85萬人。其中死亡30萬人、被俘或失蹤數千人。
蘇軍損失447萬人。其中死亡80萬人、被俘或失蹤234萬人。
1942年:德軍損失200萬人。其中死亡50萬人,失蹤或被俘約10萬人。
蘇軍損失737萬人。其中死亡174萬人、被俘或失蹤152萬人。
1943年:德軍損失290萬人。其中死亡70萬人,被俘或失蹤約20萬人。
蘇軍損失786萬人。其中死亡194萬人、失蹤或被俘37萬人。
1944年:德軍損失300萬人。其中死亡123萬人,被俘或失蹤約60萬人。
蘇軍損失688萬人。其中死亡160萬人、失蹤或被俘17萬人。
1945年:德軍損失約300萬人。其中死亡50多萬人,被俘或失蹤約70多萬人。
蘇軍損失301萬人。其中死亡73萬人、失蹤或被俘7萬人。
合計:德軍(含黨衛隊)在蘇德戰爭中損失累計近1200萬。其中死亡320多萬人、被俘1
60萬人(不含1945年5月9日後投降或受降者的120多萬德軍)、傷病累計約700萬人次。最
終死亡人數為380萬(含死亡的俘虜)。以上數據包括奧地利、蘇台德、阿爾薩斯等地的德
意志人,但不包括1945年後大量參戰的人民沖鋒隊之類的民兵組織的損失。
蘇軍在蘇德戰爭中的損失累計為2959.3萬。其中死亡681.7萬人、被俘或失蹤445.6萬
人、傷病累計1832萬人次。最終死亡人數為865.6萬(含死亡的俘虜)。以上數據包括內務
部隊及邊防軍等,也包括與德國的盟軍作戰所遭受的人員損失,但不包括尚未到所在部隊
報到的在途新兵,如包括新兵,則死亡人數約為737萬人,最終死亡人數為915.3萬人。
(3)蘇軍參與的另外幾場戰爭(如蘇波1939.9-1939.10、蘇日1945.8)死傷人數均遠遠
低於蘇芬戰爭和蘇德戰爭,蘇波戰爭:蘇軍死亡人數僅737人,蘇日戰爭:蘇軍損失累計3
.64萬人,其中死亡1.2萬人。
2.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死亡情況(不含被俘及傷病):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
亡人數總計為485萬人(包括死亡的俘虜):對蘇作戰死亡380萬人(含俘虜),其他主要
分布於:義大利15萬、西歐34萬、非洲1.6萬、南斯拉夫5萬等等。
3.中國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死傷情況(1937年-1945年,不含俘降人員):(1)
國民黨軍隊死傷363.3萬。其中陣亡132萬、病亡等42.2萬,受傷累計189萬人次。
(2)共產黨軍隊傷亡人數有50多萬和70多萬兩種說法
4.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死亡情況(不含被俘及傷病):
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亡人數總計為185萬人:
(1)對美英等國作戰死亡129萬人(包括飛虎隊在中國戰場打死的日軍)。主要分布於
菲律賓(52萬)、緬甸(18萬,包括中國遠征軍打死的1萬多日軍)、沖繩(10萬)等等。
(2)在中國戰場死亡44萬多人(1937年7月-1945年10月,傷、亡、俘累計則為133萬。
另外1931年9月-1937年7月間損失累計為17萬,其中死亡2.6萬)。
(3)蘇日戰爭死亡8.3萬人(1945年8月9日-1945年8月21日)等等。
5.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傷亡情況(不含俘虜):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傷亡人員
總計為101.3萬。其中死亡40.5萬人(陣亡佔29.1萬人)、受傷累計60.8萬人次。美軍傷亡
人員約70%分布於歐非戰場,其中僅西歐戰場(1944年6月-1945年5月)便有13.5萬人陣
亡、45.1萬人(次)受傷。
6.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直接死於戰爭及與戰爭相關原因(如因戰爭導致的災害、飢饉、缺醫
少葯、傳染病蔓延、徵兵、徵募勞工、屠殺等)的人約為7000萬(歐非戰場約佔三分之二
,歐非戰場死亡人員中的三分之一是死於納粹集中營或是被納粹行刑隊集體屠殺的,佔二
戰中遭刻意屠殺的平民及戰俘總數的80%以上),其中蘇聯死亡2660萬人(1941年-1945
年,軍人佔35%,蘇聯方面因戰爭造成的傷病人數也是及其巨大的,僅在冊軍人的傷病累
計數便高達1830多萬人次),中國死亡約1850萬人(1937年-1945年,其中軍人約佔15%
,另外因戰爭造成的傷病者累計約1600萬人次,因此傷亡累計約為3500萬人)。但第二次
世界大戰還不是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是13世紀的蒙古
擴張戰爭,13世紀的蒙古戰爭可稱得上是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其戰場覆及歐亞兩洲,
面積達2500萬平方公里,造成上億人死亡,僅僅在中國,人口便從戰前的11000多萬降至戰
後的5000萬人(人口減少與死亡還不是同一個概念,因為它已抵消了出生的人口,因此實
際非正常死亡人數要比人口減少數大得多),其中中原地區從768萬戶降至87萬戶,南方則
從1267萬戶降至900萬戶,而當時世界人口不過4億左右。這場戰爭所波及地域之廣,造成生命財產損失之慘重,不但第一次世界大戰難望其項背,就連第二次
世界大戰也相形見絀,攝影機、照相機等機器的發明見證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烈,而700年
前蒙古戰爭的血腥和野蠻卻只能從白紙黑字中去品味了。但不管如何,戰爭永遠是平民百
姓的噩夢,願世界再無大戰。
不要忘了把最高分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