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在國際分工中處於什麼地位

英國在國際分工中處於什麼地位

發布時間:2022-08-06 17:17:06

① 國際分工產生發生大致經歷分為幾個階段

國際分工的幾個發展階段:
國際分工的產生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可以將這一過程分為萌芽、形成、發展和深化等四個階段:
國際分工的萌芽階段(16-18世紀中葉)
地理大發現將市場從國內擴展到國外,促進了手工業向工場手工業過渡,專業化生產產生.西歐國家推行殖民政策.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進行掠奪,開礦山、建立種植園,為西方國家提供各種礦產品和農作物原料.出現了宗主國和殖民地之間最初的分工形式.但這一時期國際分工是建立在自然條件不同的基礎上的,具有明顯的地域局限性,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分工,只能走近代國際分工的萌芽形式.
國際分工的形成階段(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60年代) 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到19世紀60年代完成的第一次產業革命,使工場手工業過渡到大機器工業.大機器生產條件使生產能力和規模急劇擴大,需要尋找新的銷售市場和更多的原料來源,從而推動社會分工向國際分工的轉變.
這一時期的國際分工格局是宗主國和殖民地之間的分工.英國處於國際分工的中心地位.宗主國成為工業國,廣大亞非拉殖民地成為農業國,成為宗主國的工業品銷售市場和儀器、原料的來源地.國際分工格局正式形成.
國際分工的發展階段(19世紀中葉到二次大戰)
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初發生的第二次產業革命,大大促進了資本主義世界生產的發展,形成了新的國際分工體系.
國際分工的特徵表現:
一方面,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垂直型」分工(所謂垂直型國際分工主要是指發達國家進口原材料、出口工業製成品,發展中國家進口工業製成品、出口原材料的國際分工)繼續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分工的中心由英國變為一組國家,工業生產集中在世界人口少數的歐洲、北美和日本,糧食和原料的生產集中在佔世界人口大多數的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國家.
另一方面,在工業國之間形成了「水平型」的國際分工(是指各國在工業生產之間的專業化協作).各種類型國家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進一步加強.
國際分工的深化階段(二戰後)
二戰後,第三次科技革命促進了世界生產力迅猛發展和國際分工的深化,國際分工出現新的發展特點:(1)國際分工的格局發生變化,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國際分工發展為現代工藝、技術為基礎的分工,工業國與工業國之間的分工屬於主導地位,工業國與農業國、礦業國之間的分工逐步削弱.
國際分工的形式發生變化,由「垂直型」分工向「水平型」分工過渡,各產業部門內部的分工加強.發達國家與

② 舉例說明為什麼說國際分工影響國際貿易的空間分布格局

摘要 國際分工對於國際貿易地區分布有直接的影響。國際分工發展的過程表明,在國際分工處於中心地位的國家,在國際貿易中;也占據主要地位。從18世紀到19世紀末,英國—直處於國際分工中心國家的地位,它在資本主義世界對外貿易中一直獨占鰲頭。英國在資本主義世界國際貿易總額中所佔比重1820年為18%,1870年上升到22%。隨著其他國家在國際分工中地位的提高,英國地位在逐步下降,但直到1925年它在國際貿易中仍佔15%。從19世紀末以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成為國際分工的中心國家,他們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一直居於支配地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出口中所佔比重1950年為60.8%,1980年為62.5%,1985年又上升到69.9%。

③ 英國在國際的地位現在排第幾

2008年底世界綜合國力排名:
第六,英國

由於現在的世界計算機體系對英語有很大的依賴,未來五年內美國仍然是世界第一超級大國,英國也會成為世界亞超級大國之一,所以英語和漢語將更突顯世界最重要的兩大語種地位,英國具有語言優勢;英國移民及其後裔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都佔有人口的絕對比重;世界金融地位日益突顯,也使世界金融中心倫敦影響力更大,再借力倫敦奧運會(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是英國綜合國力升級由量變增強到質變飛躍的最重要條件之一),英國的發展前景值得關注。
一至五分別是:
第一. 美國

2008-2010年底美國仍將以世界第一的國民生產總值,黃金儲備,教育力量,科技力量,軍事力量(尤其是軍費開支),全球500強企業數量,綜合國力和世界第一大貨幣美元(與歐元影響力相當)等穩坐世界第一超級大國寶座。美國受世界經濟大繁榮和本國各項促進經濟發展政策的帶動,必將逐步走出次貸危機,重新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引擎。預測美國全年經濟增速約為2.6%.

第二. 日本

世界第二且仍佔世界較大比重的國民生產總值,世界第二的外匯儲備量,世界第四的對外貿易額,處於世界最發達國家行列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世界先進的教育實力,世界第七的軍事力量和世界前五的軍事潛能。日本幾乎所有的優勢都直接表現在經濟上和以經濟為支撐的科技上,所以一旦日本國民生產總值排名下降,綜合國力的排名就會大幅下滑。

第三. 德國

憑借著歐元對美元的微量升值和一定的經濟增長,多年的世界出口冠軍和保持巨額貿易出超,2016年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將(超越日本,僅次於美國和中國)位居世界第三,對外貿易額也有望(超越美國,僅次於中國)位居世界第二;隨著法國影響力的略有下降,作為歐盟經濟實力最強國,德國的政治、經濟地位必定會在全世界日益突顯。教育一直領先於世界,哺育了康德、貝多芬、黑格爾、馬克思、恩格斯、愛因斯坦等世界級偉人。

第四. 中國

2009年起中國將成為世界經濟第一引擎。2011年底軍事力量世界第二,國民生產總值世界第二,外匯儲備世界第一,國內市場規模世界第三,科技力量世界第二(航空航天科技,軍工科技,核科技,電子信息科技等核心領域世界第二,船舶科技世界第一),佔全球商業500強比重世界第二(緊次於美國),人口世界第一,高等院校在校生總數世界第一(3000萬人以上),世界第一金牌數(體育超級大國地位的象徵)。吞吐量世界十大港口中中國擁有五座以上:上海,香港,廣州,深圳,青島,天津等。經濟上與歐盟,美國形成世界經濟大三角;軍事上與美國,俄羅斯形成世界軍事大三角,超級大國地位顯現。但由於那時中國僅處於中等發展中國家高級階段且歐盟和美國優勢較大,所以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超級大國,甚至超越歐盟成為世界第一超級實體,還有一段路要走。

第五. 俄羅斯

石油和天然氣價格高速攀升是俄羅斯經濟高速增漲的重要基礎。2008年第一季度外貿額為1633億美元,同比增長55.8%;外貿順差為53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60%。莫斯科已成為歐洲房地產商在歐洲的首選投資地。2012年底前俄羅斯的外匯儲備將超越日本,居世界第二位;貿易出口額將上升到世界第五位。 6.英國由於現在的世界計算機體系對英語有很大的依賴,未來五年內美國仍然是世界第一超級大國,英國也會成為世界亞超級大國之一,所以英語和漢語將更突顯世界最重要的兩大語種地位,英國具有語言優勢。

④ 國際經濟與貿易問題求解

影響國際分工的因素
國際分工是世界上各國(地區)之間的勞動分工,是各國生產者通過世界市場形成的勞動聯系,是國際貿易和各國(地區)經濟聯系的基礎。它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分工從一國國內向國際延伸的結果,是生產社會化向國際化發展的趨勢。
而影響國際分工的主要因素主要是以下幾點:
一. 自然條件
自然因素是指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各種各樣的資源,比如說:礦產資源,太陽能資源,風力資源等。資源是發展經濟活動的最基本的條件。有的國際分工也是建立在資源的基礎上,比如說熱帶地區的太陽能,還有石油國家的大量石油都會給國際經濟發展提供基本的能源需求,是國際分工中不可缺少的一環。由此可以看出,自然因素對國際分工影響和制約非但不能忽視,有時甚至對某些國傢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二. 社會生產力水平
社會生產力是決定國際分工的決定性因素。生產力水平的高低決定著該國家或者地區可以在國際分工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承擔什麼樣的分工和職能。很多國家的生產力落後,自然不能參與到最核心的分工中去,所以他們總是會做一些資源出口或者廉價的初級產品。而像日本這樣的經濟發達,生產力水平高的國家,擁有大量的高科技以及核心技術,會給商品富裕靈魂,所以在國際分工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和支配地位。
三. 國際生產關系影響
國際生產關系是一生產資料所有制為基礎的,各個國家和地區在物質資料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中的經濟關系。決定了國際分工的性質。資本主義的國際分工以剝削,掠奪和不平等交換為特點,社會主義分工則是以互惠互利為特點。但是當今的國際分工仍然是以資本主義國際分工佔主導地位。
四. 經濟政策,文化特點以及國情
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所制定的法律以及相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該地區在分工中所扮演的角色,比如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特區的建立吸引外資的政策。同時各地的文化和觀念的不同,一樣會影響分工地位。比如帶有文化特點的性格,中國人的勤勞,猶太人的智慧等等。中國特有的人口眾多的國情決定了勞動密集型分工在中國很有市場。
五. 跨國公司的發展
在經濟一體化的當代經濟形勢下,一個大型的公司為了降低成本,獲得更高利潤。通常會選擇海外建立據點,以及進行采購和生產。通過購入價廉物美的原材料,使用廉價勞動力來降低成本,而且擴大公司在全球的影響力。

2、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在地理上互相毗鄰或同屬一個區域的
國家和地區在經濟領域的合作,從而在某種程度上融為一體。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是指某一地理區域內或區域之間,某些國家和
政治實體為實現彼此之間在貨物、
服務和要素的自由流動,
實現經濟發展中各種
要素的合理配置,
促進相互間的經濟與發展,
而達成的取消有關關稅和非關稅壁
壘,進而協調產業、財政和貨幣政策,並相應建立起超國家的組織機構的過程。



2.
基本特徵:區域性;

經濟上的融合。



3.
區域經濟一體化

&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關系

共同性:兩者都是超國家的經濟聯合

差異性:前者只是部分國家、階段性的,後者

卻是全球范圍的、終極的。

一、地區經濟一體化對成員國內部經濟貿易的影響



促進了集團內經濟貿易的增長



促進集團內部國際分工的深化



促進了經濟貿易集團內部的貿易自由化



強化了企業的融合與競爭



增強和提高了在世界貿易中的談判力量



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經貿集團影響進一步加大



地區經貿集團對多邊貿易體制的雙重影響

(

)
促進了經濟貿易集團內部貿易的增長

在不同層次的眾多經濟一體化集團中,
通過削減關稅或免除關稅,
取消貿易的數
量限制,
削減非關稅壁壘形成區域性的統一市場,
加上集團內國際分工向縱深發
展,
使經濟相互依賴加深,
致使成員國間製成品的貿易環境比第三國市場好得多,
從而使域內成員國間的貿易迅速增長,
集團內部貿易在成員國對外貿易總額中所
佔比重也明顯提高。
50
年代至
70
年代,
共同體內部貿易額占成員國貿易總額的
比重從
30
%提高至
50
%。
80
年代,歐共體工業生產增長了
20
%,區內貿易額

1982
年的
55
%上升到
1988
年的
62
%。
1992
年歐洲統一大市場建成後,歐
共體內部貿易的增長更快。其他的貿易集團也大致相同。

(

)
促進了集團內部國際分工和技術合作,加速了產業結構的優化組合經濟一體
化的建立有助於成員國之間科技的協調和合作。
如在歐共體共同機構的推動和組
織下,
成員國在許多單純依靠本國力量難以勝任的重大科研項目中,
如原子能利
用,航空、航天技術,大型電子計算機等高精尖技術領域進行合作。

經濟一體化給域內企業提供了重新組織和提高競爭能力的機會和客觀條件。
通過
兼並或企業間的合作,
促進了企業效率的提高,
同時加速了產業結構調整,
實現
了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和優化。

(

)
促進了經濟貿易集團內部的貿易自由化就貿易而言,通過簽訂優惠的貿易協
定,貿易集團內部相互減免關稅,取消數量限制,削減非關稅壁壘,取消或放鬆
外匯管制,從而在不同程度上擴大了內部的貿易自由化。

(

)
增強和提高了經濟貿易集團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和談判力量

以歐洲共同體為例,
1958
年六個成員國工業生產不及美國的

半.出口貿易與
美國相近。但到
1979
年時,歐洲共同體
9
國國內生產總值已達
23800
億美元,
超過了美國的
23480
億美元,出口貿易額是美國的
2
倍以上。同時,在關貿總
協定多邊貿易談判,歐共體以統一

的聲音同其他締約方談判,不僅大大增強了
自己的談判實力,也敢於同任何一個大國或貿易集團抗衡,達到維

護自己貿易
利益的目的。

(

)
加強了經濟集團內部資本的集中和壟斷

由於貿易自由化和統一市場的形成,
加劇了成員國間市場的競爭,
優勝劣汰,

些中小企業遭淘汰或被兼並。
同時,
大企業在市場擴大和競爭的壓力下,
力求擴
大生產規模,增強資本實力,趨向於結成或擴大

國的或跨國的壟斷組織。

二、經濟一體化對世界經濟貿易的消極影響

(

)
對國際貿易的消極影響

由於任何經濟一體化經濟貿易集團的各種優惠措施都僅僅適用於區域內的各成
員國,
而對集團外的國家依然維持

定程度的貿易壁壘,
構成或體現出其排他性
的本質屬性,從而影響了成員國與非成員國的貿易擴大。

(

)
對發展中國家經濟貿易發展的不利影響

一方面,
工業發達國家間的關稅,
特別是非關稅壁壘嚴重地影響了發展中國家本
來就缺乏的強有力競爭能力的商品或服務的出口。
另一方面,
國際資本大量流入
區域性經濟貿易集團內部,以尋求安全的

避風港

和突破集團內部的貿易壁壘。
這樣,
廣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貿易急需的資本不能引進,
加劇了其國內資金
短缺的矛盾,
阻礙了其經濟貿易的發展和競爭力的提高,
使南北經濟差距進一步
擴大。

⑤ 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有什麼影響

一、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發展速度的影響
從國際貿易發展來看,在國際分工發展快的時期,國際貿易也發展快;相反,在國際分工緩慢發展時期,國際貿易也發展較慢或處於停滯狀態。因此,國際分工是當代國際貿易發展的主動力。在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由於形成了以英國為中心的國際分工體系,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其對外貿易出現高漲,其在資本主義世界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從1820年的18%,提高到1870年的22%,而且貿易的增長還超過了生產的增長。相反,在]913—1938年間,世界生產發展緩慢,國際分工處於停滯狀態,國際貿易量在這個時期年平均增長率極低,只有0.7%。二次戰後,國際分工又有了飛速的發展,國際貿易量的發展速度也加快了,並快於以前各個時期。1948—1973年,年平均增長率為7.8%。
二、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地區分布的影響
國際貿易地區分布是指—一國或地區的對外貿易額在世界國際貿易額中所佔的比重,由此確定—國或地區在國際貿易中所處的地位。
國際分工對於國際貿易地區分布有直接的影響。國際分工發展的過程表明,在國際分工處於中心地位的國家,在國際貿易中;也占據主要地位。從18世紀到19世紀末,英國—直處於國際分工中心國家的地位,它在資本主義世界對外貿易中一直獨占鰲頭。英國在資本主義世界國際貿易總額中所佔比重1820年為18%,1870年上升到22%。隨著其他國家在國際分工中地位的提高,英國地位在逐步下降,但直到1925年它在國際貿易中仍佔15%。從19世紀末以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成為國際分工的中心國家,他們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一直居於支配地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出口中所佔比重1950年為60.8%,1980年為62.5%,1985年又上升到69.9%。
三、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地理方向的影響
各國對外貿易的地理方向與各國相互分工的程度成正方向變化。19世紀國際分工的主要形式是宗主國同殖民地等落後國家之間的分工,即前者出口工業品,後者出口農礦產品,我們叫它垂直型分工。這種分工形式決定了當時國際貿易主要在殖民地同宗主國這兩類國家間進行。
二次大戰後,國際分工發生了變化,從出口製成品、進口原料為主變為工業部門生產專業化協作為主了,即從垂直型分工變為水平型分工。國際貿易的地理方向也隨之發生了變化,變為以發達國家間的貿易居主導地位,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間的貿易變為次要。從1913—1984年,前者在整個世界貿易中的比重從43%上升到52%,而後者從52%下降到17.1%。
四、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的影響
隨著國際分工的發展,使國際商品結構與各國的進出口商品結構不斷發生變化。二次大戰後,這種變化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上業製成品在國際貿易中所佔比重超過初級產品所佔的比重次大戰前.由於殖民主義宗主國與殖民地落後國家的國際分工以垂直型分工為主,故初級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一直高於製成品。從1953年起,工業製成品貿易在國際貿易中所佔比重超過初級產品貿易所佔比重。
(二)發展中國家出口中的工業製成品增長
隨著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分工形式的變化,發展中國家出口中的工業製成品不斷增加,所佔比重從1970年的16.3%提高到1987年的49.6%。發展中國家出口製成品在世界貿易中所佔比重也從1970年的5.5%提高到1987年的14.5%。
(三)中間性機械產品的比重提高
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化和跨國公司在國際分工中地位的提高和作用的加強,工業內部、公司內部貿易增加,中間性機械產品在整個機械工業製成品貿易中的比重不斷提高,在各主要發達國家製成品貿易中占據很高比例。例如1972年,英國佔81.9%,聯邦德國佔76.0%,加拿大佔3.5%,美國佔57.3%。
(四)服務貿易發展迅速
服務貿易在近年來,特別是在發達國家有了迅速的發展。服務貿易在各發達國家對外貿易中都占很大比例。世界服務貿易額從1967年的700——900億美元劇增到1987年的9600億美元。
五、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利益的影響
國際分工可以擴大整個國際社會勞動的范圍,發展社會勞動的種類,使貿易參加國可以揚長避短,發揮優勢,有利於世界資源的合理配置;可以節約全世界的勞動時間,從而提高國際社會的生產力。因此,國際分工的發展是一個進步的過程。但是,由於國際分工的產生與發展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進行的,它代表了生產力發展的進步過程;同時,也體現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因此,國際分工也成為舊的不平等的國際經濟貿易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資本主義國際分工體系中,發達國家之間的分工是比較平等或平等的關系。但是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或地區之間的分工卻是中心和外圍的關系,兩者之間具有控制與被控制、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在這種不平等的分工關系中,發達國家享有國際貿易的大部分利益。
發達國家憑借自己在市場上的獨佔地位,在國際貿易中高價賣出,低價買進,進行不平等交換;通過對外貿易,轉嫁經濟危機,把國際貿易中的利益大部分,有時甚至是全部占為已有,使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貿易條件不斷惡化,大大影響了經濟發展。
二次大戰後,隨著發展中國家在政治上取得獨立、民族工業的不斷發展,隨著在國際政治經濟舞台上的不斷斗爭,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有所改善,貿易利益隨之增多,但是還未發生根本性、實質性的變化。
六、國際分工對對外貿易依存度的影響
對外貿易依存度也叫對外貿易系數。它是—國對外貿易額(出口額與進口額之和)在該國國民生產總值(或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
國際分工:的發展使各國對外貿易依存度不斷提高。首先,隨著國際分工的發展,尤其是二次戰後國際分工的深化發展,整個世界貿易依存度都在不斷地提高。世界出口依存度已從1950年的8.5%提高到1980年的17.1%。它表明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化發展,世界經濟生活在不斷地國際化。其次,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化發展,國際分工已成為各國國民經濟運轉的一個必需條件,國際貿易的重要性有了顯著的增加。不同類型的國、家的出口依存度都有了程度不同的增長。從1950年到1980年間,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出口依存度從7.7%增到26.8%,原蘇聯及東歐國家從4.6%增長到9.3%。此外,隨著國際分:正的深化發展,也使貿易方式向著多樣化發展。

⑥ 國際分工的影響

首先,國際分工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國際分工是國際貿易發展的基礎。生產的國際專業化分工不僅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世界范圍內的商品數量,而且增加了國際交換的必要性,從而促進國際貿易的迅速增長。
其次,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產生重要影響。國際分工的深度和廣度不僅決定國際貿易發展的規模和速度,而且還決定國際貿易的結構和內容。第一次科技革命以後,形成以英國為中心的國際分工。在這個時期,由於大機器工業的發展,國際貿易商品結構中出現了許多新產品,如紡織品、船舶、鋼鐵和棉紗等。
第二次科技革命以後,形成了國際分工的世界體系,使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使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首先是糧食貿易大量增加。其次,農業原料和礦業材料,如棉花、橡膠、鐵礦、煤炭等產品的貿易不斷擴大。此外,機器、電力設備、機車及其他工業品的貿易也有所增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國際分工進一步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國際貿易商品結構也隨之出現新的特點。這主要表現在工業製成品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不斷上升,新產品大量涌現,技術貿易得到了迅速發展。
再次,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的地理分布也產生重要影響。世界各國的對外貿易地理分布是與它們的經濟發展及其在國際分工中所處的地位分不開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後,以英國為核心的國際分工,使英國在世界貿易中居於壟斷地位。此後,法國、德國、美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也顯著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第三次科技革命,發達國家工業部門內部分工成為國際分工的主導形式,因而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相互間的貿易得到了迅速發展,而它們同發展中國家問的貿易則是下降趨勢。
最後,國際分工還對國際貿易政策產生重要影響。國際分工狀況如何,是各個國家制定對外貿易政策的依據。第一次科技革命後,英國工業力量雄厚,其產品競爭能力強,同時它又需要以工業製品的出口換取原料和糧食的進口,所以,當時英國實行了自由貿易政策。而美國和西歐的一些國家工業發展水平落後於英國,它們為了保護本國的幼稚工業,便採取了保護貿易的政策。第二次科技革命,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過渡到壟斷階段,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國際市場競爭更加劇烈,在對外貿易政策上,便採取了資本主義超保護貿易政策。19世紀70年代中期以前,以貿易自由化政策為主導傾向;19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貿易保護主義又重新抬頭。西方國家貿易政策的這種演變,是和世界國際分工深入發展分不開的,也是與各國在國際分工中所處地位的變化密切相關。

⑦ 二戰後主要發達國家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及特點是什麼

美國:壟斷資本主義,兩極之一
英國:衰落,重工業
法國:繼續受到德國威脅
德國:賠償
日本:戰後恢復
蘇聯:大搞社會主義,兩極之一

⑧ 英國在19世紀中期的世界貿易中具有什麼地位

16世紀--18世紀,歐洲經濟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方面,自地理大發現後,歐洲各國從海外獲取大量的金銀財富,積聚了大量商業資本和工業資本,基本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過程;另一方面,海外市場的不斷擴張大大刺激了歐洲工業生產的發展,到18世紀中期,歐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獲得長足發展,極大地推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第一次產業革命就在這一時期發生了。 第一次產業革命主要發生在英國,經歷了大約100年的時間,它以蒸汽機的發明與使用為主要標志,建立起紡織、冶金、煤炭三大支柱產業。在歐洲,以英國為代表,完成了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的過渡,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第一次產業革命使生產力發展出現質的飛躍,生產效率快速提高,社會產品大量增加為國際貿易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同時,蒸汽機在火車、輪船上的應用促進了交通運輸工具的改革,相對縮短了國家之間的距離,使更多的國家和商品進入國際交換領域。自給自足的封閉自然經濟體系不斷受到沖擊,國際范圍的分工與貿易逐漸成為日益增長的國家經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一時期的國際貿易呈現出以下特點。1.國際貿易總量實現快速增長大機器工業的建立和發展使歐洲工業生產規模空前擴大,直接促進國際貿易規模的迅速增長。1720--1780年,世界工業生產年增長率為1. 5%世界貿易增長率為1. 1%;1780--1820年,分別為2. 6%和1. 37%;1820--1840年為2. 9%和2. 81%。但是世界經濟發展到1840年,情況發生變化,1840--1860年,世界貿易年增長率開始超過世界工業年增長率,分別為4.84%和3. 5%;1860--1870年,分別為5. 53%和2. 9%。世界貿易增長在扣除價格變動因素後,1800--1870年實際貿易量增長了9 .6倍。2.商品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地理大發現和隨後的殖民擴張使世界貿易中的主打商品從過去各洲、各國土特產和手工產品,如香料、絲綢,轉向殖民地種植園生產的大宗產品,如蔗糖、咖啡、茶葉等,但工業原料和製成品還沒有構成國際貿易的主要商品。機器大工業建立和發展後,機器紡織品,特別是棉紡織品成為歐洲大宗出口產品,取代了國際貿易中印度和中國的手工紡織品,成為19世紀國際貿易中最主要的工業製成品。同時,仍然是機器工業生產發展的結果,大宗工業原料成為殖民地國家的主要出口產品,棉花、生絲、礦產原料逐步取代了茶葉、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另外,這一時期,機器設一備、金屬製成品如機車、鐵軌、蒸汽機、礦山機械等,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也在提高,以滿足殖民擴張和開發以及貿易的需求。與此同時,農產品貿易,特別是穀物貿易大量增加,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澳大利亞由於其大規模生產的優勢,也加入到穀物出口國家的行列,擴大了穀物可貿易量和實際貿易量。3.國際貿易地區分布的變化第一次產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因而英國成為國際貿易的中心,到19世紀中期,隨著其他國家,如美國、德國等國家的經濟相繼獲得快速發展,它們開始在國際貿易中與英國展開競爭。1800年,英國、法國、德國、美國在世界貿易中佔有的比例分別為33%、9%、10%、5%;1870年相應比例分別為22%、10%、13%、8%。叫盡管如此,英國在國際貿易中的中心地位沒有動搖。19世紀50年代,英國的機器製造商壟斷了全世界的機器、機車、鐵路設備的製造。1870年,英國擁有的商船噸位居世界第一位,超過荷蘭、法國、美國、德國、俄國等國的商船噸位的總和。

⑨ 求高中歷史必修二1-13課的課後自我測評答案,嶽麓版。謝謝,越快越好

高中歷史合集網路網盤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碼:1234

簡介:高中歷史優質資料下載,包括:試題試卷、課件、教材、視頻、各大名師網校合集。

閱讀全文

與英國在國際分工中處於什麼地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喬普拉資產多少 瀏覽:92
西方為什麼拒絕去印度 瀏覽:159
中國有哪些實彈射擊場 瀏覽:86
越南生活用品在哪裡買 瀏覽:966
哪個國家的中國地圖最大 瀏覽:930
cf越南服怎麼變神仙 瀏覽:815
印度白色的蟲子怎麼消除 瀏覽:104
英國人怎麼親吻表達愛意 瀏覽:141
為什麼要遵守美國對伊朗的禁令 瀏覽:653
英國一年用多少電 瀏覽:175
如何看待印度塑料 瀏覽:55
印尼小學生人口有多少 瀏覽:605
沙特為什麼與伊朗敵對 瀏覽:39
越南光棍有多少 瀏覽:223
印度黑醫院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992
英國留學生吃什麼零食好 瀏覽:952
中國最大老鼠有多少斤 瀏覽:207
越南網速一般多少錢 瀏覽:588
為什麼不能讓英國人學漢語 瀏覽:90
越南黑人一般在哪個城市 瀏覽: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