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結婚女方需要陪嫁什麼結婚女方陪嫁清單
一、結婚女方需要陪嫁什麼❷ 英國女婿回國結婚,娘家人應該准備什麼禮物
對,玉佩,這個是個好選擇。還有中國特色的小首飾,臉譜(這個他們特愛),還有做工精緻的熊貓(很多英國人都愛熊的,他們認為中國熊貓也是熊的一種,很愛),嗯,一樓回答的那個軟陶的模擬玩偶也挺好的,英國比較喜歡DIY的東西。絲綢方面,英國婦女愛戴小絲巾,可以考慮買條送給男方母親哦~~強烈建議送精緻京劇小臉譜,給男方的父母。可以考慮給男方家裡的女性親戚們帶旗袍回去,這個也是一個很贊的做法。
千萬不要送錢,這個就太過了。還有瓷器,茶葉,中國結,煙,酒之類的,英國可是以瓷器,茶具和早茶,下午茶出名的,還有煙和酒,他們不缺這個,中國結也很泛濫了。
❸ 女方准備的基本嫁妝應該有哪些
首先還是壓箱底:有一個密碼箱中是主要的嫁妝,一般是女方父母把男方的彩禮適當增減後直接給女兒傍身。再就是首飾之類的。
婚禮100婚宴網提醒新人朋友還是多咨詢當地的結婚風俗習慣,特別是新郎要多和新娘及岳父母商量,這樣才能讓婚禮婚宴更完美。
❹ 結婚女方要准備什麼嫁妝
結婚女方要准備的嫁妝有:存款、傳家首飾、床上四件套、家用電器、車子。
一、存款
大多數情況下女方父母會在男方彩禮基礎上加一點錢給女方當嫁妝。畢竟都想自己的女兒婚後生活的更好一些,這是女兒傍身之用。
(4)在英國女孩結婚娘家陪嫁什麼最好擴展閱讀
女方嫁妝注意事項:
1、在送嫁妝的時候,最好是不要新娘那邊的直系親屬跟隨,在婚禮的前一天,雙方家屬不要見面。
2、送嫁妝時,女方要派一個與自己最親近的人押嫁妝,一般是新娘的弟弟或是家族年齡小的男孩,手裡要拿陪嫁箱子的鑰匙,一同前往男方家所以叫押嫁妝。
3、送嫁妝安排的人員、車輛必須為雙數,更吉利。
❺ 女孩子結婚的嫁妝有哪些
送嫁妝,即發奩。女兒出嫁,首先要准備嫁妝。近代多流行於漢族某些地區。陪嫁由女方自備,其種類可分為鋪陳、擺設、日用等物品,因世俗視嫁妝多寡而論新娘身份高低,故而一般人家不得不傾其所有,大事鋪排,以爭體面。陪嫁物多為衣服、蚊帳、被絮、澡盆、腳盆、洗臉盆(架)、提桶、木箱、木櫃、屜桌、大桌大椅、小桌矮凳、火盆、木炭、茶具、餐具等,多者可達十餘抬。為顯豐厚,大件為2~4人共抬,小件也要2人合抬。由於物多人眾,隊伍浩浩盪盪,蔚為壯觀。富戶大族多有陪送田地、山林者。貧寒之家亦有由男方備辦一部分陪嫁,事先悄悄送至女家,過禮之日再一同抬回男家的習俗。由於陪嫁豐盛,民間俗有「生崽滿堂紅,生女一場空」之說。
舊時北京地區,女家收到男家的定禮之後,即將送來的龍鳳喜餅、茶食點心分成若干份,裝入食盒,給七姑八姨等近親友好送去,告知陪送妝奩的日期,表示邀請。對於一般朋情,僅送去一張請帖就可以了。上書:「謹詹於×年×月×日為小女××於歸之期,敬請闔第光臨」等語。凡收到禮品或請帖的,都要屆時送些禮品,給姑娘買些嫁妝,如衣料、首飾或鞋襪等物,謂之「填箱」。也有的送些禮金,裝在紅封套里。上書「奩敬×元」。
女子出嫁要陪嫁,奩具名目繁多,其豐儉因女家貧富而異。1924年6月,顧頡剛先生在北大《歌謠》周刊上發表一篇文章,羅列了光緒十五年(1889)蘇州地區一場婚禮的「奩目」:銅、錫、瓷、牙、竹、木各式器具齊全,粗略統計,有箱子四隻,面盆、腳爐、茶炊等銅器二十四件,湯盅、酒壺、茶瓶等錫器四十一件,茶碗、大盆、湯碗等瓷器一百三十五件,箱櫥、妝台、浴桶等木器五十一件,絲籮、提籃等竹器六件,另有團圓鏡等各式鏡子,象牙筷等牙器及床上用品等多種。
過去在湖北天門一帶,女方陪嫁有「一堂一房」的規矩,即堂屋和洞房傢具均由女方陪送,而男家過禮則須「整豬整羊」。於是,「一堂一房」、「整豬整羊」,成為當地小康之家過禮及陪嫁的標准。京山一帶陪嫁,除居家用品之外,還流行陪送風車、水車、鋤、鐮、耙等農具。在公安等地,陪嫁中必有八把大交椅,專置於堂屋,以示娘家氣派。隨州習俗,嫁妝有三件頭、四件頭、五件頭之分。每件均為雙數,各件均系居家用品。竹溪一帶則分為三抬、四抬、八抬乃至二十四抬。當地有「八抬豬,八抬羊,八抬嫁妝送姑娘」的俗語流傳。
新中國成立(1949)以後,傳統的重嫁妝的觀念和習俗並沒有發生多大變化,只是在五六十年代,物資供應極為緊張,條件較差,許多機關、事業單位都實行供給制,「彩禮」、「嫁妝」根本無從考慮,往往是兩只單人床一並就成家了。即使在農村,多數青年男女也不刻意追求物質條件,有了最基本的生活用具就可以了。購置嫁妝的費用仍是由姑娘的家庭支付的,但姑娘多年來靠自己的勞動,已為家庭攢得不少收入。如果新娘是在國營企業或是公社勞動成員有固定工資收入的,在父母同意的前提下,她會把工資的絕大部分用來置辦嫁妝。在一般工人或農民家庭,嫁妝的內容和數量還和中華民國期間通行的標准差不多,主要是個人生活用品。但是所有的東西都必須是新的,裝在兩只木箱里。「嫁妝」已經成了男女雙方為打造婚後小家庭生活,各自所作物質准備的代名詞。
上世紀70年代情況有所好轉,盡管一些緊俏商品仍憑票供應,但已開始進入尋常百姓之家。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重嫁妝的傳統風氣又開始抬頭。「奩目」是一個時代生活水準的最直接的表徵。當時有「三轉一響三十六隻腳」的說法,結婚成家要准備自行車、縫紉機、手錶、收音機即所謂「三轉一響」,還要准備雙人床、衣櫃、衣櫥、床頭櫃、梳妝台、寫字台、方桌及四把椅子,這些傢具總共有36條腿,即所謂「三十六隻腳」。即便是在北京郊區農村,嫁妝也講究有「八條腿」,這指的是大衣櫃和五斗櫥這兩件大傢具。此外,還有電視機、冰箱、自行車、大座鍾、手錶、電扇、餐具、花瓶、瓷茶具、桌布、玻璃杯、化妝品、成箱的衣服等等。在這種情況下,男方家庭事先給了她一些禮金,使她有可能提前買到這些在農村裡顯得很闊氣的嫁妝。
民俗學者陳勤建先生曾三度參加上海郊區一親友嫁女。1979年嫁女,農村經濟剛好恢復,嫁女花費一千五百元;計有自行車、縫紉機、六條棉被和其它床上用品。1981年二女兒出嫁,花費三四千元,到1984年三女兒出嫁,大衣櫥、五斗櫥、沙發、自行車、電扇、洗衣機、電視機,應有盡有,外加十條彩被,二條鴨絨被及其它床上用品。嫁妝擺堂,整整放了兩屋子。據說因電視機是黑白的,還特地在嫁女箱櫃中放上數量可觀的壓箱錢。此事在當地熱鬧了幾天,紀錄很快被打破了。一位賣蔥姜的女兒出嫁,專程從市區叫了二輛出租小轎車,越過黃浦江,在鄉鎮上兜風,酒席擺了三天三夜,嫁妝光彩被就有二十四條。要知道,這不是家招女婿,男家排場還沒有算上。
浙江、杭州一些地區所有的嫁妝中,一隻紅漆馬桶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幾乎是頭等重要的。馬桶叫做「子孫桶」,用馬桶作象徵物,顯然一是因為它與生殖器官常常接近,二是因為這個桶狀的東西與婦人的孕育器官和生產通道相似。馬桶中要放進棗子、花生、桂圓、栗子、荔枝,取「早生貴子」、「五子登科」之意,還有的用五隻紅雞蛋放入馬桶,亦取「五子登科」之意。送「子孫桶」不但是祝願男家早日生子,而且男家親友中如有久不生子者,也可以向主人要「子孫桶」中的紅蛋和喜果吃。據說,吃了很快就會有喜,就會生男孩。
許多地方俗規嫁妝不能稱「送」,以避「送上門的貨不值錢」之忌,故俗謂之「發嫁妝」。發嫁妝,是展示女家風採的最佳時候,故各地都盛行張揚和炫耀,流行著「亮嫁妝」的風俗,有些地方說是「擺架子」。
廣東人發嫁妝的情景火爆異常,鋪張奢侈,炫耀而繁瑣。出嫁前一天,女家就將嫁妝發到男家,做嫁妝的工錢由男家支付,曰「搬嫁妝」。豪門送奩,用大燈籠上寫明「×府送奩」或「×府雙喜」字樣,向儀仗店雇傭人夫,將所有妝奩一一用紅繩拴牢,或置於下櫃(用以載乘物品,形同方桌)上,或以食箱盛載,或擔或抬。嫁女的妝奩,應有盡有,從廳房中的家什、床上用品、衣服箱櫃、廚房用具、便溺潔具、香案錫器,樣樣俱全。別具一格的是與嫁妝同行備有一份《奩儀錄》,上面將所有陪嫁之物一一列錄,以示慎重,絲毫也不怕繁瑣。男家收到嫁妝,要對照奩儀錄件件清點,並必須回一張「敬貯佳奩,禺子婿某某載拜」字樣的紅柬帖。《奩儀錄》以綾裱面,起首二頁是灑金紅紙,其餘每頁都是紅紙印金色間行。首二頁通常寫著「荊釵裙布」或「荊布家風」四字。再後是分類:錫器、銀器、家什、顧綉、玻璃、花瓶、鏡屏、時鍾、箱籠、床鋪被褥、衛生潔具等。豪門大戶還有屋契、田契、當押招牌及侍婢等等。小戶人家也有谷籮、米籮、食箱、刀剪、秤尺等。
浙江金華、東陽一帶,在迎親日發嫁妝。喜日清晨,女家便把所有的嫁妝就一一搬到場院,從木製傢具到竹器製品,從生活用品到家用電器,統統用紅綢捆紮,上面放上松柏、萬年青、紅綠紙屑,紮成抬扛,排成隊列,然後燃放爆竹,眾鄉親聞聲趕來圍觀評議,熱鬧非凡。吉時一到,媒人帶領著男家派來的迎妝隊到來,先將男家委託她帶來—的利市紅包送給女家,以支付女家掌廚、燒水、梳新娘頭以及打發乞丐,再送上豬心、紅燭等禮。這時,女方才舉鞭炮,讓嫁妝起程,發往男家。有趣的是媒人要肩扛數根翠竹,謂之「子孫竹」,在前領路,一路不停地放著鞭炮,張張揚揚,浩浩盪盪地前往男家。在湖州一帶,當女家把嫁妝發到男家後,由男方根據嫁妝的多少,包「行嫁包」給扛嫁妝的人,然後把嫁妝件件擺開,陳列於堂屋中,放鞭炮,招呼親友、鄰里都來觀看,俗稱「亮嫁妝」。
說起「亮嫁妝」之俗,以廣西荔浦一帶最為奇特。按當地俗規,亮嫁妝在洞房內進行,俗稱「開嫁妝箱儀」。儀式在婚宴後,新人敬茶完畢舉行,由舅爺(沒有舅爺的由伯爺或叔爺代替)主持。准備開箱前,舅爺高唱:「左邊箱,右邊箱,金子銀子亮堂堂」。唱畢打開箱子,一邊拿出箱內的物品,一邊高唱嫁妝名稱。拿一件唱一聲,每拿出一件東西都隨帶出一些撤在箱面上的紙鈔、硬幣,哨哨落地,滿屋飛揚。在圍觀者的「喔!喔!」聲中,洞房裡呈現熱烈的氣氛,顯示娘家的富有。舅爺把拿出箱的嫁妝交給一位專門接物的人,在洞房的床上、桌上、地上一一擺開,讓眾人觀看一番,以示體面。箱中除值錢的細軟之物,手工綉品、衣料、日用品外,還有幾樣必不可少的陪嫁物:一小扎火柴,一小包食鹽,一小瓶油、醋、醬,以示新娘勤儉能幹,治家有方,同時炫耀娘家賠嫁齊全,吃、穿、用樣樣不愁。
上海南匯一帶,在迎親日前一天發嫁妝,有「填箱」之俗。按當地俗規,新娘的紅綠被須由嫂子縫好,父母把陪嫁給女兒的被頭、土布、衣服、頭巾等一一遞給阿哥、阿嫂,由嫂子打成鋪蓋放到嫁妝箱中,以示這些東西都是哥嫂同意後陪嫁給女兒的,以免日後家中產生矛盾,謂之「填箱」。然後嫁妝置於堂屋,點上紅燭。男家迎嫁妝的人來到後先付女家請各種師傅的開銷,而後由阿舅開始發嫁妝。首先發一隻子孫桶,發時說,「一眼眼破家牲椰拿仔去(即一點點破東西你拿去吧)」,然後大家才能動手搬嫁妝。有趣的是,當地俗規嫁妝一不能挑,二不能抬,也不能扛,一律用手拿。拿了嫁妝出門後一定要朝東南方向走,半路上嫁妝不能轉手又不能停,而且明顯很輕的物件也要裝出很重的樣子;明明不遠就到的,卻偏偏兜遠路走,俗稱「兜青龍」,其實是炫耀炫耀,故意「擺架子」。(北師大文學院教授、民俗專家 萬建中)
❻ 結婚時女方需要買些什麼東西陪嫁呢
1、傢具家電 結婚的時候,一般是男方負責買房,女方負責買家電、傢具。現在的大家電大傢具都是陪嫁物品,比如電視、冰箱、電腦、沙發等東西,在婚前找個好日子搬進新房。
2、床上用品 在大多數地區的婚嫁習俗中,陪嫁物品之一就是床上用品。女方要准備大紅色的棉被,一般是雙數,也就是6套、8套或者10套。還要准備床上四件套,圖案要喜慶的。
3、生活用品 一些生活用品也是嫁妝的一部分,新娘要提前准備好。根據地區的不同,需要准備的東西也不一樣。一般有牙刷、毛巾、子孫桶、紅色喜盆等,都是日常用到的東西。
4、貴重首飾 結婚的時候,男方家會給女方三金或者五金首飾。而出嫁的時候,女方父母也會為其准備幾套貴重的首飾,一般是黃金材質的。這種首飾有保值功能,可以一直傳承下去。
5、陪嫁箱子 新娘出嫁的時候,還要准備2個陪嫁箱子。箱子裡面除了放自己的日常服裝和回門衣服以外,還要放壓箱錢。壓箱錢是父母給女兒的私房錢,具體金額根據經濟條件定。
❼ 嫁女兒一般要准備的嫁妝都有些什麼東西
1.被子
一般四床被子,被面顏色要不相同,如紅綠紫橘紅等。(這個被子會被送到男方家的新房裡,一般說哪家的被子壓在上面就表示以後哪方強勢一點;話雖如此,但就算搶著要放上面,大家還是要和諧共處的啦)
2.紅皮箱
紅箱子里裝的是壓箱錢和嫁衣、喜糖還有喜果。(在出嫁的那天,箱子讓兄弟提著,到婆家後交給婆婆,婆婆是要給兄弟紅包的)。
3.洗漱用品
紅桶一個(桶里還要放米),臉盆兩個(最好是搪瓷的那種,臉盆內1個放紅棗、花生、桂圓、栗子、2雙筷子、硬幣1元;另1個放寬心面、2雙新筷子),牙膏牙刷、刷牙杯、香皂、洗發水、護膚品各雙數,另外還有一對小酒杯、兩個喜碗。結婚的時候把洗漱用品和酒杯筷子都放臉盆里,然後用紅布包著帶走。
4.子孫桶
是保佑子孫萬代,多福多壽的喜慶吉祥物,與子孫對碗、紅木箱櫃一起成為姑娘的嫁妝三寶,是陪嫁時必不可少的。子孫寶桶有三件:馬桶,腳盆,水桶,是民間嫁妝中最基本的必備物之一。馬桶亦稱子孫寶桶,寓意早生兒女;腳盆亦稱聚福寶盆,寓意健康富足;水桶亦稱財勢寶桶,寓意勤奮上進事業有成。
❽ 女兒准備結婚了,我需要准備些什麼陪嫁品呢
個人感覺女兒出嫁可以准備以下嫁妝
❾ 女兒結婚 嫁妝准備什麼好
女兒結婚,嫁妝准備什麼好?
既然是結婚,最好尊重下南方,商量下再定。
別花了錢,還不落好。
按咱們國內的結婚習俗來說,一般先有男方給予聘禮之後,女方再回以物品給予陪嫁~
按照古代的傳統,嫁妝,一方面代表的是女方父母對女兒婚姻的祝福;
而另外一方面則指,女兒帶著嫁妝出嫁,才有面子,婆家才會高看一眼,以後不至於在婚姻中受委屈。
NO.1常見的嫁妝
家電:冰箱、電視、空調、洗衣機、沙發、衣櫃、電腦、梳妝台;
廚房用品:電飯煲、微波爐、電水壺、飲水機、餐具;
NO.2傳統新娘嫁妝
新娘的行頭:結婚禮服三套、晚禮服兩套、鞋子兩雙、回門衣服一套、首飾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