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如何由盛轉衰

英國如何由盛轉衰

發布時間:2022-08-16 03:23:08

A. 英國衰落的原因

二戰後,英國衰落的原因:

1、英國喪失了工業科技的優勢。英國雖然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先行者和絕對領導者,但據1851年的英國人口調查,農業依然是英國最大的行業。然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在幾個先進國家同時發生,但技術發明和創造的主要國家已不是英國,而是後起的德國和美國。

3、沒有及時進行經濟結構調整。英國經濟以棉紡、煤炭、鋼鐵和造船為支柱產業,英國在這些產業中的領先地位是保持英國經濟優勢的關鍵因素。但到1870年以後這些產業的設備都已陳舊落後,英國沒有及時對技術設備進行更新換代。

3、英國經濟對外依賴程度高。到一戰前,英國幾乎佔全世界總投資額的一半,位居第二的美國只佔19%。資本的輸出使倫敦成為世界的金融中心,英國在國際貿易中也獲利甚豐。但是,資金不斷地從國內轉向國外,便制約了國內的生產投資和技術革新,造成英國經濟的對外依附性。

4、教育落後給英國經濟帶來致命打擊。同時期的德國在這一方面遠遠走在了英國的前面。到19世紀末,統一的德國已經實現了初等教育的普及,教育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國民整體科學素質。德國科學教育方面的巨大成就,促進了德國經濟的發展,在其工業化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5、企業家精神喪失了。這是因為在英國社會,對貴族及其生活方式的崇拜幾乎根深蒂固,第一代企業家創業後,往往想把子孫培養成貴族,結果幾代人之後,創業的激情就盪然無存了。實際上,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人,往往在處於優勢地位後,多少都會產生一種惰性。

(1)英國如何由盛轉衰擴展閱讀

英國衰落的歷史:

許多史學家都認為,導致日不落帝國的衰落的第一步是從布爾戰爭開始的。在南非的布爾人與英國人因為黃金和鑽石發生利益沖突時, 戰爭於1899年爆發了。派去迎戰的英軍本以為勝利垂手可得,但布爾人的游擊戰術讓他們頭痛不已。

盡管英國人動用了包括設立了集中營等種種手段,最終花了兩年時間才鎮壓了布爾人的起義。 這場戰爭代價巨大,尤其是日不落帝國戰無不勝的形象受到嚴重損毀。

英國的經濟在上世紀初期,嚴重依賴其在殖民地的經濟運行,無論是非洲大陸,印度,還是位於東南亞的英屬殖民地,這些地區都不僅僅向英國,提供大量廉價原材料及勞力,而且他們還向英國提供了市場。

英國的工業品,在其殖民地市場似乎不受任何外來的競爭壓力。在英國順理成章的向這些地區輸出大量工業產品的同時, 它的工業生產能力以及效率都在下降,尤其與新崛起的美國和德國相比。

1939年,二戰開打了,英國的戰前准備工作很差,顯然不如德國,在歐洲戰場上英軍行動遲緩,指揮不當,很快便陷入重圍。 如果沒有敦刻爾克奇跡,英國在歐洲的遠征軍應該是全軍覆滅的。在抵禦德國空襲的過程中,依仗勞斯萊斯引擎的威力英國颶風戰斗機性能優於德國容克戰斗機。

加上德國空軍的一些戰術失誤,英國取得了不列顛空戰的勝利。雖然得以自保,英國陸軍在其他戰場上,比如在希臘,以及北非在1942年之前,都遠非德軍的對手,在各個戰場受到重創, 狼狽不已,二戰結束後,英國衰敗已成定局。

B. 英日不落帝國為何會沒落

1. 英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落後於美國,德國,發展速度相對緩慢,在1894年被美國超過,20世紀初被德國超過,經濟實力的衰落是英帝國衰亡的重要原因。
2. 殖民地的獨立運動,自治領如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的相對獨立,與英國僅僅保持名義上的隸屬關系。尤其是二戰後印度的獨立,還有50,60年代亞非獨立運動,使得日不落帝國解體,幾乎只剩下英國本土。
3. 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雖然英國是戰勝國,但是損失很嚴重,耗盡了幾百年積累的財富和實力。而同期,美國加速發展,蘇聯也異軍突起,英國在世界格局的地位就大大下降了,淪為二流國家。

C. 英國為何由盛轉衰

一站時消耗了大量國力,使得海外殖民地的控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美國蘇聯等國的快速崛起也給了英國沉重的打擊。加上30年代的經濟蕭條,和張伯倫政府的綏靖政策,綜合國力已經下滑的英國幾乎沒有什麼戰爭准備,加上英倫三島幾乎沒有什麼戰略縱深,本土基本上沒有什麼資本去應對二戰

D. 英國是如何從當初的世界老大、超級大國淪為今日的二三流國家的

英國現在仍然在第一梯隊,不是所謂的二三流國家。
英國的衰落是從一戰開始,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
1、在一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雖然是戰勝國,但是它和美國不同,美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是在戰局將定的時候加入了即將勝利的一方,而英國卻是從頭到底,所以損失非常大,而得到的卻和美國相同.所以英國在世界大戰中其實相比與美國來說是失敗方。
2、在二次大戰中,英國飽受了德國的轟炸,工業設施受到重創,最後拚死拼活藉助美國的幫助才打敗德國,但自己內陸的工業損失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的.美國是個獨立大陸的國家,況且美洲大陸本來就是它自認為的"後院"所以相比英國有地理優勢,完全不必擔心敵對國家的武裝進攻.。
3、在二戰之後,民族情緒高漲,英國在海外的大量殖民地相繼獨立,"英聯邦"成為了一個鬆散的組織。英國在工業革命中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掠奪到了殖民地國家如中國、印度的大量廉價的生產資料,以及對殖民地的物資傾銷。當靠掠奪而崛起的英國失去了海外殖民地的時候,也失去了原料產地和市場。

E. 曾經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是如何走向衰敗的

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英國曾經被稱為太陽永不落下的帝國,其殖民地曾經幾乎覆蓋了半個世界。但今天,它已不再像以前那樣強大。你有沒有想過,英國為什麼會衰落?殖民地擋住了工業革命的道路。我們知道,大英帝國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受益者。因為當第一次工業革命爆發時,整個歐洲大陸都在與拿破崙交戰,只有不列顛群島除外,所以它有一個和平的發展環境。而且,當時英國已經開始實行君主立憲制,是歐洲最成熟、最先進的國家。因此,英國的生產技術進步很快,到處佔領殖民地。而凡是新技術殖民得好的地方,都會迅速推進。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蒸汽船的使用。


與此同時,西方的新強國--德國和美國卻在做相反的事情。最典型的例子是德國,這個技術先進的國家崛起得太晚了,當它有能力擴張的時候,世界上的殖民地已經被瓜分了。它只有在技術上優於他人,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但德國也是一個軍國主義體系。雖然軍國主義並不民主,但它可以集中力量完成偉大的事業。他們把國家的力量集中在工業上,很快在技術上超過了英國。德國的例子表明,殖民統治可以成為技術進步的障礙。

F. 曾經的大英帝國是如何衰落的

大英帝國的衰落是有一個過程的,從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英國的工業總量已經被德國和美國超越,各個殖民地也在不斷反抗英國的統治。在一戰之前,南非、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較為獨立和偏遠的殖民地經過各種形式的斗爭就已經得到英帝國內部自治領土的地位,雖然還沒成立為國家,但這些事件標志著大英帝國的衰落已經開始了。

一戰前的世界

隨後的一戰更是將英國實力大大削弱了,英國為了抵擋住精銳的德意志帝國軍隊,英國從它全世界的殖民地上徵兵參戰。但英國並有認真訓練這些殖民地的士兵,還把他們當做炮灰,英國的作法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情緒。參戰後的殖民地人民不僅激發了民族意識,還對現代化戰斗有所了解,並在日後成為英國鎮壓殖民地起義軍的阻力。

1919年大英帝國的版圖

一戰結束後,英國和其他戰勝國將德國的殖民地瓜分了,大英帝國的面積也達到巔峰,但是它卻沒有那麼多能力來管理這么的土地。英國在一戰時作為主要參戰國,財政被戰爭消耗了很多,之後還要面對日益嚴重的殖民地戰爭,它已經沒有多餘的錢來管理新的殖民地了。

一戰導致大英帝國開始走向衰落,二戰則是徹底拖垮了英國。二戰時期,英國的老朋友法國首先被德軍拿下,隨後德軍開始向英國進軍,英國只能放鬆對世界各地的殖民地看管,集中所有力量來保衛自己的心臟「英倫三島」。在戰爭中,英國很多工業被德軍摧毀,大量技術人員和資本為了躲避隨時可能的亡國而選擇逃離英國,這使得戰後的英國一直沒有恢復元氣,而且幾乎快失去了對殖民地的控制,再加上美國和蘇聯的崛起,下個時代已經不屬於英國。

二戰期間,英國除了在北非以外幾乎沒有任何大規模的陸地作戰行動,也沒有獨立組織過大規模的海戰,只有反潛戰和戰略轟炸有亮眼表現。而英國為了籌集軍費,不僅耗光了國內黃金儲備,還用自己在全球的基地跟美國換了武器裝備支持。英國在二戰中的這些表現不僅不像一個超級大國,還讓英國在世界上的威信全失。

當年的大英帝國沒有在工業革命時進一步鞏固國家經濟,而世界經濟危機時又沒有把握好戰爭機會,導致後來自己在二戰中一敗塗地,影響力和經濟實力都被美蘇取代。要是我們看看現在的美國的話,會發現它也有著當年英國的影子,那最終拖垮美國的也會是戰爭嗎?

G. 英國是什麼時候開始衰落的,為什麼衰落

英國衰落的根源是沒有抓住第二次工業革命,影響了英國的科技和經濟。隨著殖民地帶來的財富不斷增加,英國的財閥不再重視科技的發展,世界科技中心轉移到統一後的德國。

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就開始走下坡路了。1894年,美國經濟躍居世界第一,英國被美國趕超。不久又被德國趕超,30年代又被蘇聯趕超。

國土因素:

本土面積太小是英國的最大劣勢。國土面積小,就缺乏相應的自力更生能力。無法供養太多人口,提供太多資源。英國無法形成大規模的國內市場,依賴海外3000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也意味著英國的國運時刻面臨其他大國的挑戰。

人口因素:

英國只有幾千萬的人口,想要管理面人口達4億的廣闊殖民地,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因為人口少,英國對殖民地只能採取以夷制夷的「羈縻政策」。這並不是一種很牢固的管理模式。

地緣因素:

英國作為一個島國,孤懸海外。由於英吉利海峽的阻隔,在歐洲大陸幾乎沒有領土擴張的空間。

英吉利海峽為英國提供了絕佳保護的同時,也使得英國與眾不同。





H. 英國「日不落帝國」興衰之路

在漫長的中世紀和近代初期,英國一直是歐洲的一個主要國家,曾經歷了多次的輝煌。但奇怪的是,英國的國運呈現出清晰的波浪型趨勢,它在每一次輝煌之後總會跌入衰落的低谷,淪為二流國家。

在大陸國家竭力爭奪歐洲霸權(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戰爭」)的時候,英國正忙於內部的爭斗,幾乎被其他國家忽略不計。

光榮革命後的英國以全新的姿態挑戰歐洲頭號強國路易十四法國的霸權,連續投入兩場遏制路易十四稱霸歐洲的戰爭。

即九年戰爭(1689—1697)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1713),並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後,英國在保證歐洲大陸力量格局基本均衡的同時,主要通過成功的海外擴張穩步壯大力量,其力量觸角大大超越了歐洲的范圍。

當1740年前後歐洲大陸局勢再度出現動盪之時,英國返回歐洲再次抵制復興的法國稱霸大陸的野心。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0—1748)和七年戰爭(1756—1763)中,英國與西班牙以及與法國之間的戰事都爆發於歐洲戰事開始之前,由此產生的結果也就自然超出了歐洲,擴展到全世界。

英國不僅通過七年戰爭維持了歐洲大陸均勢格局的穩定,還再度摧毀了法國和西班牙的海上力量,奪取了法國在北美大陸和印度的幾乎所有殖民地。

英國的殖民地在19世紀猛烈擴張。1801年合並愛爾蘭,英國的正式名稱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對亞洲的侵略繼續擴大。

大英帝國指由英國本土及其治下的自治領、殖民地、領地、託管地和保護國共同構成的大帝國,是有史以來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和最大的環球殖民帝國。

帝國在19世紀初達到鼎盛,大約有4到5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領土約3367萬平方公里,佔到了世界陸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帝國繼16世紀的西班牙王國之後,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不過二十年後因為美國獨立戰爭的失敗,英國被迫收起自傲心,暫時取消日不落帝國的自稱。

1815年英國在拿破崙戰爭中的勝利,又進一步鞏固了它的國際政治軍事強權地位,工業革命更讓英國成為無可爭辯的經濟強權,因此1815年徹底打贏第二次百年戰爭後,英國又開始自稱日不落帝國。

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英帝國步入了全盛時期,1938年人口達4.58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一,1922年通過一戰獲得德國殖民地後,國土面積達到3367萬平方公里,約為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4.75%。

從英倫三島蔓延到香港、甘比亞、紐芬蘭、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馬來亞、緬甸、印度、烏干達、肯亞、南非、奈及利亞、馬爾他、新加坡以及無數島嶼,地球上的24個時區均有大英帝國的領土。英國霸權領導下的國際秩序被稱為「不列顛治下的和平」。

英國出版的大英帝國全球地圖通常用紅色把帝國的領土標出,可以清晰地了解到這個龐大的帝國在全球的影響力。

但到了20世紀中葉,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和英國國力的日漸式微,其殖民地紛紛獨立,與此同時,新興霸權國家美國的崛起,也促使大英帝國逐漸瓦解。

如今,英國和它的大部分前殖民地國家組成了一個國際組織——英聯邦以取代大英帝國。但是與大英帝國不同的是,英國再也無法在政治、外交和經濟等各個方面直接影響英聯邦的其他成員了。

(8)英國如何由盛轉衰擴展閱讀:

興衰路上的重大歷史事件:

1、光榮革命

光榮革命,英文「Glorious Revolution」。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動的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統治、防止天主教復辟的非暴力政變。這場革命沒有發生流血沖突,因此歷史學家將其稱之為「光榮革命」。

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限制王權的《權利法案》。奠定了國王統而不治的憲政基礎,國家權力由君主逐漸轉移到議會。君主立憲制政體即起源於這次光榮革命。

英國在1688年「光榮革命」後建立起來的議會權利超過君主的立憲君主制度以及兩黨制度等,不僅對英國以後的歷史發展,而且對歐美許多國家的政治都發生了重要影響。

在17世紀的西歐以及世界其他地區,君主專制是一種普遍的政體形式。西歐的法國、西班牙、奧地利以及丹麥、瑞典、德意志的一些公國,都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

在這些國家中占統治地位的政治思想是君權神授。至於東歐的俄國以及東方的中國等,則等級森嚴,絕對專制君主制更為強固。

1688年後,英國的政治制度及由此而萌發的政治思想,對歐洲絕對君主專制制度和君權神授、君主萬能、臣民必須無條件服從等思想,都是一個沉重的打擊,而對一些民主、進步的思想家,如18世紀法國的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伏爾泰等則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雖然對東歐、俄國及東方的中國等國未發生直接影響,但當這些國家的改革運動興起的時候,英國的「巴力門」(議會)、「君民共治」(立憲君主制)就成了鼓舞他們進行斗爭的現實源泉和效法的榜樣。

19世紀末,中國的維新派在為改革而奮斗的時候,就常常引用英國的民主政治制度作為楷模。

2、七年戰爭

七年戰爭發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主要沖突則集中於1756年—1763年。當時歐洲上的主要強國均參與了這場戰爭,其影響覆蓋了歐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以及菲律賓。

這場戰爭由歐洲列強之間的對抗所驅動。英國與法蘭西和西班牙在貿易與殖民地上相互競爭。同時普魯士,這個日益崛起的強國與奧地利正同時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體系內外爭奪霸權。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之後不久,歐洲列強間進行了「夥伴交換」,被稱為「外交革命」。普魯士與英國建立了聯盟,同時互為傳統對手的法蘭西和奧地利締結了同盟關系。

英普同盟日後陸續有德意志小邦(特別是漢諾威)以及葡萄牙參與,而法奧同盟則包括瑞典,薩克森,以及後來加入的西班牙。俄羅斯起初與奧地利結盟。但在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即位後改變了立場,並同瑞典一起與普魯士單獨締結了合約。

1763年法蘭西,西班牙與英國簽訂的《巴黎和約》(Treaty of Paris 1763),以及薩克森,奧地利與普魯士簽訂的《胡貝爾圖斯堡和約》 (Treaty of Hubertusburg)共同標志著戰爭的結束。

這次戰爭在歐洲以攻城戰,對城鎮的縱火,以及造成慘重損失的野戰而著稱。戰爭總共造成了約900,000至1,400,000人死亡。

英國是在七年戰爭中最大的贏家,法國在《巴黎和約》中被迫將整個加拿大割讓給英國,並從整個印度撤出,只保留5個市鎮,英國成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邁向日不落帝國的傳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光榮革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七年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英帝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英國

I. 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國」,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呢

1921年,經過對一戰戰敗國德國、奧斯曼帝國等國的土地掠奪,大英帝國治下的領土達到了3400萬平方公里。

當時,地球陸地的四分之一為英國佔有,這也是人類有史以來面積最龐大的國家。

當美蘇可以用外交態度來決定英法行為的時候,大英帝國就已經徹底被掃進了歷史垃圾堆。

J. 的大英帝國是如何衰落的

這個話題比較大,不能簡單說完。
其實英國現在並不能完全稱作是衰落,只能算是符合其真正實力的地位。

英國強盛始於主要是因為1.工業革命 2.英國光榮孤立 3.海外殖民地開發的重視。工業革命練就了強盛的內功,這是一切的基礎。光榮孤立讓英國可以利用歐陸列強之間的矛盾,拉攏老三打老二。海外殖民地則為英國的工業革命提供了豐富的養料。

英國最輝煌的時候應該是征服了印度這個最大的海外殖民地的時候--英國皇帝的皇冠是印度皇冠。英國殖民地有印度,中東部分地區,南非部分地區,東南亞部分地區,北美,澳大利亞,可謂是標準的日不落帝國。

而具體衰落的起因其實可以從美國獨立就開始算了(也有人說是布爾人獨立戰爭,但其實那已經是英國龍蝦兵露出虛弱一面的時候了,但衰落其實我個人覺得是美國獨立開始),那時由於英國光榮孤立,導致歐洲上幾乎沒有盟友。當美國獨立時,除了西班牙同樣因為王權擔心人民起義而保持有限中立外,其它主要競爭對手比如法國都在支援美國反抗英國。美國獨立成功後,英國損傷了一些元氣,但仍是最強的國家,尤其是海軍仍是世界第一。西班牙和法國都望塵莫及。英國此時和其它國家之間的實力對比好比是1991年打完海灣戰爭、蘇聯解體後的美國和其它國家之間的差距一樣。

而當第二次工業革命也就是電氣工業革命開始後,英國雖然跟上了,但所有周邊列強都跟上了,所以優勢此時已經相對不明顯。工業產值已經被新崛起的列強趕上,從那時起,英國雖然仍是列強第一,但距離已經不是那麼遙不可及。尤其是英國的人口還是太少,而殖民地國家的人口,傲慢的英國人始終拒絕承認殖民地人口是英國人。他們的想法是英國主子帶著印度管家,率領非洲僕人去征服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法雖然獲勝,但損失巨大。同時工業產值已經被美國超過,在一戰之後,在造艦比賽中,英國已經力不從心,財政上無法和美國進行軍事競賽,不得不召開會議討論各國海軍比例,有限發展。此時的英國可以看作是名義上第一的餘威尚在,但實質上美國已經悄悄趕上來。英國殖民地自由人士開始蠢蠢欲動,英國的殖民主義經濟面臨崩潰邊緣。

英國人很清楚這點,只要再來一次世界大戰,無論如何英國的霸主地位都完蛋了。所以張伯倫才不是什麼笨蛋,他貌似妥協的政策實際上是在為國家換時間,德國沒有殖民地,所以戰後經濟恢復速度無論如何都站在英國這邊,只要拖住歐洲,讓英國能充分利用、掠奪殖民地來恢復實力,那麼它仍是霸主。可惜希特勒也是個人精,同時也是個壓根就不打算遵守約定的傢伙,讓張伯倫的願望落空了。

二戰開打,丘吉爾其實除了強硬之外,其它方面就是個廢物。當敦刻爾克大撤退後,英國軍事上可以說已經崩潰。殖民地國家利用英國的虛弱紛紛獨立(雖然丘吉爾叫囂著死光最後一個印度人之前英國人決不投降---對這種言論印度人唯有呵呵),原本的小弟日本也捅了英國結結實實的一刀。

最後,丘吉爾跑到美國向羅斯福求援,用全世界的海軍基地向美國人換了50艘破破爛爛的軍艦來裝點港口,以便迷惑德國人的間諜。此時這些軍事基地的轉交,可以說是象徵了全球霸權向美國人轉移。

二戰後隨著馬歇爾計劃,美國人稱霸世界,英國人此時只能乖乖當小弟。

閱讀全文

與英國如何由盛轉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塔是從哪裡傳入中國的 瀏覽:47
伊朗死的是什麼級別 瀏覽:150
印尼巴士什麼時候更新 瀏覽:580
英國外國人什麼工作多 瀏覽:633
中國最早村莊是哪個 瀏覽:361
印度多少個少數民族服裝 瀏覽:266
脫歐如何投資英國 瀏覽:862
義大利阿利卡灶具怎麼樣 瀏覽:242
葡萄牙跟伊朗怎麼買 瀏覽:377
在印度為什麼不能玩手機 瀏覽:102
為什麼海灣國家和伊朗不和 瀏覽:982
如何理解中國道路1000字 瀏覽:703
越南生蚝一般多少錢 瀏覽:425
印度口罩庫存多少 瀏覽:38
去越南辦健康證需要多少錢 瀏覽:498
伊朗怎麼惹美國了 瀏覽:384
越南首都是哪個人的名字命名的 瀏覽:749
越南掏耳朵服務多少錢 瀏覽:40
看中國如何超越世界 瀏覽:884
為什麼罵印尼 瀏覽: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