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八國聯軍怎樣侵佔圓明園的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法聯軍打下來的。
按照英國人的說法,他說是因為有三十七名英法俘虜在圓明園受到了虐待,所以呢要焚燒圓明園來作為報復,但是經過研究,不是這么一回事,9月21日僧格林沁在捉拿了巴夏禮他們二十幾個人送到圓明園以後,他在圓明園只過了一個晚上,因為圓明園不是個關押俘虜的地方,所以第二天呢,就把他們就轉送到了刑部,把他們分別囚禁在刑部的南監和北監,因為刑部監獄里邊關押外國人這是破天荒的事,因為過去從來,刑部監獄里邊沒有關押過外國人,所以,這個刑部尚書趙光,和另外兩個刑部的官員,他們親自到了這個南北兩監去察看,看俘虜在這里邊生活究竟怎麼樣。還跟那管理監獄的,這些人講,就說你們要小心防守,不可凌虐,簡直是待如上賓,這巴夏禮在離開刑部監獄的時候還摘下了帽子向監獄的管理人員一再地表示感謝,如果是他們真正的在這個《監獄》受到了虐待,像額爾金講的那樣,巴夏禮離開監獄的時候會這樣嗎? 這是第一種說法。第二一種說法呢,是我們國家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這些英法侵略者是為了掩蓋他們搶劫圓明園的罪行,所以說把圓明園燒了,這個說法也是不可靠的,因為在英法侵略者看起來,戰勝了一個國家,搶劫他的東西這並不是什麼罪行,所以法國那巴特雷上尉,寫信給雨果,要雨果歌頌他們,他認為呢,這次遠征行動是幹得體面而漂亮,是法蘭西和英格蘭共享之榮耀,像這樣的人,他並不認為(搶劫)是一種罪行,他能夠放火把它燒掉嗎?第三種說法呢,認為英國侵略者之所以要焚毀圓明園,他是要以此對清王朝施加壓力,使清政府盡快地接受他們提出的條件,簽訂和約,以便他們能夠按原定的計劃從北京撤出。因為在1860年,英法聯軍從香港出發的時候,還是春天,他們的軍官和士兵,都是春裝,但是北京呢,到了十一月天氣就冷了,而天氣寒冷以後對英法侵略者是很不利的,大家知道拿破崙一世在攻打莫斯科的時候,就遇到了嚴寒的天氣,因為他們的士兵,還是穿著春天的衣服,結果是很多兵士被凍死餓死,所以英法聯軍這次在出發的時候就定下了撤軍的日期,就必須在11月1號以前,要撤離北京,但是他們提出的條件是非常苛刻,作為清方的談判代表奕欣不敢接受,接受了以後不好跟咸豐交代,所以不敢跟英法侵略者接觸,所以一直到了這個十月中旬,到十五號都還沒有動靜,所以這個額爾金就認為,只有是用燒毀圓明園的辦法,才能解決問題,因為額爾金,他很清楚,額爾金和格蘭特,他們深深地知道,圓明園在咸豐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因為圓明園它不是一座普通的園林,而是從雍正朝開始,從雍正以來五朝的皇帝,經常居住和向全國發號施令的政治中樞,當時的這個政治中樞,不是在紫禁城,而是在圓明園,皇帝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住在圓明園里邊,都在那處理這個國家的這些大事,他認為焚毀圓明園可以對清統治者產生正面的作用,所以就以虐待英法俘虜,就以英法俘虜啊,在圓明園受到虐待為借口,下令焚毀圓明園,他這個看法怎麼樣呢?事實證明他這個的確是起到了效果,在侵略者的壓力下,奕欣完全接受了侵略者提出的一切條件,在10月24日,25日,分別和英國公使額爾金,法國公使葛羅,交換了《天津條約》的批准書,並且訂立了中英中法《北京條約》,所以英法侵略者他們自己講,他們說燒毀圓明園大大加快了達成最終協議的部分,由此可見,《中英中法北京條約》,是被圓明園之火逼出來的。英法聯軍為什麼要燒圓明園呢?其實說到底就是"磕頭外交"這樣的"小事"引起的。當時英法要求和滿清談判,雙方要談判的是什麼呢?就是「北京駐使,內地旅行,長江通商,」也就是說,人家要來和你建立外交關系,互設使領館.外國人可以到中國內地旅遊,以及和中國通商。其實這不是好事嗎?按照現在的情況,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如果你認為你吃了虧,你也可以到他們國家去旅遊嗎,也可以把生意做到他們國家去嗎。滿清統治中國後,採取的是對外閉關鎖國,對內採取愚民政策,終於使中國積貧積弱,與世界拉大了距離。從明朝的航海和科學技術大國,落到了只有耕牛加鋤頭的純農業國。當時,英法要求就以上三點和中國談判,按照現在的認識,中英雙方出現的種種爭端,在國與國之間關系中是十分正常的,應該通過雙邊協商談判來加以解決。但是滿清的咸豐皇帝,無才無德,好色成性不說,還夜郎自大,沒有能夠象林則徐那樣放眼向洋看世界,就象個井底之蛙,只看到中國這么大的一片天。不知天高地厚地認為中國自古就是世界的中心,皇帝為天下共主,所有國家都是中國的藩屬,所有人見到皇帝都必須磕頭表示臣服。但這一觀念必須得到夷狄們的認同才行呀。滿清的傳統外交主題就是讓夷狄們前來磕頭,並由此建立了一套被費正清稱為「朝貢體系」的完整外交模式,現在的麻煩在於,夷狄拒絕磕頭,而且他們還要長駐北京。公使駐京必然導致覲見皇上,而對皇上不行跪拜之禮將在事實上促使「天下一統」觀念的破產,英法聯軍當時要求和滿清談判,要談判就要見皇帝,見皇帝,按照傳統外國使節就要在見皇帝時下跪,但是就是為了這么一個磕頭不磕頭的小事。
Ⅱ 英法聯軍是怎樣毀滅圓明園的
英法聯軍之役期間,英法國陸軍於1860年10月6日攻抵北京德勝門、安定門等處,僧格林沁和瑞麟部士兵紛紛退至圓明園一帶,法國陸軍遂追至圓明園。英法軍隊按原計劃沖入圓明園,守園的官兵寡不敵眾。
英軍司令詹姆斯·霍普·格蘭特批准英軍入園搶劫破壞。清廷曾拘捕英國軍使巴夏禮一行39人,奕䜣雖向英國談判全權代表第八代額爾金伯爵表示26名英軍軍使全部健在,額爾金於10月17日已知被捕的英使中13人已經被虐至死。
10月17日聯軍司令部正式下令可入園自由劫掠,聯軍士兵大肆劫掠園中的珍寶和陳設物,中國的民眾也直接參與了劫掠、焚毀圓明園的行動。
根據英國官員事後估算,被掠走的文物珍寶(金銀、寶石、綢緞和古玩陳設等)價值達600萬英鎊之多,因不識其價值或因搬運不便而被毀壞的珍本圖書、佛塔、瓷器、傢具等價值與此相仿。額爾金為了報復,此於10月18日下令放火燒園,以教訓咸豐帝。
英國第一步兵師米啟爾騎兵團一部於10月18日起在園中各處縱火。圓明園大火持續燒了三天三夜,300多名太監和宮女由於躲在園中不及逃出,葬身火海。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曾對此給予強烈譴責,稱之為「兩個強盜的勝利」。
圓明園被焚後,尚有部分景點倖存。
據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內務府調查報告,園內倖存建築有圓明園的廓然大公、紫碧山房、魚躍鳶飛、耕雲堂、慎修思永、知過堂、課農軒、順木天、春雨軒、杏花春館、文昌閣、魁星閣、蓬島瑤台、萬方安和十字亭、藏舟塢,長春園的林淵錦鏡、海岳開襟,綺春園大宮門、庄嚴法界、正覺寺等建築。
殘存建築多已年久失修。同治十二年,同治帝打算擇要重修圓明園,計劃修復圓明園前朝區、九洲區,以及福海以西以北的少數景點,並將綺春園擇要修復,改名「萬春園」,作為奉養兩宮(慈安、慈禧)太後的居所。但該計劃終因財力不足而在開工11個月後作罷。
此後對園內一些景點仍有小規模維修,慈禧太後和光緒帝曾多次到園中游幸。此時的圓明園除倖存建築外仍保留有大量的名貴花木、山水疊石、建築基址,橋梁、道路、園牆和園門大多完好。圓明園仍屬皇家禁苑,管理事務大臣及以下官員職務都有保留。
(2)英國當時怎麼侵入圓明園的擴展閱讀:
保護整修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政府十分重視圓明園遺址的保護,先後將其列為公園用地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徵收了園內旱地,進行了大規模植樹綠化。
在「文化大革命」中,遺址雖然遭到過一些破壞,但它畢竟被保住了:整個圓明園的水系山形和萬園之園的園林格局依然存在,近半數的土地成為綠化地帶。十幾萬株樹木蔚然成林,多數建築基址尚可找到,數十處假山疊石仍然可見,西洋樓遺址的石雕殘跡頗引人注目。
1976年正式成立圓明園管理處之後,遺址保護、園林綠化有明顯進展,西洋樓一帶得到局部清理和整理,整個遺址東半部的園林道路、園林設施從無到有,逐年有所改善,來園憑吊游覽者大幅增加,圓明園園史展覽館自1979年11月舉辦,其中十分之一為中小學生參觀。
1983年,經國務院批準的《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明確把圓明園規劃為遺址公園。同年,北京市政府撥出專款,修復了長春園的東北南三面2300米虎皮石圍牆。
在北京市和海淀區政府及圓明園學會等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1984年9月圓明園管理處與海淀鄉園內農民實現了聯合,採取民辦公助形式,依靠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開發建設遺址公園。
從而使遺址保護整修工作邁出有決定意義的一步。首期工程是整修福海,1984年12月1日破土動工,歷時7個月蓄水放船。
1985年孟冬接著整修綺春園山形水系,至次年初夏完成。這兩期工程均以挖湖補山為主,並修建園路橋涵和園林服務設施,清整古建基址,進行綠化美化。兩年動土方40萬立方米,使110公頃范圍的山形水系基本恢復原貌,其中水面55公頃。
福海中心蓬島瑤台東島的「瀛海仙山」亭和西島庭院,綺春園的新宮門,以及西洋樓的歐式迷宮(萬花陣),均已在原址按照原樣修復。後又經兩年整修提高,遺址公園初具規模,於1988年6月29日,正式向社會售票開放。園內遊人累計數量已超過1000萬人次。
Ⅲ 英法聯軍是怎麼搶圓明園的
清咸豐十年,即1860年,英法聯軍聯合出兵,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 戰爭,舉世聞名的圓明園也被毀於一旦,成為我國近代歷史上一頁難忘的痛史。 當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聯軍司令部下令搶劫之後,侵略軍湧向園內的各個 角落,奔向宮殿、奔向樓閣、奔向寶塔、奔向書屋,貪婪而瘋狂地動手搶劫。圓 明園內的寶物被搶被毀到底有多少,已無法統計,僅舉二例,可見一斑。當搶劫 完畢,侵略軍由圓明園向北京開拔時,法軍滿載物品的車輛足足走了一個小時, 英國遠征隊的上千輛車子和馱馬連起來有二公里長,也是滿載而歸,甚至還塞滿 了彈葯箱和炮身。在撤離圓明園時,為了讓大炮和車輛便於通行,不惜把許多精 美的時鍾、掛鍾以及象牙雕刻藝術品等,填到車輛要經過的車溝里。大量精美的 綢緞、珍貴衣料、玉器、瓷器等藝術珍品,除被搶劫外,還被踐踏和破壞。每個 士兵都腰囊累累,滿載而歸。圓明園中的金銀庫也被打開,並搶掠一空。圓明園 當時遭洗劫的慘相是難以想像的。 英國陸軍軍官赫利斯,因從圓明園掠奪了大量珍貴古董文物和金銀器物,回 國後發了橫財。由於他擁有搶來的大批貴重珍品,而得了一個綽號———「中國 詹姆」。他回到英國後,憑著掠來的大批贓物,竟變成了一個富翁,並得以終身 享用。事隔半個世紀以後,也就是1912年,在他80歲的時候,寫了《中國詹姆》 一書,恬不知恥地詳細講述了他所掠奪到的重要寶物和搶劫經過。他的書成了侵 略者搶劫、破壞圓明園文物的自供狀。 以「文明人」自詡的英法侵略者徹底洗劫了圓明園之後,還要徹底毀滅圓明 園。大火一連3天,圓明園幾十處地方都冒出了重重煙霧,萬萬千千的火焰向外 爆發出來,濃煙迷霧,遮天蔽日,所有宮殿、廟宇、古老的建築都付之一炬,化 為劫灰了。「文源閣」所收藏的《四庫全書》和「味腴書屋」的《四庫全書薈要 》,連同其建築物一起化為了灰燼,僅一小部分被侵略軍掠去拍賣,流入民間。 當侵略軍撤出圓明園,最後將僅存的「正大光明」殿及大宮門區一並焚毀了。至 此,經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五世所悉心營建的「數百載之精華、億萬 金之積貯,以及宗器、裳衣、書畫、珍寶、玩好等物……萬間宮殿,盪為墟矣。 」英法聯軍劫焚圓明園,給中國人民所造成的嚴重損失是難以估量的,被劫掠、 被破壞財產是無法統計的。目睹這一毀園的場面,連當時積極執行毀園的英國遠 征軍司令格蘭特將軍,也不得不承認,他們所乾的「是一件不文明的行為」。 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焚毀之後,仍屬於清朝宮廷的禁園,並設有專門機構和專 人看守。但是,在1900年八國聯軍占據北京後,侵略軍又一次進行公開搶劫,圓 明園再一次受到破壞。長春園中的「海岳開襟」,原是建在湖中雙層漢白玉石圓 壇上的,一座金碧輝煌、宏偉高大的建築,在英法聯軍之役倖免於難,但八國聯 軍之役則終被毀為廢墟。福海中央之「蓬島瑤台」,同樣也毀於八國聯軍之役。 萬春園中的「庄嚴法界」和「蔚藻堂」也在此時被毀。
Ⅳ 英法聯軍是怎樣破壞圓明園的
1856年10月,英國和法國在沙皇俄國和美國的支持配合下,聯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繞經北京城東北郊直撲圓明園,當時,僧格林沁、瑞麟殘部在城北一帶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軍先行,於當天下午經海淀,1860年10月6日傍晚,侵略軍闖入圓明園大宮門。至晚7時,法侵略軍攻佔了圓明園。管園大臣文豐投福海而死。從第二天開始,軍官和士兵就瘋狂地進行搶劫和破壞。為了迫使清政府盡快接受議和條件,英、法聯軍洗劫兩天後,向城內開進。
1860年10月7日,英法侵華頭目闖進圓明園後,立即「協派英法委員各三人合議分派園內之珍物。」法軍司令孟托邦當天即函告法外務大臣:「予命法國委員注意,先取在藝術及考古上最有價值之物品。予行將以法國極罕見之物由閣下以奉獻皇帝陛下(拿破崙三世),而藏之於法國博物院。」英國司令格蘭特也立刻「派軍官竭力收集應屬於英人之物件。」法英侵略軍入園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誘惑力,軍官和士兵們都成群打伙沖上前去搶劫園中的金銀財寶和文化藝術珍品。
圓明園可搶的東西實在太多。據一個英軍目擊者稱,在整個法軍營帳內滿堆著很多裝潢異常華麗的各色鍾表,在士兵的帳篷周圍,到處都是綢緞和刺綉品。英法侵略者究竟搶走了圓明園多少寶物,由於園內的陳設什物及其帳目都一並被搶毀一空,所以已永遠無法說清。據當時《泰晤士報》一則通訊稱:「據估計,被劫掠和被破壞的財產,總值超過600萬鎊」。實際上,被英法侵略軍搶走和破壞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實屬無價之寶。這摧殘人類文化的滔天大罪,實在令人發指!
當1860年10月9日,法國軍隊暫時撤離圓明園時,這處秀麗的園林,已被毀壞得滿目瘡痍。
1860年10月11日英軍派出1200餘名騎兵和一個步兵團,再次洗劫圓明園,英國全權代表詹姆士·布魯斯以清政府曾將巴夏禮等囚於圓明園為借口,將焚毀圓明園列入議和先決條件。命令米切爾中將10月18日率領侵略軍三千五百餘人直趨圓明園,縱火焚燒。這場大火持續了三天三夜。
正當清政府對侵略者屈膝退讓,答應接受全部「議和」條件,擇日簽約時,英國侵華頭目額爾金、格蘭特,為了給其侵華行為留下「赫然嚴厲」的印象,使清政府「惕然震驚」,竟借口其清政府逮捕公使和劣待戰俘,悍然下令火燒圓明園。
1860年10月18日,3500名英軍沖入圓明園,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天三夜不滅,煙雲籠罩北京城,久久不散。這座舉世無雙的園林傑作被一齊付之一炬。事後據清室官員查奏,偌大的圓明三園內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閣及廟宇、官門、值房等建築倖存,但門窗多有不齊,室內陳設、幾案均盡遭劫掠。自此同時,萬壽山清漪園、香山靜宜園和玉泉山靜明園的部分建築也遭到焚毀。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淀鎮均被燒成一片廢墟,英國侵略軍燒毀安佑宮時,因他們來得突然,主事太監又反鎖著安佑宮的大門,所以,當時有太監、宮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燒死在安佑宮。 成為世界文明史上的暴行。
圓明園陷入一片火海的時候,額爾金得意忘形地宣稱:「此舉將使中國與歐洲惕然震驚,其效遠非萬里之外之人所能想像者」。放火的主使者把這種行徑看作了不起的業績,而全世界的正直人們卻為這野蠻的罪行所激怒。雨果在1861年寫道:「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洗劫,另一個放火。似乎得勝之後,便可以動手行竊了……兩個勝利者,一個塞滿了腰包,這是看得見的,另一個裝滿了箱篋。他們手挽著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歐洲。」「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這段話代表著千百萬正直人的心聲。
火燒圓明園,這是人們說慣了的一個提法。其實,火燒圓明園的真正概念,不僅是火燒圓明園,而是火燒京西皇家三山五園。焚毀的范圍遠遠比圓明園大得多。 這三山五園是:萬壽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靜明園、靜宜園五園。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本意是將其夷為平地,但是由於圓明園的面積太大,景點分散,而且水域遼闊,一些偏僻之處和水中景點倖免於難。據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園內尚存有建築13處。如,圓明園的蓬萊瑤台、武陵春色、藏舟塢,萬春園的大宮門、正覺寺等。
當圓明園還在熊熊燃燒之時,奉命留守北京的恭親王奕欣全部承諾了侵略者的一切條件。不久即分別與英、法、俄諸國交換了《天津條約》文本,簽訂了《北京條約》。
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西郊諸園再遭劫掠。這一次,清政府對圓明園已完全失去了控制,八旗兵丁,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已不再滿足於搶劫洋人劫餘的財富,他們把園內火劫之餘的零星分散的建築、木橋的柱子、樁子鋸斷,用大繩拉倒,園內大小樹木也被濫伐殆盡。當時清河鎮上木材堆積如山,交易繁忙,而園內則炭廠林立,樹枝、樹根全被燒成木炭。 使圓明園的建築和古樹名木遭到徹底毀滅。
宣統末年,當地旗人已在園內的宮殿舊址上築屋,昔日的皇家園林麥壠相望。
Ⅳ 圓明園是什麼時候被英法聯軍侵略的
圓明園是在1860年10月18日被英法聯軍所毀滅。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占據圓明園。中國守軍寡不敵眾,圓明園總管大臣文豐投福海自盡,住在園內的常嬪受驚身亡。
英國軍隊首領額爾金在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支持下,下令燒毀圓明園。3500名英法聯軍沖入圓明園,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日不滅。
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淀鎮均被燒成一片廢墟,安佑宮中,近300名太監、宮女、工匠葬身火海。使這座世界名園化為一片廢墟。 大火連燒3天3夜,成為世界文明史上罕見的暴行。
(5)英國當時怎麼侵入圓明園的擴展閱讀:
圓明園的毀滅過程:
1、火劫
眾所周知圓明園的首次大規模的破壞是1860年,為英法聯軍所燒。參與搶劫的有不少中國人,而且帶領英法聯軍搶劫圓明園,並出主意慫恿額爾金燒園之人,即為龔自珍的孫子龔孝拱。後來移居上海,用從園中取來的財物嫖妓,得梅毒而死。
2、土劫
後來,洋人退出,管園的太監和兵丁與竊賊展開了持續40年,沒完沒了的「游擊戰」,值錢物品被偷光後,人們又將希望寄託在散落、埋沒於土中的細碎寶物上,
3、木劫
1900年八國聯軍進入北京,清政府對圓明園失去控制,趁火打劫的人們把園內建築、木橋的柱子鋸斷,用大繩拉倒,園內大小樹木也濫伐殆盡。
Ⅵ 英法聯軍是怎麼侵入圓明園的
被龔自珍的兒子龔橙帶去的。
Ⅶ 英法聯軍劫掠圓明園事件概要
英法聯軍劫掠圓明園事件發生後,為什麼還要將園林燒毀?圓明園又稱圓明三園,清代的大型皇家園林。圓明園坐落在北京的西北郊,與頤和園相鄰。因為圓明園與長春園、綺春園組成。所以也叫圓明三園。
Ⅷ 英法聯軍入侵圓明園的資料
英法聯軍入侵圓明園的資料:
咸豐十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占據圓明園。中國守軍寡不敵眾,圓明園總管大臣文豐福投海自盡,住在園內的常嬪受驚身亡。
英國軍隊首領額爾金在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支持下,下令燒毀圓明園。3500名英法聯軍沖入圓明園,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日不滅。
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淀鎮均被燒成一片廢墟,安佑宮中,近300名太監、宮女、工匠葬身火海。使這座世界名園化為一片廢墟。大火連燒3天3夜,成為世界文明史上罕見的暴行。
火燒圓明園的影響:
火燒圓明園無疑是歷史上最為野蠻惡劣的文化毀滅行為,或許亞歷山大大帝圖書館的焚毀及哥特部落踐踏羅馬可以與之相提並論。
法國人當時就已指出,這就如同盧浮宮和法國國立圖書館同時被毀。而且,這一暴行是兩個國家所謂「教化」非歐洲世界的代表性行為。
火燒圓明園充分說明了這一行動的偽善及其種族主義根基。在歐洲文明國家間,此類文化毀滅行為甚至在戰爭期間都是不可想像的,但中國顯然未被包括在這一道義原則之內。中國人沒有忘記這個教訓,它在今天仍記憶猶新。
Ⅸ 侵略者當時是怎樣洗劫,焚毀圓明園的
清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於10月6日佔據圓明園。中國守軍寡不敵眾,圓明園總管大臣文豐投福海自盡,住在園內的常嬪受驚身亡。英、法軍隊洗劫二天後,向城內開進。10月11日英軍派出1200餘名騎兵和一個步兵團,再次洗劫圓明園,英國全權代表詹姆士·布魯斯以清政府曾將巴夏禮等囚於圓明園為借口,將焚毀圓明園列入議和先決條件。10月18日,3500名英軍沖入圓明園,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日不滅,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淀鎮均被燒成一片廢墟,安佑宮中,近300名太監、宮女、工匠葬身火海。成為世界文明史上罕見的暴行。
火燒圓明園,這是人們說慣了的一個提法。其實,火燒圓明園的真正概念,不僅是火燒圓明園,而是火燒京西皇家三山五園。焚毀的范圍遠遠比圓明園大得多。
這三山五園是:萬壽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靜明園、靜宜園五園。
歷史上侵略軍火燒圓明園曾有兩次。第一次火燒圓明園是清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英法聯軍到處燒殺搶掠、野蠻洗劫、焚毀了舉世聞名的圓明園,園內寺廟建築也大多被毀於火。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本意是將其夷為平地,但是由於圓明園園子的面積太大,景點分散,而且水域遼闊,一些偏僻之處和水中景點倖免於難。據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園內尚存有建築13處。如,圓明園的蓬島瑤台、藏舟塢,綺春園的大宮門、正覺寺等。
第二次火燒圓明園是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燒圓明園,使這里殘存的13處皇家宮殿建築又遭掠奪焚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