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為什麼取得巨大的進步

英國為什麼取得巨大的進步

發布時間:2022-08-08 21:58:44

① 18世紀英國藝術為什麼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18世紀英國藝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其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如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英國的工業革命。工業革命使英國的經濟走在了歐洲世界的前列,從而促使了英國藝術的發展。

其次是洛克哲學的影響。主張理性主義的洛克,為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大造輿論,深刻地影響了英國18世紀的藝術。第三,英國啟蒙主義運動對18世紀藝術的發展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英國的啟蒙主義的傾向有兩派,即溫和派和激進派。每一派都有其代表藝術家,荷加斯就是在美術方面的啟蒙主義激進派方向的代表。就18世紀英國的繪畫來說。它是沿著風俗畫、肖像畫和風景畫幾個方面向前發展的,並且在這幾個方面都取得了全歐洲意義的成就。

② 英國為什麼能在十九世紀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形成原因:工業革命推動了經濟的發展。17世紀資產階級革命後英國國力逐漸開始強於其他封建國家,開始擁有廣闊的海外殖民地和海外市場,再加上資本主義得到更充分的發展和18世紀的圈地運動的發生,使得18世紀的英國最先爆發了工業革命並在19世紀中期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工業國。 特點:以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由貿易為主要內容的自由主義經濟思想。國家支持拓展海外市場。

③ 英國在近代史上的崛起應該怎麼解釋

關於近代史上英國崛起的原因,有很多說法:

教科書上說,牛頓力學等近代科學的發展促進了英國的進步,並引發了工業革命、圈地運動,工業革命讓英國一飛沖天。

英國精英說,英國的崛起得益於自由主義

自由主義就是保護個人思想自由,以法律限制政府對權力的運用,保障自由貿易的觀念,支持私人企業的市場經濟,透明的政治體制等。

很多曾留學西方的中國學者說,「大憲章」等法律對王權的限制,保護私有產權,海洋型國家,休謨、霍布斯、洛克等英國哲學家的貢獻等。



歐洲文明並非原生文明,它是地中海文明的一部分。

地中海文明包括環地中海的所有古文明,除了古羅馬、古希臘,還有包括今天的西亞和北非(古埃及、古巴比倫、亞述、波斯等)。

在近代史之前,歐洲文明與西亞、北非在文化上一直是存在相互影響的,並且是西亞、北非對歐洲的影響更大,歐洲對西亞北非的影響較小。

今天的人之所以把歐洲與西亞北非區別看待,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宗教信仰不一樣,以及歐洲人的的刻意與中東劃清界限。

除去宗教因素,歐洲與中東在人種和文化上其實比較相似,尤其是地理上相鄰的地區。

至此,我們可以看到,英國的崛起並不只是英國人自己的功勞,外部因素也很重要。英國的崛起與地中海文明有很深的關系。

④ 大國的崛起之路,英國是怎樣成為世界強國的

英國擺脫封建態度是在15世紀末,是在1485年,當時英國出現了一個王朝是在英國歷史上是一個很重要的王朝,是都鐸王朝,英國對世界影響太大了,都鐸王朝的奠基人就是這個人,這是他的兒子這是他的女兒,這三個人,祖孫三代,亨利七世二子,亨利八世,亨利八世女兒伊麗莎白,使英國第一次擺脫依附和落後的狀態,成為歐洲強國,為英國走向世界奠定了堅定的基礎。這裡面的故事很多很多了,如果說我給學生開英國史的課的話,這三個人的故事可以講好幾次,當然我也沒那麼多時間去講,特別是亨利八世和伊麗莎白一世,這兩個人的故事多極了,但是無論這些故事是怎麼說的,無論這些故事是表明這個主人公他人品好還是不好,它英明還是不英明等等。

這就是為什麼英國後來步步走在前面,這是第一步。所以我們說英國,說英國那麼強大,它造成的影響那麼巨大是有道理的,這一步是它走出來,接下來還不止這一步,光榮革命以後,英國的正式結構問題已經解決了,就是它建立了一個現代性質的政治結構,一個政體,當然這個政體在後來一二百年當中不斷地改變。但是這次事件以後,英國就出現了一個非常適合於經濟發展的社會和政治的環境。在這樣一個政治和社會的環境之下,英國開始了它的經濟方面的大踏步的這種飛速的發展。

18世紀我們剛才說,17世紀的英國做一件事,解決政治制度的問題,18世紀的英國,做兩件事,第一是發展經濟,上半葉出現了所謂的農業革命,下半葉出現了工業革命。第二件事就是18世紀的英國,開始去爭奪世界的大權了。這張圖就表現英國在18世紀和其他的歐洲幾個國家在世界上爭奪殖民地的情況,特別是在這一百多年當中,英國和法國爭奪世界的霸權,最終是以英國的勝利被告終的。這個勝利它的堅強的經濟基礎就是工業革命,我們看這樣一組數字,我們就可以明白,英國在工業革命期間它的生產發展的情況是一個什麼樣的過程?

英國的工業和農業的比例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在1801年的時候,英國它的國民經濟中,工業的比重只佔29.7%,農業是35.9%,英國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工業革命,在1860年的時候,我們看到英國的工業產量佔世界40%到50%,對外貿易佔世界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而這樣強大的經濟實力是出自於一個非常小的國家,英國的國土面積佔世界陸地總面積0.2%,而人口只佔世界總人口2%,英國也是一個很小的國家。

英國小小的國家,能夠在世界的舞台上占據一個半世紀之久,這是超常發揮。本來不應該是這樣,本來不應該,它憑什麼?它就這么大,就那麼多人,它憑什麼?根據我們剛才我剛才向大家介紹的情況來看,有一點是非常突出的,就是它的那種創造的能力。就是靠得這樣的創造能力它能夠超常的發揮,它發揮了本來根本就不可能發揮的作用,做本來根本不可能做的事。你看,它在各個方面都是有巨大的創造力的,政治、經濟、文化很多很多其他方面,它都發揮了巨大的創造力,這是它成功的秘訣。

⑤ 十九世紀中期一躍成為最大的經濟強國的原因英國

(1)英國最早開始並完成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促進了英國經濟的發展,英國率先變成工業強國.依據材料一的「英國依仗工業革命所形成的技術基礎,高速發展對外商業貿易…在19世紀中期一躍成為最大的經濟強國,占據了工業霸主的地位,…而世界各國都必須毫無保留的為英國的商品敞開大門,若有不從者,槍炮伺候.」可見英國在「19世紀中期一躍成為最大的經濟強國」的原因是:工業革命的推動和英國的殖民侵略擴張.
(2)瓦特蒸汽機推動了交通運輸工具的進步,美國人富爾頓首先造出了蒸汽機作動力的輪船.隨後,英國工程師史蒂芬孫發明了火車機車,1825年,這列名為「旅行者號」的機車在英國試車成功,為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3)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使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業革命以後資本主義最終戰勝了封建主義,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的局面.人類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故答案為:
(1)原因:工業革命、殖民掠奪.
(2)蒸汽火車、蒸汽輪船.
(3)工業革命後,形成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的局面.人類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⑥ 歷史 英國崛起的原因 要全部 並且有原因及理由需觀點正確,符合歷史事實

原因有很多:其一,其政治文明,早在十三世紀(中國宋代)成功逼迫英王簽訂大憲章,奠定了君主立憲制的基礎;在十五世紀末(中國的明代)就進行了光榮革命,實現了對王權的控制,最終在十七世紀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
其二,在人類史上最早實現了專利制度,對知識產權進行保護,加大的加速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對社會的推動力。而在中國由於缺乏相應制度,秉承子承父業秘不外宣導致很多成功最後泯滅~
其三,人民極富於冒險,進行海外殖民,進行海外貿易迅速佔領市場,並藉助戰爭、貿易、殖民、資本的力量實現了原始積累。
其四 較高的科學文化素養,在機械、化工、物理等諸多領域大師頻出,最終主導了第一次科技革命,從而極大的推動了日不落帝國的崛起。
第五,經濟上實行了重商主義,是古典經濟學的發源地,重視商人、重視貿易,尊重逐利行為,從而推動社會進步。
綜上所述,在政治上、科技上、資本上、思想上、軍事上奠定了強大的基礎。
當然一個國家的強大和衰弱是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任何人都不能窮盡其所有的原因。所以,以上僅為個人之間,不是作為標准答案。僅供參考。如對我的解答感到滿意敬請採納,如有疑問歡迎隨時追問。
(另外可以觀看一下央視的一個著名的政論節目,《大國崛起》,上面給我們提供了與以往不同的視角來看列強的強大,很有啟發性。)

⑦ 英國為什麼是發達國家

其實原因很簡單,主要有三點。
第一,人種的變化。
英國是近代工業革命最早的國家,也是現代商業社會的締造者,所以這種文化刻入了英國人的心中。而我們看到,英國統治下真正發達的國家,如加拿大等,其實人口上,基本上都是英國人近代移民的後裔,也就是英國人。這一點可以說是基礎,同樣都是英國人,發展能差到哪裡去?
第二,殖民方式不同。
英國近代搶占殖民地,其實為的不是開疆拓土,而是經濟利益,發展貿易。也就是打開市場,然後相互貿易,傾銷英國的商品,然後賺錢,進一步刺激經濟。當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也就是這個路子。
所以,英國的統治方式,使得殖民地要有利可圖,最基礎的就是先要發展當地的經濟,這樣才有能力通商,有能力購買英國產品。因此這種統治方式下,英國殖民地基本快速建立商業體系,快速進行工業發展,自然越來越發達。
第三,文化制度的建立。
經濟發展是建立在先進的政治制度上的,這是基礎。而英國人佔領殖民地,直接打破其原有的政治結構,建立英國似的民主制度。這一點給殖民地帶來了制度的跨越式進步,為經濟發展掃清了障礙,使得經濟能夠快速解放。

⑧ 為什麼英國能夠迅速崛起

英國近代以來的崛起和強大,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而其中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憲政體制的形成與完善,無疑是其最重要的結構性和制度

性支撐。近代英國作為世界上第一個三權分立憲政體制國家,應該被看作是英國貢獻給現代世界政治的最大制度創新。近代英國正是通過憲政

體制創新引領時代潮流,並迅速崛起為歐洲強國、乃至世界強國的。從歐洲的歷史來看,英國崛起時人口不過2000多萬。英國先是在1588年消

滅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接著又打敗了「海上馬車夫」荷蘭,最終在18世紀後期的七年戰爭中打敗法國,而成為世界霸主。並且,隨著憲

政體制的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在英國日漸成熟,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新技術開始不斷涌現。1765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機,1768年阿克萊特

發明了水力紡織機,1779年克萊普頓發明了走錠紡織機,1784年卡特萊特發明了動力紡織機,等等。而代表經濟自由放任和市場經濟成熟理論

的著作——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也正是在1776年出版的。英國長達幾百年的興盛史,充分證明憲政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動作用。可以說,

英國所走過的憲政之路是成功的,經驗是可貴的,對後世影響是巨大的。研究英國憲政體制的形成與發展,可以更好地認識近代英國的崛起,

有助於提供線索,抓住根本。就其深遠意義而言,近代英國憲政體制的形成與完善不僅是國家性的,更是世界性的。近代以來幾乎所有的憲政

國家都是效仿英國憲政體制而走上憲政道路的。
憲政與市場經濟之間的關系問題無疑是當今中國理論界關注的一個重點問題,而二者之間確實存在一些規律性聯系。中國百年來憲政進程受阻

,其根本原因在於市場經濟的缺乏、個人權利與國家權力之間缺乏有效的平衡和相互尊重。值得慶幸的是,經過二十幾年的改革開放、市場經

濟的確立和推進,中國的社會利益結構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私人財產權利已經人憲,利益主體多元化格局已基本形成,從而為我國的憲政

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結構基礎和背景根基。當然,憲政在中國的實現,也離不開我們的理性自覺推動。這就需要對西方憲政的生成加

強研究以豐富我們對憲政的認識。事實上,對憲政的認識和了解本身就是我們憲政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近代英國憲政體制的形成和發

展進行歷史考察,可以為我們認識和把握社會變遷時期制度變革、演進的機理提供一些借鑒和參照。我們在強調各國現代化的多樣性、各民族

發展的獨特性的同時,也不應忽略現代化所內涵的普遍性和一般性規律。盡管世界各國政治經濟制度、歷史文化傳統各異,但只要採取民族國

家的組織形式,奉行利益導向的市場經濟,採用形式理性的非人格化官僚管理體制,那麼社會治理就必然選擇法治和憲政。在當下中國,隨著

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憲法、憲政問題日益成為政治領域,乃至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並且在日益推進的依法治國政治體制改革中得到了

清晰體現。毋庸諱言,現代政治體制與憲法、憲政有著直接聯系,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問題就是憲政問題。為此,對

憲政主義進行追根溯源,以便為我們的憲政發展提供一定的知識和理論儲備,就顯得極為必要。英國是憲政「母國」,當然也就成為憲政研究

躲不開、繞不過的重要一環。對近代英國憲政形成、發展的動因、過程和特徵給予歷史性的考察與思索,並上升到規律性認識,對於正在大力

發展市場經濟和正在走向憲政的中國有著重要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當然,我們更多地是要從近代英國憲政的形成和發展中尋求經驗而非樣板

,尋求靈感而非模式。
2.近代英國憲政形成的特點
長期以來,英國憲政的形成與發展一直是中、西方學術界樂此不疲的研究領域。然而,由於英國憲政發展未曾中斷的連續性,使得英國憲政的

形成和發展烙有更多的傳統痕跡。故而對英國中世紀憲政與近代憲政的聯系和區別,存在一些模糊認識,將中世紀英國憲政與近代英國憲政等

同。事實上,從17世紀開始,近代英國的憲政體制及其價值觀念與中世紀的憲政體制及其價值觀念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對此,霍布斯鮑姆強調

:「這種對激烈對抗的迴避,這種對新瓶貼上舊標簽的偏愛,是不應與無所變革混為一談的。」中世紀至近代,英國的憲政發展分為前後兩個

不可分割的階段:首先是中世紀等級制混合政體,然後通過近代憲政革命,建立起成熟穩固的資產階級的三權分立政體。英國從中世紀的《自

由大憲章》開始,由於封建地方貴族、城市與王權的對立、沖突,在封建制度下開創了英國憲政的傳統,創立了封建制混合政體。隨著近代資

本主義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市民階級的強大,社會沖突逐漸轉變為地方貴族與國王、市民階級之間的沖突。封建制度不利於集權國家的發展

,而商品貨幣經濟的健康發展又離不開龐大集權國家的保護。由龐大中央集權國家保護,可以加快資源的交易速度,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交易

效率。同時,國家的悖論也被提了出來,擁有一個強大而權力有限的政府成為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如果國家過於軟弱,無法保證契約的實施

與產權的安全,交換與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水平將非常有限。但是隨著國家權力的增強就會產生一個問題:強大的政府雖然能夠保護產權,但

是也會因為國家權力的強大對契約與產權造成威脅。所以,自由市場制度的發展必須伴隨制約政府行為的制度的建立。絕對主義國家只能從道

德上尊重和保障產權,但在制度上卻無法真正有效尊重和保障產權。17世紀英國率先建立了三權分立憲政體制,開始用分權的手段,來解決國

家作用的「本質兩難」。這時分權的社會等級色彩逐漸淡化,職能色彩逐漸增強。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之後建立的議會主權和普通法院司

法獨立都限制了王權對私人財產的隨意侵犯,確保國家制度內部存在制約與平衡,使國家在積極有效地發揮它應起的作用的同時,無法濫用權

力。憲政對公共權力不是否定,而只是限制。通過三權分立憲政體制的建立與完善,近代英國形成了一個權力強大而又有限的政府,並為1780

年工業革命的發生提供了產權保護這一關鍵性基礎。可以說。近代英國是伴隨著對私人財產權利保護而崛起的。
3.研究近代英國憲政形成的方法
目前,憲法學界,存在著形上論與實在論、先驗論與經驗論、自然法主義與法律實證主義、重主觀與重客觀等各方面的理論分野,從而導致了

對憲政的不同定義。憲法學界對憲政的定義紛繁復雜、眾說紛紜,其根源在於對憲政的認識缺乏一個同一的話語背景。以至於在不同的語境中

憲政呈現出不同的含義,造成了憲政這一概念使用的混亂,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在不同的語境中憲政有著不同的指向。事實上,這在某種程

度上是脫離憲政形成的歷史語境研究憲政的產物:人們在研究憲政時,總習慣於把它的發展歷史看成好像只有從屬和次要的意義,甚至確信憲

政可以離開它的歷史來進行考察和理解。結果造成對憲政的研究,分析演繹性的方法多,而事實描述性的方法少。演繹分析性的方法大都將憲

政的形成建立在邏輯推演的基礎上,由於缺乏歷史考據,其結論難免缺乏事實的生動與歷史的厚重,甚至會出現斷論失據之辭。事實上,憲政

的形成、發展、變革是與社會生活、社會發展存在內在關聯的,我們不應將其與它賴以產生的社會基礎分離開來研究。對於憲政的發展及其價

值觀念的變化,如果離開它所賴以存在和發生變化的背景條件,是不可理解的。因為,以憲政之「定義」解說憲政,只是回答了「什麼是憲政

」的問題,卻無法回答。憲政是什麼」。搞清楚憲政是怎樣產生的,事實上比弄清憲政的定義更重要。因而,研究近代英國憲政的形成離不開

歷史學方法,離不開歷史視野和背景,這就需要引入歷史學方法和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立場。對英國憲政研究,引入歷史學與法學交叉學科研究

也是具有可行性的。歷史學,法學只是為了研究方便而進行的一種人為學科劃分,二者的隔閡並不是絕對的。因為,無論是歷史學、還是法學

,它們所面對的都是同樣一個人類社會的現實和歷史,將它們區別開來的只不過是研究重點、研究方法和所用理論有所差別罷了。因而,在研

究領域上出現交叉或者重疊是正常的。並且,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有助於擴大我們的研究領域和研究視野。
通過歷史發生學的邏輯梳理,可以引領我們超越浮面的表象,進入到更為深層的生成機制中去。作為過程描述的歷史學,本身就是一種方法,

它是法學家的一個基本理論素養。正如德國法學家薩維尼所強調的,「法學家必當具備兩種不可或缺的素質,即歷史素養,以確鑿把握每一時

代與每一法律形式的特性;系統眼光,在與事物整體的緊密聯系與合作中,即是說,僅在其真實而自然的關系中,省察每一概念與規則」。由

於缺失歷史的背景和視野,長期以來對英國憲政的研究多是平面拓展,而缺乏深度挖掘;多囿於表層,總還是懸浮在波谷浪尖。而不知道憲政

之河的深水處究竟涌動著什麼力量,才形成了水面上那可見的波峰。通過歷史深層描述可以還近代英國憲政形成以來的歷史本來面目,可以幫

助我們更加准確地理解近代英國憲政發展的真實歷史過程,以便從中抽象出憲政形成與發展的內在規律。憲政形成與發展的內在規律不在歷史

之外,而在歷史之中。投有憲政史研究的深入和發展,憲政理論的研究也就失去了依據和支撐。目前,關於英國的憲政理論之所以遲遲難以取

得較大進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英國憲政史研究的滯後。可以說,投有一套符合歷史發展真實的描述性憲政史著作,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分析

性憲政學說,更不可能談高水平的憲政理論。因為,「知其所以然」是建立在「知其然」的基礎上。所以要在憲政史與憲政理論之間建立一種

良好的互動關系,只有將歷史敘述與理論研究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才能做到觀點的真實與深刻。有說服力的英國憲政理論,只能是建立在對英

國憲政史進行直接而持續的思考基礎上。

英吉利民族於中世紀王權與貴族的對抗沖突中孕育萌芽的自由傳統,經過幾百年的緩漸生長,在十五六世紀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地理大發現、商業革命等新事件及新精神的滋養之下,漸漸根深葉茂,終於因十七世紀的英國革命而開出了憲政之花,結出了自由之果。憲政的思想與制度宣示著人類政治意識的覺醒,啟示了人類文明的新時代。三個世紀以來,尤其在經歷了二十世紀極權主義政治的劫難之後,憲政之作為現代政治生活的樣式已漸漸成為人類的共識。憲政的主要制度與觀念起源於英國。議會制、責任內閣制、政黨制、文官制等憲政制度首先在英國產生,憲法的財產權原則、基本人權原則、分權制衡和有限政府原則、法治原則都從英國的行憲經驗中得來。在行憲歷程中,英國孕育和生長了憲政制度和自由精神。憲政制度與自由精神的相互作用,社會史與思想史的互動使英國在經歷傳統與變革的巨大沖突之後,以演化與漸進的方式成功地從中世紀政治制度轉變到近代的君主立憲制度,避免了激進與革命的社會變革,率先步入近代社會,創造了富有英國經驗主義特色的英國憲政模式。

所謂憲政,簡而言之,即是有限政府。憲政的核心內容是限制與約束國家權力,確立與保護公民權利與自由。正是在對於國家權力的制約之中,公民權利獲得保障,政治自由得以實現,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之間的界限得以確立。而對於權力的警惕與防範根源於對於自由價值的珍視,所以權利和自由高於和先於權力。

英國的憲政道路是自然演化和漸進改革的道路。英國從傳統社會步入現代社會,從君主制政治轉向現代政治,實現憲政的道路是在社會力量的沖突與和諧的動態平衡中,通過持續不斷的漸進、穩健的社會改革而實現的。英國從中世紀的《自由大憲章》開始,就由於貴族與王權的對立、沖突而開創了英國自由的傳統,這樣一種傳統隨著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中產階級的興起,沖突轉變為貴族、國王與中產階級、國會的對立,十七世紀的英國革命以光榮革命成功實現君主制與憲政的調和,傳統政治形式與現代政治精神的結合而告終,光榮革命成為英國歷史的最後一次革命,它奠定了英國式漸進道路的基礎。十八世紀工業革命的發展,使工人階級逐漸成長為獨立、完整的政治力量而與工業家集團形成兩種對立的社會力量,民主化成為十九世紀政治變革的主題。在社會變革的潮流中,政治家審時度勢,1832年的第一次議會改革使英國民主化的進程採取了漸進改革的方式,避免了法國革命式的代價。二十世紀英國的憲政改革同樣是致力於漸進社會工程(piecemeal social engineering),而拒絕歐陸盛極一時的烏托邦社會工程,費邊社會主義與自由資本主義沖突的妥協方案是建立「福利國家」,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英國避免了法西斯主義等極權主義的慘痛代價。

閱讀全文

與英國為什麼取得巨大的進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的傢具有哪些 瀏覽:282
中國播音學是屬於什麼樣的專業 瀏覽:619
5萬越南幣等於中國多少錢 瀏覽:901
印尼醫療和中國哪個好 瀏覽:661
印度白糖什麼時間種植 瀏覽:830
越南春卷里的豬肉如何做 瀏覽:130
去印尼怎麼打電話便宜 瀏覽:899
伊朗總理和總統哪個權力大 瀏覽:286
伊朗最高戰略是什麼 瀏覽:524
中國式離婚冷靜期多久 瀏覽:58
唱中國的歌曲有哪些歌曲 瀏覽:669
義大利英語音標怎麼寫 瀏覽:835
義大利vs西班牙在哪個場地 瀏覽:374
怎麼評價印尼這個國家 瀏覽:999
印尼市場適合賣什麼 瀏覽:923
印尼椰蒂盤了是什麼顏色 瀏覽:379
大連海中國房子怎麼樣 瀏覽:627
越南斗雞體型多少錢一隻 瀏覽:98
在義大利生活拍自媒體的有哪些人 瀏覽:859
印尼要用什麼轉換插頭 瀏覽: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