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p51為什麼用英國發動機

p51為什麼用英國發動機

發布時間:2022-08-11 12:32:18

① P51野馬戰斗機!

沒錯美國確實軍方宣布了在近年將再次批量裝備P51野馬戰斗機,因為P51野馬戰斗機是要對付阿富汗的恐怖分子,而恐怖分子似乎一架戰斗機也沒有,RPG有打不到。好處有很多:
如果用第三,四代戰斗機打擊恐怖分子的話,代價太高了,他們所發射的導彈盡管有精確的制導系統但還是命中率不高。AH -64阿帕奇武裝直升機飛的太低,很容易被rpg擊落,而P51野馬戰斗機飛的低,命中率高,載彈量大,價格便宜(一架F22和一架AH -64阿帕奇武裝直升機足以裝備30架P51野馬戰斗機),飛行員訓練時間也短2年左右便可投入戰斗,維護費用也第(只有第三代戰斗機的五分之一)
總而言之落伍不代表就被動挨打

② 二戰中的p51機型

樓上的是P51D的照片,P51最早參戰的是P51B,還有戰術偵察型P51K(解放軍空軍最早的戰術偵察機就是它)。
Mustang I (P-51)
發動機為艾利森 V-1710-F3R,功率 1000 馬力( 746kW )/3660M,最大起飛功率 1150 馬力( 858kW )。軍械同原型機共 4 X 12.7mm 4 X 7.62mm。由於艾利森發動機功率不足導致Mustang I 高空性能不佳,所以英國空軍多把它用於低空偵察任務並配屬給空軍陸地協作司令部,並在飛行員座椅後的左側座艙玻璃傾斜安裝了一台照相機,右側對應水平安裝了一台照相機。1942 年 7 月 27 日 Mustang I 開始為空軍陸地協作司令部執行任務。
Mustang IA (P-51)
把 Mustang I (P-51) 外翼段的 4 X 7.62mm 機槍換成 20mm 機炮。
Mustang II (P-51A)
軍械重新布置,4 挺 12.7mm 機槍集中並列安裝在機翼內。後期型換裝了艾利森 V-1710-81(F20R),功率 1125 馬力( 839kW )/4700M,最大起飛功率 1200 馬力( 895kW )。英國和美國同時使用此種機型,在美國的 P-51A 基礎上發展出了 A-36A 俯沖轟炸機和 F-6A 照相偵察機。
P-51B P-51C (Mustang III)
這是首次使用英國羅.羅公司灰背隼( Merlin )發動機的機型,與美國發動機相比,體積更小、功率更大。安裝了新型四葉螺旋槳。英國人在 Mustang II 上安裝 Merlin 61 發動機的測試成功後,北美公司立即重新修改了 P-51 的設計,安裝了 Packard V-1650-3 發動機( Packard 公司生產的 Merlin 68 型兩速二級增壓二次冷卻發動機。注: Packard -普惠的前身),機身也作了結構上的加強,重新設計散熱器和副翼。機翼下安裝了流線型掛架,可掛遠程副油箱和 500 磅炸彈,後期型可掛 1000 磅炸彈。新的設計起初編號為 XP-78 ,後來改成 P-51B。
P-51B 和 P-51C 於 1943 年投產,P-51C 由北美達拉斯工廠生產。同年 12 月 1 日開始交付給駐英國第 8 航空隊,裝有可拋式副油箱的 P-51B 是第一種可以深入德境為第 8 航空隊轟炸機群護航的戰斗機。
XP-51D
裝備 Merlin 發動機的 P-51B/C 由於傳統設計,座艙向後視界極差,另外在側面輪廓線上與 Me 109 極為相似。於是想在野馬上改裝氣泡式座艙蓋,在 P-51B 生產線上抽出兩架用於測試,重編號為 XP-51D。
P-51D (Mustang IV)
P-51B的改進型,也是野馬家族中產量最大、名氣最大的一位。軍械增加到 6 挺 12.7mm 機槍,全布置在機翼內。最顯眼的改進是換裝了氣泡式座艙蓋,極大地擴展了飛行員的視界,特別是向後視界。後機身也做了修改,P-51D 後期型在垂尾前增加了延長段,這一改動後來又用來改裝 P-51B/C 和早期的 P-51D。

③ 二戰到底哪個國家飛機發動機好

二戰在航空發動機領域還是英國強一點

二戰早期,航空發動機主要是液冷和氣冷兩條路線
液冷路線無疑是英國領先,梅林發動機的性能無話可說,率先突破2000馬力大關,P51野馬用的發動機也是英國梅林的美國版

在氣冷式發動機方面,美國強一些,尤其是雙黃蜂發動機,堪稱氣冷發動機里的怪物

後期,開始研發噴氣發動機的時候,是英國走在牆面
美國第一種噴氣飛機P80用的還是英國的發動機

④ P51野馬戰機為什麼被叫做二戰殲擊機之王

P51野馬戰機是美國二戰時期研發的最成功的的戰斗機之一,1941年投入戰場,一直使用到1984年才全面退出現役,堪稱戰場常青樹。這款飛機能夠這么受歡迎,就是因為它的性能優秀,戰績輝煌,身為活塞式戰斗機卻曾經擊落過噴氣式戰斗機,不愧其「二戰最優秀戰斗機」之名。



4


其實與同時代的戰機相比,P51野馬戰機各方面並不突出,防禦力比不上美國的P-47,機動性比不上英國的「噴火式」,飛行距離比不上日本的零式戰斗機。但P51野馬戰機確是第一款在各方面性能取得平衡的戰機,說白了戰場適應性強,能應用於多種情況,是個「萬金油」;再加上P51製造成本低廉、後勤保障方便,種種因素加起來使得它被大規模生產裝備。P51野馬戰機的成功證明了一個道理,優秀的武器裝備永遠不是追求單一的性能,而是通用性和便於大規模生產的裝備。

⑤ p-51野馬戰斗機

P-51戰斗機,綽號「野馬」(Mustang,美洲野馬),是美國陸軍航空隊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有名的戰斗機之一,也是美國海陸兩軍所使用的單引擎戰斗機當中航程最長,對於歐洲與太平洋戰區戰略轟炸護航最重要的機種,並且一直使用到韓戰為止。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2/2d/P51-d_mustang_472216_arp.jpg
生產廠商: 北美航空公司
發動機: 一具派卡德V1650-7液冷式發動機
最大出力: 1590匹馬力
乘員數: 1人
長: 9.83米
翼展: 11.29米
高: 4.17米
翼面積: 21.83米2
空重: 3232公斤
最大起飛重: 5262公斤
作戰半徑: 2092公里
最大空速: 721公里/時
實用升限: 12696米
爬升率: 1059米/分
武裝: 機翼上6挺0.50英吋機槍,
機翼下可以攜帶2枚227公斤炸彈

或是8枚火箭

本機在後世評價上被認為是二戰主力戰斗機中綜合性能最出色的機型,有別於美軍當時主力戰斗機以大型氣冷發動機與渦輪增壓器強化各空層性能的方式,P-51由於非美軍內定機種因此設計初期無法取得渦輪增壓器;因此採用與P-40相同的液冷發動機,但修改進氣方式降低空氣阻力,並納入了層流翼設計強化高速性能,為了保障長時間在高空作戰,本機亦是在單發戰斗機中首先把增壓座艙成為標准配備。而且起落架的輪距較大,所以在整理不良的地上降落時,較以前的同級戰斗機穩定,所以得到常在戰地機場上的起降的飛行員好評。

[編輯] 機身結構[編輯] 動力早期野馬(P-51A、A-36A)採用艾利森V-1710發動機,這一系列的發動機僅有一級一速機械增壓器,當飛行高度超過12000英呎之後,輸出功率下降很快,使得高空性能不佳,之後的型式改裝由英國勞斯萊斯公司授權美國派卡德公司生產的的梅林發動機(V-1650),裝有兩級兩速的機械增壓器,充分改善15000英呎以上的功率輸出,這就是後來最著名的P-51B/C/D
武裝野馬在不同型號中採用過不同的武器裝備:

早期的P-51A或野馬I採用過4門12.7mm白朗寧機槍及4門7.62mm白朗寧機槍。
英國皇家空軍「野馬」I A採用過4門20mm希斯潘諾機炮。
美國陸航的P-51 B/C採用4門12.7mm白朗寧機槍。
P-51 D採用6門12.7mm白朗寧機槍(地勤也可根據飛行員的需要改裝成4門12.7mm白朗寧機槍,降低翼載提高機動性)。
戰後的F-82採用8門12.7mm白朗寧機槍

[編輯] 生產次型
P-51最獨特的衍生型:A-36A俯沖轟炸機[編輯] NA-73野馬I型英國皇家空軍訂購的第一批,一共320架,使用V-1710-F3R發動機與4挺0.30英吋機槍。

[編輯] NA-83野馬I型英國皇家空軍訂購的第二批,與第一批僅有少數的差異。總共遞交300架。

[編輯] NA-91野馬IA型英國皇家空軍第三批,一共150架,其中93架改用4門20毫米機炮。

[編輯] P-51P-51的機身設計短小精悍,搭配有著層流翼構型的主翼,使得P-51擁有絕佳的飛行性能。而滑油和冷卻水的冷卻器順勢由機尾向前延伸至機翼下方,由於不像噴火式等戰機將冷卻器裝置在機翼上,因此P-51擁有較一般戰機更大的燃油籌載。早期的P-51由於沒有梅林發動機可使用,因此是配備美製的艾莉森V-1710發動機,不過V-1710除了耗油量較大,缺乏良好的機械增壓器的結果讓P-51在高空時常出現馬力不足的問題,連帶使得初期機型的高空表現不盡理想。一直到1942年才開始換上英制梅林發動機後,P-51的性能突飛猛進使得P-51贏得大量的訂單。

[編輯] P-51A[編輯] P-51B在1942年取得梅林發動機後,經過大幅修改的P-51B正式登場,他優秀的性能足以和當時德國的主力戰機Bf 109和Fw 190等戰機對抗,並為後續的機型奠下良好的基礎。

[編輯] P-51CC型將B型機的座艙罩改用噴火式戰斗機的氣泡式座艙,其餘跟B型機相同

[編輯] P-51D1944年,採用淚滴型座艙罩且機身更加洗練的D型機加入服役,除了換裝了擁有兩段式增壓器的派卡德梅林發動機,並強化機身武裝至6門12.7公釐機關槍與8枚空射火箭掛載硬點,P-51D的航程足以一路掩護轟炸機隊至柏林上空,因此擔任日間四引擎轟炸機編隊的護衛機,使得日間轟炸戰術的戰損減少到可容忍的階段。

在P-51D出現之前,戰斗機的航程實在過短,而重量級的P-47及P-38在護衛任務上不盡理想,因此轟炸機最後的1/3航程必須在沒有任何護衛機下,頂著德軍地面部隊的槍林彈雨和德國空軍戰斗機的追殺維持隊型進行轟炸,這樣雖然有時能炸毀目標,不過轟炸機的損失也很可觀,在所謂的"黑色星期四"中,出擊的330架轟炸機甚至有高達100架被擊落,另外有多機重創而在回到英國後直接報廢。有了P-51的護衛,轟炸機可以減少來自德國空軍戰斗機的威脅而專心對目標進行轟炸,進而給德國帶來毀滅性的打擊。赫爾曼·戈林在戰後接受訪問時曾說:「當我看到P-51在柏林上空時,我知道大勢已去!」[2]

僅使用機內油箱時,P-51D的續航力為950英哩,在攜帶可拋式油箱時才具備1300英哩的續航力,而P-51D的絕對續航距離為2080英哩。

太平洋戰區方面,自從美國海軍陸戰隊在1945年初攻下硫磺島後,P-51D就以此做基地陪同B-29超級堡壘轟炸機轟炸日本各主要城市

在中國戰區方面,1943年首批早期型的P-51B野馬進駐中國昆明交給美國駐華空軍,之後在1944年中國空軍開始也使用P-51B,在1945年大批P-51C,D和K交到中國空軍手上

隨著野馬機到來,中美空軍漸取得中國戰場的制空權,因為幾乎日機之中無一種是野馬的對手,日軍為此派出他們最新銳的疾風戰斗機來華參戰,疾風雖可和野馬較量但機數有限,最後反被野馬機隊打退,野馬和日機最後一次空戰發生在1945年5月31日在南京上空,中國空軍16架野馬對30架日軍飛燕,野馬機占盡速度優勢從高空俯沖攻擊,變成了空中屠殺,中國空軍以少勝多

中美空軍的野馬更主動出擊,對駐湘北和武漢以至遠至台灣的日軍作出空襲,護送轟炸機轟炸日軍目標後,野馬機都會在低空以機槍掃射漏網的日軍,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野馬機負責押解日方代表乘坐的飛機到芷江投降,中國抗戰獲得最後勝利。

[編輯] P-51EP-51E的編號原本是要給德州達拉斯廠生產的P-51使用,但是稍後這些生產的P-51編號改為P-51D-NT。P-51則完全沒有使用。

[編輯] P-51H野馬式的最後一型改良版,由於美國在設計野馬時機身對重力負荷標准達到7.33G,遠遠超過英國需要的5.33G,因此英國認為P-51的結構仍有輕量的空間,因此北美航空進行名為NA-105的開發案,以P-51D設計作機身結構輕量化並換裝三種引擎進行測試,分別是:

P-51F(與P-51D相同的V-1650)
P-51G(梅林14SM發動機)
P-51J(愛莉森V-1710-119)
這三項改造案最後都沒進入量產,但是測試時改良型的優異性能讓北美推出了NA-126機型開發案,也就是日後的P-51H。P-51H使用了裝設無段變速機械增壓器的派卡德-梅林V-1650-9發動機(緊急最大出力2,218匹馬力),在高度7600米時達到784公里/小時的高速,雖然整體性能大幅提升但是航程縮短,原本美軍預定量產取代P-47N,並發下了2000架訂單交由英格塢生產,不過因為日本投降,只生產了第一批555架後取消後續訂單。

由於生產時間太遲,因此P-51H在二戰期間並無實戰紀錄;雖然就機體性能來說位於野馬家族的頂尖地位,但是美軍飛行員不習慣這架降低機體結構強度的方式換取性能的設計,美軍戰機普遍以高強度結構設計,因此飛行員在作戰中理論上是能無視機體限制以最大引擎動力將飛機性能施展到最大限度,因此結構相對脆弱的P-51H便成為與主流相異的異端,飛行員不習慣於在最大動力狀況下仍要分神關注機體結構限制的戰機,故戰後大規模裁軍的風潮中空軍並未接收P-51H,所有現役機都配發到美國空中國民兵部隊中,其中一架P-51H送給英國作為測試,編號44-64192的P-51H交給美國海軍改名為BuNo 09064作為穿音速翼形測試用,1952歸還給空中國民兵。由於P-51D的設計更加成熟的因故,盡管P-51H的性能更加優秀但沒有參加韓戰。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3/38/P-51D-20NA.jpg

⑥ P51很強嗎

1940年4月,英國軍備使團赴美追補訂購P-40D戰斗機,美國北美飛機廠主動提議:用同樣的發動機,保證在四個月內提供一種性能更好的新飛機,德裔設計師伊·斯謬博採眾長,廣收歐美最新航空技術,在每天工作16小時的情況下,奇跡般地提前三天實現了自己的諾言,造出了P-51的原型機NA-73X。後來裝上發動機後於10月26日進行了首飛。外形較亮的全金屬結構單發單座P-51在機頭裝一台水冷活塞發動機和卵錐形槳轂罩,一對梯形帶上反的下單翼的下部,還安裝著可調節空氣流量的腹式水散熱器,構成符合空氣動力學原理的外觀特徵。P-51在世界上最早採用了層流翼型(由埃德·霍奇設計),具有極好的升阻比特性。11.5%~15.1%的機翼相對厚度不僅減輕了結構重量,也為在翼內安排油箱至射擊火器提供了較充裕的空間。一系列功力獨到的設計使全機阻力大大降低,後期改型採用了水泡形座艙蓋。
P-51為英、美兩國發展了不少改型,除廣泛用於空戰截擊、對地攻擊和偵察外,更多用於遠程護航。

最先生產的「野馬」Mk.Ⅰ是為英國皇家空軍設計的,1941年8月開始交付,共620架。裝備著當時美國唯一能批量供應的水冷發動機:艾利遜V-1710。機頭與機翼上共裝備12.7和7.62毫米機槍各4挺,中低空性能良好,大多用於對地攻擊。其中2架交美軍試用,更名XP-51。

美國陸軍航空兵最早的訂貨是P-51,同時賦與該機「野馬」之別稱。當時為滿足對地戰術攻擊而不是空戰,機翼內改裝20毫米機炮4門,機身內燃油容量增加到681升,共生產150架。其中93架再次出口英國,成為「野馬」Mk.ⅠA。後者有55架又進一步被改裝上K-24照相機各2台,成為偵察機,型號更改為F-6A,1943年冬季用於突尼西亞。

P-51曾利用原型機專門改製成攻擊機,所以型號從P改為A字打頭,即A-36A,共200架。該機保留了P-51良好的俯沖性能和操縱性能,機翼構造加固並裝有俯沖阻力板,防止俯沖中過載太大引起損壞。翼下可掛227千克炸彈2枚,翼內裝12.7毫米機槍6挺,採用V-1710-87發動機,總重達4850千克,軍中綽號「入侵者」。

1943年3月面世的P-51A保留了炸彈架,但只在機翼內留下機槍4挺。如掛568升副油箱兩只時轉場航程延伸到3800千米!共生產了310架。其中50架援英,即「野馬」Mk.Ⅱ型,有35架改成F-6B偵察機。P-51A用於中印緬戰區,但性能遜於日本「零」式飛機。

「野馬」X,亦稱「梅林野馬」,是應美駐英武官希科克少校和英國羅爾斯·羅依斯發動機公司試飛員羅尼·哈克之倡議而研製的改裝著名的「梅林」61型水冷發動機的改型,因帶有一台二級雙速增壓器,高空性能明顯提高,但只試制了4架。

XP-78又叫XP-51B,是改裝美國仿製型「梅林」發動機(即帕卡德V-1650-3)的試驗機,於1942年8月造出2架,起飛功率1380馬力,噴水加力時為1595馬力,裝機炮4門,在9080米高空飛出709千米A小時的好成績。

以上努力,均出自換裝名牌發動機以期提高整體性能的目的。真正達到批量生產的改型是1943年夏季開始在印格烏梅分廠投產的P-51B,它裝有按英國的「梅林」圖紙生產的發動機V-1650-3。從外觀上看,氣化器進氣口移至機頭下方,機腹冷卻水散熱器放大,座椅後方加一個85加侖油箱,性能全面優化,成為P-51發展過程中一個重要轉折點。在總共1988架的P-51B中間,有275架援英後成為「野馬」Mk.Ⅲ,其中部座艙蓋由老式的多框型改為英式的短水泡型。71架P-51B被改成F-6C偵察機。

達拉斯分廠生產的P-51B叫作P-51C,共1750架,內有636架援英,也稱「野馬」Mk.Ⅲ,另20架改作F-6C。

P-51D是1944年問世的產量最多,使用最廣泛的優秀改型。它在火力被強化為翼內裝6挺12.7毫米機槍(攜彈1880發)和外掛454千克炸彈2枚或127毫米火箭10枚的同時,首次採用全視界(後部也無遮擋的)水泡形座艙蓋,一舉解決了視界上的不足之處。同時,垂尾根向前延伸為脊面,彌補了由此造成的方向不穩定。裝備V-1650-7發動機的P-51D還為飛行員配備了一套相當先進的作戰裝備,如抗荷服、K-14陀螺瞄準儀等。P-51D在兩個分廠中共製造出7956架。其中援英281架,即野馬Mk.Ⅳ,另136架改作F-6D。澳大利亞曾利用零件組裝出100架P-51D,後又仿製200架。TP-51D是雙座教練機,僅10架,曾作為艾森豪威爾視察戰場時的高速座機。

為遏止住因不斷改進而帶來的增重勢頭,經過反省,試制出減重900千克的XP-51F,速度與爬升率自然優於P-51D,但因穩操性有問題而未投產。

它進一步減重之後,於1944年9月試計出2架XP-51G,裝1665馬力原裝「梅林」14SM發動機及五葉螺旋槳,配備6挺機槍,在7000米高度可獲得2080馬力加力功率,後應發動機無來源而作罷。

XP-51J試飛於1945年4月,是最後的輕量化試驗機,裝V-1710-119發動機,6000米高度加力功率達1720馬力,氣化器進氣口已隱入散熱器空氣通道內,曾創時速788千米的驚人記錄,後因發動機不過關,只造出2架來。

P-51K是利用後期P-51D裝上另一家工廠製造的3.35米直徑螺旋槳後的改型,共生產1337架,內有594架援英,即野馬ⅣA;314架援澳(大利亞),163架改成F-6K型偵察機。

P-51K的輕量化改型方案是P-51L,旨在提高空戰格鬥性能,未付諸實施。

P-51H是P-51的最終改型,是集各改型,特別是F、G、J型的新技術於一身的輕量型空戰機種。該改型的外形得到充分的流線形修正,蒙皮外表更加光滑,尾翼升高,所裝備的V-1650-9發動機在3000米高度加力功率達2218馬力,曾在7625米高度創造784千米A小時的世界活塞飛機飛行速度絕對記錄,並獲國際航聯承認。因對日作戰結束,只來得及生產555架。P-51H在達拉斯分廠也同時生產,但只造出一架即停產,型號為P-51M。

P-51在戰時的總產量僅次於P-47,達15484架(含澳大利亞仿製的200架)。

為了進一步為B-29提供一種可另外搭載一名領航員的雙座護航飛機,北美工廠利用兩架P-51H並列拼裝出雙機身雙座雙發的新式戰斗機P-82,並於1945年4月15日試飛。戰爭結束前,P-82共造出20架,內含P-82C、D型夜間型各一架。戰後出現的F-82G(相當於P-82G)在左右座艙中央的中翼上加裝了一具香腸形機載雷達吊艙,使該機替代了P-61,成為「噴氣時代前夜最完美的活塞雙發戰斗機」。

在朝鮮戰爭開戰第3天,即1950年6月27日下午,哈德遜機組的一架F-82G在漢城附近的低空中擊落雅克-9U一架,成為該次戰爭最早的「空戰記錄」。

由於P-51設計合理,在有些國家的空軍里一直使用到80年代。在民間,用它改裝的創記錄競賽飛機不斷刷新著世界飛行速度世界記錄

P-51出現在大戰的中、後期,曾投入西歐、地中海和太平洋戰區。

1942年4月,英國皇家空軍最早擁有「野馬」Mk.Ⅰ,7月27日即投入實戰,同年10月作為單座戰斗機首次飛入德國縱深領空,「野馬」從此名聲鵲起。

1943年6月,美國陸航第27和第86戰斗轟炸機大隊在地中海的龐地萊利亞島和西西里島戰斗中投入了A-36A攻擊機,成為美軍最早使用P-51系列飛機的實例。

12月1日,美國第8航空隊第354戰斗轟炸機大隊在倫敦郊外組建,成為P-51B戰斗機最早的部隊。13日即起飛為轟炸機擔任了遠程護航。不久,第8、第15航空隊的P-51還利用英國、北非、烏克蘭和義大利的一些基地作為起降點,和遠程轟炸機隊一起執行了許多次著名的對德「穿梭轟炸」行動。由於P-51的介入,使美國轟炸德國縱深地帶目標的B-24、B-17等大型飛機的作戰損耗率從10~20%降至1~2%。P-51在戰爭後期已完全成為凌駕於德軍BF109和Fw190戰斗機之上的最優秀的遠程戰斗機,它的伴行,大大減輕了轟炸機乘員們的心理負擔,投彈命中率大為提高。有時在實施對德「千機大空襲」時,已能一次派出十幾個大隊的P-51協助行動,P-51D被轟炸機飛行員親切地稱之為「小夥伴」。1945年4月26日,在德國南部所謂的「最後空戰」中,為B-26護駕的P-51與德國Me262噴氣戰斗機展開了搏鬥,德軍「空戰權威」加蘭德中將被擊成重傷,不幾天後便迎來了納粹政權的末日。

從1942年7月至1945年5月,美軍各型P-51僅在歐洲就累計出動213873架次(僅次於P-47),投彈5668噸,在空中擊落敵機4950架,並在戰爭最後幾周內炸毀地面敵機4131架,殲敵成績佔美陸航戰斗機總戰果的50%!而己方戰損率僅僅1.2%,是很值得驕傲的良好戰績。其中4大隊空戰戰果583.5架,炸毀敵機469架,在陸軍航空兵中獨占鰲頭。

在亞洲戰場上,P-51是1944年才剛剛進入緬甸與日軍交手的。1945年元月後,第7航空隊有四個聯隊的P-51分批掩護B-29巨型轟炸機開始了從關東到近畿,從沖繩到西部日本海猛烈的戰略空襲,也是對日本本土轟炸計劃中第一種參戰的陸軍戰斗機。P-51與前來阻截的日本「紫電」、「零」式、「疾風」戰斗機展開空戰。4月開始,P-51借著遠程高速飛行的技術優勢,已能從新攻佔的就磺島基地起飛抵達1100千米外的東京,空戰後再飛回原地。如果說起勢宏大的B-29大編隊及其造成的「火海效應」加快了日本投降的時間進程,那麼P-51則為這種威懾和打擊提供了難得的安全保障。

在中國大陸,先後有P-51A、B、C、D、K各型參加過抗日戰爭。1944年底,繼美國陸軍航空兵14航空隊之後,中國空軍獲得該機,並在中美混合團的第3、第5大隊中正式使用。1945年初,中國空軍第4大隊也裝備該機。1949年中國大陸解放後,中國人民解放軍曾使用過少量的P-51D,在台灣的空軍當時擁有383架P-51C與P-51D。

⑦ 請問二戰中著名的P51所用英國發動機咋牛逼了,換裝英國發動機是因為美國液冷發動機不行,那麼為啥美國

液冷引擎可以做得細長,但氣冷為了風冷加大了迎風面,阻力也大,但馬力也大,裝氣冷的飛機往往頭部粗大,很少飛出過700km/h以上的速度,但氣冷比液冷可靠,液冷如果滑油散熱器故障引擎會過熱被迫停車,氣冷沒這個問題,所以美國艦載機都使用風冷,而細長阻力小的液冷讓P-51飛出了七百多公里的時速,讓其成為戰機之王。

⑧ P51「野馬」為什麼被稱為二戰中無與倫比的戰斗機

本機在後世評價上被認為是二戰主力戰斗機中綜合性能最出色的機型,有別於美軍當時主力戰斗機以大型氣冷發動機與渦輪增壓器強化各空層性能的方式,P-51由於非美軍內定機種因此設計初期無法取得渦輪增壓器;因此採用與P-40相同的液冷發動機,但修改進氣方式降低空氣阻力,並納入了層流翼設計強化高速性能,為了保障長時間在高空作戰,本機亦是在單發戰斗機中首先把增壓座艙成為標准配備。而且起落架的輪距較大,所以在整理不良的地上降落時,較以前的同級戰斗機穩定,所以得到常在戰地機場上的起降的飛行員好評。

P-51的機身設計簡潔精悍,搭配著層流翼剖面型、標准翼厚比的主翼與五段式襟翼(後期還改進了控制面,使低速到高速都有良好且均質的操控品質),使得
P-51擁有絕佳的飛行性能。而滑油和冷卻水的冷卻器順勢由機尾向前延伸至機翼下方,由於不像噴火式等戰機將冷卻器裝置在機翼上,因此P-51擁有較一般

戰機更大的燃油籌載。

早期的P-51由於政策與配額問題,沒有渦輪增壓器可用,因此是配備美製的艾利森V-1710一級增壓發動機。V-1710雖然較扎

實抗損,且妥善率高,輔以野馬的機身設計,使早期的艾利森野馬擁有相當突出的低空性能。但缺乏兩級機械增壓器讓P-51在高空時必須面臨馬力不足的問題,

連帶使得初期機型的高空表現不盡理想,早期的艾利森動力野馬雖一度是當時歐陸的低空速度王者,卻無法適應當時歐洲主流的高空高速空戰生態,只能屈居低空高

速偵查與掃射的次要角色。

直到1942年開始換上英制梅林發動機後,P-51的性能始突飛猛進、為其贏得大量的訂單,並在1943~1944年之間趕上盟
軍最重要的長程護航需求,繼承P-38和P-47的戰果並將之擴大,快速扭轉了歐陸上空的戰力天平,終於贏得「史上最偉大戰機」的美名。

⑨ 除了梅林,P51野馬的哪些部分是英國的

野馬基本上是一架由美國製造商為他們製造的英國飛機。英國航空部指導了一家成立6年、缺乏經驗的公司——北美航空公司(North American Aviation)——設計他們想要的飛機。英國工程師協助北美人起草,就像大學講師指導學生研究一個項目中的各個要點一樣。學生們跑去和講師一起做研究,評估他們做了什麼,以及它如何融入整個項目。野馬是一家美國公司為他們製造的一架英國飛機。美國軍隊沒有參與概念、規格或設計。許多美國人忽視了這些基本要點。

羅爾斯·羅伊斯的默林發動機使野馬表現得非常出色。這架飛機最初使用的是艾利森(Allison)引擎,它只能在低水平使用,因為當時RR無法滿足梅林的供應,所以必須使用艾利森。美國落後於英國在發動機增壓與Tizard任務給美國先進的超級充電細節。此外,氣缸蓋設計的Allison是不夠好的充分增壓。RR的Stanley Hooker開發了自動控制雙速雙充電器增壓技術,這是免費給予美國。野馬第一次被美國軍方用於地面攻擊,因為艾莉森發動機的高水平性能很差。

在此期間從1940年2月至5月,三個月,英國空軍部形成的基礎設計理念指導北美寇蒂斯和項目的開發者層流的翅膀,以確保戰斗機和一些前沿的設計點,不會產生另一個p 40 fly-alike浪費寶貴的時間。空軍部指示NAA將Curtiss XP-46實驗飛機與歐洲頂級設計的所有前沿設計點,以及他們自己的一些設計融合在一起。

閱讀全文

與p51為什麼用英國發動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咖啡叫什麼咖啡 瀏覽:24
印度人們怎麼看待中印戰爭 瀏覽:794
中國男裝大品牌有哪些品牌有哪些 瀏覽:744
義大利名牌產品有哪些 瀏覽:636
義大利保健品怎麼吃法 瀏覽:344
峰會中國舉行有多少國家參與 瀏覽:947
義大利的部首是什麼 瀏覽:427
印度居家隔離是怎麼樣的 瀏覽:114
為什麼辦了越南護照 瀏覽:430
怎麼下印尼巴士 瀏覽:271
印尼怎麼辦寬頻 瀏覽:557
中國最大牛仔布在哪裡 瀏覽:140
印度陣風有什麼好處 瀏覽:529
印度北部有多少人 瀏覽:515
伊朗為什麼病例這么多 瀏覽:346
義大利頂級大衣品牌有哪些 瀏覽:258
印度女官員發生了什麼 瀏覽:919
中國的流浪狗怎麼被領養的國外 瀏覽:987
英國火車延遲了下一班怎麼辦 瀏覽:747
印度是怎麼種植果樹的 瀏覽: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