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英國怎麼把印度變成殖民地的
最早在印度建立據點的歐洲國家是葡萄牙,他們的殖民地位於莫卧兒帝國版圖之外。此後荷蘭人也積極介入,並打敗了葡萄牙人。奧朗則布在帝國極盛時期忽視歐洲殖民者的危險,而他的子孫們在被迫面對歐洲人時已經由於帝國衰落而軟弱無力。到了18世紀,在印度追求利益的歐洲強國主要是英國和法國。經過一番斗爭,英國人取得了優勢,把法國的存在削弱到只剩下幾個小殖民點。
經營英國在印度事務的主要實體是不列顛東印度公司,1818年馬拉塔人勢力最後覆滅後,大多數印度王公都承認了東印度公司的宗主權。最晚被英國兼並的印度領土有信德(1843年)、錫克人控制的旁遮普(1849年)、貝拉爾(1853年)和奧德(1856年)。由於殖民者的種種不利政策,1857年爆發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義。1858年通過的《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了東印度公司,由印度事務大臣接管其全部職權;並成立以印度總督為首的印度政府。英國人也正式結束了已無存在意義的莫卧兒王朝,將巴哈杜爾沙阿二世流放到緬甸。此後印度進入由英政府直接統治的時代。英國直接統治下的印度(稱英屬印度)分為13個省,其中包括緬甸。另外約有700個由印度王公統治的土邦在英國嚴密監督下存在著,這種土邦占整個印度面積的40%(有些省里也有土邦)。以印度為根據地,在亞洲遏制俄國擴張的思想使一些英國官員致力於西北方向擴展英屬印度的疆域,結果引發了1878年至1880年的第二次阿富汗抗英戰爭。1885年,印度國大黨成立。1906年組建全印穆斯林聯盟。英國人有意識地利用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矛盾。
在1885年以後,印度幾乎每年都有民族主義者的集會,但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官僚顯然漠視印度人的訴求。英國人在印度的統治目標僅僅是避免出現飢荒。1909年英國通過莫萊-明托改革法案,規定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在立法機構改選中實行分別選舉,此後教派政治成為制度,印度民族運動分裂。
❷ 鴉片戰爭時期中國堅持住了,印度為何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
一是因為戰略上的失誤,二是因為印度友軍的背叛。在18世紀中期,當英軍入侵印度時,出現了一個名叫西拉傑·烏德·德拉的貴族,他是第一個帶頭反抗英國殖民者的人。這位西拉傑的背後是有著法國人的支持,所以他才會敢主動進攻英國領土。戰爭開始時,他佔領了英國的要塞,並殺死了這里的英國人。之後,怒氣沖天的英國便派出了英國將軍羅伯特·克萊武帶領不足4000人進攻印度。再反觀西拉傑,卻有超過7萬名士兵和法國所提供的炮火。從表現上來看,西拉傑完全是佔有絕對的優勢的。
最後,他的叔叔也確實來了,但當他看到自己的一方已經潰不成軍時,卻毅然決然地叛變了,並帶領軍隊攻向了他侄子西拉傑的軍隊。就這樣,西拉傑被打敗並被殺死。此後,在英國軍隊的解體戰略下,印度再也沒有了翻身之日,並被英國殖民了近89年的時間。
❸ 英國為什麼敢侵略印度
因為當時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日不落帝國)需要不斷擴張海外殖民地為本國帶來跟多利益。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順利闖入印度。英國殖民者佔領印度後,便充分利用了印度國內的各種矛盾,讓「印度人列印度人」,從而坐收漁利。如18世紀末,東印度公司唆使印度教封建王公攻打伊斯蘭教的邁索爾,後又唆使海德拉巴王公進攻馬拉特,並挑撥馬拉特王公之間的關系,造成極度混亂局面後,東印度公司才出面收拾殘局,進而確立自己的殖民統治權。
❹ 為何英國能輕易殖民整個印度 卻不敢這么對中國
在古代,東方一直是歐洲人嚮往的地方,中國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國,西方人眼中最富庶的地方。大航海時代來臨以後,歐洲開始了瘋狂的對外侵略,馬可波羅口中遍地黃金的東方自然就成了首選,英國侵略者幾乎是在同一時間段看上了印度和中國這兩個老牌古國。
而中國就完全不同了,中國從古至今就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從秦始皇開始就是你推翻我,我推翻你,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
❺ 軍隊的大英帝國為什麼會允許最大的殖民地印度獨立
一、印度不是一個整體,而是英國人拼接而成的
在古代歷史中,印度從來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地理名稱。印度大陸屬於多政權對立的局面,印度大陸從來沒有徹底統一過。即使是那些曾經不可一世的王朝,也僅僅統一了印度北方而已。印度成為一個實際的國家,這一點和英國人有很大關系。17世紀初期開始,英國人開始踏上印度大陸。印度太大,英國人根本無力一口吃下,因此採用了逐步蠶食的政策。200年以後,英國已經控制了印度三分之二的領土,英國國王兼任印度皇帝。當時的英屬印度包括現在的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和緬甸,在英國人的作用下,印度大陸拼接成了一個整體。印度是英國最重要的殖民地,進入20世紀以後,印度的經濟總量佔英國的40%。對於英國來說,維持在印度的統治非常重要。
但是印度人也不都是那麼容易屈服的,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聖雄甘地就開始致力於民族獨立事業。經過甘地長期的努力,印度一部分人開始民族覺醒。印度進而爆發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這讓英國人焦頭爛額。與此同時,在歐洲地區,希特勒已經上台,納粹德國開始對外擴張。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戰爭無法避免,英國人對戰爭的恐懼十分嚴重。在一戰中,英軍陣亡66萬多人,英國曾經試圖避免戰爭再次爆發。但是似乎這一點是不可能的,德國進攻波蘭以後,英法兩國先後對德國宣戰。當時東方的日本也是磨刀霍霍,為了集中力量打贏戰爭,剛上台的英國首相丘吉爾向印度做出了保證:「在戰爭結束的適當時刻,還給印度自由。」在得到英國的承諾以後,印度開始全力配合英國。
二、經過戰爭嚴重消耗,英國已經無力維持龐大的殖民體系
1945年,德國和日本先後投降。截止那個時候,英國軍隊的總兵力超過了510萬。但是這個數字包括了各個殖民地的軍隊,並不全都是英軍。既然戰爭已經結束了,印度希望英國兌現自己的承諾。此時丘吉爾准備反悔,印度對於英國太重要,他不惜違背自己的承諾。但面對印度負責的局勢,英國想維持在印度的獨立,需要大量的軍隊。經過二戰的消耗,英國的國力遭到嚴重削弱。英國已經無力維持龐大的軍隊,戰爭剛剛結束,英國就開始大裁軍。此時的英國處於兩難的境地,一方面不想放棄印度,另一方面有無力阻止。截止這樣的情況下,艾德禮取代丘吉爾成為了新任首相。艾德禮是工黨領袖,主張提高國民生活水平,在對外問題上主張戰略收縮。
艾德禮同意印度獨立,並且派遣蒙巴頓前往印度負責此事。印度的獨立已成定局,英國人根本無力阻止。大英帝國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面對強大的蘇聯,英國甚至需要美國的援助。英屬印度脫離英國統治以後,並沒有組成一個國家。上文所述,印度是英國人拼接而成的,存在嚴重的宗教和民族問題。英國人離開以後,這些問題開始全面計劃。最終英屬印度開始分家,首先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然後緬甸在第二年獨立。過了20多年以後,東巴基斯坦與西巴基斯坦分家,這就是孟加拉國。印度獨立以後,英國在亞洲的其他殖民地也開始行動起來。各國先後獨立,英國的勢力范圍退回了歐洲。
❻ 英國為什麼侵略印度
第一:因為當時最先開始並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號稱「日不落帝國」,所以國內機器生產業發達,所出產的產品遠遠多餘人們的需求,從而導致商品大量囤積,必須銷售到其他國家。
第二:機器生產是需要大量能源和原料的,本國供不應求,所以必須要依靠到外國掠奪才能讓經濟持續飛速發展。
第三:當時印度的資源,無論是人力還是物產都非常豐富,而國家軍事力量卻不是太強,所以柿子撿軟的捏,就在印度殖民了。
❼ 面對英國的殖民侵略為何印度被打敗臣服成為英國殖民地
印度對於成為英國人的殖民地並不是沒有進行過抵抗,像受法國支持的孟加拉公,但是在英國人入侵之前印度本來就是一盤散沙,還因為其他歷史原因導致了整個印度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第四點原因:印度基層百姓受種姓制度長時間的影響,印度存在很大的宗教紛爭以及民族紛爭和種姓制度的矛盾,而英國人通過對這些矛盾的合理利用導致了他們統治的穩固,從而完成完全殖民。
❽ 為什麼選擇印度作為殖民地17e-18e
倒不一定沒有印度就一定沒有大英帝國,但如果沒有印度,英國可能就叫不了"日不落帝國"了,印度對於英國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第一,經濟方面。印度地域廣闊,資源豐富,人口眾多,恆河流域土地肥沃,可以說印度即是英國重要的廉價原料產地,也是英國重要的產品傾銷地,在經濟上印度對於英國有著其它殖民地無法取代的作用。
第二,對華鴉片貿易方面。印度一些地區的環境很適合種植鴉片,而且從印度的港口走水路販運鴉片到中國也很方便,印度是英國在亞洲最主要的鴉片產地,英國商人販賣到中國的鴉片幾乎都是產自印度的,從鴉片貿易中,英國賺取了大量的中國銀圓,而對華鴉片貿易是英國資本主義發展早期資本原始積累的一項重要手段。
第三,地理方面,當時的印度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其它現在與印度接壤的數個南亞小國,當時的英屬印度在地理上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扼守著印度洋通往太平洋的交通要道,是英國侵略東南亞的前沿陣地。
另外補充說明一點,樓上的網友kly6165說英屬印度是侵略中國的前沿陣地,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印度雖然和中國接壤,但兩國中間隔著喜瑪拉雅山脈,從印度到中國在當時是非常難走的,英國經過了很長時間的探險,軍隊才從印度打到西藏,這已經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事情了,印度作為英國侵略中國的前沿陣地的作用一直到其殖民活動晚期才有所體現,而且,即使英軍打到西藏,但道路很險,很難運送大量兵員和重武器,把印度作為陸路侵略中國的前沿陣地是很不理想的,況且英國在打通從印度通往中國西藏地區的道路20多年後,就相繼爆發了印度的獨立運動和兩次世界大戰以及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獨立,所以印度在英國侵華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英國殖民活動的早期和中期。在英國侵華的早期和中期,英國商人和軍隊從印度到中國主要走水路,印度在英國對華經濟、軍事侵略中,主要起到的是間接的侵華基地和侵華中轉站的作用,而不是前沿陣地。
親 你的問題已回答 如果滿意的請給好評,如果不滿意可以說出具體情況 ,我一定盡我所能幫助你 你的好評是對我最大的支持,祝你學習愉快!
❾ 為什麼英國能夠殖民印度,卻殖民不了中國
一、南亞次大陸的分裂狀態給殖民創造了機會。
十八、十九世紀的印度處於分裂狀態,莫卧爾王朝正在衰落,即便是在莫卧爾王朝最鼎盛的時期,也沒能統一印度,當然在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王朝統一過現在印度的疆域,尤其是中南部,印度也一直沒有一個佔主體地位的民族。分裂狀態為西方殖民者提供了機會,葡萄牙、英國、法國相繼在印度南部建立殖民地,而毫無觸及強大的莫卧爾王朝的利益,可以毫無誇張的說,沒有英國殖民者就沒有統一的印度,印度的統一來自於殖民者。
相比之下,當時的中國處於清王朝的統治之下,經過清代幾位帝王的勵精圖治,進入十八世紀,清王朝的疆域空前遼闊,雖然從嘉慶帝開始清王朝實際上在走下坡路,但是清王朝在全國建立並維持了中央集權制的政治體制,保證了國土的統一,歐洲人曾經數度企圖在中國建立殖民地,早在十七世紀,西班牙人、荷蘭就曾相繼佔領台灣,俄國人侵入黑龍江,但都被中國政府驅逐,這使得歐洲殖民者始終不敢對中國有多少妄想,直到鴉片戰爭。可以說強大的中央政權的存在遲滯了歐洲殖民者侵略的步伐。
二、印度所處的地理位置使其更容易受到新崛起的歐洲的影響。
歐洲人很早就知道了印度的位置,早在古希臘時代,亞歷山大就曾經入侵過印度,歷史上與歐洲相臨的波斯也曾多次侵入印度,在阿拉伯帝國時代,南亞次大陸與阿拉伯的疆土相臨,印度通過阿拉伯中間商與歐洲保持著廣泛的貿易和文化上的聯系。進入奧斯曼帝國時代,奧斯曼土耳其截斷了印度與歐洲的貿易。與此同時歐洲的航海家開始了大航海時代,通往印度的新航線被發現,印度與歐洲第一次實現了直接聯系,歐洲殖民者通過堅船利炮相繼在印度建立新的殖民地。經過一番較量,英國最終戰勝了其它歐洲殖民者獨佔了印度(少數地區除外)。
雖然中國歷史上通過多條絲綢之路與歐洲保持著經貿文化的交流,但雙方遠隔萬里,交流非常不便。歐洲對中國的了解非常有限,《馬可波羅游記》讓歐洲開拓了眼界,並引導不少歐洲傳教士與商人來到中國,但是雙方的交流仍然非常有限。直到十六七世紀,隨著新航線的開辟和亞洲殖民地的建立,歐洲人與中國的交流才變得順暢,歐洲也才對中國有了更多的了解。
三、中國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建立有著復雜的成因。
自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了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轉變。雖然列強不斷侵擾,但同時中國的內部也在發生著變化。一方面歐洲列強初來乍到,地位不鞏固,而且多方競爭給中國留下的機會;另一方面,中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近代革命運動,從農民起義到革命起義,清王朝在內憂外患中耗盡了自己的陽壽,逐步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❿ 為何當年英國能把印度淪為殖民地,而在中國卻辦不到
首先此印度非彼印度。
印度以前是一個地理上的概念,是在南亞次大陸那個半島,統稱為印度。實際上印度從來就不是一個國家。
印度歷史上最大的一個國家應該是莫卧兒帝國,基本上它的疆域范圍包括了現在整個印度。但是莫卧兒帝國也是通過開疆拓土、通過征服才慢慢形成那樣一個大的版圖的。
後來莫卧兒帝國衰落了,英國、法國、荷蘭、葡萄牙等等這些殖民者都進來了,把印度這片大陸更是瓜分的亂七八糟。
然而中國就不一樣了。中國從古至今就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雖然是多民族,但是民族之間都融合的很好,有著一脈相承的文化體系。基本上可以歸為大中華民族。我們基本上有著共同的理念,有一個文化的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