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到英國留學什麼都要經歷第一次
信每一個去英國留學的學生都會有這樣一次經歷——拿著行囊,飛洋過海,輾轉數十個小時到達英國。
雖然英國國土面積很小,但是對於孤身一人初入英國的學生而言,再小的城鎮也會感到偌大無比。
初來乍到,呈現在眼前的一切都是嶄新的,陌生的國度、不同的語言,這些都需要我們花時間去熟悉和適應。
相信大部分同學和我一樣,在剛開始的幾天,內心深處感到孤獨和痛苦。
因此,這個時候的我一直想辦法來調整自己的心態,比如為了讓自己忙起來而埋頭苦讀、多交一些朋友等。
在這里結識幾個中國學生對自己而言幫助非常大,時常的聊天談心很快能將自己內心的焦慮感釋放出來,正如中國一句老話——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
但是,單單結識自己國家的同學還是不夠,從語言提高和留學的角度來講,建議大家更多的認識一些外國朋友,以創造提升語言的機會,畢竟我們來這里的最終目的是讓自己學到更好的知識。
英國課堂初體驗
雖然一年時間很快過去,但是回想起第一天上課的情形,當時的畫面至今依然清晰的縈繞在我的腦海中。
猶記得開學第一節課是Management Research,講課的導師是一位中東人,個子不是很高,看起來非常和藹,他講課的語速不算很快,但由於自己沒提前預習PPT,再加上對學科的專業術語並不熟悉(如Quantitative & Qualitative),課上我越聽越感覺雲里霧里,摸不到頭腦。
正在我頭暈腦脹的時候,導師要求大家就某個論題來分組討論並准備presentation。
而此時的課堂內容還未及時消化,就需要用純英語和同學討論、准備presentation,可想而知這對中國學生來說是一個多麼大的挑戰。
原本我以為班裡的中東學生會和我一樣有類似的困擾,但令我感到驚訝的是中東學生非常活躍,不但可以在短時間內對知識點進行梳理,還能用非常流利的英語(口音比較重,聽起來很費勁)發表自己的想法,他們這種積極表現和強悍的學習能力深深打動了我,很快的,我也放下了尷尬和拘束,邊向同學了解導師教授的內容,邊和他們進行討論。
通過在英國的初次課堂體驗,我了解到,上課前一定要提前預習PPT以便提高聽課效率。這一要點同時也是東方國際英港部給在英國留學的學生們的建議。
第一學期的「零」業餘生活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句話來形容英國第一學期的留學生活簡直不要太准確。
在此之前,我和很多同學一樣對英國的業余留學生活充滿了美好憧憬,計劃著每天上完課後可以像電視劇里那樣,開個Party,聽聽音樂,和同學一起聊聊美好生活,或是傍晚去海邊吹吹海風。
但現實卻是預習,復習,預習,復習,預習。
雖然每周的課程並不滿,根據自己選修的課程算下來,一般為4-5門(即一周約4-5個半天的課),但因每門課每次講的量非,常,多,課下需要大量的時間預習和復習。
此外,提醒大家,每門課考核的方式有所不同,大多數老師會布置論文作業。
在此要提醒各位準備去英國留學的同學,絕不要小看英國課堂上每一次的大小作業,因為所有的作業都是佔分值的,即每篇論文的成績將和考試成績按照比例折算最終科目的分值。
而論文的要求主要是在文獻方面,與國內學校不同,英國大學有自己單獨的文獻借鑒標准,大家一定要多花些時間向導師了解,不然會因不符合文獻格式要求而影響最後的成績,記得當時的我們在第一篇論文作業的文獻上吃了不少虧。
通過不斷的寫論文作業,我深刻感受到了英國教學的嚴謹性。
那段時間的我每天除了吃飯和睡覺,其他時間幾乎都穿梭於教室及圖書館。
簡單而言,可以說為了吃透每節課的內容、按時作業,第一學期我們是沒什麼業餘生活可言的。
在這樣緊張忙碌的安排下,我終於安然無恙的度過了英國留學的第一個學期,而在此期間也度過了幾個富有西方特點的節日——萬聖節、聖誕節和Boxing Day,這些節假日的加入,終於讓快要忙成陀螺的我有機會放鬆下來歇一歇。
度過的第一個西方節日——萬聖節
針對9月份入學的學生來說,萬聖節(10月31日)算是留學生到英國後感受的第一個大型的極具西方特點的節日。
建議大家利用閑余時間一定要出門去感受一下。
萬聖節的節日氣氛首先從超市的貨架上開始。
在節日臨近的前兩周,各大超市會專門准備一塊區域來擺放與其相關的物品,如造型各異的南瓜燈、面具、服飾等,各個地方都透露著濃濃的節日氣氛。
此外,超市的蔬菜區也會為了那些希望自己動手製作南瓜燈的人們而特意供應很多大小不一的南瓜。
而若大家自己花50p來DIY一個造型精美的南瓜燈,我相信不僅能收獲小小的成就感,也是一個難忘的經歷。
萬聖節當天,大大小小的店鋪櫥窗內都會裝飾各類與節日相關的飾品,商場的服務員也會身著節日裝束,突顯節日氛圍。
這一日的傍晚將會熱鬧無比,各種Pub(酒吧)里都會聚集很多身穿節日服飾的人們,其中不乏有留學生,他們會在臉上用顏料繪出自己喜歡的圖案,與當地人一同狂歡。
因這個節日並不屬於公假,超市、店鋪和商場等都會繼續開門,為人們提供日常用品和各類食品。
期待已久的聖誕節
除萬聖節外,每年12月25日的聖誕節可以說是西方國家一年當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其重要程度等同於中國春節。
英國第一學期課程結束時正值聖誕節來臨之際,學校通常會放假三周(等同於中國學校的寒假)。
隨著聖誕節的到來,大街小巷及學校的每個角落都洋溢著節日的氣氛,大大小小的聖誕樹、搞笑可愛的「聖誕老人」隨處可見,而各大超市更是會看到很多聖誕主題的用品、設計多樣的賀卡和食品。
直到今天,英國當地人大部分還是會沿襲寫賀卡的習俗,以表達對他人的祝福。
特別提醒:聖誕節前夕,大家可以遵從西方的節日傳統,准備一些祝福小卡片送給自己的任課老師,不僅可以向導師傳達為自己傳授知識的謝意,也能趁此機會向導師送上新一年的祝福。
雖然只是一張簡單的卡片,但他們會為你真摯的祝福而愉悅。
此外,聖誕節當天各大商場、店鋪、超市、銀行基本不會營業,同學們需記得提前買好日用品和食物以備不時之需。
體驗Boxing Day
在聖誕節假期期間,還有一個特殊的日子——Boxing Day,即節禮日,通常為每年的12月26日,但有時也會是聖誕節後的第一個星期日。
節禮日(Boxing Day)這個名詞最早出現於中世紀,當時聖誕節前教堂門口根據傳統會放置捐款箱,在節日過後工作人員打開箱子,將募得款項捐給窮人因此稱為節禮日。
隨著時間的推移,節禮日如今已演變成一個購物打折日,各大商鋪在Boxing Day當天提早營業並進行大減價活動,因此,大家能看到很多為了能「搶購」的人們天不亮時就在英國知名商場Selfridge, Harrods, John Lewis等門口排起長隊,等待開門。
很遺憾,我所在的城市因沒有這些大型商場而不能一睹為快,但據身邊的朋友口述,場面相當瘋狂。
Boxing Day當天,我趁機會小逛了下High Street的Debenhams,盡管該商場品牌不多,但化妝品區域的蘭蔻、雅詩蘭黛、倩碧等產品的打折足以讓我心動不已,相信在英國的女同學是一定不會放過如此絕佳的「血拚「機會。
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快就到了12月底,同時也是英國各節假日中,放假時間最長的月份。
經過幾個月的接觸,我已經慢慢適應了這里的生活,並且計劃著自己能在英國過得第一個長假中有一段快樂難忘的旅程。
2. 在英國的留學生活很苦悶
你是在哪個城市讀書呢?
我今年7月份來英國這邊讀TOP-UP的,我不覺得很無聊啊~~
可能是因為我有一群同學一起來的吧,我們13個人以前就是一起讀的大學,所以在這邊經常一起出去玩~
去哪裡都是結伴而行的,所以不是很無聊啦~
像我們平常會到各個城市去玩啊,然後有的時候去Chinatown一起吃飯,或者去中國餐廳的KTV唱歌。。。
反正,我就不覺得很無聊,甚至有點不想回國了呢~~呵呵~~
我想,你覺得很悶,可能是因為你在這邊沒交朋友吧。。。你要多去結識點人啊,不一定要是中國人,外國人也行的~
像我們讀語言的時候的一個英國老師,很年輕,他剛好以前在長春呆過兩三年,又會一點中文,現在就經常跟我們混在一起啊,哈哈~~還讓我們教他中文,然後我們又可以跟著他學習英文,還了解英文一些文化。。。他還介紹工作讓我同學去打工呢~~
其實吧,娛樂項目,英國真的比不上國內。。。到了晚上,外面就很安靜,基本上沒什麼夜生活的。。。但是,不要因為無聊什麼的就一天到晚玩游戲啊~這樣沉迷的話,就等於是在浪費你家裡給你的錢呢。。。如果學業不緊張的話,做點有意義的事吧,比如說出去打工啊~~每個小時最低工資是5.75鎊,賺了錢回國去花,多好呢~~
3. 英國衛生大臣遭哪位主持人羞辱
英國衛生大臣遭主持人皮爾斯·摩根羞辱。
2月23日,英國衛生大臣馬特·漢考克在節目中與主持人皮爾斯·摩根吵了起來。漢考克堅稱英國不存在個人防護用品的「全國性短缺」,還稱國民應感謝他和他的團隊對控制疫情做的辛苦工作。
對此,摩根當場怒噴:「你和你的團隊把疫情處理得簡直糟透了,以致於讓我們成為了歐洲死亡人數最嚴重的的國家,死了13萬人啊!所以不好意思,我第一個念頭不會是感謝你和你的團隊『出色』的防疫工作。」
據悉,因未披露數十億英鎊新冠防護用品合同細節,漢考克19日被判違法。對此,漢考克在當天的節目上表示「不會道歉」。
(3)我在英國做主編都經歷了什麼擴展閱讀
皮爾斯·摩根的個人經歷:
皮爾斯·摩根1965年生於東薩塞克斯村,畢業後,曾在南倫敦的一家報社工作過,20世紀80年代認識了Kelvin MacKenzie—當時<太陽報>的主編,從而進入了這個知名的八卦報社。
1994年,他成為<每日新聞報>50多年歷史上最年輕的主編。1995年11月,被獵頭到了英國的<每日鏡報>做主編。
2004年,摩根被指刊登伊拉克囚犯遭英軍士兵虐待的假照片,導致被解僱,後經由他的朋友西蒙·高維爾的幫助,摩根成為英國達人和美國達人節目評委,成為電視名人。摩根將2011年1月正式接替拉里·金主持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晚間訪談節目,,主持CNN節目Piers Morgan Tonight。
4. 英國留學生寫論文被懷疑作弊是一種什麼體驗
在英國考試作弊的處罰是相當嚴厲的,一旦被證實作弊是證實情況,都會被英國大學開除,甚至在自己的簡歷上留下「英國考試作弊」的壞名號,當然部分中國學生確實有在英國考試作弊,而這些中國留學生中的「老鼠屎」,也讓中國學生在英國考試那的信任度降低不少,那麼要如何避免被誣在英國考試作弊呢?
頻現華人學子被誣在英國考試作弊
「我要向學校上訴作弊這件事了,如果失敗,我覺得我活不下去了。」
這是某華人論壇近期一個非常熱鬧的帖子,發帖人是一名前來英國念本科的學生小西(化名)。初到英國的他因為不熟悉學校考場規矩,加上考試時過於緊張,誤將答題紙留在課桌,在考試前被老師沒收上去。他沒想到的是,就是這樣一個失誤使她背上了作弊的罪名,學校甚至要將她開除出校。
這並不是一件孤立的事件。每到大學考試時間,華人論壇上就常常出現「被誣作弊」的帖子。這些華人學生並非有心作弊,但或因為不熟悉規矩,或因為過於緊張,或因為監考老師疑心過甚,他們在考場被「另眼相待」,考試結束後甚至會背負上「作弊」的罪名。中英兩國教育體系不同,考場文化也各有差別,華人新生需多了解英國學校考場制度,提高警惕,以免無心之舉牽連名聲,以致最後有冤無處申,甚至影響自己的大好前程。
老師歧視中國人 冤枉我作弊!
「英國大學作弊嚴重,較四年前數量增加一半。」
這是《每日電訊報》今年3月的一個報道,該報通過調查80所以上的大學,發現作弊行為在英國大學頗為流行。2009年至2010年,接受調查的大學共有超過1.7萬起作弊事件。作弊行為在本科生、研究生中都不少見,作弊形式也五花八門,剽竊、抄襲、冒名代考、賄賂教員,甚至還偽造導師簽字。
而這些灰色的數字中也不乏華人的身影,華人代考被抓的新聞屢見不鮮,地下論文中介數量數不勝數,紐卡斯爾大學還曾有50名中國學生因偽造留學文件被一舉開除……少數學生的作弊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抹黑了中國學生的名聲,也讓一些監考老師對華人考生「印象」不佳。
然而最為這些「名聲」所累的並不是想要鑽小空子的人,而是那些行為端正的考生。他們無心作弊,但卻背上作弊罪名,甚至面臨退學的處境,這讓一些學生感到尤其委屈不滿。
六六(化名)就是這么一個「有冤無處申」 的例子。6月正是各高校的考試旺期。在考管理專業一門科目時,由於題目類型都是小論文。為了答得更好,六六把答題紙撕了一頁拿來做草稿。為避免被老師誤會成攜帶考場之外的紙張,她提前跟監考老師要了一個別針,准備考試完畢後將草稿一同上交,但她沒想到她仍沒能避開作弊嫌疑。
「你在作弊!」
正當六六專心撰寫草稿時,一名男監考走了過來,說完馬上把桌上的卷子、答題本、草稿和學生卡拿走。六六稱,她當時整個人目瞪口呆,好一會才反應過來,之後舉手向另一名監考老師反應,男監考聽了對方解釋,不情不願才把東西還給她,同時嘀咕了一句「中國學生就是愛作弊」,轉身離去。
聽了老師這句話,周圍同學都以為她作弊,全都轉身朝她看過來,六六坐在座位上,腦袋一片空白,眼淚情不自禁要往下掉。雖然還能考試,但她情緒上受了很大影響,寫字時手都在發抖。在這樣的狀態下,她沒能順利完成論文,第二個題目更是連草稿都沒打,草草書寫了事。
更讓六六難受的是,往常考完試同學都會聚在一起討論試題。那天她的手機卻異常安靜,沒有一個同學聯系她,這讓她內心感到額外受傷。受這件事情影響,六六那一科考得並不理想。那名男監考當時還聲稱要將她的「異常舉動」報告學校。一旦學校確認作弊「罪名」,輕則科目分數清零,重則馬上退學,甚至還會在學生檔案里留下痕跡,這無疑給了無心作弊的六六一個沉重打擊。
無心作弊背罪名 華人學生道太冤
老師的歧視固然讓人頭疼,但更讓一些華人學生追悔莫及的恐怕還不是這種莫須有的作弊罪名,而是自己一時失誤,被監考老師認定作弊,有冤不知何處申。由於中英兩國考場文化不同,一些初到英國的學生尤其容易在細節上犯錯誤,或是忘記收拾復習筆記,或是誤帶答題紙入場。一旦被監考老師發現,學生立馬被懷疑作弊,證據確鑿的情況下,華人學生就是渾身長嘴也說不清了。
十月深秋,小西本應已經開始碩士課程,但如今他卻深陷一場與學校申訴的斗爭中,日夜擔心學校會堅持原判,將他退學。他今年初到英國,第一次在英國大學參加考試,非常緊張。第一場考試發揮不利給他添了不少壓力。為了能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他用第一場考試剩下的答題紙給自己出了題目做練習。但他沒想到,這個決定會使他後悔至今。
第二場考試開始前,小西已經非常緊張,他坐立不安的樣子引起了老師注意。在他把東西收拾好放到教室前面時,監考老師忽然走了下去,在他課桌前拿走了他遺忘掉的答題紙。在他考完後找老師索回紙張時,老師卻說這是作弊的證據,需要上交學校。
小西忐忑不安地等待了一個暑假,期間雖嘗試多次與學校聯系,但都因假期無人理會。好不容易開學後他回到學校,在郵箱里等待他的卻是一封冰冷的退學通知書。
「現在的我很沮喪,不能上課,也覺得沒臉見人。開除意味著我的努力和家人的期望都沒了。我不知道還能怎麼辦,要是這次申訴失敗,我真的活不下去了,這個帖子會見證我最後的日子。」
這種消極的想法固然不可取,但由此也可以知曉他內心是多麼痛苦難受。華人學生大都遵紀守法,學習勤奮。他們背負著父母的期望來英深造,一旦學業受挫,他們內心經受的打擊可謂非常沉重。
矯枉過正也是錯 華生清白需申訴
上文中提到的被監考老師誤會作弊的六六,考試結束後馬上聯系了該門課的負責人,在郵件里詳細說明了事件經過,並補充了不可能作弊的理由。
「我在郵件里直截了當地說,我情緒受到了影響,發揮很差,這對我並不公平」,六六告訴《英中時報》。
她的據理力爭成功讓監考老師站在了她這邊,最後成績雖不理想,但學校依然讓她過了。雖然事情已經過了幾個月,維權結果也還算不錯,但六六仍氣憤難平。她的斗爭經驗是,「只要你明白規矩是什麼,你又沒有犯規,你就可以據理力爭,而不是忍氣吞聲。」
華人學生若遭受了不公正的指控,第一時間應該怎麼做?記者就這個問題采訪了公民咨詢委員會顧問Chris Lee。他表示委員會收到此類咨詢較少,但他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可以向學生會設立的「學生建議中心」尋求建議和幫助。
全英學生聯合會(National Union of Students)國際學生官員張巘也同意這一看法。對於被誣作弊,她認為可以從兩方面下手解決:一是防患於未然,熟悉學校規章以免發生意外;二則據理力爭,尋求多方幫助防止矯枉過正。
「新生來英,難免對學校各項規章感到陌生,我建議他們要認真閱讀學校發的學生手冊,多和師兄師姐交流,以免無心犯錯。」
初來英國的學生很容易在論文引用和考場攜帶物品這兩方面犯錯。 「如果事情已經發生,華人學生可以向學生會內的國際學生部門尋求幫助。他們會就案件給你各方面的意見,指導你下一步應該如何做。」
如果不滿學校最終裁判,學生還可以向獨立組織OIA(Office of the Independent Adjudicator)上訴,這個組織將以第三方的身份重審案件。張巘告訴《英中時報》,英國曾有國際學生通過OIA成功推翻學校裁判的例子。因此,如果學校堅持原判,學生也可以考慮走這條路。
在各方支持下,誤將答題紙帶入考場的小西也已經振作起來,努力與學校溝通,事情在朝積極的一面發展,有望有個較理想的結果。
總而言之,參加英國考試按照程序走,別緊張就不會有問題,如果在考試中神情特別緊張,反而讓英國監考老師覺得你有作弊嫌疑而「特別照顧」你,如果自己沒有作弊而被誣在英國考試作弊的話,向學校提出申訴一般都能得到解決。
5. 英國當初加入歐盟體系都經歷了哪些困難
英國當初加入歐盟體系都經歷了哪些困難?英國加入歐盟的時候,確實盡力了很多非常困難的事情,只不過距離現在年代較遠,大家已經忘記了,下面的內容朋友們可以參考:
三、民眾生活方面的問題,雙方達成一致諒解:
歐盟和英國的談判在民生問題上,也十分的困難,主要是全歐洲的民眾需要一體化,這點雙方十分謹慎,最終達成了諒解,英國才算加入歐盟。
6. 成為一名雜志社主編是一種怎樣的經歷
在學校做了兩年多純文學雜志社,經歷了一些編輯部里那些有意思的事,學到了很多東西並且仍然熱愛,算是有點體悟。個人認為文學常識是必須要具備的素質,如果是文學類刊物,要求會更高一些。畢竟編輯在寫稿或者審稿的時候,一定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明白這份作品要表達和呈現的意思,基本的風格,還要能夠做出基本的判斷,比如是否有常識性的錯誤,是否有含糊不清、模稜兩可的看法等等。
7. 94歲英國女王將復工,她的一生都經歷了什麼
最近94歲的伊麗莎白女王要復工了或許還有人不了解她,沒事隨我一起去了解這位女王傳奇的一生。
伊麗莎白女王於1926年4月21日出生,在她生命的頭10年裡,伊麗莎白公主是一個相對較小的皇室成員——她的地位類似於今天約克郡的碧翠絲公主和尤金妮公主——但隨著她的祖父喬治五世國王在1936年的去世,這一切都改變了。
王位繼承人是伊麗莎白的伯父愛德華八世,但愛德華八世在繼承王位不到一年之後就退位了,因要與一位名叫沃利斯·辛普森的美國社交名媛結婚。
愛德華當時沒有孩子,所以,他的弟弟阿爾伯特(伊麗莎白的父親)繼承了王位,取名喬治六世,使得當時10歲的伊麗莎白成為首位成為女王的繼承人。
顯然,繼承人不像普通孩子那樣上小學。相反,伊頓公學副教務長亨利·馬丁(Henry Marten)等不同的老師會在家輔導伊麗莎白,坎特伯雷大主教也會給她上私人宗教課。伊麗莎白沒有上學並不意味著她沒有接受教育。
這就是這位女王傳奇的一生。
8. 在英國工作是怎樣一種體驗
我現在在倫敦實習,每天早上和一群上班族坐地鐵上班,下班早的話去去超市買明天的午飯或者約朋友吃晚飯。周末逛街遊玩,去餐廳吃飯。 這是基本的生活,唯一有特點的是,可以體驗很多英國文化。高水平一點的會去參加英國的賽馬會,馬球等等,著裝要求是英國貴族那樣,帶個帽子的。最近是世界盃,街上的酒吧都是下了班的人,聚在一起喝酒看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