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英國與歐盟的關系
英國是歐盟中的一個「搗蛋鬼」。
英國現在是歐盟成員國。但歷史上英國是反對歐盟的前身歐共體的。它與歐盟的關系比其他國家更微妙。
歐共體成立於1957年,由法、德主倡。英國當時不但不參與,還與奧地利、愛爾蘭、芬蘭、冰島、挪威、列支敦斯登、瑞典和瑞士等國家於1960年成立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搞自己的獨立王國。但形勢比人強,英國最終還是在1973年與愛爾蘭、丹麥、芬蘭、瑞典等國加入歐共體。
就算是加入了歐共體,英國還是三心二意,難於合作,在歐盟中自我選擇的孤立狀態,拒絕加入歐元區。
『貳』 英國與歐洲其他國家的關系
就像中國的(政治)聯姻啊.維多利亞是歐洲祖母. 為了保證准確性,上網特地找了下
1.維多利亞長公主,嫁給普魯士太子(後來的弗雷德里希三世),兒子是赫赫有名的威廉二世,女兒索菲是希臘王後。 2.威爾士王子愛德華(後來的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娶了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八世的大女兒亞歷山德拉公主,他們的二兒子是後來英王喬治五世,女兒莫德公主是挪威王後。 3.愛麗絲公主,嫁給黑森達姆斯塔特大公路德維希,他們的大女兒維多利亞公主的一個女兒路易斯後來成為瑞典王後,另一個女兒是英國非利浦親王的母親;小女兒是俄國末代沙皇的皇後;另一個女兒艾琳嫁給愛麗絲公主姐姐的兒子,唯一的兒子娶了愛麗絲公主弟弟阿爾弗雷德王子的女兒。 4.阿爾弗雷德王子,娶了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女兒瑪麗公主,他們的女兒瑪麗是羅馬尼亞的王後。 5.海倫娜公主,嫁給石格益勒—荷爾斯坦公爵克里斯蒂安。 6.路易斯公主,嫁給英國阿蓋爾九世公爵約翰坎貝爾。 7.阿瑟王子,娶了普魯士公主瑪格麗特,他們的女兒瑪格麗特公主是瑞典的太子妃(在丈夫繼位之前就去世了),而瑞典太子妃瑪格麗特的兒子日後也成為了瑞典國王,而且她的女兒是現在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的母親,英格麗德王後,後者就是以早逝母親的名字為自己的大女兒—丹麥女王命名的。 8.利奧波德王子,娶了Waldeck & Pyrmont家族的海倫公主,他的遺腹子利奧波德繼承了爵位,並成為了薩克斯科堡的大公,他的女兒是現任瑞典國王的母親。 9.比亞特里斯公主,嫁給巴登堡的亨利王子,他們的女兒維多利亞公主是嫁給西班牙的阿方索十三世,成為後來的西班牙王後,也就是現任國王的祖母。
『叄』 給我一點關於介紹英國或瑞士的資料
英國
英國全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是由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組成的聯合王國,一統於一個中央政府和國家元首。英國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英國本土位於大不列顛群島,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國土面積24.36萬平方公里,人口約6000萬。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是一個具有多元文化和開放思想的社會。首都倫敦是歐洲最大和最具國際特色的城市。
數眾多的城堡和鄉村宅邸是長期以來英國的土地房產都為貴族家庭所擁有的歷史見證。大量珍貴的古式建築都被完好地保留了下來,其中包括當今仍然為人所用的馬爾伯勒公爵的布萊尼姆宮、德文郡公爵的察茲沃斯宮(CZATSWORTH)、巴斯侯爵的朗利特庄園(LONGLEAT HOUSE),這些王公貴族在都鐸王朝、漢諾威王朝、溫莎王朝及其它歷史時期修建的私人庄園和宅邸是英國歷史建築的典型代表。散布在城鎮鄉村的很多私人庄園和宅邸以及古老的城牆、城樓、獨特的建築物和其它有紀念意義的建築物都作為英國的歷史遺產而得到了積極的保護,受到保護的歷史建築中還包括古老的采礦場塔樓、工業革命時期的磨房和工廠、托馬斯·特爾福德修建的鐵橋及其它橋梁、鋼鐵建築的傑作-福斯大橋、以及造型優美的克里夫敦懸索橋等等。
瑞士
瑞士是一個位於歐洲中部(或歸類於西歐)的聯邦制國家(雖沿用舊稱「瑞士聯邦」,但在1848年改憲後已實行聯邦制),與德國、法國、義大利、奧地利及列支敦斯登接壤。瑞士也是世界著名的中立國,歷史上一直保持政治與軍事上的中立,但瑞士同時也參與國際事務,許多國際性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瑞士。瑞士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居世界前列。旅遊資源豐富,有世界公園的美譽。
萬國宮:
萬國宮過去是國際聯盟的所在地,而今是聯合國駐日內瓦辦事處的總部。它是日內瓦作為一個國際城市的象徵,也是世界近代史的一個縮影。 萬國宮
萬國宮坐落在阿麗亞娜公園內,阿麗亞娜公園地處萊蒙湖右岸的丘陵地帶上,佔地面積25公頃(約合375畝)。站在園內高處可以俯瞰萊蒙湖,遙望歐洲最高的山峰勃朗峰。這座公園原為勒維利奧家族的私產,居斯塔夫?勒維利奧是這一家族的最後一代,他是一位作家,也是藝術品收藏家,他的母親叫阿麗亞娜。當他母親亡故以後,他把園子取名為阿麗亞娜,以表示對母親的懷念。園中還有一個阿麗亞娜博物館,是勒維利奧為存放他所收藏的中國和日本的大量瓷器而建造的。1890年,居斯塔夫-勒維利奧在臨死前將阿麗亞娜公園和阿麗亞娜博物館遺贈給日內瓦市。在其遺囑中有三個規定:一、他死後,陵墓要修建在這個園內,日內瓦市政府必須永遠負責保護和維修,不得毀壞;二、阿麗亞娜公園不能為私人所有,必須向公眾開放;三、按照勒維利奧家族的傳統,在園內要繼續飼養孔雀。日內瓦市政府同意並遵守這三條規定。當年享有對阿麗亞娜公園的使用權的「國聯」和現在的聯合國駐日內瓦辦事處也同意恪守這三條規定。 萬國宮於1929年由「國聯」著手興建,當時曾有360名設計師參與設計。「國聯」挑選了五名最佳建築師,其中最主要的是義大利人卡洛布-羅奇和法國人雅克-卡呂。歷時七年,大廈於1936年落成。 建成後的「國聯」大廈——萬國宮,佔地面積18600平方米,整個建築面積比著名的凡爾賽宮還要大。
西庸古堡:
西庸古堡是瑞士最負盛名的古跡之一,位於日內瓦湖的東端,突出於日內瓦湖上的由巨石組成的小半島上。在青銅器時代就有人居往,後來羅馬人在此安營紮寨,修築防禦工事。西庸半島在幾易主人之後,於十一世紀至十三世紀之間,在 SAVOYEN家族手裡經過大規模擴建,基本形成現在人們看到的集軍事防禦、倉儲、牢獄、教堂和貴族宮廷等功能於一體的封閉式的封建古堡。自1536年起,古堡被伯爾尼人所佔有,1798年沃州起義後,古堡轉入沃州政府名下。古堡所處位置正好一邊依山,一邊臨水,是歷史上瑞士各地通往義大利的一條走廊,歷代統治者便在此分兵把守,如同扼住咽喉,以控制南來北往,徵收捐稅。藉助於保存完好的十二世紀的建築圖紙,十九世紀末進行的最後一次修繕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宗教改革國際紀念碑: 在日內瓦大學的後邊,沿古城牆的遺址有一堵巨大的牆,名曰宗教改革國際紀念碑,又稱宗教改革者牆。 該紀念碑高7米,長100多米,是1909年為紀念宗教改革運動的先軀人物加爾文誕辰四百周年而修建的。為了建造紀念碑,當時曾專門成立了宗教改革國際紀念碑委員會,並在全世界范國內舉辦設計競賽。 委員會經過反復評選,最後選定了瑞士洛桑市四名建築師的聯合設計方案,歷時八年,於1917年始告建成。 宗教改革紀念碑
宗教改革國際紀念碑規模宏大,記載的內容十分豐富。牆的上方,從左到右有一行拉丁文大字:「黑暗過去是光明」。牆的正中央,有四個高大的人物雕像並排而立,從左起依次是法海爾、加爾文、拜茲和諾克斯。兩邊另有六個稍小一點的人物雕像,都是十六世紀在歐洲各地積極鼓吹並致力於宗教改革的著名人物。除了大型的浮雕像外,牆的下部另有八幅小型浮雕圖案和文字說明。這堵宗教改革國際紀念碑,再現了十六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的場面,也記述了日內瓦之所以成為「新教的羅馬」的由來與始末。
『肆』 瑞士是不是西方國家
瑞士和瑞典都是西方的國家,但是不是西方國家.西方的國家和西方國家有區別的.西方的國家是指地球西半球的國家.西方國家原來是指西方七國會議那七個國家,現在西方七國會議改稱八國集團首腦會議.
八國集團首腦會議 (G8 Summit)由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演變而來,其成員由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加拿大、日本和俄羅斯組成,又稱八國集團。
20世紀70年代初,西方國家經歷了二戰後最嚴重的全球性經濟危機,經濟形勢嚴重惡化。為共同研究世界經濟形勢,協調各國政策,重振西方經濟,在法國倡議下,1975年11月,法、美、德、日、英、意六國領導人在法國巴黎郊外的朗布依埃舉行了首次最高級經濟會議。
1976年6月,六國領導人在波多黎各首府聖胡安舉行第二次會議,加拿大應邀與會,形成七國集團,也被稱為「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此後,西方七國首腦會議作為一種制度固定下來,每年輪流在各成員國召開一次。1977年起,歐洲共同體(後改名為歐洲聯盟)委員會主席亦應邀參加會議。
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最初主要討論經濟問題。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首腦會議除討論經濟問題外,把世界重大的政治問題也列入了議程,諸如如何面對「蘇聯戰略的挑戰」問題、核裁軍問題、東西方關系和人權問題等。
2004年6月9日,與會的八國首腦
和歐盟首腦在美國喬治亞州海島
舉行圓桌會議
1991年原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1992年和1993年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先後應邀與七國首腦在會後舉行會晤。1994年第20次會議期間,俄羅斯作為正式成員參加政治問題的討論,形成「7+1」機制。1997年在美國丹佛舉行的七國首腦會議時,柯林頓總統作為東道主邀請葉利欽以正式與會者的身份「自始至終」參加會議,並首次與七國集團首腦以「八國首腦會議」的名義共同發表「最後公報」。從此,「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演化為「八國首腦會議」,「7+1」的模式結束,八國首腦會議體制形成。但在經濟問題上,八國首腦會議依然保持七國體制。
『伍』 英國與英格蘭,蘇格蘭,北愛爾蘭,威爾士,之間是什麼關系
英國是「聯合王國」,全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王國,指的是英國有女王,是君主立憲制。而「不列顛-Britain」就是英國本島,包含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三部分,這三個是並列關系,但是共同君主是伊麗莎白。
北愛爾蘭,是英國大革命以後,克倫威爾遠征愛爾蘭,把整個愛爾蘭納入英國版圖,但是一戰過後,愛爾蘭獨立了,而北愛爾蘭,是愛爾蘭島北部,因為大部分居民都是英國移民或者移民後裔,投票時選擇留在英國。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北愛爾蘭,都有自己的議會和運作機制,有很大的自治權。當然像外交,軍事一類,還是由英國政府掌控的。
(5)英國與瑞士有什麼關系擴展閱讀
一、英國是由大不列顛島上的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以及愛爾蘭島東北部的北愛爾蘭以及一系列附屬島嶼共同組成的一個西歐島國。除本土之外,其還擁有十四個海外領地,[1]總人口超過6600萬,其中以英格蘭人(盎格魯-撒克遜人)為主體民族,佔全國總人口的佔83.9%。
二、北愛爾蘭(愛爾蘭語:Tuaisceart Éireann;英語:Northern Ireland),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政治實體之一,位於愛爾蘭島東北部,首府是貝爾法斯特。面積14139 平方千米。地形中間低平,周圍多山。主要河流有班恩河,上游的內伊湖,是英國最大的湖泊,屬冰蝕湖。
『陸』 英國與歐盟,歐元區的關系(最好是英文的)
1.英國是歐盟中的一個「搗蛋鬼」。
英國現在是歐盟成員國。但歷史上英國是反對歐盟的前身歐共體的。它與歐盟的關系比其他國家更微妙。
歐共體成立於1957年,由法、德主倡。英國當時不但不參與,還與奧地利、愛爾蘭、芬蘭、冰島、挪威、列支敦斯登、瑞典和瑞士等國家於1960年成立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搞自己的獨立王國。但形勢比人強,英國最終還是在1973年與愛爾蘭、丹麥、芬蘭、瑞典等國加入歐共體。
就算是加入了歐共體,英國還是三心二意,難於合作,在歐盟中自我選擇的孤立狀態,拒絕加入歐元區。
2.英國財政大臣布朗6月9日在議會下院宣布,目前英國加入歐元區的條件尚不成熟,英國政府將在今年秋季公布一項有關就加入歐元區舉行全民公決的法案,並在2004年再次對加入歐元區的5項標準的進展情況進行評估,以確定舉行全民公決的時間表。這使英國事實上失去了在2005年大選前加入歐元的可能。這是一個很小的事件,但卻是英國對自己命運的又一次選擇,懷疑論者贏得了勝利,一些人在舊夢中沉醉、懷疑,另一些人醒來後失望、痛苦。
布朗所說的加入歐元區的5個標準是在1997年確立的,包括:1.英國的經濟周期與經濟結構能否與歐盟國家在單一利率下達到趨同?2.能否為英國經濟提供足夠的靈活性,使之能夠應付各種變化?3.能否為外國長期投資提供更有利的環境?4.能否維持並增強英國金融服務業在全球的地位?5.能否增加就業?
布朗一直堅持只有當英國與歐元區國家的經濟達到同步的時候,英國才具備加入歐元的條件。雖然英國的通貨膨脹程度、利率和債務和財政赤字都已經和歐洲同步,但是布朗依然擔心短期利率高於歐元區,特別是房地產價格高於歐元區國家,因此英國的經濟與歐元區還有不同。布朗指出,英國房地產市場的負債率非常高,這使英國人對利率非常敏感。布朗更擔心的是歐洲央行在引入均衡通脹目標上的失敗和財政政策上的失誤,歐元區的經濟表現目前不及英國,加入歐元可能帶累英國經濟,只有英國經濟比歐元區差才能幫助布萊爾,這真是個諷刺。另外美元貶值和歐元升值使英鎊面臨選擇,實際上英國選擇了更接近美元遠離歐元,因此布朗希望保持英國貨幣的獨立性。
但是,歐元區內部的貿易在最近幾年中增長了20%,布朗也同意加入歐元將使英國與歐元區的貿易在今後30年中增長50%左右,這意味著英國的GDP可以增長5%到9%。
布朗的5個標准也許是永遠也達不到的,即使英國政府可以努力改變自己,歐元區的經濟則是英國政府不能控制的。更何況這樣的標準是否可操作也大有疑問。據英國媒體調查,英國及世界主流經濟學家均對英國財政部所設置的英國加入歐元區的判定標准表示懷疑。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芒德爾在內的世界頂級經濟學家們指出,由於其結果太過復雜,英國財政部設計的用於判定英國是否應該採用歐元的5項「簡單明了」的經濟測試指標,實際上並不可能實現。芒德爾認為,沒有一個純粹科學的辦法可以明確判斷出英國加入歐元區將有利或不利於英國、以及是否將有利或有損於其他歐元國家,甚至全世界。
布朗准備的2000頁的評估報告、5個標准、18個細節終於又一次葬送了英國加入歐元的希望,在懷疑論盛行的英國,這樣的選擇並不令人驚訝。
英國對歐洲的矛盾情感
回顧英國在二戰後從孤立到試圖融入歐洲的歷史,可以讓我們理解這個國家的矛盾與迷惘。
1946年,丘吉爾說,「我們和歐洲在一起,但不從屬於歐洲」,即「光榮孤立」;1950年,英國對不能加入舒曼計劃——歐盟的前身,歐洲煤鋼共同體而深感失望;1961年,哈羅德·麥克米倫首相首次申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1967年,哈羅德·威爾遜的工黨政府再次申請加入歐共體,但是由於戴高樂從中作梗,英國的希望再次落空;1969年蓬皮杜取代戴高樂入主愛麗舍宮,在法英關繫上採取了靈活政策,他認為只有吸收英國加入歐共體,法國才能平衡德國在歐洲的影響;同年12月,蓬皮杜在歐共體首腦會議上倡議擴大共同體,並決定逐步建立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1973年愛德華·希思領導英國加入歐共體,即歐洲共同市場,歐洲從法德軸心過渡到英法德「三駕馬車」;1984年,在撒切爾入主唐寧街10號3年之後,英國第一次與其歐洲夥伴發生了大的分裂;1986年,歐共體盧森堡首腦會議通過了《單一歐洲法令》;1990年,梅傑出任首相後立即承諾讓英國成為歐洲的心臟,同年10月加入歐洲貨幣體系匯率機制;1992年,第一次歐盟貨幣危機爆發,英國退出歐洲貨幣體系;1996年,英國與歐盟關系惡化,歐盟因瘋牛病禁止英國牛肉出口,英國也實行貿易保護措施,限制歐盟商品出口到英國;1997年,布萊爾贏得大選,承諾重建英國與歐盟關系,並在時機成熟的時候加入歐元;2002年,歐元在歐盟12個國家正式流通。
布萊爾是30年來英國首相中對歐洲立場最鮮明的:他簽署了馬斯特里赫特條約中的社會條款,宣布他的政府將舉行關於加入歐元的全民公決,不僅要結束英國的孤立而且要擔當歐洲的領導者。布萊爾希望英國在歐洲的外交事務、防衛、經濟改革中起到決定作用,為此他在歐洲廣播友誼。對法國,他希望建立英法聯盟創造歐洲防衛體系;對德國,希望它是英國在歐洲預算中的夥伴;北歐國家則是自由貿易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合作者;右翼的西班牙和義大利政府,是自由經濟的聯盟。
舉行加入歐元的全民公決的願望是貫穿布萊爾思想的始終的,他一直在勸說人們不要介意布朗的反對,不要介意政府中其他官員對公決的懷疑態度,希望人們相信他。6年過去了,全民公決的舉行一再遭到失敗,而法國和德國與英國在對伊拉克戰爭的態度上產生了裂痕,以及英國關於歐洲憲法的強硬態度,這些讓人們懷疑英國的態度是否發生了改變。
英國與歐洲的關系是無法割斷的,即使以民族主義著稱的保守黨領袖撒切爾夫人也曾經這樣說,「我們的命運在歐洲。在歷史上羅馬帝國統治了英國300年,今天我們的地圖上仍然有羅馬帝國時期修建的道路。我們的祖先來自歐洲大陸。」
英國歷史學家琳達·柯莉曾指出英國人對歐洲情感的矛盾,一方面是政治上的孤立主義傳統,特別是在英格蘭;另一方面,二戰後歐洲社會的主流國家德國被擊敗和佔領,而英國是戰勝國,這使英國人感到驕傲,並由此滋生了對歐洲的懷疑主義。
也正是因為經歷了二戰的苦難,歐洲人重新審視了歐洲聯合的問題,他們堅信,解決歐洲問題的惟一出路只能是歐洲的統一。當時戰爭已使歐洲成為廢墟,美蘇對抗加深了歐洲的分裂局面,以德國為界,歐洲各國分屬東西方兩大陣營。歷史的苦難似乎還沒有結束,歐洲文明正在沉淪,歐洲人有失去自我特性的危險。1946年,英國首相丘吉爾率先提出,我們需要建立起「某種類似於歐洲合眾國的東西」。1959年,戴高樂在斯特拉斯堡曾發表了一個有關歐洲前途的著名講話,他提出,歐洲的真正統一意味著建立一個「從大西洋到烏拉爾的歐洲」。他還強調:「要使歐洲成其為歐洲,必須有重大的變化。首先蘇聯不復是現在這樣的蘇聯,而成為俄國。……這個提法只是一種歷史的預見。」 歷史的發展證實了戴高樂這個驚人的歷史預見。冷戰結束為歐洲統一提供了歷史機遇,中東歐國家提出「回歸歐洲」,人們開始談論「大歐洲」的問題,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就提出了「全歐大廈」的設想。「大歐洲」的范圍基本上與歐洲的文化與地理范圍相吻合,就是戴高樂所講的從大西洋到烏拉爾的歐洲。
要建立一個多極的世界,歐洲是重要的一極,隨著歐盟的5次東擴,歐元的流通和正在進行的歐洲憲法談判的接近完成,一個「大歐洲」的輪廓日漸清晰。
正如法國總統希拉克所指出的,「今天世界到處都出現地區性大集團。我們在北美、南美、印度都可見到這種情況。甚至非洲也開始了地區一體化的進程。所有這些集團對於我們的利益都是不留情的。歐洲應該接受這個挑戰。歐洲能夠而且應該成為明天多極世界的頭號大國。」
在這樣的歷史視野和現實背景下,英國加入歐元是遲早的,它不能失去加入世界上最大的政治和經濟聯盟的機會,那時人們也會清醒地看到今天的懷疑主義的失誤。
3.一般來說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柒』 英格蘭和瑞士的國旗,和十字軍有聯系么
英格蘭的國旗白底紅十字旗,是英格蘭守護神聖喬治的標志。傳說12世紀聖喬治屠龍,到了13世紀,他成為英格蘭的守護聖徒。聖喬治十字曾作為十字軍的標志,也是迄今最早的用來代表英格蘭的標志。
瑞士國旗的來歷有四:
一、紅底白十字旗首先見於1240年的施維茨州旗,是德國國王胖特烈二世作為自由的象徵賜予此地。到15世紀,瑞士每個州的州旗上都增加了紅地白十字圖案,以象徵國家的統一和對公共利益的獻身精神。
二、1339年瑞士反對貴族聯盟的起義者在進軍時,以紅地白十字旗作為軍旗。他們認為民族的自由解放事業是神聖的,有如神聖十字一樣。
三、在歐洲十字軍時期,紅地白十字旗就成為瑞士的旗幟。
四、14世紀,瑞士一個農民聯合會組織農民起義並取得勝利,他們就是以紅地白十字旗旗幟為標志的。
『捌』 如何認識英國與歐洲一體化的關系
隨著歐洲一體化深入進行,歐盟各成員國的對外政策,在歐盟整體框架下,有所協調和趨同。但主宰歐盟外交政策的,仍然是各成員國,尤其是英、法、德三個大國的政策導向。因此,我國不僅要善於與作為一個整體的歐盟打交道,而且要善於與作為歐盟成員的主要國家打交道。英國作為世界第四經濟強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並且與當今世界惟一超級大國——美國——保持「特殊關系」,在我國外交戰略中佔有重要地位。本文通過英國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表現、影響因素及未來趨勢,探討英國與歐盟及歐洲一體化的關系。
一、英國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滯後於法、德等西歐大國
(一)歐洲一體化初期英國置身於外
歐洲人在兩次世界大戰後,痛定思痛,為實現歐洲長期和平,開始認真考慮歐洲一體化。1951年4月,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歐洲六國簽定巴黎條約,創立煤鋼共同體。創立煤鋼共同體本身僅僅是一小步,但作為歐洲政府將重要權力讓渡給一個超國家的組織,還是第一次,拉開一體化的先聲。經過幾年的成功運作,1957年3月,六國在羅馬簽署條約,創立歐洲經濟共同體,並於1958年1月開始實施。
當法、德等國組建煤鋼共同體時,與法、德相比,英國處於最優越的地位,政治穩定,經濟富有,實力強大。英國在歐洲以外擁有廣泛利益,向西歐出口的鋼鐵佔比很小。並且新工黨政府剛剛國有化了煤、鋼產業,因此,對於加入煤鋼共同體,英國沒有興趣。
二戰結束時,英國仍視自己為世界強國。但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動搖了英美特殊關系的基礎,也改變了英國對自身實力的看法,認識到全球重大政治經濟事務開始由美、蘇掌控。因此英國開始調整外交戰略,不再反對歐洲合作,但反對國家間過於緊密的聯系,決定支持創立更為鬆散的歐洲自由貿易聯盟。1960年,英國與瑞典、挪威、丹麥、奧地利、瑞士、芬蘭等七國創立歐洲自由貿易聯盟。該聯盟出於自由貿易而非經濟、政治一體化的目的,屬自願性質,並且除了一年會面兩到三次的部長理事會及一些在日內瓦常駐的代表外,該聯盟也沒有其他機構。沒有規定超國家的控制手段和協調手段,也沒有要求對外部世界設立共同關稅。聯盟致力於逐步取消內部關稅。但從長期效果看,削減關稅成效甚微,這主要因為,部分聯盟成員與歐洲經濟共同體之間的貿易,超過了聯盟夥伴。事實證明,聯盟運作不佳,這從英國較低的經濟增長率中可見一斑。
(二)英三次申請打開歐洲經濟共同體大門
英國不久即意識到,歐洲的政治影響在於歐洲經濟共同體,而非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如果英國仍停留在歐洲經濟共同體的門檻外,在政治上就會冒被邊緣化的危險。同時英國注意到,歐洲經濟共同體運行良好,成員國在經濟、政治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1961年8月,英國開始申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
但法國總統戴高樂認為,應以法德軸心為基礎,構建歐洲經濟共同體,允許英國加入,會削弱法國在共同體內的影響。同時,戴高樂認為,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會導致美國過多地影響歐洲。戴高樂否決了英國的申請。1967年英國再度申請,再度遭戴高樂否決。1969年戴高樂辭職後,英國第三次申請。幸運地,第三次申請被接受。經過1970-71年的加入談判,1973年1月,英國終於加入了歐洲經濟共同體。
(三)英在接納歐洲統一貨幣上裹足不前
隨著歐洲一體化的深入,歐盟成員國認識到,如果沒有共同的歐洲貨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共同市場。但這是一個引發爭議的想法,因為取消本國貨幣,意味著國家主權的重大喪失,等於放棄了國家調控國內經濟政策的重要手段,如調整利率的能力。還會使歐洲經濟共同體朝政治聯盟的方向轉變。經過多年的爭論及艱難的經濟調整,2002年初,歐盟十五個成員國中十二國廢除本國貨幣,接納歐洲統一貨幣——歐元,歐洲一體化邁出了最重要的步伐。歐元是否會導致歐洲合眾國,尚有待討論,但無疑根本改變了歐洲人彼此做生意的方式。從某種意義上,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所達成的一切協議和數千份決定,都只不過是這一最大事件——轉向單一貨幣——的序曲。
英國在接納歐洲統一貨幣方面,裹足不前。孤立於歐元之外,使英國經濟受損。自歐元在歐元區正式流通以來,歐盟中大多數歐元國的貿易都發生戲劇性的增長。但英國卻沒有出現增長而僅僅是保持著靜止狀態。在歐元啟動前的1998年,英國吸引了來歐盟區新投資項目的28%,但到2001年卻下降到21%。相反,法國作為歐盟中的歐元國,在新建的生產製造業領域中吸引外資上已經超過英國成為歐盟中第一國;甚至原來曾承諾將投資英國的許多公司提出,如果英國不盡早加入歐元,這些公司將考慮把投資轉到歐元區國家內。
英國在加入歐元問題上不僅僅使其經濟利益蒙受損失,在政治上也漸顯下風勢頭。原本領導歐盟經濟發展的三架馬車(德、英、法),由於英國目前處於歐元國家之外,導致英國在歐盟內有關經濟方面的發言權受到一定局限性,而德、法兩國為維護歐盟中歐元國利益更具有廣泛的代表性。除歐元外,英國在取消人員流動限制方面,也態度保守。1985年,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簽署了申根協議,規定取消所有邊境控制。之後,除英國和愛爾蘭外,歐盟十五國其他成員都加入了。甚至兩個非歐盟成員國——挪威和冰島——都加入了,而英國至今尚未簽署該協議。
(四)英對待政治一體化態度保守
在政治一體化方面,英國更趨保守。1992年簽署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又稱歐盟條約)在起草時曾包括「以聯邦為目標」的字樣,在英國反對下,措辭改成「歐洲人民間更緊密的聯盟」。在為修改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而於1996年和1997年初舉行的歐盟國家政府間會議上,英國幾乎對所有加深一體化的建議都持反對或牽制的態度,致使會議很難進行下去。英國在歐洲政策上的僵硬立場,使得「謀求使英國處於歐洲中心」的政策目標實際上成為一句無法兌現的空話。
總體而言,英國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步伐遲緩,明顯不如法、德等西歐大國態度積極,英國更多時候都採取懷疑、觀望態度。分別而論,英國對建設歐洲內部統一市場持積極支持的立場,而對政治和經貨聯盟的建設則持保留態度。因為在英國看來,前者主要是個自由貿易的問題,英國歷來是自由貿易的支持者;而後者則涉及大量轉讓主權的問題,會導致英國所厭惡的聯邦主義的歐洲。
二、影響英國對歐洲一體化態度的主要因素
英國對歐洲一體化的態度,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概括起來,包括戰後英國的外交戰略、歷史傳統、政治文化、地理環境以及英美特殊關系等。
(一)戰後英國的外交戰略
歐洲一體化初期,英國置身於外,這與二戰後英國的外交戰略直接相關。二戰後,丘吉爾提出「三環外交」的外交政策總方針:「對於我們來說,第一環自然是英聯邦和英帝國及其所包括的一切。其次是包括我國、加拿大及其他英聯邦自治領在內,以及美國在其中起著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語世界。最後是聯合起來的歐洲。這三個大環同時並存……我們是在這三個環中的每一個環里都佔有重要地位的惟一國家。事實上我們正處在三環的連接點上。」在三環外交中,英聯邦和英帝國是基石,這一環最為重要;而歐洲一環,最不被重視。1946年,丘吉爾說:「我們必須建立歐洲合眾國」。但丘吉爾認為,該合眾國應以法國和德國合作為基礎,並非一定要包括英國。因此,英國在歐洲一體化初期,採取漠然態度,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歷史傳統
自16世紀以來,英國迅速成為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中心,和一個超然於歐洲之外的世界帝國。鼎盛時期英國統治世界1/4的人口,其殖民地遍及世界五大洲,約佔全球陸地總面積的1/4,成為「日不落帝國」。這樣,英國就必須把主要精力放在歐洲以外的自治領地、殖民地和勢力范圍上,也就沒時間過多顧及歐洲內部事務,而是希望歐洲會出現一種不威脅自身利益的「均勢狀態」。因此,「均勢外交」和對歐洲大陸的「光榮孤立」政策成為英國的外交傳統。兩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國力明顯衰落,再也不是昔日叱吒風雲的帝國了。但無論是英國的政治家,還是普通民眾,依然抱著「大英帝國」的幻覺不放,不願放棄對歐陸孤立的傳統。英國人的帝國情結太深,總感覺對英聯邦和美國,比歐洲更親,甚至不認為自己屬於歐洲人。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後,歷史的包袱和傳統的影響,總是妨礙英國在歐洲建設問題上採取積極的態度。
(三)政治文化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的議會民主制國家,同時也是對「議會主權」具有強烈認同的國家。這種對「議會主權」的認同是經過長久歷史延續下來的,已成為英國政治文化的核心價值信仰原則。英國這種對「議會主權」的高度信仰,使其在歐洲一體化問題上頑固堅持政府間的自由合作,特別反感歐盟向超國家方向發展。而歐洲一體化的發展過程,實際上就是民族國家主權不斷讓渡和匯集的過程。主權讓渡,是歐洲一體化順利發展的必要條件。而且,隨著一體化向更寬范圍、更深層次的擴展和滲透,必然要求成員國讓渡更多的主權,這對於信仰「議會主權」和敵視超國家權力的英國人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威脅。
(四)地理環境
英國是一個孤懸於歐亞大陸之外的島國,英吉利海峽是一道天然的屏障,這種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理位置,使英國免受了無數場歐洲戰火的直接殃及。二戰期間,英國能夠堅持下來並成為向德國發起反攻的重要基地,這與英吉利海峽這一天然屏障的存在不無關系。同時,英國之所以能夠在工業化時代的大部分時間里充當世界霸主,其有利的地理位置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這樣獨特有利的地理位置,使得英國人感到英國不是歐洲大陸的一部分,只是歐洲的鄰居。丘吉爾曾說,「英國與歐洲在一起,但不屬於歐洲。」同歐洲合作,與英國人的觀念相距甚遠。
(五)英美特殊關系
英國雖地處歐洲,但由於歷史原因,長期以來在感情上卻與大西洋那一頭的美國更為接近。而在二戰中發展起來的英美特殊關系,無疑又增強了這種感情上的親近感。英國自1973年正式加入歐共體以來,已逐步地卷進歐洲一體化進程。但英國加入歐共體後,在對外關繫上依然存在著所謂的「歐洲主義」與「大西洋主義」之爭,仍然面臨著「歐洲主導,還是美國第一」的兩難選擇問題。這對英國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態度取向,也構成了長期影響。
三、英國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前景
(一)英國加入歐元只是時間問題
英國雖然至今未加入歐元,但一般都認為,英國加入歐元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從工黨政府方面來說,只要條件具備,特別是政治條件具備,它就會採取積極態度,推動英國加入經貨聯盟。因為政治與經濟上的考慮,都不允許英國長久地滯留在歐元區之外。盡管英國還未加入歐元區,但自2002年1月1日後歐元已在英國流通,不知不覺地滲入到英國人的生活中。鑒於英國國內對主權問題的傳統觀念和歐洲懷疑主義情緒的根深蒂固,布萊爾政府對於歐盟進一步一體化的任何步驟和措施,都不得不採取審慎的態度。工黨政府之所以決定暫不加入歐洲統一貨幣,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顧忌懷有強烈歐洲懷疑主義情緒的英國公眾,一時難以接受帶有超國家色彩的歐元。但估計在今年大選後,工黨政府會選擇合適的時機,積極推動英國加入歐元。
(二)英通過歐盟憲法條約前景難測
2004年6月,歐盟首腦會議就歐盟憲法條約草案最終文本達成了一致。但是草案需要經過全體25個成員國政府的批准,以及包括英國在內的10多個國家全民公決通過之後,才能夠真正成為歐盟憲法。英國《世界新聞周報》的一份民意調查結果顯示,一半以上的英國選民反對英國批准歐盟憲法條約。這一民意調查反映出,至少從目前看,布萊爾希望英國批准該條約的計劃缺乏基本的民意支持。調查結果顯示,在被調查者中,有55%表示將在公決中投反對票,僅有25%表示將投贊成票,另外約20%表示不能決定。這一調查結果與英國其它媒體公布的調查結果以及分析人士的預測基本吻合。看來英國通過歐盟憲法條約的前景,並不樂觀。
但布萊爾政府在此次公決中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即民意搖擺幅度大,選民的態度不像在一般大選中支持某一政黨那樣堅定。1975年,英國曾就是否繼續留在歐共體中舉行公決,大部分選民在開始時准備投反對票,但這部分人中的20%後來改變了立場,最終使贊成英國留在歐共體中的一方贏得了勝利。此次有關歐盟憲法條約草案的公決也有可能出現類似情況,因為歐洲問題在英國選民心中並不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布萊爾為了說服公眾支持英國批准歐盟憲法條約,可能會首先等待其他國家批准,然後布萊爾在大力宣揚歐盟憲法條約將賦予歐洲理事會更多權力並加強歐盟作為國家聯盟地位的同時,突出強調拒絕批准該條約將使英國面臨被逐出歐盟、被孤立和邊緣化以及喪失就業機會等危險,以「軟硬」兩手說服英國選民改變態度。但英國能否通過歐盟憲法條約,尚難以預測。
(三)英國對歐洲一體化將繼續持保守態度
歐盟最近通過的一系列決議,擬加快一體化進程。某些歐洲政治領導人甚至提出了建設歐洲聯邦國家的方案。英國不可避免地將要面臨是把自己進一步納入歐洲一體化進程中去,還是在一些重要領域和方面被排除出「核心歐洲」決策圈之外的嚴峻考驗。工黨政府雖然表示積極參與歐盟一體化進程,特別是在經濟上願意與歐盟密切合作,但堅決反對建設「歐洲合眾國」的主張。目前英國公眾中疑歐情緒仍十分強烈,主要的反對黨——保守黨領導集團更提出要就歐盟基礎條約重開談判,揚言英國有可能退出歐盟。保守黨公開向歐洲懷疑主義方向轉變,使工黨政府在對待歐盟進一步一體化的態度上,更趨穩妥。稍有不慎,就會影響工黨的政治前景。這迫使工黨政府在有關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問題上不能不表現出強硬的姿態。布萊爾聲稱,他將在所有有關英國國家利益的問題上表現「強硬」,說英國今後的對歐政策「需要強硬的時候就強硬,需要表現出建設性時就表現出建設性」。可以預計,英國在今後的歐盟一體化進程中,將繼續持保守態度。
(四)歐美競爭加劇將迫使英國在二者間作出選擇
隨著兩極體制的解體和東西方軍事對抗的消失,美、歐共同的敵人業已不存在,軍事安全因素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相對下降,經濟因素變得更為重要。美國、歐盟作為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將日益體現為競爭關系。擴大後的歐盟,是惟一能夠挑戰美國的經濟力量。歐洲推行一體化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通過歐洲聯合來增強與美國競爭的能力。作為世界上惟一超級大國的美國,熱衷於推行「單邊主義」的外交政策。美國這種獨斷專行的行為,導致美歐關系出現前所未有的裂痕,且有愈演愈烈之勢。英國政府如果繼續亦步亦趨,追隨美國,一則將會損害自身的形象,削弱英國作為世界事務中一支獨立勢力的地位。二則會引起歐洲國家的不滿,有可能成為英國進一步融入歐洲的制約因素。如何恰當地處理英國同美、歐之間的關系,怎樣在使英國進一步融入歐洲的同時,又保持與美國的親密關系,是英國外交面臨的兩難選擇。當前,英國尚能在美、歐之間暫時取得平衡,但隨著歐洲一體化的持續深入,以及美、歐競爭的不斷加劇,早晚有一天,英國將不得不在美歐之間作出選擇。
『玖』 英國和歐洲大陸國家是什麼關系
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英國的大陸均衡政策
英國是西歐的島國,在14世紀之前,英國也一直想利用武力染指歐洲大陸。但是他它到了歐洲大陸強國法國的阻擊,法國在歐洲大陸的權威是毋庸置疑的。英國在戰爭手段失敗以後,開始用聯姻等手段,變相的獲得歐洲大陸的土地。英國一度成為一個大陸兼海洋的國家,但是英法百年戰爭摧毀了一切。在這次長時間的戰爭中,英國喪失了在歐洲大陸的領土,再次蛻變會一個海洋國家。在大航海時代來臨之後,英國利用自己特殊的優勢,先後擊敗了荷蘭和西班牙。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英國的海外殖民地遍及各大洲。此時的英國已經放棄了染指歐洲大陸的想法,它只能做一個專職的海洋國家。
英國在逐步崛起的同時,法國也沒有逐步衰落。法蘭西曾經一度輝煌,這是一個海洋和大陸利益雙豐收的國家。此時的英國在陸地上無力與強大的法國相抗衡,不過英國人的外交手腕很強,大陸均衡政策隨後出爐。英國利用歐洲各國的矛盾,共同遏制不可一世的法國。英國的這套辦法十分成功,英國先後擊敗了法王路易十四和盛極一時的拿破崙。在維也納體系形成之後,歐洲大陸再次恢復到了均衡狀態,這是英國最願意看到的局面。不過沙俄這頭北極熊又開始了張牙舞爪的擴張,英法等國聯合砍下了俄國伸向地中海的爪子。這個局面是英國的得意之作,英國人認為只要能保證這樣的局面,自己永遠都是世界的老大。
二、面對各大國的爭霸,採用了奇怪的孤立主義政策
擊敗了沙俄之後,英國認為終於天下太平了。但短短十餘年之後,德國就崛起了,而且一口氣暴打了法國。隨後的一段時間里,德國、奧地利、義大利、沙俄、法國等國家亂成了一鍋粥。英國作為世界第一強國,根本不屑於和它們競爭。到了20世紀末期,情況發生了變化。德國和奧地利、法國和俄國形成了戰略同盟,這對英國來說並不是一個好消息,大陸均衡政策這回玩不轉了。隨後英國迅速調整了自己的外交政策,這就是光榮孤立主義。美國不愧和英國是一家人,大陸均衡和光榮孤立這兩個政策,美國人現在還在用。不過最終英國意識到了德國對自己的威脅,英國徹底放下架子加入了法國和俄國的同盟。第一次世界大戰對英國的打擊是致命的,僅僅是英軍就陣亡了68萬人。英國的地位已經被美國所超越。
一戰以後,英國幹了一件蠢到家的事情,它和法國一起將美國排擠出了歐洲。但問題是英法兩國有沒有足夠的實力維持歐洲的問題,這樣的秩序註定是不會長久的。納粹德國崛起之後,顯露出野心勃勃的擴張勢頭。英法兩位為了保證自己的既得利益,一再對德國退讓,這就是綏靖政策。客觀的說,英法兩國的綏靖政策是激起二戰額原因只要。當時英法與德國的關系是麻稈打狼兩頭怕。在二戰期間,雖然英國在名義上仍是三大強國之一。對於英國當時的處境,英國首相丘吉爾是有清楚認識的。他做了一個比方:「左邊是龐大的北極熊,右邊是強壯的北美野牛,而英國是中間可憐的小毛驢。」
三、英國最終放下了最後的面子
二戰剛剛結束時,歐洲大陸的各國飽經戰火催促,英國絕對是歐洲經濟情況最好的國家。歐洲絕不甘心就此墮落下去,法德意等國為了對抗蘇聯,組成了歐共體。其實歐共體也有擺脫美國控制的原因,不過歐洲各國都沒有明說。起初英國一直擺架子,維護著大英帝國的尊嚴,拒絕加入歐共體。但到了60年代,英國也看出了歐共體的有利之處。英國終於放下了架子,選擇加入了歐共體。歐共體就是歐盟的前身,此次英國要退出歐盟,最大的原因就是經濟問題。歐洲大陸很多國家對移民的門檻要求很低,而且國家福利相當好。英國則完全不同,在各方面都比較嚴格,在英國看來,這些歐洲國家是在拿自己的錢去做好人。這對英國經濟是一種脫離,經濟問題加上政治影響促成了英國脫離歐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