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國外建築風格有哪些具體特點是什麼
古羅馬式:
古羅馬建築
古羅馬建築是古羅馬人沿習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里亞人的建築技術,繼承古希臘建築成就,在建築形制、技術和藝術方面廣泛創新 的一種建築風格。古羅馬建築在公元一~三世紀為極盛時期,達到西方古代建築的高峰。
古羅馬建築的類型很多。有羅馬萬神廟、維納斯和羅馬廟 ,以及巴爾貝克太陽神廟等宗教建築,也有皇宮、劇場角斗場、浴場以及廣場和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等公共建築。居住建築有內庭式住宅、內庭式與圍柱式院相結合的住宅,還有四、五層公寓式住宅。
古羅馬世俗建築的形制相當成熟,與功能結合得很好。例如,羅馬帝國各地的大型劇場,觀眾席平面呈半圓形,逐排升起,以縱過道為主、橫過道為輔。觀眾按票號從不同的入口、樓梯,到達各區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樂池,後面是化妝樓,化妝樓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兩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雛形,已與現代大型演出性建築物的基本形制相似。
古羅馬多層公寓常用標准單元。一些公寓底層設商店,樓上住戶有陽台。這種形制同現代公寓也大體相似。從劇場、角斗場、浴場和公寓等形制來看,當時建築設計這門技術科學已經相當發達。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寫的《建築十書》就是這門科學的總結。
古羅馬建築能滿足各種復雜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結構,獲得寬闊的內部空間。巴拉丁山上的弗萊維王朝宮殿主廳的筒形拱,跨度達29.3米。萬神廟穹頂的直徑是43.3米。公元一世紀中葉,出觀了十字拱,它覆蓋方形的建築空間,把拱頂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無需連續的承重牆,空間因此更為開敞。
把幾個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組合起來,能夠覆蓋復雜的內部空間。羅馬帝國的皇家浴場就是這種組合的代表作。
古羅馬城中心廣場東邊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 ,中央用三間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個跨度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結構水平很高。劇場和角斗場的龐大的觀眾席,也架在復雜的拱券體繫上。
拱券結構得到推廣,是因為使用了強度高、施工方便、價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約在公元前 二世紀,這種混凝土成為獨立的建築材料,到公元前一世紀,幾乎完全代替石材,用於建築拱券,也用於築牆。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層方錐形石塊或三角形磚保護,再抹一層灰或者貼一層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牆體前再砌一道石牆做面層的作法。
古羅馬建築的木結構技術已有相當水平,能夠區別桁架的拉桿和壓桿。羅馬城圖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達到25米。公元一世紀建造的羅馬大角斗場,可容 五萬觀眾,只用了5~6年時間就建成了。它建在一個填沒的湖上,但地基竟沒有明顯的沉陷。
公元二世紀中葉建造的巴爾貝克太陽神廟,周圍45根柱子,每根高19.6米,底徑2米,都是用 整塊花崗石加工而成的。在神廟後牆8米高處,砌有三塊各約500噸的大石塊,可見當時起重能力之大。
公共浴場一般都有集中供暖設施。從火房出來的熱煙和熱氣流經各個大廳地板下、牆皮內和拱頂里的陶管,散發熱量。據維特魯威《建築十書》記載,劇場的座位下埋有銅質的共鳴瓮,以改善音質。此外,至遲在公元1世紀中葉,已經在窗上安裝幾十厘米見方透明度很高的平板玻璃。除了在首都羅馬城集中了古羅馬建築的最高成就以外,帝國各地都有水平很高、規模很大的各類建築物。
古羅馬建築藝術成就很高,大型建築物 的風格雄渾凝重,構圖和諧統一,形式多樣。羅馬人開拓了新的建築藝術領域,豐富了建築藝術手法。
其中比較重要的是:新創了拱券覆蓋下的內部空間,有庄嚴的萬神廟的單一空間,有層次多、變化大的皇家浴場的序列式組合空間,還有巴西利卡的單向縱深空間。有些建築物內部空間藝術處理的重要性超過了外部體形。
發展了古希臘柱式的構圖,使之更有適應性。最有意義的是創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組合,如券柱式和連續券,既作結構,又作裝飾。帝國各地的凱旋門大多是券柱式構圖。出現了由各種弧線組成的平面、採用拱券結構的集中式建築物。公元2世紀上半葉建於羅馬郊外的哈德良離宮,是成熟的實例。
公元四世紀下半葉起,古羅馬建築潮趨衰落。 十五世紀後,經過文藝復興、古典主義。古典復興以及十九世紀初期,法國的「帝國風格」的提倡,古羅馬建築在歐洲重新成為學習的範例。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20~30年代。
古羅馬建築的書籍和圖畫在明代末年開始傳入中國。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從義大利索來《羅馬古城輿圖》畫冊3卷,存放北京耶穌會圖書館。1672年,義大利傳教士阿萊尼帶兩冊《廣輿圖說》到中國。這些書里有羅馬角斗場、浴場 、神廟和羅馬街市的圖畫。此外,十七世紀初北京耶穌會圖書館里有過三冊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但古羅馬建築對中國建築沒有發生實際影響。
羅曼建築
羅曼建築是10~12世紀,歐洲基督教流行地區的一種建築風格。羅曼建築原意為羅馬建築風格的建築,又譯作羅馬風建築、羅馬式建築、似羅馬建築等。羅曼建築風格多見於修道院和教堂。
羅曼建築承襲初期基督教建築,採用古羅馬建築的一些傳統做法如半圓拱、十字拱等,有時也用簡化的古典柱式和細部裝飾。經過長期的演變,逐漸用拱頂取代了初期基督教堂的木結構屋頂,對羅馬的拱券技術不斷進行試驗和發展,採用扶壁以平衡沉重拱頂的橫椎力,後來又逐漸用骨架券代替厚拱頂。平面仍為拉丁十字。出於向聖像、聖物膜拜的需要,在東端增設若干小禮拜室,平面形式漸趨復雜。
羅曼建築的典型特徵是:牆體巨大而厚實,牆面用連列小券,門宙洞口用同心多層小圓券,以減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鍾樓,有時拉丁十字交點和橫廳上也有鍾樓。中廳大小柱有韻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較大的內部空間造成陰暗神秘氣氛。樸素的中廳與華麗的聖壇形成對比,中廳與側廊較大的空間變化打破了古典建築的均衡感。
隨著羅曼建築的發展,中廳愈來愈高。為減少和平衡高聳的中廳上拱腳的橫椎力,並使拱頂適應於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後來創造出了哥特式建築。羅曼建築作為一種過渡形式,它的貢獻不僅在於把沉重的結構與垂直上升的動勢結合起來,而且在於它在建築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組織到建築的完整構圖之中。
羅曼建築的著名實例有:義大利比薩主教堂建築群、德國沃爾姆斯主教堂等。
哥特式:
哥特式建築
哥特式建築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13~15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建築風格。主要見於天主教堂,也影響到世俗建築。哥特式建築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結構體系由石頭的骨架券和飛扶壁組成。其基本單元是在一個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雙圓心骨架尖券,四邊和對角線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頂。採用這種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頂重量輕,交線分明,減少了券腳的推力,簡化了施工。
飛扶壁由側廳外面的柱墩發券,平衡中廳拱腳的側推力。為了增加穩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於採用了尖券、尖拱和飛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內部空間高曠、單純、統一。裝飾細部如華蓋、壁龕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題,建築風格與結構手法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歐洲各國的經典哥特式建築
11世紀下半葉,哥特式建築首先在法國興起。當時法國一些教堂已經出現肋架拱頂和飛扶壁的雛型。一般認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區的聖丹尼教堂。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決了各拱間的肋架拱頂結構問題,有大面積的彩色玻璃窗,為以後許多教堂所效法。
法國哥特式教堂平面雖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橫翼突出很少。西面是正門入口,東頭環殿內有環廊,許多小禮拜室成放射狀排列。教堂內部特別是中廳高聳,有大片彩色玻璃宙。其外觀上的顯著特點是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頂,西邊高大的鍾樓上有的也砌尖頂。平面十字交叉處的屋頂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牆垛上也都有玲瓏的尖頂,窗戶細高,整個教堂向上的動勢很強,雕刻極其豐富。
西立面是建築的重點,典型構圖是:兩邊一對高高的鍾樓,下面由橫向券廊水平聯系,三座大門由層層後退的尖券組成透視門,券面滿布雕像。正門上面有一個大圓宙,稱為玫瑰窗,雕刻精巧華麗。法國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聖母院。
亞眠主教堂是法國哥特式建築盛期的代表作,長137米,寬46米,橫翼凸出甚少,東端環殿成放射形布置七個小禮拜室。中廳寬 15米,拱頂高達43米,中廳的拱間平面為長方形,每間用一個交叉拱頂,與側廳拱頂對應。柱子不再是圓形,4根細柱附在一根圓柱上,形成束柱。細柱與上邊的券肋氣勢相連,增強向上的動勢。教堂內部遍布彩色玻璃大宙,幾乎看不到牆面。教堂外部雕飾精美,富麗堂皇。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築成熟的標志。
法國盛期的著名教堂還有蘭斯主教堂和沙特爾主教堂,它們與亞眠主教堂和博韋主教堂一起,被稱為法國四大哥特式教堂。斯特拉斯堡主教堂也很有名,其尖塔高142米。
百年戰爭發生後,法國在14世紀幾乎沒有建造教堂。及至哥特式建築復甦,已經到了火焰紋時期,這種風格因宙欞形如火焰得名。建築裝飾趨於「流動」、復雜。束柱往往沒有柱頭,許多細柱從地面直達拱頂,成為肋架。拱頂上出現了裝飾肋,肋架變成星形或其他復雜形式。當時,很少建造大型教堂。這種風格多出現在大教堂的加建或改建部分,以及比較次要的新建教堂中。
法國哥特時期的世俗建築數量很大,與哥特式教堂的結構和形式很不一樣。由於連年戰爭,城市的防衛性很強。城堡多建於高地上,石牆厚實,碉堡林立,外形森嚴。但城牆限制了城市的發展,城內嘈雜擁擠,居住條件很差。多層的市民住所緊貼狹窄的街道兩旁,山牆面街。二層開始出挑以擴大空間,一層通常是作坊或店鋪。結構多是木框架,往往外露形成漂亮的圖案,頗饒生趣。富人邸宅、市政廳、同業公會等則多用磚石建造,採用哥特式教堂的許多裝飾手法。
英國的哥特式建築出現的比法國稍晚,流行於12~16世紀。英國教堂不象法國教堂那樣矗立於擁擠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於開闊的鄉村環境中,作為復雜的修道院建築群的一部分,比較低矮,與修道院一起沿水千方向伸展。它們不象法國教堂那樣重視結構技術,但裝飾更自由多樣。英國教堂的工期一般都很長,其間不斷改建、加建,很難找到整體風格統一的。
英國的索爾茲伯里主教堂和法國亞眠主教堂的建造年代接近,中廳較矮較深,兩側各有一側廳,橫翼突出較多,而且有一個較短的後橫翼,可以容納更多的教士,這是英國常見的布局手法。教堂的正面也在西邊。東頭多以方廳結束,很少用環殿。索爾茲伯里教堂雖然有飛扶壁,但並不顯著。
英國教堂在平面十字交叉處的尖塔往往很高,成為構圖中心,西面的鍾塔退居次要地位。索爾茲伯里教堂的中心尖塔高約123米,是英國教堂中最高的。這座教堂外觀有英國特點,但內部仍然是法國風格,裝飾簡單。後來的教堂內部則有較強的英國風格。約克教堂的西面窗花復雜,窗欞由許多曲線組成生動的圖案。這時期的拱頂肋架豐富,埃克塞特教堂的肋架象大樹張開的樹枝一般,非常有力,還採用由許多圓柱組成的束柱。
格洛斯特教堂的東頭和坎特伯雷教堂的西部,窗戶極大,用許多直欞貫通分割,窗頂多為較平的四圓心券。纖細的肋架伸展盤繞,極為華麗。劍橋國王禮拜堂的拱頂像許多張開的扇子,稱作扇拱。韋斯敏斯特修道院中亨利七世禮拜堂的拱頂作了許多下垂的漏斗形花飾,窮極工巧。這時的肋架已失去結構作用,成了英國工匠們表現高超技巧的對象。英國大量的鄉村小教堂,非常樸素親切,往往一堂一塔,使用多種精巧的木屋架,很有特色。
英國哥特時期的世俗建築成就很高。在哥特式建築流行的早期,封建主的城堡有很強的防衛性,城牆很厚,有許多塔樓和碉堡,牆內還有高高的核堡。15世紀以後,王權進一步鞏固,城堡的外牆開了窗戶,並更多地考慮居住的舒適性。英國居民的半木構式住宅以木柱和木橫檔作為構架,加有裝飾圖案,深色的木粱柱與白牆相間,外觀活潑。
德國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於1248年興工,由建造過亞眠主教堂的法國人設計,有法國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風格,歌壇和聖殿同亞眠教堂的相似。它的中廳內部高達46米,僅次於法國博韋主教堂。西面雙塔高152米,極為壯觀。
德國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制和特點,它的中廳和側廳高度相同,既無高側窗,也無飛扶壁,完全靠側廳外牆瘦高的窗戶採光。拱頂上面再加一層整體的陡坡屋面,內部是一個多柱大廳。馬爾堡的聖伊麗莎白教堂西邊有兩座高塔,外觀比較素雅,是這種教堂的代表。
德國還有一種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鍾塔的哥特式教堂。著名的例子是烏爾姆主教堂。它的鍾塔高達161米,控制著整個建築構圖,可謂中世紀教堂建築中的奇觀。磚造教堂在北歐很流行,德國北部也有不少磚造的哥特式教堂。
15世紀以後,德國的石作技巧達到了高峰。石雕窗欞刀法純熟,精緻華美。有時兩層圖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疊在一起,玲瓏剔透。建築內部的裝飾小品,也不乏精美的傑作。
德國哥特建築時期的世俗建築多用磚石建造。雙坡屋頂很陡,內有閣樓,甚至是多層閣樓,屋面和山牆上開著一層層窗戶,牆上常挑出輕巧的木窗、陽台或壁龕,外觀很富特色。
義大利的哥特式建築於12世紀由國外傳入,主要影響於北部地區。義大利沒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築的結構體系和造型原則,只是把它作為一種裝飾風格,因此這里極難找到「純粹」的哥特式教堂。
義大利教堂並不強調高度和垂直感,正面也沒有高鍾塔,而是採用屏幕式的山牆構圖。屋頂較平緩,窗戶不大,往往尖券和半圓券並用,飛扶壁極為少見,雕刻和裝飾則有明顯的羅馬古典風格。
錫耶納主教堂使用了肋架券,但只是在拱頂上才略呈尖形,其他仍是半圓形。奧維亞托主教堂則仍是木屋架頂子。這兩座教堂的正面相似,總體構圖是屏幕式山牆的發展,中間高,兩邊低,有三個山尖形。外部雖然用了許多哥特式小尖塔和壁敦作為裝飾,但平牆面上的大圓窗和連續券廊,仍然是義大利教堂的固有風格。
義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是米蘭大教堂,它是歐洲中世紀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紀80年代動工,直至19世紀初才最後完成。教堂內部由四排巨柱隔開,寬達49米。中廳高約45米,而在橫翼與中廳交叉處,更撥高至65米多,上面是一個八角形採光亭。中廳高出側廳很少,側高窗很小。內部比較幽暗,建築的外部全由光彩奪目的白大理石築成。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 135座尖塔,都表現出向上的動勢,塔頂上的雕像彷彿正要飛升。西邊正面是義大利人字山牆,也裝飾著很多哥特式尖券尖塔。但它的門窗已經帶有文藝復興晚期的風格。
另外在這時期,義大利城市的世俗建築成就很高,特別是在許多富有的城市共和國里,建造了許多有名的市政建築和府邸。市政廳一般位於城市的中心廣場,粗石牆面,嚴肅厚重;多配有瘦高的鍾塔,建築構圖豐富,成為廣場的標志。城市裡一般都建有許多高塔,總體輪廓線很美。
威尼斯的世俗建築有許多傑作。聖馬可廣場上的總督宮被公認為中世紀世俗建築中最美麗的作品之一。立面採用連續的哥特式尖券和火焰紋式券廊,構圖別致,色彩明快。威尼斯還有很多帶有哥特式柱廊的府邸,臨水而立,非常優雅。
巴洛克式:
巴洛克建築
巴洛克建築是17~18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巴洛克一詞的原意是奇異古怪,古典主義者用它來稱呼這種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建築風格。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部門都發生影響,一度在歐洲廣泛流行。
義大利文藝復興晚期著名建築師和建築理論家維尼奧拉設計的羅馬耶穌會教堂是由手法主義向巴洛克風格過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稱之為第一座巴洛克建築。
手法主義是16世紀晚期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其主要特點是追求怪異和不尋常的效果,如以變形和不協調的方式表現空間,以誇張的細長比例表現人物等。建築史中則用以指1530~1600年間義大利某些建築師的作品中體現前期巴洛克風格的傾向。
羅馬耶穌會教堂平面為長方形,端部突出一個聖龕,由哥特式教堂慣用的拉丁十字形演變而來,中廳寬闊,拱頂滿布雕像和裝飾。兩側用兩排小祈禱室代替原來的側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頂。教堂的聖壇裝飾富麗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聖像和裝飾光芒。教堂立面借鑒早期文藝復興建築大師阿爾伯蒂設計的佛羅倫薩聖瑪麗亞小教堂的處理手法。正門上面分層檐部和山花做成重疊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門兩側採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兩側作了兩對大渦卷。這些處理手法別開生面,後來被廣泛仿效。
巴洛克風格打破了對古羅馬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的盲目崇拜,也沖破了文藝復興晚期古典主義者制定的種種清規戒律,反映了嚮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富麗堂皇,而且能造成相當強烈的神秘氣氛,也符合天主教會炫耀財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築從羅馬發端後,不久即傳遍歐洲,以至遠達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築過分追求華貴氣魄,甚至到了繁瑣堆砌的地步。
從17世紀30年代起,義大利教會財富日益增加,各個教區先後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風格的教堂。由於規模小,不宜採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為圓形、橢圓形、梅花形、圓瓣十字形等單一空間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典型實例有羅馬的聖卡羅教堂,是波洛米尼設計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欖形,周圍有一些不規則的小祈禱室;此外還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與天花裝飾強調曲線動態,立面山花斷開,檐部水平彎曲,牆面凹凸度很大,裝飾豐富,有強烈的光影效果。盡管設計手法純熟,也難免有矯揉造作9之感。17世紀中葉以後,巴洛克式教堂在義大利風靡一時,其中不乏新穎獨創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過分的建築。
教皇當局為了向朝聖者炫耀教皇國的富有,在羅馬城修築寬闊的大道和宏偉的廣場,這為巴洛克自由奔放的風格開辟了新的途徑。
17世紀羅馬建築師豐塔納建造的羅馬波羅廣場,是三條放射形幹道的匯合點,中央有一座方尖碑,周圍設有雕像,布置綠化帶。在放射形幹道之間建有兩座對稱的樣式相同的教堂。這個廣場開闊奔放,歐洲許多國家爭相仿效。法國在凡爾賽宮前,俄國在彼得堡海軍部大廈前都建造了放射形廣場。傑出的巴洛克建築大師和雕刻大師伯尼尼設計的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前廣場,周圍用羅馬塔斯干柱廊環繞,整個布局豪放,富有動態,光影效果強烈。
巴洛克建築風格也在中歐一些國家流行,尤其是德國和奧地利。17世紀下半葉,德國不少建築師留學義大利歸來後,把義大利巴洛克建築風格同德國的民族建築風格結合起來。到18世紀上半葉,德國巴洛克建築藝術成為歐洲建築史上一朵奇花。
德國巴洛克風格教堂建築外觀簡潔雅緻,造型柔和裝飾不多,外牆干坦,同自然環境相協調。教堂內部裝飾則十分華麗,造成內外的強烈對比。著名實例是班貝格郊區的十四聖徒朝聖教堂、羅赫爾的修道院教堂。
十四聖徒朝聖教堂平面布置非常新奇,正廳和聖龕做成三個連續的橢圓形,拱形天花也與此呼應,教堂內部上下布滿用灰泥塑成的各種植物形狀裝飾圖案,金碧輝煌。教堂外觀比較平淡,正面有一對塔樓,裝飾有柔和的曲線,富有親切感。
羅赫爾修道院教堂也是外觀簡潔,內部裝修精緻,尤其是聖龕上部天花,布滿用白大理石雕刻的飛翔天使,聖龕正中是由聖母和兩個天使組成的群雕;聖龕下面是一組表情各異的聖徒雕像。
奧地利的巴洛克建築風格主要是從德國傳入的。18世紀上半葉,奧地利許多著名建築都是德國建築師設計的。如維也納的舒伯魯恩宮,外表是嚴肅的古典主義建築形式,內部大廳則具有義大利巴洛克風格,大廳所有的柱子都雕刻成人像,柱頂和拱頂滿布浮雕裝飾,是巴洛克風格和古典主義風格相結合的產物。
興起於17世紀中葉,它的風格自由奔放,造型繁復,富於變化,只是有的建築裝飾堆砌過分。西班牙聖地亞哥大教堂為這一時期建築的典型實例。
「拜占庭」原是古希臘的一個城堡,公元395年,顯赫一時的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2個國家,西羅馬的首都仍在當時的羅馬,而東羅馬則將首都遷至拜占庭,其國家也就順其遷移被稱為拜占庭帝國。拜占庭建築,就是誕生於這一時期的拜占庭帝國的一種建築文化。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拜占庭建築是在繼承古羅馬建築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同時,由於地理關系,它又汲取了波斯、兩河流域、敘利亞等東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築風格,並對後來的俄羅斯的教堂建築、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建築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拜占庭建築的特點,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屋頂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頂」。第二個特徵是整體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築中,建築構圖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體量既高又大的圓穹頂,往往成為整座建築的構圖中心,圍繞這一中心部件,周圍又常常有序地設置一些與之協調的小部件。第三個特點是它創造了把穹頂支承在獨立方柱上的結構方法和與之相應的集中 式建築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邊發券,在四個券之間砌築以對角線為直徑的穹頂,彷彿一個完整的穹頂在四邊被發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個券承擔,從而使內部空間獲得了極大的自由。第四個特點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變化,又注意統一,使建築內部空間與外部立面顯得燦爛奪目。
聖索菲亞大教堂
這座教堂的整個平面是個巨大的長方形。從外部造型看,它是一個典型的以穹頂大廳為中心的集中式建築。從結構來看,它有既復雜,又條理分明的結構受力系統。從內部空間看,這座教堂不僅通過排列於大圓穹頂下部的一圈40個小窗洞,將天然光線引入教堂,使整個空間變得飄忽、輕盈而又神奇,增加宗教氣氛,而且也藉助建築的色彩語言,進一步地構造藝術氛圍。大廳的門窗玻璃是彩色的,柱墩和內牆面用白、綠、黑、紅等彩色大理石拼成,柱子用綠色,柱頭用白色,某些地方鑲金,圓穹頂內都貼著藍色和金色相間的玻璃馬賽克。這些繽紛的色彩交相輝映,既豐富多彩,富於變化,又和諧相處,統一於一個總體的意境:神聖、高貴、富有。從而,有力地顯示了拜占庭建築充分利用建築的色彩語言構造藝術意境的魅力。這座建築也就當然地成為了中世紀,乃至人類建築史上璀璨奪目,光耀千秋的傑作。
『貳』 中世紀的西歐城堡是什麼樣的呢
城堡是最具有歐洲中世紀特色的建築物,中世紀的歐洲是一片充滿沖突、搶劫、對抗和殺戮的蠻荒之地。在這種混亂中,人們需要躲避戰亂風暴的港灣,抵抗強敵進攻的工具,維護一方樂土安寧的利器。於是,城堡應運而生。它們遍布歐洲各地,無論在崇山峻嶺或激流險灘,還是在密林深處或交通要道,都可以見到它們的身影。
當時,誰擁有城堡,誰就是該領地的主人,其社會地位和家族的產業就能夠得到保障。講到英國的城堡,我們又不得不提到那位征服者威廉。
當1006 年諾曼征服成功之後,威廉立刻開始大興土木,修築法國式城堡,以壓服盎格魯- 撒克遜人的反抗。當地居民被大量徵用來修築城堡。每 9 個農民中要有1 人服勞役,參與修築工事,並將自己收獲的1/3 作為軍需。其他8 人則有義務為服勞役者無償耕種和收獲莊稼。
『叄』 英式建築風格有什麼特點
英式建築的主要特點是繁瑣的造型。英國人追求的是藝術感強烈的建築物。他不想德國的現代主義建築。 他的建築風格有很濃的教堂氣息。給人一種莊重,神秘,嚴肅的感覺。 建築物中採用很多曲線造型來體現藝術之感,和裝飾作用。 古代英式建築一般是採用石砌和木造。亞洲國家當時一般都是木造。 英式木造建築與其它不同的點是他把木片上下對其排列,製造牆面。而美式是由英式轉化過來的,但是它是上面的木片從跌再在面的木片。在製作時是從下往上的流程來製作的。這樣的話可以很好地避免木板和木班之間的縫隙。
『肆』 英國十大古堡
造訪人文薈萃的歐洲,參觀古堡是必然的行程。歐洲的古堡確實多不勝數,雖然看起來大同小異,內涵卻各有不同。
無論是浪漫瑰麗的西歐城堡、富傳奇色彩的東歐城堡、充滿童話氣息的中歐城堡、相對朴實的北歐城堡或充滿異國風情的南歐城堡,都各有其獨特之處以及代表的歷史文化,每一種文化都值得我們去細細品位。
·羅馬尼亞德古拉城堡
德古拉城堡也就是布朗城堡,相信如果你看過湯姆·克魯斯與布拉德·皮特聯合主演的電影《夜訪吸血鬼》,你就會對這里不陌生,古老的傳說使得這座昔日的古堡充滿了傳奇色彩。
·法國聖米歇爾山城堡
聖米歇爾山城堡地處法國的諾曼底,它本來被設計作為朝聖者的修道院,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它的功能也在不斷演變著。
·英國溫莎城堡
溫莎城堡於1066年由william the conqueror所建,城堡加上廣大的後公園共佔地4800英畝,是世界上有人居住最大的城堡之一,自十二世紀亨利一世在位起,溫莎古堡便成為英國皇室御所,現在仍是女王周末的去處。
·英國利茲城堡
利茲城堡位於英格蘭的肯特郡,英國人自稱利茲城堡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堡。這座城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9世紀中葉,曾經是愛德華一世、亨利五世和亨利八世的王宮。
·法國盧瓦爾河香波堡
香波堡所在地是法國的盧瓦爾河谷地,具有王者風范的香波堡是盧瓦爾河流域最大的城堡,共有440個房間,前身是森林中的狩獵小屋,後來鏟平重建。1840年香波堡就已被列為古跡。
·蘇格蘭愛丁堡城堡
愛丁堡古堡位於蘇格蘭王子街的南邊,城堡的城垛、尖塔、角樓及舊城的炮門,在朵朵碎雲陪襯下,讓城堡更添風味,城堡內小巧的瑪格麗特皇後禮拜堂,也是愛丁堡最古老的建築物。
·德國海德堡城堡
海德堡城堡自十三世紀興建至1632年才完工,原名伯爵城堡,是海德堡最有名的古跡。它是歌德式、巴洛克式及文藝復興三種風格的混合體,德國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作。
·德國新天鵝堡
新天鵝堡也叫白雪公主城堡,在德國的慕尼黑。新天鵝堡始建於1869年,位於該市浪漫大道的南端。最初它是按照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夢想所設計的。但國王生前並未看到自己的夢想完工,城堡是後人逐年完成的。
·捷克布拉格城堡
布拉格城堡位於捷克的布拉格,已有1000多年歷史。近60多年來,歷屆總統辦公室均設在堡內,所以又稱"總統府"。
·西班牙塞哥維亞城堡
位於卡斯提亞及雷翁地區,臨崖而建的塞哥維亞城堡(Alcazar de Segovia)是一座摩爾文化顯盛的皇族城堡,在城堡中,摩爾文化的痕跡處處可見。由於它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宛如童話般的風景,迪斯尼樂園按照它的原形建造了美麗的白雪公主城堡。
『伍』 城堡屬於什麼建築風格
1、「古典柱式」,也稱「希臘式」
古希臘羅馬時期建築風格,因其構圖以柱子為基礎,故名。柱式包括台基、柱子、檐部三部分,各部分之間以及柱子的間距均以柱身底部直徑為基數形成一定的比例關系。體現了古希臘人推崇人體美、講究度量及秩序和諧的美學思想。分為兩種柱式、「多立克柱式」象徵男性的雄壯、剛勁和魁梧,「愛奧尼柱式」象徵女性的柔美、清秀與典雅。兩種柱式都下粗上細,給人生機向上的感受。因人們常會對高柱產生中細易斷的錯覺,故建築中的柱子一般都是中間略粗。
2、「拜占庭式」
4世紀至15世紀在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拜占庭帝國興起和流行。由古典時期重視外部形式的處理,轉而重視內部空間組織與裝飾。拜占庭藝術裝飾性重於真實性,追求顏色調配中的樂趣。反映出王權與神權的超人力量,以及基督教的神秘主義美學思想。這種風格在雕塑中輕立體造型,偏好低浮雕。
3、「羅馬式」
10世紀產生於義大利北部和法國,後流行於西歐各國。多見於教堂建築,在建築形態上強調石材的純重感,採用圓拱門,有高高的穹頂,外觀整體給人以沉穩乃至粗拙的形式感。技法一般缺乏寫實,寓意宗教熱情和興奮於古拙的形體之中。常以豐富而具有空想意味的雕塑作為建築物的裝飾。羅馬式不注重再現空間的、立體的形象,往往用直觀的方法,強有力地表現某種基督教的觀念內容和裝飾意圖。
4、「哥特式」
12世紀興起於法國北部,17世紀流行於西歐各國。它崇尚中世紀的象徵手法,具有寓意性和神秘性。廣泛運用線條輕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輕盈通透的飛浮壁,修長的立柱或簇柱,以及彩色玻璃鑲嵌的花窗,造成一種向上升華、天國神秘的幻覺,反映了基督教盛行的時代觀念和中世紀城市發展的物質文化面貌。哥特式雕像的特色是不合乎自然地延伸比例,著重刻畫人物的表情,表現崇高精神境界的面容和動作。
建造後的整座城堡展現出流行的一般行制,開闊的英國式園林在主樓前展開主樓外立面的磚砌痕跡清晰,拱形的窗戶布滿整齊細密的窗棱,與磚痕的風格統一。巨大的拱形壁龕內設有精美的雕像,與檐頂一起體現了巴洛克風格。頂部的巨大穹頂為建築增添了非凡的氣勢,側樓通過拱券結構的曲面自然延伸,線條流暢。
精緻的義大利式花園在主樓的後面,整座建築完全被融入人工美化的自然之中。入口大廳華美異常,圓形樓梯環繞在樓頂上方。
『陸』 愛丁堡城堡有哪些特點
愛丁堡城堡是愛丁堡甚至是蘇格蘭精神的象徵,屹立在死火山岩頂上,居高俯視愛丁堡市區,每年8月在此舉辦軍樂隊分列式,更將愛丁堡城堡庄嚴雄偉的氣氛表露無遺。
愛丁堡城堡在6世紀時成為皇室堡壘,愛丁堡城堡自此成為重要皇家住所和國家行政中心。
城堡從12世紀至16世紀一直是蘇格蘭皇家城堡,見證了蘇格蘭的多次戰爭。17世紀起成為軍事基地,目前歸屬於蘇格蘭文物局,仍有軍隊駐扎在城堡上。城堡的大多數建築在16世紀的長期圍城事件中被毀,但也有少數建築挺過這次圍城,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建造於12世紀早期的聖瑪格麗特禮拜堂。
愛丁堡的魅力在於它的古老。愛丁堡城堡於6世紀就成為蘇格蘭皇室的堡壘,比英格蘭的利茲城堡早200多年,比溫莎城堡早400多年,比德國的海德堡城堡更是早600多年。
從古代戰爭的意義上說,愛丁堡無疑是最堅固最險要也最難攻克的堡壘。愛丁堡城堡築於一個海拔135米高的死火山岩頂上,一面斜坡,三面懸崖,只要把守住位於斜坡的城堡大門,便固若金湯,敵軍縱有千軍萬馬,對它都無可奈何。這也是其他古城堡難以匹敵的。
世界上還沒有哪個地區像蘇格蘭一樣,把「幽靈」和「鬼魂」作為旅遊推介的主題來招攬遊客的。這個奇特的促銷手段無疑是成功的,多幽靈出沒的古堡始終是遊客們好奇探訪的地方。據說到過那裡的遊客,真的會看到一些奇異的現象發生。如果你想有一個奇特的假期,不妨到蘇格蘭去走一走。
『柒』 中世紀歐洲古城堡的構造和風格說明
城堡是歐洲中世紀的產物,公元1066年至1400年是興建城堡的鼎盛時期,歐洲貴族為爭奪土地、糧食、牲畜、人口而不斷爆發戰爭,密集的戰爭導致了貴族們修建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的城堡,來守衛自己的領地。
城堡的建築藝術——羅馬式與哥特式
城堡的建築藝術在發展過程中,主要形成兩種有代表性的風格。羅馬式與哥特式,其中羅馬式在英國也被稱為諾曼風格,兩種式樣在時間上是先後的關系,都對今後的建築藝術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羅馬式又稱羅馬風(Romanesque),意思是指「羅馬的影子」,流行於11-12世紀的西歐,但是一直到19世紀才得到認同,最初由19世紀法國歷史學家德熱維爾從語言角度來指使用羅馬語系(拉丁語)的各國,後來被法國藝術家德科蒙用作表達一種受到古羅馬文化影響的歐洲中世紀早期藝術風格。
羅馬式城堡發展於對城堡的防禦職能最強調的時期,其產生完全是對於之前歐洲長達700年戰亂歷史的總結。城堡的建築風格大都是由古羅馬建築和拜占庭建築哪裡借鑒而來,一方面是多年的戰亂並沒有條件積累城堡的建築藝術,所以就近沿用了過去的建築技術,另一方面,古羅馬的防禦性戰爭的方式仍然在被繼續沿用。
羅馬式建築最主要的特徵在於他的半圓形和從古羅馬人那裡繼承下來的筒型拱頂。筒拱是這個時期建築的代表,一般都交叉應用於壁柱和封閉拱廊上,既堅固又有藝術性。還有圓形的塔樓,使得塔樓不易被破壞。其他的建築特點有利用狹小的窗戶、半圓形的拱門、低矮的圓屋頂、逐層挑出的門框來做裝飾。整棟建築由於大量使用立柱和各種形狀的拱頂而達到一種敦實厚重、均衡安穩、力度飽和的美學效果,狹小的窗口與內部廣大的空間形成強烈的對比,使得城堡內部光線暗淡,進深極深,給人一種神秘幽暗之感。給大家一個直觀式的認識,游戲《ico》中的城堡就是典型的羅馬式城堡,確切的說是位於蘇格蘭的諾曼式城堡。相信玩過的人對於羅馬式城堡那種敦實穩重,神秘幽深的美都記憶猶新吧。
英國的情況比較特殊,由於長期受到北歐海盜的騷擾,他們的建築受到北歐建築風格的影響。北歐的海盜的船首採用自然彎曲的樹干,不久,就被運用到建築上,出現了英格蘭及北歐特有的木柱與屋頂相連的建築形式,這形成了英國自己的羅馬式建築風格,叫做「諾曼風格」。「諾曼風格」也是羅馬風的一種。
羅馬式建築在發展過程中一直在向著更高更大的方向發展。但是筒拱十分笨重,需要巨大的牆體與扶壁。這個制約了城堡向高、大的追求。這些原因促使了後來哥特式建築的誕生。
哥特式(Gothic)把城堡的建築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12世紀以後的中世紀天空,被這些筆直的輪廓線勾勒出一道道靚麗的風景。從彩色鑲嵌玻璃窗中投射過來的美麗陽光,又讓人恍如隔世,如夢如幻。
與羅馬式正相反,羅馬式建築是世俗建築影響宗教建築,而哥特式卻是宗教建築影響世俗建築。這與中世紀的生活困苦不堪,人們把希望寄託給縹緲的宗教有關。當時人們對宗教的虔誠到了難以想像的地步,巴黎聖母院就是靠貧弱的老年婦女辛苦掙得的分文毫釐積攢起來得。1140年第一座哥特式建築出現在法國,由聖丹尼修道院的以院長絮熱爾將一座修道院改建而成,是一座教堂。改建的初衷,是想讓教堂建築能夠體現光、數、高這三個理想。聖丹尼教堂一經建成,引起轟動,馬上這種建築風格就在歐洲大地上流傳。這個教堂修建後25年,每一個曾派人出席過典禮的教區,都矗立起了一座通向天國的哥特式教堂。哥特式建築風格對城堡的影響在時間上要比對教堂的影響晚上大約一個世紀,完全是時代變遷的結果。
一般認為,「哥特式」這個詞是由16世紀的偉大畫家拉斐爾先提出來得,特指文藝復興以前北歐和中歐的建築,這個詞充滿貶義,和「野蠻」是同義詞。後來藝術史家喬治.瓦薩里進而把介於歐洲古代與文藝復興之間的所有藝術都貶稱為哥特式,以突出文藝復興是對古典文化的改革,但是這種稱法未免有些過了。
哥特式建築給人一種向上升騰的感覺。建築師利用羅馬式建築中曾經出現的矢狀發卷和十字拱加以改進,產生了作為骨架的曲肋拱,使他向上延伸,利用尖拱使他跨度的大小可以隨意設計。整個建築幾乎沒有牆壁,骨架主面之間是一個又高又大的窗子,這種建築物的內部骨架結構赤裸裸的袒露著垂直的線條和一個個矢壯尖卷,使得他的內部寬,高且明亮;外部同樣採取裸露結構,垂直的壁墩柱和架空的飛拱卷以及扶壁林小尖塔和巨大的窗孔結合在一起,同樣給人一種升騰的感覺。對於哥特式的升騰感,現代心理學家的研究認為:高直的視覺對象,能使人在心理上產生一種奇特的崇敬感受,就像人們看見嶙峋的高山,飛流直下的萬丈瀑布以及高卷的海潮時,會造成一種心靈的撞動與虔誠之感。這非常利於表現宗教題材,所以被教堂廣泛採用,而城堡對於哥特式建築風格的運用則完全是出於它的精美。
哥特式城堡的精美,還在於其豪華的室內裝飾,主要體現在這兩點上——玻璃鑲嵌窗和雕塑。玻璃鑲嵌窗是哥特式建築的標志性特徵。由於哥特式建築近乎框架式的結構,窗子占滿了支柱之間的整個牆面,使得雕刻和壁畫沒有牆面可以依附,所以人們自然而然的想從窗戶的裝飾上動腦筋。由於技術水平的限制,人們無法製造非常純凈的玻璃,玻璃由於含有雜質,有著各種各樣的色彩。另一方面,受到地中海沿岸的鑲嵌藝術的啟發,於是誕生了哥特式特有的玻璃鑲嵌窗藝術。當陽光透過鑲嵌窗的時候,彩色的光線在斑駁離奇的牆壁上製造出出奇的美麗。此外雕塑也是到這個時代才發揚光大,雖然之前的希臘羅馬文明已經將雕塑藝術發展到一個很高的高度。但是由於基督教在中世紀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對偶像的崇拜持否定態度,所以雕塑這門藝術在那個時候有很長的真空期。從11世紀起,隨著新一輪的建築競賽,為了凸現豪華與繁榮,市民們逐漸在教堂和城堡中增加雕塑,工匠們也不受約束的創作起來,雕塑在哥特式城堡中大量作為裝飾而採用,刺激了這門藝術的發展,對之後的文藝復興也有積極意義。
哥特式建築風格在城堡建築中被大量使用的過程也是因為火葯的發明,導致的城堡的防禦職能逐漸失去的過程。在從羅馬式向哥特式轉變的過程中,逐漸失去了其森嚴的外觀,越來越向外敞開,塔頂有了大大小小的天窗,在塔的正面開設可以觀望河上遠景和周圍鄉村的窗戶,在內院出現了降低的拱廊和經過雕刻的扶牆以及樓梯。當然,這些都是用城堡的堅固性換來的。
當時領主們對於哥特式城堡的追求可以到非常瘋狂的地步,許多石匠除了維護他們的城堡,可以不管其他事情而得到很好的薪水。更有甚者,拜約(Bayeux)的女伯爵阿爾貝爾達(Albereda)砍了她建築師的頭,以確保不會有人建另一座城堡和她競爭。女人的虛榮心發展到這個地步是恐怖的。
哥特式的藝術是歐洲封建社會城堡建築藝術發展的最高成就,是其文化藝術的總結。游戲中非常喜歡使用哥特式的城堡,因為它及其精美么。比如《惡魔城》,《鬼泣》都是,特別是惡魔城,大量的使用哥特式的建築元素尖頂、鑲嵌畫、塑像等,玩過的人自有體會,這里就不多說了。
縱觀整個城堡發展藝術史,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像任何實踐性的技藝一樣,在其發展的過程中積累下來的成功的、可信的技藝和方法以及另人感到親切和舒適的形象總是不斷地被運用,不斷的循環往復地出現(這一點可以參考我們現在的流行文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以至於當一座帶有羅馬風格的城堡出現在我們面前時,我們很難說他是3世紀古羅馬時期的建築還是11世紀中世紀歐洲「羅馬風」或者在英國應該被稱為「諾曼風格」的建築,還是16世紀「新古典復興主義」的建築,或者是以後的什麼東西。當然精細一些的分類法可以幫我們分清這些建築的區別,在這里這樣說無非是想說明建築發展的循序漸進性。歐洲的城堡或者延伸到建築史的發展,就是在這樣的螺旋上升中前進的。
中世紀的城堡,擁有保存中世紀藝術的特殊價值,其凝結的中世紀美學使其魅力永存
軍事-城堡發展得主線
軍事,是城堡從誕生,繁榮到消亡一直以來的主線,貫穿著城堡發展的始終。
城堡的誕生,源自於其所處的政治環境,一般,城堡是政治分裂,勢力割據的產物。
比如中世紀的歐洲,由於采邑制度的實行,使得土地的所有權被分散到各位貴族,騎士的手中,政治上四分五裂,帝國,王國,公國,騎士領地等多種多樣,大大小小的封建政治實體遍布各地。沒有人能夠說清楚他們之間的邊界,也沒有人能夠完全梳理清楚他們之間的聯系。各等級的封建貴族之間經常爆發各種原因引發的戰爭,所以他們時時備戰,常常參戰。所有的貴族都相當於軍事將領,他們的附庸則構成其所屬的各級官兵。正是這些遍布歐洲各個角落的大小戰爭,使得城堡的防禦作用逐漸突出起來。以德國為例,僅僅西德境內,現存的古城堡就有1.5萬座,充分反映了德國中世紀的封建割據狀態。另外中世紀的戰爭技術和戰爭觀念也決定中世紀的戰爭是防禦性戰爭,當時,城堡是最可靠的防禦方式,足以抵擋騎兵的快速攻擊,將突襲式的速決戰轉化為消耗戰。於是領主們廣修城堡,以確保自己的庄園和財產不受侵犯。
再來看同樣是以城堡文化見長的日本,日式城堡誕生到繁盛時期的政治環境,也有相同的地方。戰國時代和江戶時代的日本,由於幕藩體制的實行,土地和軍隊集中在幕府和各大名,藩主的手中,政治上也是比較混亂,不管是處於謀求自身最大利益的進攻還是處於保護自己既得利益的防禦等原因,諸侯紛紛構築起防守堅固的城堡,作為對其領地統治的中心和軍事據點。
這兩個例子於我們中國的情況有很大不同。我們中國在封建社會的大多數時間都實行強大的中央集權制,所以像政治分裂,武裝割據的情況不是很多。在戰爭上面也表現為沒有堅固的城堡,而是修建抵禦外族侵略的長城。長城和城堡同為防禦性建築,但是城堡相對於長城,還有居所,象徵等世俗性作用,所以一旦其防禦作用因為歷史的進化而消失,長城就停止了發展,而城堡則作為世俗建築繼續發展了下去。
所以說城堡是為了保護領地人身財產安全而誕生的防禦性建築。
城堡的軍事作用,一直左右著城堡的發展。一般,權威一點的看法是認為,城堡主要發展時期是從公元9世紀土崗-城廓式城堡出現到14世紀火葯兵器的出現的一段時間,這一段時間也被中世紀軍事專家稱為「城堡時期」。
前面已經說過,城堡是作為防禦工事而誕生的。早在3世紀的羅馬,因為古羅馬的文明非常燦爛,城市生活十分突出,龐大的公眾建築,精美的藝術文化品都集中在城市。所以每當戰亂來臨,羅馬人就不得不把城市作為防守的重點。特別是3世紀,由於羅馬帝國面臨空前的壓力,在蠻族入侵和內戰的雙重壓力下,對城市的防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古代的作戰方式攻取抵抗中的城堡,需要良好的圍攻技術和長達數月的軍需供應。羅馬人的縱深防禦戰略充分發揮了其大量城堡的作用。
但是古代羅馬的城堡與通常所說的中世紀城堡還是有一些區別,因為古代城堡的發展並非一直是一帆風順,處於政治和經濟上的原因,其間出現過多次倒退。中世紀的歐洲,社會經濟很不發達,政治上的四分五裂導致其處於封建割據狀態,生產力呈現倒推趨勢,而且3世紀到9世紀這段時間整個歐洲主要以游牧經濟為主,並不需要堅固的城堡來保衛他們的財產。當時的建築不論是施工技術還是規模都遠遠不及古代的羅馬,相應的結構技術和藝術經驗也逐漸失傳了。古羅馬,不管是實際上還是精神上都已經成為了一片廢墟。
通常,確切意義上的中世紀城堡並不包括古羅馬的防禦工事,一般指9世紀出現的土崗-城廓式城堡以後一直到14世紀的磚石結構城堡。之所以城堡在這個時間出現,主要是因為歐洲經濟當時從游牧經濟向農耕經濟轉變,人們的財產,住所固定了下來,所以需要堅固的城堡來保護他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雖然這期間的城堡發展走得是一條獨立的道路,但是古羅馬的城堡建設技術和防禦性戰爭的理念或多或少的影響著中世紀城堡的發展。很多中世紀的城堡為了免去挖地基這個麻煩的事情,本身就修建在已經廢棄的古羅馬城堡遺址上。14世紀以後,伴隨著火器的誕生,城堡逐漸失去其軍事作用而成為世俗居所,但是中世紀修建城堡時誕生的建築思想和風格仍然嚴重影響著它。
城堡的歷史,就是長期紛爭的歷史,是遍地割據的歷史,是強梁相斫相爭的歷史。那些尊卑不等,高下有別,大小相異的諸侯,為了爭權奪利,為了王朝霸業,互相覬覦,各懷戒心,戰亂頻頻。在當時的條件下,鞏固地盤,立足自保,或者兼並,出擊,最好的辦法就是「築堡」。於是乎,歐洲大陸上,這個行業大行其道,年復一年,日復一日,諸侯們競相竭盡所能,開山採石,晝夜奔忙,一座座城堡在青山秀水間紛紛矗立起來。人們為了構築這些城堡,消耗的無數人力、錢財、物資、和時間,殞喪的人命更是難以計數。但現在,無論是威震一方的霸主,還是稱雄一方的豪傑,或是佔山為王的強盜,都和他的殘劍馬鐙一起委於泥土、灰飛煙滅了。只有哪些經過風霜雨雪的侵蝕,戰亂炮火的洗禮剩下的斑斑駁駁,殘垣斷壁的城堡向過往的遊人述說著他昔日的輝煌。
日益堅固的城堡
城堡的發展,是隨著戰爭技術的發展和經濟的興盛而發展的。
歐洲第一座中世紀城堡建於公元九世紀法國的西北部。主要是針對國內全民戰爭,同時防禦維京人的突然襲擊而建造的。是一座典型的、簡陋的土崗-城廓式城堡,確切的說,這只是城堡的雛形。土崗-城廓式城堡建在挖溝時掘出的土堆成的高地上,周圍是無水的護城壕溝。用厚實的尖板木條柵欄圍起來。其間會間隔的修建塔樓,塔樓的數量多少要看領主的財力而定。圍圈的中心是整個城堡的中心要塞即城堡主塔。進入這個主塔,需要通過多根柱子支撐,橫跨壕溝,直至土崗上層圍圈入口的橋。其防禦思想是用木頭的圍牆來抵擋小型進攻,一旦城牆被攻破,城堡主塔則是城堡中的最後一條防線。以後的以軍事作用為主的城堡都是採用這種結構,包括戰爭時採用的防禦戰術也沿襲下來,後來的城堡在這方面基本上沒有什麼比較大的改動。
土崗-城廓式城堡對建築技術和花費上要求比較低,對地形的選擇也沒有什麼要求,但是缺點也很明顯,就是堅固度達不到要求,只能防禦小規模的進攻,建築規模也比較小。11世紀左右,隨著戰爭技術的發展和城鎮的復興,土崗-城廓式城堡已經越來越無法滿足防禦上的要求,所以此時石制城堡開始流行起來。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對石制城堡在歐洲大陸的流行起了非常大的促進作用。由於大面積的征服土地只能由少數的留守騎士來駐守,城堡的堅固度被異常強調。騎士們受到拜占庭帝國高大城牆和堅固要塞的啟發,利用石塊修築了更大,更堅固,更復雜的石塊城堡,這些城堡建築模式也被歸來的騎士帶到了西歐,由此在西歐被迅速傳播開來。石制城堡一般是利用石制幕牆代替原先圍住城廓的木質尖板條柵欄,幕牆由切割成塊的石頭逐層砌成,在幕牆的頂端會有間隔的留下空隙,形成帶槍眼的城垛。沿著幕牆每隔二三十米有一正方型的防禦塔樓,方便弓箭手射箭保衛城堡。由於方形的塔樓有明顯的弊端,就是其四角的承受力不夠,極易被破壞。所以在12世紀,借鑒拜占庭人和阿拉伯人的技術建造更易於防禦的圓形或半圓形塔樓。城堡主塔由於擁有領主住所和最後陣地的雙重特性使得對於其設計變得異常講究,一般早期的石塊城堡通常為長方形,這樣做是處於內部布局和舒適性的考慮。但是它作為最後的防線同樣有四角承受力不夠的缺點,所以後期的城堡主樓建設傾向於外部呈圓形或多角形,內部為方形的城堡主塔。也有的更加簡便的設計,只在方形城堡的主塔外面再圍上一圈近距離的高牆,稱之為「罩牆」。外圓內方的這種設計不給敵人展現任何平面,受力點分散,更易於防禦,而內部利用穹頂和扶牆精心設計出高大空曠的空間,便於居住,華麗且壯觀。
公元十三世紀後開始出現石制城堡的加強型,英國天才建築師-聖喬治的「詹姆士」設計出了有史以來最為堅固的城堡,這種建築樣式被稱為「軸心環形城堡」。城堡具有兩堵為同心圓城堡護牆,對外牆進行加固,內牆遠高於外牆,為的是讓內牆上的弓箭手有更大的視野和射擊范圍,從而形成內外牆上的交叉火力。在內圈的四個角各建一座圓形塔樓,這樣城堡主塔的重要性變得不重要,以至後來完全省略主塔,因為設計精密的塔樓和門房即使在敵人進攻內牆時也能獨立堅持。城堡四周還會挖掘一個巨大的湖環繞城堡作為護城河,河水引自別的江湖。一般「軸心環形城堡」都是在原來老城的基礎上擴建。
十五世紀後,大口徑火炮的出現,使城堡的軍事地位迅速消亡,軍事性城堡逐漸被廢棄。另一方面,由於貿易自由化,大航海時代到來,轄區人口遷移,從貴族到貧民都開始追求更開放、更舒適的生活,不願龜縮在狹小的城堡中,城堡變得不再那麼重要了。
居所、商業-城堡發展的副線
城堡為它的主人領主供堅實的防禦,也是他們生活的地方。除了領主之外,還有家臣和大量的僕人來維持城堡的日常運轉,當然還有軍隊駐扎在內。農民或佃戶則散居在城堡周圍的庄園內,擠在狹小簡陋、陰暗潮濕的茅屋裡,只有當戰爭來臨的時候,才和他們的牛群及動產一起擠在城堡里。當時英國贊美詩人約翰用這些話描述這樣的生活:「富人住在城堡里,窮人住在茅舍里,上帝造就了他們的高低貴賤,安排了他們的富有和貧窮。」(當時的人真是唯心啊)。
城堡的建築風格一直被其防禦職能和住宅職能所左右,就像上面所說的城堡主樓採用外圓內方的設計也是兩種建築目的相互妥協的結果。在城堡發展的早期,在不損害城堡的堅固度的前提下,其主人總是想方設法讓它住起來更加舒適一些,比如上面說的內部利用穹頂和扶牆精心設計出高大空曠的空間,即便如此,領主的生活還是相當原始。一直到14世紀末城堡的防禦職能逐漸失去以後,城堡才完全以藝術,生活為發展目標,不再以堅固度要求它。這個時代的城堡總體呈現精美、奢華,表現出貴族們糜爛的享樂主義傾向。
十字軍的東征為歐洲的大小貴族帶來奢靡的東方享樂主義文化,描繪了一幅「人間天堂」似的美麗憧憬。這種對於追求物質生活的理想強烈地激起了貴族和騎士對美麗生活的嚮往,當然這建立在廣大農民的困苦上面。體現在城堡的建設上,就是逐漸變得精美而藝術化,從實用主義向藝術主義過渡。統治者們不恤民力,恣意享受。有的統治者拿城堡當作享樂的行宮,專門選擇風光秀麗,便於鳥瞰的高處修建(當然,高處修建城堡更多是出於防禦的要求,這一點上倒是不矛盾)。比如,日耳曼裔的東羅馬帝國皇帝西奧多希厄斯二世,可以說是這方面「出類拔萃」的代表性人物。他曾為此精心擇址,把宮殿建在海邊的山頂上,藉以眺望周圍的風景和大海的壯觀。雖然這些貴族的享樂加劇了農民的困苦,也增加了兩者的階級矛盾。但是這對城堡藝術風格的形成還是起到了促進作用。事實的確有點慘不忍睹。精美的哥特式城堡後面卻是農奴的血淚。封建主義的藝術,本身就是為統治者服務,建立在勞動人民的痛苦之上的,中外都是如此。
城堡里領主和他仆從的生活的正常運轉,對服務和商業都有巨大的要求,一般除了領主居住的主樓以外,城牆內還有馬廄,灶房,儲藏室,庫房,麵包房,洗衣房,教堂,以及僕人們的木屋。貴族們逐漸加劇的對奢靡生活的嚮往,對商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開始通過這樣的步驟——收攏人眾、發展聚落、形成城市,漸漸圍繞著城堡逐漸發展起來。德語中的地名以「-burg」為後綴結尾的城市,都是由一座中心城堡發展而來的。比如坐落在易北河上德國第一大港,第二大城市漢堡(Hamburg);坐落在萊茵河上的歐洲最大的內河港口,德國首屈一指的鋼鐵工業基地杜伊斯堡(Duisburg);薩克森—安哈而特州的首府馬格德堡(Magdeburg)等,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城市。中小城市更是不計其數。市民一詞(burgess)也是由此而來。此外城堡大都建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和河道口(處於防禦性的考慮,這些地方有防守的價值),非常便於商業、貿易的發展。隨著貿易的發展,這些城堡逐漸結成貿易鏈或貿易網,加速了其周邊城市的形成。特別是河道沿岸的城堡發展得特別快,這是因為中世紀的交通以河道交通最為便捷。特別著名得比如萊茵河,多瑙河,美茵河沿岸。
商業必須有商人才能得以發展,但是商人行商必須有流動性,必須要求法律承認其為自由之身,雖然很多商人是依附於城堡的農奴的兒子,但由於離開家鄉,實際上自行獲得了解放。這樣就打破了封建社會中土地對於人的束縛,為後來的資本主義做了准備。從這一點上說,城堡本身的發展為以城堡為象徵的封建社會挖掘了墳墓。
當然,城堡的發展也不都是積極意義,比如城堡在維護一方平安的作用的同時,也增加了封建領主與中央對抗政治資本,成為統一的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中的障礙。而且許多城堡廢棄後成為流浪騎士的匪窩,不僅為打家劫舍的惡霸領主提供了據點,更是封建領主隨意設卡強取豪奪商旅的關口,對商業流通和地區經濟發展起了消極的影響。
『捌』 城堡建築風格都有哪些特點
建造後的整座城堡展現出當時流行的一般行制,開闊的英國式園林在主樓前展開,主樓外立面的磚砌痕跡清晰,拱形的窗戶布滿整齊細密的窗棱,與磚痕的風格統一。巨大的拱形壁龕內設有精美的雕像,與檐頂一起體現了巴洛克風格。頂部的巨大穹頂為建築增添了非凡的氣勢,側樓通過拱券結構的曲面自然延伸,線條流暢。
精緻的義大利式花園在主樓的後面,整座建築完全被融入人工美化的自然之中。入口大廳華美異常,圓形樓梯環繞在樓頂上方。
『玖』 世界最大最古老的溫莎城堡,為什麼被外界稱為「城堡中的化石」
溫莎城堡是現今世界上存留下來的最古老的城堡,沒有之一。所以它是城堡中的化石,它的建築群非常的壯觀。
溫莎城堡它本身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古老程度可以從威廉一世時期開始,佔地面積非常大。跟隨著歷史厚重的腳步,踏入宏偉壯觀的城堡建築中後,就會被城堡的防禦措施立馬折服。跟隨著歷史厚重的腳步,踏入宏偉壯觀的城堡建築中後,就會被城堡的防禦措施立馬折服。
英格蘭歷史上最悠久的溫莎城堡,它對英國人來說意義非凡,他的建築藝術對世界來說也是意義非凡,悠久的歷史奠定了它「化石」的地位。
『拾』 作為鄉村建築的代表,庄園是如何成為英國文化的一個象徵符號的
英格蘭的鄉村總是許多人旅行時必須去的地方蔚藍的天空,白雲和綠草被金色的陽光所覆蓋。多麼愉快的時光。
所以,作為鄉村建築的代表,英國文化的一個象徵符號,庄園由最初改進到現在經歷了許多,最後成了人人嚮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