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戰後為什麼會出現英國病

戰後為什麼會出現英國病

發布時間:2022-08-15 02:29:59

1. 二戰後英國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死亡41萬,傷36萬人,耗資250億英鎊,還有約1/4的財富被毀於戰火,戰爭結束時英國不僅喪失了戰前黃金與美元儲備的大部分,而且積欠了30億英鎊的新外債,其出口貿易下降了將近70%
戰後初期,英國工業生產地位進一步下降,海上力量被美國遠遠超過,國際金融地位嚴重削弱,美國取代英國成為最大的資本凈輸出國。英國對英聯邦內部的控制力更加削弱,殖民體系已面臨土崩瓦解.

戰後英國經濟發展所經歷的兩個階段:
回顧戰後英國經濟的發展,可以1979年為界劃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
1,1945-1979年的30多年是英國經濟深受殖民帝國瓦解和「英國病」的長期困擾而發展十分遲緩的時期
2,1979年-現在是英國經濟不斷進行調整,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加快的時期

殖民帝國的解體及其對英國經濟的影響
二次大戰結束時,英國仍然控制著1400多萬平方公里、5億左右人口,包括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殖民地與附屬國,此外還擁有1900萬平方公里、5千萬人口的自治領。表面上,英國仍然是一個龐然大物。
從戰後初期開始,英屬殖民地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與解放的斗爭便不斷高漲-
•戰後初期首先是緬甸、馬來西亞,繼而南亞各國
•1950年代亞洲、非洲民族解放斗爭蓬勃興起,54年英被迫從蘇伊士運河撤軍,56年侵略埃及失敗,殖民統治開始土崩瓦解
•1960年代以後,英在非洲、地中海、中東、太平洋和拉美的殖民地、附屬國紛紛獨立
•此外,一些經濟發達的自治領(如加、澳、新)的離心傾向加強
所有這些表明,英國的殖民帝國已無可挽回地崩潰了.
殖民帝國解體對英國經濟的影響:
1)喪失了原來作為宗主國所擁有的各種特權(如土地租借權、佔有權,礦產勘察權、開采權,海關管理權,貨幣發行權等)

戰後英國經濟中的所謂「英國病」
(所謂英國病是長期困擾英國經濟的一大問題,也是英國戰後常被人稱之為「歐洲病夫」的原因)
1,「英國病」的症狀
•經濟發展緩慢,經常走走停停(很長一段時間經濟增長速度都居於發達國家之末位,而且較短期增長後,便是較長的停頓
•經濟衰退頻發,且日趨嚴重
•國際經濟地位大為下降,英鎊不斷貶值(1930年代以前英鎊作為世界貨幣處於霸主地位,曾受到各國擁戴,但二次大戰後急轉直下,其霸主地位為美元取代,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時宣布由1英鎊=4.03美元降為1£=2.8$,1967年底再次貶值,1985年最低時曾為1£=1.298$,現為1£=1.5$。此外,英國商品國際競爭力下降,國際貿易連年赤字)
2,「英國病」的病因
1)歷史原因-世界工廠和龐大的殖民帝國給英國留下了陳舊的生產部門
2)產業結構缺陷-第三產業過分膨脹,傳統產業長期不振,新興產業缺乏競爭力
3)固定資本投資增長緩慢,勞動生產率較低
4)重科學輕技術,重基礎輕應用,科技成果得不到有效應用
5)墨守成規,守舊思想嚴重,企業管理較落後(英國門第觀念、等級制度根深蒂固,對引進技術審慎、保守:不讓工人參加管理,有的經理甚至將工人視為仇敵,勞資關系緊張
6)過早實行高福利制度
7)兩黨輪流執政,經濟政策缺乏必要的連續性
這些權利的喪失不僅減少了其海外收入,而且去掉了其據此進一步剝削的基礎
2)使其資本輸出的有利條件受到限制,因再不能象過去對待殖民地附屬國那樣直接進行肆無忌憚的剝削了
3)以往那種對殖民地附屬國在貿易上面通過低價掠奪原材料、高價推銷工業品,赤裸裸地榨取高額利潤的做法再也行不通了
殖民帝國的解體成為戰後相當長時期中英國經濟發展遲緩、對外貿易狀況惡化,英鎊危機頻發的重要原因.

2. 曾經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是什麼原因導致它衰落

我們通常稱為「英國」的這個國家,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本土面積僅24萬平方公里,今天也只有約6000萬人口,但是在世界近代歷史上,它卻曾經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和「世界工廠」,佔有非常特殊的地位。

然而,在20世紀初,英國卻罹患了「英國病」,經濟地位每況愈下,以致被稱為「歐洲病夫」。1979年,英國駐法國大使尼古拉斯亨德遜在離任前,向英國外交大臣呈交了一份報告,題目是《非迎合性報告:英國的衰落,其原因和後果》。他痛心疾首地指出:「今天的英國不僅不再是一個世界強國,甚至已不是歐洲的一流國家。今天,我們就像昔日被看成是成功的化身一樣,被看作是疾病的化身。」英國的衰落,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下面,我分別進行扼要論述。

早期是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19世紀最後30年是資本主義飛速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美國和德國這兩個資本主義的後起之秀迅速崛起,如朝氣蓬勃的青年在工業化道路上跳躍式行進,而英國卻如步履蹣跚的老人。它的工業總產量在19世紀80年代被美國超過,在20世紀初被德國超過。在1870至1913年,美國的對外貿易增加了160%,德國的對外貿易增加了180%,而英國只增加了89%,同時期英國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從22%下降到15%。英國農業也急劇衰落。

中期是20世紀初到30年代。在這一時期,英國的經濟不斷被後發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美國趕超,喪失了金融壟斷地位。一戰後,英國獲得了原先的德屬殖民地,使殖民地面積和人口分別增加了388萬平方公里和3500萬人口。然而,美國和日本在戰爭中比英國獲利更大,對它形成了有力競爭。在這一時期,英國從盤踞了250年的海運壟斷地位上跌落。同時,戰爭使英國從戰前美國的債權國,變成了戰後美國的債務國。到20世紀20年代末,美國的經濟實力已遠超英國。1928年,美國的工業生產占資本主義世界的47%,而英國僅佔10%。倫敦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也被紐約取代。20年代初和20年代末,經濟危機兩度襲擊英國。1931年,英國第一次在歷史上出現了1.04億英鎊的國際收支赤字。同年9月,英國被迫放棄金本位,實行英鎊貶值。

晚期是20世紀60、70年代。60年代初,「英國病」的說法開始流行。至70年代,世界輿論開始將英國稱為「歐洲病夫」。這一時期的「英國病」主要有幾個症狀:第一,經濟增長緩慢,增長速度在戰後居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倒數第一位,而且危機頻繁。第二,產業結構老化,產業比重失調,勞動生產率低下。第三,內外矛盾重重,在世界上的經濟地位日益低落,至1980年降到第26位,被認為是西方發達國家的「窮親戚」。

但是,1979年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擔任首相後,斷然推出各項改革措施,使英國經濟開始止跌並企穩回升。

3. 英國兩黨制的特徵

①內閣由下院大選中獲得多數席位的政黨單獨組成。
②由下院多數黨領袖擔任首相。
③內閣成員對首相負責,如下院對內閣提出不信任並獲通過,內閣全體辭職;或者首相提請國王解散議會,重新大選,組成新的一黨內閣。
④英國現今兩黨主要指保守黨和工黨,黨派林立

4. British Disease 的起因誰知道

「英國病」的出現有著復雜的背景。戰後的英國奉行凱恩斯的市場供求經濟學說,無論在什麼階段,政府都喜歡用凱恩斯經濟理論來解決。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或凱恩斯主義是根據凱恩斯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凱恩斯,1936)的思想基礎上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即擴大政府開支,實行財政赤字。刺激經濟。維持繁榮。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認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發,他認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凱恩斯經濟理論的主要結論是經濟中不存在生產和就業向完全就業方向發展的強大的自動機制。

《通論》出版初期曾受到少數正統派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批判和質疑,也曾引起廣泛的爭論,但《通論》的基本觀點不久便被資產階級經濟學界所普遍接受。凱恩斯的追隨者對《通論》進行了大量的詮釋、修補和發展,形成在理論和政策上具有廣泛影響的凱恩斯學派,或稱凱恩斯主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在 50~60年代,凱恩斯主義在西方經濟學界和大學講壇上佔有統治地位。

由於《通論》的總量分析是在假定現有勞動力的技藝和數量,現有資本設備的數量和技術、競爭程度、社會結構等都不變的前提下進行的,因此它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又被稱為「短期的比較靜態分析」。凱恩斯的追隨者為了使《通論》在 理論上進一步完善,力圖使它「長期化」、「動態化」,提出了各種「經濟波動理論」和「經濟增長理論」,尋求使資本主義得以穩定增長的途徑。

《通論》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策有重要影響,凱恩斯的追隨者竭力把《通論》提出的政策建議具體化,並特別強調財政政策的作用。他們以 調節社會總需求(包括消費、投資、出口、政府對貨物和勞務的購買)、實現經濟穩定增長為目標,提出在蕭條時期要減低稅率、增加政府開支實行赤字預算、增發 公債、增加貨幣供應量、降低利率等以刺激投資和消費;在高漲時期則提高稅率、控制政府開支、控制貨幣供應量增長、提高利率等,以遏制投資和消費。經過凱恩 斯主義者的鼓吹和影響,戰後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紛紛把充分就業和經濟增長作為政策目標,推行上述凱恩斯主義的財政金融政策。這些政策雖然在戰後50~60年 代對刺激經濟增長、緩和經濟危機、減少失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於它沒有也不可能解決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基本矛盾,財政赤字、通貨膨脹有增無已,而危機和失 業並未消除,終於到70年代初出現了物價高漲和大量失業並存的「滯脹」(見停滯膨脹)。對此,凱恩斯主義者既無法作出自圓其說的解釋,更提不出可行的對策,連他們自己也哀嘆凱恩斯理論出現了危機,需要重新加以詮釋和修補。《通論》所闡發的理論和政策的失靈,正是當前資本主義制度危機加深的一個反映。

凱恩斯主義在理論上缺乏微觀基礎,不能同傳統的微觀經濟學保持一致。在實踐上無法解釋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同時並發的現象,在滯脹面前束手無策,因而陷入了嚴重的危機之中。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在於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即生產社會化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凱恩斯主義掩蓋了這一本質,符合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其目的在於維護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適應了生產社會化的需求。但並不能從本質上克服矛盾。在一定時期,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在一定時期一定范圍內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應該看到,凱恩斯主義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的各種內在矛盾,起作用是有限的。

國家對經濟的過度干預,壓制了市場自身的調節作用,忽視了市場經濟規律。這就導致了資本主義世界在73年愈演愈烈的滯漲現象,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並存的局面。治理經濟停滯與治理通貨膨脹的手段恰恰相反,所以,治理一個必然導致另一現象更加嚴重。

在戰後的一段時期內,凱恩斯主義幫助英國解決了不少問題。在就業、投資、國家干預等問題上都具有一定的權威性,成為英國各界政府挽救經濟的法寶。然而這種過於迷信的崇拜,讓英國經濟策略變得單調,缺乏針對不同經濟問題的靈活性。而且最致命的是,政府受到了凱恩斯主義的誘導,忽略了社會基本矛盾,而將注意力單純放在了供求關繫上,為國家的經濟安全埋下了重大的安全隱患。

5. 二戰後凱恩斯主義遭到人們懷疑的原因

凱恩斯生活在自由放任的私人企業制度到私人壟斷過渡的英國。當歷史進入20世紀以後,作為自由放任的私人企業制度典範的英國,開始染上今天人們所說的「英國病」。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英國國運的轉折點。由於大戰中政府開支劇增,英國被迫中止實行多年的金本位制。在擺脫金鎖鏈之後,通貨出現迅速的膨脹。大戰之後,英國開始從殖民帝國、世界工廠的峰頂一步步衰退了下來。 一個國家在世界文明中的領先地位往往成為阻礙它進一步發展的歷史重負。英國在維多利亞時代(1837-1901)取得的巨大成就,拖拽了它在新世紀中的前進步伐。世界工廠、大殖民帝國的特殊歷史地位,通過種種機制使英國在產業結構的調整、工業組織的完善和經營管理方式的改進等方面,逐漸落到後起資本主義國家後面[[2]]。這一潛移默化的過程最終削弱了英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優越地位。 對於英國這樣一個國內市場不廣闊的島國來說,一旦在國際貿易的競爭中喪失了在產品構成和勞動生產率方面的優勢,必然給國內經濟造成不良影響。所以從1920年開始,英國經濟就陷入了停滯狀態,煤炭、棉紡織品、造船工業等重要部門因國內市場狹窄和出口不順利而無法恢復元氣。 英國經濟在二十年代初期的不景氣由於統治者的錯誤決策而更加加深。當時的英國政府並沒有意識到英國經濟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依然按照維多利亞時代行之有效的原則來制定經濟政策。為了提高英國在國際金融界的信譽,鞏固倫敦作為世界金融市場的地位,英國政府於1925年恢復了金本位制,使英鎊價值固定在黃金上,結果是提高了英鎊的匯率,造成進口增加,出口減少,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維持國際收支的平衡,只能是通過提高利率以減少資本凈輸出,來平衡外貿方面的凈輸出的減少。但提高利率卻造成國內投資需求不振,失業人數增加。 龐大的失業大軍造成一系列社會問題,如何降低失業率便成為英國朝野共同關心的問題,由於金本位制的恢復,很難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來刺激就業,因此從二十年代起,就不斷有人提倡以公共工程來減少失業,也就是靠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來刺激就業。但是以新古典學派的理論為基調的「財政部觀點」反對用公共工程緩和失業。結果英國經濟在20年代的蕭條狀態一直持續到大危機爆發。 20年代的英國病,雖然不是凱恩斯《通論》的直接社會原因,但它對《通論》的出台起了如下的作用:(1)使凱恩斯較早便開始考慮失業問題,(2)20年代英國恢復金本位制的後果使凱恩斯更清楚地看到了通貨緊縮與失業增加之間的關系,(3)公共工程問題的討論使凱恩斯考慮了財政政策與失業之間的關系,使卡恩提出乘數概念,為凱恩斯日後的乘數理論奠定了基礎。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大危機是資本主義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危機,與以往的歷次危機相比,它有以下新特點:首先是持續時間長達5年,實際上造成了長期蕭條的局面;而以往的危機,生產下降的持續時間不過幾個月、十幾個月,如何解釋長期蕭條的形成,便成為經濟學面臨的一大課題。其次,這次危機所造成的生產下降,失業增加,都是以往的危機所難以相比的。1932年,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比1920年下降三分之一以上。在五年時間里,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總失業人數由一千萬增加到三千萬,加上半失業共達四千萬至五千萬人。其中美國失業人數由150萬增加到1300多萬,失業率接近25%。這次危機使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倒退到1908-1900年的水平,英國甚至倒退到1897年。而以往的經濟危機,生產水平通常只倒退一、二年。第三,這場危機不僅僅是一場生產危機,同時也是一場金融危機。它的開端便是紐約股票市場於1929年10月爆發行情暴跌,嗣後不少國家的股票交易宣告破產。美國的股票價格平均下跌了79%。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有許多銀行由於猛烈而持續地爆發擠提存款、搶購黃金的風潮而破產倒閉。更為嚴重的是,在以往的危機中時常採用的旨在擺脫危機的金融貨幣政策完全失靈。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是對當時感受到占支配地位的假設和理論越來越受到沖擊的思想家,作家和藝術家之一。當物理學開始質疑絕對時間的必要性,作家們開始質疑敘事結構,作曲家開始質疑調性的和諧是否必須的時候,凱恩斯開始質疑當時經濟學上的兩大支柱:首先是貨幣是否必須要有一個牢固的基礎,一般用的是金本位,其次就是薩伊法則所認定的,如果需求減少,則供給或者價格也會相應減少,從而重新達到平衡。 凱恩斯自己與倫敦的布盧姆茨伯里區有著緊密的聯系,而且陶醉於改變人們思想的氛圍。正是這一經歷和凡爾賽條約的簽訂使他最終決定與傳統理論決裂。1920年他寫出了《和平的經濟後果》這篇文章,文中他不光闡述了他認為的凡爾賽條約的整體經濟後果,而且確立了他作為一個有可以影響國家決策的實際從政經驗的經濟學家的地位。 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發表了一系列關於國家權力和整體經濟趨勢的效果的文章,發展了貨幣政策不僅僅是一個固定的參照物的理論,他越來越相信經濟系統不會自動地沿著一個曲線即經濟學叫所謂的最優生產水平前進。可是他既沒有找到證據,也沒有找到一個形式來表達這些思想。 30年代晚期,全球化的經濟系統開始沖擊英國——當時居於中心地位的國家。為了利用競爭優勢,英國按照自由貿易政策,從其它地方進口食品和其他低價值商品,並用節約出來的勞動製造高價值的商品用於出口。這一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的應用使英國達到了帝國的顛峰,並控制了包括印度、埃及和廣闊的殖民地以及其經濟和軍事上不同英國的盟國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亞。 隨著德國經濟的崩潰和超通貨膨脹的來臨以及後來被稱為大蕭條的全球生產衰退的到來,對金本位,經濟自動調整的特性以及以生產帶動經濟的模式的批評開始浮出水面。數十個不同的學派爭奇斗艷。凱恩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傳播著一個簡單的觀點:大蕭條之所以產生是因為三十年代的時候在生產和投資領域有一股投機的風潮——當時的工廠和運輸網路遠遠超出了當時個人的支付能力。對「需求不足」的重視和他創造的允許政府能夠調控經濟中的關鍵組成部分的形式使當時的眾多年輕經濟學家接受他的理論和方法。 也有眾多的經濟學家反對他的理論,認為導致蕭條的根源不是需求的缺乏,而是對商業的信心;所以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削減政府開支,從而恢復對重返金本位的信心。

6. 歷史題,求詳細解析

《讀者文摘》1988年1月號曾評論說:撒切爾夫人「代表了這個時代——也是任何時代一樁偉大的成功事跡。她在1979年就任首相時,英國國勢日衰,民氣消沉,她主要憑她個性的力量——鬥志昂揚,固執己見,甚至冷酷無情,從而促成了空前的轉變」。撒切爾夫人能代表「這個時代」的主要原因是 (A )
A.放棄了凱恩斯主義
B.大力推行國有化政策
C改變追隨美國的政策
D.推動中英關系正常化

撒切爾主義通常是指瑪・撒切爾夫人當政期間所推行的一套與以往不同的方針政策。它是戰後英國歷史發展的產物。戰後30多年來,英國兩黨奉行「巴茨克爾主義」,這是一種建立在凱恩斯主義理論和「各階級合作主義」基礎上的福利資本主義。隨著這一政策逐漸失靈,以瑪・撒切爾夫人為首的保守黨政府為根治「英國病」開出了另一個處方。

其基本內容是,在經濟上強調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減少國家干預,推行私有化和貨幣主義政策;在政治上反對英國工黨的「社會主義」,打擊工會和勞工運動,強化資本主義制度。

撒切爾主義在整治英國經濟方面取得比較明顯的成就。自1982年以來英國經濟保持了8年的持續增長,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有顯著提高,商品競爭力增強,持續18年的財政赤字從1987年度起開始轉為盈餘。一時間英國似乎甩掉了「歐洲病夫」的帽子。同時,英國的年通膨率由80年代初的近22%降至80年代中的不到4%。這曾被看作撒切爾主義的一大突出成就。但是近年來通貨膨脹又卷土重來,目前已達11%左右,再次位居西方主要工業國家之首。為抑制通貨膨脹所採取的高利率政策,又導致生產和消費需求下降,企業倒閉,失業率上升,使英國經濟滑入衰退。這就不能不使人們對撒切爾主義能在多大程度上扭轉英國相對衰落的發展趨勢產生疑問。

7. 英國病的分類

所謂的「英國病」,是指在二戰結束後,英國經濟出現的滯脹狀態,而且這種狀態持續了近三十年,被一些經濟學家戲稱為「英國病」。( 本世紀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經濟發展相對緩慢,英國在世界列強中的實力地位下降,人們通常稱它作「英國病」或英國的衰退。)
「英國病」的出現還有著復雜的背景。戰後的英國奉行凱恩斯的市場供求經濟學說,無論在什麼階段,政府都喜歡用凱恩斯經濟理論來解決。不錯,在戰後的一段時期內,凱恩斯主義的確幫助英國解決了不少問題。在就業、投資、國家干預等問題上都具有一定的權威性,成為英國各界政府挽救經濟的法寶。然而這種過於迷信的崇拜,讓英國經濟策略變得單調,缺乏針對不同經濟問題的靈活性。而且最致命的是,政府受到了凱恩斯主義的誘導,忽略了社會基本矛盾,而將注意力單純放在了供求關繫上,為國家的經濟安全埋下了重大的安全隱患。
英國學者薩姆,艾倫諾維奇說:「英國發展不快,生產率低,增長速度慢,實際收入增加不多,支配世界已不可能」、「相對衰退不可避免』。戴維·科茨和約翰·希拉德說:「自19世紀末以來,所謂『英國病』,已經廣泛滲透到現代社會的每一個領域」,「幾乎所有輿論都認為情況不妙,衰退加劇」有人則把「英國病」和19世紀歐洲病夫土耳其相比。
「英國病」的症狀,從縱向看,表現為主要經濟指標增長緩慢。從橫向看,表現為英國在世界的經濟地位日趨下降。對「英國病」根源,國內外學者眾說不一。有的強調:「深植於國家的社會結構和精神環境之中」。有的強調導致衰退的不同政治、經濟因素。
撒切爾夫人針對傳統經濟政策的弊端,採取以貨幣學派為主的綜合治療「英國病」措施,取得了經濟發展的明顯成效,使「英國病」症有了緩解。
不得不承認,倘若英國沒有及時出現一位如此果斷的首相,恐怕英國病遲早會將英國推入墳墓。
一個創造了歷史奇跡的人,最終還是選擇了離開。11年來,英國經濟在撒切爾的精心扶持下逐漸壯大,困擾英國幾十年的英國病也基本治癒。盡管撒切爾在職期間對於一些政策的制定缺乏考慮,但她所製造的撒切爾奇跡永遠被保留在歷史最光輝的篇章中。她為了黨內團結而不惜犧牲自己政治生命的氣節,更是讓許多人感動。直到今天,人們提到英國還會想到那位有著堅定笑容的女首相。 城市化是指一定地域內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所造成的人口、生產力逐漸由農村向城市轉移和集中的過程。人口相對集中,並向第二三產業的轉移,是城市化的主要標志。
所謂「英國病」,是指工業化促進城市化過程中,人口自鄉村向城市的過度匯集,產業污染對城市生態環境造成毀滅性的損害,城市犯罪的增加給社會帶來種種負面影響,直至給「整個國民經濟乃至國家」都帶來深遠影響。
英國是最早步入城市化的國家。早在18世紀工業革命後,英國的城市化進程加快,至20世紀30年代,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已達80%,50年代居住在10萬人以上的城市人口比例為38.4%。50年後,超過90%的英國人生活在占國土面積10%的大城市中。急速城市化的過程中,城市生活環境急劇惡化,人口向狹小城市圈集中,導致了良莠混雜的城市文明及生活方式的浸透。
未來中國的城市化也將面臨各種挑戰,人口高密度、產業結構失調、城市污染對生態環境的危害、城市犯罪帶來的負面影響,都將是造成城市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發展過程中的「英國病」現象的主要原因。避免城市化中的「英國病」,首先要解決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結構矛盾;實現城市與區域互動、都市與農村呼應;以中心城市為依託帶動周邊城市和地區經濟、技術協調發展的創新都市圈體制與政策,作為主導中國城市化發展的基本形式。城市與區域發展的互動、合作包括兩種形式:一是都市圈域內城市間的交流、互動與合作,如長三角都市圈內城市間的互動合作。另一是都市圈之間的合作互動,如長三角與中西部都市圈經濟、技術與生態環境的合作互動。
在未來都市圈域經濟的互動中,中心城市應有所取捨,逐步退出與中小城市爭資源、爭資金、爭市場的競爭性產業領域,採取進退結合、先後有序的策略。近20年,美國成功實行了城市功能轉變,城市產業退二進三,完成了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的轉換和升級,生產職能減弱,流通信息功能增強,城市由工業中心轉變為信息交換和經濟決策中心。
第一產業中的農業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互動,是創新城市化的又一重要方面。在新的城市化進程中,農業地位很重要,大城市郊區的農林業既是城市居民生產、生活的物質基地,又是維系都市生態環境有序循環的「綠肺」。在日本,綠色農業是首都圈經濟的一大熱點。第一產業雖比重不大,卻注重都市農業、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的發展,不斷提升農業新技術,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使首都圈第一產業產值大大超過近畿圈和中部圈之和。在中國城市化互動中,人力和人才資源、資金和投融資,以及知識、技術的東西部互動,是實現未來50年中國可持續發展城市化的可靠保證。
在我國城市化互動中,人力和人才資源、資金和投融資,以及知識、技術的東西部互動,是實現未來50年我國可持續發展城市化的可靠保證。
從全國看,地域間資金、技術和人力資本的互動將為城市化帶來兩大社會效益:其一,縮小工資差別,實現生產力各部門間的均等化,從而拉動城市技術與生產力的發展。其二,由於部門間邊際生產力的平均化,可以實現城市與區域經濟總體產出水平的極大化。 不列顛民族歷來所面臨的最大的威脅既不是來自蘇聯,也不是來自核武器擴散,甚至也不是來自國內的恐怖活動。它來自我們中間。
這個威脅是什麼呢?它是新的英國病:自我毀滅的民族懷疑悲觀情緒。這種病是由英國精英階層中所謂的輿論製造者們散布的。這些人自以為知道什麼是我們大家的最佳選擇。這種病的表現為:總喜歡輕視我們的國家,贊揚別的國家;貶低我們的成就,羨慕別人的成就;蔑視我們的國家制度,贊許別的民族的制度;嘲笑我們的每一個全國性人物。悲觀主義者們已經散布了一種毒素。太多的政治家、學者、教會神職人員、作家、評論家和新聞記者們表現出新英國病的全面症狀。
一個不珍視自己的民族特性的國家,不可能保持長期的穩定和繁榮。自我懷疑腐蝕著我們的制度,使國家削弱。
出了什麼毛病呢?我們的國家在面對戰爭的災難時曾經具有很高的抗禦力,可是在面臨和平時期的失望時缺乏精神力量。也許,我們看見那些曾被我們打敗過或者在我們幫助下免遭失敗的國家,一個一個地從廢墟上興起,並在經濟上超過我們時,我們感到不開心。也許正是這種失望情緒導致了沉湎於自哀自憐和妄自菲薄。
民族寬容的優良傳統已經蛻變為走向虛無主義的新傾向。這種虛無主義佔了上風的事例一直給人以深刻印象。在教育領域,這種虛無主義導致我們鄙視出類拔萃,模糊了衡量成就的尺度,並且撤銷了我們的大多數文法學校。
不單單是在教育領域,同樣嚴重的是,虛無主義已經把英國的每一種制度變都成了嘲笑的對象,包括英國王室,而且議會也一直受到類似的攻擊。我們的輿論製造者們或許是染上了新英國病,但是英國人民並沒有患這種病。大多數英國人希望回歸到傳統價值觀念。他們為自己的國家而自豪,並熱愛她的那些突出的特點,但有人每天都向他們散布悲觀主義和懷疑論的做法,使他們感到失望。
因此,我們必須改變局面。如果悲觀懷疑情緒已成為這個新的社會權力體制的首要特徵,那麼,我們就必須向它提出挑戰。

8. 二戰後「英國病」英文全面解讀

有自我毀滅的民族懷疑悲觀情緒。這種病是由英國精英階層中所謂的輿論製造者們散布的。這些人自以為知道什麼是人們大家的最佳選擇。這種病的表現為:總喜歡輕視人民的國家,贊揚別的國家;貶低人民的的成就,羨慕別人的成就;蔑視人民的國家制度,贊許別的民族的制度;嘲笑人民的每一個全國性人物。悲觀主義者們已經散布了一種毒素。太多的政治家、學者、教會神職人員、作家、評論家和新聞記者們表現出新英國病的全面症狀。

9. 什麼是英國病

簡單的說:自我毀滅的民族懷疑悲觀情緒。這種病是由英國精英階層中所謂的輿論製造者們散布的。這些人自以為知道什麼是我們大家的最佳選擇。這種病的表現為:總喜歡輕視我們的國家,贊揚別的國家;貶低我們的成就,羨慕別人的成就;蔑視我們的國家制度,贊許別的民族的制度;嘲笑我們的每一個全國性人物。悲觀主義者們已經散布了一種毒素。太多的政治家、學者、教會神職人員、作家、評論家和新聞記者們表現出新英國病的全面症狀。

***********

具體請看我提供的鏈接,也許是你想要的!

閱讀全文

與戰後為什麼會出現英國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國為什麼選擇對伊朗動手 瀏覽:502
印尼的天空是什麼 瀏覽:698
印尼是出什麼產地證 瀏覽:763
英國槍擊案從哪裡來 瀏覽:479
美國人去印度有多少 瀏覽:506
印尼盾工資多少 瀏覽:792
印尼盾2條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139
印尼四紋虎在哪裡 瀏覽:582
large相當於中國哪個國家 瀏覽:476
中國工程院院士怎麼獲得 瀏覽:447
談談你的中國夢是什麼 瀏覽:710
印尼椰子什麼時候開花 瀏覽:986
塔是從哪裡傳入中國的 瀏覽:47
伊朗死的是什麼級別 瀏覽:150
印尼巴士什麼時候更新 瀏覽:580
英國外國人什麼工作多 瀏覽:633
中國最早村莊是哪個 瀏覽:361
印度多少個少數民族服裝 瀏覽:266
脫歐如何投資英國 瀏覽:862
義大利阿利卡灶具怎麼樣 瀏覽: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