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國債收益率下跌代表什麼
國債收益率下跌,說明投資者的投資回報率低,持有到期能獲得的收益少。
根據償還期限的不同,國債可以分為定期國債和不定期國債。
1.定期國債:指國家發行的對還本付息有嚴格規定的國債。定期國債按償債期限長短可分為短期國債、中期國債和長期國債。
2.短期國債:通常是指期限在一年以內的國債,主要用於調節國庫資金周轉的暫時盈餘和短缺,具有較大的流動性 中期國債:是指期限在1年以上10年以下(含1年但不含10年)的國債,由於償還時間長,可以使國家對債務資金的使用相對穩定
3.長期國債:指期限在10年以上(含10年)的國債,可以使政府在更長時間內控制財政資源,但持有人的收入會受到貨幣價值和價格的影響。
4.無限期國債:指國家發行的沒有規定還本付息期限的國債。這種國債的持有者可以按期獲得利息,但無權要求償還債務。英國發行的永久國債就是這種情況。
拓展資料:
一、國債法是指國家為調整國債發行、流通、轉讓、使用、償還和管理過程中的社會關系而制定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主要規范國家(政府)、國債中介機構和國債投資者參與國債時的行為,調整國債行為過程中國債主體之間的各種國債關系。 與民法中的債法不同,國債法以國家為主體調整債權債務關系,這與金融法的主體始終是國家的特點是一致的。而且,國債是國家獲得財政收入的重要途徑,其目的是滿足社會需求,實現國家職能。
二、因此,國債法是金融法的重要部門法。但是,國債法調整的社會關系的核心是國債主體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即國家作為債務人與其他債權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因此,國債法與民法密切相關,尤其是民法中的債法。民法中的債論及其具體規定往往也可以適用於國債法。 國債法雖然是金融法的重要部門法,但也明顯不同於稅法等其他金融法的部門法。
三、例如,國債法的主體平等性明顯不同於其他部門法。雖然國債法的一個主體必須是國家,但在國債法律關系中,國家作為債務人與其他主體有權利義務關系,其他權利主體是否與國家有債權債務關系一般由自己的意志決定。在國債法律關系中,它們與國家處於平等地位,但在其他金融法律關系中,主體之間的從屬關系明顯不同於國債法。此外,國家從國債中獲得收益的權利與其償還本息的義務密切相關。其他權利人要想享有取得本金和利息的權利,還必須履行支付購買國債資金的義務。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國債法是一部具有公法性質的私法。
㈡ 羅斯柴爾德家族二戰期間情況
羅斯柴爾德家族簡介
羅斯柴爾德家族是歐洲乃至世界久負盛名的金融家族。它發跡於19世紀初,其創始人是梅耶·羅斯柴爾德(Mayer Amschel Rothschild)。他和他的5個兒子即「羅氏五虎」先後在法蘭克福、倫敦、巴黎、維也納、那不勒斯等歐洲著名城市開設銀行。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金融王國。鼎盛時期,他們翻雲復雨的力量使歐洲的王宮貴族也甘拜下風。時至今日,世界的主要黃金市場也是由他們所控制。其第四代居伊·羅斯柴爾德,是世界著名的銀行家,他的經歷與家族的命運一起跌宕起伏。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家訓:「金錢一旦作響,壞話隨之戛然而止。」「只要你們團結一致,你們就所向無敵;你們分手的那天,將是你們失去繁榮的開始。」「要堅持家族的和諧。」
在19世紀的歐洲羅斯柴爾德幾乎成了金錢和財富的代名詞。這個家族建立的金融帝國影響了整個歐洲,乃至整個世界歷史的發展。
羅斯柴爾德一詞起源於「紅盾」。這個家族從16世紀起定居於德國法蘭克福的猶太區。當時因為沒有街名和門牌號碼,每家的家族便被稱為「羅斯柴爾德家」,一直沿用至今。羅斯柴爾德家族在法蘭克福城默默無聞地度過了兩個多世紀,直到18世紀才開始發跡。使這個古老的家庭開始興旺發達的,是梅耶·羅斯柴爾德(1744-1812年)。
梅耶自小就很聰明,因此他父母把他送到猶太宗教學校學習,希望他長大後當一名拉比。但梅耶對此沒有多大興趣,當他父母去世後,他便棄學經商,走進了生意場。當時,他20歲,開始做買賣古董和古錢幣的生意,同時也兼兌換錢幣。由於他的精明能幹,並依靠當地有權勢的威廉伯爵,生意越做越興旺。後來,他不僅經營棉製品、煙酒,並開始從事銀行業,20多年之後便成為法蘭克福城的首富。
如果羅斯柴爾德家族一直在法蘭克福經營,其影響僅限於德國。然而,目光遠大的梅耶·羅斯柴爾德讓他的5個兒子走出法蘭克福,走出德國,分散到歐洲各地。
羅斯柴爾德家族最早向國外發展的是梅耶的三兒子內森。他於1804年隻身來到英國倫敦,開始時做一些棉布生意。當時歐洲正值拿破崙戰爭,一些德國貴族流亡到了英國,其中包括法蘭克福的威廉伯爵。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威廉伯爵委託內森購買了大批英國的債券,內森便借機自己也做起了債券和股票生意。內森憑借自己的精明和才幹,不久便發了財,成為倫敦金融證券界的巨頭。後來,他又不失時機向英國政府提供巨額軍費,與倫敦軍政要人建立了密切的聯系。
內森在英國的成功,鼓勵了老羅斯柴爾德。為了方便英國與歐洲大陸的金融和貿易往來,他又在1811年把最小的兒子詹姆斯派到法國,在巴黎站穩了腳跟。幾年後,老二所羅門、老四卡爾又分別在奧地利的維也納和義大利的那不勒斯建立了羅斯柴爾德家族銀行的分行。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由老梅耶·羅斯柴爾德與大兒子阿姆歇爾坐鎮老家法蘭克福,其他幾個兒子分布在倫敦、巴黎、維也納和那不勒斯的金融和商業帝國。
羅斯柴爾德兄弟經營技巧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利用他們分布在歐洲各國的分支獲取政治、經濟情報,迅速互相溝通。這樣,他們往往能迅速了解各地的政治經濟動向,推選採取行動,出奇制勝。
為了保密,他們有自己專門的信使,彼此用密碼進行聯系。例如,老羅斯柴爾德的代號是「阿諾迪」,稱威廉伯爵為「戈德斯坦」,把在英國的投資稱為「鱈魚干」。數年之後,當羅斯柴爾德家族擴展到美洲後,他們仍用這種方法保持歐美之間的聯系。當美國內戰即將結束時,倫敦的列昂內爾(內森之子,1808-1879年)收到他的代理人從美洲發來的一份電報,內稱:「夏勒姆先生將至」。夏勒姆(Sholem)是意第緒語「和平」的譯音。羅斯柴爾德家族內部的信息傳遞系統迅速又可靠,以至於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有時也寧願用羅家的信使來傳遞她的信件,而不用英國的外交郵袋。
到19世紀中葉,一個龐大的羅斯柴爾德金融帝國在歐洲形成。每當有戰爭,他們便向各國政府提供軍事貸款,戰後又為戰敗國提供賠款。他們在各地開辦銀行,從事證券,股票交易和保險業務投資工商業、鐵路和通訊業,後又發展到鋼鐵、煤炭、石油等行業,其影響滲透到歐美及殖民地經濟生活的各個角落。
羅斯柴爾德家族對歐洲歷史的影響,從它幫助英國政府購買蘇伊士運河一事中便可見一斑。1875年一個星期天的晚上,列昂內爾在他倫敦的宅邸中宴請英國首相狄斯累利(他也是猶太人出身)。席間,列昂內爾突然收到一份來自法國羅斯柴爾德分行的電報,說埃及國王因缺少資金,打算把他掌握的17.7萬股蘇伊士運河股票買給法國政府,但對法國提出的價格不滿意,表示願以400萬英鎊的價格賣給其他國家。狄斯累利第二天立即召開內閣會議,大家一致同意英國買下這批股票。然而,當時由於國會休會,無法籌集這筆資金。於是,列昂內爾果斷地作出決定,由羅斯柴爾德銀行倫敦分行向英國政府提供400萬英鎊,搶先買下了這批股票。此舉使英國控制了蘇伊士運河,帶來了巨大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利益。列昂內爾·羅斯柴爾德也因此一夜之間成為舉國上下敬仰的英雄。
盡管羅斯柴爾德家族擁有巨大的財富,並躋身歐美上流社會,但他們始終堅持著猶太人的傳統、維護猶太人利益看得比做生意和賺錢更重要。羅氏家庭大多數人堅持族內通婚,這個家族下屬的公司企業都按猶太教安息日的規矩,在星期六估算,不做任何生意。1820年,內森宣布不同任何一個拒絕給猶太人公民權的德國城市做生意。1850年,當卡爾借錢給羅馬教皇時,向梵蒂岡提出要求拆除羅馬的猶太隔都。19世紀倫敦的羅斯柴爾德銀行宣布不向俄國沙皇貸款,因為沙皇政府迫害和虐待俄國猶太人。
列昂內爾1858年成為英國下議院議員。他不願以基督教徒的方式,而要求猶太教方式用手按《希伯來聖經》,頭上戴猶太帽子舉行宣誓。上議院的貴族開始表示反對,但後來同意了,這在以基督教為國教的英國實在是不同尋常的,是長期受歧視的猶太人的一個勝利。27年後,列昂內爾的兒子內森尼爾成為英國第一位猶裔貴族和上議院議員,他同樣也是用他父親的猶太方式宣誓的。
羅氏家庭還積極參加猶太人的各種活動,向猶太社團捐助了多筆慈善金。這個家族與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也有不解之緣。它在法國的成員愛德蒙男爵(1845- 1934年)20世紀初向巴勒斯坦的早期猶太移民提供了約600萬美元的資金,幫助移民們購買土地和生產設備,定居生存。倫敦的沃爾特(1868- 1937年)曾任英國猶太復國主義主席。正是他,與猶太復國主義領導人魏茲曼一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英國積極活動,終於使英國政府以外交大臣貝爾福致沃爾特·羅斯柴爾德勛爵一封信的形式,發表了著名的《貝爾福宣言》,最後導致了以色列國的建立。
總之,羅氏家庭是一個典型的猶太家族周圍。利奧波德·列昂內爾說過這樣一句話,大概可以反映和代表這個家族所有成員的思想:「我有兩大榮譽:第一,我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一員;第二,我是一個猶太人」。
羅斯柴爾德家族在國際舞台上活躍了二百多年,對歐洲和世界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個家族的名聲之大,大概只有20世紀美國的肯尼迪家族能夠與之相比。人們對這個家族的成功活動也有種種評說,有人把它看作是猶太人智慧、財富、影響以及慈善事業的象徵,也有人把它作為猶太人企業用金錢征服世界的一個活樣板。
羅斯柴爾德家族靠做古錢幣生意和發戰爭財而暴發,後主要投資於金融行業。羅斯柴爾德家族有五個兒子,分別控制了倫敦、巴黎、維也納、那不勒斯、法蘭克福、紐約和柏林,他們成為歐洲金融市場呼風喚雨和左右政局的最大力量。倫敦的羅斯柴爾德在1833年不列顛帝國廢除奴隸制以後,曾拿出2000萬英鎊用以補償奴隸主的損失;1854年,他們還為英國在克里米亞同俄國的戰爭提供了1600萬英鎊的貸款;1871年,他們又拿出了一億英鎊為法國向普魯士支付普法戰爭的賠款;他們還控制了整個歐洲的鐵路,所有法國給俄國的貸款,都是由該家族提供的;在美國內戰期間,他們已成為聯邦財政的主要財源。
他們以獨特的猶太行為處世方式,在異國的大地上大放光彩,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富翁。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興起,充分體現了猶太人的營財之道和民族特性。在200多年的輝煌歷程中,家族始終保持著不竭的創造力和強大的凝聚力。其家族雖然支脈龐大,但卻一直保持著一種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力量。
在反猶浪潮滔滔洶涌的環境之下,他們運用智慧,沉著迎戰,化險為夷;特別是在同希特勒的較量中,他們更是憑借財富和非凡的談判智慧,令納粹頭子也算盤盡失,無可奈何。他們一方面以拒絕向反猶國家貸款來抵制反猶國家,另一方面給猶太人的慈善事業甚至猶太復國主義事業以巨大的幫助。被全世界猶太人贊頌為「真正的大憲章」的《貝爾福宣言》,是以英國外交部致羅斯柴爾德家族英國支脈的納撤尼爾·邁耶·羅斯柴爾德勛爵的形式發表的。
羅斯柴爾德家族不但是經濟世界中的金融舵手,而且在猶太民族的整體生活中,也是當之無愧的「紅盾牌」(羅斯柴爾德乃德語「Rothschild」,意為「紅色之盾」)。
羅斯柴爾德家族史大事件
1780s:梅耶·羅斯柴爾德(amschel mayer rothschild )成為威廉王子的金融代理人,奠定了家族財產的基礎。
1800s:梅耶·羅斯柴爾德的兒子們憑著出色的金融敏銳性,在歐洲范圍內成功建立了金融機構,期間羅斯恰爾慈的資金幫助打敗了法國國王拿破崙。
1820s:拿破崙戰爭結束後,作為許多歐洲政府的債權人,羅斯柴爾德的權力不斷擴大。
1850s:羅斯柴爾德的第三代繼續管理著家族財富,同時也成為礦業上的一個巨頭。
1940s:維也納公司被納粹黨人所接管。然而,這個家族還是保留了大部分財產和權力。
1980s:由於法國的社會主義政府國有化了它們的巴黎公司並進行了重新命名,這個家族遭受了一個很大的衰退。但是大衛·羅斯柴爾德決定以三名員工,一百萬美元在法國東山再起。
羅斯柴爾德家族傳奇
羅斯柴爾德家族在國際舞台上活躍了200多年,對歐洲和世界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個家族的名聲之大,大概只有20世紀美國的肯尼迪家族能夠與之相比。
對這個家族的成功有種種評說:有人把它看作是猶太人智慧、財富、影響以及慈善事業的象徵;也有人把它作為猶太人企業用金錢征服世界的一個活樣板。
1875年,一個星期天的晚上,列昂內爾·羅斯柴爾德在他倫敦的宅邸中宴請英國首相狄斯累利。席間,列昂內爾突然收到一份來自法國羅斯柴爾德分行的電報,說埃及國王因缺少資金,打算把他掌握的17.7萬股蘇伊士運河股票賣給法國政府,但對法國提出的價格不滿意,表示願以400萬英鎊的價格賣給其他國家。狄斯累利第二天立即召開內閣會議,大家一致同意英國買下這批股票。然而,當時由於國會休會,無法籌集這筆資金。
於是,列昂內爾果斷做出決定,由羅斯柴爾德銀行倫敦分行向英國政府提供400萬英鎊,搶先買下了這批股票。此舉使英國控制了蘇伊士運河,帶來了巨大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利益。列昂內爾•羅斯柴爾德也因此一夜之間成為舉國上下敬仰的英雄。
這個家族建立的金融帝國影響了整個歐洲,乃至整個世界歷史的發展。每當有戰爭,他們便向各國政府提供軍事貸款,戰後又為戰敗國提供賠款。他們在各地開辦銀行,從事證券交易和保險業務,投資工商業、鐵路和通訊業,後又發展到鋼鐵、煤炭、石油等行業,其影響滲透到歐美及殖民地經濟生活的各個角落。
梅耶:「紅盾」家族開創者
羅斯柴爾德家族紅盾 如遇到了諸如貴族、領主、大金融家等具有巨大潛在利益的人物,他就甘願做出巨大犧牲與之打交道。等雙方建立起無法動搖的深厚關系後,再從這類強權者身上獲得更大的利益。
這個家族從16世紀起定居於德國法蘭克福的猶太區。羅斯柴爾德家族在法蘭克福城默默無聞地度過了兩個多世紀,直到18世紀才開始發跡。使這個古老的家庭開始興旺發達的,是梅爾·羅斯柴爾德。
梅爾生於1743年,長大後前往漢諾威銀行學習金融實務。20歲時,他返回法蘭克福,從事古董買賣。不知出於何種目的,梅爾總是在自己的店門口放置一個紅色的盾牌,於是,周圍人漸漸就稱這個家族為「紅盾」。「紅盾」翻譯成德文就是:羅斯柴爾德。
當時,歐洲各國的王公貴族們普遍雅好收藏古錢幣。梅爾於是親自編輯《古錢手冊》,並附上詳細的解說,然後郵寄給各地的王公貴族們。目的很簡單,希望自己的店能夠成為皇家指定店,這樣生意就能獲得暴利。大部分的信件都石沉大海,但梅爾的投寄行動依然不停。終於,黑森公爵同意了他的要求。
一直等候這一機會的梅爾,以近乎贈送的價格,不惜血本地向黑森公爵賣出了他收藏的珍貴古代徽章和錢幣。同時,梅爾還極力幫助公爵收集古幣,並經常為他介紹一些能夠使其獲得數倍利潤的顧客,不遺餘力地幫公爵賺錢。
這種把金錢、心血和精力徹底投注於某特定人物的做法,日後便成為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一種基本戰略。如若遇到了諸如貴族、領主、大金融家等具有巨大潛在利益的人物,他們就甘願做出巨大的犧牲與之打交道,為之提供情報,獻上熱忱的服務,等雙方建立起無法動搖的深厚關系之後,再從這類強權者身上獲得更大的利益。
黑森公爵是當時歐洲的巨富之一,擁有2億美元的身家,他所做的生意是販賣軍隊。黑森最大的顧客就是英國,因為當時英國需要大量的軍隊去控制北美的殖民 地。當黑森公爵為逃避拿破崙的攻擊,不得不離開法蘭克福前往丹麥的時候,留下300萬英鎊交給梅爾保存,這筆錢本來是英國政府支付給黑森部隊的錢,卻被黑森私自截流了並轉給了梅爾。就是這筆巨款,令「紅盾」家族一躍成為當時歐洲第一個國際銀行家。
拿破崙在第一次失敗後,梅爾早已將那300萬英鎊,連同利息以及利息的利息統統交還給了黑森公爵。這無疑給當時已經聲名顯赫的「紅盾」家族,又做了一次效果極佳的品牌廣告宣傳——我們的家族是多麼有信譽呀!
更令人稱奇的是,梅爾經過不懈努力,逐漸建立起了一個橫跨全歐洲、而且只屬於本家族專用的情報傳遞網。正是這個高效率的情報通訊網,造就了「紅盾」二代傳人在滑鐵盧戰役期間,充分利用信息優勢而大發橫財的傳奇故事。
為了保密,他們有自己專門的信使,彼此用密碼進行聯系。例如,梅爾的代號是「阿諾迪」,稱黑森伯爵為「戈德斯坦」,把在英國的投資稱為「鱈魚干」。數年之後,當羅斯柴爾德家族將勢力擴展到美洲後,他們仍用這種方法保持歐美之間的聯系。當美國內戰即將結束時,倫敦的列昂內爾收到他的代理人從美洲發來的一份電報,內稱:「夏勒姆先生將至」。夏勒姆的意思是「和平」。
羅斯柴爾德家族內部的信息傳遞系統迅速又可靠,以至於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有時也寧願用羅家的信使來傳遞她的信件,而不用英國的外交郵袋。
納坦:虎父無犬子
如果一般人聽到消息後,肯定會大量買進國債,別人也會跟著買,大家都能賺錢。納坦卻充分利用幾個鍾頭的時間差和別人對他的依附心理,先拋後買,幾乎使所有人都上了當,只讓自己賺得大錢。
梅耶有5個兒子,他們幾乎全部繼承了自己父親諸多優秀的品質,五兄弟分散在歐洲的主要國家: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和奧地利。而且,五兄弟之間還保持著頻繁的聯絡,這也成為維系羅斯柴爾德家族繁榮和安定的命脈所在。
五兄弟中最頂尖的高手要屬三兄弟納坦,他的勢力范圍在英國。1815年6月18日,拿破崙和聯軍在比利時的滑鐵盧進行決戰,這場戰役的結果,在當時還無人能做出准確的預測。誰如果事先知道了這個結果,誰就能用他的情報賺上一大筆錢。因為誰要是知道英國國王依然有支付能力,那麼,英國國債的行情就會猛漲。更為重要的是,當時英國國債的價格已經被壓得很低。原因是:投機家們普遍估計,英國國家銀行有可能面臨破產的危險。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情報組織中有人率先知道了法國戰敗的消息,他們立即從荷蘭的鹿特丹港乘坐快船,渡過多弗爾海峽到達英國,立刻將消息交到納坦手中。納坦接到消息後只瞄了一眼標題,就立刻登上馬車趕往倫敦。他得到的消息,比英國政府還早了幾個小時。這位年輕的銀行家,在倫敦交易所中有自己固定的席位,他在以前的股票買賣中,經常依著一根柱子,人們就把這根柱子叫做「羅斯柴爾德之柱」,而納坦的臉色就是當時股市交易的晴雨表。
這是一個特殊的日子,人們更加關注納坦的臉色和他的一舉一動。因為前一天的滑鐵盧戰役最終結果,不僅影響著英法兩國的命運,還決定著兩國股市價格的漲跌—如果英國獲勝,英國的國債將會暴漲;如果法國獲勝,英國的國債必定下跌。人們都在等著這場戰役最終結果的消息,誰的消息靈通,誰就可以先於別人做出行動—買或者賣,從而獲得暴利。
正當人們焦急萬分等待消息的時候,納坦坐在自己固定的那個席位上,開始拋售債券。這一舉動,立刻傳遍了整個倫敦交易所,人們都在竊竊私語:納坦拋了,英國人肯定戰敗了,我們也開始拋吧!於是,人們都在跟風納坦拚命拋售手裡的英國債券,甚至已經顧不上考慮拋售價格的高低了。這種恐慌性的大拋盤,致使英國債券價格進一步暴跌。
直到英國債券價格跌到谷底時,納坦悄悄給自己的幾個代理人使了一個眼色,代理人馬上紛紛買進已經跌入谷底的債券,跟風拋售的人們此刻全部傻了眼,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就在這時,傳來了英軍大獲全勝的捷報,英國的國債價格也開始直線上漲。納坦就在這幾個小時之內,獲利幾百萬英鎊。這是一個多麼大的數字——當時,10萬英鎊就可以修築一條鐵路了。
㈢ 急急急!!!如果當時有電話(還沒有發明電話的時候)
滑鐵盧最大的贏家
展開大戰
1815年6月18日,拿破崙指揮的法國軍隊和英國將軍威靈頓指揮的反法聯軍 各國軍隊圖示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近郊的滑鐵盧村展開大戰,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滑鐵盧戰役。黃昏時分,反法聯軍控制了戰場的主動權,拿破崙的軍隊敗局已定。 一個名叫羅斯伍茲的商業情報員悄悄撤離了戰場,騎快馬奔向布魯塞爾,然後又轉到奧斯坦德港。深夜時分,他跳上了一艘有特別通行證的快船。6月19日清晨,他在英國的弗克斯頓上岸。他的老闆正在那裡親自等候。老闆接過信件,快速打開信封,瀏覽了一下戰報標題,然後就策馬直奔倫敦的股票交易所。
股票交易所老闆
這家股票交易所老闆名叫內森·羅斯柴爾德,而這個名叫羅斯伍茲的人,則是受雇與羅斯 內森·羅斯柴爾德柴爾德商業家族的情報員。羅斯柴爾德商業家族的創始人是梅耶。羅斯柴爾德,他原本是法蘭克福的一名金匠,後來涉足銀行業。到1800年的時候,羅斯柴爾德家族已經成為法蘭克福最富有的猶太家族,內森是梅耶的第三個兒子。1798年他被父親派到英國開拓羅斯切爾德家族的銀行業務。內森是一個城府極深行事果決的銀行家,到1815年,他應經成為倫敦首屈一指的銀行寡頭,與此同時,內森的大哥阿姆斯洛在法蘭克福打理羅斯柴爾德家族銀行的大本營,他的二哥所羅門在奧地利的維也納建立了家族的另一家分支銀行,他的四弟卡爾在義大利的那不勒斯建立了一個銀行,他的五弟傑姆斯在法國巴黎建立了一家銀行。羅斯柴爾德家族由此成為金融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國際銀行集團。
戰略情報收集和快遞系統
早在滑鐵盧戰役之前,羅斯柴爾德家族就建立了自己的戰略情報收集和快遞系統。他們的情報人員住排歐洲的個大城市。更關鍵的是,這個情報系統的效率和准確度遠遠超過了政府的信息網路。正因如此,羅斯切爾德家族才能在第一時間得知了滑鐵盧戰役的結果。
意義重大
滑鐵盧戰役的結果不僅在軍事意義上重大,而且對金融界的影響同樣深遠。如果拿破崙的大軍勝利,則法國就會成為歐洲的主宰,英國公債的價格就將大跌;相反,如果拿破崙大敗,則英國主導歐洲,英國公債就會大漲特漲。
內森的商業
才能在這個時候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回到倫敦股票交易所後,他並沒有大量買進英國公債,而是反其道而行,讓交易員大量拋售英國公債。由於被大量拋售,英國公債的價格開始下跌,越下跌越有人跟著拋售由此形成惡性循環,,幾個小時後,英國公債的價格只剩下原價的百分之五,這個時候,內森又讓交易員大量買進英國公債。到了6月21日晚11點,英國軍隊在滑鐵盧取得勝利的消息才傳到倫敦。此時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因持有大量的英國國債,已經成了英國政府最大的債權人。這意味著英國人以後向英國政府的各項納稅所得,絕大多數都成了羅斯柴爾德銀行的囊中之物,羅斯柴爾德家族也由此控制了大英帝國的經濟命脈。有人估算,羅斯柴爾德家族在滑鐵盧戰役之後的一兩天內賺到的錢就超過了拿破崙打十年戰爭的受獲。內森也絲毫不掩飾自己的得意之情,他說:我根本不在乎什麼樣的人被放在這個王位上來統治這個強大的日不落帝國。誰控制著大英帝國的貨幣供應誰就控制了大英帝國,而我控制了大英帝國的貨幣供應。
憑借著滑鐵盧戰役的狂賺,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勢力急速膨脹,很快就操控了整個的歐洲金融市場。有人估算,到1850年,羅斯柴爾德家族就積累了60億美元的財富,成了有史以來最龐大的金融帝國。此後,他們在家族銀行體系中首先建立了不用實物黃金運輸的賬目清算系統,而這竟成了今天國際金融的通用規則。更讓人震驚的是,他們家族竟然長期控制著國際市場上的黃金定價,直到2004年才宣布退出。
1812年,梅耶,羅斯柴爾德去世,去世之前,他立下了森嚴的遺囑,絕對不允許後人向外界透露家族的財產情況,他的遺囑也確實被後人嚴格的執行著,所以直到今天,依然沒有人能清楚的說出這個家族到底有多少財富。可是在近二百年的時間里,羅斯柴爾德家族一直控制著歐洲乃至世界的金融業,這一點,從來都是不爭的事實。
描述
關於滑鐵盧戰役,歷史學家和文學家進行過很多激動人心的描述,可是,他們很少提到這場戰役對世界金融業的影響---雖然這種影響確實存在、由此可見,我們解讀歷史也要從多面入手。如果遺漏了金融史,那我們閱讀的滑鐵盧就是不完整的。
總之,滑鐵盧雖然只打了一天,但這一天足以改變很多人的命運。滑鐵盧戰役之後,反法聯軍很快攻佔了巴黎,聲名顯赫的法國皇帝拿破崙不得不再次宣布退位,之後被流放到了大西洋上的聖赫勒拿島。由於在滑鐵盧打敗了拿破崙的英國指揮官威靈頓也因此一舉成名。可是,很多歷史學家指出,滑鐵盧最大的贏家不是威靈頓將軍,而是羅斯柴爾德家族。內森.羅斯柴爾德利用自己布下的強大的信息網,打了一場漂亮的戰爭。某種意義上,拿破崙的滑鐵盧成了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凱旋門!
相對的,如果有電話,那麼就不存在太大的時間差,羅斯柴爾德家族也就不一定能夠採到滑鐵盧的最大的果實·······················
㈣ 如果英國債券收益率下降,美國債券價格會受到怎樣影響為什麼
由於收益債券主要有興趣,但它是固定利率。當銀行存款利率,利率的債券是固定之前的好,有固定存款收益債券相比會更低是有吸引力的,因此在二級市場上跌至其價格意願。
㈤ 英國國債
英國國債成避險資產
隨著歐債危機仍在蔓延,英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創下歷史低位水平,國際投資者正以創紀錄的規模購買英國國債,英國債將是美國國債市場外的最好避風港。只要歐元區債務危機仍未解決,英國國債將繼續作為安全資產受到投資者追捧。
英國是歐盟成員,但位於歐元區17國之外,而且英國在控制其貨幣方面的能力仍令人羨慕,關鍵是如果有需要,英國有能力實施相關貨幣政策。
據英國央行的數據,國際投資者在10月和11月期間購買了288.7億英鎊的英國國債,為1982年有數據記錄以來的兩個月最高水平。10年期基準國債收益率上周一度跌至1.96%,而周三的交易價格收於2.05%水平。收益率下跌,位於低位可與德國國債收益率相媲美。
歐洲債務危機已經到了緊要關頭,而英國的表現則比其他國家出色。蘇格蘭皇家銀行分析師表示,英國國債將是美國國債市場外的下一個最好的避風港,英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將進一步下降。
㈥ 滑鐵盧的最大贏家
才能在這個時候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回到倫敦股票交易所後,他並沒有大量買進英國公債,而是反其道而行,讓交易員大量拋售英國公債。由於被大量拋售,英國公債的價格開始下跌,越下跌越有人跟著拋售由此形成惡性循環,幾個小時後,英國公債的價格只剩下原價的百分之五,這個時候,內森又讓交易員大量買進英國公債。到了6月21日晚11點,英國軍隊在滑鐵盧取得勝利的消息才傳到倫敦。此時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因持有大量的英國國債,已經成了英國政府最大的債權人。這意味著英國人以後向英國政府的各項納稅所得,絕大多數都成了羅斯柴爾德銀行的囊中之物,羅斯柴爾德家族也由此控制了大英帝國的經濟命脈。有人估算,羅斯柴爾德家族在滑鐵盧戰役之後的一兩天內賺到的錢就超過了拿破崙打十年戰爭的受獲。內森也絲毫不掩飾自己的得意之情,他說:我根本不在乎什麼樣的人被放在這個王位上來統治這個強大的日不落帝國。誰控制著大英帝國的貨幣供應誰就控制了大英帝國,而我控制了大英帝國的貨幣供應。
憑借著滑鐵盧戰役的狂賺,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勢力急速膨脹,很快就操控了整個的歐洲金融市場。有人估算,到1850年,羅斯柴爾德家族就積累了60億美元的財富,成了有史以來最龐大的金融帝國。此後,他們在家族銀行體系中首先建立了不用實物黃金運輸的賬目清算系統,而這竟成了今天國際金融的通用規則。更讓人震驚的是,他們家族竟然長期控制著國際市場上的黃金定價,直到2004年才宣布退出。
1812年,梅耶.羅斯柴爾德去世,去世之前,他立下了森嚴的遺囑,絕對不允許後人向外界透露家族的財產情況,他的遺囑也確實被後人嚴格的執行著,所以直到今天,依然沒有人能清楚的說出這個家族到底有多少財富。可是在近二百年的時間里,羅斯柴爾德家族一直控制著歐洲乃至世界的金融業,這一點,從來都是不爭的事實。 關於滑鐵盧戰役,歷史學家和文學家進行過很多激動人心的描述,可是,他們很少提到這場戰役對世界金融業的影響---雖然這種影響確實存在、由此可見,我們解讀歷史也要從多面入手。如果遺漏了金融史,那我們閱讀的滑鐵盧就是不完整的。
總之,滑鐵盧雖然只打了一天,但這一天足以改變很多人的命運。滑鐵盧戰役之後,反法聯軍很快攻佔了巴黎,聲名顯赫的法國皇帝拿破崙不得不再次宣布退位,之後被流放到了大西洋上的聖赫勒拿島。由於在滑鐵盧打敗了拿破崙的英國指揮官威靈頓也因此一舉成名。可是,很多歷史學家指出,滑鐵盧最大的贏家不是威靈頓將軍,而是羅斯柴爾德家族。內森.羅斯柴爾德利用自己布下的強大的信息網,打了一場漂亮的戰爭。某種意義上,拿破崙的滑鐵盧成了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凱旋門!
㈦ 2008經濟危機後期,美國國債利率大幅下降並保持低利率水平很長一段時間,是否合理
一、金融危機出現的原因
(一)美國次貸危機爆發
2007年4月,美國第二次貸供應商新世紀金融公司宣告破產,次貸風暴在華爾街醞釀。美國經濟長期以來是高負債、低儲蓄,國家鼓勵超前消費和借貸。格林斯潘任美聯儲主席時,美國長期推行的是低利率政策。低利率導致借款價格過低,許多貸款者不需要任何抵押和收入證明就能買房,甚至一些在通常情況下被認為不具備償還能力的借款人也獲得了購房貸款。2002—2006年間,美國家庭貸款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長,遠遠超過了整體經濟的增速。由於房地產市場繁榮,刺激了次貸抵押貸款市場的快速發展。2006年,美國次貸總規模已高達6400億美元。圍繞次貸,形成了一個金融創新鏈條:居民向商業銀行等房貸機構申請貸款,房貸機構又將貸款賣給房利美、房地美和投資銀行等,後者將貸款處理成次貸抵押貸款債券,賣給包括商業銀行、保險公司、養老金、對沖基金等在內的全球投資者,其間,保險公司如AIG等還為這種次貸提供擔保。當經濟開始周期性下滑,貨幣政策調整,導致整個鏈條出現斷裂,次貸購房者的還貸負擔不斷加重,低信用階層的違約率大幅上升。與此同時,美國房價見頂回落,使次貸購房者難以通過出售或抵押住房來獲得融資,這樣,越來越多的次貸購房者無力還貸,大量違約客戶出現,不再支付貸款,造成了壞賬,從而引起次級貸款市場危機爆發。
(二)國際金融危機的成因
關於國際金融危機的成因,涉及美國的消費模式、金融監管政策、金融機構的運作方式等方面,是美國宏觀經濟政策失誤和微觀層面多方面錯誤共同作用產生的結果。
第一、多重環節的利益鏈斷裂是危機的深層原因。圍繞金融產品創新過程,形成了一個由各類機構和個人組成的復雜利益鏈條,並且隨著鏈條的不斷拉長,原始的借貸關系變得越來越模糊不清,責任約束變得越來越鬆散,致使鏈條中的各個參與主體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行為異化。
第二、美聯儲的寬松貨幣政策是危機的重要成因。美國房地產泡沫的形成首先應歸因於2000年以來實行的寬松貨幣政策。隨著美國經濟的反彈和通貨膨脹壓力增大,美聯儲啟動了加息周期,在一年半內17次加息。正是信貸的忽緊忽送刺破了美國房地產市場的泡沫。
第三、美國金融監管機制滯後。由於美國等國信奉自由貿易主義,最低政府幹預以及最大程度的競爭建立了具有很大彈性的經濟體系,但是逐漸放鬆的金融監管使得其金融體系常常陷入危機之中。在監管滯後的整體氣氛下,金融機構的貪婪性迅速膨脹。
第四、金融全球化是危機傳導的背景條件。大多數靠出口初級商品或原材料的發展中國家成為美國債主,美國人不僅輸出了美元,也輸出了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和華爾街的新奇產品。美國金融機構把次級貸款打包成了債券,大量出售給國際投資者,而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家們坐著寬敞的波音飛機到世界的每個角落,推銷他們的衍生產品。
金融危機暴露了發達經濟體金融體系的一些列缺陷,也證明當前金融體系不能適應全球化金融市場的要求。也就是說,如果國際金融秩序是健全的話,就不會出現這次嚴重的金融危機。
二、金融危機對全球的影響
由於經濟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和全球金融體系的長期失衡,這場源自於美國的金融風暴,給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嚴重影響,引起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憂慮。
一是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放緩,部分主要發達國家或地區經濟陷入衰退。數據顯示,危機發生的2008年,美國第三季度經濟負增長0.3%,這是7年來的最大降幅;個人消費下降3.1%,為28年來最大降幅。根據日本內閣府2009年2月16日發表的統計速報,去年第四季度,日本的出口大幅減少,比上個季度下降了13.9%,設備投資也下降了13.9%,日本國內生產總值比上一季度大幅下降了3.3%。至此,日本經濟已連續3個季度負增長。英國的經濟形勢也非常糟糕,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去年(2008年)第四季度英國GDP與上一季度相比增長負1.5%,這是自1980年以來,英國經濟最大的季度跌幅。歐元區經濟基本面的惡化速度也在加快,其中德、法、意、西等國製造業的萎縮程度均超預期。
二是主要金融市場急劇惡化,全球股市遭遇重創。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僅美國就有14家銀行倒閉,世界主要金融證券市場受到沉重打擊。當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宣告破產,美林公司同時被美國銀行收購的消息傳出後,全球股市暴跌,華爾街遭遇自「9•11」以來最慘的一天,道瓊斯指數狂瀉500點,跌幅達4.42%;在歐洲方面,英國倫敦股市《金融時報》100種股票平均價格指數下跌了39.6%,法國巴黎股市CAC40指數下跌了46.3%,德國法蘭克福股市DAX指數下跌了46.9%。亞太地區的金融類股普遍走低,台灣證交所加權指數跌幅4.1%,為近3年來最低收盤水平;俄羅斯由於股市遭遇重創,聯邦政府下令停止所有交易所交易。日本東京股市日經225種股票平均價格指數也下跌了47.6%。
三是多國政府財政赤字增加,全球通貨膨脹壓力增大。2008年10月,美國政府公布了7000億美元救市計劃的具體方案;2008年10月13日起,英國、德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等國政府實施巨額金融救援計劃,歐洲各國的救市總金額近2萬億歐元;日本為挽救當前經濟的不景氣,將救助資金上限提高到約合1100億美元;俄羅斯向金融市場注資已提高到11266億盧布。這些救市巨額資金無疑會增加各國政府未來的財政赤字,進而繼續推高全球通脹率。紐約時代廣場懸掛的美國「國債鍾」,2008年10月8日顯示,美國聯邦政府欠下的債務已接近10.2萬億美元。
四是世界貿易環境惡化,新興市場國家經濟貿易面臨下滑。近年來,新興市場經濟主要靠擴大出口等戰略迅速崛起,對美歐的貿易成為支撐他們經濟增長的重要拉動力。金融危機爆發後,美歐內需減緩,必然導致全球商品貿易量下降,對新興市場國家出口和經濟增長造成沉重打擊。另一方面,金融危機將促使全球范圍內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新興市場國家在承受經濟下滑風險的同時,還必須面對承受輸入型通脹的威脅。越南是危機沖擊較早的國家。2008年年初開始,越南股市一瀉千里,越南盾大幅貶值,物價持續攀升,貿易逆差擴大,金融市場劇烈震盪,各方對越南經濟憂心忡忡。
五是多數國家就業形勢嚴峻,失業人數不斷攀升。受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以來,美國就業人數已經減少了76萬人,失業率上升至7%或8%,超過2003年6月經濟低迷時期6.3%的最高水平。歐盟統計局2008年10月3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9月份歐元區的失業率為7.5%,高於去年同期的7.3%。經濟形勢的低迷,使得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失業人口大量增加。
六是金融危機持續蔓延,全球能源和糧食問題如影相隨。由於國際市場信心下降,2008年10月中旬國際原油價格跌至每桶61.5美元,為2007年3月以來的最低水平。特別是對於委內瑞拉、伊朗、俄羅斯等產油大國來說,油價暴跌對他們的打擊是前所未有的。與此同時,全球抗擊飢餓組織表示,金融危機的蔓延令糧食危機也進一步惡化。
面對金融危機的襲擊,許多國家紛紛採取向市場注資、接管問題金融機構、禁止做空金融類股票、實施金融救援計劃等多項措施,加強金融監管,強化國際合作,最大限度地改善國際金融市場的總體運作。
三、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在這場金融危機中,任何國家都不能置身事外,獨善其身。中國經濟與世界聯系日益密切,中美依存度比較高,美國金融危機帶來經濟走弱等情況,必然對中國經濟造成負面影響。
(一)金融危機對我國的消極影響
1、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的影響
金融危機對中國最直接的影響體現在股票市場上。股票價格整體大幅度下挫,讓大多數中國百姓切身感受到大洋彼岸金融颶風的殺傷力。先是美國房地產按揭機構房地美和房利美陷入困境,被政府接管,加劇了對國內地產股的擔憂,導致地產股大跌。然後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破產,引發金融股跳水。2008年9月16日,上證指數收盤跌破了2000點,跌幅為4.47%,工行、建行、招行、浦發、興業、深發展等銀行股全部跌停;9月17日,工行、建行、招行等銀行股再次跌停。9月19日受利好消息刺激,指數開始回升,9月25日最高到達2333點,之後又一路下跌,最後到了1664點。
但中國的銀行所持有的與次貸相關的金融產品規模並不大,美國次貸危機以及由此引發的金融市場動盪對中國銀行業的沖擊有限。銀行業在此次金融風暴中之所以能夠逃過一劫,得益於監管者適時採取了預防性措施。2005年至2006年,中國經濟經歷高速增長,房地產市場和債券市場一片繁榮,但銀行業監管機構已經察覺到經濟過熱跡象,及時地出台措施,控制了風險在銀行系統蔓延。同時,中國一直堅持銀行系統與資本市場的分離,有效防止了風險在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之間的蔓延。
2、金融危機對我國外貿的影響
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國經濟衰退和外部需求下降,對我國外貿進出口帶來的影響不斷顯現。作為全國製造業大國,中國經濟的外貿依存度較高,歐盟和美國是我國前兩大出口市場,它們的經濟低迷直接影響我國出口。2008年以來,我國的貿易順差增長率持續下降。2008年前三季度貨物和服務的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比去年同期下降8.9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同比下降1.2個百分點。也就是說,2008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回落的2.3個百分點中,有1.2個百分點來自出口減速。對許多出口企業而言,全球經濟不景氣導致的外需減弱已是客觀現實,訂單減少、生產規模收縮將是今後一段時間企業面對的共同問題。隨著金融危機的進一步加深,全球經濟還將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我國貿易順差持續增長的基礎較難保證。隨著勢態的演變,金融危機對我國的不利影響從沿海地區向內地、從中小企業向大型企業、從勞動密集型和出口導向型企業向其他企業擴散,對我國實體經濟造成沖擊,使我國出口增速、工業生產增速、國內生產總值增速等國民經濟主要指標出現明顯下滑。
3、金融危機對我國部分商品和行業的影響
國際市場重要商品價格劇烈波動對國內生產的沖擊和影響。在國際金融危機形成與擴散的過程中,國際市場上重要大宗商品的價格出現劇烈的過山車式波動。石油、鐵礦石、糧食等商品的價格與2008年上半年的高位水平相比,跌幅均超過60%以上。這種價格震盪嚴重沖擊了我國生產企業特別是鋼材、化工等上游龍頭企業。由於高價購進的原材料需要消化,而自己的產品價格明顯下跌,生產成本相對大幅上升,產品銷路明顯萎縮,不少企業經營陷入困境。同時,由於價格急劇波動,市場預期不明,市場觀望氣氛濃厚。企業經營困難和觀望等形成連鎖反應,造成了目前經濟增速下滑的趨勢。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提供的數據,中國裝備製造業2008年1月至9月,完成工業增加值增幅同比回落4.2個百分點,部分產品甚至出現負增長。汽車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增幅同比下降14個百分點,整車出口出現同比和環比雙下滑局面。我國裝備製造業的後續訂單近來也呈現出急劇下降趨勢。金融危機還導致中國裝備製造業企業資金鏈趨於緊張。由於市場需求萎縮,造成企業產品大量積壓,應收賬款增加,資金周轉困難。同時,受產品價格下跌和消化高價庫存原材料的雙重壓力影響,企業利潤普遍下降。
4、金融危機對我國就業的影響
就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是民生之本。國際金融危機的出現,加劇了我國就業的嚴峻形勢。
首先,國內就業增長受到明顯壓制。受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的影響,就業增速明顯放緩。金融危機中,首當其沖的是勞動密集型出口行業和金融、房地產、大宗能源、原料行業。外需和內需同時減少,導致就業需求萎縮。2008年10月,城鎮新增就業增速為8%,是近幾年來第一次出現連續增長後的增速下降。企業用工需求出現下滑,證實了就業增長放緩的事實。對84個城市勞動力市場職業供求信息的調查顯示,2008年第三季度以後的用工需求下降了5.5%,這是多年來第一次出現下滑。
第二、國內新增失業有所增加。先是東部沿海地區出口導向型企業大量關閉,導致約15%以上、2000多萬農民工提早返鄉、流動就業或失業。與此同時,內地一些企業、特別是為大企業做配套生產的中小企業,也出現崗位流失。此外,民營的金融、房地產等部門也有減員的情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重點監測顯示,第三季度被監測企業中,有一半企業存在崗位流失,新增崗位和流失的崗位增減相抵,出現了負數。在經濟下行時期,這些失去崗位的勞動者很難重新找到新的工作。
第三、海外迴流勞動力不斷增加。隨著世界各國經濟形勢的普遍惡化,以及勞動力市場就業需求的萎縮,一些已經失業和面臨失業的海外勞動力轉而回國尋找就業崗位;一些國際勞務承包工程也受到影響,以及一些國家出於保護本國勞動力就業機會而限制國外勞動力就業的政策,都導致海外就業的勞動力迴流不斷增加,加重我國國內的就業壓力。
㈧ 羅斯切爾德家族的歷史沿革
1780s:梅耶·羅斯柴爾德(amschel mayer rothschild )成為威廉王子的金融代理人,奠定了家族財產的基礎。
1800s:梅耶·羅斯柴爾德的兒子們憑著出色的金融敏銳性,在歐洲范圍內成功建立了金融機構,期間羅斯恰爾慈的資金幫助打敗了法國國王拿破崙。
1820s:拿破崙戰爭結束後,作為許多歐洲政府的債權人,羅斯柴爾德的權力不斷擴大。
1850s:羅斯柴爾德的第三代繼續管理著家族財富,同時也成為礦業上的一個巨頭。
1940s:維也納公司被納粹黨人所接管。然而,這個家族還是保留了大部分財產和權力。
1980s:由於法國的社會主義政府國有化了它們的巴黎公司並進行了重新命名,這個家族遭受了一個很大的衰退。但是大衛·羅斯柴爾德決定以三名員工,一百萬美元在法國東山再起。
羅斯柴爾德家族傳奇
羅斯柴爾德家族在國際舞台上活躍了200多年,對歐洲和世界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個家族的名聲之大,大概只有20世紀美國的肯尼迪家族能夠與之相比。
對這個家族的成功有種種評說:有人把它看作是猶太人智慧、財富、影響以及慈善事業的象徵;也有人把它作為猶太人企業用金錢征服世界的一個活樣板。
1875年,一個星期天的晚上,列昂內爾·羅斯柴爾德在他倫敦的宅邸中宴請英國首相狄斯累利。狄斯累利第二天立即召開內閣會議,大家一致同意英國買下這批股票。然而,當時由於國會休會,無法籌集這筆資金。
於是,列昂內爾果斷做出決定,由羅斯柴爾德銀行倫敦分行向英國政府提供400萬英鎊,搶先買下了這批股票。此舉使英國控制了蘇伊士運河,帶來了巨大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利益。列昂內爾·羅斯柴爾德也因此一夜之間成為舉國上下敬仰的英雄。
這個家族建立的金融帝國影響了整個歐洲,乃至整個世界歷史的發展。每當有戰爭,他們便向各國政府提供軍事貸款,戰後又為戰敗國提供賠款。他們在各地開辦銀行,從事證券交易和保險業務,投資工商業、鐵路和通訊業,後又發展到鋼鐵、煤炭、石油等行業,其影響滲透到歐美及殖民地經濟生活的各個角落。
梅耶:「紅盾」家族開創者
羅斯柴爾德家族紅盾如遇到了諸如貴族、領主、大金融家等具有巨大潛在利益的人物,他就甘願做出巨大犧牲與之打交道。等雙方建立起無法動搖的深厚關系後,再從這類強權者身上獲得更大的利益。
梅爾生於1743年,長大後前往漢諾威銀行學習金融實務。20歲時,他返回法蘭克福,從事古董買賣。不知出於何種目的,梅爾總是在自己的店門口放置一個紅色的盾牌,於是,周圍人漸漸就稱這個家族為「紅盾」。「紅盾」翻譯成德文就是:羅斯柴爾德。
當時,歐洲各國的王公貴族們普遍雅好收藏古錢幣。梅爾於是親自編輯《古錢手冊》,並附上詳細的解說,然後郵寄給各地的王公貴族們。目的很簡單,希望自己的店能夠成為皇家指定店,這樣生意就能獲得暴利。大部分的信件都石沉大海,但梅爾的投寄行動依然不停。終於,黑森公爵同意了他的要求。
一直等候這一機會的梅爾,以近乎贈送的價格,不惜血本地向黑森公爵賣出了他收藏的珍貴古代徽章和錢幣。同時,梅爾還極力幫助公爵收集古幣,並經常為他介紹一些能夠使其獲得數倍利潤的顧客,不遺餘力地幫公爵賺錢。
這種把金錢、心血和精力徹底投注於某特定人物的做法,日後便成為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一種基本戰略。如若遇到了諸如貴族、領主、大金融家等具有巨大潛在利益的人物,他們就甘願做出巨大的犧牲與之打交道,為之提供情報,獻上熱忱的服務,等雙方建立起無法動搖的深厚關系之後,再從這類強權者身上獲得更大的利益。
黑森公爵是當時歐洲的巨富之一,擁有2億美元的身家,他所做的生意是販賣軍隊。黑森最大的顧客就是英國,因為當時英國需要大量的軍隊去控制北美的殖民 地。當黑森公爵為逃避拿破崙的攻擊,不得不離開法蘭克福前往丹麥的時候,留下300萬英鎊交給梅爾保存,這筆錢本來是英國政府支付給黑森部隊的錢,卻被黑森私自截流了並轉給了梅爾。就是這筆巨款,令「紅盾」家族一躍成為當時歐洲第一個國際銀行家。
拿破崙在第一次失敗後,梅爾早已將那300萬英鎊,連同利息以及利息的利息統統交還給了黑森公爵。這無疑給當時已經聲名顯赫的「紅盾」家族,又做了一次效果極佳的品牌廣告宣傳——我們的家族是多麼有信譽呀!
更令人稱奇的是,梅爾經過不懈努力,逐漸建立起了一個橫跨全歐洲、而且只屬於本家族專用的情報傳遞網。正是這個高效率的情報通訊網,造就了「紅盾」二代傳人在滑鐵盧戰役期間,充分利用信息優勢而大發橫財的傳奇故事。
為了保密,他們有自己專門的信使,彼此用密碼進行聯系。例如,梅爾的代號是「阿諾迪」,稱黑森伯爵為「戈德斯坦」,把在英國的投資稱為「鱈魚干」。數年之後,當羅斯柴爾德家族將勢力擴展到美洲後,他們仍用這種方法保持歐美之間的聯系。當美國內戰即將結束時,倫敦的列昂內爾收到他的代理人從美洲發來的一份電報,內稱:「夏勒姆先生將至」。夏勒姆的意思是「和平」。
羅斯柴爾德家族內部的信息傳遞系統迅速又可靠,以至於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有時也寧願用羅家的信使來傳遞她的信件,而不用英國的外交郵袋。
納坦:虎父無犬子
如果一般人聽到消息後,肯定會大量買進國債,別人也會跟著買,大家都能賺錢。納坦卻充分利用幾個鍾頭的時間差和別人對他的依附心理,先拋後買,幾乎使所有人都上了當,只讓自己賺得大錢。
梅耶有5個兒子,他們幾乎全部繼承了自己父親諸多優秀的品質,五兄弟分散在歐洲的主要國家: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和奧地利。而且,五兄弟之間還保持著頻繁的聯絡,這也成為維系羅斯柴爾德家族繁榮和安定的命脈所在。
五兄弟中最頂尖的高手要屬三兄弟納坦,他的勢力范圍在英國。1815年6月18日,拿破崙和聯軍在比利時的滑鐵盧進行決戰,這場戰役的結果,在當時還無人能做出准確的預測。誰如果事先知道了這個結果,誰就能用他的情報賺上一大筆錢。因為誰要是知道英國國王依然有支付能力,那麼,英國國債的行情就會猛漲。更為重要的是,當時英國國債的價格已經被壓得很低。原因是:投機家們普遍估計,英國國家銀行有可能面臨破產的危險。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情報組織中有人率先知道了法國戰敗的消息,他們立即從荷蘭的鹿特丹港乘坐快船,渡過多弗爾海峽到達英國,立刻將消息交到納坦手中。納坦接到消息後只瞄了一眼標題,就立刻登上馬車趕往倫敦。他得到的消息,比英國政府還早了幾個小時。這位年輕的銀行家,在倫敦交易所中有自己固定的席位,他在以前的股票買賣中,經常依著一根柱子,人們就把這根柱子叫做「羅斯柴爾德之柱」,而納坦的臉色就是當時股市交易的晴雨表。
這是一個特殊的日子,人們更加關注納坦的臉色和他的一舉一動。因為前一天的滑鐵盧戰役最終結果,不僅影響著英法兩國的命運,還決定著兩國股市價格的漲跌—如果英國獲勝,英國的國債將會暴漲;如果法國獲勝,英國的國債必定下跌。人們都在等著這場戰役最終結果的消息,誰的消息靈通,誰就可以先於別人做出行動—買或者賣,從而獲得暴利。
正當人們焦急萬分等待消息的時候,納坦坐在自己固定的那個席位上,開始拋售債券。這一舉動,立刻傳遍了整個倫敦交易所,人們都在竊竊私語:納坦拋了,英國人肯定戰敗了,我們也開始拋吧!於是,人們都在跟風納坦拚命拋售手裡的英國債券,甚至已經顧不上考慮拋售價格的高低了。這種恐慌性的大拋盤,致使英國債券價格進一步暴跌。
直到英國債券價格跌到谷底時,納坦悄悄給自己的幾個代理人使了一個眼色,代理人馬上紛紛買進已經跌入谷底的債券,跟風拋售的人們此刻全部傻了眼,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就在這時,傳來了英軍大獲全勝的捷報,英國的國債價格也開始直線上漲。納坦就在這幾個小時之內,獲利幾百萬英鎊。這是一個多麼大的數字——當時,10萬英鎊就可以修築一條鐵路了。
列昂內爾:「第三代」續寫輝煌
這是一個與蘇伊士運河一起被後人記憶的名字,他是納坦的兒子,他續寫著自己家族更加輝煌燦爛的歷史。
盡管羅斯柴爾德家族擁有巨大的財富,並躋身歐美上流社會,但他們始終堅持著猶太人的傳統——維護猶太人利益看得比做生意和賺錢更重要。
羅氏家庭大多數人堅持族內通婚,家族下屬的公司企業都按猶太教安息日的規矩,在星期六估算盤點,不做任何生意。
列昂內爾1858年成為英國下議院議員。他不願以基督教徒的方式,而要求猶太教方式用手按《希伯來聖經》,頭上戴猶太帽子舉行宣誓。上議院的貴族開始表示反對,但後來同意了,這在以基督教為國教的英國實在是不同尋常的,是長期受歧視的猶太人的一個勝利。27年後,列昂內爾的兒子內森尼爾成為英國第一位猶裔貴族和上院議員,他同樣也是用他父親的猶太方式宣誓的。
羅氏家庭還積極參加猶太人的各種活動,向猶太社團捐助了多筆慈善金。這個家族與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也有不解之緣。曾在20世紀初向巴勒斯坦的早期猶太移民提供了約600萬美元的資金,幫助移民們購買土地和生產設備,定居生存。
列昂內爾說過這樣一句話,大概可以反映和代表這個家族所有成員的思想:「我有兩大榮譽:第一,我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一員;第二,我是一個猶太人。」
如果說羅斯恰爾慈家族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都是以金融業著名,那麼他們的第三代和第四代――詹姆斯男爵和他的女婿納撒尼爾就開始了向釀酒業進軍,並成為了世界上釀酒業上最響亮的名字。到了19世紀中期,這個家族甚至一度壟斷了水銀采礦業,並涉及了銅、金以及寶石行業。
羅斯柴爾德家族怎樣賺到財富
嚴密的家族控制,完全不透明的黑箱操作,像鍾表一般精確的協調,永遠早於市場的信息獲取,徹頭徹尾的冷酷理智,永無止境的金權慾望,以及基於這一切的對金錢和財富的深刻洞察和天才的預見力,使得羅斯柴爾德家族在世界兩百多年金融、政治和戰爭的殘酷旋渦中所向披靡,建立了一個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為龐大的金融帝國。
內森是老羅斯柴爾德的第三個兒子,也是五兄弟中最具膽識的一個。1798年,他被父親從法蘭克福派到英國開拓羅斯柴爾德家族的銀行業務。內森是一個城府極深、行事果決的銀行家,從沒有人真正了解他的內心世界。憑著驚人的金融天賦和神鬼莫測的手段,到1815年,他已成為倫敦首屈一指的銀行寡頭。
內森的大哥阿姆斯洛在法蘭克福打理羅斯柴爾德家族銀行的大本營(M.A.Rothschild and Sons),他的二哥所羅門在奧地利的維也納建立了家族的另一分支銀行(S.M. Rothschild and Sons),他的四弟卡爾在義大利的那不勒斯建立了另一個銀行,他的五弟詹姆斯在法國巴黎也有一個銀行(Messieus de Rothschild Freres)。羅斯柴爾德家族創建的銀行體系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銀行集團。此時五兄弟正密切地注視著1815年的歐洲戰況。
這是一場關系著歐洲大陸命運和前途的重要戰爭。如果拿破崙取得了最終勝利,法國將不容置疑地成為歐洲大陸的主人。如果威靈頓勛爵打垮了法軍,那英國將主導歐洲的大國均勢。
早在戰前,羅斯柴爾德家族就非常具有遠見地建立了自己的戰略情報收集和快遞系統。他們構建起數量龐大的秘密代理人網路,這些類似戰略情報間諜的人被稱為「孩子們」。這些人被派駐歐洲所有的首都、各大城市、重要的交易中心和商業中心,各種商業、政治和其他情報在倫敦、巴黎、法蘭克福、維也納和那不勒斯之間往來穿梭。這個情報系統的效率、速度和准確度都達到令人嘆為觀止的程度,遠遠超過了任何官方信息網路的速度,其他商業競爭對手更是難以望其項背。這一切使得羅斯柴爾德銀行在幾乎所有的國際競爭中處於明顯的優勢。
羅斯柴爾德銀行的馬車賓士在(歐洲各地的)公路上,羅斯柴爾德銀行的船穿梭於海峽之間,羅斯柴爾德銀行的間諜們遍布(歐洲的)城市街道,他們揣著大量現金、債券、信件和消息,他們最新的獨家消息在股票市場和商品市場中被迅速地傳播著,但所有的消息都沒有滑鐵盧戰役的結果更為寶貴。」
1815年6月18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近郊展開的滑鐵盧戰役,不僅是拿破崙和威靈頓兩支大軍之間的生死決斗,也是成千上萬投資者的巨大賭博,贏家將獲得空前的財富,輸家將損失慘重。倫敦股票交易市場的空氣緊張到了極點,所有的人都在焦急地等待著滑鐵盧戰役的最終結果。如果英國敗了,英國公債(Consols)的價格將跌進深淵;如果英國勝了,英國公債將沖上雲霄。
正當兩支狹路相逢的大軍進行著殊死戰斗時,羅斯柴爾德的間諜們也在緊張地從兩軍內部收集著盡可能准確的各種戰況進展的情報。更多的間諜們隨時負責把最新戰況轉送到離戰場最近的羅斯柴爾德情報中轉站。到傍晚時分,拿破崙的敗局已定,一個名叫羅斯伍茲的羅斯柴爾德快信傳遞員親眼目睹了戰況,他立刻騎快馬奔向布魯塞爾,然後轉往奧斯坦德港。當羅斯伍茲跳上了一艘具有特別通行證的羅斯柴爾德快船時,已經是深夜時分。這時英吉利海峽風急浪高,在付了2000法郎的費用之後,他終於找到了一個水手連夜幫他渡過了海峽。當他於6月19日清晨到達英國福克斯頓的岸邊時,內森·羅斯柴爾德親自等候在那裡。內森快速打開信封,瀏覽了戰報標題,然後策馬直奔倫敦的股票交易所。
當內森快步進入股票交易所時,正在等待戰報的焦急而激動的人群立刻安靜下來,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視著內森那張毫無表情、高深莫測的臉。這時,內森放慢了腳步,走到自己的被稱為「羅斯柴爾德支柱」的寶座上。此時他臉上的肌肉彷彿石雕一般沒有絲毫情緒浮動。這時的交易大廳已經完全沒有了往日的喧囂,每一個人都把自己的富貴榮辱寄託在內森的眼神上。稍事片刻,內森沖著環伺在身邊的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交易員們遞了一個深邃的眼色,大家立即一聲不響地沖向交易台,開始拋售英國公債。大廳里立時一陣騷動,有些人開始交頭接耳,更多的人仍然不知所措地站在原地。這時,相當於數十萬美元的英國公債被猛然拋向市場,公債價格開始下滑,然後更大的拋單像海潮一般一波比一波猛烈,公債的價格開始崩潰。
這時的內森依然毫無表情地靠在他的寶座上。交易大廳里終於有人發出驚叫:「羅斯柴爾德知道了」、「羅斯柴爾德知道了」、「威靈頓戰敗了」所有的人立刻像觸電一般回過味來,拋售終於變成了恐慌。人在猛然失去理智的時候,跟隨別人的行為成了一種自我強制性行為。每個人都想立刻拋掉手中已經毫無價值的英國公債,盡可能地留住一些所剩無幾的財富。經過幾個小時的狂拋,英國公債已成為一堆垃圾,票面價值僅剩下5%。
此時的內森像一開始一樣,仍然是漠然地看著這一切。他的眼睛以一種不是經過長期訓練絕不可能讀懂的眼神輕微地閃動了一下,但這次的信號卻完全不同。他身邊的眾多交易員立即撲向各自的交易台,開始買進市場上能見到的每一張英國公債。
這個消息比內森的情報晚了整整一天,而內森在這一天之內,狂賺了20倍的金錢,超過拿破崙和威靈頓在幾十年戰爭中所得到的財富的總和。
滑鐵盧一戰使內森一舉成為英國政府最大的債權人,從而主導了英國日後的公債發行,英格蘭銀行被內森所控制。英國的公債就是未來政府稅收的憑證,英國人民向政府繳納各種稅賦的義務,變成了羅斯柴爾德銀行向全民變相征稅。英國政府的財政支出是靠發行公債來籌集的,換句話說,英國政府因為沒有貨幣發行權而必須向私人銀行借錢花,而且要支付8%左右的利息,所有本息都是以金幣結算。當內森手裡攥著具有壓倒性優勢數量的英國公債的時候,他實際上操控著公債的價格,左右著整個英國的貨幣供應量,英國的經濟命脈被緊緊地捏在了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手中。
對法王路易十八的控制亦如出一轍,先散布不利謠言,使法幣大跌。法王不得不向羅氏銀行借貸,由此控制了法國金融。而德國是這個家族的發源地,他們的銀行及其代理亦將德國金融操控在手。從19世紀開始,羅氏家族便成為歐洲金融幕後的最大黑手之一。
羅斯柴爾德金融帝國。十九世紀,歐洲有六大強國!分別是大英帝國、普魯士(後來的德意志)、奧匈帝國、法蘭西,俄國……還有……羅斯柴爾德家族!而羅斯柴爾德家族還有一個顯赫的外號,就是「第六帝國』。
㈨ 為什麼美國和英國的股票會下跌
現在是因為希臘危機,過去幾年內由於世界經濟大好,並不富裕的希臘不斷借錢,並大發國債,今年5月是這些債券到期的時候,希臘還不出錢。因為希臘是使用的歐元,所以如果希臘還不出錢,必定造成歐元與歐元區的債務信用都大跌。
你借給銀行的錢,銀行會去用作再投資,其中有一部分必定涉及到希臘的國債,如果希臘還不出,必定造成壞賬。並且一旦希臘違約,西班牙、愛爾蘭等國都可能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倒下來。
打個比方,你認識一個很有信用的人,假設他的信用度是50,你可以把信用度堪稱股票價格,如果你借給他錢,他每次都按時還的話,則可能若干次之後他的信用都上升到100。因為信用都高,有一次他問你借了很多錢(比方借的比以前的總數都多),你義無反顧的借給他了,如果他這次不還,你會給他的信用大幾分的?可能一下子掉到10吧?
所以這次股票會這樣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