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這種紅色的鸚鵡是什麼品種
金剛鸚鵡
㈡ 鸚鵡的種類,附圖
虎皮鸚鵡(Budgerigar)
虎皮鸚鵡是全世界最普遍的鸚鵡,受到大眾廣泛地喜愛,全世界的總數量超過5百萬只,它們常是許多剛對鸚鵡有興趣的人買的第一隻鸚鵡,也是最常出現在鳥展的種類,自從公元1900年澳洲生物學家-癸格曼德對基因工程的重大發現與突破後,各種虎皮鸚鵡的變種即進入前所未有的多樣性,現在共有上千種的變種,再加上它們非常容易照顧及繁殖,所以會如此的普遍,澳洲原生種虎皮鸚鵡的羽色主要是黃色、綠色(如左圖),加上黑色的紋路,而一般所稱的"大頭"是在英國基因改造培育出來的種類(EnglishBudgerigar),體型比原生種大,頭部與胸部較大,前額較突出,胸前的斑點較圓,羽色較鮮明,比較不活潑,一般在鳥展中參展的虎皮鸚鵡幾乎全為英國種的虎皮鸚鵡,而其它如原生種大小的變種虎皮鸚鵡(小鸚哥)則稱為美國種虎皮鸚鵡(AmericanBudgerigar)價格則比英國種便宜許多,虎皮鸚鵡的確是入門者很好的選擇之一,而英國種虎皮鸚鵡也有許多愛好者,由於羽色變化多,外型差異性也較一般虎皮鸚鵡大,且從國外不時都有虎皮鸚鵡選美比賽可看出它們在寵物鳥中的地位。
體長:18-25cm(7-10吋)
分布:廣闊分布在澳洲的內陸地區,但東部、西南部、北省的沿海地區及約克角半島、塔斯馬尼亞島的數量稀少,曾引進(包括逃脫的籠養鳥)到許多國家,但絕大部分無法成功順利生存繁衍,包括英國、日本、美國、波多黎各、香港、巴西、瑞士、哥倫比亞、社會群島、紐西蘭、阿曼等國家,可是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族群在1950年時引進後卻成功地生存與繁衍後代。
整體概述:
虎皮鸚鵡主要棲息在澳洲乾燥的內陸地區,偶爾會在半乾燥地區與半潮濕地區發現其蹤跡,有些族群會有季節性的遷徙行為,喜愛在草原、灌木叢、河流邊的林地、農場田園中活動,平時相當活潑好動,大熱天時則活動力較低,主要在地上覓食草類與穀物的種子,平常成群活動,約由20隻至數百隻,有時會聚集2萬5千隻甚至更多的龐大數量,雖然整年都能繁殖,但是受食物多寡的影響,主要只在草類種子豐富時繁殖,北部約在冬天,南部在夏天與春天,有集體築巢的習慣,也就是許多對的巢穴都很接近猶如一個社區,可能有共享巢穴的行為,一次產4-8顆蛋,孵化期約18天;虎皮鸚鵡的飼養與照顧很容易,適應能力良好,但對過於潮濕、寒冷或強風的情況可能會較敏感,大部分的虎皮鸚鵡都十分強壯,如想培育出美麗的參賽鳥種,必須多花心血照顧,培育血緣好大頭虎皮鸚鵡又是另一門不容易的學問,須長期的經驗與研究;若要訓練說話能力應單獨安置於一個籠子,減少同伴打擾較不容易分心,效果會好很多。
繁殖:
繁殖虎皮鸚鵡非常地容易,也可群養繁殖,不太需要築巢所需的材料,虎皮鸚鵡6個月大即可繁殖,但至少等到1歲時再讓它們繁殖較理想,全年都能繁殖,是很多產的種類,平均窩卵數約6顆,有時更多,孵化期需18天,約4周後羽毛長成,5-6周時即會斷奶。
㈢ 這鸚鵡是什麼品種
紅額鸚鵡
紅額鸚鵡(Red-fronted Parakeet)的羽色多彩艷麗,它是典型的攀禽,在野外通常是成對或是小群體活動。目前主要分布於紐西蘭及周邊的數個小島。
中文學名: 紅額鸚鵡
英文名: Red-fronted Parakeet
二名法: Cyanoramphus novaezelandiae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綱: 鳥綱
目: 鸚形目
科: 鸚鵡科
族: 紐澳鸚鵡族
亞種: 8種
分布: 紐西蘭南部和北部的島嶼
㈣ 請問這個一身紅毛的鸚鵡是什麼品種啊
都是虎皮鸚鵡
㈤ 白色紅眼鸚鵡是什麼品種
虎皮鸚鵡。
虎皮鸚鵡(學名:Melopsittacus unlatus)是鸚形目鸚鵡科的鳥類,又名嬌鳳,屬小型攀禽品種,原產於澳大利亞的內陸地區,野生的虎皮鸚鵡棲息於林緣、草地等處。結群活動。
以植物種子等為食。繁殖期為6-1月。營巢於樹洞中。每窩產卵4-8枚。孵化期為18天。性情活潑且易於馴養,在中國是大眾最喜歡的寵物鳥之一。
物種學史
鸚形目的鳥類在南美和大洋洲擁有眾多的種類,這意味著該目起源於古岡瓦納大陸。然而鸚鵡科的化石記錄稀少,它們的起源更多隻是推測。
最早的鸚形目化石記錄可以追溯到白堊紀(約7千萬年前)。在懷俄明州找到的一塊長15毫米的下喙碎片,類似於現存的吸蜜鸚鵡類。現在還不清楚該標本是否應歸入鸚鵡類。
歐洲有著更豐富的始新世(5800萬至360萬年前)化石記錄。在英國和德國找到了幾具較完整的類鸚形目的骨骼化石。盡管還不能十分確定,但總的來說這些標本並不像是現代鸚鵡的祖先,而僅僅是其在北半球演化並在後來滅絕的親戚而已。
㈥ 英動物園出生首隻鳳頭鸚鵡
2017年8月2日報道,英國,布里斯托爾動物園上周出生了英國第一隻菲律賓鳳頭鸚鵡。別看它現在長得醜陋不堪,實際上,這種鳥瀕危程度比大熊貓要高。
律賓鳳頭鸚鵡(學名:Cacatua haematuropygia)是鸚形目鳳頭鸚鵡科的鳥類,全身白色羽毛,靠近耳羽部份有些許黃色,在尾羽內側接近肛門的地方有明顯的橘紅色羽毛,故又名紅肛鳳頭鸚鵡。主要生活在低緯度的樹林、靠近河岸的附近,以及紅樹林等地。以種子、堅果、漿果和水果為主食。分布於菲律賓島的巴拉望以及拉薩島。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極危(CR);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Ⅰ類保護級別。
㈦ 請問這種鸚鵡是什麼品種的,要怎麼養
紅牡丹鸚鵡(學名:Agapornis pullarius)是鸚形目、鸚鵡科的鳥類。身長16厘米左右,體重40~50克,屬小型鸚鵡,是鸚鵡中體形最小的1種,其嘴紅色短粗,呈倒鉤狀。
飼料主要是稻穀、粟子、碎玉米、黍和小米以及麻籽、葵花籽、花生米等。但油脂飼料不能喂得大多,否則會引起脫羽。青綠飼料是青菜、蘋果等。青菜不能缺少,供應不足會產下不受精的卵,有時還會造成啄羽現象。
㈧ 紅色鸚鵡是什麼品種
紅綠金剛鸚鵡(學名:Ara chloropterus)產於美洲熱帶地區,是色彩最漂亮、體型最大的鸚鵡之一,面部無羽毛,布滿了條紋,有點像京劇中的花臉臉譜,興奮時可變為紅色。尾極長,屬大型攀禽。
食譜由許多果實、花朵和種子組成,食量大,有力的喙可將堅果啄開,用鈍舌吸出果肉。產於美洲熱帶地區,在河岸的洞里築巢。比較容易接受人的訓練,和其他種類的鸚鵡能夠友好相處,但也會咬其他動物和陌生人。壽命最長可達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