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人為什麼沒有種族隔離

英國人為什麼沒有種族隔離

發布時間:2022-08-12 08:46:19

㈠ 黃種人、黑人和白人地域相隔了幾萬年,為啥沒有出現生殖隔離

人種要麼是一個,要麼是幾十個

首先我們需要有一個認識:以黃黑白三色區分人種是種族主義時代誕生的偽科學,如果以民族間不同的體貌特徵來分類的話,會遠大於三種。而如果是從基因的差別來區分的話,根本就沒有明確的區分特徵,也就是說如果隨機給出一個人的基因序列,科學家不能通過直接觀察識別出此人的「人種」。

▲狗雖然外形差異極大,但它們依然屬於一個物種

而人類的幾種不同膚色之間就連足以被認為是標志性差異的基因都沒有,有的只是頻率不同而已。所以現在地球上全部的人類連亞種級的區別都不存在,更別說是生殖隔離了。

㈡ 種族歧視的成因究竟是什麼

種族歧視在古代即已存在,但其現代形式是從資本原始積累時期開始的,至今,在世界上若乾地區仍存在種族歧視現象。這種現象是由反動統治階級採取立法、行政和其他措施,鼓吹和散布種族優越和種族仇恨學說等造成的。種族歧視的表現有公開的、合法的,有隱蔽的、實際的。在南非,種族歧視突出地表現為種族隔離,這是白人種族主義者的基本國策,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在最近半個多世紀里,白人種族主義當局頒布的種族歧視法令就多達100多項。美洲的黑人、印第安人,大洋洲的土著居民,歐洲的原殖民地移民、少數民族和外國工人,亞洲的「部落民」和種姓集團等,都是今天種族歧視的受害者。 種族歧視是對人類尊嚴的凌辱,受到了國際輿論和國際組織的一再譴責。1963年11月20日,《聯合國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宣言》第一次宣告,要迅速消除世界上一切種族歧視。 1966年3月7日, 聯合國大會通過的《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規定:在政治、經濟、社會、 文化或公共生活的各個方面 (如交通工具、旅館、餐館、咖啡館、戲院、公園等),禁止一切種族歧視。締約國承擔義務,防止、禁止並消除各種種族歧視,特別是種族分離和種族隔離,保證不分種族和民族,人人有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權利。凡傳播種族優越或仇恨思想,煽動種族歧視,對任何種族或民族煽動和實施強暴行為,概為犯罪,應依法懲處。1973年11月30日,聯合國通過《禁止並懲治種族隔離罪行國際公約》,再次明確宣布,凡犯有種族隔離行為的組織、機構或個人,即為犯罪,應負國際罪責

種族歧視在英國歷來就是一個令人關注的問題。1993年4月發生的黑人青年勞倫斯遭種族主義分子謀殺事件更是引發全國上下對英國種族歧視,特別是政府和公務員隊伍中種族歧視問題的激烈辯論。勞倫斯是一名18歲的大學預科生,他在倫敦東南部的一個公共汽車站被幾名白人青年無端殺害。事後盡管有5名嫌疑人被拘捕,但沒有人被定罪。英國政府委託了一個由麥克弗森爵士領導的委員會進行了調查。調查報告認為,大倫敦警察局在調查這個案件的過程中嚴重失職,並表現出「機構性的種族主義」。後來,大倫敦警察局同意向勞倫斯的父母賠償32萬英鎊。 此外,英國人對難民的歧視和騷擾也十分令人憂慮。最近的民意測驗結果顯示,大多數人認為英國接收的移民太多。80%的人認為,難民選擇英國的原因是他們認為來英國是「輕而易舉的事情」。2001年5月,關於襲擊難民的報道近來也屢屢見諸報端。僅蘇格蘭格拉斯哥幾個月來就發生近80起此類事件。難民在英國的處境也相當令人擔憂。一些人因忍受不了艱苦的生活環境而逃出難民聚居區,靠乞討甚至搶劫為生。難民問題已成為英國政府的一塊燙手山芋。這一點,恐怕是在科索沃戰爭時慨然許諾的布萊爾政府沒有想到的。
種族問題歷來都是英國各政黨競選的主要議題之一。反對黨保守黨領袖黑格更是被輿論指為「好打種族牌」。在英國有較大影響的《星期日獨立報》曾發表文章,標題就是「絕望的黑格打種族牌」。2001年5月月29日,在離6月7日的英國大選不到10天的時候,奧爾德姆事件亦成為英國各政黨攻擊對手的口實。英國第三大黨自民黨率先發難。其內政事務發言人休斯27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保守黨有關難民政策的講話催生了此次事件的發生。

㈢ 英國有沒有種族歧視阿嚴重嗎

綜合來看,英國人的種族歧視不太嚴重,但肯定多多少少也有,英國人大多數都非常有紳士風度,只要你勇於去交流,大多數英國人都會和你很好的交流,但英國人比較優雅,不會和你說一些閑話。這也是英國人和美國人的不同的地方,美國人比較大舌頭,喜歡亂談,但英國人相反,不喜歡亂談,交友更多的英國人也只會表現在禮貌方面,而不是談話。所以和英國交流千萬少言多做。舉止優雅,這樣就不會被歧視了,我奶奶是伯明翰人。我在英國的時候就是。

㈣ 種族歧視是如何產生的,什麼原因造成的由來及經過。

1、由來及經過:

在現代,種族歧視開始於殖民時代,以政府形式的種族隔離制度等制度為首的時期達到了頂峰。

經歷了20世紀的二次大戰,第三世界獨立運動和西方國家內部的種族平等運動後,世界很多國家內部的公共討論對和種族有關的政治正確性的觀念已經越來越嚴重,種族差異不應當用種族歧視來概括。在移民國家,種族問題不是單純用種族歧視可以掩蓋的。

但是另一方面,現代種族問題的復雜化又衍生出了「逆向歧視」等更多問題。

在南非,種族歧視突出地表現為種族隔離,這是白人種族主義者的基本國策,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二十世紀中期以來,白人種族主義當局頒布的種族歧視法令就多達100多項。

美洲的黑人、印第安人,大洋洲的土著居民,歐洲的原殖民地移民、少數民族和外國工人,亞洲的「部落民」和種姓集團等,都是今天種族歧視的受害者。

2:種族歧視原因:

這種現象是由反動統治階級採取立法、行政和其他措施,鼓吹和散布種族優越和種族仇恨學說等造成的。

(4)英國人為什麼沒有種族隔離擴展閱讀:

相關事件:

據美國中文網綜合在2014年2月19日的報道,美國華人歡慶新年之際,西裔民主黨籍加州參議員(State Senator)賀南德茲(Ed Hrnandz)提出一項提案卻給歡樂中的亞裔們澆了一盆冷水:該議員嫌加州大學系統(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ystem)的亞裔學生太多了,要求限制亞裔入學,提高西裔和非裔在加大系統中的入學比率。

根據《經濟學人》雜志的數據,美國精英大學亞裔學生的數量1993年為20%左右,此後不升反降。而全國大學本科學生的組成比例,1984年亞裔為4%,24年後,終於增長至6%。但在此期間,拉丁裔和非裔卻增長至15%。

同樣,亞裔的SAT成績必須比黑人高出450分(滿分1600分)才能錄取。而同樣的成績下,非裔被醫學院錄取的機會是亞裔的三倍。

㈤ 種族歧視的原因是什麼

一開始沒有美國,
北美原為印第安人的聚居地。
後來被哥倫布發現美洲
,以前黑人奴隸是從非洲販賣過來的,
就是現在大部分美國黑人的祖先。1776年7月4日,由喬治·華盛頓任總司令通過《獨立宣言》,正式宣布了美利堅合眾國的成立。
後來南北戰爭
黑人解放,
地位說是平等了
,但是白人心裡還是不舒服
,不會接受的

因為白人也是一開始從歐洲貴族轉移過來的

現在的美國人
全部都是移民
,本土的話只有印第安人,
所以
美國的種族歧視是最強烈的。
這是美國所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雖然在南北戰爭中,林肯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從根本上來說,並不徹底,他們心中的黑人形象仍然是在三角貿易時的「奴隸」一樣。21世紀的今天問題依然未被歷史所淡化,所以美國仍然會有種族歧視!!
北美原為印第安人的聚居地,15世紀末,西班牙、荷蘭等國開始向這里移民,英國則後來居上。1773年,英國已建立13個殖民地。1775年,爆發了北美人民反抗英國殖民者的獨立戰爭。1776年7月4日,在費城召開了第二次大陸會議,由喬治·華盛頓任總司令,通過《獨立宣言》,正式宣布了美利堅合眾國的成立。獨立戰爭結束後的1788年,喬治·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南北戰爭之後,美國的資本主義經濟得以迅速崛起。19世紀初,美國開始對外擴張,歷經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後,美國國力大增,是當今世界上唯一的霸權超級大國[2]

㈥ 為什麼英國人會歧視愛爾蘭人為什麼英國在自己的鼎盛時期,殖民地「日不落」時,沒有將愛爾蘭

愛爾蘭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居住了,7000多年來,她經過多次入侵和侵略,結果形成了她豐富而復雜的世系和傳統。第一批定居者主要是來自英國的獵人,他們帶來了中石器時代的文化。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的時候,追隨他們而來的農民,在這里飼養動物和耕種土地。在這些新石器時代的定居者之後,也就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來了探礦者和金屬製造工。 到公元前6世紀時,一波又一波來自歐洲的凱爾特入侵者開始達到愛爾蘭。凱爾特人雖然在政治上從未統一愛爾蘭,但他們統一了愛爾蘭的文化和語言。 公元5世紀,基督都開始進入愛爾蘭。傳統上,人們把這歸於聖·帕特里克的功勞,盡管有證據表明,早在他到來之前愛爾蘭島上就有了基督徒。與大多數西歐國家不同,愛爾蘭從未經歷過中世紀早期的野蠻入侵,所以,在6世紀和7世紀,以寺院為中心的愛爾蘭藝術、學術和文化得到了空前繁榮。在公元800年前那段時期,愛爾蘭僧人給歐洲的很多地方帶去了基督教。 在9世紀到10世紀期間,愛爾蘭經常受到斯堪的納維亞人的襲擊。但他們同時也是商人,為豐富都柏林、科克和沃特福德的生活做出了貢獻。1014年斯堪的納維亞人在克隆塔夫(Clontarf)被愛爾蘭王布萊恩·博茹(Brian Boru)打敗,此後斯堪的納維亞人的影響逐漸消退。 在12世紀,以前定居於蘇格蘭和威爾士的諾曼底人抵達愛爾蘭。此時的愛爾蘭已經走上建立一個由一個君王集中統治的國家的道路,這些人的到來破壞了這個進程。諾曼底人很快就掌握了愛爾蘭大部分地區的控制權,這些地區後來置於了蘇格蘭國王的政治影響之下。 在隨後的400年裡,諾曼底人和他們的後裔在愛爾蘭的影響越來越大。但是,該國的很多地區仍然掌握在愛爾蘭人的手中,到16世紀初,英格蘭出現了廣為流傳的恐懼感,那就是英格蘭的影響有瓦解的危險,一方面是因為蓋爾族人的入侵,另一方面是諾曼底定居者的逐漸蓋爾化。 蓋爾族愛爾蘭的逐漸衰落 這段時間英格蘭的宗教變革對愛爾蘭產生了重要影響。後來被稱為老英格蘭人的愛爾蘭,即諾曼底定居者的後裔,對已經導致了愛爾蘭(英國)國教成立的新教改革基本上持敵對態度。此外,愛爾蘭作為一個既靠近不列顛又靠近大陸歐洲的島嶼,處於中央戰略要地的地位,因此很可能成為英格蘭不滿者或外國敵人的據點。這使解決愛爾蘭問題具有幾個世紀以來不曾有過的緊迫性。 作為對宗教分歧和對英格蘭國王從不列顛引入新定居者的反應,蓋爾族人在愛爾蘭發動了一系列叛亂。他們的反抗最終被壓制,到了1603年,最後一個蓋爾族堡壘,烏爾斯泰(Ulster)也被歸入英格蘭國王的統治之下。後來把很多英格蘭和蘇格蘭定居者帶到了烏爾斯泰的烏爾斯泰種植園,對該省的宗教和政治格局產生了持久的影響。 愛爾蘭在17世紀的政治史,與英格蘭和蘇格蘭發生的事件有著密切的聯系,其中包括內戰、奧利弗·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起義、查爾斯二世復辟、讓威廉姆和瑪麗登上英格蘭王位的光輝革命(1688年)。以信奉舊教的老英格蘭人和蓋爾族愛爾蘭人為一方,以信奉新教的新蘇格蘭人(包括其他新定居者)為另一方,雙方開始爭奪至高權,整個這個時期,經過無數次此起彼伏的爭斗,最後在博伊奈(1690年)和奧格里姆(Aughrim)(1691年)戰役中塵埃落定。老英格蘭人和蓋爾族愛爾蘭人被打敗,隨後,他們的領導人和追隨者(『野鵝』)大多離開愛爾蘭去國外繼續他們的軍事、宗教或商業生涯。成了國教的新教徒壟斷了政治權和土地所有權,並制定了歧視舊教(天主教)的刑法。 十八世紀 愛爾蘭的經濟在18世紀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亞麻生意興隆,特別是在烏爾斯泰,愛爾蘭羊毛、牛肉、黃油和豬肉也是重要的出口。新教勢力逐漸把自己看作是愛爾蘭民族的代表,並發展成了充滿活力和獨具特色的議會傳統。持續的愛爾蘭移民潮也始於18世紀,成千上萬的長老會教友和數量較少的基督徒前往新大陸。 自18世紀60年代開始,英國與她在北美的殖民地之間的分歧日益擴大,促成了激進愛國主義傳統的形成,在「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這種愛國主義傳統最終產生了聯合愛爾蘭人社會(Society of United Irishmen)。1789年,聯合愛爾蘭人社會在愛爾蘭舉行了一次起義,雖然這次反叛留下了一些宗派色彩的暴力印記,但起義的目標是要成立一個獨立的愛爾蘭共和國,讓所有宗教享受平等地位。這次起義被鎮壓後,1800年的《合並法》在英國和愛爾蘭之間成立了完全的議會聯盟。 然而,到這時英國和愛爾蘭的差距卻越來越大,尤其是在經濟和人口方面。英國在向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同時,愛爾蘭(除烏爾斯泰外)實際上離工業化越來越遠,迅速增加的人口中絕大部分越來越依賴土豆為生。19世紀40年代末,由於土豆連年大規模歉收,發生了一次悲慘的大飢荒:100萬人餓死,另有100萬人逃出愛爾蘭。10年(1846-1856)之內,愛爾蘭人口減少了四分之一(即800到600萬),隨著移民海外成為愛爾蘭社會的顯著特徵,愛爾蘭人口後來又進一步減少。 在政治方面,追求舊教解放(從18世紀末期開始,刑法逐漸放鬆,1829年,由丹尼爾·釉康乃爾(Daniel O'Connell)領導的舊教贏得了參加議會的權利)在19世紀初期居支配地位。此後,進行了一連串改革或解散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盟的活動。「大飢荒」不僅是慘烈的人間悲劇和社會經濟分水嶺,而且有著意義深遠的政治影響。在廣大民眾的心目中,應對不列顛政府提起訴訟,大多數愛爾蘭選民尋求某種形式自治的願望變得更加強烈。在「大飢荒」後的幾十年裡,愛爾蘭地主也受到了政治和經濟的雙重壓力。至20世紀初,經歷持續不斷的農民動亂,終於通過了誘使大地主把土地出售給佃戶的立法。為佃戶提供貸款,肥使他們有能力購買自己的租借地。 但是,自治或者說「地方自治」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丹尼爾·奧康乃爾和艾薩克·巴特(Issac Butt)在19世紀40年代和19世紀70年代所做的努力沒有什麼結果。但是,19世紀80年代,在查爾斯·斯圖爾特·帕乃爾(Charles Stewart Parnell)的領導下,愛爾蘭議會黨把愛爾蘭問題入到了英國政治的中心。1886年,W.E.格累斯頓領導的自由黨終於支持愛爾蘭實行有限形式的自治。 「地方自治」的前景刺激了愛爾蘭的統一主義者。他們主要是新教徒,占烏爾斯泰省的多數。與英格蘭那些害怕愛爾蘭地方自治可能導致大英帝國分裂的同盟者一道,統一主義者開始阻止通過「地方自治」法案。盡管如此「地方自治法案」最終還是在1914年獲得了通過。 尋求獨立 在一種日益軍事化的氛圍中,秘密組建的准軍事部隊(北愛爾蘭志願軍和愛爾蘭志願者)開始了行軍和操練,二者之間的敵對只在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由此導致的「地方自治」推遲期間稱有緩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一切:1916年在宣布都柏林成立一個共和國,並發動了一次武裝起義。民眾最初對這次起義的支持率極低,起義最終遭到鎮壓。但它的支持者,充分利用了公眾對處決起義領導人的厭惡情緒和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引入的愛爾蘭兵役制的反對態度,在1918年的大選中獲得了勝利。那次大選,他們以壓倒多數擊敗了爭取「地方自治」的議會黨。 這次選舉的獲勝者,新芬黨(意為『我們自己』),成立了第一個Dali(議會),隨後爆發了民族獨立戰爭。至1921年簽訂《英愛條約》時,東北烏爾斯泰的6個郡,還有當時約三分之二的統一主義者多數派,已經組建北愛爾蘭政府。簽訂《英愛條約》的結果是,其餘26個郡組成在英帝國內部享有自治領域地位的愛爾蘭自由國。自由國成立不久,就在那些視《條約》提供了有效自治的人和那些堅持要成立一個完全共和國的人之間爆發了一次短暫的內戰。這次內戰盡管短暫,卻註定要在後來的幾十年影響人們的態度和確定政治立場。 愛爾蘭國 新自由國的第一屆政府首腦是後來的『Fine Gael』黨『Cumman na nGaedheal』的W.T. 科斯格拉夫(Cosgrave)。從20世紀30年代起,伊蒙·瓦勒拉(Eamon de Valera)成立的『Fianna Fail』黨一直支配著愛爾蘭政治。1955年,愛爾蘭獲准加入聯合國(UN),1973年,愛爾蘭加入了現在的歐洲聯盟(EU)。新經濟發展政策帶來了實質性的迅速發展。與歐洲其它國家一樣,聯合執政在愛爾蘭已成平常事,通常是兩個較大的政黨之中的一個與勞動黨或進步民主黨組成政府。 在愛爾蘭於1922年獲得獨立後的前20年裡,自由國進行了機構合並,並形成了政治穩定的傳統。1937年的憲法和1948年的《愛爾蘭共和國法案》,切斷了愛爾蘭與英國最後的正式聯系。二次大戰期間,愛爾蘭保持中立,它不屬於任何軍事同盟。

㈦ 種族歧視的事例

英國

種族歧視在英國歷來就是一個令人關注的問題。1993年4月發生的黑人青年勞倫斯遭種族主義分子謀殺事件更是引發全國上下對英國種族歧視,特別是政府和公務員隊伍中種族歧視問題的激烈辯論。勞倫斯是一名18歲的大學預科生,他在倫敦東南部的一個公共汽車站被幾名白人青年無端殺害。事後盡管有5名嫌疑人被拘捕,但沒有人被定罪。英國政府委託了一個由麥克弗森爵士領導的委員會進行了調查。調查報告認為,大倫敦警察局在調查這個案件的過程中嚴重失職,並表現出「機構性的種族主義」。後來,大倫敦警察局同意向勞倫斯的父母賠償32萬英鎊。
此外,英國人對難民的歧視和騷擾也十分令人憂慮。最近的民意測驗結果顯示,大多數人認為英國接收的移民太多。80%的人認為,難民選擇英國的原因是他們認為來英國是「輕而易舉的事情」。2001年5月,關於襲擊難民的報道也屢屢見諸報端。僅蘇格蘭格拉斯哥2001年就發生近80起此類事件。難民在英國的處境也相當令人擔憂。一些人因忍受不了艱苦的生活環境而逃出難民聚居區,靠乞討甚至搶劫為生。難民問題已成為英國政府的一塊燙手山芋。這一點,恐怕是在科索沃戰爭時慨然許諾的布萊爾政府沒有想到的。
種族問題歷來都是英國各政黨競選的主要議題之一。反對黨保守黨領袖黑格更是被輿論指為「打好種族牌」。在英國有較大影響的《星期日獨立報》曾發表文章,標題就是「絕望的黑格打種族牌」。2001年5月月29日,在離6月7日的英國大選不到10天的時候,奧爾德姆事件亦成為英國各政黨攻擊對手的口實。英國第三大黨自民黨率先發難。其內政事務發言人休斯27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保守黨有關難民政策的講話催生了此次事件的發生。

美國

美國總統布希承認,種族主義依然在美國徘徊。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也承認種族偏見仍然存在。
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有其歷史和現實的原因。
存在制度化的種族主義美國種族歧視問題的存在是其制度化種族主義發展至今的必然產物。從杜魯門總統開始,美國政府便致力於黑人權利立法。到約翰遜總統執政時期,最終從法律上取消了種族主義。因而在今天的美國,雖然合法的種族歧視與隔離被取消了,但制度化的種族主義卻絲毫未減。
絕大多數黑人因膚色被剝奪了享有與白人同等待遇的權利。時至今日,「黑人應在社會底層」一類思想並非沒有市場。決策者們把解決問題的著眼點定位於改變廣大黑人的文化、行為、道德,而不是消除其窮困窘境本身。
這就是說,美國政府在制定該項政策之前,就已對黑人的文化、行為、道德作了徹底否定,這便決定了美國政府的黑人政策無法擺脫種族主義的影響。
相關政策埋下歧視基礎隨著美國經濟的衰退,有色人種、特別是廣大黑人的生存條件面臨日益嚴重的威脅,種族沖突愈發激烈,種族主義更加猖獗。民主黨和共和黨在競選中令人吃驚地聯合起來,他們從各自利益出發,均把矛頭指向有色人種,特別是黑人,並由此出籠了一系列相關政策。
首先,否認黑人享有獲得政府福利救助的權利,拒絕給予黑人基本的生存保障。1996年通過的《福利法案》強行規定了需要政府救濟的黑人可得到資助的年限(一生中只有5年),解除了政府部門對其所應承擔的救助義務。
其次,減免「精英集團」(以富有的白人為主體)的納稅額,實施有種族主義傾向的經濟舉措。在廣大黑人最基本的福利待遇被大刀闊斧地砍除時,許多白人卻得到了政府的額外津貼。
黑人表現提供歧視口實種族主義的存在也有黑人自身的原因,許多黑人自身的表現為政府對其實行種族歧視性政策提供了口實。
長期以來,許多黑人因得不到平等的受教育機會,沒有工作,其中一些人(特別是部分年輕人)經常會做一些「殘忍的毒品交易」,以自己的方式模仿資本主義的創業精神。在黑人聚居區,掠奪性的犯罪每時每刻都可能發生。
另外,還有一些黑人,特別是一些黑人婦女,他們習慣依賴政府的救濟生活,不思進取。
種族主義分子以此為由,把廣大黑人誣蔑為「寄生於毒品中的無業遊民」,「缺乏道德、禮貌、良心的嗜血好戰者」。由此,政府的決策者們為其制定「強硬政策」找到了「憑據」。
黑人斗爭的歷史還很短美國建國200年後,才出現了馬丁·路德·金為黑人爭取權利的運動。在這個運動中,有一位黑人領袖說:自由只能用子彈才能得到。可見直到美國建國200年後,種族仇恨依然十分強烈。然而,子彈最終打進了馬丁·路德·金。因而,美國黑人要想獲得真正的平等,還必須不斷地進行頑強的抗爭。
在馬丁·路德·金的故鄉亞特蘭大,當地黑白兩個流行音樂電台的主持人想借1976年2月馬丁·路德·金誕辰之機,搞一個黑白民眾的聯合音樂派對。這個提議一出,在聽眾中反響熱烈,電台熱線快被打爆。但到了舉行派對的當晚,到場的民眾中80%以上是黑人。這表明,盡管美國取消種族隔離制度已經幾十年,但多數白人和黑人還是選擇過相互隔離的生活。

㈧ 為何西班牙殖民地印歐混血人口佔大多數而英國的殖民地卻奉行種族隔離制度,基本上白人佔大多數

西班牙對西印度群島的控制開始於1492年,以哥倫布初次在新世界登陸為起點,接著是西班牙、法國、英國、荷蘭和丹麥在17、18世紀對本地區的瓜分。美國對大安地列斯群島的侵入開始於19世紀初期,並在1898年佔領古巴和並吞波多黎各,以及1917年收買丹麥屬維爾京群島時達到最高峰。隨著卡斯楚1959年的革命,蘇聯開始與古巴合作,造成大國長期捲入西印度群島的歷史。然而,在西印度群島殖民化之前,那裡的前哥倫布時期的民族已經創造出了重要而具有特色的文明。
前哥倫布時期
據估計,在1492年西印度群島的美洲印第安人總數為600萬,大致是今天人口的1/5.有3群不同的印第安人占據著群島∶1.西沃內人(Ciboney),集中在現在屬古巴和海地的島上;2.阿拉瓦克人(Arawak),住在大安地列斯群島和千里達島上;3.加勒比人(Carib),大部分住在千里達島北部和小安地列斯群島上。前哥倫布時期的人口,由於歐洲人帶來的文化沖擊、奴隸苦役和疾病,而大為減少。
考古學家把前哥倫布時期的西印度群島人口按年代順序分成3批∶1.古印第安人(5000~2000BC),是古巴、伊斯帕尼奧拉和千里達沿海地區的狩獵者兼採集者,大概源於中美洲;2.中印第安人(1000~500BC),也是狩獵者兼採集者,但有比較進步的物質文明,從南美洲分布到千里達和大安地列斯群島,他們在那裡的遺族被歸入西沃內人;3.新印第安人∶首先是阿拉瓦克人,他們大約在西元前300年從南美洲進入千里達,並迅速分布到小安地列斯群島和大安地列斯群島,但在西元1000年之後被委內瑞拉遷來的侵略成性的加勒比人從小安地列斯群島上排擠掉。
大安地列斯群島上的阿拉瓦克人各群體有共同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組織。他們的社會結構以稱作酋長的世襲統治者為首,而薩滿師則主持他們的宗教活動。阿拉瓦克人居住在林中開闢地上的村莊里,各村都有自己的首領,也稱酋長。有原本牆壁和棕櫚苫頂的圓形屋環形排列。伊斯帕尼奧拉島上的村莊特別大,人口往往在1,000和2,000之間。阿拉瓦克人各群體還在求生存的技術和技藝上顯示出一致的發展情況。西班牙人當時曾對他們的農業技術和物質文明有深刻印象。
小安地列斯群島上的加勒比人村莊往往位於迎風的海岸上,有免遭突然襲擊的防護設施。他們的社會關系可能比阿拉瓦克人更具有伸縮性,而且他們沒有世襲酋長。不過,加勒比人和阿拉瓦克人的物質文明之間卻存在著許多相似點,特別是在他們的輪耕制度方面。他們的房屋是由立柱架子苫著棕櫚房頂建造的,呈橢圓形或長方形。
歐洲人探險和殖民主義階段(1492~1800)
發現
隨著1492年哥倫布的發現之旅,西班牙的殖民定居點集中在大安地列斯群島上,尤其是人煙稠密的伊斯帕尼奧拉島(現為海地和多明尼加共和國)上,西班牙在美洲的第一個永久殖民地就建立在那裡的聖多明哥。在科爾特斯(Hernan Cortes)率領下赴墨西哥和在皮薩羅(Francisco Pizarro)率領下赴秘魯的兩次重大探險都從聖多明哥出發。他們的成功在1520年代把西班牙的注意力轉到了大陸上,聖多明哥在商業的重要性上很快就被哈瓦那(古巴)和聖胡安(波多黎各)超過了,那時西班牙大帆船的船隊就在那兩處下水,把金條銀塊從「西屬本土」(加勒比海邊緣的大陸)運到伊比利半島。
殖民主義
在歐洲西北部的強權中,就屬英格蘭對西班牙領地的掠奪最為成功。英國人於1623年佔領聖克里斯多福(聖基斯),又於1625年佔領巴貝多。到1655年,當牙買加被攻佔時,英國已在尼維斯、安地瓜和蒙塞拉特建立了殖民地。法國在1635年取得對瓜德羅普和馬提尼克的控制,又在1697年正式並吞聖多曼格(Saint-Domingue,今海地)——伊斯帕尼奧拉島西部1/3的地區。在1630年代,離現今委內瑞拉海岸不遠的庫拉索(Curacao)、阿魯巴和博奈爾(Bonaire)以及小安地列斯群島北支的聖尤斯特歇斯(Sint Eustatius)、薩巴和聖馬丁等島都變成了荷蘭屬地。整個18世紀,英、法兩國繼續爭奪小安地列斯群島,到19世紀初期,多米尼克、聖露西亞、聖文森、托巴哥及格瑞納達均已落入英國手中,而千里達則在1802年由西班牙正式割讓給英國。
種植園奴隸制
17世紀後半葉,殖民主義同(以建立金、銀儲備和貿易順差為基礎的)重商主義和使用從西非輸入奴隸勞動的甘蔗種植園相結合。這些帝國體系中的各個體系,目標都在從蔗糖、奴隸和工業製品的貿易體系中榨取利潤。重商主義在18世紀達到了頂峰。
西印度群島白人殖民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殖民者都想帶著他們掙得的財產返回歐洲。18世紀初期,當許多成功的種植園主退休回到英國,留下代理人管事時,不在地主經濟制就完全建立起來了。這些不在地主是西印度群島利益集團中一個重要的元素,該集團是一種結合了來自主要港口的商人、種植園主和國會議員的強大的院外游說團體。西印度群島利益集團在18世紀前半葉操縱了《糖漿條例》和《食糖法》,這些法保護了英國市場上英屬西印度群島的蔗糖。
這種種植園制度創造出一種以種族區別和法律為依據的社會等級制度。在17世紀期間,西印度群島的主要社會階層是自由的白人和黑人奴隸,到18世紀中期,已經出現一個中間的黑白混血人階層。地位和權勢同人群的規模大小成反比,牙買加在19世紀初期,由25,000白人統治著一個有40,000黑白混血人和340,000黑人的殖民地。
19世紀以來的西印度群島
奴隸解放
西印度群島的克里奧爾人社會在1790年代因聖多曼格奴隸起義成功而發生動搖,這次起義的結果是海地於1804年獨立,創立了美洲第一個黑人共和國。1807年英國廢除了奴隸貿易,奴隸制本身也於1833年在英屬西印度群島被廢除。法國於1848年頒布了《奴隸解放法》,荷蘭也於1863年頒布了這種法律。但當英屬、法屬、荷屬的西印度群島都在發生這些變化時,西班牙屬的古巴卻在演變成為奴隸種植園的蔗糖生產者。盡管有英國的海軍封鎖,輸入古巴的奴隸仍然在19世紀後半葉前把該島轉變成為一個主要是黑人和黑白混血人的社會。直到1886年,古巴才制訂了完全的奴隸解放法,而波多黎各比它早13年就完成了這一解放——在波多黎各,煙草比蔗糖更重要,而且奴隸不到人口總數的5%。隨後移來古巴的自由白人,主要是20世紀初期前來從事種植園工作者,再一次將古巴轉變成為一個具有西班牙文化色彩的白人社會。
奴隸解放之後,以殖民主義為基礎的種植園制度和白人優越感仍頑固存在,在西印度群島支撐著極不平等的社會結構。在民主被蓄意否定的情況下,有色階級和文化階級的並置對比都持續存在著,只有19世紀晚期後的法屬西印度群島是例外。在某些島上,隨著其他一些種族集團的到來,形成了白人、棕色人和黑人的復雜的社會等級結構。
非殖民化
非白人在社會地位上的根本改變是靠了非殖民化,而不是靠奴隸解放。海地人於1804年解放了自己,在1820年代初期就侵入了聖多明哥,把這個幾乎被遺忘的前西屬殖民地合並成一個全伊斯帕尼奧拉島的海地。1844年多明尼加人拒絕了海地的霸權並宣布了自己的主權。他們暫時復辟了西班牙的君權,而於1865年完成了最終的獨立。西印度群島中第三個擺脫歐洲強國而獲得獨立的是古巴,時間在1898年,這一事件不僅包括和西班牙的兩次獨立戰爭,還包含了美國的干涉。古巴於1902年完成了脫離美國的正式獨立。
西印度群島各社會,大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取得帝國同意而實現非殖民化的,有的是通過取得完全獨立的許可,如大多數英國屬地的情況;有的是通過歸並到母國版圖內,如法屬安地列斯群島的情況;還有的是通過與其母國的聯合,如荷屬安地列斯群島和某些英國屬地的情況。英國仍然保留幾個小的西印度群島附屬國,其中大多對獨立不表興趣,如∶蒙塞拉特、安圭拉、英屬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以及土克斯和開卡斯群島。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只有海地、多明尼加共和國和古巴是獨立的,而且全部已是或即將成為獨裁國家。當英、法、荷三國開始進行非殖民化時,為了促進民主,英國企圖建立一種島際聯邦,這種聯邦可以比在單一國家有更多的抑制和平衡,並可為小島的非殖民化提供一種方式。這項政策的失敗以及西印度群島聯邦(1958~1962)的崩潰,引起了第一階段的獨立(1962~1966),隨後是與巴哈馬和英國各聯合邦有關的第二階段的獨立(1973~1983),以及英國最終對繼續殘存的一種屬地類型的承認。

㈨ 為啥從1920年起,英國就開始考慮讓殖民地自主而不永遠保持現狀.

簡單說,就是一戰給英國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也大大降低了它對殖民地的統馭能力。

從1920年愛爾蘭獨立並引發愛爾蘭內戰,英帝國就開始考慮如何和平的退出殖民地並於1923年通過了「非殖民化」的維斯敏斯特法案。

英國皇室和英國內閣,近八十年來,尊嚴和從容的出席了一場接一場的政權交接儀式和殖民地國家獨立儀式,宗主國為殖民地作了新獨立國家的助產護士。 中國人記憶尤深的恐怕是1997年7月1日的香港回歸儀式,在噙著淚花、品味著國家強盛、洗卻鴉片戰爭以來恥辱的國人腦海中,可曾理解英國人在回歸儀式上扮演退出者、失敗者的認認真真?

殖民地後遺症 二戰之後,隨著聯合國的建立和美國反殖民主義的外交策略,除了冷戰產生東西方陣營之外,世界新秩序為西方大國「退出殖民地」提供了國際秩序的保證,也就是在這樣的前提下,英法帝國開始逐漸退縮到本土;可是基於之前的殖民地政策和退出的主被動區別,前法屬殖民地在近五十年來,產生了數倍於英屬殖民地的人道和政治危機,埃塞額比亞、蘇丹、越南、柬埔寨、中非,一個個從災難或內戰新聞中熟悉的名字,都是前法屬殖民地。

在世界新秩序下,由英語國家主導的現代文明,已經將叢林時代「大國欺負小國」的國家間關系,進化到了無論大小國家,都能享有應有的政治權利和國防協作,且因憲政民主制度而形成的各個國家政府之間,也基本不會出現嚴重的國家間戰爭可能。 遍布歐洲的多個小國,如瑞士、挪威,和微型小國,如盧森堡、列支敦斯登,其國民富裕程度和生活安定指數,往往居全球之首,而這,正是人類之所以結成社會或國家的真正意義。

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英國於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並於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

還有一些資料可供參考
雖然英國贏得了戰爭,並從戰爭中獲得了新的殖民地,戰爭的巨大開銷使得英國無法繼續承擔維系一個帝國所需要的龐大財政支出。英國有數百萬人死亡,無數資產被毀,其結果是債台高築、資本市場的混亂以及在海外殖民地英國籍官員人數的缺乏。與此同時,民族主義情緒在新老殖民地都在高漲,而帝國的參戰以及非白人士兵在戰爭中所感受到的強烈的種族歧視都更加助長了這種民族主義情緒。

1920年代是自治領發生巨大變革的時代。雖然自治領在一戰爆發時還無權選擇是否參戰,1919年結束一戰的《凡爾賽條約》,卻是由英國和其自治領分別簽署的。1922年自治領不再願意支持英國對土耳其的軍事行動,迫使英國尋求一個和平的妥協方案。

自治領的完全獨立經由1926年的《貝爾福宣言》和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案》得到最終確立:所有自治領取得與英國的同等地位,英國的立法機構不再有權干涉自治領內部事務,自治領也將享有自主外交政策的自由。1907年在殖民部內設立的一個主管自治領事務的部門也在1925年從殖民部分離出來成立獨立的自治領部,並在1930年擁有了首位部門大臣。

加拿大在1923年成為第一個獨自簽署外交條約的自治領,並在1928年迎來了首位英國駐渥太華高級專員,從而結束了加拿大總督原先即是加拿大國家元首、又是英國駐加拿大代表的矛盾地位。1927年加拿大向華盛頓派遣了第一位永久性的外交官;1940年澳大利亞也派出了首位駐外大使。

愛爾蘭自由邦在一場反抗英國統治的血腥戰爭後於1921年取得了自治領地位;1937年愛爾蘭與英國斷絕了正式的憲法關系,並在1949年正式成為完全獨立於英聯邦之外的愛爾蘭共和國。原本就獨立、直到1922年才被英國掌控的埃及也在1936年斷絕了與英國在憲法上的特殊關系(雖然直到1956年英國才從埃及撤軍)。在1922年成為英國保護國的伊拉克也在10年之後的1932年完全獨立。
20世紀初被殖民地區人民的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已經開始挑戰殖民宗主國的統治地位。同時,宗主國又開始越來越關心本土和周邊國家的事務,特別是在二戰以後這種趨勢更加明顯。印度是第一個抓住這個歷史機遇的國家,之後亞洲和非洲的許多殖民地也紛紛效法。英國雖然在開始時試圖抵抗這種勢頭,但都落得災難性的下場,最終只得接受這一新的形勢,並將舊日的大英帝國轉變為今日的英聯邦。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英國民不聊生,而它的前盟友們卻又不願繼續支持殖民主義。1947年的經濟危機迫使克萊門特·艾德禮的工黨政府放棄繼續維護英國作為世界一流強國的野心,而被迫接受美國的崛起。英國也必須處理與歐洲其他國家的關系,但英歐之間扭曲的關系至今沒有完全解決。

1939年9月英國對德國的宣戰只代表了它自己和澳大利亞(當時澳大利亞還未正式接受《威斯敏斯特法案》),而除了愛爾蘭(該國在一年前要求英國軍隊離開其國土,並選擇在戰爭中保持中立)以外其他的自治領則都分別對德宣戰。

二戰最終摧毀了英國原本就已經開始減弱的經濟與財政領導能力,並突顯了自治領與美國在軍事上對英國進行協助的必要性。1942年澳大利亞總理約翰·科丁(John Curtin)史無前例地下令將駐扎在英屬緬甸的澳大利亞士兵調回澳大利亞參加保衛澳大利亞的戰斗,明確地向英國表明,英國再也無法要求自治領政府以犧牲本國利益來維護英國的戰略利益。

戰爭結束後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於1951年加入了美國主導的澳新美地區安全條約,使得美國取代英國成為在太平洋地區新的軍事主導力量。而英國本身也從1961年起就試圖加入歐共體,並在1973年如願以償,這進一步削弱了英國與其自治領之間原本存在的特殊經濟關系,自治領的產品在進入英國市場時從此不再享受特殊優惠待遇。

在加勒比、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戰後的非殖民化運動在日漸強大的民族主義勢力推動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以實現,而英國幾乎從未試圖抵制這股浪潮。英國的頹勢在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中表露無遺:在這場近乎羞辱的事件中,英法兩個老牌殖民國家在美國的強大壓力下被迫結束對埃及的干預,以維護美國在中東的利益。

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這是印度國大黨長達40年反抗殖民主義斗爭的勝利。但是印度的獨立是以分割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代價的,為的是避免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間互相的內斗。英國和其他自治領對於印度獨立地位的接受是今日英聯邦組織的開始。

1948年緬甸也獲得獨立,並選擇不加入英聯邦;之後又有斯里蘭卡(1948年)和馬來亞(1957年)的獨立。1948年英國結束了在巴勒斯坦地區的委任統治,此後的幾十年間這里一直持續著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血腥暴力爭端。在地中海地區,說希臘語的塞普勒斯人一直通過游擊戰的形式希望將塞普勒斯保留在希臘的版圖內,但1960年塞普勒斯還是最終獲得獨立。

英帝國在非洲殖民主義的結束往往過分迅速,以至新獨立的國家無法獨立面對獨立後的挑戰:1957年迦納在10年的民族主義運動後終於獨立,之後奈及利亞(1960年)、獅子山和坦噶尼喀(1961年)、烏干達(1961年)、肯亞和桑給巴爾(1963年)、甘比亞(1965年)、波札那和賴索托(1966年)以及史瓦濟蘭(1968年)也相繼獨立。

英國從南部和東部非洲的撤軍對當地的白人居民有著很大影響:肯亞獨立後發生的茅茅起義表明,白人土地主對權力的佔有已經引起了非洲土著居民的不滿。南非白人政權的持續存在一直是英聯邦的一塊心病,直到其於1994年結束了種族隔離的政策。

雖然由白人佔多數的羅得西亞聯邦隨著1964年馬拉維和尚比亞的分別獨立已經分裂,南羅得西亞的白人(他們自1923年起就一直是一個自治的殖民地)宣布獨立,拒絕接受一個非洲人政府的管轄。在南非白人政府的支持下這個羅得西亞政權一直持續到1979年,直到雙方達成協議成立一個多數共治的辛巴威共和國。

在短命的西印度聯邦(1958年至1962年)的失敗後,大多數英國的加勒比殖民地選擇分而治之:1962年的牙買加和特立尼達和多巴哥、1966年的巴貝多以及其他的東加勒比海島國都相繼獨立。英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在之後的歲月里也相繼經歷了類似的非殖民化過程。1997年,英國在中國政府的強烈壓力下,被迫歸還了原本就屬於中國領土而被英國以武力占據的殖民地香港。

閱讀全文

與英國人為什麼沒有種族隔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女官員發生了什麼 瀏覽:917
中國的流浪狗怎麼被領養的國外 瀏覽:987
英國火車延遲了下一班怎麼辦 瀏覽:745
印度是怎麼種植果樹的 瀏覽:308
去印尼工程預算一月多少錢 瀏覽:448
中國給哪些國家捐獻了物資 瀏覽:704
宋朝是中國哪個朝代 瀏覽:137
印度綠真菌怎麼預防 瀏覽:10
印尼到新加坡飛機上有做些什麼 瀏覽:385
義大利有什麼好包 瀏覽:682
去伊朗女士服裝需要注意什麼 瀏覽:458
英國留學費用有多少 瀏覽:365
英國阿散蒂有限公司都做什麼 瀏覽:632
越南女兵為什麼那麼漂亮 瀏覽:622
中國科技館門票多少錢 瀏覽:988
中國最貴的別墅多少錢 瀏覽:97
中國最大的極樂菩薩界是哪裡 瀏覽:438
在越南街吃一碗粉花多少錢 瀏覽:50
阮氏越南語怎麼寫 瀏覽:300
印度老人王琦現在過的怎麼樣 瀏覽: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