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貿易聯盟怎麼樣

英國貿易聯盟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8-03 09:11:47

⑴ 歐盟和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有什麼聯系和區別

不是一樣的.是歷史上兩個不同的組織.二者曾經互相競爭,後來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向歐盟靠攏,產生現在的歐盟.
1957年3月,西德、法國、義大利、比利時、盧森堡、荷蘭六國簽署《羅馬條約》,以1957年六國的平均關稅確定共同的對外關稅,於1958年1月1日正式成立歐洲共同體。

1968年,歐共體實行工業品在成員國之間的自由貿易,並就農產品達成統一的價格。

1970年,減少了對勞動力和資本自由流動的限制。

1973年,英國、丹麥、愛爾蘭加入歐盟

1981年,希臘也成為歐共體的成員。

1986年,西班牙與葡萄牙加入時,成員已達到十二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集團。

1960年,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uropean Free Trade Association , EFTA)成立,創始國為英國、丹麥、奧地利、挪威、葡萄牙、瑞士、瑞典七個國家。

1961年,芬蘭成為非正式成員國。

1967年,根據建立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的《斯德哥爾摩公約》,聯盟成員國之間實行工業品自由貿易,但在農產品貿易上卻只採取了很少幾項減少貿易壁壘的措施,同時對第三國也不實行共同關稅。因此,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是一個採取自由貿易區形式的經濟一體化集團。

1973年,英國和丹麥離開歐洲自由貿易聯盟,與愛爾蘭一道加入歐共體。歐共體和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兩個經濟一體化集團在相互競爭的同時,經濟聯系不斷加深,最終就彼此間的貿易障礙進行磋商,與1977年達成協議,在兩個貿易集團內實行工業品自由貿易。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歐洲經濟一體化又有新的發展。歐盟提出在1992年年底前將歐盟建成一個沒有國界、商品、人員、資本和勞務完全自由流通的統一市場。在這次新的浪潮中,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成員積極向歐盟靠攏,奧地利、瑞士、挪威、瑞典等國或直接要求加入歐共體,或表示了要求加入的願望。1991年12月11日,歐共體馬斯特里赫首腦會議通過了以建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和歐洲政治聯盟為目標的《歐洲聯盟條約》(通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馬約」)。1993年1月1日「馬約」生效後,歐共體未就其稱謂的變更問題做出決定,但歐共體內和國際上越來越廣泛地使用「歐洲聯盟」(簡稱「歐盟」)。目前,「歐共體」和「歐盟」兩種稱謂均可使用,但法律文件和對外簽署的協議仍需用「歐共體」。

1993年1月1日,歐共體統一大市場基本實現,除人員流動略有限制外。商品、資本、勞務實現自由流動。

1993年2月,擴大歐盟的談判正式啟動。到1995年,奧地利、瑞士、芬蘭、挪威成為歐共體新成員。

2003年底,歐共體共有十五個成員國,另有十三個歐洲國家正申請加入。

2004年5月1日,馬爾他、塞普勒斯、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匈牙利、斯洛維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10個國家正式成為歐盟成員國。這使歐盟的成員國猛增到25個。歐盟的擴張對國際社會影響深遠。

⑵ 英國與歐盟,歐元區的關系(最好是英文的)

1.英國是歐盟中的一個「搗蛋鬼」。

英國現在是歐盟成員國。但歷史上英國是反對歐盟的前身歐共體的。它與歐盟的關系比其他國家更微妙。

歐共體成立於1957年,由法、德主倡。英國當時不但不參與,還與奧地利、愛爾蘭、芬蘭、冰島、挪威、列支敦斯登、瑞典和瑞士等國家於1960年成立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搞自己的獨立王國。但形勢比人強,英國最終還是在1973年與愛爾蘭、丹麥、芬蘭、瑞典等國加入歐共體。

就算是加入了歐共體,英國還是三心二意,難於合作,在歐盟中自我選擇的孤立狀態,拒絕加入歐元區。

2.英國財政大臣布朗6月9日在議會下院宣布,目前英國加入歐元區的條件尚不成熟,英國政府將在今年秋季公布一項有關就加入歐元區舉行全民公決的法案,並在2004年再次對加入歐元區的5項標準的進展情況進行評估,以確定舉行全民公決的時間表。這使英國事實上失去了在2005年大選前加入歐元的可能。這是一個很小的事件,但卻是英國對自己命運的又一次選擇,懷疑論者贏得了勝利,一些人在舊夢中沉醉、懷疑,另一些人醒來後失望、痛苦。

布朗所說的加入歐元區的5個標準是在1997年確立的,包括:1.英國的經濟周期與經濟結構能否與歐盟國家在單一利率下達到趨同?2.能否為英國經濟提供足夠的靈活性,使之能夠應付各種變化?3.能否為外國長期投資提供更有利的環境?4.能否維持並增強英國金融服務業在全球的地位?5.能否增加就業?

布朗一直堅持只有當英國與歐元區國家的經濟達到同步的時候,英國才具備加入歐元的條件。雖然英國的通貨膨脹程度、利率和債務和財政赤字都已經和歐洲同步,但是布朗依然擔心短期利率高於歐元區,特別是房地產價格高於歐元區國家,因此英國的經濟與歐元區還有不同。布朗指出,英國房地產市場的負債率非常高,這使英國人對利率非常敏感。布朗更擔心的是歐洲央行在引入均衡通脹目標上的失敗和財政政策上的失誤,歐元區的經濟表現目前不及英國,加入歐元可能帶累英國經濟,只有英國經濟比歐元區差才能幫助布萊爾,這真是個諷刺。另外美元貶值和歐元升值使英鎊面臨選擇,實際上英國選擇了更接近美元遠離歐元,因此布朗希望保持英國貨幣的獨立性。

但是,歐元區內部的貿易在最近幾年中增長了20%,布朗也同意加入歐元將使英國與歐元區的貿易在今後30年中增長50%左右,這意味著英國的GDP可以增長5%到9%。

布朗的5個標准也許是永遠也達不到的,即使英國政府可以努力改變自己,歐元區的經濟則是英國政府不能控制的。更何況這樣的標準是否可操作也大有疑問。據英國媒體調查,英國及世界主流經濟學家均對英國財政部所設置的英國加入歐元區的判定標准表示懷疑。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芒德爾在內的世界頂級經濟學家們指出,由於其結果太過復雜,英國財政部設計的用於判定英國是否應該採用歐元的5項「簡單明了」的經濟測試指標,實際上並不可能實現。芒德爾認為,沒有一個純粹科學的辦法可以明確判斷出英國加入歐元區將有利或不利於英國、以及是否將有利或有損於其他歐元國家,甚至全世界。

布朗准備的2000頁的評估報告、5個標准、18個細節終於又一次葬送了英國加入歐元的希望,在懷疑論盛行的英國,這樣的選擇並不令人驚訝。

英國對歐洲的矛盾情感

回顧英國在二戰後從孤立到試圖融入歐洲的歷史,可以讓我們理解這個國家的矛盾與迷惘。

1946年,丘吉爾說,「我們和歐洲在一起,但不從屬於歐洲」,即「光榮孤立」;1950年,英國對不能加入舒曼計劃——歐盟的前身,歐洲煤鋼共同體而深感失望;1961年,哈羅德·麥克米倫首相首次申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1967年,哈羅德·威爾遜的工黨政府再次申請加入歐共體,但是由於戴高樂從中作梗,英國的希望再次落空;1969年蓬皮杜取代戴高樂入主愛麗舍宮,在法英關繫上採取了靈活政策,他認為只有吸收英國加入歐共體,法國才能平衡德國在歐洲的影響;同年12月,蓬皮杜在歐共體首腦會議上倡議擴大共同體,並決定逐步建立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1973年愛德華·希思領導英國加入歐共體,即歐洲共同市場,歐洲從法德軸心過渡到英法德「三駕馬車」;1984年,在撒切爾入主唐寧街10號3年之後,英國第一次與其歐洲夥伴發生了大的分裂;1986年,歐共體盧森堡首腦會議通過了《單一歐洲法令》;1990年,梅傑出任首相後立即承諾讓英國成為歐洲的心臟,同年10月加入歐洲貨幣體系匯率機制;1992年,第一次歐盟貨幣危機爆發,英國退出歐洲貨幣體系;1996年,英國與歐盟關系惡化,歐盟因瘋牛病禁止英國牛肉出口,英國也實行貿易保護措施,限制歐盟商品出口到英國;1997年,布萊爾贏得大選,承諾重建英國與歐盟關系,並在時機成熟的時候加入歐元;2002年,歐元在歐盟12個國家正式流通。

布萊爾是30年來英國首相中對歐洲立場最鮮明的:他簽署了馬斯特里赫特條約中的社會條款,宣布他的政府將舉行關於加入歐元的全民公決,不僅要結束英國的孤立而且要擔當歐洲的領導者。布萊爾希望英國在歐洲的外交事務、防衛、經濟改革中起到決定作用,為此他在歐洲廣播友誼。對法國,他希望建立英法聯盟創造歐洲防衛體系;對德國,希望它是英國在歐洲預算中的夥伴;北歐國家則是自由貿易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合作者;右翼的西班牙和義大利政府,是自由經濟的聯盟。

舉行加入歐元的全民公決的願望是貫穿布萊爾思想的始終的,他一直在勸說人們不要介意布朗的反對,不要介意政府中其他官員對公決的懷疑態度,希望人們相信他。6年過去了,全民公決的舉行一再遭到失敗,而法國和德國與英國在對伊拉克戰爭的態度上產生了裂痕,以及英國關於歐洲憲法的強硬態度,這些讓人們懷疑英國的態度是否發生了改變。

英國與歐洲的關系是無法割斷的,即使以民族主義著稱的保守黨領袖撒切爾夫人也曾經這樣說,「我們的命運在歐洲。在歷史上羅馬帝國統治了英國300年,今天我們的地圖上仍然有羅馬帝國時期修建的道路。我們的祖先來自歐洲大陸。」

英國歷史學家琳達·柯莉曾指出英國人對歐洲情感的矛盾,一方面是政治上的孤立主義傳統,特別是在英格蘭;另一方面,二戰後歐洲社會的主流國家德國被擊敗和佔領,而英國是戰勝國,這使英國人感到驕傲,並由此滋生了對歐洲的懷疑主義。

也正是因為經歷了二戰的苦難,歐洲人重新審視了歐洲聯合的問題,他們堅信,解決歐洲問題的惟一出路只能是歐洲的統一。當時戰爭已使歐洲成為廢墟,美蘇對抗加深了歐洲的分裂局面,以德國為界,歐洲各國分屬東西方兩大陣營。歷史的苦難似乎還沒有結束,歐洲文明正在沉淪,歐洲人有失去自我特性的危險。1946年,英國首相丘吉爾率先提出,我們需要建立起「某種類似於歐洲合眾國的東西」。1959年,戴高樂在斯特拉斯堡曾發表了一個有關歐洲前途的著名講話,他提出,歐洲的真正統一意味著建立一個「從大西洋到烏拉爾的歐洲」。他還強調:「要使歐洲成其為歐洲,必須有重大的變化。首先蘇聯不復是現在這樣的蘇聯,而成為俄國。……這個提法只是一種歷史的預見。」 歷史的發展證實了戴高樂這個驚人的歷史預見。冷戰結束為歐洲統一提供了歷史機遇,中東歐國家提出「回歸歐洲」,人們開始談論「大歐洲」的問題,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就提出了「全歐大廈」的設想。「大歐洲」的范圍基本上與歐洲的文化與地理范圍相吻合,就是戴高樂所講的從大西洋到烏拉爾的歐洲。

要建立一個多極的世界,歐洲是重要的一極,隨著歐盟的5次東擴,歐元的流通和正在進行的歐洲憲法談判的接近完成,一個「大歐洲」的輪廓日漸清晰。

正如法國總統希拉克所指出的,「今天世界到處都出現地區性大集團。我們在北美、南美、印度都可見到這種情況。甚至非洲也開始了地區一體化的進程。所有這些集團對於我們的利益都是不留情的。歐洲應該接受這個挑戰。歐洲能夠而且應該成為明天多極世界的頭號大國。」

在這樣的歷史視野和現實背景下,英國加入歐元是遲早的,它不能失去加入世界上最大的政治和經濟聯盟的機會,那時人們也會清醒地看到今天的懷疑主義的失誤。

3.一般來說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⑶ 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的發展歷程

英國主張建立沒有統一對外關稅的歐洲自由貿易區的計劃,法國擔心自己在貿易競爭中處於劣勢,拒絕此一計劃,並於1957年聯合其他5國成立歐洲共同市場。
這一行動觸怒了英國。1959年11月英國聯合瑞典、丹麥、挪威、瑞士、奧地利和葡萄牙組成一個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或稱小自由貿易區)。
1960年1月4日,7國在斯德哥爾摩簽訂了《建立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公約》,聯盟正式成立。貿易區。
後芬蘭於1961年6月成為准成員國,冰島於1970年3月加入聯盟。
公約規定,在成員國間逐步取消工業品的關稅和其它貿易壁壘,實現自由貿易,並擴大農產品貿易。
由於聯盟的實力不及歐共體,英國和丹麥於1972年底退出聯盟,加入歐共體,其餘成員國也紛紛與歐共體國家簽署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協定。
現在,聯盟由6國組成,另有芬蘭和列支敦斯登為准成員國。總部設在日內瓦。它與歐洲共同體連在一起,形成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 。

⑷ 歐洲自由聯盟和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是一樣的么

不是一回事
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簡稱EFTA,成立於1960年。英國主倡、後來又主動退出。目前的成員國僅有奧地利、芬蘭、冰島、挪威、列支敦斯登、瑞典和瑞士。

歐洲自由貿易區就是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的另一種說法。

而歐洲經濟共同體是歐盟的前稱.
歐盟的目標簡單說是不同階段的三個同心圓.第一個是貿易同盟,這個已經實現,所有歐盟內部流通的商品服務免稅.第二個是貨幣與經濟同盟.自歐元啟動後,這個目標基本實現,除了未加入歐元區的國家如英國挪威丹麥等.第三個同心圓,也是最高遠最難實現的是政治同盟

⑸ 英國在歐盟的政治地位怎樣

英國可以說是美國插進歐盟的一個棋子,英國在裡面一直阻礙一體化進程,還有拒絕加入歐元區。英國一直是我行我素,但是不加入一體化又會失去很多利益,這樣英國不上不下一時兩意。英國其實在歐盟充當著中等國家一樣,大事都是由德法兩國主導的。
英國在歐盟其實混得不好的,比如會議時其他歐盟國家的元首都不理英國首相的。

⑹ 英國在歐盟的地位

很不怎麼樣!

一、英國是歐盟中的一個「搗蛋鬼」。

英國現在是歐盟成員國。但歷史上英國是反對歐盟的前身歐共體的。它與歐盟的關系比其他國家更微妙。

歐共體成立於1957年,由法、德主倡。英國當時不但不參與,還與奧地利、愛爾蘭、芬蘭、冰島、挪威、列支敦斯登、瑞典和瑞士等國家於1960年成立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搞自己的獨立王國。但形勢比人強,英國最終還是在1973年與愛爾蘭、丹麥、芬蘭、瑞典等國加入歐共體。

就算是加入了歐共體,英國還是三心二意,難於合作,在歐盟中自我選擇的孤立狀態,拒絕加入歐元區。

二、歐盟,德法合作是核心!

英國可以說是美國插進歐盟的一個棋子!英國在裡面一直阻礙一體化進程,還有拒絕加入歐元區。英國一直是我行我素,但是不加入一體化又會失去很多利益,使得英國左右為難,表現得三心二意,英國其實在歐盟中,只充當著一個中等國家的作用,大事都是由德法兩國主導的。

英國在歐盟其實混得實在是很一般,因經常與歐洲大陸的多數國家意見相左,其他國家不太喜歡英國,比如召開會議時,其他歐盟國家的元首都不太理睬英國首相。

這次烏克蘭危機,英國拚命主張制裁俄羅斯,而德國、法國卻不太願意。美國是不願看到(法)德俄合作的基礎進一步擴大,想削弱這個潛在的聯盟對美國霸權的威脅,這個恰恰也是英國的利益所在,所以一拍即合。

⑺ 全球有哪三大自由貿易區及其簡介

1、北美自由貿易區

北美自由貿易區(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rea,NAFTA)是在區域經濟集團化進程中,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美洲組成的。由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3國組成於1992年8月12日就《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達成一致意見,並於同年12月17日由三國領導人分別在各自國家正式簽署。

1994年1月1日,協定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貿易區宣布成立。三個會員國彼此必須遵守協定規定的原則和規則,如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及程序上的透明化等來實現其宗旨,藉以消除貿易障礙。

自由貿易區內的國家貨物可以互相流通並減免關稅,而貿易區以外的國家則仍然維持原關稅及壁壘。美墨之間因北美自由貿易區使得墨西哥出口至美國受惠最大。

2、歐洲自由貿易聯盟

歐洲自由貿易聯盟亦稱「小自由貿易區」。英國、丹麥、挪威、葡萄牙、瑞士、瑞典、奧地利7國根據1960年1月簽訂的 《建立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公約》(《斯德哥爾摩公約》) 組成的工業品自由貿易集團。1960年5月正式成立,總部設在日內瓦。

1961年3月,芬蘭成為聯系國。1970年3月冰島正式加入。1973年1月,英國、丹麥退出,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1986年1月,葡萄牙退出,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

它的宗旨是:消除成員國間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實現集團內工業品自由貿易。主要組織機構有:理事會、常設技術委員會、聯合咨詢委員會和秘書處。根據 《建立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公約》規定,小自由貿易區自1960年起經過10年過渡期,分9次逐步削減直至完全取消成員國間工業品貿易關稅和數量限制。

3、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縮寫CAFTA,是中國與東盟十國組建的自由貿易區。中國和東盟對話始於1991年,中國1996年成為東盟的全面對話夥伴國。

2010年1月1日貿易區正式全面啟動。自貿區建成後,東盟和中國的貿易佔到世界貿易的13%,成為一個涵蓋11個國家、19億人口、GDP達6萬億美元的巨大經濟體,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貿區,也是發展中國家間最大的自貿區。



(7)英國貿易聯盟怎麼樣擴展閱讀:

歐盟(European Union)、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以及於2002年11月簽署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hina and ASEAN Free Trade Area,CAFTA)協議是世界上三大區域經濟合作區。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貿易區、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最大自由貿易區。

為擴大雙方的經貿交往,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1999年在馬尼拉召開的第三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提出,中國願加強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聯系。

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中國和東盟合作歷程中歷史性的一步。它充分反映了雙方領導人加強睦鄰友好關系的良好願望,也體現了中國和東盟之間不斷加強的經濟聯系,是中國與東盟關系發展中新的里程碑。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將會創造一個擁有18億消費者、近2萬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1.2萬億美元貿易總量的經濟區。

按人口算,這將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從經濟規模上看,將是僅次於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全球第三大自由貿易區,由中國和東盟10國共創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貿易區,是發展中國家組成的最大的自由貿易區。

⑻ 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的聯盟簡介

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uropean Free Trade Association,簡稱EFTA)又稱小自由貿易區、七國集團、七國聯盟。由英國、瑞典、挪威、瑞士、奧地利、丹麥和葡萄牙組成的自由貿易區。為了與歐洲經濟共同體抗衡,七國於1960年1月4日簽訂了《建立歐洲自由貿易公約》,同年5月3日,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正式成立。總部設在日內瓦。歐貿聯的宗旨是在聯盟區域內實現成員國之間工業品的自由貿易和擴大農產品貿易;保證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在公平競爭的條件下進行;發展和擴大世界貿易並逐步取消貿易壁壘。其主要任務是:逐步取消成員國內部工業品的關稅和其他貿易壁壘,以實現「自由貿易」;對其他國家的工業品仍各保持不同的關稅率;擴大農產品的貿易;不謀求任何形式的歐洲政治一體化 。

⑼ 全球有哪三大自由貿易區及其簡介

1、北美自由貿易區
北美自由貿易區是在區域經濟集團化進程中,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美洲組成的。由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3國組成於1992年8月12日就《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達成一致意見,並於同年12月17日由三國領導人分別在各自國家正式簽署。1994年1月1日,協定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貿易區宣布成立。
2、歐洲經濟區
歐洲經濟區,EUROPEAN ECONOMIC AREA 簡稱 EEA。瑞士公民在公投中否決加入歐洲經濟區。瑞士通過瑞士-歐盟雙邊協議參與歐洲單一市場。現時歐洲經濟區成員為四個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成員中的三國:冰島、列支頓士登和挪威(瑞士除外),以及27個歐盟成員國。
3、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縮寫CAFTA,是中國與東盟十國組建的自由貿易區。中國和東盟對話始於1991年,中國1996年成為東盟的全面對話夥伴國。
2010年1月1日貿易區正式全面啟動。自貿區建成後,東盟和中國的貿易佔到世界貿易的13%,成為一個涵蓋11個國家、19億人口、GDP達6萬億美元的巨大經濟體,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貿區,也是發展中國家間最大的自貿區。

⑽ 貿易聯盟戰艦的貿易聯盟戰列艦

貿易聯盟戰列艦(Trade Federation Battleship)
武裝:渦輪激光炮
從屬:貿易聯盟 當共和國大使們穿越光速到達被封鎖的納布星球時,他們發現一支令人印象深刻的戰艦群所組成艦隊圍困著這個綠色和平世界。這種巨艦直徑超過三千米就象個平坦的碟子,而在碟子中間,有個包納艦橋和反應堆組件的球體。這個碟子前端有個缺口,露出兩個巨大船塢艙口,艙口排列著接泊爪。當自己的機器人軍團操作這些巨大戰艦時,行事隱秘的內莫伊迪亞指揮官們總是喜歡躲在艦上寬敞艦橋里。
在貿易聯盟的封鎖中,最重要的艦船是機器人操控艦。納布被成功佔領後,內莫第亞人撤除了封鎖,只在軌道上留下一艘機器人控制艦。
貿易聯盟戰艦最初並不是作為戰艦設計,起先它們是聯盟龐大商業船隊中的貨運飛船。當內莫第亞人開始秘密建立他們的武裝力量後,他們首先要做的行動之一就是把這些貨船改裝為戰斗艦船。
然而改裝並不是完全能發揮出效用――雖然這些戰艦自身可以說是相當強大,它們同時也有數不清的弱點。加裝上去可回收式渦輪激光炮全部排列在船體赤道位置上,這留下了飛船戰斗機可以利用的大量盲區。比如納布皇家星際飛船就成功逃離了封鎖 。
這種戰艦擁有巨大洞穴般的機庫――這是貨船結構遺留的產物――這使得它可以裝載一整支用於入侵的部隊。一艘戰斗艦可以攜帶550輛MTT,6,250輛AAT,1,500部部隊運載車,50艘C-9979登陸飛船,以及1,500架機器人星際戰斗機。

閱讀全文

與英國貿易聯盟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的皇家橡樹是什麼 瀏覽:644
英國人是怎麼做生意的 瀏覽:463
義大利圖片驗證碼怎麼輸入 瀏覽:473
印度有哪些葯品是正品 瀏覽:184
印尼開齋節都干什麼 瀏覽:458
拜登為什麼打伊朗 瀏覽:34
英國死亡人員有多少 瀏覽:386
印尼生肖煙多少錢一包 瀏覽:382
10萬伊朗幣多少錢 瀏覽:902
在印度說元氣周期爆棚是什麼意思 瀏覽:205
義大利妹子教你怎麼學習中文 瀏覽:400
越南留學生簽證怎麼辦理 瀏覽:736
達芬奇出生在義大利的哪個小鎮 瀏覽:517
在越南投資有什麼優惠 瀏覽:877
印度人做雞心怎麼做 瀏覽:490
如何做英國的餅 瀏覽:317
越南約會吃什麼 瀏覽:148
印度收視率為什麼那麼高 瀏覽:462
伊朗的波斯人信什麼教 瀏覽:884
印尼怎麼打入中國移動 瀏覽: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