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國第一位國王是誰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3-30
⑵ 英國王室是怎麼選擇下一任國王的
要滿足這些要求:英國君主同時也是英格蘭教會領袖,如果不是教會成員,那也必須皈依。但你要是天主教徒,對不起,王冠沒你的份。至於為什麼,那是另一個話題了,你現在只需要直到,這裡面涉及到很多槍桿子外交就夠了。有的時候,當國王是好事,但是當國王的私生子永遠都不會是好事。因為從受精卵那一刻起,他們就註定了不是王室的人。如果你和王室沾著關系,但卻是天主教徒或者私生子,或者兩個都是,王冠會用一個悅耳的專屬名詞來形容,你這樣的無權繼承王位者「自然死亡」。人們通常認為國王和女王是一對,但在王冠繼承上並不如此,君主的配偶被稱為王夫或王後。雖然名字里也有「王」字,但在王冠眼裡,他們並不是繼承人,只是為真正的繼承人奉獻了23條染色體而已。
⑶ 英國第一個國王是
是愛格伯特。
愛格伯特是8世紀時不列顛島韋塞克斯國王(796年—829年在位),英格蘭統一後的首位君主。在位期間,他征服了不列顛島上其餘六個盎格魯-撒克遜人王國,結束七國時代,基本統一了英格蘭,成為英格蘭王國威塞克斯王朝的第一任君主。
愛格伯特是肯特王國國王伊爾蒙德(Ealhmund of Kent)之子,而伊爾蒙德又是前韋塞克斯國王因尼(Ine)的後裔,因此愛格伯特擁有韋塞克斯王位的繼承權。
(3)英國第一位國王是怎麼選的擴展閱讀:
公元786年,當時的韋塞克斯國王駕崩,本來應由愛格伯特繼承韋塞克斯王位,但被對手貝奧赫特里克和默西亞王國國王奧發密謀奪得王位。貝奧赫特里克為了防止愛格伯特再次搶奪王位,將他流放,而默西亞王國國王奧發也成功地把愛格伯特的肯特王國置於控制之下。
愛格伯特被流放後,來到歐洲大陸,向法蘭克王國的查理大帝尋找庇護,並在法蘭克度過十三年的歲月。802年,貝奧赫特里克逝世,而麥西亞國王奧發也在796年離世,這使得愛格伯特得以回到韋塞克斯王國接掌王位。
839年,愛格伯特在英格蘭康沃爾逝世,其子埃塞伍爾夫繼承他的領地。直至871年,其後裔阿佛列大帝(Alfred the Great)才真正稱自己為「英格蘭國王」,但一般認為愛格伯特是第一個英格蘭國王。
⑷ 英國第一個國王是怎麼當上的
英格蘭曾經歷過羅馬帝國的統治,在羅馬人撤走後,進入了小王國、小部落聯盟混戰的時期,到6世紀 伊麗莎白二世,入侵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形成了七個王國(部落聯盟)。威塞克斯王國逐漸強大起來,829年國王埃格伯特壓服了其它王國,成為英格蘭的共主。但與此同時,英國也進入了「恐怖的維京人時代」,遭到北歐海盜一波又一波的入侵。埃格伯特的孫子阿爾弗烈德因為成功地抗擊丹麥人入侵,以及營建倫敦、組織編撰《阿爾弗烈德法典》、《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等功績而被後人尊為「大帝」(the great)。威塞克斯王朝傳了15代國王,到埃德蒙二世時,終於無力抵擋丹麥人,被迫與丹麥王克努特分治英格蘭。1016年埃德蒙二世死,克努特兼並了整個英格蘭,開始了丹麥王朝的統治。但在1042年,威塞克斯王室後裔「懺悔者」愛德華以母系血統繼承了丹麥人的王位。 1066年,懺悔者愛德華臨終前授意賢人會議選舉哈德羅二世為王。但來自法國西北部的諾曼公爵威廉渡海征服了英格蘭,他就是「征服者」威廉一世,建立了諾曼王朝。威廉一世將大批諾曼貴族分封到英格蘭,通過全國普查編制《土地賦稅調查書》,加強了英格蘭的王權。威廉一世的兒子亨利一世因為沒有子嗣,死後被外甥斯蒂芬奪得王位,但亨利一世的女兒瑪蒂爾達及其子亨利二世不服,打敗了斯蒂芬,迫使斯蒂芬立亨利二世為繼承人。金雀花王朝 1154年,亨利二世開始了金雀花王朝的統治。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是英國歷史上第一個名君輩出的黃金時期。亨利二世有很高的法學造詣,對英國的法律體系作了很多有效的改革。其子理查一世繼位後,參加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一度打敗了薩拉丁而名聲大噪,獲得了「獅心王」的稱號。理查一世之弟「無地王」約翰繼立,被法王腓力二世打敗喪失了在法國的大片領地,但1215年在大貴族脅迫下簽署的「自由大憲章」是世界憲政發展史上的里程碑。「無地王」之子亨利三世在位期間,同樣被大貴族所脅迫通過了《牛津條例》和《威斯敏斯特條例》,開設了立法機構議會。亨利三世之子「長腿」愛德華一世在位期間,議會制發育成熟,並完善了英格蘭法律體系,還吞並了威爾士、遠征蘇格蘭,為英國的統一打下了基礎。到愛德華一世之孫愛德華三世時代,因對法國王位提出要求,揭開了英法百年戰爭的序幕,並屢敗數倍於己的法國騎士軍團。愛德華三世的孫子理查二世被蘭開斯特公爵亨利四世廢黜,金雀花王朝被蘭開斯特王朝取代。實際上亨利四世也是愛德華三世的孫子,是受封為蘭開斯特公爵的王子岡特之子。 亨利四世之子亨利五世重開英法百年戰爭,蹂躪了大半個法國,迫使法王承認他為繼承人,可惜暴病死 查爾斯與卡米拉在法國戰場上。他的兒子亨利六世不到一周歲就成為英、法兩國的國王,但聖女貞德的出現扭轉了法國的戰局,英國人被趕出了法蘭西。亨利六世在英國的統治很快也保不住了,1455年,愛德華三世孫女菲麗帕的後代、約克公爵起兵造反,這場戰爭史稱「紅白玫瑰戰爭」,亨利六世廢而復立,立而復廢,最終敗於約克家族之手。約克家族的愛德華四世繼位,建立了約克王朝。但玫瑰戰爭仍未結束,1485年,蘭開斯特公爵岡特曾孫女的兒子亨利七世從國外攻回英國,殺了約克王朝末王理查三世,建立了都鐸王朝。 亨利七世之子亨利八世因廢後問題,同羅馬教皇決裂,在英格蘭推行宗教改革,英格蘭國王從此成為「國教的領袖」,亨利八世的女兒伊麗莎白一世時期,使英格蘭順利度過宗教改革的混亂時期,並在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都取得長足進步。但伊麗莎白一世終身未婚,沒有後嗣,都鐸王朝結束,她的表侄孫(亨利八世妹妹的曾孫)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繼承了英格蘭王位,稱詹姆士一世,英格蘭、蘇格蘭歷史上第一次由同一國王統治,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 詹姆士一世的兒子查理一世在英國1640—1648年革命中被推翻,並最終送上了斷頭台,由克倫威爾擔任 黛安娜王妃護國公。查理一世之子查理二世於1660年復辟了斯圖亞特王朝,但其弟詹姆士二世即位之後,不顧英國大多數人已皈依新教的國情,企圖恢復天主教的主導地位,陷入眾叛親離的境地,他的女兒瑪麗二世和女婿威廉(即荷蘭執政威廉三世)在國內新貴族的邀請下,攻入英國,推翻了詹姆士二世的統治,但他們在接受議會的《權利法案》的前提下才得以即位,規定國王未經議會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效力、徵收賦稅等。這一事件史稱「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瑪麗二世的妹妹安妮繼位之後,宣布英格蘭和蘇格蘭合並為同一個王國。安妮無嗣而終,斯圖亞特王朝終結。 1714年,英國議會邀請詹姆士一世外孫女的兒子、德意志漢諾威家族的喬治繼承英國王位,開始了漢諾威王朝。漢諾威王朝時期是英國大力向海外拓展殖民地,並開始工業革命的黃金時期,到了第六任國王——維多利亞女王手裡,英國的海外殖民地達到3300多萬平方公里,號稱「日不落帝國」,同時在工業革命推動下新生事物不斷產生,社會生活日新月異,大英帝國達到全盛。但與此同時英國王室的實權卻不斷萎縮,到了20世紀,幾乎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橡皮圖章」。溫莎王朝 維多利亞女王與德意志薩克森-科堡-哥達家族的阿爾伯特結婚,其子愛德華七世繼位之後,也以父姓稱為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愛德華七世之子喬治五世在位時期,趕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不願再使用敵對國德國的姓氏,將王室改姓為「溫莎」(因為王室行宮「溫莎堡」),朝代名稱也改稱為「溫莎王朝」。溫莎王朝一直延續至今,當前在位的伊麗莎白二世是其第四任國王。 英國王室盡管經歷了許多王朝,但實際上前後王朝之間都有或近或遠的血緣關系,王室血統一直沒有中斷過。
⑸ 英國國王怎麼上位的
英國王位繼承
根據長子繼承權來決定的,即王位應先由現任君主的長子繼承,然後才依次序輪到其他兒子,最後才輪到女兒。但是根據法律,英國王位的繼承不是自動的,1701年通過的《王位繼承法》(Act ofSettlement)規定,王位應該傳給漢諾威選帝侯夫人索菲婭的有血緣關系的後代,而且繼承者不得是天主教徒,也不得嫁娶一名天主教徒。一些人認為該規定與英國其他法律中禁止宗教歧視的條款有沖突。不過實際上,絕大多數有資格繼承王位的人都是基督教新教徒,而且在公開場合都大多宣稱自己是聖公會成員。 此外該法案還規定,王位的繼承是由議會來決定的,而非君主本人。2011年10月28日,在澳大利亞珀斯舉行的英聯邦政府首腦會議上,與會英聯邦各國首腦同意更改1701年《王位繼承法》,王室成員無論男女都將能擁有同等繼承權,不過這只會對查爾斯王子的後代產生影響,並不改變已有的王位繼承順序。同時,英國君主不得與天主教徒結婚的禁令也被廢除,但君主本人還必須是新教徒。
第一繼承人:查爾斯王子(女王長子)
第二繼承人:威廉王子(查爾斯長子)
第三繼承人:喬治·亞歷山大·路易斯(威廉長子)
第四繼承人:夏洛特·伊麗莎白·黛安娜(威廉長女)
第五繼承人:哈里王子(查爾斯次子)
第六繼承人:安德魯王子(女王次子)
第七繼承人:比阿特麗斯公主(安德魯長女)
第八繼承人:尤金妮公主(安德魯次女)
第九繼承人:愛德華王子(女王幼子)
第十繼承人:詹姆士子爵 (愛德華長子)
望採納
⑹ 英國分為四個地區 ,那首相是怎麼選出來的
英國首相選舉方式:
首先是由下議院選舉,大選的基本制度是簡單多數選舉制,即根據一黨所佔有的議員數量。如果一黨擁有絕對多數的議員,則此黨將組成下屆政府,該黨領袖將要成為首相。(英國主要是工黨、保守黨以及自由民主黨三個政黨)
議會選舉結束後,國王(或女王)召見多數黨領袖,邀請他出任首相並著手組閣。人選經國王/女王任命後正式成為首相。
如果沒有任何黨派擁有絕對多數席位,則合計擁有絕對多數席位的兩個或多個政黨將組成聯合政府,基本上其中最大黨黨魁將成為首相;或者單獨一黨成立政府,並通過與其他黨派非正式的聯盟和協議而得以延續。
英國女王不是選出來的,女王王位是世襲制的,女王沒有實權,只是象徵意義的國家元首。英國國家最高領導人是首相,這是由人民選舉的。
(6)英國第一位國王是怎麼選的擴展閱讀:
英國首相全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首相,簡稱聯合王國首相或英揆(揆,本意即宰相),英國政府首腦,是代表英國王室和民眾執掌國家行政權力的最高官員。
英國首相(Prime Minister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縮寫PM)一般情況下國會下議院的多數黨黨魁或執政聯盟的首領自動成為首相人選,人選經國王/女王任命後正式成為首相。現任首相為第76任首相特蕾莎·梅(Theresa May)。
英國內閣的首腦。按慣例由英王任命議會多數黨領袖擔任。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後 ,1714 年德意志漢諾威選帝侯喬治一世繼承英國王位。他因不懂英語,不諳英國國務,1717年起停止參加內閣會議。
1714年,英國女王安妮駕崩無嗣,在喬治一世的前面還有五十位血緣關系和安妮女王更接近的貴族,但他們都是天主教徒,不能繼承英國王位。
喬治一世則是血緣和安妮女王最接近的新教徒貴族,所以根據1714年的遺囑繼承英國王位,稱喬治一世,成為漢諾威王室的第一位國王,也是一個母語是德文,而且無法使用流利英文的國王。他敕命輝格黨領袖羅伯特·沃波爾為內閣首領,自己並不出席內閣會議。並從此開創了英國君主不出席先例,會議改由國王令一名親信大臣主持,成為了英國首相制度的開端。
參考資料:網路-英國首相
⑺ 英國的國王是怎麼選的在只有一個子嗣的情況下,怎樣可以免除那個子嗣的繼承權誰可以代替
英國規定男女都可以繼承王位,依照和現任國王的血緣親疏排位,依次為王長子長孫,如沒有這些則為王長女外孫子女,如果還沒有則為親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以此類推,按這個排列的話英國符合規定的繼承人有幾十個,其中包括一些公侯爵,所以說無論如何都會有一個人來繼承王位,總不可能幾十個人都瞬間消失,免除的話就更簡單了,歷史上有過主動放棄王位的,如果犯罪比如叛國也會被免除,一般般的違法行為沒事,他們有豁免權。
⑻ 英國第一任國王是誰
一、威廉一世(英格蘭) 威廉一世(征服王威廉公爵)(法文:Guillaume le Conquérant; 英語:King William I The Conqueror; 拉丁文:Willielmus Rex Anglorum,1028年9月-1087年9月9日)諾曼底公爵(1035年-1087年)、英格蘭國王(1066年-1087年在位)。 1、生平 1035年,諾曼底公爵羅貝爾一世(寬宏的)在去耶路撒冷朝聖的歸途中去世。由於他沒有婚生子女,因此唯一的私生子威廉被立為諾曼底公爵。英格蘭第一位諾曼人國王。生於1028年,8歲時繼承父親的公爵位,15歲時被封騎士,開始在領地執政。1046年至1055年間多次平息貴族的叛亂。1054-1060年間反對國王享利與安茹的馬特的同盟。1063年征服曼恩。1066年向英格蘭開戰並於同年9月引兵渡海,首先攻佔了佩文西和哈斯丁斯鎮。10月,擊敗了英格蘭國王哈羅德的抵抗。聖誕節,威廉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加冕為英格蘭國王。為了確保邊疆的安定,威廉於1072年入侵蘇格蘭,1081年入侵威爾士,並在邊境設立特殊的居民地。他一生的最後15年多住在諾曼底,任命老友蘭弗朗克為坎特伯雷大主教,把英格蘭朝政交給主教掌管,有5年或7年時間,他根本未到英格蘭一次。1087年,死於諾曼底。 征服者威廉為人嚴厲、殘忍,而且精力旺盛。有兩個因素對威廉的性格及他對歷史的影響起了不容忽視的作用。其一是他的私生子身份。他是他的父親,綽號為「魔鬼」的羅伯特和被他拐來的農家姑娘阿萊特生下的兒子,但卻是唯一的兒子。羅伯特費勁說服了諾曼底貴族,才確立了威廉的繼承權。1035年,8歲的威廉繼位,他的私生子身份使他經歷了比其他人更多的嘲諷、歧視和挑戰,他的三個監護人和老師先後被人殺害。這就鑄就了日後威廉冷酷、多疑的性格。 另一個因素則是諾曼底的傳統。諾曼底公國是法國國王在無奈之下封給入侵的諾曼人的產物,於841建立。公國實行集權統治,有一支相對固定的軍事力量,和相對固定的財政收入,還有著諾曼人固有的尚武和善於航海的傳統。這些因素,幫助了威廉的征服,並影響了他日後在英國建立的一系列制度。 年輕的威廉一世已經初步顯示出他的才智。他先是在法王的支持下於瓦萊杜尼戰役大敗公國內部的反對派,鞏固了自己的地位,然後利用南部曼恩伯國和布列塔尼公國的內部矛盾,吞並了它們。這時,威廉開始將他的野心投向隔海相望的英格蘭。 當時,英格蘭國王懺悔者愛德華(1042—1066年在位)是威廉的表兄弟,沒有子嗣,據說在1051年威廉訪英時曾答應讓威廉繼承他的王位。而懺悔者愛德華的內弟、另一個王位的有力競爭者哈羅德被困在諾曼底公國時,也曾承認過威廉對英格蘭王位的繼承權。但當1066年,懺悔者愛德華去世時,在愛德華舉薦下,英格蘭賢人會議卻選舉了哈羅德為國王。威廉聞訊怒不可竭,遂決心發動他的征服戰。 當威廉准備好了渡海作戰的人員物資之後,萬事俱備,只欠西南風,卻一直盼不到,耽擱了四十多天。後來的歷史證明,正是這四十多天的等待,改變了力量的對比,使勝負天平偏向威廉一方。 當時另一個英格蘭王位的挑戰者——卡紐特大帝的後代、挪威國王哈拉爾三世率先在英格蘭北部登陸,正在南部沿海守候威廉的哈羅德,被迫揮師北上迎戰。當9月28日,盼到西南風的威廉大軍在英格蘭南部登陸之時,遇到的是剛剛擊敗了挪威國王,疲憊不堪且減員嚴重的哈羅德軍隊。10月14日著名的黑斯廷斯戰役,哈羅德及兩個弟弟均戰死疆場,威廉大獲全勝。威廉隨即率軍直逼倫敦,於是年聖誕節加冕為英格蘭國王,開始了諾曼王朝的統治(1066—1135年)。 作為一個外來政權,威廉在初期遭到英格蘭人的堅強抵抗。威廉在殘酷鎮壓了各地反抗的同時,也鏟除了各地的地方力量,為他實行集權統治做好了准備,到1171年,各地抵抗基本平息。威廉下令沒收英格蘭貴族的地產,將其七分之一留給自己,其他的分封給隨他來的諾曼貴族,並仿照諾曼底公國的制度改組了英格蘭的中央行政機構和司法機構,同時抵制羅馬教皇的壓力,頑強地保留了對英格蘭各主教的任命權。英格蘭形成了當時西歐國家中最為強大的王權。 威廉對英格蘭內政方面影響最大的舉措是他臨終前兩年所完成的兩件事。一是1086年的「索爾茲伯里盟誓」,威廉要求各級封建主都必須向他本人行臣服禮,確立了「我的附庸的附庸還是我的附庸」的原則;另一個則是《末日審判書》,為掌握全國的土地、財產和收入狀況,為徵收賦稅提供依據,確保王室收入,他派人到全國各地清查。由於他派出的調查員個個如凶神惡煞,調查內容又極細致,使被調查者如履薄冰,好像在接受上帝使者的末日審判一樣,所以調查結果被稱為《末日審判書》,其正式名稱應是《土地賦稅調查書》或《溫徹斯特書》。這種大規模的「刮戶運動」,在中世紀的歐洲是極為罕見的。 1087年,由於與法王腓力一世的領土糾紛,威廉加入到與法國的戰斗之中,並攻佔了巴黎附近的要塞芒特。眼看勝利在即,英雄一世的威廉卻意外墮馬而死,否則,他對歷史的影響還會更大。但此戰揭開了英法百年戰爭的序幕。 征服者威廉的征服,對歷史影響最大的是,使英國自羅馬帝國時代以來再次被捲入了歐洲中心地區的復雜關系中(此前征服英國的,不過是文明程度比英國還落後的諾曼人),由於英王在法國擁有領地,英法兩國王室成為一對理不斷,剪還亂的冤家,此後數百年中兩國的交流和碰撞成了西歐政治生活的主題之一。這次征服改變了英格蘭的歷史進程,甚至連英語都發生了改變,大量新的詞彙加入到英語中。他將許多新事物帶入了這個孤島,如陪審制度,後來英國法律自成體系,就是以此發端的。 威廉一世將諾曼底傳統的集權統治和軍事立國帶入了英國,是英國歷史上一大轉折。在此之前,英國一直是被入侵,被征服的對象,而從他開始,英國轉守為攻,以後的戰爭主要只在別人的國土上進行,盡管此兩項傳統在英國以後的發展中逐漸淡化了。 2、評論 英格蘭幾百年間一直遭受北歐的諾曼人攻擊和騷擾,但最終征服這個島國的卻是來自對岸法蘭西的諾曼人。諾曼征服看似一個偶然的歷史事件,實際上它的發生是當時歷史趨勢發展的結果,那就是,大不列顛島正在難以避免地和歐洲大陸發生越來越緊密的聯系,並且最終只能完全溶入歐洲的政治體系之中。 3、家庭 △婚姻: ·1052年,在諾曼底的尤城聖母教堂(Notre Dame d'Eu)娶佛蘭德領主的女兒瑪蒂爾達(Matilda)為妻。 △子女: ·長子羅伯特·柯索斯 (約1054-1134)即諾曼底公爵羅貝爾二世 ·長女塞西莉婭(約1055-1126) ·次子威廉二世(1056-1100),英格蘭國王 ·三子理查 (1057-約1081),貝爾奈公爵 ·次女阿德莉薩(Adeliza) (?-1065) ·三女阿黛拉(約1062-1138),嫁給布盧瓦伯爵艾蒂安,他們的次子就是英格蘭國王斯蒂芬 ·阿加莎(約1064年 - 約1080年) ·康斯坦絲(約1066年 - 1090年) ·瑪蒂爾達(? -1112年) ·亨利一世(1068-1135) 英格蘭國王
⑼ 英國國王的排序
韋塞克斯王朝
1、愛格伯特(Egbert,約770年-839年)。
2、埃塞爾沃夫(Aethelwulf),839年~858年在位。
3、埃塞爾巴德(Aethelbald),英國國王,856-860年在位。
4、埃塞爾伯特(Æthelberht),860年~865年在位。
5、埃塞爾烈德一世(King Æthelred I)866年~871年在位。
6、阿爾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生卒年從848/849年~899年10月26日。英格蘭盎格魯-撒克遜時期韋塞克斯的國王,在位從871年至899年。
7、長者愛德華(Edward the Elder,870年-924年7月17日)899年至924年間在位。
8、埃塞爾斯坦(Æthelstan),924年至927年為盎格魯-撒克遜國王,927年至939年為英格蘭國王。
9、愛德蒙(Edmund I;922年~946年),自939年繼承英格蘭國王王位直至逝世。
10、愛德瑞德,946年始擔任英格蘭的國王,直至其於955年死亡。
11、愛德威(Edwy),在位 955-959年。
12、愛德加(Edgar the Peaceful;943年08月07日~975年07月08日)。
13、殉教者愛德華(Edward the Martyr,約962年—978年3月18日),英格蘭國王(975年—978年在位)。
14、埃塞爾雷德二世(Ethelred II,約976年-1016年4月23日),英格蘭國王,威塞克斯王朝第14位君主。在位時間978年~1013年及1014年~1016年。
15、埃德蒙二世(Edmund II,約988年或993年—1016年11月30日),1016年4月23日到11月30日在位。
英國國王丹麥王朝
1、克努特Knud II den Store(995—1035年),英格蘭國王(1014—1035年在位)。
2、哈羅德一世(Harold I ,1015年-1040年3月17日)是英格蘭自1035年至1040年間的國王。
3、哈德克努特(Harthacnut,1018年3月17日~1042年6月8日),是丹麥國王和英格蘭國王。
英國國王威塞克斯王朝
1、懺悔者愛德華(約1001年-1066年1月5日)是英國的盎格魯-撒克遜王朝君主(1041年至1066年在位)。
2、哈羅德二世(哈羅德·葛溫森,Harold Godwinson,1022年-1066年10月14日),盎格魯-撒克遜時期韋塞克斯王國的末代君主。
英國國王諾曼王朝
1、威廉一世(征服王)(法文:Guillaume le Conquérant; 英語:King William I The Conqueror; 拉丁文:Willielmus Rex Anglorum,1028年9月-1087年9月9日)諾曼底公爵(1035年-1087年)、英格蘭國王(1066年-1087年在位)。
2、威廉二世·魯弗斯(英文名William II Rufus,約1056年~1100年8月2日),英格蘭國王,由1087年到1100年在位。
3、亨利一世Henry I (1068年—1135年12月1日),英格蘭諾曼底王朝國王(1100年—1135年在位)。
4、斯蒂芬(英文名Stephen,1096年~1154年10月25日),英格蘭國王,由1135年到1154年在位。
英國國王安茹王朝
1、亨利二世(短斗篷)Henry II Curmantle(1133年3月25日—1189年7月6日)是英格蘭國王(1154年—1189年在位),他也是法國的諾曼底公爵(1150年起)、安茹伯爵(1151年起)和阿基坦公爵(1152年起)。
2、理查一世(Richard I,1157年9月8日-1199年4月6日),又名獅心王理查(Richard the Lionheart),是英國金雀花王朝的第二位國王,他在位期為1189年至1199年。
3、約翰一世(英文名John,1166年或1167年12月24日~1216年10月18日或19日),英格蘭國王,由1199年到1216年在位。
4、亨利三世(英文名Henry III,1207年10月1日~1272年11月16日),英格蘭國王,由1216年到1272年在位。雖然他的在位時間相當長,他是英格蘭歷史上最無名的國王之一。
5、愛德華一世(英文名Edward I,1239年6月17日~1307年7月7日),英格蘭國王,由1272年到1307年在位。
6、愛德華二世(英文名Edward II,1284年4月25日~1327年9月21日),英格蘭國王,由1307年到1327年在位。
7、愛德華三世(英文名Edward III,1312年11月13日~1377年6月21日),英格蘭國王,1327年到1377年在位。
8、理查二世(英文名Richard II,1367年約1月6日~1400年2月14日),英格蘭國王,由1377年到1399年在位。
英國國王蘭開斯特王朝
1、亨利四世(英文名Henry IV,1367年4月3日~1413年3月20日),英格蘭國王,由1399年到1413年在位。
2、亨利五世Henry V(1387年8月9日或9月16日—1422年8月31日)英格蘭蘭卡斯特王朝國王(1413年—1422年在位)。
3、亨利六世Henry VI (1421年12月6日—1471年5月21日或5月22日)蘭卡斯特王朝的最後一位英格蘭國王(1422年—1461年;1470年—1471年)。
英國國王約克王朝
1、愛德華四世(英文名Edward IV,1442年4月28日~1483年4月9日),英格蘭國王,由1461年3月4日到1483年4月9日在位。
2、愛德華五世(英文名Edward V,1470年11月4日~約1483年),英格蘭國王,1483年在位。
3、理查三世(英文名Richard III,1452年10月2日~1485年8月22日),英格蘭國王,1483年到1485年在位。
英國國王都鐸王朝
1、亨利七世(英文名Henry VlI ,1457年1月28日~1509年4月21日),英格蘭國王,1485年8月22日到1509年4月21日在位。
2、亨利八世(生於1491年6月28日–卒於1547年1月28日)是英國都鐸王朝的第二位國王,亨利七世次子。他自1509年4月22日開始在位。
3、愛德華六世(英文名Edward VI,1537年10月12日~1553年7月6日),英國國王,1547年1月28日到1553年7月6日在位。
4、瑪麗一世 (英文:Mary I,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1553年7月-1558年11月17日在位
5、伊麗莎白一世(英文:Elizabeth I;1533.09.07—1603.03.24),是都鐸王朝最後一位君主,英格蘭與愛爾蘭的女王(1558年11月17日-1603年3月24日在位),也是名義上的法國女王。
英國國王共主邦聯
斯圖亞特王朝
1、詹姆士一世(英文名James I,1566年6月19日~1625年3月27日),英格蘭國王,1603年3月24日到1625年3月27日在位,並成為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英文名James VI),1567年7月24日到1625年3月27日在位。
2、查理一世,英國斯圖亞特王朝的國王國王(Charles I,無頭查理,1600~1649,1625~1649在位在位)。詹姆斯一世之子。他與議會的矛盾激化,在與議會的戰爭中失敗被砍頭。
3、查理二世(King Chales II,英格蘭國王,查理二世復辟,1660年5月29日~1685年2月6日在位)。
4、詹姆斯二世(KING JAMES II,英格蘭國王,1685年2月6日 ~1688年12月11日在位)。
5、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女王瑪麗二世與國王威廉三世/二世(共治)(Mary II & William III, Queen & King of England & Ireland)1689年2月13日~1694年12月18日在位。
6、威廉三世(King William III,King of England & Ireland,英格蘭、愛爾蘭國王,1694年12月18日~1702年3月8日在位)。
7、大不列顛及愛爾蘭女王安妮(Anne, Queen of England & Ireland)1702年3月8日~1714年8月2日在位。1707年英格蘭王國和蘇格蘭王國兩國結合成為大不列顛王國。斯圖亞特王朝沒有國王,只有一任安妮女王。
英國國王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
英國國王漢諾威王朝
1、喬治一世(King George I,1660~1727,聯合王國國王1714年8月2日~1727年6月11日在位)英國國王、德意志漢諾威選帝侯。英國漢諾威王室首位國王。開啟漢諾威王朝到維多利亞時代成為英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2、喬治二世(George II,1683~1760,聯合王國國王1727年6月11日~1760年10月25日在位 )喬治二世一生熱愛軍事。
3、喬治三世(King George III,1738年6月4日-1820年1月29日,1760年~1820年在位)是英國及愛爾蘭的國王,漢諾威王朝的第三任君主。喬治二世的孫子,1760年即位,直到1820年去世,終年81歲。
4、喬治四世( King George IV,1762~1830,1820~1830在位)。
5、威廉四世(King William IV1765~1837,1830~1837在位)。
6、維多利亞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1819~1901,1837~1901在位)。是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第二長的君主,僅次於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在位時間長達64年。第一個以「大不列顛和愛爾蘭國女王和印度女皇」名號稱呼的英國女王。
英國國王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
1、愛德華七世(King Edward VII,1841~1910,聯合王國國王1901年1月22日-1910年5月6日在位)
英國國王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溫莎王朝
1、喬治五世( King George V 1865~1936,聯合王國國王1910年5月6日-1936年1月20日在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喬治五世為了安撫民心,舍棄了自己的德國姓氏,將王室改稱「溫莎」,1910-1917年作為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國王)。
2、愛德華八世(King Edward VIII1894~1972,1936年1月20日-1936年12月11日在位11個月)英國國王。
3、喬治六世(King George VI,1895年12月14日~1952年2月6日),原名艾伯特·弗雷德里克·阿瑟·喬治·溫莎(1)(Albert Frederick Arthur George Windsor)英國國王,1936年12月11日至1952年2月6日在位。他是最後一位印度皇帝(1936-1947)、最後一位愛爾蘭國王(1936-1949),以及唯一一位印度自治領國王(1947-1949)。
4、伊麗莎白二世(Her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生),1952年2月6日登基,1953年6月2日加冕女王,是英國目前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頭銜全稱為「承上帝洪恩,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與其屬土及領地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英聯邦元首,基督教信仰的保護者」。
(9)英國第一位國王是怎麼選的擴展閱讀
英國國王(King/Queen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憲法規定的世襲的國家元首(不是政府首腦),立法、司法機關的組成部分,法院的首領,英國全部武裝部隊的總司令,英國國教聖公會(新教安立甘宗)世襲首領。
根據各國憲法,英國國王也是北美洲的安地卡及巴布達國王、巴哈馬國王、加拿大國王、巴貝多國王、貝里斯國王、多米尼克國王、格瑞那達國王、牙買加國王、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國王、聖露西亞國王、聖文森及格瑞那丁國王,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國王、紐西蘭國王、巴布亞紐幾內亞國王、索羅門群島國王、吐瓦魯國王(這些國家已從前大英帝國獨立,但國家元首由英王兼任,英王定時派遣總督到各國代表自己行使國家元首權利。政府首腦由本國選舉產生)。
除了這些國家,脫離前大英帝國的亞、非、美、大洋洲的各國獨立的37個國家(國家元首不是英王擔任)組成了英聯邦。
⑽ 英國的第一位國王是誰
一,撒克遜王朝(七國時代)
奧法(757-796)(麥西亞國王,東盎格魯國王,肯特國王,布萊特瓦達。)麥西亞國王奧法即位後,自稱英格蘭國王。奧法去世後,麥西亞霸業中落, 霸權轉到了西塞克斯王國手裡.所以世系轉入西塞克斯王國世系之中。其後經歷了埃格伯特(802-839), 埃塞沃爾夫(839-856)埃塞巴爾德(856-860)埃塞伯特(860-865)埃塞雷德一世(865-871)幾任西塞克斯國王後才到阿爾弗雷德大帝(871-899)該王朝最後一位國王是埃德蒙二世(1016)。
二 丹麥王朝
卡紐特(1016 -1035),丹麥國王,挪威國王,英格蘭國王。 被稱為卡紐特大帝。該王朝為丹麥王國國世襲,最後一位國王是哈瑟卡紐特(1040-1042)。
三 撒克遜王朝(復辟)
愛德華三世(1042-1066) , 英格蘭國王。該王朝最後一位國王是哈羅德二世(1066)。他就是被著名的「征服者」威廉一世(即諾曼底公爵威廉)在哈斯廷之戰中打敗的。
四 諾曼王朝
威廉一世(1066年-1087年在位)。英國國王,諾曼底公爵。就是前面所說的「征服者」威廉。
五 布魯瓦王朝
斯蒂芬·德·布魯瓦(1135年到1154年)該王朝只有這一任國王,也有將該王朝並入諾曼王朝的一說。
六 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
亨利二世(1154年—1189年)英國國王,安茹伯爵,諾曼底公爵,阿基坦公爵。這個王朝比較有意思,如「獅心王」理查和「無地王」約翰兩兄弟爭王位;愛德華三世及「黑太子」威爾士親王,當然還有羅賓漢。
七 蘭開斯特王朝
亨利四世 (1399年到1413年)。
八 約克王朝
愛德華四世(1461年到1483年)。
九 都鐸王朝
亨利七世(1485年到1509年)。
十 斯圖亞特王朝
詹姆斯一世(1603年到1625年)同時也是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
十一 漢諾威王朝
喬治一世
十二 溫莎王室
喬治五世
十三 溫莎-蒙巴頓王朝
喬治七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