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各國語言都不同,那最初的人們是怎麼溝通的
最初步的翻譯是口譯。有文字以後,雙方都用它來記錄發音,以及這個詞表達的意義。首先要弄清的是指示性語言,舉個栗子:一個只會說英文的英國人遇到一個只會說中文的中國人,初譯開始了。英國人要指著對方,說you;指著自己,說me;指著蘋果,說apple。
這樣的指示性語言一點點堆砌,加上熟悉了對方的表述方式,就可以產生最基本的交流。後來,再從判斷句衍生出各種各樣解釋,從而構成更加復雜的內容。當然從第二步到第三步,遠比從第一步到第二步來的艱難。
所以需要越來越多做這樣工作的人,不同母語的人交流得多了,加上對彼此文化背景愈加了解,翻譯這項事業終於從採集文明進入到了農耕文明,出現了正規的詞典,還有專業的翻譯官大人。
(1)語言不通清朝是如何與英國人溝通擴展閱讀:
早在漢代的法律中,就有對翻譯人員的處罰條文。《張家山漢墓竹簡》為研究西漢前期的法律制度提供了最原始的資料。其中有載,漢簡《具律》規定:「譯訊人為非(詐)偽,以出入罪人,死罪,黥為城旦舂;它各以其所出入罪反罪之。」
若是翻譯者亂翻譯,導致對他人的定罪量刑有出入,如果因此被錯判死罪,翻譯者相應地處以黥城旦的刑罰,這是最重的一種勞役刑。如他人被判其他罪的,就要實行反坐。
參考資料來源:鳳凰網-兩個不同語言的人第一次碰到,是怎麼交流的?
⑵ 想知道清朝時,外國人說的話清朝人怎麼聽懂的呢
。。。。。。。那個時候早就有傳教士來華了。像湯若望,南懷仁,利瑪竇,熊三拔等。其中南懷仁,湯若望等在早清都已在華傳教,其中南懷仁更是康熙帝的老師,湯若望甚至在晚明就已來華。郎世寧更是乾隆的宮廷畫師。所以當時最早的翻譯是來華的傳教士們啊。中國一定知道英國在哪的,因為利瑪竇曾繪制過坤輿萬國全圖。
參考:來華外國傳教士在談及自己學習漢語的目的時,都聲稱是為了傳播宗教。
例如,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中國官府抓到了兩名外國傳教士,耆英派員
審訊,詰問他們「遠涉重洋,經歷數省,學習各處語言文字,意究何
居?」(8,3046)這兩個外國人回答說:「因伊國語言文字,中國人不能通曉,是以
學習中國文字並各省語音,無非為便於傳教起見,並無他意」(8,3046)。傳教士
來華之初或學習漢語之初,主要目的確實只有一個,那就是傳教。1580年
(明萬曆八年),西班牙方濟各會神父奧法羅在結束廣東之行來到澳門之後,
一再強調:
……抱有極大希望看到他願望的實現,因為他每天都在一個跟中國
人見面交往的地方,一旦他能說(中國)語言,他就要試圖教導他們有
關信仰的事。……i乏il:我們佈道,如果我們會(中國)語言的話,靠上
帝的幫助,我們會很快學會語言,因為我們是在不斷跟中國人交往、談
話的地方『u,305--306)。
最早學習漢語的耶穌會士羅明堅學習中文的目的就是為了傳教,他認為
「這是為歸化他們必須有的步驟」(80,5),他直言不諱地道出漢語學習與傳播宗
教之間的直接聯系:「我希望短期內(能)自如地使用這一語言。目前正在練
慣用他們的語言寫作。這可以成為吸引捕捉他們心靈的手段」(120,40)。在進入
中國內地十年後,緊隨羅明堅來華的耶穌會士利瑪竇說:「今年已決定請位老
師教我國文……看看能否用中文編寫書籍,結果還算不錯,我每天聽他授課
兩小時,而後編寫,全由我執筆,這樣准備寫本有關教義的書,用自然推理
證明教義為真,印刷後將在全中國使用」(81,Ⅲ,139)。
⑶ 在古代語言不通,古人出使別國,如何解決語言不通的問題
在現代社會,各個國家交流越來越密切,交往越來越多,即便是語言不通也不影響我們交流。因為在現代社會,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教育的普及,我們擁有大量的翻譯人才,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用先進的軟體直接幫我們翻譯外文。這些方法既方便又簡單,為人們的溝通交流節省了不少的時間,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同樣的事情,放到古代又該怎麼辦呢?古人也是要進行外交活動的,出使他國,語言不通該怎麼辦呢?快來看看聰明的古人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
所以,在古代也不用為古人擔憂,古人的翻譯方式所言費時費力,但是,也不影響古人之間的交往。如果是你,你願意回到古代,做一名翻譯嗎?
⑷ 各國語言早期是怎麼實現互通的
這種新形成的語言模式就成了那兩種非同源語言的橋梁。比如在清朝,英國人想了解中國的文化典籍,但語言不通,而滿族人創制的拼寫制的滿文相較漢語更接近英文,所以,他們先將漢文的典籍譯成滿文,在把滿文譯成英文,而滿文同漢文,由於地域的接近,勢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⑸ 清朝有洋人來中國,他們語言不通是怎麼交流的
清朝在鴉片戰爭之前只開放了廣州一處通商口岸,那麼這些洋人不會漢語,是如何與中國人交流的。主要是因為當時有翻譯,也就是中國人俗稱的買辦。買辦相當於一個中間人,代表洋人與本土中國人做生意。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中國的買辦階層。
所以說,外國人雖然不懂漢語,但中國有一個中間人性質的買辦階級,可以處理中外之間的生意事宜。
⑹ 歷史上的鄭和下西洋,他們是如何與洋人進行交流的
我們先不談明朝時期鄭和下西洋,就談談在明朝之前的張騫的絲綢之路,唐朝時期玄奘取經之路。這些都是有著與不是本國人民接觸的活動,在這些事件里也就存在著或多或少的障礙。那麼,最大的障礙無疑就是語言不通了。回歸正題,歷史上的鄭和下西洋,他們是如何與洋人進行交流的?
手勢動作,作為世界共同的語言形式,我們不能忘記。就像你畫我猜一樣,人們會依據生活經驗而得出結論。這也在一些我們表達不了的情況下,幫助我們更便利地解決問題。對於鄭和他們來說,面對不太明確的事物前,且無法用語言描述時,就可以通過手勢來表達,也不是禮貌。
⑺ 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中國是如何進行對外交流的
1. 十九世紀中葉,五口通商的結果使廣州成為中國人從實用角度開始學習英語的最早地方。當時在廣州出現了一本英語教科書,叫做《鬼話》(Devil's Talk)。其實,這部旨在教中國人學習英語的課本不過是一種粗淺的、用漢語注音的英語詞彙入門書。例如:把today 注為「土地」,把man注為「曼」。1884年上海的點石齋石印了一本可以被稱之為最早的英語900句的會話書,書名叫《無師自通英語錄》。這部書突破了《鬼話》只以單詞為核心的編排方式,而代之以譯成漢語的英文句子為核心。當然,它仍採用漢語的字詞來標注英文的讀音。例如:How many chapters are there in this book? 這句英文被注成了「好美呢卻迫忒兒司阿兒則兒意因祭司不克」。另外,英文在上海更發展成了以通俗的、類似打油詩一樣壓韻的竹枝詞為載體的不乏趣味的「洋涇浜」英語,這就是所謂的「別琴」竹枝詞。「別琴」這兩個字原本是英文business(生意)的近似漢語讀音,後來英國人惡意地取笑這種不準確的讀音,於是就用pidgin這個發音相近的英文詞來表示胡編亂造的、不規范、不準確的英文。Pidgin English便成了「洋涇浜英語」的代稱。舉個例子博大家一笑:「清晨相見好貓迎(早上見面說good morning),好度油圖噓闊情(相互問候說how do you do);若不從中市歸市(squeeze,意思是敲詐),如何覓市叫先生(先生為Mr.)。」
2. 從英語習得史的角度看,在這一英語學習的「啟蒙期」,中國人學習英語的方法特點是:(1)完全以字為中心,簡略之極;(2)完全以漢文化的生存實境來強迫英文就範。換句話說就是:「字本位」,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以中制夷」。只是,依照這樣的方法學出來的英文真難為了洋鬼子。
3. 1898年,一個名叫馬建中的人出版了一部影響巨大的著作——《馬氏文通》。這是國人寫的第一部漢語語法書,以歐洲語言的所謂「葛郎瑪」(grammar)來系統地解釋古漢語的文言文。「葛郎瑪」這樣一種總結語言規律的方法被馬建中拿來「以夷制中」,使國人茅塞頓開地感受到漢語文言文亦有語言「規律」可循。從英語習得史的角度看,進入這一以「句本位」為特徵的英語學習的「理解期」後,中國人學習英語的方法一變而為強調「語法」,即注意力轉向到英文詞與詞之間的「構成關系」上,重視完整的句子,旨在理解英文的「意義結構」。對於「啟蒙期」而言,無疑這是一次英語學習方法上的革命
⑻ 滿漢語言不通,清朝皇帝是怎樣與大臣溝通的呢
我們都知道,大清王朝是滿族人的天下,也就是清朝的統治階級是滿族人,雖然也有漢族,但是其實只是極少數。隨著民族的融合,原先的封建大一統也漸漸變得開放,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清代各朝代語言的使用吧。
但是聽聞歷史上的西太後——慈禧滿語並不好,但是卻給光緒找了個好老師,專門教光緒滿語,所以光緒每次出席正式場合都使用滿語,這也大大帶動了滿語的復興。到了溥儀一代,滿語由盛轉衰,再加上近代辛亥革命、維新變法等等的先進革命和改革,漢族人成為天下的主任,滿語也逐漸的沒落,溥儀晚年回憶,他只會一個滿語,是「起」。
⑼ 清朝時期的官員如何與外國人交流
通過翻譯(當時稱通事)交流。
清朝初期,清朝官方主要接觸交流的就是西方傳教士,清朝的通事主要學習的是拉丁語。而清初清朝的唯一的外交對象國就是沙俄,所以《尼布楚條約》除了滿文,俄文還有拉丁文文本。且規定如果雙反發生歧義糾紛,以拉丁文本為准。但是當時中國自己沒有拉丁文翻譯,是依靠在華的外國傳教士。所以沙俄通過賄賂外國傳教士,在談判中佔了很大的便宜。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中英雙方談判,拉丁文已經不能滿足需要,當中國方面被臨時專抓差來的英文程度不佳的商人應付不了的時候,最後雙方不得不依賴長期定居澳門的中國人和懂葡萄牙文的英國人來互相以葡萄牙語來最後確認准確意思。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洋務運動的一個重要成果就是創立培養外語人才的同文館。先開設的英法俄三個語種,後來陸續增開了德日語。
自中法戰爭開始,中國的外交機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和擔負對外交往任務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兩廣總督等地方督撫已經普遍配備並使用自己培養的翻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