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何二戰後法國能成為五大戰勝國之一
眾所周知,二戰時期的法國在德軍面前戰敗的速度非常快,以至於希特勒都無法相信自己的軍隊已經如此迅速拿下來了宿敵――法國。戰敗後的法國國內緊接著成立了維希政府,而外逃出去的戴高樂也在海外成立了一個自由法國,並藉此在二戰結束後成了五大戰勝國之一,難倒是因為法國被滅之後還在為抵抗德軍做努力?
首先我們要知道,戰敗後的法國北部工業區被德軍佔領,而法國南部農業區上是建立了維希法國。然後,這個維希法國政府在當時除了英國以外的其他國家都承認,它控制著法國所有的殖民地,還有一支有戰鬥力的艦隊。
戴高樂在海外建立的自由法國是得到英國支持的,但畢竟勢單力薄,戴高樂便想說服殖民地總督來幫他,只有北非摩洛哥等少數殖民地願意。他的軍隊構成也非常雜亂,主要是撤退到英國的法國軍隊,還有一部分歐洲各國的軍人,以及願意幫忙的殖民地軍隊,數量一開始並不多,並無法對德軍造成什麼巨大的傷害。
但自由法國的軍隊在二戰過程中一直在擴充,直到二戰結束時,這支軍隊已有20萬人左右,但這點人數在歐洲戰場上真的掀不起什麼風浪。而且這支軍隊的裝備都是英國提供的,英國也在打仗,也沒提供什麼精良先進的武器給他們,都是一些一戰留下來的舊武器。
讓我們回到當時法國國內,德軍將法國的工業、農業、勞動力全部徵用起來,畢竟戰前的法國還是世界第五大工業國,價值還是非常巨大的。汽車廠、船舶廠、航空工業都要為德軍服務,他們不僅要幫德軍修理裝備,還要同時幫忙德軍時候生產大量軍用汽車、潛艇等。而且,法國被迫提供給德軍的煤炭幾乎佔到了他們總產量的一半,更不用說還有鋼鐵等重要戰略物資被打造成了槍支坦克,繼續支持著德軍在歐洲的戰爭。
不僅如此,法國金融機構也不得不為德軍提供大量資金,維希政府為了討好德軍還派遣很多勞工到軍工廠工作,幫助德軍抓捕猶太人,更有部分瘋狂的法國人自願加入德軍作戰。雖說都是維希法國在幫助德國,但自由法國也並未反法西斯力量提供多少幫助,那為何這樣的法國也能在二戰後一躍成為五大戰勝國呢?其實只是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和美國為了制衡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而決定拉上法國的,畢竟英美為二戰做出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戰後他們說什麼,其他國家也不會有什麼異議。
?6?
② 二戰時期英國和法國誰最強
二戰時期英國比法國要強,英國是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號稱「日不落帝國」。但是二戰損失比較慘。
③ 英國和法國如果戰爭誰厲害
作為聯合國5常之一,兩個國家應該都算世界頂尖的軍事強國。
現在的英法同為北約和歐盟國家,美國的盟國,打仗的概率比較小。
相對而言,英軍現在沒有航母、地面軍隊乏善可陳、沒有法國達索那樣獨立研製先進戰斗機的能力,所以很多人說現在英國不如法國。
法國的今天得益於德國的削弱,二戰大大削弱了英國的根基,在二戰結束後的20世紀下半葉,由於各殖民地爆發了獨立解放運動,特別是非洲出現了獨立解放的高潮。英法為首的西方國家丟失了大量的殖民地。相對而言法國本土還有些資源,工業生產能力還基本完善,有著完整的工業鏈條。而英國過度依賴美國,導致軍工企業獨立意願不強。外加在歐洲還要共同抵禦蘇聯的入侵,部署了很多的地面力量,所以現在法國比較強。
二戰時因為德國太強大,能夠在德國裝甲洪流下生存的只能是蘇聯,好在有英吉利海峽,英國沒有滅亡,否則,英國就是武裝力量翻10翻都不一定是德國的對手。
聯合國5常給法國因為法國戰後殖民地多,影響力也比較大。戴高樂的自由法國還是發揮了作用的。聯合國5常關鍵還是看實力,中國以前長期過著「冒牌5常」的日子,現在有實力了,別人也就拿你當回事兒了。
④ 為什麼法國在一戰和二戰期間的表現截然不同呢
在上個世紀上半頁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之中,法國給人的印象的確有雲泥之別,幾乎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法國。
一戰中,法國軍隊表現出了不屈不撓、堅韌不拔的風格與特點,讓強大的德軍陷入了戰爭的泥沼。同時法國民眾也對德軍的侵略表現出了空前的抵抗決心,給予了前線足夠的後勤支持。尤其是在凡爾登戰役與索姆河戰役中,法德兩軍的對撞是相當慘烈,被後世稱為「絞肉機」;然而在二戰中,法國卻表現得如同一隻待宰的羔羊,法軍躲在馬其諾防線中一籌莫展,僅一個多月就宣布投降。
其實總結起來,一戰和二戰的法國差距那麼大的原因很簡單,在國家上他們從矢志復仇的戰士變成了安於現狀的政客。在軍事上他們出現嚴重的誤判,任為德軍是在延續一戰時期的戰術,但他們並不知道德國已經把機動性極強的坦克集團化,他們還在把坦克打散配合步兵,坦克質量和數量的優勢根本沒發揮出來,就這樣步步落後,步步下風,被曼不群同志打了凄涼落魄。
⑤ 法國在二戰有啥貢獻竟然成了五大常任理事國
整個歐洲傳統上能起決定性作用的國家也就是那麼幾個,英國、法國、俄國、以及統一的德意志。其他的諸如、波蘭、瑞典、西班牙、土耳其等都是曇花一現的強者而已。3大力量的幾百年以來的傳統格局就是英、蘇、法三國爭霸或者協同抑制中歐的德意志國家統一和崛起,這其中包括神聖羅馬帝國、奧匈帝國和普魯士,普魯士後,德意志的統一已經完成,英國醉心於海洋也已經無力對大陸事務大范圍干涉,大陸事務基本上就法國勾結英國和德國、俄國三國演義。美國則投機倒把飛蒼蠅。
如果沒有法國的話,要靠英國要在歐洲大陸西線制衡德國不容易。
英國沒有足夠的軍事力量抵抗德國陸軍的優勢,而法國則是人口和陸上強國。也是和英國、俄國一樣,制衡中歐強權崛起的3大力量之一。按照最初的設想,德國應該被分裂並弱化,由法、英、俄聯合限制其發展,一戰後德國正是如此,二戰後如果不是因為蘇聯的態勢咄咄逼人,德國基本上也會像日本一樣被剝奪武裝。最後加入西方陣營這是後話了。但是不論如何,法國作為歐洲大陸上核心國家之一的地位是不能忽視的。
法國失敗和色當投向有很大關系,自由法國運動一直在開展,規模不亞於八路軍的游擊戰。法國人有自己的艦隊、飛行員和陸軍,他們聚集在英國並以戴高樂為精神領袖參與了反攻大陸...法國人有足夠的政治資本要求相應的國際地位。而且法國雖然投向,但是國家受到的戰爭傷害相比英國和蘇聯簡直太小了,以其實力來說被忽略掉根本不可能。事實也證明了法國在戰後足夠的獨立並迅速發展了自己獨立的核戰體系。這也不能不說是和法國硬實力息息相關。反觀英國,由於損失慘重,基本放棄了獨立思維,完全受制於美國,連核武器都受北約節度,政治上腰桿當然不如法國硬。
作為一個歐洲主要的民族國家,在戰後作為同盟國一員的法國的重新崛起是不可避免的,而東歐則會成為蘇聯的領地,盟國需要有一個大陸強國充當阻擋蘇聯西進的中堅力量。而法國是唯一的選擇。
所以法國的入常一方面是法國人自認為應有的地位,二來也是國際大勢所趨,三來也是法國足夠硬的實力做後盾的。
⑥ 二戰,德國能打敗軍事強國法國,為什麼打不過英國和蘇聯
地理問題和實力問題
地理問題方面:英國是個島國,要想打敗英國必須渡海作戰,而法國是和德國接壤的陸上國家,而蘇聯的面積太大了,德國的閃電戰戰術確實不適合這種大面積的國家。
實力問題方面:英國是世界第二大海軍力量(當時)海軍實力是德國的幾十倍,而加上地理優勢,德國就無法完全佔領英國,甚至登陸英國都困難。蘇聯的實力……蘇聯和德國作戰,士兵傷亡達2000萬人,但是勝利的時候蘇聯兵力還有1200萬人,也就是蘇聯動員了多大3200萬以上的兵力,法國的人口才多少?男人都死光了跟亡國沒啥區別。當然蘇聯的實力還在工業能力上,畢竟蘇聯在二戰開始前部分重要的戰略物資生產已經是世界第二,第三的位置了。
⑦ 二戰後英國,法國,聯邦德國和日本等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
英國
1951年10月,保守黨組成由丘吉爾為首相的新政府,從此開始了長達13年的保守黨執政時期(在此期間丘吉爾、艾登、麥克米倫和霍姆相繼出任首相)。保守黨政府除了終止實行工黨原先准備實施的鋼鐵工業和國內運輸業的國有化計劃,基本上接受了國有化的現實;同時繼續推行福利政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一些國家在國民保健方面的開支。丘吉爾政府還根據戰後英國經濟恢復的實際,結束了產生於戰時的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嚴格控制,使英國的經濟能更好地發展。50年代前期,英國的經濟呈現繁榮,其國民生產總值位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雖然進入50年代下半期和60年代上半期,與聯邦德國、法國以及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相比,英國的經濟發展相對緩慢,但是英國的經濟增長仍然保持2%至3%。
英國國有企業的改造過程及其經驗
1.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造的浪潮最早源自英國。英國是一個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二戰以後英國經濟逐漸走下坡路。為提高經濟競爭力,英國戰後歷屆政府先後對國有企業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改革,其基本措施是對國有企業實行私有化及股份制改造。其做法從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逐漸影響到世界大多數國家,形成所謂私有化浪潮。
2.英國國有企業改革主要是政府通過制定私有化政策加以推行。其發展大體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9年-1986年):主要對包括石油公司、天然氣海岸設施、宇航公司、電報電話公司、鐵路、旅館、全國卡車公司等在內的虧損不太嚴重、仍可獲利、且大多屬競爭行業的企業實行私有化。具體做法是:(1)企業公開上市;(2)整體出售給私人企業;(3)職工內部持股。總起來看,該階段改造的規模相對較小。
第二階段(1987年-1991年):主要涉及虧損較為嚴重的國有企業,以及公用事業和自然壟斷性行業。包括:天然氣公司、航空公司、機場、鋼鐵、供水、造船、電力、全國公共汽車公司等。與第一階段不同,第二階段主要以將國有企業出售給私人企業,其它則採用股份公開上市及職工持股的辦法。從改造的規模看,該階段比第一階段擴大了近一倍。
為保證整個改造進程的平穩性,英國政府採取了多種相關配套措施。其中最為重要的是:
特別股權安排及照顧職工和分散的小額股東的權益。所謂特別股權安排是指:政府保留一部分國有股權暫不出讓。其目的在於防止某些行業或私人企業利用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造,採取惡意收購或兼並國有企業的不良做法,同時也在於制約企業的個別經理人員利用私有化改造轉公為私,乘機擴大個人利益,使國有資產流失。所謂照顧職工和分散的小額股東的權益,重點在於合理確定職工持股購股方案,一般讓本企業職工持有本企業總股份的10%左右。
總體上看,英國國有企業改革值得肯定及借鑒的經驗主要有:(1)化大為小,區別對待。政府根據具體情況,對虧損的大企業本身進行劃分,根據各部門具體的盈虧情況劃分為若干個小公司,以區別對待。由於一個大型企業的虧損,不等於其各部門一概虧損,因此區別對待的優越性在於:政府能夠把有限的資金用於那些因虧損而急需改造的部門中去,從而降低了國企改造的成本,並增加了企業扭虧為盈的機會。(2)逐步推行,相對平穩。整個改造過程分階段實施、按步驟進行;重視可行性研究及前期准備;實際推行中先易後難,由小到大;改造的形式不拘一格:整體出售、內部收購、股票上市、國有民營等多種形式綜合使用,同時注重各種改革措施之間的相互銜接配套。
由於政策可行、措施有效,通過10多年的私有化改造,英國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得到普遍提高,其中英國最大的40家被改造的國有企業全部取消了虧損,企業盈利增幅較大。同時政府也甩掉了一些財政包袱,使財政收支狀況有明顯好轉,政府通過出售國有企業,直接獲得的總收入超過600億英鎊。國有企業職工的收入也有較大增長,加上股票收益,使職工參與企業管理的意識增強,企業的經營管理機制也相應地得以改善。此外,股份制改造也得到英國社會各階層及廣大人民的支持,表現在社會公眾持股人數大增,由300萬人上升到1000萬人。
英國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造存在的問題是:(1)由於企業大量裁員,使失業問題空前嚴重。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由此帶來工人抗議等眾多社會問題。(2)如何有效監督管理國有企業私有化進程,尤其是對具有自然壟斷性企業實行私有化後,如何防止因私人壟斷而損害社會公眾利益,是值得重視的一個大問題。
法國
二戰後,法國逐步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城市發展、農村改革、山區開發和保護及老工業區結構改造政策,對縮小地區經濟發展差距,加快落後地區發展,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第一,城市發展政策的主要方針是控制大城市的發展,鼓勵地方中小城市的發展,建立中心城市,以促進地區經濟平衡發展,改變欠發達地區落後面貌,主要內容有:採取措施嚴格限制巴黎等特大城市的發展;調整全國城市結構,改革舊有城市體系,加速發展里昂、馬賽、里爾等地區中心城市,促進人口和經濟活動向這些城市流動;制定城市發展規劃,鼓勵發展中小城市和衛星城鎮。
第二,農村改革政策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對農村實行結構改革,重點開發西部、西南部和中央高原欠發達農業區,主要內容包括:
1、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法國西部、西南部和中央高原等地區交通相對落後,缺少通訊手段。為迅速改變這些地區的面貌,法國政府先後制定了一系列發展交通和通訊的計劃,並投入大量資金。20世紀70年代初,專門制定了有關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的特別條例,由中央同地方合作,興建基礎設施大型項目。經過努力,歷史上形成的東西部之間交通網路分布不均的狀況正在逐步消失。
2、加速欠發達地區農業現代化進程。20世紀70年代起,法國政府把欠發達地區的農業現代化作為改變地區落後面貌,促進農業區域平衡發展的重要手段,並制定相關法令,推行農業現代化開發計劃。政府通過低息貸款、財政補貼等形式,鼓勵欠發達地區農場進行設備更新和現代化投資。開發計劃的實施大大促進了欠發達地區農牧業的發展,對穩定這些地區的青壯年勞動力留在當地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3、鼓勵發展農村工業和第三產業。法國政府在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還十分重視扶持適合各地區特點的工業、手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經營活動,尤其在西部、西南部和中央高原等重點改革區,實行了一系列財政激勵和扶持政策,鼓勵這些地區發展農村工業和第三產業,增加農民收入。
4、穩定農村人口,特別是青壯年人口。20世紀70年代以來,欠發達地區農村人口不足和農業勞動力老化問題日益突出。為此,法國政府把穩定農村人口作為執行區域發展政策的重要目標,採取多項獎勵措施,鼓勵人口向農村流動。
5、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20世紀60年代起,法國政府不斷增加農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的貸款和補貼。到80年代中期,這方面的支出約占國家農業撥款的3%。政府還通過補貼等措施,普及落後地區的視聽和影像教育。政府還同地方簽署文化教育合同,促進農村地方教育的發展。
第三,實施山區開發與保護政策。山區約佔法國國土總面積的2%。20世紀60年代起,法國政府提出應根據山區的不同特點,在保護山區自然資源的同時,大力發展旅遊業和其他經濟活動,繁榮山區經濟。80年代初,又出台了保護和開發山區的四條方針,包括因地制宜,發展適合本地區特點的經濟活動,尤其是扶持山區工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大力發展旅遊業;有效保護資源;重點改善人煙稀少、偏僻山區的交通和通訊基礎設施,發展服務業,改善山區生活條件等。
第四,推動老工業區結構改造。1979年以來,法國政府對老工業區採取了一系列結構調整措施。20世紀60-70年代是改造的第一階段,先後提出了「鋼鐵工業改組計劃」和「拯救鋼鐵工業計劃」,主要通過增加投資來推動企業現代化,但未取得預期效果。80年代初社會黨執政後,對老工業區的改造進入第二階段,初期實行擴大煤、鋼生產的「振興」計劃,結果加劇了原有的「結構性危機」;後由於經濟嚴重不景氣,又轉而實施「緊縮」政策,加速結構調整,使生產由「低效數量型」步向「高效質量型」轉變。
(四)實施有利於縮小地區發展差距的財政和稅收制度
20世紀50年代起,法國政府實施了一系列有利於縮小地區發展差距的財政獎勵制度,先後設立經濟和社會發展基金、地區開發獎金、手工業企業裝備獎金、農村開發與國土整治部際基金、工業現代化基金等,為巴黎和其他大城市外遷企業和機構提供補貼,並重獎在邊遠、落後地區進行投資的企業主。80年代初社會黨執政後,將這些名目繁多的獎金和補貼一律改稱「國土整治獎金」,並對資助手段作出重大改革。此外,對參與區域發展的企業,政府還根據地區和就業人數予以不同程度的稅收減免。
(五)實施地方分權政策,調動地方積極性
二戰後,法國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力,但中央權力主集中,限制了地方積極性,造成地區之間條塊分割,不利於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自20世紀60年代起,法國開始實施向地方分權的政策,中央政府行使的部分權力下放到大區和省。80年代起,進一步下放權力,實行自治管理體制,擴大地方自主權,各地區可按本地區的特點和需要制定發展規劃,從而調動了地方的積極性。右翼政府2002年重新上台執政後,於今年3月在議會通過有關地方分權的修憲法案。右翼政府強調,地方分權是一場重要的政治改革,將使各地區釋放出可達國內生產總值1%的新的經濟活力。
聯邦德國
1、依託於其強大的科學技術。聯邦德國科技基礎雄厚,戰後的德國政府鼓勵科研部門與經濟部門的合作,促進技術創新,使國家技術的發展與創新由企業根據市場的需要進行,並得到了國家的經濟援助和享受優惠的稅收政策。
2、利用外國資本。戰後初期的馬歇爾計劃增加了聯邦德國的工業發展資金,擴大了就業,增加了稅收,引進了新技術和新設備,加速了經濟的發展。
3、國民經濟的非軍事化。戰後德國人不能在國際上扮演重要角色,他們把全部精力放在經濟建設上來並在很短時間里在經濟上打敗了當年的戰勝國。
4、法德矛盾的緩和與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德兩國的發展走出了冤冤相報的怪圈,並走上了「歐洲自主」的發展道路。1951年4月,以法國、聯邦德國(西德)為代表歐洲六國正式簽訂《煤鋼聯營集團條約》,至此引發法德百年沖突的兩國邊境的煤鋼資源將被置於兩國共同參與管理的聯合機構之下,它結束了兩國爭端的根源,使法德之間的關系得到了根本的糾正。1958年,六國又組成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日益走向聯合的歐洲成為獨立於美蘇的重要力量,推動了法德關系的改善和德國經濟的發展。
5、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聯邦德國政府通過建立國有經濟,制訂法令政策調節國民經濟等方面對經濟進行有效的宏觀管理,並強調經濟按市場規律運轉,這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6、進行社會政治改革。戰後,德國清除法西斯主義,建立民主化的國家,給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權利,並推行較為廣泛的社會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極端貧困和社會動盪,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比較穩定的社會形勢。
7、聯邦德國人民具有較高的勞動素質和他們的辛勤勞動。1950年聯邦德國的在校大學生為10萬人,平均1萬名居民中就有21名大學生,到1970年增加到41萬人,平均1萬名居民中就有68名大學生。此外,聯邦德國還非常重視職工的業余教育,由於教育和訓練,聯邦德國就業的勞動者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水平普遍提高,再加上聯邦德國人民的敬業精神,極大地促進了聯邦德國經濟的騰飛。
⑧ 法國面積與地理位置都比英國要好,為何它的經濟實力卻和英國相差無幾
雖然法國面積比英國大,但是英國曾是全世界第一的殖民地國家,底蘊比法國深厚,二戰結束後,英國的經濟恢復得更快,所以兩國經濟相差無幾。
其實國家之間的經濟比較,不能光看其地理位置和面積。更應該是從全方面角度來分析兩國經濟相差無幾的原因。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兩國都屬於西歐范圍,並且兩國之間相隔只有一個英吉利海峽,而且兩國政府早就修建了穿越海峽的海底隧道。
二戰之中,英國和法國都處在戰爭漩渦,但法國的損失要比英國大得多,所以在戰爭過後的重建方面,就需要花費更大的力氣去完善。而英國雖然二戰之中也有損傷,但畢竟是曾經世界第一大帝國。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病虎雖倒虎威猶在。所以英國用以前的積累,迅速的從戰爭中恢復過來,發展自己的經濟。
⑨ 在二戰中貢獻不大,法國為何能成為五常之一
按照硬條件來說,法國是完全沒有資格成為常任理事國的。
當時美蘇英組建聯合國的一個前提就是“維護世界秩序”,找幾個國家充當世界警察的角色,銀子肯定要從反法西斯國家中選取,中英美蘇在反法西斯這件事情上都有著不可否定的貢獻。
比如中國在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之中拖住了日軍主要的軍事力量,牽制住了日軍在整個亞洲的軍事活動。為了對抗日本侵略我國犧牲了3500多萬的軍民,在第2次世界大戰之間我國反法西斯的功勞不可忽略。
法國剛成為常任理事國的時候,法國也非常清楚自己根本沒有做常任理事國的資本,因此在1945年召開的聯合國成立大會上,法國代表根本沒有去參加,因此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法國是“後加入”的常任理事國。
綜合的來說,法國之所以能夠進入聯合國完全是得益於英國的努力。當然英國也並不是平白無故做好事,只是為了在歐洲多一個小夥伴以後多一份發言權罷了。雖然英國曾經是一個老牌的資本主義大國,但在二戰之後提總體的實力還有影響力完全下降,英國為了增加一下自己在聯合國裡面的話語權,也就給自己拉了一個小跟班讓法國成為常任理事國之一。
⑩ 法國在一戰和二戰都是被動挨打為何人們總是把法國看成僅次於英國一樣的世界霸主
你自己也說,法國看起來是世界霸主。所以一打架就成紙老虎了。
世界霸主不是單單根據軍事力量劃分的。同時期的法國經濟水平、工業程度、文化、國際地位、人口、城市化、殖民地面積等等都是世界上數一數二或者數三的。
至於英國。。你要是把它放在歐洲大陸上,它也堅持不了多久。本身離德國就遠,再加上英吉利海峽做天然屏障,每次都是煽動法國雞和俄國熊上去抗德國的直接攻擊。
至於有人說到的馬奇諾防線。還不敢相信21世紀還有人吹噓這種主動挨打的戰術。德國從一開始得知法國人想要造「長城」的時候就樂了。坦克已經大規模使用了,摩托化部隊已經成常態了,可以說軍隊的機動性得到了史無前例的提高,而法國人居然主動把主力放在戰壕里和碉堡里,那德國戰車正好可以自由自在的跑起來了,只不過需要繞個彎罷了。
再說了,光是戰爭爆發前建造的那一段馬奇諾防線就已經花了50億法郎,再建下去不用德國打過來法國自己經濟就崩潰了。
所以馬奇諾防線就算修到地中海,也算是個昂貴的遮羞布。別忘了德國也能空投傘兵,也能實施搶灘登陸。
不過馬奇諾防線也不是沒用,起碼它讓法國看起來是世界霸主級別的國家了。卧槽!花50億修了段牆!只有世界霸主才這么有錢!(美帝的川普不也是修了個牆嘛,擋住難民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