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8世紀的英國是怎樣的呢,描述的全面一點
首先就是頒布了王氏繼承法,1707年5月1曰通過的英格蘭、蘇格蘭合並條約,合並後的英格蘭和蘇格蘭成為一個國家,蘇格蘭人可產生16名上院議員、45名下院議員參加議會,兩地自由貿易,統一關稅.這樣,從1603年英格蘭和蘇格蘭共有一個君主以來,現在又有了一個共同的議會和統一的經濟.不過,蘇格蘭仍保留自己的法律體系和宗教信仰.英國從此亦稱大不列顛.
英國議會君主制逐漸形成和發展,輝格和托列兩黨在18世紀進行了長期爭權奪利的斗爭.1714年輝格派剛執掌政權時,由於內部紛爭及政敵的干擾,政局仍有些搖擺不定,但從1720年起,輝格派的政策已變得比較明確,並且朝著確定不移的方向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去.在R.沃波爾任內,英國的經濟穩步增長.從1720年到1740年,國內經濟總水平提高了6.5%,他還改革關稅制度,鼓勵穀物和農產品出口,並對許多出口商品免稅,對那些可能與本國工場產品競爭的商品,則禁止進口,因此輝格黨取得長達60多年的政治優勢.
同時,在沃波爾的帶領下,國王的主要咨詢機構樞密院發展成內閣,內閣首腦由議會多數黨領袖擔任,內閣對議會負責.沃波爾實際是英國第1任首相.
1689~1763年間,英法為爭奪殖民地屢開戰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英國政府在1793~1815年期間,積極組織並參加反法聯盟.
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到19世紀40年代,從棉紡織部門新機器的發明和使用開始到機器製造業的出現,英國最早進行並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第一個工業國和「世界工廠」,實力盛極一時.工業革命極大推動了社會生產力,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同時,引起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隨著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資產階級逐漸發展壯大.一方面,他們對維也納體系下的封建專制不滿,要求更多的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積極展開爭取政治權利的自由主義改革和革命運動.1776年《國富論》一書的發表標志著英國經濟政策由傳統保護主義到「自由競爭」的重大轉變.(來自作業幫)
② 十八世紀,英國不僅是殖民大國,而且什麼發展到了頂峰
英國在18世紀完成工業革命,成為當時的世界工廠。
1701年:英格蘭發明播種機;1764年,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標志著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始;1765年:哈格里弗士發明珍妮紡織機。1769年:瓦特改良紐昆門的蒸汽機成功。理查·阿克萊特發明水力紡織機。1771年,英國阿克萊特建立第一個水利紡紗廠。標志著現代工廠的誕生;1782年,瓦特研製「萬能蒸汽機」。開辟嶄新「蒸汽時代」;1788年:英國建造史上第一座鐵橋。
③ 十八世紀的英國強大嗎
十八世紀時,英國正處於強大的上升期,但不是最強大的。西班牙是最強大的,後來,西班牙在1639唐斯之戰後,西班牙敗於荷蘭之手。西班牙的海上強權衰弱之後,荷蘭成為世界海權老大。荷蘭之後,再加上英國本身的工業強大,英國才真正的強大起來,成為新一個世界老大。
④ 想知道十八和十九世紀的英國和那時候的主要事件。謝謝!
1701年至1800年的這一段期間被稱為十八世紀。
這個世紀注重的是「穩定」與「和諧」,卻也是人們對自然探索的萌芽期。
大事記:
托馬斯·貝葉斯出生,大約出生於1701年,詳不可考,英國牧師(逝世1761年)(大事記??)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法國波旁王朝的腓力五世繼承西班牙王位,但是被英國奪走很多海外殖民地。
七年戰爭:英國奪取法國北美洲殖民地加拿大和印度殖民地。
英國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工業革命開始。
十八世紀的英國:
經濟概況 1688年政變把荷蘭的威廉三世和瑪麗①推上了英國的王位,同時確立了土地貴族和一部分資產階級(大商人和金融資本家)的統治地位。
當時的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在歐洲首屈一指,但是就經濟構成的比重說,還是一個農業國,五分之四的人口從事農業。小麥有輸出,輸出量不斷增加,從1697—1707年的一百一十多萬誇特增加到1746—1765年的九百五十多萬誇特。輸出的農產品中還有麥芽和大麥。
十八世紀,英國農村裡排擠中小農戶的過程變本加厲,國家政權助長大地產吞並自耕農的土地。議會通過的圈地法令越來越多,1717—1727年為十五件,1728—1760年為二百二十六件,1761—1796年為一千四百八十二件,1797—1820年為一千七百二十七件。
根據這些法令被圈的土地達四百萬英畝以上。這些被圈的土地不象從前那樣用作牧場,而是作為大農場。大地主或以高額地租出租土地,或以資本主義方式經營農場。他們有資本,能夠僱用農業工人,使用改良的農業設備。他們對農業進行的資本主義改造,刺激了農業的進步。「雖然種地的人數減少了,但土地提供的產品和過去一樣多,或者比過去更多,因為伴隨土地所有權關系革命而來的,是耕作方法的改進,協作的擴大,生產資料的集聚等等」。①這時,開始實行了系統的谷類作物與根塊植物的輪種法,制定了排水和施肥辦法,採用新式的農業機器如條播機和改良犁。
在工業方面,十八世紀上半期仍在迅速發展。毛紡織工業在一些地區陷於停滯,而在另一些地區又有進展。總的說它是穩步前進的,輸出是上升的,在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時期,每年輸出的呢絨的價值不大超過一百萬鎊,1764年已增到四百萬鎊。1700年,議會通過法令,禁止輸入印度的棉織品,從此棉紡織工業以蘭開夏為中心取得了長足進展。當時,工業商品的小型生產愈來愈多地被手工工場所代替。雖然手工工場還有分散的小工場,但它在毛、棉、絲等織造方面都獲得了很大的成就。至於集中的手工工場多從事制鐵、造紙、玻璃製造等。集中的手工工場是手工勞動進一步分工和專業化道路上的一個重要階段。這種專業化把生產分成許多細致的、簡單的操作,為機器的發明和推廣作好了准備。而且手工工場訓練了許多熟練工人,為以後產生的工廠制度創造了另一個必要的前提。加上其他條件,英國從十八世紀六十年代起發生了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發展由手工工場階段向工廠階段過渡。英國經濟起飛了,它進入資本主義的新階段。
輝格黨與內閣 1701年,英國議會通過的王位繼承法,排斥詹姆士二世的子系繼承英國王位。它規定,由詹姆士二世的次女安繼承威廉三世,如果安死而無子女繼承,應由斯圖亞特王朝的遠親德國的漢諾威選侯繼位。1702年安繼承威廉三世為王。1714年,喬治一世繼安為王,這就是英國漢諾威王朝的開始。從1714年到1783年先後七十年,輝格黨一直當政,沒有間斷,也沒有遭到致命的反對。
漢諾威家族:1714——1837
喬治一世:1714——1727
喬治二世:1727——1760
腓特烈:死於1751年
喬治三世:1760——1820
喬治四世:1820——1830
威廉四世:1830——1837
愛德華
維多利亞:1837——1901
選舉戰:拉選票的場面
在驅逐詹姆士二世的政變中,輝格黨起過積極作用;對威廉三世,它堅決支持。同輝格黨對立的是托利黨,因為它的成員有一部分支持詹姆士二世而削弱了力量。無論輝格黨或托利黨,都是高級貴族的掌上物。它們的區別在於:托利黨以中等貴族即大鄉紳為基礎,牢牢地控制著地方上的權力。輝格黨更接近於資產階級和倫敦的銀行家、大商人、大船主,從漢諾威王朝開始就牢固地掌握了國家政權。輝格黨統治期間的最初代表人物是華爾波爾。
羅伯特·華爾波爾(1676—1745年)出生在諾福克郡的一個貴族地主家裡,在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接受了貴族教育。他繼承的地產每年可以收入二千英鎊。在女王安在位時代,他既接近女王,又接近權傾一時的馬爾博羅公爵,在政治上飛黃騰達起來。從1721年到1742年,他一直是英國政府的首腦。華爾波爾象倫敦商人那樣精於理財,又是一個十分重視現實的人。他盡量把賦稅從商人和工場主身上轉移到消費品上,以博取資產階級的歡心;又為了不招鄉紳們的敵視,大減土地的稅率。經過十七世紀的資產階級革命,加上1689年《權利法案》的具體規定,英王的權力受到了限制,議會的權力超過了國王的權力。而漢諾威王朝的頭兩個國王喬治一世和二世不熟悉英語和英國國情,又把某些王權轉歸輝格黨首領。在這種權力轉移的過程中,英國議會制度逐漸確立;就在華爾波爾當權時期,內閣制開始形成。
英國的內閣制綜括地說須包括這幾個因素:內閣必須在下議院里佔有決定作用的多數,閣員須在議會中據有議席;一切閣員必須在大政方針上一致,必須聯合起來集體負責;內閣必須有一個首腦(即後來的首相),他有控制內閣決定的發言權,又必須是下議院多數黨的首領。華爾波爾當權的時候,這些因素正在萌芽,他竭力用乾薪職位、營利事業、承辦公物、授予爵號、施惠議員親友等辦法收買議員,牢牢地掌握著下議院的多數議席。1733年,他強迫反對他的財政改革方案的大臣辭職,這固然起於他想把持政權,不容閣員反對他的政策,但這一舉卻樹立了一條重要原則,在關鍵問題上內閣必須意見一致。因此有的歷史學家指出,演成內閣共同負責和首相為內閣和下議院首領之功,應歸於華爾波爾。正式使用首相一詞是以後的事,在英國政治制度演變史上,華爾波爾卻是事實上的首相。內閣制的產生使英國立法機關得以控制行政機關而又不使後者減少效率,在立法和行政之間找到了調節。
華爾波爾在下議院同議長談話
在當政的輝格黨中,華爾波爾代表資產階級中較為保守而和平的一派。由於英國力量的增長,輝格黨中代表資產階級中侵略而好戰的一派,勢力抬頭,在1742年把華爾波爾趕下了政治舞台。此後四十年,英國通過殖民戰爭,成了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帝國。它雖然失掉了北美十三個殖民地,卻牢牢地握有加拿大和印度。隨著工業革命的進展,經濟力量的加強,英國靠著剝削殖民地和較弱國家的經濟從屬關系,日益上升為世界上的資本主義強國。
約翰·洛克和亞當·斯密 十八世紀的歐洲被稱為理性時代或啟蒙時代。啟蒙思想家認為,人們應該用理性的眼光觀察生活和社會。啟蒙運動十七世紀在英國獲得開端。在整個啟蒙時代的最有代表性的那些思想,有許多是在英國這個被資產階級革命松開的土壤中萌芽的。十八世紀自由思想的創始人就是英國的約翰·洛克。
約翰·洛克(1632—1704年)是新興資產階級英國的著名思想家,是啟蒙時代的一個關鍵人物。他發展了自然權利的理論,認為人類是生而自由和平等的,具有生存權、自由權和財產私有權。他否定君權神授的封建主義理論和專制主義理論,把人民政治主權的原則作為自己的國家學說的基礎。他認為現代社會之前是自然狀態,人們聯合組成一個社會同盟,是由於自願的契約而產生的。國家和政府的職責就是保障公民的自然權利。如果政府破壞社會契約,侵犯了人的自然權利——個人的自由和財產,那就是政府領導人「把他們自己置於同人民的交戰狀態中」,人民就有權推翻它而建立一個更好的政權。相信人性有善良的和理性的基礎,認為任何社會的目的都是保護個人自由,這是洛克的自由思想的出發點。承認私有制是和自由、平等相等的人的自然權利,這又清楚地表明了洛克的政治理論的資產階級的實質。洛克的政治學說對於歐美的社會思想,起了巨大的革命影響,我們將會在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文獻中具體看出來。
在啟蒙運動的總軌道上,在英國產生了古典政治經濟學,它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蘇格蘭的教授亞當·斯密(1723—1790年)。斯密把自由競爭看作彷彿是由自由本身所規定的秩序,相信隨著資產階級關系的發展,人民的幸福也要增長。他認為各個人的自由活動是達到共同福利的最好的捷徑,因此反對國家對國內經濟生活的任何干預,即反對當時仍然盛行的「重商主義」。
所謂「重商主義」產生於新航路發現以後和西歐殖民者競相爭奪殖民地之時,一時在歐洲不脛而走。重商主義者主張由國家干預經濟,比如由國家安排對外貿易,鼓勵商品出口,以高額關稅保護本國的生產發展。他們認為進口少,出口多,就能把盡可能多的金銀集中到本國。在商業資本占優勢的時代,人們把金銀的多少作為國家富庶和繁榮的尺度。金銀多了不僅可以向企業投資,而且可以用來擴充海陸軍,使國家更加富強起來。在英國,直到工業革命以前,重商主義一直是政府和資產階級所奉行的學說。
1776年,亞當·斯密發表了名著《國富論》,提倡「自由競爭」或「放任政策」。他認為國家不必安排貿易和工業,因為這種干預是違反供求的「自然規律」的,而放任政策卻能為最大多數的人取得最大的利益。他還特別強調,人們進行自由競爭為自己尋求財富就能使整個社會富庶起來;政府的職責在於保衛國家,維護社會安寧,而不是干預經濟事務。亞當·斯密的巨大功績在於進一步奠定了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他指出,國家的財富出於生產,而生產主要靠工人和農民的勞動,一切財富的本源是勞動,增加國民財富的條件是提高勞動生產力。他又指出,勞動者附加在原料上的價值須分作兩部分,一部分作為工資付給了勞動者,又一部分作為利潤由資本家佔有了。這裡麵包含了剩餘價值論的萌芽。
亞當·斯密(1723—1790)
亞當·斯密為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建立了完整的體系。他提倡的「自由競爭」或「放任政策」,反映了英國在當時世界上的經濟優勢,又為工業革命造了輿論。他的學說的科學部分日後又為科學共產主義的創始人所吸取,成為馬克思主義的三大來源之一。
1801年至1900年的這一段期間被稱為19世紀。
1793~1815年拿破崙一世指揮法國軍隊對抗反法聯盟的一系列戰爭。戰場主要在歐洲大陸。法國大革命開始後,歐洲各君主國企圖對法國武裝干涉。1792年4月20日法國對波希米亞和匈牙利宣戰,7月8日對宣戰,1793年2月1日對英國宣戰。
3月,英國、俄國、奧地利、普魯士、西班牙、荷蘭、撒丁、那不勒斯等國組成第1次反法聯盟1793年9月,拿破崙?波拿巴在土倫要塞任炮兵指揮,戰勝王黨和反法聯軍,被破格提升為准將。1794年 6月在比利時弗勒呂斯大敗聯軍,迫使一些國家退出反法聯盟,只有英、奧繼續對法作戰。1796年 3月,拿破崙奉命遠征在奧地利統治下的義大利北部,1797年1月,在利沃利大敗奧軍,1797年10月迫使奧地利簽訂《坎波福爾米奧和約》,粉碎第1次反法聯盟。法國督政府於1798年初任命拿破崙為遠征軍司令進行東征,以阻礙英國和東印度之間的貿易。同年7月初,法軍在埃及登陸。拿破崙的遠征以及法國在荷蘭、瑞士勢力的擴大促使反法國家於1799年建立第 2次反法聯盟,主要參加者有英國、奧地利、俄國及奧斯曼帝國。1799年11月 9~10日(霧月18~19日)拿破崙發動政變,成立執政府,拿破崙任第一執政,後為終身執政。拿破崙執政後,開始進攻英國在歐洲的盟國,以孤立英國。
1803年5月法英重開戰端,拿破崙佔領漢諾威。1804年拿破崙稱帝,為拿破崙一世。同年英國首相W.皮特組織第3次反法聯盟,參加者主要有英國、俄國、奧地利。1805年8月27日法國開始進攻西進的奧俄聯軍。
1806年9月英國、俄國、普魯士、薩克森等建立第4次反法聯盟。
10月27日拿破崙一世進入柏林,11月21日在柏林頒布大陸封鎖令,對英國進行經濟戰。
為有效執行對英國的大陸封鎖令,拿破崙一世決定佔領不願同英國斷絕關系的葡萄牙。
1809年1 月,英國、奧地利結成第5次反法聯盟。
1813年春,俄國、英國、普魯士、西班牙、葡萄牙和瑞典等國組成第 6次反法聯盟。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
隨著義和團運動在直隸和京津地區的迅猛發展,外國列強多次脅迫清政府予以鎮壓。1900年4月,義和團剛在北京近郊發展起來,俄國公使就提出鎮壓。美、英、法、德各國公使也奉本國政府密令,聯合照會清政府「剿除義和團」,並將艦隊聚集大沽口進行威脅。5月間,義和團在京津一帶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清軍士兵參加義和團,以端王載漪為首的排外勢力在清政府內占據上風。各國公使眼看清政府已無法控制形勢,總理衙門也「無力說服朝廷採取嚴厲的鎮壓措施」,便策劃直接出兵干涉。5月28日,英、法、德、奧、意、日、俄、美八國在各國駐華公使會議上正式決定聯合出兵鎮壓義和團,以「保護使館」的名義,調兵入北京。5月30日至6月2日,八國的海軍陸戰隊400多人,陸續由天津乘火車開到北京,進駐東交民巷。隨後,各國繼續向中國增兵,各國軍艦24艘集結大沽口外,聚集在天津租界的侵略軍達2000餘人。6月6日前後,八國聯合侵華政策相繼得到各自政府的批准,侵略中國的戰爭爆發。
PS:十九世紀的英國在《19世紀英國:危機與變革》一書中有細致描寫,可以參考。
《19世紀英國:危機與變革》簡介 :
隨著工業化、民主化、城市化的突飛猛進,恪守傳統自由主義的英國在19世紀遭遇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危機和挑戰。為此英國進行了哪些社會變革和制度創新?它如何能在沒有爆發革命的情況下就化解了危機,成功地實現了現代化轉型?本書在詳述19世紀英國歷屆政府更替和社會變遷的基礎上,對上述問題作出了精彩的分析和解答,這對我們思考當今中國社會面臨的現代化問題具有相當的借鑒意義。
⑤ 18世紀初-19世紀末英國的社會體系和文化背景
維多利亞。
維多利亞女王1819年生於倫敦,1837年繼位成為英國女王。到19世紀末,被譽為「歐洲的祖母」,並成為英國歷史上最優秀、統治時間最長的女王。在她統治英國期間,通過卓越的治理方針使得英國在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征服世界和聚斂財富方面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國度,並使英國的版圖擴充到全球范圍,成為「日不落帝國」。1901年1月22日,維多利亞去世,但「維多利亞的時代思」卻一直延續至現在……
1st: 瑪麗一世
瑪麗一世,(Mary I, 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理論上她是從1553年7月6日, 實際上從7月19日在位一直到1558年11月17日她去世時)。 她是都鐸王朝的第四任也是倒數第二位君主。 她主要事跡是曾努力把英國從新教恢復到羅馬天主教(1555年)。 為此,她曾處決了差不多三百個反對者。於是而被稱為「血腥瑪麗」(Bloody Mary)。從此以後, Bloody Mary在英語中就成了女巫的同義詞。 但是她的宗教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被她的繼任者伊莉莎白一世所顛倒。
2nd: 伊莉莎白一世
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於格林尼治,即今日倫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於薩里),於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是都鐸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君主。她終身未嫁,因此被稱為「童貞女王」。她即位時英格蘭處於內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亂狀態,但她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蘭的統一,而且在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後,使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 富有的國家之一。英格蘭文化也在此期間達到了一個頂峰,涌現出了諸如莎士比亞,培根這樣的著名人物。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亦在此期間開始確立。她的統治期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伊莉莎白時期」,亦稱為「黃金時代」。
3nd: 安妮女王
安妮女王(Anne of Great Britain 又譯為安女王,1665年2月6日~1714年8月1日),英國女王。安妮是詹姆斯二世與王後安妮·海德的次女。1683年,與丹麥王子喬治結婚。1701年,英國議會通過「嗣位法」,安妮成為威廉三世的繼承人。1702年,安妮即位為英國女王。1707年,英格蘭議會與蘇格蘭議會合並,實現兩個國家真正的聯合。由於安妮身體虛弱和無後嗣的憂慮,托利黨領袖、國務大臣博林布洛克子爵曾與安妮的弟弟、老王位覬覦者詹姆斯·愛德華聯系,希望他能以放棄天主教信仰來換取王位繼承權,但遭到拒絕。1714年,安妮女王在駕崩前任命施魯斯伯里公爵為政府中至關重要的財政大臣,確保了王位由信仰新教的漢諾瓦選帝侯喬治繼承。
4th:維多利亞女王
維多利亞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年5月24日 ~1901年1月22日) 是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也是第一個以「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和「印度女皇」名號稱呼的英國君主。她在位的63年期間(1837年6月20日~1901年1月22日,是英國最強盛的所謂「日不落帝國」時期,她在位期間直到她去世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1914年,英國都稱為「維多利亞時代」,1914年以後,英國開始走向衰落。
5th: 伊莉莎白二世
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全名伊莉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溫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dsor),現任英國君主,是英國,英聯邦(The Commonwealth) 以及15個成員國的國家元首,同時也是英國國教會的最高首領。她的頭銜全稱為「托上帝洪福,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與其屬土及領地之女皇伊莉莎白二世,英聯邦元首,(基督教)信仰的保護者. 她於1952年2月6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時間第二長的國家元首,在她作為國家元首的國度中大約生活著1.25億人。
[編輯本段]伊麗莎白二世
伊麗莎白二世女王陛下(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原名伊麗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溫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sor),現任英國君主,是英國和英聯邦15個成員國的國家元首,同時也是英格蘭教會的最高首領。她的頭銜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與其國土和領地之女王,英聯邦元首,(基督教)信仰的保護者」。她於1952年2月6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時間第三長的國家元首,在她作為國家元首的國度中大約生活著1.25億人。
伊麗莎白二世出生在倫敦的外祖父母家中,她的曾祖母是亞歷山大王後,祖母則是瑪麗王後。她的父親約克公爵是喬治五世的第二個兒子,他當時並不是王位的繼承人。
因此伊麗莎白出生時的頭銜是伊麗莎白公主殿下,在其母親約克公爵夫人的督導下在家中接受教育。她的歷史老師C·H·K·馬丁是伊頓公學校長,除此之外她還學習各種語言(她的法語講得很流利)。坎特伯雷大主教為她提供神學方面的指點,她一直是名虔誠的聖公會會員。
1936年伊麗莎白的伯伯愛德華八世退位,她的父親繼位為國王,她也立即成為王位的繼承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伊麗莎白13歲,她與她的妹妹瑪格利特公主都到蘇格蘭的巴爾莫勒爾避難。當時有人建議兩位公主應該到加拿大避難,遭到他們母親的反對:「孩子們不能在在沒有我的情況下離開,我不能在沒有國王的情況下離開,而國王不能在任何情況下離開。」1940年伊麗莎白公主首次發表了廣播,針對的是所有避難中的孩子。
1945年伊麗莎白公主說服了她的父親,允許她直接參與協助打贏這場戰爭。她參與了一個支援戰爭的婦女團體,在那裡她的編號是第230873號伊麗莎白·溫莎第二中尉。這是她第一次與其他孩子共同受訓。據說她本人非常喜歡這次經驗,也正是因為這次的經驗,使她之後將自己的孩子送到學校上學,而不是讓他們在家學習。
1947年伊麗莎白首次外訪,她與她的父母親到了南非。在她21歲生日那天她對英聯邦和帝國做了廣播,宣誓將終身投入到對英聯邦和帝國人民的服務中。
1947年12月20日伊麗莎白與希臘的菲利浦王子結婚。菲利浦是伊麗莎白女王的第三個表哥,他們的曾曾祖母都是維多利亞女王(菲利浦王子在結婚前宣誓放棄希臘王位的繼承權,在愛丁堡公爵這個頭銜之前他沒有頭銜,就叫作菲利浦·蒙巴頓中尉)。這樁婚事非常適合一位即將繼承王位的女性,因為她的夫君接受過王室訓練,卻又不會繼任另一國的王位。但是這樁婚姻卻不是刻意安排的,兩人的關系經歷了許多考驗,包括有關菲利浦不忠的流言。
婚後夫婦兩人居住在倫敦的克萊倫斯宮(Clarence Palace)。他們育有四個孩子(見下)。雖然英國的王朝被稱為溫莎王朝,夫婦兩人同意他們的孩子應該使用蒙巴頓-溫莎(Mountbatten-Windsor)作為他們的姓氏。
從1951年起喬治國王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伊麗莎白開始代替父親出席在公開場合中。那一年她訪問了希臘、義大利和馬爾他(當時菲利浦隨軍駐扎在此)。10月她又訪問了加拿大和華盛頓。1952年1月伊麗莎白和菲利浦又訪問了澳大利亞與紐西蘭。2月6日他們在訪問肯亞時得知伊麗莎白的父親已經去世。在她繼位的那一刻她正在一個樹上旅館中。她的加冕典禮於1953年6月2日在西敏寺舉行。
頭戴王冠、手持權杖的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在加冕之後伊麗莎白和丈夫菲利浦搬到了倫敦市中心的白金漢宮。但是像之前所有的國王一樣,伊麗莎白並不喜歡居住在白金漢宮。對她而言,位於倫敦西部的溫莎城堡才是她的家。她也有相當一段時間是在蘇格蘭的巴爾莫勒爾城堡度過的。
伊麗莎白女王是歷史上外訪最多的國君。1953年至1954年她和菲利浦花了半年時間周遊世界,她也成為第一個訪問澳大利亞、紐西蘭和斐濟的在位君主。1957年10月她對美國做了國事訪問,1959年則又訪問了加拿大。1961年她首次訪問印度和巴基斯坦。她訪問國大多數歐洲國家和許多歐洲以外的地區,並經常出席英聯邦首腦會議。
伊麗莎白在宗教、道德標准和家庭事務上非常保守。她對待宗教責任十分嚴肅,並將她的加冕誓言看得很重。這是為什麼她不太可能退位的原因之一。像她的母親一樣,伊麗莎白女王從來沒有原諒愛德華八世選擇退位,因為在她看來他拋棄了自己的職責,並迫使自己的父親負擔其這個責任,而這一責任又被視為是縮短其父親壽命的罪魁禍首。
維多利亞時代,這一時期,除貴族能夠繼承田產和房產外,人們通常沒有自己的住房。多數城鎮中產階級家庭以租期為三年、五年或七年的出租房屋作為安身之所。一套典型的中產階級住房格局基本如下:
通向一樓的正門入口處一般建有高出路面的幾級台階,拾階而上進入一樓。這里通常設有門廊、餐室和供男主人使用的房間,如書房或會客室。醫生等職業男性習慣於在住所的第一層接待患者或客戶。
門廊處有樓梯通向二樓。整套住宅最精美的房間就在這一層,來自街道或廚房的噪音不會影響這里。客廳占據大部分二樓面積,有時它被拱門或折疊門分隔成兩三個房間,用作樂室、畫室或溫室。當有客人造訪時,僕人會首先請進客人,幫他們脫掉外套,再引領至通向客廳的樓梯,這時女主人在樓梯頂端迎候客人。
三樓以上是家庭成員的卧室。主卧兩側分別設有男女主人的更衣室,用於保存各自的服裝和私人物品。孩子們的餐室、活動室和卧室是分開的。七八歲以下的兒童一般與保姆住在一起,再大些就要與同性的同胞共處一室,直到成年才會有單獨的卧室。住房寬裕的家庭還設有教室,由家庭教師為孩子們上課。
頂樓或閣樓用作儲藏室和僕人的下處。除通向二樓和三樓的前樓梯外,一般設有連接地下室和閣樓的後樓梯,這是僕人運送生活物品或出入下處的主要通道。
中產階級生活寬裕,家庭主婦追求時尚的家居風格自然也就無可厚非。清雅的日式布局曾一度風靡,繁復的中東風格和簡潔的古希臘風格也曾獨領風騷,而影響最為持久的還是雕飾厚重的哥特式古典風格傢具。在實際生活中,維多利亞時代英國中產階級家庭的室內布局大體狀況如何?1881年出版的一本家居指南提供了標準的家庭布局模式:
門廊鋪設石質地板,上有產自東方的地毯,一個傘架,一兩把高背椅。餐室中,支架居中的圓形或橢圓形餐桌再配上幾把皮椅會令每位就餐者感到愜意。客廳中間擺有一個質地厚重的圓桌,周圍環繞著舒適的長椅,座椅,鋼琴等。客廳牆面通常貼上帶圖案的淺色牆紙,地板刷成深棕色,中間鋪有印花圖案的小地毯。卧室的布置相對簡潔,主要有床、衣櫃、梳妝台、盥洗盆、壁爐等。19世紀中期以後,卧室通風逐漸受到重視,銅鐵架床代替了傳統的掛簾四腳床。
與中產階級家庭的居住條件相比,工人家庭顯然相形見絀。工業革命時代早期,大片的工人居住區都是背對背的建築模式,即每套住房的左右和背面都是另一戶的牆壁,只有一扇朝前開的窗戶。典型的工人住宅是上下分布的兩個房間。木桌木椅,牆上幾只吊鉤,一個小衣箱,兩張分別供父母和子女睡覺的床,一些簡單的廚具,這就是全部家當。
中產階級的住宅分出私人空間和家庭共享空間,而貧窮的工人家庭連一張全家人一起吃飯的餐桌都擺不下。為了避免已近成年的兄妹或姐弟同床共枕,許多父母不得不把孩子送到空巢的老夫婦家借宿。農民的居住狀況與城市工人相差無幾。
19世紀中期以後,由於原有的工人住宅模式被取消,衛生和建築條例相繼出台,加之社會財富的增長,工人的居住狀況普遍得到改善。工人階級和下層中產階級的住房都單獨排列,前後門俱全。後門通向一個磚牆圍起的小院,可以種些植物、晾曬衣服、堆放雜物。房間數量也有增加。一樓通常是廚房和客廳,二樓則是父母與子女分開的卧室。
到19世紀60年代,熟練的技工和工匠在婚前已有能力用積蓄購買必備的傢具,並在婚後一二年內再添置部分二手日用商品。這一時期工人家庭的室內布局大體如下:一樓客廳是接待貴客和周日全家聚餐的重要場所,因而布置最為精心。除沙發、椅子、地毯、書籍外,有的家庭還會配上鋼琴。起居室兼為餐室和家庭活動室,中間擺放鋪著油毯的木桌和幾把長椅或凳子,壁爐旁邊散放著幾把舒適的座椅,一個廚櫃用來盛放餐具和廚具。
生活設施 盡管今天仍有許多英國人住在19世紀建造的房子里,但最初的取暖、照明和烹飪方式已不復存在。勿庸置疑,維多利亞時代英國人的生活設施和今天不可同日而語。即使在富有之家,浴室和供暖設備都很少見。室內光線昏暗,還經常發生火災。
英國的氣候潮濕多雨,如果沒有取暖設備則很難應付。維多利亞時代,殷實之家在每個房間都設有壁爐。有時人們用木頭做燃料,這在農村尤其普遍,但設計壁爐的初衷是用於燒煤。煤在燃燒時不會火星四濺,比較安全,而且燃燒緩慢,無需經常留意。除非有卧床病人,一般家庭很少使用卧室的壁爐,只有大富人家才能享受卧室壁爐取暖的奢侈生活。19世紀80年代燃氣發明後,人們把煤氣爐放進卧室的壁爐里,點燃一會兒便可在入睡前驅走寒氣。
19世紀早期,盡管蜂蠟燃燒時間長,亮度大,但由於造價昂貴,絕大多數家庭還是用蠟燭照明。在農村,日光和爐火的光亮都被利用起來。在反映這一時期日常生活的油畫里,經常會有農婦坐在家門口紡紗、編織的場景,這並非單純為畫師擺造型,而是真實生活的寫照。
19世紀40年代,比蠟燭安全且照明效果好的油燈逐漸進入百姓家庭。此後,修剪燈芯、清洗燈罩和定期添油成為一項新家務。在燃料中鯨油價格不菲,煤油較為低廉。19世紀80年代,高效、清潔的燃氣系統發明後,煤氣燈在城市新建住宅普及開來。
由於英國人衣著繁復,而且大量使用室內裝飾布,洗滌就成為一項繁重的家務勞動。有經濟能力的家庭一般都僱傭專門的洗衣女工,否則洗滌將會成為僕人乃至女主人的一項沉重負擔。
家政手冊建議家中的每個床都配上六對床單,這是個好主意。如果備有大量床單、床罩和內衣,一年只需徹底洗八九次即可保持室內清潔和個人衛生。但洗衣日的確是緊張而忙碌的。僕人一大早就要在爐子上燒好熱水。當時肥皂的洗滌效果還不理想,衣物必須刷洗和煮燙才能徹底洗凈。用手擰干、抻平大量厚重的衣物也很消耗體力。洗好的衣物能否在室外晾曬取決於天氣,如果天氣不好必須放在室內晾乾,那麼屋內則要一連數天潮濕陰涼。
維多利亞時代,英國人的洗澡習慣逐漸形成。在工人階級家庭中,父親和外出做工的女兒們一般定期到公共浴室洗澡,其他家庭成員則每周在廚房的錫制浴盆中擦洗身體。孩子們洗澡通常是不換水的,只是添加熱水保持適宜的溫度而已。
那些雇傭僕人的中產階級家庭則在自家浴室或更衣室洗澡。浴室的盥洗架上擺有臉盆、水壺、漱口杯、皂盒及其它盥洗用具。早飯前一小時左右,僕人會敲門進入,為主人准備好每日晨浴所用的冷熱水。如果進行徹底清洗,僕人就把浴盆放在浴室的壁爐前,並擋上屏風防止灰塵。在主人洗澡過程中以及穿衣離開後,僕人負責提水、倒水。由於浴盆很小,人們習慣於坐在旁邊的小凳上而不是坐到盆中洗澡。到維多利亞時代中期,富人階層已可以享用到便利的浴室設備,但是擁有眾多呼來喚去的僕人,誰還急於更新節省勞力的洗浴設施呢?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7-06 21:52
那個時代的中上層階級對於飲食非常講究,他們從遙遠的國度進口各種異國情調的香料、調料,用於精心烹制的食品中。維多利亞時代有了歷史上最早的烹調學校,名廚編寫的烹調書籍風行英國,在這個時代人們最早將具體烹調方法如調料用量等詳細寫入書中。一些廚房小廚具也流行起來,如開罐器等,維多利亞時代還形成了許多進餐禮儀。
這個時期,英國盛行下午茶,貴族們早餐豐富,午飯簡單,晚飯很晚。據說,維多利亞女王的女侍從官——女公爵安娜每到下午就會覺得很餓,於是便讓僕人拿些小茶點來吃,許多人紛紛效仿,下午茶漸漸成為一種例行儀式。事實上,圍繞著這種下午茶習俗形成了多彩的茶文化,高雅的旅館開始設起茶室,街上有了向公眾開放的茶館,茶話舞會更成為一種社會形式,維多利亞時代的淑女小姐們在那裡與男友們會面。
回答完畢
⑥ 18世紀英國當時的經濟、政治是什麼樣的
十八世紀英國已經進入了資本主義工業化大生產的時期,政治上是君主立憲制,由議院負責。
⑦ 18世紀英國時代特點是什麼
最主要的是英國確立了相對較為完善的資本主義制度,同時最早爆發和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這樣在當時世界,英國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都是最先進的,自然就成為了當時最強大的國家.
當然還有其他客觀原因了,最主要的英國是個島國,能夠超脫於歐洲事務之外又對歐洲持續施加影響力.英國的光榮孤立政策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有效地維持了歐洲大陸的均勢,阻止了歐洲大陸出現可能挑戰英國地位的超級大國.
⑧ 英國十八世紀歷史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人類歷史上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勝利,為英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掃清了道路。
⑨ 18世紀中期英國背景歷史
1、18世紀英國的殖民發展目標向東方發展,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被開發,印度的擴張一方面因七年戰爭而加大,另一方面由於美國的獨立,東方也成為了新的貨物輸出重心。
由此英國的殖民主義面向了全世界范圍。 由於七年戰爭和拿破崙戰爭在海上的成功,以及美國獨立後對於海洋權利的妥協,使得英國最終成為了長達200年的海上霸主。而正如以後的海權論所認為的'rules the waves, rules the world.『 帝國開始進入全盛時期。
2、在國內,工業革命在無形而有序的進行著,工場的工業化使得英國的生產力大為提高,中產階級和相應的文化相對快速的發展。新的工業化城市不斷發展,但沒有受到良好的管制,以至於產生了大量城市化的惡果,而這解決的方式也是在後來才不斷的得出。
3、政治方面,由於新舊貴族和商業資本主義的相互斗爭,使得英國的憲政(沒有實質的憲法)不斷改革,在接連不斷的相互對抗的法案中,雙方勢力產生了相應的均衡,而實質的結果需到威靈頓議會改革案改變賄選造成的不利。
(9)十八世紀英國什麼時代擴展閱讀:
從當時的經濟繁榮中得到好處的主要是統治階級,廣大勞動群眾勞動強度大,生活非常貧困。但資產階級從他們的高額利潤中分出少許份額給工人階級上層和熟練工人,使這部分工人的條件得到改善。
這些人因而倡導階級合作,主張通過協調解決勞資糾紛,主張工人組織的活動內容應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爭取改善勞動條件及其他福利,反對進行罷工及其他旨在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階級斗爭。
19世紀中葉以後,涌現出一批這樣的工會組織,混合機器工人協會(1851)可作為一個代表。它們按行業(一個地區乃至全國)組成,只吸收熟練工人,排斥非熟練工人參加。它們沿著爭取改良的工聯主義道路發展,因而被稱為「新模範」工會。
⑩ 求18世紀英國的國情
英國工業革命或稱作英國產業革命一般認為是18世紀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的工業革命。英國的工業革命影響了整個歐洲大陸,並帶動了當時許多國家相繼發生工業革命。嚴格來說,工業革命不能算上是真正的革命,它沒有推翻任何的政權或階級,只是屬於社會、科技方面的急劇進步和發展。
1701年,Jethro Tull發明播種機,拉開英國農業機械化的序幕。
1714年,漢諾威選帝侯喬治一世兼任英國國王,開始了漢諾威王朝(1714-1901)。喬治一世的母語是德文,不會講流利的英文。所以他不出席內閣會議,會議改由一名親信大臣主持,成為英國首相制度的開端。此後國王不出席內閣會議成為慣例。
1720年 英國議會通過法案,禁止進口和使用印度棉布[5]。(英國直到1757年才控制印度。)
1730年,北美殖民地弗吉尼亞和佛羅里達(當時屬於西班牙)種植棉花獲得成功[6],到1784年,剛剛獨立後的美國,開始向英國出口棉花。
1733年,機械師約翰·凱伊發明飛梭。一個織布工人可以做過去兩個工人的工作,使效率提高了一倍。
1761年,為了解決棉紗不足的問題,英國「藝術與工業獎勵協會」兩次懸賞,徵求新式紡紗機的發明。
1763年,英法七年戰爭結束,英國獲取法國在北美大陸和印度的大量殖民地。
紡織工業
在德國伍珀塔爾博物館的珍妮紡紗機模型
1733年 蘭開夏郡的鍾表匠凱伊發明織布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後來, 凱伊的兒子又加以改進,發明了上下自動的杼箱,織布能力更為提高。由於織布效率提高,出現了極其嚴重的紗荒。
1764年-1767年 蘭開夏郡的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提高了紡紗效率。
1767年 蘭開夏郡的理查·阿克萊特發明水力紡紗機。
1779年 蘭開夏郡的克隆普敦結合兩種紡紗機的優點,發明用水做動力的 騾機(Spinning Mule),後被改良成自動棉紡紗機。
1785年 萊斯特郡的牧師艾德蒙特·卡特萊特發明水力織布機, 在1791年建造第一座水力織布機工廠。
隨後其他紡織機器相繼發明,實現了紡織行業的機械化生產。當時紡織的動力依靠水力,工廠必須設在河邊,這限制了工業的發展。隨著蒸汽機技術的發明和成熟,蒸汽機動力開始被應用在紡織工業。
新動力與新能源
1769年 詹姆斯·瓦特根據前人的成果,發明單向蒸汽機
1782年 瓦特又製造出雙向蒸汽機。蒸汽機的出現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展。
1785年 瓦特在諾丁漢郡建立第一個蒸汽紡紗廠。
1800年 英國擁有蒸汽機321台、5210匹馬力
鋼鐵工業革新
1709年,A·達比(Abraham Darby I)採用焦炭取代木炭煉鐵,獲得成功,並很快獲得了這項技術專利。
1750年,亨茨曼(B.Huntsman)發明坩堝煉鋼工藝。坩堝煉鋼工藝是轉爐煉鋼技術發明前最重要的煉鋼方法,是歐洲歷史上鋼首次被熔化冶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