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戰時曾浴血奮戰的英國,為何會成為二戰中最大的輸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作為主要參戰國之一的英國,雖然沒有蘇聯在蘇德戰場上的慘烈,也沒有抗日戰場上遭受如中國一般的巨大傷亡。但是,曾歷經了激烈的不列顛空戰,最高時集結了1000多萬軍隊,始終與德國處於交戰狀態的英國,說一聲浴血奮戰並不誇張。
雅爾塔會議三巨頭
因為,英國日不落帝國的美名,是需要龐大的武力、尤其是龐大艦隊作為支撐的。二戰之後,英國面臨的局面是:英國龐大的軍隊,哪怕僅僅維持日常開銷,英國都已堅持不下去。因此,英國被迫削減軍隊開支,這自然極大的降低了英國對殖民地的控制力,也為殖民地風起雲涌的獨立運動添了一把火。
最終,二戰勝利後,只過了不到20年的時間,英國的殖民體系就轟然倒塌,英國世界第一大國的地位徹底消失。而作為事實上的第一強國美國,如願以償的獲得了龐大的市場和世界老大的地位。
B. 英國在二戰實力那麼爛,為什麼二戰爆發前還那麼自信拜託了各位 謝謝
英國在2戰中守住了歐洲最後一塊陣地,使希特勒無法從西線抽出更多的兵力 去支援東線攻擊蘇聯 同時開辟北極航線支援蘇聯物資抵抗德軍。他的海軍也封鎖住了納粹海軍使得對手只能採用潛艇封鎖戰術 本土承受德國空軍主力的轟炸 所以說英國一點也不爛。在二戰爆發前英國的政策是 慫恿 培養 支持德國對社會主義的蘇聯開戰(仇視共產主義)根本就沒有做好對德作戰 迷信法國的馬其諾防線,以為可以同納粹德國友好相處 以上幾點造成了英國開戰的被動。
希望採納
C. 二戰後英國是怎樣恢復國力和經濟的呢
英國本土未受創。
美國馬歇爾計劃。
戰勝國英國能夠優先獲得各種資源,說得難聽點和一戰差不多。
D. 為何說二戰爆發,就意味著英國世界霸主的地位保不住了
因為其他國家的力量都在增長,和英國的差距在縮小。
英國通過控制海洋,資源和市場來保持其統治地位。但是,英國存在致命的缺陷,那就是英國大陸的面積很小,本地人口很少,無法支撐其長期霸權。由於現代戰爭的生產力水平低和對工業規模的要求低,帆船和火葯足以席捲世界,因此英國人可以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中保持其至高無上的地位。但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第三次工業革命之時,英國人的缺點就暴露出來了。英國的小國土既無法支持最終勝利所需的龐大軍隊,也無法維持持續的世界大戰。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現代戰爭就必須有龐大的產業和人口來支持它們,因此英國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是為了忠實於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英國年輕人,大英帝國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瓦解,是否可以擊敗德國尚不得而知,英國人要統治第二次世界大戰並不容易。
E. 二戰期間英國是靠海軍還是空軍守住國土的
英國海軍強一些 但是英國主要是靠空軍守住了不列顛 因為德國沒有取得在英吉利海峽的制空權 所以登陸英國只能是空談 從二戰開始巨艦大炮的時代過去了 海戰模式向以航母為核心靠攏 所以這也證明 只有奪取制空權是海戰的關鍵(雙方沒有航空兵參加的海戰當然除外)
F. 二戰對英國的影響
二戰加劇了英帝國的衰落。
二戰時期英帝國狀況:
1、殖民地對戰爭勝利的貢獻
二戰是對英國殖民地一次忠誠的考驗。 因為在站前,各個殖民地的地位只是在語言上的規定,而是否參戰則是用實際行動明確了其主權國家的地位。 沒有令英帝國失望,在二戰中,英國殖民地除了愛爾蘭保持中立之外,其他的殖民地都相繼對德國宣戰。
並且將大量的資源運往英國,為英國的戰爭所服務。 而在這個過程中,促使各個殖民地對英國具有如此高忠誠度的並不是它們具有的同一個目標或者同一個需要,而是具有相同的恐懼。
一旦英國戰敗,那麼其殖民地也會具有相應的威脅。 所以,在這次的戰爭中,英殖民地參戰的注意力並不是集中於巴黎或者倫敦,而是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華盛頓。
2、殖民地具有分離傾向
一戰使得英帝國的霸主地位發生了動搖,而二戰促使英帝國最終走向了終結。 在二戰勝利之後,更加速了英國殖民地的離心傾向,從而使英帝國逐漸走向衰落。 總結二戰中促進英國殖民地紛紛獨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第一,《大西洋憲章》影響了殖民地的獨立。
這份憲章是英美兩國為了獲取戰爭的勝利而動員和鼓勵世界人民參加戰斗的一項工具和手段。 在憲章中聲明,英美兩國不追求領土和其他方面的擴張,並且尊重各個民族選擇政府形式的權利。 這為後續英國殖民地的迅速獨立埋下了伏筆。
第二,在二戰中,大量的殖民地人民走出國門,參加戰斗。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提高了思想和民族的自尊和自信。 他們的文化素質和軍事技能的提升為後續民族的獨立提供了基礎。第三,英國軍隊在亞洲戰場上的敗退影響了英帝國的凝聚力。
在英國軍隊在亞洲戰場上的敗退不僅使其失去了在東南亞的殖民地,而且打破了英國不敗帝國的神話。 殖民地的人民不再相信和依賴英帝國的可靠性和強大,從而使英帝國的離心速度加快。
第四,在二戰中英國減弱了對殖民地的控制, 對於殖民地提出的各項要求或者發生的動亂,僅是採取簡單的讓步或者鎮壓的方式,這加速了殖民地的離心速度。 第五,在戰爭中德國和義大利進行的偽裝同情和支持獨立的政治宣傳,減弱了各殖民地維護英帝國的決心。
3、戰時英國對待殖民地的態度
英國在二戰期間為了鼓勵殖民地人民參加戰斗,在對殖民地的統治中主要使用了三個方面的手段。 首先,英國對殖民地採取鎮壓、分化和妥協的態度,目的是維持英帝國能夠更加長久的持續。
此外,當鎮壓和分化不能夠解決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時,英國政府採用憲制改革的方式進行讓步。 最後,英國在 1940 年為了應對各個殖民地的反英斗爭頒布了殖民地發展法。
總結:
英國通過一系列手段建立的英帝國, 在經過兩次戰爭的洗禮之後,逐漸走向衰落。 盡管英國在這兩次戰爭中都取得了勝利,但是,兩次戰爭使英國在經濟上大幅度萎縮,加大了對美國和各個殖民地的依賴。
而殖民地的人民在經過兩次戰爭之後,民族獨立意識提升,從而掀起了反英的斗爭。 所以說,二戰加快了英帝國的衰落。
二戰後英國與美國的關系:
英國,位於歐洲西部,是一個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強國。在近代,英國曾輝煌一時,當了二百多年的世界霸主。鼎盛時期的英國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號稱「日不落帝國」,殖民地面積佔到了世界總面積的四分之一。
當時英國人在世界上簡直橫著走,英國人傲氣的誰都瞧不上。但在19世紀末,隨著德國的崛起,英國人的霸主地位遭到了德國人的挑戰。
為了挑戰英國人的霸主地位,德國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硬生生的把英國人拉下了霸主的寶座,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幾乎把英國人家底打光了,搞得英國人欠了一屁股債,勢力一落千丈,霸主地位只好拱手讓給了美國。不過雖然二戰後英國失去了霸主地位。
但在戰後很長時間里英國一直不服美國,直到60年代末才開始服軟。二戰後英國嚴重衰落,在戰後很長時間里仍然不服美國。
其實英國在二戰結束後不服美國的主要原因就是英國仍然有一定的實力。盡管英國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幾乎被戰爭掏空了國庫,但戰後的英國仍然是世界第三強國,和蘇聯的實力相差無幾。1945年,英國的經濟總量和工業產值並不比蘇聯少多少。
1945年春天英國本土坦克月產量達到蘇聯的70%,軍用飛機月產量達到蘇聯的95%,艦船數量更是遠遠超過蘇聯。如果加上英聯邦國家,其軍工產能一點不比蘇聯遜色。
實際上,二戰結束時英國的實力並不比蘇聯差多少。在五十年代,英國一直是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強國。蘇聯不服美國,英國人自然也不會服美國。
盡管英國在經濟和工業方面與美國有差距,但英國也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英國擁有遼闊的殖民地,雖然印度、澳大利亞等國家紛紛獨立,但大部分殖民地仍然在英國手中,那些獨立的國家仍然和英國保持著密切的關系,英國仍然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國家。
印度次大陸的棉花和茶葉、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鐵礦石和牛羊肉、加拿大的糧食、加勒比的糖、南非的稀有金屬等物資源源不斷的運往英國本土,這是其他國家不能比的。
同時,英國人雖然衰落,失去了霸主地位,但仍然在金融、航運、貿易等方面具有相當強的影響力,美國人在戰後花了很長時間才徹底壓倒英國,把英國在這些領域擠出了第一梯隊。
此外,世界上很多規則還是英國人制定的,美國人有時候也不得不按英國人制定的規矩來玩。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美國人再厲害,還是得乖乖說英語。因此,英國人自然不服美國。
不過服不服不是英國人說了算,雖然英國在戰後仍然有一定的實力,仍然不服氣,但沒過多久就不行了。因為不管是美國還是蘇聯都在排擠打壓英國,在美蘇的推動下,世界各地掀起了反殖民統治的浪潮,英法為首的殖民體繫到六十年代土崩瓦解。
英國人的勢力因此一落千丈,遭到了重創,再也無力和美蘇叫板。加上當時英國經濟增長緩慢,逐漸被聯邦德國、日本和法國超越,所以英國的地位直線下降,被擠出了第一梯隊,再也無法和美蘇抗衡。
當然,英國畢竟是傳統的老牌強國,雖然衰落,不能再和美英平起平坐,但仍然是世界大國之一。作為世界主要經濟體、屈指可數的幾個強國,英國及英聯邦的實力以及影響力仍然不是一般國家可以比。
G. 英國在二戰中起了什麼作用
一、軍事打擊
英國在軍事打擊方面最重要的貢獻是在海軍上,英國海軍是近代海軍經過一百餘年的建設後打造而成的,實力非常雄厚。英國海軍在海上全力對抗德意兩國,保證了反法西斯同盟在大西洋、地中海的制海權,這個貢獻是非常大的。
此外,英國還將改進的雷達用於海上軍艦和戰斗機中,在打擊德國潛艇和夜間轟炸德軍的戰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同時,殖民地人民「在天佑國王」的光環下,被調動起來援助戰爭,一時間,加拿大(諾曼度戰役打頭陣的就是加拿大籍士兵)、澳大利亞的幫手,非洲黑叔叔,帶著大包頭的印度阿三,裹白頭巾的阿拉伯人都來效忠。還有淪陷國,比如法國、波蘭捷克等國家的精英人士也紛紛選擇流亡英國,貢獻力量。
H. 二戰時英國的生存之道
二戰之前,英國擁有人口4800萬,其賴以生存的食物有2/3是從國外進口的,只有1/3的食物是由本國提供的。二戰中,德國對英國進行輪番轟炸,並用德國海軍截斷英國的海上運輸,致使英國很快地失去了原本賴以生存的大約2/3的食物。軍隊必須吃飽才能打仗,英國人吃不飽,不用德國人打,自己就先潰敗了。那麼,英國是如何在二戰中生存下來的呢?
不可復制的經驗
有意思的是,食物配給制雖然是食物短缺下的無奈之舉,但卻讓普通英國人比戰前戰後都吃到了更多的健康的食物,因為民眾的食物營養成分得到了政府精心地調配。
食物配給制的本質是用行政手段來配置資源。其最大優勢就是在資源非常有限的條件下,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社會資源,讓資源發揮最大的效應,從而保證人類的生存和最終目標的實現。食物配給制也是一種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只要條件適合,它就會釋放極大的能量。
通過食物配給制,首先保證了英國前線所需要的戰爭資源,比如汽油在開戰前5個月就受到了限制,為了節省燃料,老百姓不得不啃冷麵包;其次保證了老百姓生存的基本需求,如果沒有食物配給,窮苦老百姓由於買不起麵包而被餓死也是有可能的;最重要的是,食物配給保證了老百姓的充足的營養需求,從而讓他們保障了充沛的體能,為戰爭的最終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這個事例也說明,面對困難,人類是有很大潛能的。只要意志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如果不是在戰爭這種特殊時期,讓原先1/3的食物去養活同樣多的人口,是沒人敢想像的。但在戰爭中人們卻做到了,這增加了人類戰勝困難的信心,為人類增加了一筆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
配給制是違反經濟規律的,這一點我們必須清楚。這只是物品供應嚴重短缺下的權宜之計,這時候政府只能利用強制手段,控制老百姓的需求,根據老百姓的實際情況對供給資源進行分配。但老百姓的需求只是得到暫時的緩解,並沒有有效的滿足,如果長期執行下去,會導致老百姓的需求萎縮,無法提供經濟增長的動力。
因此,食物配給制雖然體現了人類戰勝困難的智慧,但它畢竟是特殊條件下的特殊產物,具有不可復制性。如果我們把特殊條件下的英國食物配給制擴展到和平、無天災時期,並把配給制的范圍擴展到全部經濟領域,那麼配給制就變成了我們常說的計劃體制。計劃體制的特點就是一切資源的分配和經濟活動都按照政府的意志來運行。前蘇聯(俄羅斯的前身)就是典型的計劃體制。這種體制的優點就是能集中一切資源做大事。蘇聯的衛國戰爭取得了勝利,核武器造出來了,衛星也飛上了天。但這種體制畢竟違反經濟規律,長期運行下去,必然引起蘇聯經濟停滯,難以持續,最終導致前蘇聯的滅亡。
(本文源自大科技*網路新說2015年第11期)
I. 浴血奮戰卻輸得最徹底,為何英國會成為二戰中最大的輸家
這是因為英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以前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國家,但是由於受到戰爭的沖擊,使得英國實力變得越來越糟糕。自己的全球霸主地位也被美國所取代,所以這也使得英國成為了第2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輸家。如果沒有第2次世界大戰的影響,英國可能實力會得到一個很大的保存。但是英國在第2次世界大戰中,實力受到了非常大的損害,也使得英國不能夠保持以前那麼強大的實力以及影響力。
現在的英國和第2次世界大戰以前的英國遠遠不能夠相提並論,並且第2次世界大戰也是一個由盛轉衰的開端。所以英國被稱為第2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輸家也是非常正常的。因為英國在第2次世界大戰中輸掉的是自己的國際地位。
J.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發揮的作用有多大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英國都是主要的參戰國,並在兩次戰爭中,成為戰勝國。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英國發揮的作用有多大?
在人類史上,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可怕的災難。跟一戰不同。這一次因為武器的升級、戰術的提升,死亡效率也大大提高。所以,這一場戰爭,遠比一戰更為殘酷。二戰的爆發,意味著英國將親自喝下自己釀造的苦酒。當年對德國縱容的綏靖政策,使得德國有機會一步步的做大。最終威脅到整個世界。希特勒肆無忌憚的進攻其他國家,納粹德國的坦克,碾壓著波蘭、法國的土地。在馬奇諾被突圍後,英法聯軍敗退,法國基本淪陷。在當時,真正還擁有實力,能跟德國對抗的大國,僅剩下英國。
而英國在馬其諾防線被突破,美國跟蘇聯的援軍還沒有到來之前,確實做了很多事情。對整個二戰,有非常大的貢獻。首先是擺脫了過去的綏靖政策,不再縱容德國對其他國家的入侵。在這一點上,丘吉爾做了非常大的貢獻。在二戰還沒有爆發以前,丘吉爾就開始呼籲,應當警惕德國,警惕歐洲即將到來的災難。不過,當時歐洲大部分都沒把這個意見放在眼裡,包括英國當時的首相張伯倫。而丘吉爾上任後,不止推動英國的抵抗運動,包括反對德國對比利時、丹麥等國的入侵。
不過,英國並沒有就此止步。他們把抵抗德國的腳步,推得更遠。在當時,丘吉爾不僅游說美國總統羅斯福。向他警告,德國如果獲得最後勝利,將會對美國帶來什麼樣的惡果。並且適當的割讓出英國的利益,以換取美國的支持。除了拉攏美國,英國甚至願意跟蘇聯結盟。這個決斷,非常需要勇氣。
因為英國跟蘇聯之間,不只是在治理國家的觀念上,有非常大的出入。在傳統的歐亞大陸競爭格局中,英國跟蘇聯也是站在對立面的。因為蘇聯一直想要西進歐洲,而英國則一直在盡力避免這種事情的發生。但在二戰時,英國不僅跟蘇聯達成了外交上的聯盟,並提出了實際的援助。丘吉爾在當時說過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如果希特勒侵犯地獄,我也會和魔鬼站在一邊」。這就是當時英國援助蘇聯的原因。
除了跟英、蘇兩大強國結成同盟。英國對於那些流亡政府,也提供了很多的援助。當許多國家被德國輕易擊敗的時候,幾乎整個歐洲,都陷入了絕望、茫然的情緒中。德國軍隊甚至被冠以不可戰勝的稱呼。而在這個時候,英國對他們提供援助,不只讓朋友變得多多的,敵人變得少少的,而且在極大程度上,能夠讓被佔領地區的民眾,重新抵抗德國。
丘吉爾也在這個時候,用他那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文筆,激情澎拜的演講,重新喚起他們的抵抗意志。英國的這些做法,並不是沒有回報的。比如像挪威、丹麥、荷蘭南斯拉夫、希臘,「自由法國」,他們都為二戰,提供了不少的商船與輪船。而且在不列顛之戰中,英國成功挫敗了德國入侵英國本土的計劃。這次勝利,極大的鼓舞了當時歐洲很多的國家士氣,並且讓納粹德國不可戰勝的神話,宣告破產。
而英國做的這些,都為後來蘇聯、美國反攻時,打下了重要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