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哪裡落後

英國哪裡落後

發布時間:2022-08-03 07:00:55

❶ 為啥第二次工業革命後英國就落後了

19世紀,英國的資本家又把他們豐厚的壟斷利潤投向美國,使美國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領導者,形成強大的鋼鐵、化學、汽車工業,而英國卻成為二流工業國,不但落後於美國,甚至落後於德國和日本。

在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時期,英國經濟還在繼續發展。它的一些傳統部門,如造船業、金融業在世界上仍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的新興工業部門如化學、電氣等發展也很快。但就其經濟總體而言,它與美國和德國相比,就相對落後了,被美、德趕上並超過。英國的工業產值在世界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由1870年的32%,降到1913年的14%,喪失了它19世紀中期以來在世界工業中的壟斷地位。

對於英國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生活在今天的學生應該比較容易理解。第一是背著沉重的舊包袱。英國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是工業革命的母國,英國的很多工廠都存在百年之久,企業設備陳舊。當後起的國家採用新技術和新設備時,英國還在使用舊機器設備。因為,在資本家看來,拆毀舊的還可以繼續使用的機器設備,換上新的機器設備是不劃算的,這就阻礙了英國工業的進步。第二是殖民地的作用。英國擁有廣大的海外殖民地,殖民地是資本投資的最好場所。殖民地人民生活水平低,勞動力便宜,原料價格低廉,工業利潤大。因此,資本家寧願把大量資本輸往國外,而不願用於更新國內企業的生產設備和技術。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的資本輸出佔世界的第一位,一戰前的幾年中,英國每年在殖民地和國外的投資額與在本國的投資額是六與五之比。資本輸出給英國帶來驚人利潤,僅1912年就達17600萬英鎊。英國雖然工業生產在資本主義世界的地位下降了,但還是很繁榮的,其繁榮是建立在對殖民地的榨取上的,殖民地對英國的興衰具有極大的意義。因此,英國被稱為「殖民帝國主義」。

❷ 從稱霸全球到四分五裂,強盛一時的英國為何會衰落到如此地步

在2013年英國政府決定「脫離歐洲」後,包括蘇格蘭在內的「脫英」運動也在不斷興起。如果這一趨勢繼續下去,英國很可能會分崩離析,其第二梯隊強國的地位也處於岌岌可危的情況。下面我們就來一起看看英國衰落的原因吧。

1965年底,英國國遭受了所謂的「英國病」,整個國民經濟呈現出下崗失業、國際經濟收支不平衡等狀態。不僅英國對經濟衰退感到擔憂,許多周邊國家也開始關注英國經濟的趨勢。1970年後,世界主要的經濟中心從英國轉向美國。而且德國、美國、法國和其他國家正在積極發展新的工業生產,但英國仍然堅持舊的經濟政策。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❸ 英國經濟地位衰落的原因

衰落的原因:

一、經濟上:雖然英國贏得了戰爭,並從戰爭中獲得了新的殖民地,戰爭的巨大開銷使得英國無法繼續承擔維系一個帝國所需要的龐大財政支出。英國有數百萬人死亡,無數資產被毀,其結果是債台高築、資本市場的混亂以及在海外殖民地英國籍官員人數的缺乏。與此同時,民族主義情緒在新老殖民地都在高漲,而帝國的參戰以及非白人士兵在戰爭中所感受到的強烈的種族歧視都更加助長了這種民族主義情緒。具體來說,戰前的債權國變為戰後的債務國,戰後經濟長期低靡、不景氣,國際金融中心也由英國倫敦轉移到了美國紐約。一戰中,英國的商船隊遭到巨大損失,使其航運業遭遇重創,也導致英國貿易量的下降。
到1919年,英國欠美國的債務達85000萬英鎊。因此,英國成為美國的主要債務國。可是在戰前,美國是英國的主要債務國。戰時英國被迫賣掉了海外資產的四分之一。由於戰爭,英國的內債增加了九倍,即從64500萬英鎊增加到66億英鎊。(數字摘自《英國現代史》作者是弗.格.特魯漢諾夫斯基)
在戰爭年代,整個英國工業顯著地擴大了生產機構,但是,這並不能使它在世界市場上更有力量跟它的對手進行競爭。陳舊不堪的企業需要國家的補貼來維持,這就不能不室戰後時期英國工業的情況更加復雜。
戰時英國工業的發展極不平衡。由於勞動力被抽到軍隊和軍火企業中去,以及原料不足和機器設備的日益破舊,舊有的最重要的工業部門減產了。煤產量從1913年的28740萬噸減少為1918年的22770萬噸。1913生鐵產量為1026萬噸,而1918年為908萬6千噸。造船業產量也急劇下降,1913年英國造船廠建成的船隻總噸位為120萬噸,而在1918年減為77萬2千噸。戰時生產的增長,主要是依靠擴大所謂新興工業部門,如:化學工業、汽車工業、航空工業、製造軍火的工業以及供應兵工廠金屬的煉鋼工業。
工人運動:戰爭使國內階級矛盾大大地尖銳化。1918年罷工運動規模壯闊,參加罷工的工人達1116000人,損失5875000工作日。這時英國工人運動的特點是具有戰斗性。絕大多數罷工是「非正式」,即有普通工人違背工會領袖的意志發動起來的。罷工者除了提出經濟要求外,還提出政治要求。
隨著罷工運動的開展,工會的數目也日益增多了。起來同資產階級斗爭的工人,感到了聯合起來的必要性。1913年到1918年,工會人員人數從4135000人增加到6533000人。
由於工人不滿資產階級的剝削,後來俄國的十月革命的成功,使國內的工人極為興奮。他們想改變社會制度,從而使自己能夠獲取利益。這樣的心態導致了工人們的不斷罷工或者是消極怠工。間接的也造成了英國在戰後的衰落。
二、政治上:主要體現在英國自由黨的沒落。在一戰爆發前,英國自由黨通過一系列的社會改革和立法,開創復興的局面。歷史證明,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戰後英國衰落的原因作用下,才進一步激化了英國的國內矛盾,加劇了政壇的沖突,從而導致了英國自由黨的沒落。在此過程中,第一次世界大戰表現出了強烈的催化作用。1918年,自由黨尚可與其他政治力量聯合而維持勞合·喬治的首相地位,但以後自由黨在大選中的得票率持續下降,1923年的大選中,工黨得票率首次超過了自由黨,成為英國的第二大政黨,而自由黨從此以後再也未能成為第二大黨。
但是單獨的政黨都不能獨自領導政府,組建聯合政府是必然的事情。但是各個政黨的主見都不同,對於戰後經濟建設的方向不同,導致與戰後英國經濟發展滯後。
三、國際影響力方面:雖然英國在一戰後的巴黎和會上保持了國際事務領導者的地位,但是由於其經濟、軍事實力的嚴重倒退,事實上使得英國不可能再像一戰前那樣控制世界,「日不落帝國」世界政治、軍事霸主的地位都已名存實亡。華盛頓海軍會議上規定英美海軍實力保持一致,這說明英國無奈的承認了一戰後不再是全球霸主的事實。所以在戰後英國不能像戰前一樣為了經濟利益為所欲為,間接的也導致了英國需要犧牲一些利益來保全自己的政治權利。
四、殖民地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大英帝國完成了最後一次的大規模海外擴張。英國經國際聯盟的批准對原本屬於奧斯曼帝國的巴勒斯坦和伊拉克進行委任統治,而前德國殖民地坦噶尼喀、西南非洲(即今天的納米比亞)和新幾內亞也被劃入英帝國的版圖(其實西南非洲被歸由南非管理,而新幾內亞則由澳大利亞統治)。不過一戰之後英國在萊因蘭和二戰之後在西德的佔領區就不被認為是帝國的一部分。1920年代是自治領發生巨大變革的時代。雖然自治領在一戰爆發時還無權選擇是否參戰,1919年結束一戰的《凡爾賽條約》,卻是由英國和其自治領分別簽署的。1922年自治領不再願意支持英國對土耳其的軍事行動,迫使英國尋求一個和平的妥協方案。一個位於都柏林的英愛戰爭紀念碑。自治領的完全獨立經由1926年的《貝爾福宣言》和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案》得到最終確立:所有自治領取得與英國的同等地位,英國的立法機構不再有權干涉自治領內部事務,自治領也將享有自主外交政策的自由。1907年在殖民部內設立的一個主管自治領事務的部門也在1925年從殖民部分離出來成立獨立的自治領部,並在1930年擁有了首位部門大臣。加拿大在1923年成為第一個獨自簽署外交條約的自治領,1927年加拿大向華盛頓派遣了第一位永久性的外交官;1940年澳大利亞也派出了首位駐外大使。愛爾蘭自由邦在一場反抗英國統治的血腥戰爭後於1921年取得了自治領地位;1937年愛爾蘭與英國斷絕了正式的憲法關系,並在1949年正式成為完全獨立於英聯邦之外的愛爾蘭共和國。原本就獨立、直到1922年才被英國掌控的埃及也在1936年斷絕了與英國在憲法上的特殊關系(雖然直到1956年英國才從埃及撤軍)。在1922年成為英國保護國的伊拉克也在10年之後的1932年完全獨立。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是英國打贏了戰爭,但卻失掉了一個帝國。一戰後,力量不斷增強的殖民地開始要求取得與「母國」平等的獨立地位。於是,以英國為核心的英聯邦組織應運而生。

❹ 作為日不落帝國的英國,是如何一步一步「日薄西山」的

眾所周知 英國曾是一個以“日不落帝國”號稱的一大強國。它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無論何時它的國土總有能曬得到太陽的地方。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征戰四方戰無不勝的國家,卻因其目中無人的姿態和不正正當的做法,最終導致它跌落神壇,輝煌不在。

總之,雖然英國看似是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巨大影響而衰落,但是縱觀全世界的風雲變幻,英國走向衰落是全球化,世界化的必然結果,也是不斷變化的國際格局沖擊著世界格局狀態下的必然趨勢。之前英國又經歷了脫歐等混亂,國情越發復雜,前路也愈發險阻。不知英國人接下來的路將走向何方,未來又會如何發展呢?

❺ 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二戰後英國為什麼迅速衰落

首先,英國作為堂堂的「日不落帝國」應該不算是在二戰後迅速衰落的,或者說二戰後地位和實力的明顯下降其實是有之前很長過程的鋪墊和發展的。如果歸結英國本身內因動力不足的話,應該可以追溯到第二次工業革命甚至其資產階級革命時。

不巧的是,一戰二戰促進了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眾多殖民地獨立,英國因此喪失了海外原料產地和市場,這對於其經濟發展來說也是雪上加霜(雖然殖民地獨立也有一些好處,但弊端也是同時存在的)。

英國什麼時候衰落的

1960年以後,隨著德意志第一帝國,日本帝國以及美國的崛起英國在世界的絕對霸主地位就受到了動搖。在19世紀末德美日意等國海軍實力大升,特別是德國憑借著歐洲第一的經濟實力與英國展開了海軍的軍備競賽。一戰英國雖然戰勝但是欠下巨債,同時美國憑借著《九國公約》等新條約開始與英國分廷抗禮。二戰時期英國在德國及日本的進攻下損失大量戰艦飛機,還損失了東南亞的殖民地,英國的地位就大幅下降了。後來隨著鐵幕降下以及英國在中東和印尼與美國的暗鬥失敗英國就逐漸成為美國的附庸。
鴉片戰爭英國的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扭轉中英之間的貿易逆差,掠奪原料,傾銷商品。
時間: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
領導人:第一次英女王維多利亞,第二次英女王維多利亞和法皇拿破崙三世

❼ 英國現在怎麼不行了

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先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之一,英國近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扮演著世界霸主角色。但今非昔比,隨著國際局勢跌宕變化,「日不落帝國」逐漸喪失往日的威嚴。一度輝煌的大英帝國已無法走出衰退的泥沼。 英國的衰退是多種因素互相作用產生的結果。世界局勢發生了變化,英國過去成功的經驗此時已經成為了它的累贅,霸權地位一去不復返。 首先英國喪失了工業科技的優勢。英國雖然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先行者和絕對領導者。然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在幾個先進國家同時發生,但技術發明和創造的主要國家已不是英國,而是後起的德國和美國。即便是英國發明的先進技術,也因工業界的保守思想而沒有發生積極作用。 同時英國沒有及時進行經濟結構調整。但當時的情況是,哪個國家在新興工業部門占據優勢,它就可以開拓新興市場並獲得高額利潤。由於慣性力量,造成英國在新興產業的研發方面落後於美國和德國,因此英國新興產業占整個工業的比重低,其產值到1903年只佔工業總產值的6.5%。 英國經濟對外依賴程度高。到一戰前,英國幾乎佔全世界總投資額的一半,位居第二的美國只佔19%。資本的輸出使倫敦成為世界的金融中心,英國在國際貿易中也獲利甚豐。但是,資金不斷地從國內轉向國外,長此以往,便制約了國內的生產投資和技術革新,造成英國經濟的對外依附性,並且形成了國內一個龐大的食利階層。依賴性的經濟是十分脆弱的,英國經濟必須圍繞著國際經濟運轉。 教育落後給英國經濟帶來致命打擊。英國的教育體系相對落後許多。英國學生接受大學教育的比例最低,而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社會精英也偏重在人文社會或理論科學領域,應用科學方面則較弱。許多優秀的英國人也不喜歡接觸工程等實務性職業。 比起大學教育,英國的一般教育問題更嚴重。與許多國家比起來,英國基礎教育的師資良莠不齊,數學與自然科學的訓練時數太少,而且退學人數多。 英國教育體系的偏差,造成人力資源上的極大差距。許多英國產業正面臨嚴重的勞動競爭力問題,和許多發達國家相比,英國工人無論在教育程度與技術水平上都略遜一籌,受過大學或專科教育的經理人也最少,製造業更是大量缺乏受過專業訓練的經理人。而高層經理人當中,有技術背景出身的更是鳳毛麟角。 英國企業家精神喪失了。這是因為在英國社會,對貴族及其生活方式的崇拜幾乎根深蒂固,第一代企業家創業後,往往想把子孫培養成貴族,結果幾代人之後,創業的激情就盪然無存。這種追求田園生活的紳士文化和保守的民族特性,使得英國人發達之後,就會以貴族形象來重新塑造自己。在英國忘情工作、立志賺大錢的想法,往往會引來別人不屑的眼光。英國員工的離職率很高。根據1983年的統計,英國產業的員工離職率高達12%,這個數字也是所有發達國家中最高的。 傳統上,英國企業的發展目標是自我滿足而非出類拔萃。英國企業既沒有美國的利潤導向誘因,也缺乏日本的市場佔有意識,所以同業之間多合並而少競爭的現象不但理所當然,而且也被視為必要的做法。 英國這種避免競爭的態度,是由社會價值與教育體系相互強化而形成的。避免競爭的態度使英國產業一再受害。由於缺乏強有力的競爭者與客戶,英國企業就在舒適的市場優勢下,不知不覺地萎縮。不過,英國產業不曾遭遇一夕變天的遽變,原因是英國企業往往佔有搶先發展與客戶忠誠度的優勢。 對於經濟發展,英國政府也沒有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英國的產業政策是總體經濟導向,而非個體經濟走向;此外,英國的產業政策是由財政部管理,如何建立產業的競爭優勢並不是它所關心的主要問題,未能善用政策的陣痛效應導正產業的發展方向。

❽ 英國為什麼走向了衰落

二戰時候英國本土被轟炸太厲害,而且戰後很多殖民地趁機獨立,導致不能吸血。而美國本土沒有經歷戰火,大發戰爭財。

❾ 英國衰落的原因

二戰後,英國衰落的原因:

1、英國喪失了工業科技的優勢。英國雖然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先行者和絕對領導者,但據1851年的英國人口調查,農業依然是英國最大的行業。然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在幾個先進國家同時發生,但技術發明和創造的主要國家已不是英國,而是後起的德國和美國。

3、沒有及時進行經濟結構調整。英國經濟以棉紡、煤炭、鋼鐵和造船為支柱產業,英國在這些產業中的領先地位是保持英國經濟優勢的關鍵因素。但到1870年以後這些產業的設備都已陳舊落後,英國沒有及時對技術設備進行更新換代。

3、英國經濟對外依賴程度高。到一戰前,英國幾乎佔全世界總投資額的一半,位居第二的美國只佔19%。資本的輸出使倫敦成為世界的金融中心,英國在國際貿易中也獲利甚豐。但是,資金不斷地從國內轉向國外,便制約了國內的生產投資和技術革新,造成英國經濟的對外依附性。

4、教育落後給英國經濟帶來致命打擊。同時期的德國在這一方面遠遠走在了英國的前面。到19世紀末,統一的德國已經實現了初等教育的普及,教育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國民整體科學素質。德國科學教育方面的巨大成就,促進了德國經濟的發展,在其工業化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5、企業家精神喪失了。這是因為在英國社會,對貴族及其生活方式的崇拜幾乎根深蒂固,第一代企業家創業後,往往想把子孫培養成貴族,結果幾代人之後,創業的激情就盪然無存了。實際上,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人,往往在處於優勢地位後,多少都會產生一種惰性。

(9)英國哪裡落後擴展閱讀

英國衰落的歷史:

許多史學家都認為,導致日不落帝國的衰落的第一步是從布爾戰爭開始的。在南非的布爾人與英國人因為黃金和鑽石發生利益沖突時, 戰爭於1899年爆發了。派去迎戰的英軍本以為勝利垂手可得,但布爾人的游擊戰術讓他們頭痛不已。

盡管英國人動用了包括設立了集中營等種種手段,最終花了兩年時間才鎮壓了布爾人的起義。 這場戰爭代價巨大,尤其是日不落帝國戰無不勝的形象受到嚴重損毀。

英國的經濟在上世紀初期,嚴重依賴其在殖民地的經濟運行,無論是非洲大陸,印度,還是位於東南亞的英屬殖民地,這些地區都不僅僅向英國,提供大量廉價原材料及勞力,而且他們還向英國提供了市場。

英國的工業品,在其殖民地市場似乎不受任何外來的競爭壓力。在英國順理成章的向這些地區輸出大量工業產品的同時, 它的工業生產能力以及效率都在下降,尤其與新崛起的美國和德國相比。

1939年,二戰開打了,英國的戰前准備工作很差,顯然不如德國,在歐洲戰場上英軍行動遲緩,指揮不當,很快便陷入重圍。 如果沒有敦刻爾克奇跡,英國在歐洲的遠征軍應該是全軍覆滅的。在抵禦德國空襲的過程中,依仗勞斯萊斯引擎的威力英國颶風戰斗機性能優於德國容克戰斗機。

加上德國空軍的一些戰術失誤,英國取得了不列顛空戰的勝利。雖然得以自保,英國陸軍在其他戰場上,比如在希臘,以及北非在1942年之前,都遠非德軍的對手,在各個戰場受到重創, 狼狽不已,二戰結束後,英國衰敗已成定局。

❿ 為什麼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英國逐漸落後於美國、德國

英國當時在很大程度上單純依靠殖民地導致產業結構相對落後。另一方面,德、美由單純資源掠奪轉變為資本輸出,新興產業發展迅速。獨立不久的美國重視發展引進新興科技。北美移民很大一部分受過良好教育,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同時其廣闊的海外市場及豐富的資源與勞動力也極大地推動了其發展。而且美國沒有經歷封建社會,社會環境相對寬松,有利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而其科學的政體也保證了社會秩序的穩定。統一不久的德國在俾斯麥的領導下,重視發展科技。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許多發明都出自德國,德國有良好的科技基礎,同時也重視產業化的發展。在統一後不久德國就建立了完備的工業體系,並且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強國。這只是本人的一點點見解,各位看官參考一下吧。

閱讀全文

與英國哪裡落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拜登為什麼打伊朗 瀏覽:34
英國死亡人員有多少 瀏覽:386
印尼生肖煙多少錢一包 瀏覽:382
10萬伊朗幣多少錢 瀏覽:902
在印度說元氣周期爆棚是什麼意思 瀏覽:205
義大利妹子教你怎麼學習中文 瀏覽:400
越南留學生簽證怎麼辦理 瀏覽:736
達芬奇出生在義大利的哪個小鎮 瀏覽:517
在越南投資有什麼優惠 瀏覽:877
印度人做雞心怎麼做 瀏覽:490
如何做英國的餅 瀏覽:317
越南約會吃什麼 瀏覽:148
印度收視率為什麼那麼高 瀏覽:462
伊朗的波斯人信什麼教 瀏覽:884
印尼怎麼打入中國移動 瀏覽:927
印尼大葉紫檀多少錢一克 瀏覽:59
義大利社會企業有哪些 瀏覽:809
印尼sim卡是什麼模式 瀏覽:296
中國有哪些國航公司 瀏覽:994
伊朗加油站多少錢 瀏覽: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