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唐朝時英國什麼年代

唐朝時英國什麼年代

發布時間:2022-08-05 01:29:19

1. 唐朝開元盛世時,英國和日本分別是什麼時期

日本是奈良時代
英國是七國時代, 是指英格蘭分別由,由肯特(Kent)、南撒克遜(Sussex)、西撒克遜(Wessex)、東撒克遜(Essex)、諾森布里亞(Northumbria)、東盎格利亞(East Anglia)和默西亞(Mercia)7個王國組成. 其他地方如蘇格蘭, 威爾士就只有為數不多的分散居住, 沒有形成任何統一力量.

2. 盛世大唐相當於英國的哪個時代

個人覺得是維多利亞時期,就是19世紀英國最NB的時期,當時世界的老大,
業革命的完成,以及工業革命所造成的一系列巨大的經濟變化,特別是機器的普遍使用和國內外鐵路建設事業的大發展,直接推動了十九世紀50--60年代英國工業的迅猛發展。1850——1870年的二十年間,英國的棉紡織工廠由1932家增加到2483家,毛紡織工廠從1998家,增為2579家;毛紡織品出口額也增加了一點五倍。煤產量從4980萬噸增加到11200萬噸,生鐵產量從230萬噸增加到600萬噸,棉花消費量從5.9億磅拉至10.8億磅。1870年鋼產量達到22萬噸。此外,這一時期的工業技術也有很大的發展。如出現了不少高達80英尺,日產450——550噸生鐵的高爐;還先後出現了貝塞麥煉鋼法(1856年)和西門子——馬丁煉鋼(1867年)。在造船業方面,英國也最早用鋼鐵代替木材用於船隻製造,這就使機制鐵船逐漸取代木製帆船。
1850——1870年英國工業高漲時期,也正是美國、德國的工業迅猛發展急起直追的時期。但是一直到70年代,英國在世界工業生產和世界貿易中仍占首位,在工業方面,它生產著世界各國所需工業品的大部分,在對外貿易方面,英國及其殖民地在世界貿易總額中的比重上升以近四分之一,幾乎相當於法、德、美三國的總和。它擁有的商船噸位也佔世界第一,約為法、德、美、荷、俄各國的總和,這就使得英國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
十九世紀中期,英國所以能成為世界工廠,除了英國最早完成工業革命之外,更重要的是由於英國在世界范圍內占據了極其廣闊的殖民地。從十九世紀初期開始,英國大規模地推行殖民擴張政策,到七十年代,英國就已經占據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殖民地,計達二千二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人口兩億五千多萬,幾近本土(24萬km2)的100倍。這就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原料來源和廣闊的產品銷售市場,加速了英國工業水平和工業質量的發展。到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初,英國的工業人口已經佔到總人口的62.8%,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和經濟實力的增強,英國工業資產階級逐漸加強了自身實力,取得政治上的統治地位。其主要標志就是自由貿易政策的推行。早在職1846年英國就廢除了《穀物法》,1849年又廢除了《航海條例》。隨著工業的迅猛發展,五十年代以後,資產階級更進一步要求實行自由貿易政策,要求降低糧食和原料入口稅,要求歐洲其它國家也放棄限制入口和保護關稅制度。於是,1860——1865年,英國又先後同法國、比利時、義大利、奧地利等簽定了條約。1846——1848年,英國國會取消了二百多種商品的入口稅等等。國家簽訂了通商條約,促使這些國家降低了英國商品的入口稅。因此,自由貿易政策實際上是一種經濟侵略政策。它標志著自由貿易的實現。
十九世紀50——60年代,資產階級自由黨長期在英國執政,在經濟上實行自由貿易政策,這是這一時期英國政治生活的主要特點,反映了當時英國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政治經濟實力的增強。這種情況反映在政治上,就是「自由主義」統治的實現。當時,強大的工業資產階級掌握了英國國會的絕大多數議席,控制了國家的真正實權,在他們的主持之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在英國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此時同時,政府也在政治生活中允許有較多的民主自由,如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等自由,允許外國流亡者在英國政治避難。因此,1849年起,馬、恩都住在英國,並把倫敦作為第一國際總委員會的所在地(1864——1872年)。另外,1858年還取消了對猶太人政治權利的限制等。「自由主義」統治是英國資本主義經濟大發展和國內階級矛盾緩和的表現。
二、1867年國會改革和文官制度改革:
在1832年的國會改革運動中,工商業資產階級獲得了勝利,得以躋身國家政權之中,廣大工人、小資產階級和農民仍然沒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所以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他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憲章運動,力圖爭得普選權力,但終未成功。50年代以後,廣大工人中小資產階級等階層,都更加積極地參加了資產階級激進派領導的爭取國會選舉改革的斗爭。1865年,資產階級激進派領袖科布登和布萊特領導建立了「全國改革同盟」,此後,爭取國會選舉改革的斗爭就在全英國蓬勃展開。1866年8月,自由黨約翰•羅素內閣向國會提出了一項改革法案,雖僅增加了40萬選民,但仍遭下院多數議員反對並破否決。這就引起了各地人民的強烈抗議。倫敦、曼徹斯特、格拉斯格、伯明翰等許多城市都發生了十萬人以上的抗議活動。最後迫使自由黨內閣倒台。1866年7月保守黨德爾比內閣上台。次年,該內閣向國會提交了一份改革法案。經國會通過後,1867年8月15日由維多利亞女王鑒署批准正式生效。這就是英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議會改革。1867年的改革法案重新調整了選區,取消了四十六個衰敗市鎮在下院的席位,將其轉讓給新興的工業城市。法案還降低了選舉資格限制,擴大了選民范圍。在城市裡,凡是交納貧民救濟金的房主和每年納十鎊以上房租,住期不少於一年的房客都有選舉權。在農村,每年從私有土地上有五鎊以上收入者或交納十二鎊租金的佣戶,也有選舉權。這樣,就把選取民人數從過去的135萬增加到245萬人。廣大農民、農業工人和礦工在這次改革中仍然沒有獲得政治權利。很明顯,這次改革與工人階級力爭的普選制度相距還很遠。不過,它畢竟擴大了選民范圍,進一步鞏固了工業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
大約在第二次議國改革的前後,英國還進行了文官制度的改革。
在此以前,英國的官吏任用存在著嚴重的混亂和舞弊現象。進入十九世紀中期,代表工業資產階級利益的自由主義者開始提出官吏任用改革的要求,經過艱難的爭取,到1855年初步開始了改革,首先是在任用文官時採用在侯選人中通過考試錄用的辦法。到1870年樞密院發表關於文官制度改革的命令,規定:除外交部和內各部及某些高級文官外,大部分文官的錄用均以公開考試和競爭來選拔,此後,對這一制度經過不斷修正補充,逐漸形成通過公開考試競爭的方法選拔文官的制度。文官制度的改革,大大提高了官吏的素質和辦事效率,保證了國有政策的穩定和連續性,加強了工業資產階級的統治。
進入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美、德等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在大量採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的基礎上,工業生產出現跳躍式的發展。而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工業化已經經歷了一百多手,機器設備已經陳舊,資本家唯利是圖,不願放棄這些設備,另耗巨資去更新設備,這就嚴重阻礙了工業的進步和生產的發展。
第二, 英國國外投資的高額利潤遠:超過國內投資,造成資金大量外流,通過資本輸出--主要是高利貸的方式,在英國形成了一個極為龐大的食利階層,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達到一百萬之多(當時英國總人口為二千萬),在近代史上素以"事業精神"著稱的英聯邦人這時隨著食利階層的出現逐漸喪失了其奮發向上的斗爭精神。大片的耕地變為狩獵場和富馬場,服務行業和非生產行業大量增加,造成了工農業的衰落。
第三, 在國外貿易過程中,英國商品越來越不能與物美價廉的美,德等國家的商品展開競爭,英國長期以來實行的自由貿易政策,使外國商品大量流入,造成貿易的巨大 。加之1878--1879年經濟危機的打擊,造成了英國市場蕭條,農業衰落。從而直接影響了工業發展的速度。
這一切,使英國不可避免地喪失了工業壟斷的位,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以後,英國統治階級為了補償工業霸權地位的喪失,更進一步加緊掠奪殖民地,拚命開辟新的財源和市場,1860年,英國擁有殖民地250萬平方英里,1880年增至770萬平方英里,1914年更增加到1300多萬平方英里,約佔三千五百五十萬平方公里。佔世界陸地面程的四分之一,占各帝國主義列強掠奪的殖民地總數的一半,相當於英國本土(三十萬平方公里)的一百多倍;殖民地人口三億九千三百多萬,相妝於英國本土人口(四千六百五十萬)的九倍。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英國也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一樣,開始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當然,英國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與發展有它自己的特點。由於它佔有極為廣大的殖民地,英國的壟斷組織最早是在殖民地形成的。十九世紀九十處代出現的德•比埃斯公司壟斷了南非的金剛石和金礦的採掘業。此後,在冶金、化學、煤炭、造船、水泥等工業部門中都相繼建立了壟斷組織。特別是新興的化學、水泥等工業部門中壟斷組織發展的更快。到二十世紀初,1902年,英國已經有七十五家托拉斯和其他類型的壟斷組織。
英國是一個金融業非常發達的國家,在銀行,金融事業方面,英國的集中和壟斷程度遠遠超過了德國和美國。在1865年,英國共有250家股份銀行,到了1900年,剩下98家到1913年,又減為61家,其中21家銀行集中了全國存款總額的85%。1914年,倫敦的五家大銀行即密德蘭銀行,威斯敏斯特銀行、勞埃德銀行,巴克萊銀行和國民地方銀行就擁有全國銀行存款總額的40%。高度集中的銀行不僅支配著英國及其殖民地的金融市場,也影響到整個世界的金融市場。英國最大的銀行和大企業之間也互相滲透,以購買股票等方式互相結合,形成為一小撮財政資本家。他們控制了國民經濟和整個國家的政治命脈。這樣,進入二十世紀,英國已經成為一個帝國主義國家了。
殖民地是英國帝國主義的失命線。它不僅為英國提供了傾銷商品的市場,廉價勞動力和原料來源,而且提供了資本輸出的新場所。英國壟斷資產階級將其大部分資本輸出到殖民地。1850年,英國海外投資為二億英鎊,到1875年增至十四億英鎊,1913年,文猛增至四十億英鎊,相當於英國國民財富的四分之一,占各帝國主義國家結外投資總額的一半。其中半數以上投放到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隨著資本輸出的增加,英國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銀行分行數目也急劇發展。1904年有2279家,到1910年,則發展到5499家,英國的資本輸出占居世界第一位,從而成為最大的國際剝削者和掠奪者。殖民掠奪成為英國帝國主義的最大特點,因此,列寧稱之為殖民帝國主義。
通過大量的資本輸出,英國資產階級從殖民地榨取了巨額的利潤。1899年,英國對外投資獲得的收入達九千萬到一億英鎊。這樣,在英國國內便 產生了一個龐大的靠"剪總票"過活的食利者階層。從這個極端腐朽的寄生者階層的出現可以看出,這時的英國已由一個典型的工業國變成了典型的食利國家,英帝國主義的寄生性和腐朽性在這里表現得非常明顯。
2. 自由黨和保守黨的輪流執政: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以來,英國兩大資產階級政黨即自由黨與保守黨就已交替執政,在向學國主義過渡的時候,隨著英國經濟地位和變化,兩黨之間的分歧日益縮小,政策上也越來越超於一致。從實質上講,兩黨都是壟民資產階級利益的代表,只不過是在進入帝國主義階級後,如何保持英國工業霸權,如何對付日益高漲的民主運動,以及在海外殖民中采以什麼方法等細節和步驟問題上雙方爭論不體。
從1851--1874年的二十多年中,除很短的時間外,幾乎是自由黨獨攬政權時期。這一時期,英國仍然保持著其世界工業霸權的地位,國內比較妄定,民主空氣也比較濃厚。統治階級不需要強大的國家機器即可維持其統治。這一時期,英國的軍隊大都駐扎在海外殖民地,國內的軍隊和警察數量極少。自由主義的統治方式自然而然得以推行。
進入七十年代,隨著工業霸權地位的喪失,國內的穩定局面一去不復了,英國資產階級也就改變了自由主義的統治方式,加強了國家機器。國會權力被削弱,內閣權力則大大提高。到八十年代,自由黨內部發生分裂,自由黨反對派在約瑟夫•張的倫的領導下倒向保守黨,要求強化國家機器,建立一個排池性的英帝國經濟體系,用高關稅保護英國市場,防止外國競爭,維護英國的工業壟斷地位。在對外政策上,他們主張奉行帝國主義侵略政策,擴大英帝國的殖民地,對內則力主加強對工人運動的鎮壓。
在這種情形下,保守黨勢力抬頭了。從1874--1915年的四十一年中,保守黨執政23年,自由黨執政18年。也就在這一時期,兩黨之間的差別更是日益縮小。在內政上,兩黨在重大問題上幾乎完全趁於一致,只是保守黨要求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對對政策中,特別是在殖民政策問題上,保守黨和自由黨的區別主要在於赤裸裸的使用暴力還是隱蔽地使用暴力的問題上。自七十年代開始,兩黨領袖的權力大大加強,這種情況,標志著英國政治由民主自由轉向專制反動。
進入二十世紀,隨著英德矛盾的尖銳化,無論是保守黨或自由黨都積極推行擴軍備戰政策。保守黨內閣終於放棄傳統的"光榮孤立"政策,於1902年結成英日同盟。1904年又締結英法協約,1907年同俄國簽訂協約。此後,自由黨內閣重申1889年保守黨政府提出的所謂"二強標准"、即,德國海軍每建造一艘軍艦,英國將建造兩艘。英國艦隊將始終保持與世界其他兩上國家海軍艦隊之和的實力。在這同時,英國政府不斷地提高軍事預算,1905--1907年間,每年平均為五千九百八十萬英鎊;1911--1913年間則增加到平均每年七千三百三十萬英鎊。引起了工人運動的新高漲。
參考資料:吳於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近代史編上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劉祚昌等主編:《世界通史•近代卷》人民出版社

3. 唐朝的時候歐洲是一個什麼社會狀態,是所謂的神話時代么

唐朝的時候歐洲是中世紀早期,社會狀態是:人口減少,反城鎮化,入侵和人們大規模遷徙。不是所謂的神話時代,而是黑暗時代。

1、唐朝(618年—907年)。

2、歐洲自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至公元1500年的一千年間被稱為中世紀,是歐洲歷史三大傳統劃分的一個中間時期。中世紀始於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最終融入文藝復興和探索時代(地理大發現)中。另有說法認為中世紀結束於東羅馬帝國滅亡。

3、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天主教對人民思想的禁錮,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早期在歐美普遍被稱作「黑暗時代」。術語「黑暗時代」、「黑暗時期」一般限於中世紀早期。

(3)唐朝時英國什麼年代擴展閱讀:

中世紀時期經常被描繪成一個「無知和迷信的時代」,「宗教的言論置於個人經驗和理性活動之上」。這是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留下來的遺產,在那個時候,學者們將他們的知識文化與中世紀時期的文化相對照。

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者把中世紀看作是文明衰落的時期;啟蒙學者認為理性優於信仰,因此將中世紀視為無知和迷信的時代。事實上,關於中世紀的爭論很多,曾經「黑暗時代」等同於「中世紀」,1904年後,這個術語更多的限於「中世紀早期「。

4. 唐朝時外國是什麼朝代

唐朝的時間是618年—907年,當時日本處於飛鳥時代,朝鮮半島是新羅,阿拉伯是倭馬亞王朝,拜占庭帝國是伊蘇里亞王朝,法國是加洛林王朝。

1、飛鳥時代

飛鳥時代(日文: あすかじだい),約始於593年,止於遷都平城京的710 年,上承古墳時代,下啟奈良時代。

此期以政治中心為奈良縣的飛鳥(即當時的藤原京)而得名,較為重大的事件有聖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等。

分前期、中期和後期,前期為593年—645年,蘇我專權時代,646年—672年,為曲折發展時代,在位的天皇受到了左右兩方勢力的壓力,在先進與反動的方向中進退維谷。673年—710年,日本朝著盛世前進,最終到達了盛世——奈良時代。

2、新羅

新羅(英文音譯:Silla,公元前57年~935年),朝鮮半島國家之一,從傳說時代起,立國達992年。公元503年開始定國號為「新羅」。

新羅最初由辰韓朴氏家族的朴赫居世居西干創建。660年和668年,新羅聯合唐朝先後滅亡百濟和高句麗。

670年-676年唐朝新羅戰爭後,新羅侵奪了大同江以南的原屬於中國後為高句麗奪取的漢樂浪、帶方故地(當時唐軍主力用於其他地區,後來新羅向唐朝請罪並且稱臣,唐朝不再追究),統一了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稱為統一新羅。

9世紀末期,統一新羅分裂成「後三國」。935年,「後三國」被高麗統一。

3、倭馬亞王朝

倭馬亞王朝(阿拉伯語: أمويون ), 中文又譯伍麥葉王朝、奧美亞王朝,是阿拉伯伊斯蘭帝國的第一個世襲制王朝。

在伊斯蘭教最初四位哈里發( 哈里發指穆罕默德的繼承人,也是伊斯蘭教的領袖,最初這四名被稱為正統哈里發)執政結束後,由前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即後來的哈里發穆阿維葉一世)所創建。

統治時間自公元661年始,至公元750年終。該王朝是穆斯林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之一。

4、伊蘇里亞王朝

拜占庭帝國封建王朝(717~802)。因其建立者利奧三世(717~741在位)來自小亞細亞南部的伊蘇里亞,故名,一共傳4個皇帝、1個女皇,合計5個君主,統治85年。

伊蘇里亞王朝末期,由於未能保衛羅馬使之免遭倫巴德人入侵,羅馬教廷轉而向法蘭克人求援。

800年羅馬教皇借口女皇伊林娜(797~802在位)即位不合法,給法蘭克王查理加冕,稱其為「羅馬人皇帝」,是為查理大帝。拜占庭永遠喪失了對羅馬城名義上的統治,成為名副其實的希臘化國家。

802年伊琳娜被軍人廢黜,伊蘇里亞王朝遂亡。

5、加洛林王朝

加洛林王朝(法語:les Carolingiens,舊稱Carlovingiens,中世紀拉丁語:Karolingi)是自公元751年統治法蘭克王國的王朝。

在此之前,其王朝成員以「宮相」的身分涉理王國朝政,在公元751年,加洛林家族取代墨洛溫家族,正式坐上法蘭克王國的王位。

在王朝其後的鼎盛時期,加洛林家族在名義上復辟了羅馬帝國,也即是開創了後世所謂的神聖羅馬帝國。這使加洛林王朝成為最為後人所記得的法蘭克王朝。

帝國的規模在其成立之初就在1,112,000平方千米(429,000平方英里),人口在1000萬到2000萬之間。疆界南至科爾多瓦(824年之後是潘普洛納王國),北至丹麥;

西部有與布列塔尼公國一個短的陸地邊界,東部和斯拉夫人、阿瓦爾人有漫長的邊界,他們被帝國擊敗,大片領土歸入帝國。在南義大利,加洛林帝國宣稱的主權被東羅馬帝國和倫巴德王國的殘余貝內文托公國統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飛鳥時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新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倭馬亞王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伊蘇里亞王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加洛林王朝

5. 唐朝618到907 是相對應的英國或法國是 什麼時期

那個時候還沒法國呢~查理大帝(查理大帝大約生於742年,死於814年)的3個孫子分別後來成立3個國家~分別是法、德、和義大利
英國歷史:[ 盎格魯-撒克遜]] 時期與丹麥統治時期:公元449年~1066年
公元597年:聖·奧古斯丁到達不列顛,使當地人 昄 依基督教 + 公元597年
公元832~860:肯尼斯·麥克阿爾平統一皮克特人和蘇格蘭人

6. 中國唐朝的時候,歐洲是什麼年代是中世紀嗎

當時的歐洲正處在中世紀早期.

唐朝初始是公元618年,距離今天是2019年減去618年為1401年。唐朝滅亡是公元907年。

歐洲中世紀為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所以中國唐朝的時候歐洲是中世紀。

(6)唐朝時英國什麼年代擴展閱讀

中世紀國家

編輯隨著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所滅,相繼出現了一批蠻族國家。

先後有法蘭克、倫巴德、奧多亞克、勃艮第、汪達爾·阿蘭、東哥特、西哥特、盎格魯撒克遜等王國建立。

王國之間戰爭不斷,其中盎格魯撒克遜、法蘭克王國存在的時間比較長。

作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蘭克人,在486年打敗高盧軍隊,由克洛維建立起墨洛溫王朝的統治。

克洛維通過和羅馬教廷的聯合,佔領了羅馬帝國在高盧的全部領土。

隨著法蘭克王國不斷的擴張,到了6世紀中葉,征服了勃艮第、圖林根、巴伐利亞和薩克森的一些部落,成為當時西歐最強大的國家,並建立了封建采邑制。

751年,宮相矮子丕平成為法蘭克國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

在查理大帝統治期間國力達到最盛,吞並了倫巴德王國,奪取西班牙邊區,佔領東巴伐利亞,征服阿瓦爾汗國,西歐的大部分土地都成為了法蘭克王國的領土。

查理大帝死後,法蘭克王國發生兄弟戰爭而分裂,在843年8月簽訂《凡爾登條約》經國家分為西法蘭克、中法蘭克和東法蘭克,現代的法國、義大利和德意志的疆域就是以這個條約為基礎的。

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盎格魯人、薩克森人、朱特人在5世紀中葉進入大不列顛群島,在6世紀末,7世紀初,形成了7個王國,英國歷史上稱為七國時代。

829年,威塞克斯王國吞並了其他6個王國,從此誕生了英格蘭(England)。

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以親屬關系要求繼承王位,遭到拒絕後,發生了黑斯廷斯戰役,以武力奪取了英王之位,稱為「征服者威廉」(即威廉一世),並建立了諾曼王朝,後來法國國王的外孫繼承了英國王位,但是這也造成了日後英法兩國王室為法國王位的繼承權而進行的百年戰爭的根源。

在亨利一世(1100年~1135年)統治時期,隨著王權的加強,社會矛盾激化。

1215年約翰(無地王)被迫簽署《自由大憲章》。

1264年的內戰期間,亨利三世被西門·德·孟福爾俘虜。

1265年孟福爾召集國會,成為英國議會的開端。

從1343年起,國會分成了由貴族組成的上院和代表騎士、市民的下院,確立了議會君主制。

與此同時,西法蘭克王國演變成了法蘭西王國,並加強了王權,羅馬教廷被迫遷往法國南部的阿維農,並自上而下召開三級會議(一級為高級教士,二級為貴族,三級為富裕的市民),也形成了議會君主制。

德國的前身東法蘭克王國,王權衰落,地方諸侯政權很強大。

911年東法蘭克的加洛林王朝絕嗣之後,原本應該由法國王室派人繼任德國的國王,但是此時德國受到東部的外來侵略,因此地方權貴相互選出一名公爵作為盟主代替國王,這誕生了後來的德國選王制,選王一般自稱「凱撒」。

這個特點被歷史學家認為是其熱衷於對外擴張的原因。

951年,奧托一世率軍佔領了倫巴德地區,其後的奧托二世進軍羅馬。

1155年腓特烈一世攻佔米蘭,教宗為其加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全盛時領土包括了德意志全境,義大利中、北部,西西里島,捷克、瑞士、愛沙尼亞、普魯士。

腓特烈一世遭到15個城市聯合抵抗(即倫巴第聯盟),並被打敗。

腓特烈一世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時溺水而死,佔領區也紛紛獨立。

7. 唐朝相當於西方是哪個時期

唐朝相當於西方的中世紀早期。

1、唐朝(618年—907年),617年唐國公李淵於晉陽起兵,次年於長安稱帝建立唐朝。878年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907年朱溫篡唐,唐朝滅亡。

2、西方中世紀從公元5世紀持續到公元15世紀,是歐洲歷史三大傳統劃分的一個中間時期。中世紀始於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最終融入文藝復興和探索時代(地理大發現)中。 另有說法認為中世紀結束於東羅馬帝國滅亡。

3、西方中世紀早期,是指從公元5世紀一直到公元1000年,歐洲人口減少,反城鎮化,入侵和人民遷徙仍未停止。人們大規模遷徙。術語「黑暗時代」「黑暗時期」一般限於中世紀早期。


(7)唐朝時英國什麼年代擴展閱讀:

唐朝時期(618年—907年)的歐洲:

作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蘭克人,在486年打敗高盧軍隊,由克洛維建立起墨洛溫王朝的統治。克洛維通過和羅馬教廷的聯合,佔領了羅馬帝國在高盧的全部領土。

隨著法蘭克王國不斷的擴張,到了6世紀中葉,征服了勃艮第、圖林根、巴伐利亞和薩克森的一些部落,成為當時西歐最強大的國家,並建立了封建采邑制。

751年,宮相矮子丕平成為法蘭克國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統治期間國力達到最盛,吞並了倫巴德王國,奪取西班牙邊區,佔領東巴伐利亞,征服阿瓦爾汗國,西歐的大部分土地都成為了法蘭克王國的領土。

查理大帝死後,法蘭克王國發生兄弟戰爭而分裂,在843年8月簽訂《凡爾登條約》經國家分為西法蘭克、中法蘭克和東法蘭克,現代的法國、義大利和德意志的疆域就是以這個條約為基礎的。

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盎格魯人、薩克森人、朱特人在5世紀中葉進入大不列顛群島,在6世紀末,7世紀初,形成了7個王國,英國歷史上稱為七國時代。

829年,威塞克斯王國吞並了其他6個王國,從此誕生了英格蘭(England)。

8. 唐朝時期世界各國都是什麼時期

唐朝(618年—907年[1] ),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
東邊,日本飛鳥時代(600-710),奈良時代(710-7940,平安時代前期(794-967年)
朝鮮,統一新羅時代
越南,基本歸唐管轄。

西南,印度,拉其普特時期
中東,阿拉伯帝國(阿拉伯語:الامبراطورية العربية‎,632年—1258年),唐代以來的中國史書均稱之為大食,而西歐則習慣將其稱作薩拉森帝國
北方,俄羅斯,6世紀,東斯拉夫人逐漸向俄羅斯的歐洲部分等地區遷徙。862年,以留里克為首的瓦朗幾亞人征服東斯拉夫人,建立留里克王朝。882年,建立了基輔羅斯。12世紀分裂為若干獨立公國。1237年蒙古軍隊入侵,建立欽察汗國。
歐洲,英國
居住在德國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麥南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來自萊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從5世紀中葉起陸續侵入不列顛。入侵過程延續約一個半世紀。入侵者洗劫城鎮和鄉村,不列顛人被殺戮或淪為奴隸,有的被驅趕到西部、西北部山區,或被入侵者同化,形成後來的英格蘭人,或稱英吉利人。
到7世紀初,入侵者先後建立起7個強國:東部和東北部盎格魯人的麥西亞、諾森伯利亞和東盎格利亞,南部撒克遜人的威塞克斯、埃塞克斯和蘇塞克斯,東南部朱特人的肯特。這個時期史稱「七國時代」,也成為了後來的英格蘭王國的雛形。英格蘭這個名字源自「盎格魯人」(Angles),其原名「Engla-lond」意為「盎格魯人之地」,後音譯變成了England。而古英語就是盎格魯人的語言的意思。至今,盎格魯撒克遜還用來代指英國人或者英國後裔。
6世紀末,基督教傳入英國。597年,羅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590~604在位)派修士奧古斯丁到英格蘭傳教。到7世紀下半葉,英格蘭全境基本上都皈依了羅馬基督教。
丹麥入侵
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為抗擊丹麥人,威塞克斯王國國王埃格伯特(約802~839在位)於827年統一七國,建立統一的英格蘭王國。
到9世紀末,丹麥人已在大不列顛島上建立大片居留地。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格蘭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
10世紀初,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後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
法國,法蘭克王國成立,丞相丕平成實際統治者。加洛林王朝,查理大帝
好累,其他的你自己網路吧

9. 在唐朝的時候英國是什麼國家

首先唐代是7-10世紀
英國進入七國時代(Heptarchy)或七大王國是指從5世紀到9世紀,居住在英格蘭的盎格魯-撒克遜部落的非正式聯盟,由肯特、薩塞克斯(南撒克遜)、威塞克斯(西撒克遜)、埃塞克斯(東撒克遜)、諾森布里亞,東盎格利亞和麥西亞七個小王國組成。進入封建時期
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為抗擊丹麥人,威塞克斯王國國王埃格伯特(約802~839在位)於827年統一七國,建立統一的英格蘭王國。到9世紀末,丹麥人已在大不列顛島上建立大片居留地。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格蘭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10世紀初,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後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

閱讀全文

與唐朝時英國什麼年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在哪裡看中國乒乓球直播 瀏覽:77
印尼貢木是什麼檔次 瀏覽:593
義大利撒丁島綿羊是什麼品種 瀏覽:240
海南菠蘿蜜與越南菠蘿蜜哪個好吃 瀏覽:574
印度有哪些偉大的企業 瀏覽:814
印度國家哪個州最富 瀏覽:715
我是怎麼追到義大利 瀏覽:47
伊朗為什麼幫印度 瀏覽:894
印尼那邊的pt是什麼意思 瀏覽:862
哪裡能夠買到越南一年級書籍 瀏覽:400
中國在伊朗進口的石油有多少 瀏覽:408
江西宜春中國銀行在哪裡 瀏覽:920
伊朗招牌動作叫什麼 瀏覽:995
印度一頭老虎殺了多少人 瀏覽:119
中國銀行充話費怎麼老是在充值中 瀏覽:550
越南證券公司如何申請 瀏覽:116
印度為什麼會被英國人殖民 瀏覽:321
哪個電影網能看伊朗電影 瀏覽:172
29美元換印尼盾是多少 瀏覽:977
如何進入中國知網 瀏覽: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