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人參軍有多少人

英國人參軍有多少人

發布時間:2022-08-16 09:10:56

1. 英國共有多少人參軍

現英軍擁有全球其中一支有權威、高科技、及無所不包的軍隊。世界上第三的軍費開支。並兼為全球第二大軍事科學、工程及科技的開銷國。英國國家戰略的核心是:積極參與世界事務,維護英國的國際地位;依靠和藉助北約集體防務力量來保衛歐洲和英國本土的安全,並擴大英國在歐洲的影響;積極加強與英聯邦國家的聯系,保護其廣泛的海外利益。

陸軍:英國陸軍的數量40個營.人員總數仍保持在11.7萬。英國皇家海軍兵力為4.45萬人,編有1個艦隊、5個分艦隊。英國空軍兵力為5.254萬人,編有5個飛行大隊、45個中隊。——軍事知識篇。

2. 二戰時各國的兵力

1、蘇聯

蘇聯軍隊是二戰中規模最龐大的軍隊之一,由戰爭初期的500萬餘人發展到戰爭結束時的近1200萬人,在整個戰爭過程中,蘇聯軍隊的數量都大體維持在900萬到1100萬的水平。

其中蘇聯陸軍是最主要的作戰力量,蘇聯在戰爭中組建了最龐大的裝甲部隊和步兵和炮兵部隊,正是依靠這支強大的地面部隊,蘇聯才最終擋住了納粹德國陸軍的進攻,並最終將戰線退回到德國本土。

戰爭結束時,蘇聯陸軍是世界最具有戰鬥力的部隊,擁有最強大的裝甲部隊,擁有6個坦克集團軍、23個獨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坦克和自行火炮總數超過2萬輛。

2、美國

美國軍隊是一支在戰爭中迅速發展起來的軍隊,是戰後唯一一支能夠和蘇聯軍隊相對抗的武裝力量。不同於蘇聯軍隊的陸軍一支獨大,美國軍隊除了陸軍外還建立了一支空前強大的海軍,這是當時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比擬的。

美國陸軍同樣擁有一支強大的裝甲力量,擁有28個裝甲師,15個獨立裝甲旅和其他獨立裝甲營,坦克和自行火炮總數達13000輛。由於美軍沒有組建更好級別的裝甲單位以及在裝甲戰術上的局限,美軍的突擊能力是遠不如當時的蘇軍的。

3、德國

從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來,德國軍隊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這得益於德國提前的軍事動員和先進的作戰理念,到1941年德國軍隊已經是歐洲最強大的軍隊,總兵力超過700萬人,而當時蘇聯才有500餘萬人。

隨著戰線的不斷拉長,德國軍隊也開始大規模的增加,到1944年德國軍隊的增長達到頂點,用兵超過1000萬人,但是它的對手總兵力也相應的增加到2000萬人,所以德國軍隊最終輸掉了這場戰爭。

4、英國

英國由於其特殊地理位置一直以來都是將海軍的發展作為首要目標,只保留一支小型的職業化陸軍以應付和平時期的各種危機。

由於二戰中英法聯軍很快被德軍打敗並被逐出歐洲大陸,英國為了保衛本土不得不將主要經歷放在了海軍和空軍身上,英國是自始至終都堅持發展戰略空軍的國家之一,這不可避免的要削弱陸軍的力量。

不過為了開辟第二戰場,英國還是組建了一支規模較大的遠征軍,戰爭結束時英國總兵力近700萬人,擁有6000多輛坦克和自行火炮,軍隊實力僅次於蘇聯和美國。

5、中國

中國軍隊戰前只有不到200萬人,而且嚴重缺乏現代化武器,是一支以步兵為主的軍隊。

但在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軍隊開始極速的擴張,其中國民政府領導的軍隊人數在400萬左右,中共政府領導的軍隊由幾萬人增加到100多萬,這樣中國軍隊最高兵力應該在500多萬人。

3. 97香港回歸前的駐港英軍是哪個師,人數是多少

LZ的問題有個錯誤,英國政府在香港的駐軍不只包括陸軍。仔細查閱資料之後,現將當年駐港英軍的資料整理如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英國陸軍
二次大戰之後,英國駐軍地面部隊數量由一個師,下降至包含四個步兵營的一個旅。

駐香港地面部隊主要組織為:

第26啹喀步兵旅(1948-1950)
第48啹喀步兵旅(1957-1976; renamed Gurkha Field Force 1976-97; returned to old title 1987-ca.1992)
第51步兵旅 (1976年解散)

英國皇家海軍
英國皇家海軍從1842年中英兩國簽署《南京條約》香港開埠之始進駐香港。基地設於香港島以北的添馬艦海軍基地(HMS Tamar);並在1970年代加設威爾斯親王大廈。1993年,添馬艦海軍基地被移至鄰近昂船洲政府船塢的昂船洲海軍基地。

香港曾經常為以下艦隊作正常基地:

英國太平洋艦隊 1840s-1948
英國駐華中隊 1844-1941, 1945-1992
英國遠東艦隊/香港中隊 1969-1971
第120掃雷中隊 1958-1966 - Transfer to Singapore
第六反水雷/巡邏艇作戰中隊 1969-1997

英國皇家空軍
1983年,駐港皇家空軍一架韋斯克斯HC2直升機參與空中拯救訓練英國皇家空軍為駐港英軍中人數最細小的一支。基地設於九龍半島的啟德機場,及位於新界的石崗機場。稍後,英國皇家空軍撤離啟德機場,石崗機場成為香港唯一的皇家空軍基地。

下例為英國皇家空軍駐港單位:

英國皇家空軍第28中隊 1968-1978, 1996-1997(RAF Kai Tak) - 配備 韋斯克斯 Wessex HC2 直升機
英國皇家空軍第28中隊 1978-1996(RAF Sek Kong)- 配備 韋斯克斯 Wessex HC2 直升機
22 Squadron
114 Squadron
846 Squadron 1963-1964(RAF Kai Tak)
847 Squadron 1970(RAF Kai Tak)
367 Wireless Unit
368 Wireless Unit
444 Signals Unit (Stanley Fort), 1971 to 1977, SatCom node in the Defenc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Medical Supply Squadron
Composite Signals Unit
GEF(Ground Radio)
ASF(Catering Squadron)

此外,當年在香港還有一支部隊。主要由本地人組成,相當於我國的民兵。
皇家香港軍團(義勇軍)(The Royal Hong Kong Regiment (The Volunteers),RHKR(V)),亦稱皇家香港軍團(The Royal Hong Kong Regiment,RHKR)或義勇軍(The Hong Kong Volunteers)。總部位於香港跑馬地(而原址已在1996年拆卸和移交馬會和紀利華木球會使用),軍團為一支快速動員並配備輕型武器的地面軍事部隊,由居港市民志願兼職組成。義勇軍為香港政府所屬的單位,不屬於英軍,但因為在港英政府年代香港的國防是由英國主管所以是由駐港英軍指揮,裝備也因而英國化。皇家香港軍團(義勇軍)是一支直接由香港政府支付的部門,在二戰前多由英國人及居港的外籍人組成,但在後期多由華人組成。

皇家香港軍團(義勇軍)在不同年代,曾被稱為香港義勇軍、皇家香港防衛軍及皇家香港團隊,部隊的任務及組織與後期的「快速動員並配備輕型武器的地面軍事部隊」不同。在二戰時皇家香港軍團配備有炮兵連,高炮連,裝甲車排,工兵排,重機關槍連等隊伍。
協助駐港英軍防衛香港
於非常時期(如暴動)協助駐港英軍維護香港治安

4. 能否介紹一下英國軍隊的歷史

英軍歷史

在英國倫敦的軍事博物館中,也許國家陸軍博物館是較為簡陋和不起眼的一個。

它位於倫敦切爾西區皇家醫院路的一側,由一座兩層樓的方形建築構成,加上地下室共有三層展廳,博物館的標志是門口擺放的2門二戰期間英國陸軍用過的M1野戰炮。博物館的小冊子稱,「在這里,你可看到英國士兵戰時和平時感人的故事,了解英國陸軍士兵從15世紀到今天的生活和戰備情況,國家陸軍博物館是英國陸軍自己的博物館,也是英國惟一的一家全面介紹英國陸軍的博物館。」

「長弓」之勝

博物館中講述的故事從1415年開始。當時,英倫三島擺脫內部紛爭,國王的眼光在盯向海洋的同時也開始關注歐洲大陸,走出島國成為英王的最大心願。是年,英王亨利五世率6000官軍在法國北部加來一個名叫阿格尼科特的地方大敗法國25000大軍,英軍從此頻繁越過海峽,參與歐洲大陸的戰事。

據英國人的理解,國王亨利五世能以少勝多的原因在於其軍隊採用了先進的軍事技術。博物館解說道,新式武器裝備,即「長弓」是國王軍隊獲勝的關鍵。「長弓」是冷兵器時代英國一大發明,樣子有點像中國的長矛,但要比中國的長矛長而重。作戰時,英軍把「長弓」綁扎在一起,以戰馬為依託,形成一排排利刃,直刺敵軍方陣。這樣做不但能打亂對手的進攻隊形,而且還能有效地保護自己。早在決意征戰歐洲前,英國國王就決定,男孩6歲起便要學習使用這種兵器,等他們長到20歲左右,便可以成為熟練的「長弓手」。一經實戰,這一武器和與之配合的戰術一起對保證英軍打敗大陸對手發揮了重要作用。

英國人也這樣認為,每一次戰爭都不會是前一次的重復,只有創造性地利用手中武器裝備,不拘於以往,才能不斷取得戰爭的勝利。

「龍蝦背」

國家陸軍博物館比較吸引人的展室是500年來英國陸軍的軍服展、18世紀英國陸軍官兵生活展和滑鐵盧之戰。早期的英國陸軍士兵身著紅色的軍服。博物館解釋說:「在當時的條件下,紅色是一種方便且便宜的染料。混戰中,紅色又很易識別……伊麗沙白時代,倫敦地區的陸軍官兵便開始穿著紅色軍服。1645年,英國『新型步兵』把紅色作為軍服的基本顏色。到17世紀末期,紅色軍服成為英國陸軍的主色調軍服。『紅外套』成為英國陸軍官兵的綽號。」且由於很像煮熟的龍蝦,英語有一句「龍蝦背」(LOBSTER BACK)的俚語。今天,提起「龍蝦背」,英國人都會告訴你,這是指他們的子弟兵。英國陸軍官兵穿了大約2個世紀的紅色軍服,到1845年拿破崙戰爭期間,紅色軍服仍為英國陸軍士兵所用。

站在紅色軍服面前,你可以閉目暢想,腦海頓時呈現一幅撼人心膽的場面:一場冷兵器的較量在歐洲某一原野上拉開。遠遠望去,身著紅軍服的英軍官兵猶如一簇簇紅紅的火苗時隱時現閃動著,紅軍服以馬隊為先導,以方陣隊形向敵人的方向涌動,戰馬和步兵揚起的沙場塵埃掩映不住陽光下的刀光劍影,嘶嗚的戰馬和面無表情的將士等著敵人近些,再近些,接下來便是一場昏天黑地的肉搏。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戰中,紅色告訴戰友自己的位置,相互應策著,共同血戰敵手。

隨著火葯的廣泛使用,盡管方陣和肉搏仍是陸戰的主要方式,但雙方交戰的距離被火槍或火炮的距離拉開。到拿破崙戰爭期間,英國陸軍的紅色軍服漸漸地顯現出其不足,敵人完全可在遠距離上發現那簇簇紅色的目標,紅色軍服成為敵人火槍打擊的活靶標。另外由於英國陸軍士兵出戰國外的日子越來越多,如在炎熱的非洲,一味要求穿紅色軍服不能適應作戰區域的環境需要。到19世紀後期,英國陸軍士兵軍服發生新的演變,紅色軍服逐漸為黑、灰、白、藍等顏色軍服替代。到1900年布匿戰爭期間(英軍征服南非部落之戰),英國陸軍正規部隊已全部放棄紅色軍服,而改淺色,特別是白色軍服為主。

但對一個講古的民族來說,直到今天,英國也沒完全淘汰紅色軍服。去過英國的人都會去女王居住的白金漢宮前看換崗儀式。除天氣不好,一般情況下每隔一天的上午11點左右都有這種儀式,從軍樂隊到衛兵,上崗和下崗的士兵都穿著幾個世紀前他們前輩穿過的紅色軍服,他們或步行或騎高頭大馬整齊列隊,從離白金漢宮不遠處的衛兵營隊來此。到了白金漢宮前,換崗的衛兵又是踢腿又是跺腳,又是奏樂又是吆喝,好不忙乎。奇特的打扮把人們帶回幾個世紀前,紅軍服仍試圖向圍觀者說,英國曾是個老牌帝國。但時過境遷,此時已非彼時的英國,紅色軍服在白金漢宮前演義著英國幾經盛衰的故事。

在白金漢宮附近的衛兵博物館中,我與看門人,當年諾曼底登陸戰役的卡車司機,談起紅色軍服的故事。他說,考究的紅色軍服還必須配上由帶毛黑熊皮做的高帽子,早年時候,帶毛黑熊皮全從俄國進口,以顯示皇家的華貴和尊嚴,但今天真正用俄國黑熊皮做的衛兵帽子已不多見。老人說,他這里有一頂,已傳幾代人,駐在附近的衛兵每次來這里都要帶著試試。當得知我是位遠道而來的中國軍人時,老人欣然拿出熊皮帽子,給本人帶上。帽子裡面有些油膩,外面毛發也有不少脫落,肯定是試戴的人很多。為了不掃老人的興,我帶上了那毛絨絨的大帽子,感覺並沒想像的那樣重,且很暖和。合影之後,老人又拉住我長談。他說:「我知道中國,知道中國軍人進駐了香港,你們的軍服也很漂亮,我希望有一天能親眼看一看中國,看一看你們漂亮的軍服。」

早期的英國陸軍生活

看過陸軍軍服的演變史,我又按順序進入英國陸軍生活展室。

18世紀的英國士兵可沒今天英國士兵那樣清閑和舒服。當時,官兵很少有人享受足夠的醫療保障和津貼。士兵每日的津貼費為8個D(一個棄用的英國貨幣單位,每D相當3便士,100便士等於1英磅),其中6個D用於吃住,餘下的錢除養家糊口外還要自己購買軍服和其他必要裝備。18世紀士兵的食物主要是煮牛肉和面色,每日軍隊只供應兩餐。為省錢,許多官兵都不在軍營中住,而在營外找房子。由於待遇不高,官兵結婚的不多,即使結了婚,英軍也不允以承認。只有少數官兵能帶著家眷一起生活。當時,英軍中也有部分婦女,但她們並不算軍人,倒像今天的文職雇員,她們的工作主要是做飯和洗衣。

進入19世紀,英國陸軍官兵的待遇也沒多大改善。1800年,1名騎兵上校(團長)的日薪是23先令(已棄用英幣單位,介於英磅和便士之間),尉官日薪是14先令,列兵是1先令3個D。步兵上校(團長)日薪為13先令11個D,尉官為9先令,列兵為1先令。而當時英國的物價並不便宜。一位士兵1808年的一份帳單上寫道:1瓶廉價的酒1.5個D,一雙皮鞋6先令,留小姐過夜費5英磅5先令。英國作家塞穆爾·約翰遜寫道:「我認為,和社會上同一階層人,如勞工比,英軍士兵的生活要苦得多。」盡管如此,英國軍隊的紀律仍極為嚴格,如果違紀,如醉酒者將受到上司的鞭笞。

「招兵買馬」三百年

團曾是英國步兵的基本建制單位,一般由1名校級軍官任團長,團的名字也以團長的名字命名。隨著英陸軍規模的擴大,出現重名現象。1751年,英軍決定在團的前面加阿拉伯數字。1782年,英國步兵團又開始以所在郡命名,如當時的英國步兵第29團被命名為伍斯特郡團。

步兵團的組建由皇家授權,被授權者必須要有社會地位和經濟基礎。一經皇家同意,政府會為官兵提供薪金和武器裝備,被授權者則負責士兵的招募、管理和訓練。這是完全商業化的募兵程序,首先雙方要解決錢的問題,政府與募兵者雙方按契約合同以給錢的多少來確定招兵的數量,而募兵者與被招募者則根據給錢的多少來決定服役期的長短。這種募兵制度給投機分子以可乘之機,募兵成了他們發財的好交易。他們往往虛報招兵數量,向政府領取空餉,終飽私襄。

今天,英國全志願兵役制度更突出了這種僱傭與被僱傭的關系,不同的是,英國國防部替代了中間商,英軍招募列入政府議事日程。相同的是,無論是在車站,還是在影院,你仍可見英國各軍種宣傳當兵如何之好的招兵買馬廣告。

18、19世紀,並不是每個英國人都想當兵,有時兵源很難找到。徵募者便把招兵買馬的時間放在冬季,冬季農活不多,城市也出現失業高峰,盡管待遇很低,但為糊口,許多人還不得不當兵去,這些來自社會底層的人除了渾身力氣一無所有。

大多數情況下,徵兵者對新兵有條件要求。但條件有時形同虛設,平時英軍就招不滿,戰時就更加困難。無奈,招募者只好放寬條件,一些老弱病殘者也穿上了軍服。戰爭爆發後,為補充兵員,政府還讓罪犯參軍。罪犯可用參軍的方式贖罪,並由此獲得「自由」。這使我想起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電視連續劇《加里森敢死隊》。二戰中,美軍曾徵用過「身懷絕技」的小偷小摸與德國人作戰。筆者猜想:美國這樣做也許受英軍當年徵兵的啟發。為募新兵,募兵者想盡辦法,過份地誇下當兵如何優越的海口,結果許多人當兵後才發現現實並不非如此,發放的津貼七扣八扣等到了自己行手上已是所剩無幾。

濃彩重墨滑鐵盧

博物館濃彩重墨的展廳是滑鐵盧會戰。17世紀,英國在世界上崛起,開始與歐洲大陸的帝國發生沖突,對手之一就是法國。1815年6月18日發生在布魯塞爾以南滑鐵盧地區的英普聯軍與法軍進行的會戰成為英國登上歐洲霸業的轉折點。會戰中,法軍傷亡約3萬人,被俘數千,英普聯軍傷亡2萬多人。法軍戰敗,拿破崙於6月22日退位。此次會戰後,歐洲10年時間沒再發生重大戰事,英軍從1815年的23萬人削減到1828年的10萬人。

對這場會戰,陸軍博物館充分利用光電模擬和錄相設備,較全面地介紹了穿紅軍服的英軍如何在威靈頓將軍的指揮下大破拿破崙方陣。英國首相丘吉爾對英國這段歷史做過論述:「……150年前,納爾遜、皮特和威爾遜擊敗過拿破崙……在這些世界戰爭裡面,我們或者保持著歐洲的領導角色,或者孤軍奮戰。」可以這樣說,英國陸軍的主角在這些聯合行動或孤軍奮戰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傳述英國陸軍的故事

走出博物館,門口一塊不大的石頭吸引住我。住足細看,上面雕刻著一位英國陸軍戰士的話:「當你回家的時候,請把我們的故事講給周圍的人聽,告訴他們,為了你們的明天,我們失去了今天。」英國式的浪漫反映出戰士對未來的企盼,為了大英國帝國和它臣民的明天,戰士付出了一切。

就在完成這篇小稿時,我在問自己:對英國戰爭和軍事博物館的系列參觀是不是要把英國士兵的故事告訴身邊的人?回答是肯定的。

潘瑩斌

5. 英國童子軍參戰之謎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90周年之際,英國隆重推出了一部名為《英國童子軍》的紀錄片爆出一個驚人的事實: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軍方招募了25萬名不到參軍年齡的童子軍,其中近一半人最後傷亡。這件事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

英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歷史學家理查德?凡?埃姆登為這部紀錄片進行了大量研究,他透露說,英國是1914年8月14日宣布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之後不到兩個月,英國軍方就招募到了75萬名志願參戰的士兵,趕赴血雨腥風的歐洲戰場。這其中包括了25萬名年齡只有十來歲,不到法定服役年齡——18歲的男孩,最小的甚至只有14歲。

據當年參戰的一名倖存者威瑟斯透露說,當時他只有17歲,但在政府的鼓動下,他沒有告訴父母,自己獨自在徵兵處虛報了信息,負責招募的人沒有多問,也沒有核實,就讓他加入了軍隊。威瑟斯說:「當時很多隻有15歲左右的男孩都謊稱自己有19歲或者20歲。」

據悉,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穩定軍心,迫使士兵與德國兵血戰到底,英國軍隊最高統帥部強化了行刑隊的執法,凡被軍事法院判處死刑的開小差的士兵,一律由行刑隊快速處決。而「童子軍」如果在戰場上發生開小差當逃兵的行為,同樣要被行刑隊處死。

東倫敦男孩亞伯拉罕?貝維斯泰因當年就是承受這種不幸的一個。1914年9月,16歲的他應召入伍。1915年2月,貝維斯泰因在吉旺希的一場戰役中後背中彈受傷,被送往一家醫院接受治療。在即將返回前線時,一枚手榴彈在他身邊不遠處爆炸,飽受驚嚇的貝維斯泰因不願再回到戰場去。他拒絕服從長官的命令,於1916年3月20日遭到了處決。

《英國童子軍》一片中還講述了自由黨議員亞瑟?馬克漢姆為這些年輕孩子奔波的感人故事。因為憂慮孩子們的安全,他憤怒地指責英政府採用欺騙性的手段騙這些孩子入伍。他還一直以奔走、呼籲、請願,期望軍方下令撤回這些童子軍。然而,由於當時的英政府並不重視這個問題,他的這些努力最終全是徒勞。

這件事是真的嗎?如果不是,為什麼事隔90年,英國方面又允許紀錄片《英國童子軍》的面世?人們的疑問仍在繼續。

6. 雇傭兵名稱

廓爾喀雇傭兵,世界聞名的外籍雇傭兵團之一。以紀律嚴明和英勇善戰聞名於世,而且對僱主非常忠誠。來自於尼泊爾加德滿都以西的廓爾喀村,在英國申請當兵,年薪8500美元,服役期15年。在過去150多年裡,廓爾喀人已經參加了幾乎所有與英國或印度有關的沖突。廓爾喀人是尼泊爾一個山地民族,身材不高,但體魄健碩,吃苦耐勞,英勇善戰。尼泊爾境內80%是山區,廓爾喀人自幼在坎坷的山路上行走,練就了一雙「鐵腳板」。他們性格強悍,身體健壯,特別善於山地戰和近戰。
他們特別喜歡佩戴「戈戈里彎刀」,據說這種彎刀一經拔出就必須見血,這也成為廓爾喀雇傭兵的標志性裝備
19世紀初,英國入侵尼泊爾,尼泊爾王國的廓爾喀戰士奇襲了克什米爾和不丹。英國人以3萬人對付尼泊爾1.2萬人,經過兩年的浴血奮戰,尼泊爾實現了和平。廓爾喀兵寧死不屈的勇猛精神得到了英國人的敬佩。之後,英國與尼泊爾簽訂條約,享有招募廓爾喀兵的特權。從此,廓爾喀雇傭兵開始走向世界。
解放軍和廓爾喀兵交手:20世紀60年代,印度的廓爾喀軍參與了中印邊界之戰。是當時解放軍遇到的抵抗最強的敵軍,給解放軍造成了很大死傷,在對廓爾喀兵陣地沖鋒幾次失敗後,解放軍用火箭筒對其陣地據點進行逐一清除,最後廓爾喀兵一個連全部戰死,無人逃跑也無人投降。在戰前,中國指揮官專門研究了印軍中的廓爾喀兵,對廓爾喀兵防禦的陣地兵力加倍,火力也加倍照顧。
1997年,香港回歸前,廓爾喀兵也曾長期駐扎香港,號稱是駐港英軍的「拳頭部隊」。
歷史上,廓爾喀雇傭兵的足跡踏遍阿富汗、巴勒斯坦、埃及、北非、朝鮮和伊拉克等地。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中,共有20萬廓爾喀人為英軍效力,4.5萬餘人戰死沙場。
-----------------------------------廓爾喀兵的選拔十分嚴格,淘汰率也是世界上所有已知雇傭兵力最高的,每年報名一般都是萬人以上,篩選後大概6000人參加初級的「山選」,這些人中只有700人能參加最後的選拔,而最終能去英國參軍的只有230人。這些人去英國後還要經過各種訓練,有可能還會有人被退回。
=====================================廓爾喀雇傭兵之所以出名,主要是因為他們忠誠,這個忠誠是經過幾百年歷史考驗過的。這幾百年裡,沒有逃跑,投降,退縮的任何紀錄(英國和尼泊爾這樣宣傳,我也在哪裡見過廓爾喀雇傭兵後退或者投降的記錄,當然有的可能有英國軍官的命令),只要陣地上有一個廓爾喀雇傭兵還活著,那敵人就無法佔領這個陣地。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7. 英國人囗多少

1914年英國殖民地的人口近四億-------------------------------------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世界領土已分割「完畢」。1876年以後英、俄、法、德、日的殖民地領土有了極大的擴張,到1914年這六個強國的殖民地增加到六千五百萬平方公里,比宗主國的面積差不多大四倍。1914年英國殖民地的人口近四億、俄國三千三百多萬、法國五千五百萬、德國一千二百多萬、美國九百多萬、日本一千九百多萬。但是各國經濟政治發展是不平衡的,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力量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如下:地位 1860年 1880年 1900年第一 英國 美國 美國第二 法國 英國 德國第三 美國 德國 英國第四 德國 法國 法國

8. 八國聯軍侵華,英軍里英國人只十幾個,大部分士兵來自

英國侵略軍有3000多人,人數最多的是印度士兵,約佔一多半:

9. 到底有多少中國人竟然去美國當兵

有么?只有美籍華人吧。他們已經不算中國人了

閱讀全文

與英國人參軍有多少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生蚝一般多少錢 瀏覽:424
印度口罩庫存多少 瀏覽:36
去越南辦健康證需要多少錢 瀏覽:497
伊朗怎麼惹美國了 瀏覽:384
越南首都是哪個人的名字命名的 瀏覽:749
越南掏耳朵服務多少錢 瀏覽:40
看中國如何超越世界 瀏覽:882
為什麼罵印尼 瀏覽:300
義大利2000gs美白針怎麼樣 瀏覽:414
印尼指紋怎麼算有效 瀏覽:476
新型肺炎越南有多少人死亡 瀏覽:735
越南紅旗的名稱叫什麼 瀏覽:843
伊朗的盟友國是哪個國家 瀏覽:472
義大利u型扣是什麼 瀏覽:771
義大利美術專業哪個好 瀏覽:440
義大利哪裡包多 瀏覽:164
我住在英國很久了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535
在哪裡能買到印度榴槤 瀏覽:275
英國窮人都在什麼地方 瀏覽:696
印尼35rb是多少錢 瀏覽: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