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光榮革命後英國皇帝權利的變化情況
光榮革命後,1689年1月,「國民國會」頒布文告,宣布「國王詹姆士二世違背英國憲法背棄了國王與人民的原始契約,他已經自行退位,經決定由威廉夫婦共同執政,同把早已擬好的《權利宣言》和王冠一起呈獻給威廉夫婦,暗示這個文件是新國王接受王冠的先決條件,表明威廉和瑪麗不是無條件的世襲資格,而是靠有條件的議會擁戴才得以繼承王位的。同時還修改了加冕誓詞,強調了議會在其中的重要性。
「國民國會」被確認為正式議會時,為限制王權制定了一系列的憲法法案,其中1698年《權利法案》最為重要。盡管它的大部分只是重申了人們公認的」古老權利「:
一、凡未經議會同意,以國王權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實施之僭越權力,為非法權力。……
四、凡未經議會准許,借口國王特權,為國王而徵收金錢,超過議會准許之時限或方式者,皆為非法。……
六、除經議會同意外,平時在本王國內徵募或維持常備兵,皆屬違法。……
八、議會之選舉應是自由的。
九、議會內之演說自由、辨論自由或議事之自由,不應在議會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彈劾或詢問。……
另一重要的法案是1701年的《王位繼承法案》。它規定和限制了王位的繼承、國王的宗教信仰以及國王對」品行端正「的法官不得隨意罷免等。這從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司法的公正性。
此外,1689年起每年重申一次的《兵變法案》和1694年的《三年法案》也對國王和議會的權力關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前者賦予議會以維持軍紀的權力,國為只有根據《兵變法案》國王政府才能成立軍事法庭,懲辦嘩變者逃兵,這就鞏固了議會剛剛取得的軍權。後者規定每三年必須每三年召開一屆議會,每屆議會的最長任期不得超過三年,國王召集、解散議會的隨意性受到了限制。
與上述兩方面的「革命解決」相比,經常被人們忽視的「財政解決」意義更為重大,因為財政權是其他各項權力的基礎,是國王與議會關系中的決定性因素。光榮革命的發動者吸取了「復辟解決」在財政上過分慷慨的歷史教訓,(因為國王利用這些錢用來發展私人軍隊,進而控制政權)決心把權力的杠桿握在自己手中。1690年,議會通過幾個財政法案,把政府歲入分為國王固定歲入和議會特別拔款兩部分,前者供王室、宮庭和政府日常開支所用,後者用於戰爭及其他非常需要。國王固定歲入由關稅、國產稅提供,其中一部分允許威廉三世終生享用,另一部分為永久性政府歲入,但關稅只准許威廉徵收4年。同時,給予國王的固定歲入遠少入於當時政府的實際需要。
在1689--1691年間,國王政府平均每年短缺40多萬鎊。此外,在這筆不敷所需的歲入中,議會還附加了多種額外開支,如議會要求用部分國產稅和關稅作擔保,分別借款25萬和50萬鎊,用於本應由議會特別拔款負責的愛爾蘭和對法戰爭,兩筆借款均需從國王未來正常歲入中償還,這實際上迫使國王卯糧寅用。同時,過去遺留下來的政府欠款用其利息也要從正常歲入中償還,估計每年要付出20萬鎊。這樣,威廉三世正常歲入只及詹姆士二世時的一半,每年至少缺少60萬鎊,用當時的廷臣埃特里克的話說,新國王被置於「僅夠伙食錢」(at-board-wages)的困地。
總之,從此以後,離開議會的財政支持,國王將寸步難行。「國王靠自己生活」的原則終於成為歷史陳跡,「國王靠議會生活」的新時代開始了。
⑵ 有人認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英王沒有存在的必要了,你怎麼認為
英王有必要存在。
作為一個虛名的國王毫無權力的掌控,但卻象徵著英國的歷史,代表著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而且英王有外交的權力,平息國內的矛盾。
⑶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國王的權力發生什麼變化
有名無實,越來越向象徵性方向發展
⑷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的國王同中國歷史上的皇帝有哪些不同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所建立的制度叫做君主立憲制度,源於啟蒙運動
這個制度保留了國王,也就是英皇室,他只是個名義上國家的代表,沒有統治權力,權力分屬議會內閣
中國的皇帝制度屬於封建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皇帝一人擁有所有的權利,集立法司法行政大權於一身,當然權利還沒有這么細等同於國家都是他的。
⑸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國王有什麼權力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雖然仍保留國王,但國王的權利要受法律限制。
國王在未徵得貴族同意的情況下不得隨意地收取貢賦;不經過同等人的合法裁決和法律的審判,國王不得逮捕和囚禁任何人;不得剝奪他們的財產,不得宣布他們不受法律保護,也不得將他們處死。
原則:英國國王的權利並非是至高無上的,他只能在法律的限制之下行使權力,即王在法下,國王的權力不能超越法律。
⑹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帝,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後花了進半個時間,國王仍然被保存下來,比較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兩者的最終結果有本質的不同。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王朝,使中國向前邁出了一大步,但並未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尚未完成;而英國雖保留了國王,但是國王沒有實權,實行的是君主立憲制,資產階級革命取得了成功,世界進入資產階級革命時代。
其次,兩者之間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結果,是與當時兩國的實際情況分不開的。中國資產階級在三座大山壓迫下,勢力小,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比較薄弱,封建所有制經濟並未得到改變,即使推翻了帝制,封建割據勢力依然依靠封建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得以存在;而英國早在13世紀的大憲章就確立了王在法下的規則,只不過在17世紀資產階級壯大後想取得統治地位,發展資本主義。由於在資產階級革命早期,資產階級力量不夠強大,而一部分貴族在資本主義發展中逐步向資產階級靠攏(我們成為新貴族),因此客觀上存在資產階級和貴族相互妥協,各讓一步,建立一個能照顧雙方利益的政治體制的可能性,於是君主立憲制就誕生了,一方面,資產階級取得了證政權,另一方面貴族相對保持了一定的政治地位。。。。。。
⑺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後,英國國王逐漸出於怎樣的政治地位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從1640年查理一世召開新議會的事件開始到1688年詹姆斯二世退位的事件結束,以新貴族階級為代表推翻封建統治建立起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的社會革命,也稱又稱英國內戰、清教徒革命。
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標志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確立。
英國最為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英國皇室只作為凝聚國家力量的象徵發揮作用,並不具備實質性權力。國王是名義上的統治者,由世襲產生。首相是英國政府的最高領導人,通過民選產生,掌握最高行政權力。首相可就重大事項與國王磋商,但最終決定權由議會和首相做出。
英國君主與其近親的關系由其名號可知。王室成員雖然沒有嚴格的法律或者正式的定義,並且不同的名單會有不同的成員,不過擁有國王/女王陛下(HM)或者王子/公主殿下頭銜(HRH)的一般都被視為王室成員。
英國王室的作用:整個國家的精神凝結:傳統文化延續的象徵、全國精神凝聚的力量及連結各邦,平衡利益。
從19世紀的維多利亞女王之後,英國王室嚴格要求自己在道德操守上,在王室的花銷上,在和政黨關繫上都保持很節制的態度,他就贏得了人們的好感,一直到伊麗莎白女王二世的時候也依然如此。伊麗莎白女王從不僭越自己的權利,此外她還嚴格要求她的子女和王室的其他成員,道德上要做私人的楷模。這些嚴格要求,也是英國王室能夠得到多數民眾認同的一個重要原因。
世界上實行君主立憲制的國家有38個:如亞洲的日本、泰國;歐洲的瑞典、西班牙;非洲的摩洛哥等。但英國王室卻是能最吸引世界目光的皇室家族。無論是曾經的黛安娜王妃,還是現在的威廉王子,英國王室受到了遠遠超過其他國家君主制所受到的關注程度。民心所向,不無道理
⑻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國王的權力發生了怎麼樣變化
以前是國王說了算,後來成了君主立憲制,那就是議會說了算。
⑼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的國王和中國當時的皇帝有何不同
差別可就大了,主要區別在於皇帝的權利上。中國古代的封建皇帝都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君主在君主立憲制下通常作為國家元首。
有的君主完全沒有實際權力,只是國家和民族的一個標志而已。
有的君主有一定的調停、仲裁、最終決策、否決等權力
有的君主還兼任國內宗教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