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中世紀的汗熱症是什麼病

英國中世紀的汗熱症是什麼病

發布時間:2022-08-09 18:52:48

『壹』 塔蘭泰拉病發病時是怎樣的

音樂愛好者對塔蘭泰拉舞曲一定比較熟悉。塔蘭泰拉舞曲是義大利的一種速度極快的三拍子民間舞曲,在19世紀的歐洲相當流行。著名的作曲家蕭邦、李斯特、門德爾松、羅西尼、維尼奧夫斯基等都曾寫過這種無窮動式的樂曲。

塔蘭泰拉舞曲起源於義大利的塔蘭多海港,這個海港位於義大利東南海岸的阿普利亞地區。阿普利亞陽光酷烈,土地乾燥,空氣熱得像從火爐里噴出來的一樣。當地居民生著黑發,棕色的皮膚,敏感好動,愛發脾氣,正與當地酷熱的天氣相適應。這個地方有一種叫塔蘭泰拉的蜘蛛,被它咬過的人馬上就會得一種塔蘭泰拉病。

這種病通常發生在夏季七八月間天氣最熱的時候。病人不管是正在睡夢中還是醒著,會突然感到像被蜜蜂蟄了似的一下子跳起來。他們沖到屋外,跑到街上,在集市上瘋狂地跳起舞來。這時,其他被咬的人和從前被咬過的人也加入了舞蹈的人群。所有年齡、不同性別、各種民族的人中都有被咬的人。這裡面有5歲的孩子、94歲的老人,其中以年輕人和女性為多。

據17世紀親眼見過這種怪病的兩位義大利醫生和一位長老記載,這些毒蜘蛛的受害者跳舞時常常聚在一起,有時他們的幻覺使他們穿起華美的衣裳和最奇特的貼身衣服,戴著項鏈以及諸如此類的裝飾品。他們大都喜歡鮮艷奪目的紅色、綠色和黃色,最不能忍受黑色,一看見黑色就要發出叫喊,看見穿黑衣服的人就要動手,呵斥他們走開。幾乎所有患者跳舞時手裡都要揮動一塊紅布。有的把藤枝和蘆葦扔進水裡,要不就把它們繞在臉上和脖子上。他們大量飲酒,引吭放歌,有的拿著劍,形同劍客,有的用鞭子互相抽打,更有甚者,他們在地上挖洞,像豬一樣在泥里打滾。

人們認為,要治好這種怪病,音樂和舞蹈是惟一有效的方法。一旦音樂停止了,病人就會在一小時至幾天內死亡。在17世紀的阿普利亞,樂師通常會隨叫隨到。

這些病人一般要跳舞四到六天,極個別的要跳兩星期甚至一年。通常,他們在太陽升起的時候開始,一直不停地跳到上午11點。有時他們也停一下,但不是因為疲乏,而是因為他們覺得樂器走了調,直到樂器找到了原來的調,舞蹈才繼續下去。中午,他們停下來,躺在床上盡情出汗,然後擦乾身體,喝一點兒肉湯。大約下午一點,最遲兩點,舞樂又開始了,一直跳到晚上。這樣一連數日,病人精疲力竭了,病也就暫時治好了。但是,每年夏天最熱的時候,病人體內的毒液還會發作,於是年年夏天都要照此辦理,有的人甚至持續30個夏天。也有些人根本沒病,也假裝成病人,加入舞蹈的人群。這些人大多是戀愛中的女子和單身漢。有時人們戲謔地把這種舞蹈活動稱為「女人的小狂歡節」。

到了18世紀,塔蘭泰拉病似乎消失了,當地的蜘蛛也喪失了毒性。這種病像神話一樣地消失了。不過,這種怪病的確存在過至少一個世紀之久,並且危害過許多人。

當時有位叫費迪南德的醫生認為:根據一些人的說法,塔蘭泰拉病純屬虛構,也不可能有那麼多窮人,特別是窮苦婦女有錢給樂師。他們這么做只是為了排遣痛苦,是得了某種抑鬱瘋狂症。這位醫生還解釋說:阿普利亞曾是希臘的殖民地,古希臘傳統一直很強大。當地人一直信奉畢達哥拉斯和阿齊塔斯的學說,喜歡畢達哥拉斯學派的音樂,同時還崇拜希臘的酒神狄奧尼索斯、穀神得墨忒耳。在祭祀這些神的儀式上,人們也身穿色彩鮮艷的服裝,隨著音樂狂舞。這與塔蘭泰拉舞極為相似。基督教傳入阿普利亞很晚,受到當地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希臘傳統的對抗。中世紀時,教堂代替了神廟,人們跳舞被視為犯罪。直到有一天——確切日期不得而知,但肯定是中世紀的某一天——舞蹈的意義改變了。舊式的祭神舞蹈以疾病的形式出現,音樂、舞蹈、狂放的舉止才得以合法存在。人們跳舞不再是犯罪,人們成了毒蜘蛛的受害者。

對塔蘭泰拉病的根源的種種推測都缺乏充足的證據。那麼,這種病的病因究竟是什麼呢?這個問題引起了不少醫學家、音樂家和文化史專家的興趣。

『貳』 《英國史》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英國史》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17vqzT8M3D6DUD-k3Ns9Yg

?pwd=wpgt 提取碼:wpgt
《英國史 A History of Britain》
導演: Liz Hartford、Tim Kirby
編劇: BBC
主演: 西蒙·沙瑪
類型: 紀錄片、歷史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00-09-30(英國)
集數: 15
片長: 60分鍾
章節內容簡介:
1 Beginnings(3100 B.C.——1000 A.D.)
(本片在時間上橫越了4000年從鐵器時代直至今日。)
古代英國是一個興旺的地區,羅馬人稱它是一個聲望和財富聚集的地方。當時很多英國酋長已經並接受了羅馬式的規則並採取了羅馬人的生活方式。Hadrian牆的建成標志著省在英國的出現。
在羅馬帝國滅亡400之後,它的統一的夢想卻流傳了下來。Alfred公然向偽王國挑戰,並且把海盜從王國的土地上趕走,最終一個王國被諾曼人征服了。
2 Conquest(1000——1087)
九個小時的戰役(the Battle of Hastings)之後,一切都改變了,諾曼人取代了盎魯——薩克遜人,英國從此走上另一條道路。
當法國人到來時,Harold解除了他哥哥Tostig的武裝。他率領他的最後的部隊向南沖鋒了187英里。最後他在Senlac山上面對著向他沖來的威廉的騎士和弓箭手。
1066年的聖誕節那天,威廉登上了英格蘭的王位,英國成為諾曼人帝國的一部分,而威廉也成為第一個王。
3 Dynasty(1087——1216)
1066年之後,Angevin王朝征服了,Schama(作者)說「征服所迎得的是混亂、屠殺、飢荒、勒索」
留在英國人心裡的是亨利2世,那個建立了延續到今日的法律體制和城市服務的男人。盡管被人們記憶最深的是他謀殺了最powerful的烈士Thomas Becket。
在亨利的四個兒子中,兩個當了國王。其中Richard對他的父親宣戰並在十字軍東征中被捕,而John的失敗則是被他的男爵鼓動印刷了Magna Carta.
4 Nations(1216 ——1348)
威爾士, 蘇格蘭 和愛爾蘭在放棄取走他們的民族統一身份之後,統一了他們的思想,宣言要從Edward I殘暴統治下獨立。
蘇格蘭對英格蘭發動戰爭,並請威爾士加盟一同反對他們的最高統治者。而這卻導致了愛爾蘭血災。
威爾士,緊接著蘇格蘭,一個個倒在愛德華一世的鐵錘下。愛德華一世建立了自羅馬以來的最強大的帝國系統。
5 King Death(1348——1500)
這是一個關於黑死病的故事——一個骯臟的疾病在一周內傳遍整個英國。
6 Burning Convictions(1500——1558)
亨利想從羅馬教皇分離,聲稱自己就是英國的教皇。這導致了英國的改革。在那幾十年裡英國的天主教被拋棄。1536 和 1538年10000名僧侶被uprooting。修道院分解,他們的財產被重新分配。
伊麗莎白成功的策劃了宗教的政變
7 The Body of the Queen(1558——1603)
這是關於兩位女皇的故事——務實的精明謹慎的伊麗莎白和蘇格蘭的瑪麗。
伊麗莎白清楚身為一個女子要統治一個國家十分困難,並且要控制宗教世界,更加困難。當瑪麗離開英格蘭,她發現她自己已經被囚禁,唯一的自由就是聽從伊麗莎白女王的命令。
伊麗莎白完全掌握了英國的命運,在英國呼風喚雨,經過了宗教的改革和,戰勝西班牙無敵艦隊之後,她成就了偉大的大不列顛。
8 The British Wars(1603——1649)
在國家統一之前,查爾斯一世相信君權神授能解決能夠安定當時分崩離析的國家。
從蘇格蘭的祈禱書開始蔓延到對稅收抵制和議會的要求。在這場王權與議會、騎士與圓盧黨、蘇格蘭威爾士以及愛爾蘭的戰爭中,最終死亡了75萬人。
這場戰爭最終以英國的統一為結局,但統一後不再是聯合王國,取而代之的是聯合共和國。
9 Revolutions(1649——1689)
內戰的結果是英國成為由奧利佛?克倫威爾領導的無君主的共和體。克倫威爾通過強暴的手段進行統治。當議會公然挑戰的他的權威,他攻擊議會並將它關閉了。他除了給自己起了一個冠冕堂皇的名字之外,一切所作所為與國王毫無差別。
但當克倫威爾死後,查爾斯二世復辟了帝國。
10 Britannia Incorporated(1690——1750)
17世紀90年代英格蘭,沉浸在光榮革命的勝利的喜悅中,他們迎來了新的時代,新的國王——威廉三世。然而在正在遭受的貧窮和飢餓的蘇格蘭,依然支持被罷免的王國詹姆斯二世。
蘇格蘭和英格蘭的關系轉這點是1692年的Glencoe屠殺。半個世紀後,兩個國家在利潤的驅動下成為了合夥人,並且在1707年實現的聯合。
11 The Wrong Empire(1750——1800)
一個人怎麼能讓自己的自由過多地區從與世界。 一個對自己軍隊不信任的國家,變成了地球上軍事最強大的國家。帝國的自由變成了帝國的奴隸嗎?
在野心、奴隸和勇敢地探險的幫助下英國建立了一個強大帝國,將它的國旗插遍了全球。通過令人上癮的茶葉、糖和咖啡貿易,它控制了殖民地。
12 Forces of Nature(1780——1832)
英國從1789年法國革命中吸取了不少的經驗。這個章節將解釋這一點。
13 Victoria and her Sisters(1830——1910)
維多利亞女王18歲登基,、統治一個令人疼痛但在工業革命中迅速發展的國家。
混亂和革命預示著s和t,但事實上家庭生活習慣和傳統依然是國家穩定的基石。
14 The Empire of Good Intentions(1830——1925)
大英帝國承諾了和平、穩定和繁榮。但在愛爾蘭和印度卻如此相像的充斥著暴力和飢荒。
15 The Two Winstons(1910——)
最後一章陷入了對過去的英國20世紀的歷史的沉思中。
探討了英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命運。消沉和不安的戰後和平。
十字軍東征和世紀宣言給我們什麼暗示 Orwell's 1984的英雄Winston Smith預見了同時代的政治前景?
英國史介紹
對於一個不了解英國歷史的人來說,本片是很好的教材。本片再現了英國文明的成長歷程,從巨石文化的新石器時代到輝煌的伊麗莎白時代,穿越17世紀暴亂的國內戰爭到日不落大不列顛帝國。這是一個生動的,有些情景可以說是血腥的故事。它有15個章節組成。從令人毛骨悚然的黑死病在短時間內使英國一半的人喪生。Henry II, Anne Boleyn和Thomas Wolsey的政治操控致使英國與羅馬天主教決裂……
在古代、中世紀時期,英國這個大西洋中的蕞爾小島,未受到人們的重視。在古代人所繪制的世界地圖上,英國被置於地球邊緣的天涯海角。當時歐洲大陸的人,隔著英吉利海峽,隱隱約約見到不列顛島岸邊霧茫茫中的灰白色山崖,稱之為阿爾比昂。在古代詩歌中,這個名稱就是指英國。至於島上的具體情況,知道的人很少。直到中世紀,一些歐洲大陸的人還以鄙夷的眼光來看待它。1414年,在黑海岸邊的康士坦察召開的一次天主教國際會議上,法國、德國、西班牙等國的代表認為,英國不過是像丹麥、葡萄牙一樣的小國家,它的代表不能與其他大國代表平起平坐,不應享有表決權。
但到了近代,英國一躍而為在歐洲舉足輕重的強國。在國際斗爭中,它的代表縱橫捭闔,折沖樽俎,各國統治者無不對之刮目相看。靠了日益富強的國力和強大的海軍,英國先後在16、17、18世紀擊敗了西班牙、荷蘭、法國,成為所向無敵的海上霸主。英國的船艦,馳騁於世界各地的海洋上,氣勢洶洶,不可一世。以後它又將殖民主義的觸角,伸向全世界各個角落,逐步建立起人類有史以來最龐大的「日不落」殖民帝國。凡陽光一天24小時照耀之處,都可以看到英國殖民主義者的旗幟在飄揚,英國近代歷史也就成為這時期世界歷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正像世界上別的國家、民族一樣,英國歷史也有它的特點,其重要特點之一是,長期而持久的議會傳統。從中世紀以來,英國的議會就一直存在,未曾長時期停止過。到17世紀時,議會作為領導革命的核心力量,發動了推翻君主專制的斗爭,將國王送上了斷頭台,建立了沒有國王、上議院由人民選舉產生的下議院掌握最高權力的共和國。這次革命是在歐洲封建制度發生危機的環境下產生的。它是歐洲封建制危機的最深刻、最尖銳的反映,同時又反過來對整個歐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革命中,社會中下層人民擺脫了封建制度的桎梏,意氣風發,表現出了巨大的創造性。革命時期人民的精神煥發、熱情蓬勃的氣概,引起了當時人的極大振奮。詩人彌爾頓對此歡呼道,他好像看到一個強大的民族,「像從沉睡中醒來的巨人,搖撼著他那沉重的枷鎖,奮然站立了起來!」
雖然後來克倫威爾建立的軍事專政的護國公制,將革命的民主進程加以扼殺,為斯圖亞特王朝復辟開辟了道路,但在王政復辟時期,王黨分子竭力將歷史車輪扭轉到革命前的企圖遭到了失敗。經過二三十年的復雜斗爭後,斯圖亞特王朝再度被推翻,詹姆斯二世只得流竄國外,才逃脫了像他父親那樣被斬首的命運。
1688年「光榮革命」後,英國的立憲君主制逐漸建立並鞏固了起來。這是當時世界上最民主的政治體制。在這段時期,歐洲大陸和東方各國,普遍存在著君主專制制度。君主的意志就是法律。社會各階層勞動群眾都在專制君主的枷鎖下忍受熬煎。法國的路易十四,自稱「朕即國家」,把國家與他個人等同起來。那些匍匐於他的足下的臣僚,阿諛地稱他為「太陽王」。在「太陽王」的凡爾賽宮廷豪華奢靡的陰影下,有多少人在專制暴政的重軛下,過著暗無天日的悲慘生活!那個著名的巴士底獄「鐵面人」的故事,只是由於伏爾泰在《路易十四時代》一書中加以揭露,才為世人所共知。實際上遠比這一事件更為凄慘的事又有多少!在沙皇專制農奴制的「黑暗王國」,在「身穿裙子頭戴皇冠的答爾丟失(騙子手)」葉卡特琳娜二世及「戴著王冠的警察」尼古拉一世的野蠻統治下,俄國的千千萬萬農奴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葉卡特琳娜二世曾先後把約達80萬個農民賞賜給她的寵臣作農奴。農奴主可以任意對這些農奴加以買賣、虐待,甚至殺害。在當時俄國的兩家報紙《莫斯科新聞》和《聖彼得堡新聞》上,經常登載著把農奴和跑馬、獵犬一起出賣的廣告。女地主薩爾蒂科娃把許多農奴活活折磨至死。在這些暴君的嚴密控制下,人們在公開場合只能聽到對「太陽王」和「仁慈沙皇」的歌功頌德,但實際上,受壓榨和迫害的千萬勞動群眾,卻對殘害人民的統治者懷著刻骨的憤恨。18世紀時,法國的梅里葉曾尖銳地指出:「暴君是當代最大的強盜和劊子手。」俄國的拉吉舍夫在1790年出版的《從彼得堡到莫斯科的旅行記》一書中揭露,在專制農奴制的俄國,農民遭遇的是「帶枷的罪犯的命運、被囚於地牢的囚徒的命運、軛下牛馬的命運」。他認為沙皇是「一切兇手中最兇殘的兇手、一切罪犯中最嚴重的罪犯」;一死還不足以償其辜,他應該「死一百次」。
和上述這些國家比較起來,英國具有相對自由、民主的政治和社會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科學文化界人士得以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才智,為科學文化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有人估計,從17世紀中葉到18世紀中葉,全世界最重要的科學成就中,大約有40%都是由英國學者作出的。在世界知名的科學家中,包括從牛頓到達爾文等一系列英國偉大的學者。在哲學、社會科學方面,也是群星璀璨,先後出現了洛克、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休謨、吉本、麥考萊、韋伯夫婦、湯因比等人;在文學藝術上,莎士比亞、拜倫、雪萊、狄更斯、蕭伯納等,更是婦孺皆知。
英國的相對民主自由的政治和比較寬松的社會環境,不僅為本國人民發揮聰明才智和創造性、積極性奠定了條件,而且也為歐洲大陸專制君主制國家的進步人士提供了避難所。在近代早期,當法國掀起宗教迫害的浪潮時,數萬名胡格諾教徒逃到了英國。後來,在流亡到英國的大批人物中,包括馬克思、赫爾岑等革命家、思想家。《資本論》及其他許多馬克思主義著作,就都是在英國出版的。革命民主主義者赫爾岑在倫敦創辦了「自由俄羅斯印刷所」,並出版《北極星》、《鍾聲》雜志,發表革命民主主義文章,鼓吹在俄國推翻沙皇專制農奴制。1864年,國際工人協會,即第一國際,就是在倫敦的聖馬丁堂成立的。
英國的立憲君主制和議會制,成為封建專制國家的先進人士嚮往的榜樣。18世紀法國的啟蒙學者伏爾泰、孟德斯鳩以及法國其他一些政治家,都曾在他們的著作中,表示了對英國民主政治的嚮往。19世紀末,中國的維新運動興起的時候,英國的政治制度是維新派人士效法的榜樣。
英國歷史上的另一特點是,從中世紀以來,它的軍事官僚國家機器比較薄弱,同時它的社會階級關系流動性比較大,階級之間的界限不太嚴格。這些特點,對英國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近代早期,英國沒有常備軍和固定的警察,甚至國王本人都沒有固定的衛隊,遇到緊急狀況時,國王臨時能夠召集起來的武裝人員不過幾十人。在國家政治、軍事生活中,武裝力量主要由民兵組成。直到19世紀中葉,英國仍是世界上軍事官僚國家機器最薄弱的國家之一。馬克思曾根據這一點,認為英國在客觀上有可能通過實行普選權,用和平方式過渡到社會主義。同時,這些特點使英國的政治生活具有相對的靈活性。政治矛盾和社會矛盾往往通過小的變動即可調整,不致蓄積起來,爆發為大規模的暴力沖突。在英國歷史上,除了17世紀革命時期的內戰之外,從來沒有發生過大規模暴力斗爭事件。
上述的政治、軍事和社會階級關系特徵,造成了在英國各種政治黨派政策中和政治思潮中濃重的和平漸進的改良主義。長期穩定的政治局勢,社會階級關系流動性、靈活性較大,對科學技術發明的鼓勵,以及善於吸收國外先進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等,加上其他自然條件,使英國在世界上首先發生了工業革命。當英國工業革命剛發生的時候,在大陸上,法國大革命正轟轟烈烈地進行。人們的注意力都被法國大革命的翻天覆地的暴力場面所吸引,未曾注意在英國發生的不太喧囂的經濟技術變革進程。但一個多世紀以後,工業革命的深遠影響卻日益顯現了出來。它不但在生產技術上和經濟上引起重大變革,而且導致了社會階級結構的翻天覆地的大變化。在生產技術上,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生產量和生產率成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的增長。從工業革命開始到19世紀中葉,英國的棉紗產量增加了四五十倍,生產率也迅速增長;19世紀初,英國一個普通紡紗工紡出的棉紗,相當於工業革命前二三百個手工紡紗工同時間紡出的棉紗產量。
工業革命也大大改變了人同自然的關系和人同人之間的關系。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在千萬年的時期里,由於生產力低下,人類在無法克服的自然界威力面前,只能以依賴和屈從的態度去取得與自然界的協調。世界上大多數人,雖然終年辛勞,含辛茹苦,仍無法從自然界取得維持溫飽的衣食。直到中世紀時,在歐洲,無論鄉村或城市,約有一半的人經常處於難以維持生命的最低生活水平。遇到荒年,往往餓殍遍野。直到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在英國的坎布利亞等地還曾有許多人餓死,甚至在首都倫敦也有餓死人的事發生。就全世界來說,工業革命前,即1750年,全世界人口約7.5億人,以當時生產力的水平來看,全世界頂多隻能養活的人為10億。工業革命後,世界人口激增,100年後,即1850年為12億人,1950年為25億人。雖然人口激增,但工業革命後帶來的生產力的巨大增長,足以保證全世界人口平均收入的不斷提高。英國在19世紀的100年中,人口增加了3倍,但按人口平均計算的實際收入仍然增加了4倍。有人說,英國工業革命是一個成功的例證,因為它的結果是:「在人口增加的同時,生產出了更多的產品,按人口平均計算的產品在增長。」英國工業革命所具有的重大歷史意義,實際上超過了一般的政治革命事件。
與此同時,工業革命在交通運輸方面所造成的重大技術發展,在人際關系和國際關系方面也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在工業革命之前,各地區和各國之間的交通非常不便,山川阻隔,往往成為不可克服的障礙。各地區、各國人民之間,永世隔絕,互不來往,這是造成了人們之間互相隔閡、猜忌以至爭戰的客觀因素。工業革命後,交通運輸工具飛速發展,人際來往、國家關系越來越密切;各國與各地區都由統一的經濟鏈條聯系在一起,世界各地區人民之間利害一致性日益增強。從長遠的歷史眼光來看,四海一家的前景越來越近。
然而,我們說近代英國的政治比較民主自由,只是與歐洲大陸及東方的專制君主制相比較而言。實際上,英國在近代歷史時期,主權在民的民主進程始終未能貫徹到底。即使在17世紀革命高潮時期,以克倫威爾為首的當權派即已用殘酷手段,將要求把民主進程深入發展下去的中下層人民,及代表他們利益的平等派和掘地派加以鎮壓。平等派的領導人李爾本等被逮捕、監禁,要求民主的士兵阿諾爾德、洛克葉和湯普遜被槍殺。書報檢查制度雖然在1695年被廢除,並且以後也未再恢復,但揭露和批判現實政治腐敗的作家仍遭到迫害。著名的威爾克斯案件就是一個例證。托馬斯?潘恩也因為發表了批評英國政府的著作而遭受迫害,他不得不逃往國外。18世紀末,英國國內激進民主主義興起時,英國政府頒布法令,暫停「人身保護法」生效,又制訂「叛逆行為法」和「叛亂集合法」,限定人民的言論、集會自由,違者將遭嚴懲,直至判處死刑。法庭以「散播不滿和叛亂種子」的罪名將激進民主人士托馬斯?繆爾流放到澳大利亞。在19世紀英國進行的三次議會改革中,選舉權雖然不斷擴大,但約佔全國人口一半的婦女,始終被排斥在選舉權之外。一直到1918年第四次議會改革時,婦女才取得了選舉權,而且年齡被限定在30歲以上。英國工人運動興起後,英國統治階級多次用武力對工人加以鎮壓。1819年發生了「彼得盧屠殺」慘案。憲章運動時,政府調集軍警,屢加破壞,最後竟命令「鐵公爵」威林頓率大批武裝力量來對付工人群眾。
當英國作為國外先進人士避難所的同時,英國統治階級在對外關繫上卻執行著鎮壓革命和殖民侵略的政策。法國革命開始後,英國統治者成了當時反對法國革命的主要倡導者和組織者。從18世紀末到1815年的滑鐵盧戰役,英國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20餘年的反法戰爭。在英國推行殖民侵略過程中,英國的殖民主義者在世界廣大地區搶占土地、屠殺人民、掠奪財貨。英國國內的工商業繁榮,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靠了掠奪殖民地人民的血汗。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就是由英國殖民主義者挾其堅船利炮,用血與火的手段,通過鴉片戰爭強加到我國人民頭上的。所以在世界近代歷史上,英國也扮演了反動的角色。
英國的工業革命,雖然具有巨大的進步作用,但在它的早期也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工業革命後,資產階級的財富飛速增長,但勞動群眾卻反而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在工業化的資本主義社會,工人階級「無論作為一個人或一個階級,都不能像人一樣的生活、感覺和思想」。拿卡萊爾的話來說,工業革命後所建立起來的工廠,不過是像「昏暗、骯臟的牢房」。1851年在倫敦水晶宮舉行世界博覽會時,英國的產品琳琅滿目,參觀者都對之贊不絕口。英國的工商業者作為「世界工廠」的主人而志滿意得。帕麥斯頓在講演中說:「我們的民族顯示出一個榜樣,即在我們的社會中,每一個階級都以歡樂愉快的心情,接受了上帝安排給他們的命運。」然而事實卻是,工業革命時期,在新的工廠制度下進行勞動的工人階級,他們的工資待遇、勞動條件、生活條件都處於非常悲慘的狀況下。在迅速興建起來的大城市中,社會秩序混亂,環境污穢骯臟,工人們麇集在嘈雜、喧囂的廠房中,無日無夜地辛苦勞動。大工業城市成了沒有詩歌、花朵和友愛的荒漠。英國學者哈孟德說,這些「新式的紡紗廠和新式煉鐵廠,就好像是金字塔一樣,把它們長長的陰影投射在這個以它們為自豪的社會之上。」工業革命後,「邁達斯的禍害」在社會上到處彌漫,就好像古希臘寓言中的國王邁達斯一樣,人們貪婪地企圖把一切都變成黃金,結果卻丟掉了許多遠比黃金更寶貴的東西。工業化後的資本主義社會,只說明「人類社會的被奴役,而不能說明人類社會有力量」。湯因比指出:「工業革命證明了,自由競爭可以創造財富,但不能創造幸福。」現在我國在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吸取英國工業革命的經驗和教訓,值得注意。

『叄』 歷史上的瘟疫怎麼結束的

人類與瘟疫的戰爭不會結束
十六世紀以前的流行病

有史以來,人類就一直在應付不斷涌現的各種各樣的瘟疫,最早記錄大規模流行病的是公元前4000年的埃伯紙草文。那個時代對人體的生理和病理解釋是以四體液為基礎的,在此知識結構上,對疾病多數冠以急性熱病或瘧性熱病,而不會有與病因相關的名稱。羅馬名醫蓋倫在世紀初提到,希臘文用loimos是表示任何一種死亡率高、同時侵染許多人的嚴重疾病,可以理解為現代所說的傳染病。正因如此,要對古代的瘟疫作出判斷,就顯得很困難。
據醫史學家考證,在羅馬時代曾有過五次大規模的疾病大流行,79年伴隨著維蘇威火山爆發後而產生的瘟疫,日死萬餘人,125年的一次蝗災之後,傳染病導致80餘萬人死亡,164年發生於羅馬帝國東部,兩年後傳入羅馬,並迅速在周邊地區傳播開來,這場被疑為腺鼠疫的瘟疫使羅馬城每天有千餘人走上不歸之路。此外在251年和312年發生兩場天花大流行。羅馬帝國時期,因疾病而帶來的死亡威脅,幾乎沒有中斷過,瘟疫對羅馬和羅馬人所產生的破壞力足以摧毀這個強盛一時的帝國,成為羅馬帝國癱瘓的因素之一。
傳染病對人類生活和文明進程的影響常被史學家所忽視,但中世紀肆虐歐洲大陸的流行病,對人類的蹂躪堪稱空前絕後,麻瘋病、鼠疫、梅毒等,曾使歐洲跌入恐怖的深淵,是黑暗中世紀的另一個寫照。
除傳染病,還有"聖安托尼之火",壞血病和舞蹈病,英格蘭出汗病的大流行。就疾病而言,在法國流行的疾病有白喉、腹瀉、傷寒、痘症、天花、斑疹傷寒、小兒麻痹、"登杜"、疥癬、百日咳、猩紅熱、流行性感冒;英國有間歇熱、出汗病、萎黃病、黃疸病、肺癆、癲癇、頭暈病等。

動搖中世紀的黑死病

薄伽丘和他的《十日談》不僅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也是歷史學家和醫學史家了解十四世紀發生在歐洲的那場災難性的瘟疫的經典之作,它詳細准確地描述了被稱為動搖中世紀的黑死病。
爆發於1346年的鼠疫被稱作"黑死病"。1346至1347年,中亞、埃及和歐洲南部幾乎都被黑死病的恐懼所籠罩,然後勢不可擋地沖擊到西西里、義大利南部和法國南部。1349年,經過荷蘭法國傳播到英國德國和波蘭,1351-1352年又傳到俄羅斯,1357出現在多瑙河流域,1359年佛羅倫薩再度受損。疾病在出現後,輪番地由弱變強或由強變弱,1439年到1640年間,中世紀歐洲貿易的重要集市法國的貝桑松曾發生過四十次鼠疫,奧爾良則有二十二次之多,塞維利亞是當時世界的中心,遭受的劫難就更慘重了,鼠疫就這樣一直延續到十八世紀才終於消失。
據史書記載,佛羅倫薩在1348年的災難中死去十萬人以上,威尼斯和倫敦也各達到十萬人,巴黎五萬人,科隆在1451年有二萬一千人死於鼠疫。1350-1400年間歐洲人均壽命從30歲縮短到20歲。據牛津大學校長理查費次臘爾弗稱,當時學生人數由三萬人降到不足六千人。
當鼠疫無法遏制地在歐洲大陸橫行時,中世紀的帷幕就此落下了。無論是主教、貴族、商人還是窮人都無法逃脫這種瘟疫的屠戮,黑死病成為中世紀死神的象徵。這游盪在中世紀歐洲天空的死神,直接導致了歐洲發生某些結構性的變化,大量的神父染病死亡,動搖了"瘟疫是上帝對罪人懲罰"的這一基本信念,使教會對人民的精神控制嚴重削減。醫學領域,人們開始放棄信仰療法,試用世俗的方法解決威脅人類生命的問題,急需研究抵制瘟疫的措施;政府頒布衛生法令和法規,嚴格規定城市生活的衛生准則,有效遏止疾病的傳播。

隔離醫院 衛生法 海港檢疫

一開始,醫生對此疾疫束手無措。薄伽丘說:"沒有醫生的忠告,沒有葯可以克服或減輕疾病"。中世紀在對付傳染病肆虐時,醫學的力量沒能起作用,博學的醫生為了使彌漫鼠疫的空氣清潔,勸民眾使用強烈的臭味來"以毒攻毒",讓病人空著肚子在廁所中,吸幾個小時的臭氣。主要的治療術依然是剌胳放血,對付膿腫用吸血器吸、剌割或燒灼,或者用無花果與洋蔥混入酵母菌,將膿腫破開,以治潰瘍方式治療。但事實證明這些做法是無濟於事的。
相反,歐洲各國政府在對付這場災難時發揮了重要作用,自"黑死病"發生後,從三世紀就流行的關於個人防疫的《保健指南》,轉而著重對鼠疫的防疫和敘述。當瘟疫流行之初,米蘭當局曾採取有力措施,使該城數月未遭鼠疫侵襲。
1374年威尼斯首先頒布對所有來往客商,無論是已受傳染的或有感染嫌疑的一律不準進城。1377年,在亞得里亞海東岸的拉古薩共和國頒布對海員的管理規則,在距離城市和海港相當遠的地方,指定為登陸之所,所有被疑為鼠疫傳染者,須要在空氣新鮮陽光充足的環境里停留30天才准入境,這種辦法被稱為Trentina,後來又延長到40天,稱為四旬齋(Quarantenaria),這也就是我們現代通用的名詞:海港檢疫。1383年,馬賽特設海港檢疫站。1863年在中國成立海關醫務所,由傳教醫生擔當海關醫務官,負責對港口進出的船隻作傳染病和流行病的檢查,18世紀90年代,廣州香港爆發鼠疫,《海關醫報》刊載了各地對鼠疫流行、傳播和疫情的報告。
十一世紀歐洲就已存在的隔離院由收容麻瘋病人的轉而收受黑死病人,患者被安頓在城外指定的地方,實行隔離,凡得知有人患病,即需通報。十三世紀以後隔離病院不屬教會管轄,市政管理的醫院隨之出現。
除此之外,市政府還將防禦鼠疫的公共衛生措施用法規定下來:對所有有傳染嫌疑的房屋,都施以通風和熏蒸,室內傢俱在日光中曝曬消毒,有傳染可能的衣服與被單等全部焚燒,同時對街道和水源加以管制。
其實上述措施與抵禦麻瘋病的方法相類似,但人類往往很健忘,一旦瘟疫離開後,人類又開始歌舞昇平,健康和衛生觀念,不久就被人類遺忘,回到原來的生活方式,當災難再次降臨,一切被摧毀,當人類再次束手無策時,又將從頭來過,不斷重復著歷史。中世紀後期的這場鼠疫之所以在人類歷史上如此重要,在於基本的衛生法規和措施被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來,而且也有了良好而切實的衛生和預防觀念和措施。當十五世紀鼠疫再次侵襲歐洲大陸時,社區衛生的觀念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這一次城市很快復原,政治和文化都不需花更多的精力關注這場疾疫,而醫學卻在對付瘟疫的進程中成長。

『肆』 席捲歐洲的「聖安東尼之火」是什麼

中世紀的疾病是殘酷的。

無論是改變了世界的黑死病,還是能在數小時內發病死亡的出汗病,中世紀的歐洲人總在忍受著各種神秘而痛苦的疾病。

今天,要和大家科普另一種疾病:聖安東尼之火。

最後

聖安東尼之火盡管有一個藝術氣質的名稱,但在中世紀,它奪走了數萬人的生命,讓成千上萬的人變成不完整的殘肢。

在科技並不發達的過去,人們並不真正了解病因,因此在幾百年前疾病爆發時期,人們認為是「信仰治療」治癒了自己,有時為了治癒疾病,在病房懸掛聖安東尼的畫像。

然而,從現有的科學來說,信仰並不是治癒疾病最主要的因素。

之所以能取得勝利,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聖安東尼的信徒們建立了近400家紅色醫院來治療這種疾病,並用健康的糧食取代了黑麥,才逐漸好轉。

如今,隨著技術的進步,食物也越來越豐富,麥角中毒已經遠離我們的生活。

『伍』 1552年,誰寫了名為《汗厥症治療芻議》的書

1552年英國著名的醫生約翰·凱厄斯寫了一本書,名為《汗厥症治療芻議》。這種疾病俗稱為英國汗熱病。凱厄斯發現,在中世紀前英國歷史上從未見過這種疾病。

『陸』 中國史書有無關於大規模瘟疫、傳染病流行導致大規模死亡的記錄死亡數煩請盡量具體些,謝謝

一 黑死病--中世紀瘟疫 上世紀重演

流行性淋巴腺鼠疫,俗稱「黑死病」,這是一種以老鼠和跳蚤為傳播媒介、傳播速度極
快的傳染病。中世紀時,一場肆虐歐洲的黑死病,加上戰爭和飢饉,使歐洲約半數人口命
喪黃泉。就這次災難所導致的死亡人數、混亂程度和恐怖心理而言,超過了20世紀的兩次
世界大戰。
黑死病是一種可怕的疾病,有親歷者寫道:「這種疾病的症狀是劇烈的發燒和冷顫,患
者感到頭痛欲裂,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不能動彈。劇烈的疼痛蔓延到後背和四肢。腋窩
和腹股溝出現紅色的腫塊,一旦觸碰就會非常疼痛。皮下會出現大量的出血點,最後形成
黑色的血淤。患者神志恍惚,不停地呻吟,煩躁不安地翻來滾去,反復抓扯床單。他們的
狂躁不安只有在陷入休克時才會稍稍得到緩解,而只有死亡才會最終停止這一切。」
上世紀初舊金山爆發黑死病 ,提起「黑死病」,許多人會以為只是發生在歐洲中世紀的
歷史,卻對上個世紀初舊金山爆發的「黑死病」少有了解:1900年~1905年以及1907年~
1908年,舊金山有280人感染了鼠疫,其中172人死亡。
第一個死亡者是唐人街華人 ,1900年3月,舊金山第一個患上黑死病的人死亡。他叫黃
初景,41歲,是一名居住在唐人街的木材商人。市政衛生部門不等確切的診斷結果出來,
連夜用繩索將唐人街的建築物圍起來,將這個社區隔離了。衛生部將責任推給了當地所有
華人居民,而白人在唐人街開辦的商業企業卻沒有被隔離。
隨著更多人染上這一烈性傳染病,美國政府才不再針對唐人街,並派來路伯特·布魯專員
,路伯特上任後採取了強有力的公共衛生措施,著重消滅老鼠和鏟除便於鼠類大量繁殖的
環境。他用水泥建築取代了木結構建築,還發起了一次鼓勵人們捉老鼠的運動,每捉一隻
就獎勵10美分。布魯的努力最終建立了廣泛的「防鼠聯盟」,黑死病才沒有繼續泛濫下去


二 西班牙流感--奪命5000萬 國王也中招

第一次世界大戰,人類陷入自相殘殺之中,死亡者數十萬,成為人類歷史上的一場浩劫
。然而,就在這場浩劫快要結束的時候,一場流感的爆發奪去了近5000萬人的性命,這就
是上世紀人們聞之色變的西班牙流感,或稱1918年流感。今年10月5日,科學家研究發現,
西班牙流感實際上就是禽流感的變異。
美國遠征軍把病菌帶到歐洲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世界處於大動亂、大改組,兵荒馬亂
、民不聊生,西班牙流感就在此背景下發生了。當時西班牙首先公布了流感疫情,故稱之
為西班牙流感。由於此次流感引起世界性大流行,發生在1918年故也稱之為

三 日本腦炎--發病五年後仍有後遺症

「日本腦炎」是一種通過蚊子傳播的中樞神經系統急性傳染病,1924年在日本暴發,因此
得名。14歲以下的兒童尤其是男孩,容易感染「日本腦炎」病毒。日本腦炎在亞洲與南美
洲十分流行。近來,在美國的塞班島與澳洲大陸等地區也出現了日本腦炎的病例。
日本腦炎是自然病毒引起,人、動物與大多數家禽都可能感染日本腦炎,其中豬最容易
感染。日本腦炎的主要傳播媒介是蚊子(庫蚊),大多數人都容易感染該病。日本腦炎在
10歲以下,尤其是2~6歲的兒童中傳播最廣。男性的感染比率大於女性。
日本腦炎的潛伏期為5-15天。主要的症狀為發燒、抽筋與深度昏迷。目前為止,日本腦炎
的治療並未有很大的突破,仍是以支持療法為主,給予生命癥候的支持,以及降腦壓葯物

超過一半的存活兒童,在發病後一年後仍有腦波之異常。四分之三的存活者,在發病五
年後,仍然有行為或精神狀態方面之異常。雖然已經知道日本腦炎的死亡率及後遺症相當
厲害,但在目前尚未有很有效的治療方法,所以預防是重要的手段,比如種疫苗,和出外
旅遊(尤其野外)時要穿長袖衣和噴驅蚊水。
今年9月南亞死1000多人 ,今年9月南亞地區也爆發過較大規模的「日本腦炎」,
造成1000多人死亡。發生疫情的地區主要是尼泊爾和印度,死者大部分是小孩。
印度北方邦發現今年第1例日本腦炎患者以來,當地已經有2000多人染病,其中以兒童為
主。有關專家說,約有30%的患者會終身殘疾。尼泊爾衛生部表示,隨著雨季的結束疫情就
會有所減緩。

四 霍亂--人類最可怕瘟疫之一

烈性腸道傳染病 通過水、食物、生活接觸、蒼蠅等傳播 致死率可超過50%
霍亂,被描寫為「曾摧毀地球的最可怕的瘟疫之一」,是由霍亂弧菌引起的烈性腸道傳染
病,發病急,傳播快,屬國際檢疫傳染病。從1817以來百餘年間,霍亂共發生8次世界性大
流行,其中1961年的那次報告患者高達350多萬。現在每年有10萬人死於該病。
在英國首次流行,1831年,沒有人想到,一場將持續幾十年的霍亂大潮即將來臨。在第
一波霍亂菌的襲擊中,英國至少有14萬人死亡,一些小村莊幾乎全村覆滅。
當然,對於19世紀初的人類來說,這種可怕瘟疫發生、傳播和控制都是一個謎。每天,在
英國的城市和鄉村,都有靈車不斷地往墓地運死人,工廠和商店裡沒有人的活動,人們到
處尋找葯物,作最後無力的掙扎。當患者從腸痙攣到腹瀉,到嘔吐、發燒,在幾天甚至幾
小時後面臨死亡時,人們能夠感受到的,除了恐懼,還是恐懼。
發現病菌科學家獲諾獎
100多年來,霍亂有8次世界性大流行的記錄。當第五次霍亂到達埃及時,當時應埃及政
府邀請,德國細菌學家科勒在當地進行了研究,發現了霍亂的致病菌——「逗號」桿蓖即
霍亂弧菌,1905年他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
自1961年起,霍亂爆發第7次世界性大流行。由埃爾托生物型霍亂弧菌引起的霍亂開始從
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向毗鄰國家和地區蔓延,迄今已波及五大洲140個以上的國家和地
區,報告患者350萬以上。到1992年10月,由非O1群的一個血清型——O139霍亂弧菌引起的
新型霍亂席捲印度和孟加拉國的某些地區,至1993年4月已報告十萬余病人,現已波及許多
國家和地區,有取代埃爾托生物型的可能,有人將其稱為霍亂的第8次世界性大流行。

霍亂讓人們知道養成良好飲食衛生習慣的重要性。「不幹不凈吃了沒病」被「飯前便後
要洗手」所取代。不良的飲水、飲食習慣會直接把病菌吃進體內,例如,由於霍亂菌在酒
精中仍可以存活,生吃的醉蝦、醉蟹往往成為傳染源;還要注意不喝生水,桶裝水最好燒
開後飲用。保持良好的衛生環境,不給病菌和病毒存活的空間;注意不到衛生條件差的環
境中就餐,在就餐時使用公筷,阻斷交叉傳染;勤洗手等等。
霍亂菌平均每年讓幾十萬人上吐下瀉,霍亂菌在衛生狀況不佳的國家甚為常見,而疫苗
也只有部分效果,並且還因其副作用而被某些國家禁用。目前,霍亂並沒有隨著衛生等生
活環境的改善而消失,前幾年日本就出現過這種腸道流行病。霍亂菌的基因簡單,遇到外
界刺激(如葯物等),基因突變的隨機性很大,造成細菌的抗葯性。
目前的現象是,許多人有病亂吃葯,濫用抗生素的情況十分嚴重,以前,幾十個單位的青
黴素就可以治病,現在需要100萬單位才可能起作用,同時也帶來另一個問題:用葯過量產
生的副作用同樣影響人的免疫力。

五 軍團病--「軍團菌」作祟 溫水中孽生

呼吸道感染疾病 夏秋季為高峰 經空氣的傳播性很強 病死率達10%
軍團病並非是一種軍隊的職業病,而是一種呼吸道感染疾病,其病菌存在於水汽中。軍團
病即大葉性肺炎,是一種細菌性肺炎,症狀與肺炎基本一樣。1976年,美國退伍軍人大會
在費城召開時,首次發生「軍團病」,該病因此得名。
全球共發生過50多次
1976年美國建國200周年之際,一批退伍老兵在費城「斯特拉福美景」飯店聚會,兩天後
與會人員中有180多人相繼出現高燒、頭痛、嘔吐、咳嗽、渾身乏力等症狀,90%的病例胸
部X光片都顯示出肺炎跡象。大會總部所在賓館附近的居民中有36人也出現了相同症狀。共
有34名患者因此死亡。疫情發生後,醫學專家從病死者肺組織中分離出了致病病菌,稱為
「軍團菌」,此病也因此得名「軍團病」。此後,軍團病在全球共發生過50多次,近幾年
在歐洲、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均有流行。
長期吹空調應小心
據估計,在美國每年都有8000~18000人感染上軍團病。有些軍團病感染者所表現出來的
症狀比較溫和,甚至根本就沒有得病的跡象。
一般來說,當水溫在31到36攝氏度之間,水中又含有豐富有機物時,這類菌可長期存活,
當水溫升高到60攝氏度以上,軍團菌就不易生存了。城市中的軍團病主要由孽生在空氣加
濕器、蓄水系統、空調系統等潮濕環境中的軍團菌引起。
軍團菌經空氣傳播。空調系統的水箱是軍團菌的理想繁殖地方,可經管道遍布整座建
物。因此長期在空調室內的人,應特別小心。世界上首次發現軍團病時就是由空調冷卻水
傳播的。
目前已知軍團菌可寄生於天然淡水和人工管道水中,也可在土壤中生存。研究表明,軍
團病潛伏期5到10天不等。主要症狀表現為發熱、伴有寒顫、肌疼、頭疼、咳嗽、胸痛、呼
吸困難和腹瀉等,病死率達10%,病情嚴重者會死亡。一般不會人為接觸傳染,與一般肺炎
不易鑒別。軍團病可以用紅黴素等抗生素進行治療,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六 瘋牛病--元兇是羊不是牛

瘋牛病即牛海綿狀腦病(醫學上簡稱BSE),最早1986年在英國發現,到目前為止,西歐
(主要是英國)已出現了18萬多個病例。
1986年10月,英國東南部阿福德鎮的一隻奶牛突然病倒。這頭奶牛先是四蹄發軟,口吐白
沫,後來便渾身顫動,肌肉抽搐而死。經驗豐富的獸醫說,這頭牛患的是「瘋牛病」,後
來一隻貓也患上了同樣症狀的疾病。人們很快聯想到這種瘋牛病可能會傳染給人類。果然
,10年後的1996年英國一個叫史蒂芬的年輕人慘死於瘋牛病引起的「克雅氏症」。一場震
撼世界的瘋牛病危機爆發了。
感染後毫無症狀
不僅在歐洲,瘋牛病在全球范圍內都發現過,阿曼、加拿大、美國等20多個國家發生過
瘋牛病,平均每100萬人中每年出現一個病例。這種病一般有幾十年的潛伏期,患者最終發
病的年齡往往在50-60歲。機體感染後不發熱、不產生炎症,但一旦發病,病情發展極快,
患者出現精神失常、怕光、怕聲音、怕觸摸等中樞神經系統症狀,肌肉抽搐、變硬並出現
痙攣,死亡率為100%。患上克雅氏症狀的人臨死的時候情形非常恐怖,往往驚惶失常,口
里說著胡話,腦海里出現著各種錯亂和可怕的圖景,連身體也失去平衡感。這是因為,已
經進入人腦細胞的這種蛋白在發病的時候變異擴張如鋸齒,在人的大腦中撐出無數個可怕
的小洞,造成人的異常痛苦、恐怖和精神錯亂。更為嚴重的是,現有醫療技術在患者生前
無法確診該病,只有在患者死後用顯微鏡觀察其腦組織切片才能找到死因。
爆發瘋牛病的原因是,在英國和歐美許多國家的一些飼料加工廠,把羊等動物的內臟和
骨頭加工成動物飼料,估計有些牛飼料來源於患有羊瘙癢病的羊內臟。英國有較多的羊瘙
癢病,該病是一種在綿羊和山羊發生的自然感染性神經變性病,潛伏期長,起初不易察覺
。動物發病是以經常刮擦柵欄的瘙癢動作開始,故名羊瘙癢病。病羊逐漸出現震顫和運動
失調,多在發病6周至6個月內死亡。牛食用含羊瘙癢病因子的飼料,經過一段時間後就會
患瘋牛病。羊瘙癢病致病因子已在實驗室內傳染給多種實驗動物,如小鼠和倉鼠。
因此,科學家認為瘋牛病很可能是通過食用帶有羊瘙癢病的飼料而獲得。
羊瘙癢病在歐洲已有260年歷史,飼料加工廠在歐洲也有較長的歷史,為什麼以前沒有瘋
牛病的發生呢?原因可能與飼料加工廠的生產程序有關。1981年前後,由於經濟原因,英國
動物飼料加工業改變了加工方法,取消了兩個可以破壞致病因子的關鍵步驟:一是取消使
用有機溶劑;二是取消了長時間的高溫蒸氣消毒,致使有足夠量的致病因子存在於動物飼
料中,動物食用這些飼料後,經過幾年的潛伏期而發病。英國政府已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控
制瘋牛病的蔓延,包括1988年7月開始停止喂養可能含有致病因子的飼料,屠殺消滅患病的
瘋牛。但瘋牛病的病原是朊病毒,具有與普通病原微生物不同的生物學特性,不僅可以通
過血液、食用肉、精液、醫院手術刀等多個途徑傳染,而且生命力非常旺盛,高溫、冷凍
、消毒等對它幾乎都沒有任何用處因此將污染的肉和骨等焚燒成灰是最好的殺滅辦法。

說起來瘋牛病也是一種富貴病。我們國家的畜牧業工業化程度還很低。我們的牛還吃不
起帶動物骨粉添加劑的飼料,所以還未發現瘋牛病。
瘋牛病還有跨物種傳播的可能,而其他動物在感染瘋牛病後沒有任何症狀,人類有可能
通過食物鏈感染瘋牛病。牛以外的其他動物,如羊、豬和其他家禽等感染上瘋牛病後會沒
有任何症狀,這種「亞臨床」症狀已在試驗鼠身上得到證實。由於沒有症狀,感染瘋牛病
的家禽和羊、豬等動物仍可能被人當作健康動物宰殺食用,進而使人染病。英國醫學研究
委員會的約翰·科林奇教授認為:「這項研究指出,牛或者其他動物有可能感染上瘋牛病
而沒有任何症狀。無論這些動物壽命有多長,它們體內都潛伏著致病因素,可能會通過食
物鏈感染人類。
可透過母嬰垂直傳染
英國科學家還發現,瘋牛症有可能由人類互相傳染,而且帶病者可能毫無病徵。英國曾
發現一名11個月大的女嬰被懷疑在母體期間從母親感染變種「瘋牛症」。她的母親早前因
為感染瘋牛症而死亡。這名女嬰的個案,推翻了「瘋牛症」只會經食用受感染肉類才染病
的說法。
科林奇的研究小組在《全國科學院學報》透露,受到直接感染者可能會毫無病徵,因此
真正受感染的人畜數目遠超估計。而當他再將此病傳染其他人時,受感染者便會死亡。科
林奇表示,倘受感染而無病徵的人類接受手術或輸血,便有可能將疾病散播。

七 瘧疾--每30秒殺死一名兒童

表現為周期性的發冷、發熱、出汗 每年奪命超過100萬 ,瘧疾作為全球最普遍、最
嚴重的熱帶疾病之一,每年在全球約有3億宗病例,大多都發生在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導
致超過100萬人死亡。在非洲,瘧疾每30秒就殺死一名兒童,這比任何其他疾病造成的非洲
兒童死亡人數都要多。得了瘧疾而倖存下來的兒童往往會大腦受損或是癱瘓,給家庭帶來
沉重的經濟負擔。
2000年4月25日在奈及利亞首都阿布賈舉行的非洲首腦會議達成了《關於在非洲遏制瘧疾
的阿布賈宣言》,《宣言》重申了非洲各國聯合打擊瘧疾疫情。聯合國把這天定為「非洲
瘧疾日」。
全球有超過41%的人口都有感染瘧疾的風險,並且由於不斷惡化的衛生系統、不斷增長的
葯品和殺蟲劑的抗性、氣候變化以及戰爭,這個比例每年還在不斷提高。
典型的瘧疾發作者,一般可明顯地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發冷期:怕冷,雖蓋厚被,仍寒
戰不休,面色蒼白。此期可持續10分鍾至1小時左右。第二發熱期:高熱(可達39-41℃)
、面色潮紅,伴頭痛、口渴、呼吸困難。第三出汗期:高熱後,突然大汗淋漓,體溫隨即
下降至正常。瘧疾除可導致貧血、肝脾腫大外,尚可引起腦型瘧疾、肺型瘧疾、胃腸型瘧
疾等而危及人的生命。
瘧疾流行的國家和地區有105個之多,九成因瘧疾而死亡的病例均發生在非洲撒哈拉沙漠
以南地區。瘧疾由於大大降低了生產力和社會穩定性而使貧窮現象加劇。農村和貧困人口
因得不到有效治療而最易受到瘧疾的侵害。在農村地區,雨季——農事最繁忙的時候——
的感染率最高。研究表明,感染瘧疾的家庭要比其他家庭少60%的農作物收成。據統計,即
使精打細算,瘧疾每年給整個非洲國內生產總值造成的損失達到120億美元。
根據宏觀經濟學和衛生委員會的報告,每年需要高達20億美元的資金才能夠實現到2010
年將瘧疾死亡人數減半的目標。然而對於貧困落後的非洲國家而言,每年拿出20億美元對
付瘧疾,是一件力不從心的事情。在目前,只有6億美元可供開支。
孕婦兒童受害最深
孕婦與胎兒也是瘧疾主要的受害者。在非洲的瘧疾流行地區,每年約有3000萬婦女懷孕
。對於這些婦女來說,瘧疾對她們自身的健康以及胎兒的健康都構成了嚴重威脅。瘧疾會
造成新生兒體重過輕、貧血甚至死亡。由於母親在懷孕期間感染瘧疾,非洲每年有20萬新
生兒死亡。在肯亞,瘧疾是最多發也是造成最大經濟負擔的疾病。根據肯亞衛生部門
的統計,在醫院治療的病人中有40%是瘧疾患者。瘧疾也是造成肯亞兒童夭折的第一大因
素,平均每天有90名5歲以下兒童死於這種疾病。聯合國最近警告說,瘧疾已經成為肯亞
的「國家悲劇」。快速有效地治療瘧疾應當應用到兒童和孕產婦的日常衛生保健中來,這
樣就可以使死亡率降低50%。
許多觀察家曾經提出的警告:抗葯性瘧原蟲越來越普遍。奎寧是目前對抗瘧疾葯品中價
格最便宜也是最有效的葯物,但是越來越多對奎寧具有抗葯性的瘧原蟲出現在大部分的非
洲地區,使得這個葯物越來越沒有用了。不過,通過將不同葯物混合在一起來進行治療能
夠抑制這種抗性。
專家指出,目前仍缺少對抗瘧疾的疫苗。疫苗可以提供一次注射持續10年的預防效果,
比擊敗瘧疾的計劃還要有更久的影響力。美國共同基礎疫苗的發起人梅林達·摩爾同意這
個說法:「許多兒童正處於死亡邊緣,所以關於疫苗的問題需要馬上受到關注才行。」就
長遠來講,只有疫苗的發展才能阻止非洲瘧疾的傷痛。摩爾說:「我們需要新的工具,歷
史告訴我們疫苗是最好的工具並且能讓瘧疾得到控制

『柒』 塔蘭泰拉的疾病名稱

人們認為,要治好這種怪病,音樂和舞蹈是唯一有效的方法。一旦音樂停止了,病人就 會在一小時至幾天內死亡。在十七世紀的阿普利亞,樂師通常會隨叫隨到。
這些病人一般要跳舞四到六天,極個別的要跳兩星期甚至一年。通常,他們在太陽升起 的時候開始,一直不停地跳到上午十一點。有時他們也停一下,但不是因為疲乏,而是因為 他們覺得樂器走了調,直到樂器找到了原來的調,舞蹈才繼續下去。中午,他們停下來,躺 在床上盡情出汗,然後擦乾身體,喝一點兒肉湯。大約下午一點,最遲兩點,舞樂又開始了 ,一直跳到晚上。這樣一連數日,病人精疲力竭了,病也就暫時治好了。但是,每年夏天最 熱的時候,病人體內的毒液還會發作,於是年年夏天都要照此辦理,有的人甚至持續三十個 夏天。也有些人根本沒病,也假裝成病人,加入舞蹈的人群。這些人大多是戀愛中的女子和 單身漢。有時人們戲謔地把這種舞蹈活動稱為「女人的小狂歡節。」 當時有位叫費迪南德的醫生認為:根據一些人的說法,塔蘭泰拉病純屬虛構,也不可能 有那麼多窮人,特別是窮苦婦女有錢給樂師。他們這么做只是為了排遣痛苦,是得了某種抑 郁瘋狂症。這位醫生還解釋說:阿普利亞曾是希臘的殖民地,古希臘傳統一直很強大。當地 人一直信奉畢達哥拉斯和阿齊塔斯的學說,喜歡畢達哥拉斯學派的音樂,同時還崇拜希臘的 酒神狄奧尼索斯、穀神得墨忒耳。在祭祀這些神的儀式上,人們也身穿色彩鮮艷的服裝,隨 著音樂狂舞。這與塔蘭泰拉舞極為相似。基督教傳入阿普利亞很晚,受到當地人心中根深蒂 固的希臘傳統的對抗。中世紀時,教堂代替了神廟,人們跳舞被視為犯罪,直到有一天—— 確切日期不得而知,但肯定是中世紀的某一天——舞蹈的意義改變了。舊式的祭神舞蹈以疾 病的形式出現,音樂、舞蹈、狂放的舉止才得以合法存在。人們跳舞不再是犯罪,人們成了 毒蜘蛛的受害者。
對塔蘭泰拉病的根源的種種推測都缺乏充足的證據。那麼,這種病的病因究竟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引起了不少醫學家、音樂家和文化史專家的興趣。

『捌』 英格蘭出汗熱

汗熱病:英國的剋星(節選自《人類瘟疫報告》第二章不醒的噩夢)

http://book.sina.com.cn/2003-06-10/3/8790.shtml

1552年英國著名的醫生約翰·凱厄斯寫了一本書,名為《汗厥症治療芻議》。書中寫道,從1485年8月的第二星期開始,英國突然出現了一種疾病並延續到9月底。這種病以出其不意的速度和奇特殘酷性把災難降臨到英國人身上。有些人早晨正在開窗戶便突然死去;有些人正與孩子在街巷中玩耍,卻突然倒了下去;還有些人正高高興興地吃飯,但飯未吃完便一命歸天。從病症發作到病人咽氣前後不用兩小時。

在凱厄斯寫書的前一年,即1551年4月,他曾親眼目睹了這一殘酷的病在英格蘭中、西部的什魯斯伯里再次爆發,然後從那兒向東南蔓延到英吉利海峽,向北擴散到蘇格蘭邊界。到了9月份,疾病卻一下子消失了。

這種疾病俗稱為英國汗熱病。凱厄斯發現,在中世紀前英國歷史上從未見過這種疾病,它於1485年首次爆發。1485年8月,亨利·都澤在博思沃思原野上打敗了約克王朝的國王查理三世,結束了英國的「玫瑰戰爭」。但當凱旋的軍隊進入倫敦時,汗熱病也被帶了進來。在短短的三個星期內,該病奪去了倫敦兩個市長、四個高級市政官、許多貴族和無數英國平民的生命。亨利·都澤七世的加冕典禮也不得不推遲。牛津大學被迫停課6個星期,學校的教員和學生不是在床上死去,就是逃離城市到鄉下躲避災難。

1485年晚秋時節,汗熱病神奇地銷聲匿跡。有人說是一場猛烈的風暴把它刮到海中去了。不管怎麼說,反正它不見了。第二年它沒出現,第三年也沒見它的影子。事實上,在整整一代人的時間中,它已不知蹤影。

1508年的夏天,它又回來了。如同頭一次一樣,它的出現是如此突然,連國王也嚇得魂不附體,來回幾次變換住所,以求逃脫死神的追趕。這次疾病滯留時間也不長,到了中秋時節,它又神秘地消失了。

9個春秋過去了,1517年,汗熱病再一次神奇地出現在英國人面前。這次,它來勢兇猛,吞噬了更多人的生命,亨利八世的大法官沃爾西就險遭它的毒手,牛津大學400多名學生被它奪去了生命,倫敦街頭喪鍾不斷。著名的政治家托馬斯·摩爾曾在信中感嘆道:「我相信,血戰沙場也比呆在倫敦城內要安全得多」。

該病的可怕之處在於突如其來,而且通常在夜間致凌晨之間襲擊人們。發病開初病人渾身發冷、顫抖,有的還伴隨著頭疼、背痛、乾渴、食慾不振、呼吸短促或高燒。幾小時後,病人或是立即痊癒或是在昏迷中死去。

該病的另一特徵是特別「偏愛」英國人。其他疾病在英國出現後,通常會穿過英吉利海峽傳播到歐洲大陸去。而該疾病好似專與英國人作對。疾病爆發了6次,只有1582年那一次傳到了歐洲大陸,在德國紮下根,翌年又傳播到北歐和中歐地區,其他5次都局限在英國境內。

1528年6月發生的那場汗熱病是第四次爆發。亨利八世的情人,即他後來的妻子安妮·博珍也染上了疾病。雖然後來她被治癒了,但其他很多人都沒有她那份運氣,他們紛紛死於疾病惡魔的手中。

汗熱病的具體病因至今還是個謎。人們對它的解釋更多的只是一種猜測,凱厄斯認為,被陽光蒸發的大地惡霧和水蒸汽也許是該病的主要病因。他還說,疾病之所為喜歡襲擊英國人是由於英國人食肉過多、飲酒過甚,並食用了過多帶病毒的水果,而且生活優裕的中年男子尤其是疾病進攻的對象。

貧困的人們好像確實比富有的紳士抵抗力要強得多。也許他們悲慘的生活環境使他們逐漸地增強了免疫力。另外,窮苦的人很少去找醫生看病,而當時醫生的一些療法比疫病本身更可怕。其中一種常用的療法是找一群人看護在病人周圍並以各種方式不讓病人睡覺,因為汗熱病人大多是在睡眠或昏睡狀態下死去的。還有的醫生不僅不讓病人休息而且還讓人往病人鼻孔中壓入氣體或灌入烈醋。

1551年,汗熱病再次襲擊倫敦,也正是這次疾病促使了凱厄斯寫下了自己研究汗熱病的書。從那以後,許多人也試圖用科學方式解釋有關該疾病的問題。汗熱病究竟是什麼樣的疾病?它從何而來?為什麼它定期發生?而在它不爆發時又躲到什麼地方去了?為什麼它喜好襲擊英國人,而且受害的男人要大大多於女人?為什麼在1551爆發後便銷聲匿跡了?

汗熱病的病症很像流感、猩紅熱、斑疹、傷寒、腦膜炎等病的一些病症,其發生過程更像回歸熱,其病菌攜帶物不是人,而是多年寄生在鳥或小動物身上的虱子,但在一定環境中,如氣候條件特殊,不協調的飲食而引起的免疫力下降、人口遷移等情況下,疾病可能突然爆發。

但是,盡管這諸多解釋紛繁復雜,而且很富有想像力,可都只是一種假設罷了。400多年過去了,這些問題仍然懸而未決。而且,這種疾病如同它在16世紀一樣,也許仍在某處躲藏著,隨時伺機襲擊人類。

『玖』 鼠尾草是什麼

  1. 鼠尾草有清熱利濕的作用,適用於黃疽、赤白下痢、濕熱帶下等症。更年期盜汗期注意飲食清淡,適當鍛煉身體,要多吃蔬菜多喝水。補充維生素,增強抵抗力,還可以用針對多汗、盜汗以及更年期的BECHI鼠尾草金縷梅配方,可以輔助擴張微血管,改善微循環,鎮靜安神,緩解由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造成血管舒縮功能障礙,解決多汗問題。

  2. 鼠尾草含有的營養物質能夠促進細胞再生,修復皮膚細胞組織,凈化油膩的頭皮,調節皮膚油脂分泌,減輕炎症和腫脹的肌膚問題。幫助改善油性皮膚、粉刺、痤瘡等肌膚問題。

閱讀全文

與英國中世紀的汗熱症是什麼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人是什麼人種後代 瀏覽:371
英國現在的錢哪裡來 瀏覽:245
新加坡人和中國人哪個聰明 瀏覽:128
中國養蠶技術如何傳入西方 瀏覽:364
與越南國足踢得如何 瀏覽:510
印尼黑色boss煙多少錢一包 瀏覽:496
印尼吃飯多少錢一份 瀏覽:211
中國最大天眼是哪裡 瀏覽:886
韓國疫情怎麼評價中國 瀏覽:558
印度街邊椰子多少錢 瀏覽:159
中國有哪些上古神魚 瀏覽:439
伊朗古代的文明標志叫什麼 瀏覽:946
伊朗用什麼社交軟體類似微信 瀏覽:432
中國航空師有多少人 瀏覽:389
印度飛餅加什麼菜 瀏覽:278
中國葯監局多少工作人員 瀏覽:545
東帝汶如何分辨中國人 瀏覽:574
義大利口罩哪個國家最嚴重 瀏覽:822
越南房子100萬租金是多少 瀏覽:160
伊朗人的創新能力怎麼樣 瀏覽: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