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人在敦煌搬走多少文物

英國人在敦煌搬走多少文物

發布時間:2022-08-11 12:35:11

1. 八國聯軍搶走的「永樂寶劍」,專家估價10億,為何英國人都不賣

在英格蘭西約克郡的利茲市,有一座專門收藏軍械的皇家博物館,它主要陳列各個時代的冷兵器,展品的形式包括:戰爭、比賽、狩獵、騎士競技,利茲皇家軍械博物館一共收錄了7.5萬件兵器,滿滿都是歷史感。

明永樂寶劍更是開出了10億高價,其實這並不是價格問題,而是英國從來都不打算歸還這些文物,在大英博物館就收藏了2萬多件的中國文物,並且還開設看中國館,敦煌壁畫,圓明園文物不計其數。

2. 藏經洞里的無數寶物為何卻流落到外國人手中

敦煌乃是漢唐時期「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站,在這里聚集過無數宗教信徒,收藏著無數宗教寶藏。可惜宋代以後,敦煌漸趨冷清,不再受到人們的關注,直到將近一千年後的清末光緒年間,一個爆炸性新聞從這個荒涼之地誕生。一位叫王圓?的道士在僱人修補佛教洞窟的時候,偶然打開了一個塵封千年的洞穴,而填滿這個洞穴的,竟然是大量的經書字卷、絹畫和佛教法器。

這個藏經洞的發現震驚了當時全世界,世界各地覬覦著中國寶物的人紛至沓來,其中以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和法國人伯希和等人掠走的文物最為眾多和珍貴;這一發現為研究中國及中亞古代歷史、地理、宗教、經濟、政治、民族、語言、文學、藝術、科技提供了數量極其巨大、內容極為豐富的珍貴資料。但藏經洞後經英、法、日、美、俄等國探險家的盜竊掠奪,藏經洞絕大部分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僅剩下少部分留存於國內,造成中國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當時的清王朝的統治正搖搖欲墜,在精力和財力上都沒能夠提供有力的保護,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們被外國人一批批運走。在為這些文物的流失感到痛心之時,眾人也不免對藏經洞封存經書的原因感到疑惑。

其實時間可以追溯到九百年前左右,公元1036年黨項族的西夏政權攻佔敦煌以及整個河西走廊,並持續統治這個地區接近200年。藏經洞中的藏品中標注的年號最晚為宋朝初年咸平五年(1002年),而且洞內沒有找到任何西夏文書,藏品的堆放也沒有一定的順序和分類。如此匆忙的痕跡告訴我們,在當時黨項人攻打敦煌時,為避免兵災,當時的僧人慌亂將這些東西堆入洞中,封存起來的情況是完全有可能出現的。

在藏經洞中,還發現了一定數量的漢文殘頁、帶木軸的殘缺經卷以及絹畫的殘片等等,這些經品會不會是一些已經廢棄不用的,但是出於崇聖尊經、珍惜紙張等原因所以沒有丟棄,而是聚攏起來,統一歸放呢?

不光是藏經洞形成的原因眾說紛紜,對於洞內文物的保存時間、流失去向等等問題,研究界也還在探索。我們不僅期待著更多真相的發現,也期待著更多流落海外的珍貴文物能夠歸鄉。

著名作家、學者余秋雨曾經寫作過一篇文章《道士塔》,生動地講述了這段令人痛心的歷史,還原了當時從王圓?發現藏經洞到外國人紛紛前來運走經書的場景。在文章中余秋雨一方面表達了對道士王圓?的遺恨,但另一方面也展示了對當時情境的無奈,畢竟是清政府缺少對這個文物群的保護,才會導致文物的流失。余秋雨對該事件及造成的深遠影響在其書中都真實貼切地描述著。

3. 八國聯軍共毀我國多少文物分別是什麼

1900年6月,八國聯軍在天津登陸。八月,北京被佔領,八國聯軍統帥、德軍元帥瓦德西特許士兵公開搶劫三天,中國的珍貴文物遭到了空前的浩劫。1 三海、皇史城、頤和園、天壇損失祭器1148件,社稷壇損失祭器168件。2 嵩祝寺丟失鍍金佛3000餘尊、銅佛50餘尊、磁佛13尊、磁瓶12對、鍍金器物40件、銀器7件、銅器4300餘件、錫器58堂件、幢幡70堂首、錦緞綉品1400餘件、竹木器110餘堂份、墨刻珍品1600餘軸、樂器100餘件。 補充: 3 六部九卿等各衙署俱被各國軍隊占為營房,瘋狂洗劫。鑾駕庫丟失輦乘21乘、鑾駕1373件、車轎12件、玉寶2件、皇妃儀杖282件、皇嬪彩杖84件、新舊雲盤傘各1件、 錦緞 旗面133件、 象牙 9隻、象鞍2盤、戰鼓2面、更鍾2架、靜鞭2件以及隨 什物 若干。4 翰林院丟失數萬冊經史典籍, 《永樂大典》 又失去307冊,錢法堂的數萬串新鑄銅錢、太常寺的金鋼祭器、 光祿寺 的金 銀餐具 ,均被洗劫一空。5 日軍從戶部銀庫搶走300萬兩銀子和無數綾羅錦緞,從 內務府 搶走32萬石倉米和全部銀兩。各處庫款所失約計銀6000多萬兩, 補充: 其它典章文物、國寶奇珍的價值難以估算。 6 南池子大街 的皇史宬里的《永樂大典》,被1900年 八國聯軍 大肆損毀丟棄,甚至用於修建工事之用,迄今只剩200冊。7 八國聯軍搶走北京各衙署存款約6000萬兩 白銀 ,其中日軍劫掠戶部(今公安部院內)庫存白銀2914856兩,並立即放火燒房,掩蓋罪證。鼓樓的更鼓,被日軍用刺刀刺破。 8 宋版書籍1860年火燒圓明園毀掉大部,1900年庚子事變,八國聯軍把北京最好的藏書全部燒毀,大風吹卷著《永樂大典》的殘頁漫天飛舞, 四庫全書 被八國聯軍毀掉數十萬冊。 補充: 9 法國皇帝 拿破崙三世 的歐也妮王後,為了存放英國人斯坦因、法國人伯希從敦煌掠奪的珍貴古籍文書和存放八國聯軍搶來的 圓明園 文物,擴建了丹楓中國館。目前,丹楓中國館藏有中國歷代名畫、金銀首飾、瓷器、香爐、 編鍾 、寶石和金銀器愈3萬多件.10 挪威人蒙茨曾捐獻給伯爾根實用藝術博物館數千件中國文物。蒙茨1887年到中國,曾在 中國海關 任職,後任 袁世凱 的騎兵團長、參謀長。期間,收集了兩千五百多件中國文物。包括雕刻精美的圓明園的石雕,雕刻精美的圓明園建築石構件,柱礎、欄桿、望柱、石像等等。 補充: 11.1860年,英軍從 圓明園 劫掠文物現存 大英博物館 內的是,文物700多萬件。其中陶瓷2000餘件,玉器1200餘件, 青銅器 部約有800件之多。(還不包括中途損毀的)註:1860年 八國聯軍 其他劫掠文物未統計在其內。被世界各地的200餘家博物館收藏,而民間收藏的 中國文物 是館藏數量的10倍之多。日本僅在侵華期間掠奪的中國文物就達360餘萬件。流失海外的3萬片珍貴的 甲骨文 片,日本就有約1.3萬片。分散在五湖四海私人手中的中 國珍 貴文物的數量,實在無法統計,估計應該在1600萬件以上,大約有30萬件以上的皇宮國寶流失

4. 最好的敦煌文物在國外,這些文物是怎麼流失到國外的

王圓籙的無知是其中一方面原因,政府的不重視也是其中一方面原因

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各個時期的修建,已經形成了規模巨大的佛教聖地。但是元朝後期,隨著路上絲綢之路的衰落,莫高窟也失去了昔日的輝煌。直到清朝晚期,盡然淪落到由一個道士來主持這個佛教聖地。 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發現,震動了國內外學術界,它為世界提供了一門新的學科——敦煌學。藏經洞發現的5萬多卷敦煌遺書,實際上是一座中世紀文庫,胡適曾稱它為“和尚圖書館”。

5. 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文物被盜

第一個來敦煌竊取藏經洞文物的是英國人斯坦因。斯坦因原為匈牙利人,1862年生於布達佩斯的一個猶太人家裡,後加入英國籍。作為一名考古學家,斯坦因曾先後四次來我國西北考察。第二次中亞考察時,斯坦因來到甘肅河西,以不正當手段非法從王道士手中騙取大量敦煌藏經洞文物,成為劫掠敦煌文物的始作俑者。
早在1879年,匈牙利地質學家拉喬斯·洛克齊(LajosLoczy)參加塞琴尼伯爵探險隊到過敦煌。1902年,在德國漢堡舉行的國際東方學會議上,洛克齊報告了敦煌莫高窟保存的精美壁畫和雕塑。斯坦因也正是從他的朋友洛克齊那裡聽到了莫高窟的情況,這就更進一步刺激了斯坦因到敦煌考察的慾望,所以,在1904年,他在向英國政府提交的第二次中亞探險計劃書中,就將考察的地區擴大到甘肅敦煌。1906年4月,斯坦因踏上征途,開始第二次中亞探險。1907年2月,斯坦因從樓蘭遺址出發,沿羅布泊南的絲路古道,經過陽關,3月12日早晨,斯坦因一行到達敦煌。此前,斯坦因在喀什聘請了一個中國師爺—蔣孝琬,作為他的翻譯和助手。斯坦因初到敦煌時,並不知道莫高窟發現藏經洞的事,原准備在敦煌稍事停留,考察莫高窟,補充一些糧食和飲水後,前往羅布泊進行考古發掘。但不幾天就從一位定居敦煌的烏魯木齊商人那裡聽到莫高窟發現藏經洞的情況,斯坦因當即改變注意,動身前往莫高窟。
3月16日,斯坦因來到莫高窟,這時候,王道士已在藏經洞門上裝上門鎖,並親自掌管著門鎖的鑰匙。斯坦因到來時,碰巧王道士外出化緣未歸,但他仍從一個小和尚手裡看到一卷精美的寫本,這使斯坦因欣喜若狂。他決心留在敦煌,等待王道士的歸來。這期間,斯坦因返回敦煌縣城,雇了一批工人,考察並發掘了敦煌西北的長城烽燧遺址,獲得大量漢代簡牘。
5月21日,斯坦因返回莫高窟,此時,王道士也已化緣歸來。由於前幾天莫高窟正在舉行廟會,往來香客很多,為防止好奇的善男信女可能進入藏經洞,王道士用磚塊代替木門,堵住了藏經洞的入口,這使斯坦因非常失望。於是,斯坦因說他是來莫高窟拍攝壁畫照片的,隻字不提藏經洞之事,而是通過蔣師爺和王道士進行了初次接觸。蔣師爺向王道士表示斯坦因願意提供一筆捐款幫助他修理洞窟,希望能看到一些寫卷,王表示同意,但當蔣師爺表示斯坦因實際上想購買一些寫卷時,王道士立刻警惕起來。一方面藩台衙門有封存藏經洞的禁令,另一方面王道士也怕這樣做會被別人發現,對他本人和他所做的「功德」不利,因此,王道士拒絕了斯坦因的要求。接著,他提出請王道士領他參觀洞窟內正在進行的修建工程,王欣然同意。在參觀過程中,斯坦因雖然對王道士的新塑像極為鄙夷,但他卻從中發現了王道士對宗教的虔誠,因而借機表示對王道士的敬佩,王道士對斯坦因漸漸有了好感。接著,斯坦因又向王道士吹噓說,他是玄奘的忠實信徒,又娓娓動聽地向王道士述說自己是如何追尋著玄奘的足跡,從印度橫越峻嶺荒漠,歷經千難萬險而來到敦煌的。這番話果然打動了王道士的心。當夜,王道士悄悄地將一捆經卷交給蔣師爺拿給斯坦因進行研究。說來也巧,這些經卷的題記表明,佛經是玄奘從印度帶回並從梵文譯為漢文的。這個偶然的巧合,給斯坦因帶來新的希望。第二天,斯坦因對王道士說他之所以能在這一天看到由玄奘帶回並翻譯的佛經,完全是聖人玄奘在冥冥間作的安排,目的是讓他把這些來自遙遠的印度的佛經送回原來的地方。王道士是一個十分迷信的人,斯坦因這番話使他感到這一巧合的確是神的召示。入夜,王道士拆除了封堵藏經洞的磚牆,向斯坦因打開了藏經洞之門。
進洞之後,在昏暗的油燈下,斯坦因看到「經卷一層一層地堆在那裡,密密麻麻,散亂無章。經卷堆積的高度約有10英尺,後來測算的結果,總計約近500立方英尺。藏經洞的面積大約有9平方英尺,剩下的空間僅能勉強容得下兩個人。」由於洞窟太小,光線又暗,不便閱讀,王道士就允許斯坦因把幾捆卷子移到洞窟前室的一間小屋。為了防止被別人發現,又將窗戶用紙糊上。之後,每天夜裡,由王道士入洞,取出一捆捆寫本,拿到小屋裡讓斯坦因研究。由於寫卷越來越多,斯坦因放棄了原來准備叫蔣孝琬給每個寫本都編出目錄的打算,只是從他的考古學標准出發,盡可能多、盡可能好地選擇寫本和絹、紙繪畫。最後斯坦因捐出一筆錢作為酬勞,送給王道士,並約定在離開中國之前,除他們三人外,不向任何人透露這些寫本、繪畫的來源。對這筆交易,1921年,斯坦因在其出版的考古報告里寫道:「當我今天回過頭來檢視我用4錠馬蹄銀換來的無價之寶時,這筆交易簡直有點不可思議。」6月中旬,斯坦因帶著從王道士手中獲得的藏經洞文物,前往安西「探險」。四個月後,斯坦因在返回敦煌附近時,給王道士寫了一張字條,蔣孝琬拿著字條又秘密去了一次莫高窟,從王道士手中得到了230捆文書。16個月後,裝滿24箱經卷和5箱經過仔細包紮好的絹畫、刺綉等藝術品,便平安地存在倫敦的英國博物館里了。
第二次中亞探險結束後,斯坦因於1911年寫出了此次考察的個人筆記—《沙埋契丹廢墟記》(兩卷本),1912年在倫敦出版。1921年,斯坦因的正式考古報告《西域考古圖記》(Serindia,又譯塞林提亞)由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中譯本《西域考古圖記》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主持翻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發行。
1914年,斯坦因第三次來中國進行考古「探險」時,再次來到敦煌,又通過王道士等獲得了5大箱寫本文書。雖然,大部分文獻已被伯希和探險隊、大谷探險隊及北京政府運走,但斯坦因此次所得,大部分是王道士早已取出並轉移到安全地點秘藏起來的,少部分則是當地官僚所有和散佚在民間的。由此,斯坦因成為獲得藏經洞文獻最多的人。

6. 斯坦因在敦煌莫高窟偷了什麼東西﹖

1907年,英國人斯坦因得到敦煌莫高窟發現藏經洞的消息,帶著一個翻譯,立即趕到敦煌,拿出200兩白銀,守護莫高窟的王道士幫助打開了藏經洞,連續盜寶七個晚上,共運走了24箱敦煌寫本經卷,近萬卷。5大箱絹畫和絲織品,約500幅。斯坦因雇了40多頭駱駝才運走。
斯坦因盜竊的經卷,一部分留在印度,大部分運回英國,留在大英博物館。

7. 藏經洞的文物是怎樣流失到海外的

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發現,震動了國內外學術界,它為世界提供了一門新的學科——敦煌學。藏經洞發現的5萬多卷敦煌遺書,實際上是一座中世紀文庫,胡適曾稱它為「和尚圖書館」。近百年來,各國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敦煌遺書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學者們發現敦煌遺書不僅對中國史的研究,而且對世界文化史的研究都起到或將要起到重大的推動作用。許多歷史上的重大疑難問題可以在敦煌遺書的研究中獲得新的啟示。因此,研究成果大批涌現,在國際學術界形成了所謂「敦煌熱」。但是,現在你若想看看藏經洞發現的敦煌遺書,那麼你必須跑遍全球。由於西方盜寶者的劫掠,使這些文獻分散在十幾個國家、30多個博物館中,現藏我國北京圖書館的敦煌遺書不過是被劫後剩餘的殘卷。敦煌遺書中的精品流散海外,它給中華民族文化財富上造成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



據著名書畫家、鑒賞家謝稚柳記敘:清光緒年間,敦煌寺院,王道士雇了一人在莫高窟七佛殿替他抄經。抄經人把點旱煙的芨芨草似蘆葦插進牆壁的裂縫里,發現壁內深不可止,用旱煙桿敲壁,似有空聲。王道士用钁頭刨開牆壁,發現有一小門,又刨開泥封的門,是一間復室,約丈余見方,內堆積有許多白布包裹,每一包都包著經卷,整整齊齊,白布包下鋪著經幡、綉像等等。這就是後來舉世聞名的敦煌莫高窟藏經洞。

王道士愚昧,不懂這些文物的價值。他拿了些經卷、畫像送給敦煌縣知事汪宗瀚。汪是識貨的,但他僅僅把這些東西當做鑒賞的古董、官場結交的禮品。1902年,甘肅學政葉昌熾從汪那裡看到幾卷古書,幾幡畫像,葉昌熾知道這批文物的價值,就建議當時的藩台衙門把這些文物運到省城保管。藩台衙門算了算,把這些古物從敦煌裝車運到省城,至少得花費幾千兩銀子,太不值得,沒有採納這個建議。但公事總得敷衍一下,於是藩台衙門給敦煌縣衙下了一道公文「經卷佛像,妥為封存」。縣衙接到公文,又下了一道公文給王道士,責成王道士「妥為封存」。歷史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一大批稀世瑰寶的命運掌握在王道士手中,而堂堂滿清政府的各級官吏卻對此無動於衷。

王道士當然不會「妥為封存」,他帶了一箱經卷到酒泉,呈送給安肅道道台滿人廷棟。但廷棟不識貨,以為這些繕本經卷的書法還不如他的好,只是拿了隨便送人。恰巧,嘉峪關稅務司有個比利時人任滿回國,向廷棟辭行,廷棟送他幾本繕本書,還告訴他是敦煌石窟發現的古書。比利時人路過新疆時,又把這些古書分贈給新疆的長康將軍和道台。敦煌藏經洞遺書的發現就這樣傳播開了。



自1840年鴉片戰爭英帝國主義者用大炮轟開了中國大門之後,西方的所謂學者、傳教士、考古學家、探險家紛紛深入到中國腹地,打著傳教佈道、測繪地圖、勘察地質、調查民俗、研究方言等等幌子,肆無忌憚地無孔不入,瘋狂掠奪我國大量的珍貴文物。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在劫難逃。

我國著名學者鄭振鐸1956年訪問蘇聯時,在列寧格勒參觀了冬宮博物館,並到東方研究所閱其所發現敦煌卷子多至萬卷,甚為興奮。

這上萬卷的漢文古抄本,一定會有驚人的發現。他「已經發現了兩卷『維摩詰變文』,又看到了『劉知遠諸宮調』……,皆是早欲見之,今始償願者……」鄭在給朋友的信中說:「今天上午,續看敦煌卷子。共看了二三百卷。都是他們事先挑選出來的;未被挑選的,不知還有什麼『寶物』在內。就這幾百卷東西內,已有不少十分驚人的……。」列寧格勒東方研究所收藏著約12000件敦煌藏經洞遺書,是1905年10月俄國人奧布魯切夫和1914年奧登堡從敦煌竊去的。奧布魯切夫在敦煌如何竊走經卷的,如今已無人知道,其實他是第一個到達藏經洞的西方盜寶者,早於英國的斯坦因二年。當後來另一個俄國人奧登堡到達敦煌時,藏經洞內遺書已所剩無幾,奧登堡在向王道士收買的同時,還到附近居民人家搜購,得到不少精品。具體情況,奧登堡在他的旅行手記中作了記錄。這份記錄現藏原蘇聯科學院檔案館。倘能公諸於世,或許能告訴人們他和他的同胞在敦煌竊取遺書的情形。



1879年,匈牙利地質調查所所長洛克濟和斯希尼到我國西北甘肅一帶調查地理。洛克濟到了敦煌,莫高窟無與倫比的精美壁畫和塑像使他嘆為觀止。莫高窟留給他的印象實在太深了,乃至事隔20多年後,在1902年德國漢堡召開的國際東方學者會議上,他做的關於敦煌佛教藝術的報告,對莫高窟的壁畫、雕塑的精緻、美麗的價值推崇備至。他的「熱烈的敘述」使得在座的一人垂涎三尺,心馳神往。此人就是斯坦因,也是個匈牙利人,但卻在英國殖民地印度政府的西北邊地擔任總視學,後來又轉入印度的考古學調查所。他在做了充分的准備後,兩次到了我國新疆,當他從比利時人那裡知道敦煌發現遺書,便迫不及待地在1907年5月趕到敦煌。

斯坦因是著名的梵文學者,雖然看不懂漢文,但他雇了翻譯湘陰人蔣資生。斯坦因在他的《西域考古記》里說:「從王道士所掌微暗的油燈光中,我的眼前忽然為之開朗。經卷緊緊地一層層地亂堆在地上,高達10英尺左右。據後來的測度,將近有500立方英尺。小室約有9英尺見方……」除了繕本卷子之外,還有「用無色堅韌的畫布作包袱的一個大包裹,打開之後,全是古畫」、「顏色調和,鮮艷如新」。他不露聲色地暗暗觀察王道士,他看到王道士對這些寶貴的經卷和藝術品毫不在乎,很為「驚異輕松」,他想「到了這一步,熱烈的心情最好不要表露太過」,果然,「這種節制立刻收了效」,「道士對於遺物的漠視因此似乎更為堅定一點」。

斯坦因竊走的遺書共一萬余卷,還竊走了許多繪畫、刺綉、絹畫,其中有長及丈余、寬到五六尺的唐綉觀音像,有木版雕刻印刷的金剛經,經卷上有精緻的佛像,這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印刷品,最早的版畫藝術傑作。斯坦因付給王道士的代價是14塊馬蹄銀。這14塊馬蹄究竟是多少兩銀子呢?據《絲綢路上的外國魔鬼》上說約合720兩,十六進位制。16個月後,這批中華民族的國寶被陳列在倫敦的不列顛博物館。



接踵而來的是法國漢學家伯希和。他當時率領一支探險隊在我國新疆進行考古發掘,當他看到長庚將軍送給他的一卷佛經是唐代寫本後,便迫不及待地問明來源,於1908年3月趕抵敦煌。伯希和是學識淵博的漢學家,他憑著深厚的漢學功底和豐富的考古知識,把藏經洞中所有的遺書通檢一遍。他自己說:「洞中卷本未經余目而棄置者,余敢說絕其無有。」有一張伯希和盜竊藏經洞遺書的自拍照:他蹲在洞窟里,面對堆積如山的經卷,正在蠟燭下一件件、一頁頁地翻檢……他在藏經洞里待了3周,「不單接觸了每一份文稿,而且還翻閱了每一張紙片」。他純熟的漢語基礎和中國歷史知識,使他選走藏經洞里的全部精華。所以,他盜走的經卷是最有價值的。比如有關道教經典的卷子幾乎全被伯希和盜走了,大約有六七十件全部收藏在巴黎。敦煌遺書最大的價值是保存了許多古代學說,保存了古注。比如《論語》,現在讀的只有一種本子,即何晏注的本子。藏經洞發現了皇侃注的本子,收錄了兩漢和魏晉之間所有人講《論語》的要點,都被伯希和盜走了。伯希和自己也曾自詡說,他拿去的卷子在敦煌卷子里幾乎都是最有價值的。他把斯坦因依靠翻譯而忽略的更珍貴的經卷和語言學、考古學上極有價值的6000多卷寫本和一些畫卷,裝滿10輛大車,運往巴黎。



繼奧布魯切夫、斯坦因、伯希和之後,1911年10月,日本大谷光瑞率領的探險隊也到過敦煌,成員中有桔瑞超和野村榮三郎,他們從王道士手中騙到500多卷經卷和兩尊精美的塑像。

1909年5月,伯希和再度來華,他為了向中國學者炫耀自己取得的輝煌成果,將隨身帶來的敦煌遺書在北京六國飯店展出。中國學者羅振玉、董康、蔣斧等人聞訊,拜訪了伯希和,伯希和向他們通報了敦煌藏經洞的情況。據羅振玉記載:「博士指伯希和為言石室尚有卷軸八千軸,但以佛經為多,異日恐他人盡取無遺,盍早日購致京師。」《集蓼編》中國學者這才看到幾卷敦煌遺書,「摩挲贊嘆,扼腕不已」。當時的《順天時報》、天津《大公報》也以「石室藏書出現」為題進行報道,敦煌發現「藏經洞」的消息這才傳遍京城內外。清政府到這時才如夢初醒。

1909年8月22日,在敦煌藏經洞被發現的第9個年頭後,清政府學部教育部才發出電令,並撥經費6000兩白銀,令搜買敦煌遺書,敦煌縣存檔的第47號《移文》中記載:「奉學部搜買,敝縣會同學廳傳及紳民,盡其洞中所存者一律搜買,護解省垣……搜買千佛洞前代寫本經卷解省,領價改修文廟。」1910年三四月間,敦煌縣將第一批敦煌遺書6004卷裝車啟運。這批劫後的遺書自敦煌運至北京途中,因偷盜而散失無數。當運送遺書的大車抵達北京時,新疆巡撫何彥升字秋輦之子何震彝字暢威竟將大車接到自己家中,約其岳父李盛鐸字本齋和劉廷琛、方爾謙等人,挑選遺書,取其精好者藏匿下來,而將較長的經卷,一拆為二三充不足之數。根據李氏及家人以後出售的卷子目錄,看出李盛鐸當時攫取四五百卷,何震彝藏掖得更多,因他死得早,又將經卷大都作為禮物饋贈了親友,所以何氏究竟拿走多少至今是個未知數。現藏東京的一部分卷子,現藏台灣中央圖書館的150餘卷經卷,就是何、李當年私下藏掖下來的。對於這種明火執仗的偷竊行為,學部侍郎寶熙上章參奏。因武昌起義爆發,清政府土崩瓦解,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總之,這批敦煌遺書在1910年入藏京師圖書館時,卷數比敦煌起運時還多,變成8697卷。1929年,京師圖書館將卷移交北平圖書館時,則成了9871卷。如果以卷數而言,現在的北京圖書館所藏敦煌遺書已近萬卷,成為世界上著名的收藏敦煌遺書的三大圖書館之一了。



自1900年在敦煌藏經洞發現經卷之後,1944年,常書鴻先生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以外的地方又發現了經卷殘片。1944年8月30日,他們在莫高窟中寺後面的一座小廟移動三尊清末價值不高的塑像時,由於塑像裡面的木棒埋在土台基座下很深,所以無法移走。因此只好毀掉塑像,拆毀後發現,塑像里包裹木棒的材料既不是草,也不是蘆葦,而是寫有經卷的殘片。常書鴻和考古學家夏鼐、敦煌學專家向達等人一起進行鑒定,共發現經文66件,殘片32片。這是繼藏經洞發現以來的又一次重大發現。拆毀的三座塑像,在1900年藏經洞發現之前就已存在了,可見這些寫經不是藏經洞里的經卷。從紙質和字體上看,是六朝的遺品。這說明在莫高窟藏經洞之外,也有發現寫經的可能。敦煌莫高窟今後一定會發現新的藏經洞,而且是不容置疑的。

8. 是什麼帝國主義搶了莫高窟的大量文物

莫高窟被劫掠,主要是指藏經洞文物的流失。
王道士發現藏經洞時正值清朝末年,國力衰微。外國探險家斯坦因、伯希和等獲得消息後,到中國來從王道士手上購得藏經洞中的大部分文物。此後,又有日本人橘瑞超、俄國人奧爾登堡以及美國人華爾納採取購買或私下盜取的方式掠奪了藏經洞的部分文物以及莫高窟的壁畫。
第一個來敦煌竊取藏經洞文物的是英國人斯坦因。斯坦因原為匈牙利人,1862年生於布達佩斯的一個猶太人家裡,後加入英國籍。作為一名考古學家,斯坦因曾先後四次來我國西北考察。第二次中亞考察時,斯坦因來到甘肅河西,以不正當手段非法從王道士手中騙取大量敦煌藏經洞文物,成為劫掠敦煌文物的始作俑者。

9. 敦煌藏經洞發現之後,文物的流失情況。都有哪些人劫走了藏經洞中的文物,順序是什麼什麼時候運走的分

藏經洞發現之後,王道士盡了最大的努力,做了他應該做的一切。首先,徒步行走50里,趕往縣城去找敦煌縣令嚴澤,並奉送了取自於藏經洞的兩卷經文。王道士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引起這位官老爺的重視。可惜的是這位姓嚴的知縣不學無術,只不過把這兩卷經文視作兩張發黃的廢紙而已。
1902年,敦煌又來了一位新知縣汪宗翰。汪知縣是位進士,對金石學也很有研究。王道士向汪知縣報告了藏經洞的情況。汪知縣當即帶了一批人馬,親去莫高窟察看,並順手揀得幾卷經文帶走。留下一句話,讓王道士就地保存,看好藏經洞。
兩次找知縣沒有結果,王圓籙仍不甘心。於是,他又從藏經洞中挑揀了兩箱經卷,趕著毛驢奔赴肅州(酒泉)。他風餐露宿,單槍匹馬,冒著狼吃匪搶的危險,行程800多里,才到達目的地,找到了時任安肅兵備道的道台廷棟。這位廷棟大人瀏覽了一番,最後得出結論:經卷上的字不如他的書法好,就此了事。
幾年過去了,時任甘肅學政的金石學家葉昌熾知道了藏經洞的事,對此很感興趣,並通過汪知縣索取了部分古物,遺憾的是,他沒有下決心對藏經洞採取有效的保護措施。直到1904年,省府才下令敦煌檢點經卷就地保存。這一決定和汪知縣當初的說法一樣,都是把責任一推了之。王圓籙無法可想,又斗膽給清宮的老佛爺寫了秘報信。然而,大清王朝正在風雨飄搖之際,深居清宮的官員哪望能顧得上這等「小事」。王圓籙的企盼如泥牛入海,杳無音信。
1907年,斯坦因到來,他通過宗教精神的交流將王道士俘虜了。斯坦因說:「道士之敬奉玄奘,在石窟寺對面新建涼廊上的繪畫有顯明的證據,所畫的都是一些很荒唐的傳說……我用我那很有限的中國話向王道士述說我自己之崇奉玄奘,以及我如何循著他的足跡,從印度橫越峻嶺荒漠,以至於此的經過,他顯然是為我所感動了。」
當時王道士把經卷賣給斯但因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在長達7年的時間里,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視,而且是逐級上報,但無人過問,致使他灰了心。二是為了完成他的宏願,清掃洞窟,修建三層樓,架設木橋。三是唐玄奘溝通了他們的思想,斯坦因這個探險家追求事業的精神感動了他。因此他雖則思想極為矛盾,極不願意外國人將這些文物帶走,但在無奈的情況下,也只好讓了步。
當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傳於全世界之時,當朝命官這才懂得了其重要價值,但他們不是考慮如何地保護它,而是千萬百計竊為己有。因此,一時間偷竊成風,敦煌卷子流失嚴重,這是敦煌卷子自發現以後最大的劫難,後來連醉心於壁畫的張大千也加入了破壞的行列。1910年清政府作出決定,把剩餘的敦煌卷子全部運往北京保存。在運送的路途中,幾乎每到一處都失竊一部分。
大量經卷的散失,曾經使王圓籙感到非常痛心,因為藏經洞是他發現的,多年來在他保管期間從未發生過無故大量散失的事,官方如此掠奪,又如此貪心,使他感到極大的憤慨。所以,當1914年斯但因第二次到莫高窟後,王圓籙對他說了一段令人深思的話,《斯坦因西域考古記》是這樣記述的:「說......1905年俄國奧勃魯切夫強行換走莫高窟經卷文書兩包。
1907年,匈牙利的斯坦因用14塊馬蹄銀從王道士手中「買」走了24箱經書、5箱繪畫、絲織品。現大多藏於大英博物館和大英圖書館以及印度。
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挑走"藏經洞"6500卷寫本和大量的畫卷 。
1909年伯希和,將他竊得的敦煌遺書在北京六國飯店公開展覽,這才將藏經洞的發現公諸於眾。長期無人問津的經卷外國人一說好,立刻驚動了朝廷,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敢情偏僻的敦煌還有如此珍貴的文物,於是一紙電令發到敦煌,對洞里剩餘的東西進行封鎖,嚴禁外運,適時運往北京。
1910年敦煌知縣奉命移送莫高窟經卷於北京。孰不知此時文物已去之大半,而接下來長途運輸帶來的損失較之洋人的盜竊更為嚴重,遺書在途中幾近處於無人看守,任其丟失的狀態,大小官吏和看守層層竊取,運到北京時只剩下八千六百多殘卷了。現大多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台灣故宮博物院等多家圖書館和博物館。
1911年日本的吉川小一郎和橘瑞用超低市價「買」走了400多卷文書和2尊佛像。
1914年斯坦因再臨莫高窟,他又帶著5大箱,共600餘卷經文「滿載而歸」。現大多藏於大英博物館和大英圖書館以及印度。
1912年俄國人鄂登堡率團至莫高窟,盜走經卷一批 。
1921年白俄軍殘部數百人侵駐莫高窟對洞窟、佛像、壁畫損壞極大 。
1924年美國華爾納用化學膠布粘走壁畫26幅,劫走彩塑數尊 。現藏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納爾遜博物館。

閱讀全文

與英國人在敦煌搬走多少文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名牌產品有哪些 瀏覽:636
義大利保健品怎麼吃法 瀏覽:344
峰會中國舉行有多少國家參與 瀏覽:947
義大利的部首是什麼 瀏覽:427
印度居家隔離是怎麼樣的 瀏覽:114
為什麼辦了越南護照 瀏覽:430
怎麼下印尼巴士 瀏覽:271
印尼怎麼辦寬頻 瀏覽:557
中國最大牛仔布在哪裡 瀏覽:140
印度陣風有什麼好處 瀏覽:529
印度北部有多少人 瀏覽:515
伊朗為什麼病例這么多 瀏覽:346
義大利頂級大衣品牌有哪些 瀏覽:258
印度女官員發生了什麼 瀏覽:919
中國的流浪狗怎麼被領養的國外 瀏覽:987
英國火車延遲了下一班怎麼辦 瀏覽:747
印度是怎麼種植果樹的 瀏覽:310
去印尼工程預算一月多少錢 瀏覽:448
中國給哪些國家捐獻了物資 瀏覽:706
宋朝是中國哪個朝代 瀏覽: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