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租界九龍威海衛在哪裡

英國租界九龍威海衛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8-15 23:46:10

1. 近代史上外國在中國建立的第一塊租借地在哪裡

在上海。

1845年11月29日,清政府蘇松太兵備道宮慕久與英國領事巴富爾(George Balfour)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也有稱《上海租地章程》)(The Shanghai Land Regulations),設立了近代史上的第一塊租界。

上海英租界從1845年11月設立開始,至1943年8月結束,歷時近百年。在近代中國史上,上海的外國租界開辟最早,存在時間最長,面積最大。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英國租界九龍威海衛在哪裡擴展閱讀:

上海是中國最早植入西方城市管理理念和制度的城市。1854年7月17日工部局的設立,拉開了租界制度化管理的序幕。

工部局作為租界真正意義上帶有地方自治色彩的市政管理機構,憑借《上海土地章程》及其《附則》所賦予的權利,全面統轄整個租界內的公共事宜。

其最初確立的行政管理制度在上海租界百年間不斷發展完善並始終保持著統一性和連貫性。上海租界也是中國最早移植現代法治的地方。

租界作為實際上的「國中之國」,擁有自己的立法主體和立法權。體現現代法制的法規體系、法規結構、審判制度、律師制度和監獄制度等都最早出現在上海租界。

上海租界作為被歐風美雨吹打的前沿地域,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具有鮮明的殖民性、混合性、近代性的租界文化。

租界里的外國人把不乏先進的西方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帶入租界,形成了西方文化在上海被逐漸理解、接受、模仿、採用的過程。

1853年小刀會起義前後,大批華人湧入租界避難,打破了「華洋分居」的格局,形成了「華洋雜處」、「五方雜處」的局面。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聚集租界,為培育新型文化提供了土壤。

租界文化就是租界歷史上逐漸發展出的移民之間彼此認同的共同文化。以開放、寬容、求新、進取為主流特徵的近代移民文化,100多年來深刻影響著上海的城市精神風貌。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老上海的租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上海租界

2. 威海衛是英國的租界嗎﹖

不是。威海衛在1898年被英國強行租占,1931年10月1日收回。

3. 威海衛被侵佔是哪一年

威海衛被英國侵佔是1898年,被日本侵佔是1938年。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日軍集結軍艦25艘,陸軍 2.5萬餘人,迂迴側後攻佔南岸炮台,海陸夾攻威海港。北洋艦隊腹背受敵,全軍覆沒,威海失陷。1898年被英國強行租占,1930年收回。

抗日戰爭中,日軍於1938年再次侵佔威海,1945年8月日本投降,為中國收復。

(3)英國租界九龍威海衛在哪裡擴展閱讀:

威海衛名稱由來:

漢初時,威海叫「石落村」,是一個偏僻的小村,後來又稱為「落柑村」,據後人推測,之所以改為這個名字可能是因為這里遍地布滿了柑橘樹的緣故,至於是否如此,無從考證。

到了元代,改為「清泉夼」。改名原因無從知曉,但從字面看「清泉」是「清清的泉水」的意思,作為威海這樣一個沿海而多薄山的地方來說可以想見水的重要。

另據《威海衛志》(清乾隆本)記載:「在環翠樓東南石窟中,泉潔而甘,大旱弗匱。邑人咸取以釀,號『小惠泉』」,不知這「小惠泉」對於這個名字有無歷史淵源。

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為防倭寇侵擾,設立威海衛,取威震海疆之意,威海之名即由此而來。1945年,設威海衛市,建國後改威海市。

4. 威海衛的相關介紹

威海衛陷落,被日軍佔領。七子之歌--威海衛
【聞一多】
再讓我看守著中華最古的海,
這邊岸上原有聖人的丘陵在。
母親,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將,
我有一座劉公島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來呀,時期已經到了。
我背後葬的盡是聖人的遺骸!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在英租威海衛期間,英方先後派出了7任行政長官,其中任職時間最長的是駱克哈特,他於1902年出任威海衛首任文職行政長官,正是在他的主持下,殖民政府逐步實現了一套高度集權的殖民統治體制。英租威海衛初期對農村採取的是不幹預政策,這樣就不利於殖民政府對農村的管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906年推行了總董制,實現了殖民政府對農村的全面控制。
英方租占威海衛後,確立了將它建成皇家海軍訓練和療養基地的方針。利用劉公島和大陸沿岸的軍事設施進行艦隊演習、炮術訓練和步兵射擊訓練,並利用威海衛適宜的氣候和優美的環境興建了避暑療養場所。每年入夏以後,人滿島內外,商號的生意也隨之興隆起來。這時的威海衛,已經成為英國遠東艦隊的「後花園」。 1898年,英國通過《中英議租威海衛專約》,威海衛淪為其殖民地。
1931年10月1日 中國收回英租界威海衛。
1931年10月1日,中國外交次長、接收威海衛專員王家楨與英國駐威長官莊士敦在威海衛英國威海衛行政長官署前,舉行中英交收威海衛典禮。被英人強行租借32年的中國海港威海衛,終於回歸中國。
1921年12月,中國政府代表在華盛頓會議上提出歸還各國在華租借地的要求。此後中國政府便就威海衛租界問題與英國政府開始了長達8年的交涉。
1924年6月曾訂立《交收威海衛專約》29條,後曹錕倒台,英國政府借機將此案擱置。直到1930年6月雙方才重開談判。

5. 大英帝國曾經的殖民地現在都是哪些國家

以下是已經脫離的殖民地及其對應國家
新南威爾士,昆士蘭,南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維多利亞,西澳大利亞→澳大利亞

澳屬新幾內亞→諾魯
埃利斯群島→吐瓦魯
吉爾伯特群島→吉里巴斯
斐濟保護地→斐濟
紐西蘭→紐西蘭
索羅門群島保護地→索羅門群島
湯加保護地→湯加
新赫布里底群島→萬那杜
塞普勒斯→塞普勒斯
馬爾他→馬爾他
亞丁,亞丁保護地→葉門
巴林保護地→巴林
不丹自治地→不丹
英屬新幾內亞→巴布亞紐幾內亞
汶萊保護地→汶萊
英屬緬甸→緬甸
錫蘭→斯里蘭卡
英屬香港,英屬九龍,新租界→香港特別行政區(中國)
威海衛租借地→威海衛(中國)
英屬印度→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
伊拉克自治地→伊拉克
科威特保護地→科威特
馬來亞,北婆羅洲,沙撈越,海峽殖民地→馬來亞地區,沙巴州,沙撈越州(馬來西亞),新加坡
馬爾地夫群島→馬爾地夫
巴勒斯坦委任地區→巴勒斯坦,以色列
尼泊爾→尼泊爾
阿曼保護地→阿曼
卡達保護地→卡達
外約旦→約旦
特魯西爾保護地→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英屬蓋亞那→蓋亞那
英屬宏都拉斯→貝里斯
新英格蘭→美國
英屬魁北克,英屬哥倫比亞,愛德華王子島,西北地區,紐芬蘭島→加拿大
安提瓜→安地卡及巴布達
巴哈馬群島→巴哈馬
巴貝多→巴貝多
多米尼加→多明尼加
格瑞那達→格瑞那達
牙買加→牙買加
聖克里斯托弗,尼維斯→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聖露西亞→聖露西亞
聖文森特→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特立尼達→特立尼達島(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巴蘇陀亞→賴索托
貝專納保護地→波札那
英屬多哥,黃金海岸→迦納
英屬喀麥隆→喀麥隆
甘比亞→甘比亞
埃及保護地→埃及
肯亞→肯亞
模里西斯→模里西斯
奈及利亞→奈及利亞
北羅德西亞→尚比亞
尼亞薩蘭→馬拉維
獅子山→獅子山
南羅德西亞→辛巴威
英屬好望角,奧蘭治,德蘭士瓦,納塔爾→南非
西南非洲→納米比亞
史瓦濟蘭保護地→史瓦濟蘭
蘇丹→北蘇丹,南蘇丹
坦噶尼噶,桑給巴爾→坦尚尼亞
烏干達保護地→烏干達

6. 威海衛在哪裡啊

威海衛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三面環海,一面接陸,背依縱橫盤亘的群山,是中國東部的一個戰略要地。它與遼東半島的旅順口遙相對峙,共扼渤海,是北京及華北地區安全的門戶。素有「東隅屏藩」之稱的劉公島,突兀海上,橫立威海灣口,成為形勢險要的軍港重地。英帝國主義早對此地懷有野心。1816年(清嘉慶二十一年)8月,英艦「阿里斯特」號潛入威海灣,進行實地考察。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8月,英國東印度公司「阿美士得」號又潛入威海灣,搜集海口、航道、劉公島及港灣沿岸的資料。中日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德國強占膠州灣,俄國強租旅大,已經控制長江流域的英國,作出了強行向中國租借威海衛、在渤海與俄國對峙的決定。
一、英軍強占威海衛,逼迫清政府簽訂租約
早在1897年12月28日,當德國和清政府交涉租借膠州灣的時候,英國外交副大臣寇松即上書首相索士伯里,主張奪取威海衛。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3月25日,索士伯里訓令其駐華公使竇納樂說:「渤海灣上的均勢,由於總理衙門把旅順口讓給俄國而發生了重大變化;因此,必須以你認為最有效和最迅速的方式,獲得當日本人一旦撤出威海衛後,對威海衛的優先佔有權,條件必須和給予俄國對旅順口的條件一樣。英國艦隊正由香港駛往渤海途中。」3月28日,竇納樂向清政府總理衙門提出租借威海衛的要求。清政府以威海衛尚在日本的佔領之下,此舉顯系「於日俄兩國為難」為由,予以婉絕。竇納樂仍以「制俄人之橫暴,預防貴國之危險」,「維持東亞大局」為由,堅持要租借威海衛。[/size]英國政府一計不成,又出一計,它轉而照會日本政府:「如果中國向日本支付全部賠款時,日本是否能撤軍?如果日本撤出軍隊,英國將要租借,日本對此有何異議?」當時,日本對以俄國為首的俄、德、法三國干涉日本退還遼東半島正心懷不滿,當即答復如下:「賠款全部支付後,當然可以撤出軍隊;撤出軍隊後,如果貴國租借了威海衛,對清朝的獨立有幫助時,日本對此並不反對。」英、日默契合作。同時,英國又向占據膠州灣的德國作出保證:「英國雖佔領威海衛為根據地,但不侵害德國在山東之利益」,以此換得德國對英國佔領威海衛的的默認。[/size]從此,英國的態度變得越來越蠻橫強硬,他們將10餘艘軍艦開至煙台相威脅,迫使清政府於4月30日派出慶親王和刑部尚書廖壽恆,與英使竇納樂舉行談判。5月23日,中國向日本付清甲午戰爭賠款,日軍撤出威海衛。5月24日,英軍強行佔領劉公島。6月中旬,英國政府委派陸軍副將路易斯來威海衛勘測地形。
委屈求全是晚清政府的一貫做法。在軍事佔領已成事實的情況下,清政府提出中英共同利用威海衛軍事基地的方案,但所抱幻想破滅,被迫在7月1日,由慶親王和刑部尚書廖壽恆等與竇納樂,在北京簽訂了《中英議租威海衛專約》。
8月,英國海軍將領鐸沃德帶領軍隊佔領威海衛。
同月,中英雙方代表在劉公島西端的黃島上舉行租借儀式,並派山東候補道嚴道洪等人同英國人一起劃定租地界限。威海衛遂之淪為英國殖民地。
晚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與賣國行為,激起了山東人民特別是租借地人民的義憤,威海人民從簽約之日起就開始了各種形式的反抗與斗爭。
二、中英圍繞收回威海衛的交涉與斗爭。
《中英議租威海衛專約》規定,「租期應按俄國駐守旅順之期相同。」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俄國在日俄戰爭中戰敗,將包括旅順租借權在內的我國東北全部權益轉讓給日本。旅順租借權的易手,使英國失去了繼續租借威海衛的比照,當清政府向英國駐華公使提出收回威海衛的要求時,英國政府借口「旅順非俄國退讓,則英國所租借之威海衛不能與之事同一律」,拒絕交還。清政府屈從了英國的辯解,就此作罷。
1921年12月3日,北京政府代表施肇基、顧維鈞等,在華盛頓會議上提出歸還各國在華租借地的要求。會議對此爭論很大,特別是英國,拒絕歸還香港和九龍。然而迫於威海衛租期已近結束,1922年2月1日英國代表、外交大臣貝爾福不得不在會議上宣稱:「英國政府願將威海衛交還中國,以尊重中國主權,並實行門戶開放之原則。惟須與各國會同辦理,方可放棄此權利。」。
但英國並不願意無條件放棄它的在華既得利益。1922年4月,貝爾福致函中國政府,提出交還威海衛的五項條件:「一、威海衛之行政權,交還中國自行管理;二、威海衛之青龍島(即劉公島)應准英艦夏令停泊,作為避暑之所;三、威海衛市政應由中英雙方派員組成委員會管理之;四、外人權利之保障;五、改港之辦法。」
9月,北京政府委任梁如浩為收回威海衛委員長,吳應科、吳佩光為委員;英國政府相應派出翟爾士為委員長,白倫特、高玲斯為委員,雙方組成協議交收威海衛之委員會。
10月2日,協議交收威海衛之委員會在威海衛行政長官署開始談判。會談進行了五輪,雙方在威海衛將來關閉與開放、英軍艦將來能否在劉公島停泊避暑等問題上發生分歧。因英方所提條件過於苛刻,談判毫無結果。
1923年3月至5月31日,談判重新在北京舉行,經34次會議,雙方擬定《接收威海衛協商意見書》。
《接收威海衛協商意見書》公布後,全國各地紛紛表示反對。山東省議會、山東旅京同鄉聯合會、山東各界聯合會、山東學生會、威海衛商會聯合會等團體,紛紛上書北京政府,要求無條件收回威海衛,嚴懲賣國賊。威海衛商會在呈送國會的請願書中稱:「乃我政府任命梁如浩督辦接收事宜,至今開會數月,梁等事事退讓,英國妄肆要求,在彼惟欲陽還其名,陰據其實,使交還等於不交還,遂訂成一種確定斷送之條約,以陷威海衛於萬劫不復……。敝會等生斯長斯,痛癢相關,驚聞梁如浩等秘訂此喪權賣國條約,心所謂危,不忍緘默,所以懇請貴院咨行政府速將中英交涉經過情形付審查,並通知英國公使,告知此案未得國會同意,簽字無效各緣由,呈請公決。」
迫於輿論壓力,梁如浩辭職,北京政府表示《接收威海衛協商意見書》有重新修改的必要。英國政府卻表示,對於《接收威海衛協商意見書》,文字形式尚可修正。至實質不能更改;倘中國必欲堅持者,英國政府寧做懸案處理。
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蔡和森,自1922年至1923年,先後在黨的機關刊物《向導》上發表《英國與威海衛》、《可驚可駭的交還威海衛條件》、《國人還不急起抵制英國亡我的侵略嗎?》、《國民黨應號召國民反對英國的侵略》、《山東人民為威海交涉之奮斗》等戰斗檄文,表明中國共產黨的鮮明態度和嚴正立場,推動了無條件收回威海衛的群眾斗爭。
1924年6月12日,北京政府委派外交總長顧維鈞接替梁如浩,與英國再次舉行談判。「磋商十數次,英使稍示讓步」,於同年10月又議定《中英交收威海衛專約(草案)》29條。
《中英交收威海衛專約(草案)》比之《接收威海衛協商意見書》,只是在文字上有所改動,實質內容沒有什麼大的變化。10月23日,北京政府國務會議批准《專約》,英國政府也訓令其駐華公使從速簽字。而恰逢11月北京發生政變,曹錕倒台,《專約》未能完成簽字手續。雖然此時威海衛租期已滿,但一直沒能收回。
1929年6月,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正廷,向英國駐華公使提出了威海衛的歸還問題。英國政府以《中英交收威海衛專約(草案)》已於1924年議定為由,堅持原稿隻字不能改動,否則仍將這一問題擱置。中方則以時過境遷,原草案「應行修正之點甚多」為由,堅持重新擬訂。「雙方爭執數月之久,英始讓步允與中國開議。」
1930年1月,英國政府任命其駐華公使藍普森為全權代表,同南京政府商談交還威海衛問題。2月13日中英雙方重開第五次談判,重行擬定《中英交收威海衛專約》和《協定》。同年4月18日,經南京政府國務會議允可,王正廷和藍普森在南京分別代表中英兩國政府簽字。
三、中國政府收回威海衛
《中英交收威海衛專約》及《協定》簽字後,國民黨政府即於1930年6月14日在南京成立籌辦接收威海衛辦事處,委任外交部司長徐祖善為特派員,朱世全為調查主任。7月,徐祖善率同助理人員到達威海衛,與英國駐威海衛行政長官莊士敦會晤數次,商定接收細目,籌備交接事宜。同時,對英管威海衛的情況,地方商業、財政、治安、市政狀況都作了調查,寫出了詳細的調查報告書。
9月23日,國民黨政府任命外交部次長王家楨為接收威海衛專員,徐祖善為威海衛管理公署專員。同時對接收後的有關司法、財政、郵電、軍事各方面事項作了具體安排。 ,
9月26日,國民政府立法院在接到藍普森關於英國政府已批准交收威海衛專約及協定的照會後,也批准了《中英交收威海衛專約》和《協定》。0月1日晨九時,南京政府外交部長王正廷和英國公使代辦許立德在南京薩家灣外交官舍,分別代表本國政府互換了《中英交收威海衛專約》和《交收威海衛協定》及附件的批准書,條約正式生效。
同日,王家楨、徐祖善等率領海軍陸戰隊官兵300人,由青島乘海琛、鎮海兩艦抵達威海。英艦彼得斯菲爾特號鳴禮炮15響,以示歡迎。當日上午10時50分,接收典禮在英國威海衛行政長官署大院舉行。
下午2時,舉行威海衛管理公署專員就職典禮,正式宣布威海衛地方行政機構——威海衛管理公署的建立。
嗣後,威海衛管理公署會同山東省政府重新勘定邊界,將英租界界石改刻「威海衛界」和「中華民國十九年十月一日立」等字樣。
英國殖民統治32年之久的威海衛終於收回。
1930年以後,英國海軍每年夏天都到劉公島避暑。
1938年日本侵佔威海衛之後,英國僑民逐漸離開威海衛,到1939年初,英人全部撤離,英艦也未到劉公島消夏。
1940年9月28日,南京汪精衛偽政府宣布英國在劉公島所受之權益期限已滿。無意予以展延。11月15日,英國正式宣布撤退其駐威海衛艦隊。
至此,英國在威海衛再無任何遺留問題。

7. 舊中國時期,德、俄、英、法、日分別強占的租借地是哪五個

德國的租借地是(山東青島)勢力范圍是(山東及膠州灣地區)
英國的租借地是(香港,威海衛)勢力范圍是(香港、九龍、新界及南中國海,威海衛)
俄國的租借地是(旅順)勢力范圍(東三省)
日本的租借地是(關東州~就是搶俄國的旅順)勢力范圍(福建)
法國的租借地是(廣州灣)勢力范圍(雲南,廣東,廣西)

8. 威海衛租借地的簡介

此後,中英雙方派員於1900年4月25日至同年5月17日將東起大嵐頭村東北海濱、西至馬山嘴、南至草廟子以里除威海衛城以外的738.15平方公里的區域劃為租借區,當時區內人口約為12萬。威海衛劃歸為英國的「租借地」,由此開始了英國對威海衛長達三十二年(劉公島又續租十年)的殖民統治。
英屬威海衛的旗幟與香港殖民地旗非常相似,旗幟的主體是英國國旗,它的右下角黃色圓形裡面是一條龍。寓意英國在威海衛行使主權。把中國國旗圖案裁減下了貼在英國國旗的右下角,這實在是對中國皇帝的侮辱。1902年威海衛殖民地旗子做了修改。將黃龍改為海鳥。
1898年威海衛在英國殖民者占據之後,其管理許可權幾經周轉。首先威海衛被交由英國海軍部負責管轄,1899年後又劃歸陸軍部管轄,並由陸軍上校道華德任行政長官,官銜為「政軍專員」。1900年,威海衛屬地改為文官制,1901年1月1日,正式由英國殖民部接管,並頒布了《威海衛地方政府組織法》。同年7月24日頒發了《1901年樞密院威海衛法令》。
威海衛殖民政府主要由正、副華務司署和醫官司長署組成。這一格局是隨著形勢變化逐漸演變而嚴的。1902年殖民政府主要設司法管理、征稅、登記部和綜合部等4個職能部門。1906年衛生事項從綜合部獨立出來,設立醫官司長,主管租代是公工衛、官司辦醫院及船舶檢疫。1906年殖民政府又將租借地劃分為南北兩大行政區,分設長官公署管理。至此,形成了行政公署—南北區行政公署—小區—村的完整的殖民統治體系。
1901年英國設立了威海行政公署,做為租借地最高管理機構威海衛行政公署設行政長官一人,由英皇直接任命,地位等同於英屬殖民地副總督,但不同的是他總攬行政、立法、司法大權於一身,其專制又遠遠超過了其它殖民地。1902年5月3日,首任行政長官斯圖亞特·駱克哈特,印章為「大英欽命威海衛辦事大臣」,時威海人都稱他為「駱大臣」。行政公署下設正、副華務司和醫官長等僚屬。
英租時期,英國先後向威海派駐了7任行政長官,分別為哥恩特(E。F。A。Gaunt)道華德、庫溫(Cowan)、駱克哈特、波蘭特(A.P.Blunt)、布朗(W.Russell Brown)、庄士敦(R..F.Johnston)。其中駱克哈特是任職時間最長的一位。
在基層,殖民當局採用了中國原有之村董制,他們認為這種傳統制度,仍能為群眾所接受,因不少村董還是本村大姓人戶的長輩,且多是富裕之戶,較有威望。為了便於層級管理,1906年由華務司制訂了分區制和總董制,全境劃為南、北兩大區片分26個小區。南區片17個小區,其行政長官駐溫泉湯村;北區片9個小區,由政府秘書兼管,每小區選總董一人,多者管轄32個村,少者只有6個村。其區劃為:北門外、竹島、孫家疃、欽村、王家莊、田村、張村、里口、孫家灘、羊亭、西王家夼、長峰、鳳林、海埠、孟家莊、橋頭、報信、於家夼、冶口、欒家店、崮山、草廟子、劉官屯、港西、鹽灘。
在警務方面,由副華務司統管,設總巡捕房,碼頭區域內設有東山、南大橋、北竹島3個卡子(類似派出所),鄉間設15個分卡。巡捕(警察)分為3級:巡官(三道杠)、巡長(二道杠)、巡捕(多為華人),總計200餘人。
在司法方面,根據其法令規定,案件均歸上海英租界的高等法院審理,但該法官不常到威海,故各種案件均由威海地方行政長官審理,正華務司管民事,副華務司管刑事。在辦案中,英國人發覺中國人的傳統辦案法仍可採用,「只要不與法律相矛盾,不違背公正和道德准則,法庭就要以中國或當地的法律和習俗習慣為依據」。南區行政長官莊士敦在辦案中,常仿效中國「父母官」身份審理案件全過程,並時而走訪民間知情人,還開創設置了「檢舉箱」。
由於殖民地面積廣闊而本國兵源不足,所以組建殖民軍是英國加強對殖民地的控制和對外侵略的主要手段。英國佔領威海衛後,即計劃將其建成在華組建殖民軍的大本營,一方面用於威海衛租借地的防衛,另一方面為英國對華及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軍事侵略提供兵源。由於此舉違反租約規定,遭到清政府的反對。英方雖迫於外交壓力而表示僅在威海衛招募並僅用於本地防衛,但仍然於1899年開始,從香港選調軍官並從山東內地和天津招募流民組建殖民軍。該殖民軍屬僱傭軍性質,稱中國軍團,又叫華勇營,駐守北大營、南、北竹島和寨子等處,起初有600多人,1902年高峰時期曾達到1300多人。該軍團各級軍官全由駐華英國軍官擔任,主要採取英國治軍方式加以訓練。由於軍紀渙散,逃跑率特別高,到1903年就有800多名士兵開小差。1906年中國軍團被迫解散,部分士兵被編入租借地內巡捕房充當巡捕。中國軍團存續期間一直是英國維護其早期在威海衛殖民統治的重要支柱力量。1900年,中英勘劃威海衛界址時,該軍團曾作為主力充當了鎮壓威海人民抗英斗爭的劊子手。同年9月份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威海衛行政長官道華德被提升為陸軍准將指揮在華北地區登陸的英軍,該軍團被作為主力編入八國聯軍中英軍序列,前往天津鎮壓義和團。
英租威海衛的32年間,社會各項事業雖有不同程度的進展變化,但由於幾種因素的制約,如:一、英租期的不確定性,外商投資猶豫消極,本地人有了錢多是投在土地上,對工商業缺乏熱情;二、交通不便,西鄰煙台早已開埠對外,南鄰青島建有鐵路貫通省內,威海雖有海運,但多被英國人、日本人控制,因而威海衛的經濟、社會建設事業沒有長足的發展。
歸還威海衛租借地,中國與英國政府經過了26年的交涉與談判始得完成。

9. 英租界威海衛在哪裡

威海的海港城旁邊,三角花園裡面, 是威海現在的市中心地點

閱讀全文

與英國租界九龍威海衛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椰子什麼時候開花 瀏覽:986
塔是從哪裡傳入中國的 瀏覽:47
伊朗死的是什麼級別 瀏覽:150
印尼巴士什麼時候更新 瀏覽:580
英國外國人什麼工作多 瀏覽:633
中國最早村莊是哪個 瀏覽:361
印度多少個少數民族服裝 瀏覽:266
脫歐如何投資英國 瀏覽:862
義大利阿利卡灶具怎麼樣 瀏覽:242
葡萄牙跟伊朗怎麼買 瀏覽:377
在印度為什麼不能玩手機 瀏覽:102
為什麼海灣國家和伊朗不和 瀏覽:982
如何理解中國道路1000字 瀏覽:703
越南生蚝一般多少錢 瀏覽:425
印度口罩庫存多少 瀏覽:38
去越南辦健康證需要多少錢 瀏覽:499
伊朗怎麼惹美國了 瀏覽:385
越南首都是哪個人的名字命名的 瀏覽:751
越南掏耳朵服務多少錢 瀏覽:40
看中國如何超越世界 瀏覽: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