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工業革命對英國的影響
工業革命對英國的影響:1、引起社會階級的分化,使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即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2、自由主義取代了重商主義。3、促進近代城市的興起,人口迅速增長。4、社會生產力提高,婦女地位提高,人們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發生改變。5、軍事工業迅速發展,建立了現代化的強大海軍。
工業革命的介紹
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向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大陸傳播,19世紀傳至北美。
工業革命的意義
(1)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實現了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向現代工業社會的重要變革。
(2)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它使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工廠代替了手工工場。
(3)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生產力,使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工業革命同時也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關系的變革。它使社會明顯地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
(4)為資本主義最終戰勝封建主義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5)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的局面。
(6)帶來了工業污染。環境問題在19世紀中葉以後逐漸成了嚴重的問題。
(7)開始了城市化進程。
(8)使弱小國家緩慢地走上了工業化進程。
『貳』 第一次工業革命給英國帶來的,影響有
對英國;1,大大發展了英國生產力
2,使英國資產階級力量壯大
3,使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4,使英國進入大機器生產時代,交通工具更加便利
5,英國成為最大的殖民國家和世界最強的國家
對中國;給中國人民帶來災難
引發鴉片戰爭
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國家
動搖了封建舊思想舊體制,加速清王朝滅亡
『叄』 指出英國工業革命有哪些積極作用
工業革命對英國的影響及變革
(一)經濟變革
在一系列前提條件下,最終孕育了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30-40年代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它為英國創造了巨大的社會生產力:工業革命前後80年,英國工人的勞動生產率提高20倍,棉紡廠工人生產率高於手紡工人266倍;18世紀中葉,英國的煤產量、棉花加工量都相當於世界的一半;英國工業產值占整個世界的51%,進出口貿易佔25%,鐵路超過1萬公里,倫敦成為世界金融中心.英國獲得了世界工廠的稱號,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工業革命所引發的生產力的巨大飛躍,迫切需要廣闊的市場.但英國工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受著封建制度殘余的影響和重商主義束縛.因此英國資產階級迫切要求實現經濟自由.而斯密的自由放任的經濟學理論應運而生. 事實證明,工業革命後,斯密的自由經濟思變成了自由貿易政策,使資產階級尤其是工業資產階級得了雄厚的經濟實力,工業資產階級實力大大超過土地貴族和商業貴族而成為資產階級的主體.同時,工業革命也引發了英國經濟結構和人口結構的巨大變化:工業革命後,農業在英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到21%,農村人口在全國人口中的比重從18世紀的70%下降到1841年的22%,1851年僅佔14.2%,到19世紀中葉,城市人口已超過全國總人口的50%,英國已從一個農業國變成一個工業國.
(二)社會變革
近代工業革命的偉大作用之一是使小生產轉向大生產,為社會物質財富的增長開辟了廣闊前景、並必然會帶來整個社會物質狀況的不斷改善.但是,勞動者的狀況能否改善,在生產的方式發生重大轉變時,往往受各種消極因素的制約,首先進行工業革命的英國尤為明顯.因為,在少數人占統治地位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工業革命引起的社會經濟大變革陣痛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消極因素,大多轉嫁到了新產生的勞動者階級—產業工人頭上.
因此,在整個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先後發生了「盧德運動」,「斯溫運動」,「憲章運動」.「盧德運動」屬於早期的工人運功,其目標並未指向資本主義制度,而是採取搗毀機器等生產設備的方式.除了城市中的工人開展斗爭活動之外,農民也採取類似的行動.英國工業革命期間農村中的階級斗爭,表現得最為明顯和激烈的事件,就是以「斯溫」的名字命名的農民搗毀農業機器運動,史稱「斯溫暴動」.開始於1830年的「斯溫暴動」的結局類似與「盧德運動」,都是以失敗告終.
隨著工業革命的進展,工人階級日益成長起來,並且在斗爭過程中不斷提高覺悟,從而採取了新的反抗形式,工人運動也從自發的斗爭轉變為自覺的斗爭方式.這就是19世紀三大工人運動之一,發生在英國的憲章運動.堅持了12年之久的憲章運動,其中心內容是要求普選權,盡管當時沒有達到這個目的,但是它對於促進民主進程,推動社會進步,無疑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三)制度變革
1688年,英國貴族發動「光榮革命」,推翻了復辟王朝的專制統治,《權利法案》的通過建立起以議會為中心的新的權力結構.在1701年,議會又通過《王位繼承法》.這一法案的實質是《權利法案》的補充.根據這個法案,大臣便對議會負責而不對國王負責,英國國王變成了「統而不治」的虛君,政權完全落入以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新貴族為主的議會之手.
在英國議會主權結構中,國王失去實權,權力控制在操縱議會多數的幾十個貴族及少數幾個政要手中,按20世紀初英國首相阿斯奎斯的說法:英國有一個「確立了兩百年的傳統,即歸根到底,王位的佔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議並據此行事」.國王失去了個人的權力,但國王的地位卻保留下來.貴族通過對議會的控制掌握政權,這就是君主立憲制.
亨廷頓說到:「權威的合理化和權力的集中,不僅對於統一是必要的,而且對於進步也是必要的.權力的集中對於鏟除舊秩序,摧毀封建特權和封建束縛,並為新社會集團的崛起和新的經濟活動的發展都是必要的.」由此得出的結論是:要想進步,就必須實行權力集中.雖然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掃除了封建障礙,為資本主義掃清了道路,但是若是以工業革命為分界線,前後兩個時期,事實上英國工業資產階級在政治上所處的地位是大相徑庭的.在工
業革命之前和早期,英國工業資產階級基本上處於無權地位.直到工業革命基本結束時,英國工業資產階級才獲得了選舉權.這一情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土地貴族控制的國家政權,把維護有產者的經濟利益作為制定政策的前提和依據,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基本的保障.
進入工業革命時期,正在形成的工業資產階級認為財富是立足之本,更多的把精力放追逐更多的剩餘價值方面,並不關心國家的治理和城市公益事業的建設,不急於取得政治上的權力.工業革命後期,隨著資本主義大生產的物質和技術基礎的建立,土地貴族進一步資產階級化.托利黨與輝格黨正在演變為代表整個資產階級利益的政黨,他們控制的議會和內閣實際上已把維護資產階級利益放在一切問題的首位.
總結
與政治革命大多是短期內急風暴雨式的社會制度變革不同,工業革命是經過較長時間內由分散的和個別的發現、發明和變革開始,逐漸和緩慢地積累形成的.政治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制度的專制統治,而工業革命則徹底改造了英國社會.在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相輔相成下,引發了經濟、社會以及政治等方面的全方位變革,使英國的國際地位和國家實力產生了巨大變革,並確立了英國「日不落帝國」的世界霸主地位.
『肆』 工業革命對英國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
工業革命對英國社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首先,工業革命是一次科技革命,所以它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其次,工業革命使工業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不斷的增強。伴隨著工業自然地實力不斷的增強他們也要分享相應的政治權利,英國也進行了1832年英國的議會改革推動了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布地完善。隨著英國實力不斷的增強。英國需要向外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後來就對外殖民擴張。對中國發動了鴉片戰爭。
『伍』 工業革命對英國的影響
1、引起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使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2、自由主義取代了重商主義;
3、標志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
4、促進近代城市的興起,城市進程加快,人口迅速增長,人們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發生改變;
5、中英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5)工業革命對英國有什麼作用擴展閱讀
工業革命首先出現於工廠手工業最為發達的棉紡織業。
1733年,機械師凱伊發明了「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的速度,紡紗頓時,供不應求。
1765年,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織機」的出現首先在棉紡織業引發了發明機器,進行技術革新的連鎖反應,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
從此,在棉紡織業中出現了螺機、水力織布機等先進機器。不久,在採煤、冶金等許多工業部門,也都陸續有了機器生產。隨著機器生產越來越多,原有的動力如,蓄力、水力和風力等已經無法滿足需要。
1785年,瓦特製成的改良型蒸汽機的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動力,得到迅速推廣,大大推動了機器的普及和發展。人類社會由此進入了「蒸汽時代」。
隨著工業生產中機器生產逐漸取代手工操作,傳統的手工業無法適應機器生產的需要,為了更好地進行生產管理,提高效率,資本家開始建造工房,安置機器雇傭工人集中生產,這樣,一種新型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出現了。
工廠成為工業化生產的最主要組織形式,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機器生產的發展,促進了交通運輸事業的革新,為了快捷便利地運送貨物、原料,人們想方設計地改造交通工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工業革命
『陸』 工業革命給英國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1、引起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使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2、自由主義取代了重商主義;
3、標志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
4、促進近代城市的興起,城市進程加快,人口迅速增長,人們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發生改變;
5、中英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實現了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向現代工業社會的重要變革。
(2)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它使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工廠代替了手工工場。
(3)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生產力,使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工業革命同時也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關系的變革。它使社會明顯地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
(4)資本主義最終戰勝了封建主義。
(5)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的局面。
(6)帶來了工業污染。
(7)開始了城市化進程。
(8)使弱小國家緩慢地走上了工業化進程。
『柒』 說明工業革命對英國產生了什麼影響
①17世紀中期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聯盟為基礎的君主立憲制度.資產階級利用國家政權加速推行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和措施,促進了工業革命各種前提條件的迅速形成.
②資產階級通過大規模地對外掠奪以及在國內實行的國債制度和消費稅政策,積累了巨額財富,為工業革命提供了所必須的貨幣資金;大規模的圈地運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和廣闊的國內市場.
③工場手工業的蓬勃發展,培養了大批富有實踐經驗的熟練工人,為機器的發明和應用創造了條件;自然科學的發展及其成就,特別是牛頓的力學和數學,為機器的產生奠定了科學理論基礎.
④蓬勃發展的工場手工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增加了產量,但仍然無法滿足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於是,一場生產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
『捌』 分析工業革命給英國帶來了哪些影響
(一)經濟變革
在一系列前提條件下,最終孕育了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30-40年代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它為英國創造了巨大的社會生產力:工業革命前後80年,英國工人的勞動生產率提高20倍,棉紡廠工人生產率高於手紡工人266倍;18世紀中葉,英國的煤產量、棉花加工量都相當於世界的一半;英國工業產值占整個世界的51%,進出口貿易佔25%,鐵路超過1萬公里,倫敦成為世界金融中心.英國獲得了世界工廠的稱號,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工業革命所引發的生產力的巨大飛躍,迫切需要廣闊的市場.但英國工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受著封建制度殘余的影響和重商主義束縛.因此英國資產階級迫切要求實現經濟自由.而斯密的自由放任的經濟學理論應運而生. 事實證明,工業革命後,斯密的自由經濟思變成了自由貿易政策,使資產階級尤其是工業資產階級得了雄厚的經濟實力,工業資產階級實力大大超過土地貴族和商業貴族而成為資產階級的主體.同時,工業革命也引發了英國經濟結構和人口結構的巨大變化:工業革命後,農業在英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到21%,農村人口在全國人口中的比重從18世紀的70%下降到1841年的22%,1851年僅佔14.2%,到19世紀中葉,城市人口已超過全國總人口的50%,英國已從一個農業國變成一個工業國.
(二)社會變革
近代工業革命的偉大作用之一是使小生產轉向大生產,為社會物質財富的增長開辟了廣闊前景、並必然會帶來整個社會物質狀況的不斷改善.但是,勞動者的狀況能否改善,在生產的方式發生重大轉變時,往往受各種消極因素的制約,首先進行工業革命的英國尤為明顯.因為,在少數人占統治地位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工業革命引起的社會經濟大變革陣痛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消極因素,大多轉嫁到了新產生的勞動者階級—產業工人頭上.
因此,在整個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先後發生了「盧德運動」,「斯溫運動」,「憲章運動」.「盧德運動」屬於早期的工人運功,其目標並未指向資本主義制度,而是採取搗毀機器等生產設備的方式.除了城市中的工人開展斗爭活動之外,農民也採取類似的行動.英國工業革命期間農村中的階級斗爭,表現得最為明顯和激烈的事件,就是以「斯溫」的名字命名的農民搗毀農業機器運動,史稱「斯溫暴動」.開始於1830年的「斯溫暴動」的結局類似與「盧德運動」,都是以失敗告終.
隨著工業革命的進展,工人階級日益成長起來,並且在斗爭過程中不斷提高覺悟,從而採取了新的反抗形式,工人運動也從自發的斗爭轉變為自覺的斗爭方式.這就是19世紀三大工人運動之一,發生在英國的憲章運動.堅持了12年之久的憲章運動,其中心內容是要求普選權,盡管當時沒有達到這個目的,但是它對於促進民主進程,推動社會進步,無疑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三)制度變革
1688年,英國貴族發動「光榮革命」,推翻了復辟王朝的專制統治,《權利法案》的通過建立起以議會為中心的新的權力結構.在1701年,議會又通過《王位繼承法》.這一法案的實質是《權利法案》的補充.根據這個法案,大臣便對議會負責而不對國王負責,英國國王變成了「統而不治」的虛君,政權完全落入以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新貴族為主的議會之手.
在英國議會主權結構中,國王失去實權,權力控制在操縱議會多數的幾十個貴族及少數幾個政要手中,按20世紀初英國首相阿斯奎斯的說法:英國有一個「確立了兩百年的傳統,即歸根到底,王位的佔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議並據此行事」.國王失去了個人的權力,但國王的地位卻保留下來.貴族通過對議會的控制掌握政權,這就是君主立憲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