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個中國人到英國會受到歧視嗎
這取決於你來的原因及所處的地方,當然,你周圍交際圈的人員也有很大的關系。要說完全沒有歧視,這說出來恐怕沒人會信,重點還是要盡量的融入社會,避免犯一些習俗性的錯誤。
⑵ 為什麼現在中國人不恨英國和俄羅斯
哪個具有最現實的威脅性就先針對誰,這個道理還要別人說嗎,英俄現在對中國不構成直接威脅,中俄聯手才能抗美及其走狗。國與國之間,有的只是永恆的利益,沒有永恆的仇恨,如果有仇恨,只是利益不夠罷了,只要對中國有利的,哪怕與死敵日本合作也在所不惜。
⑶ 中國人接受英國人授勛爵位可以嗎授勛為何要半跪
當然可以!中國香港有多少名流都接受過英國的爵位。授勛是單膝下跪,是彰顯對英國女王的最重而已!
⑷ 中國軍官指揮英國軍人執行任務,為什麼會這樣
近日,中國方面的指揮官指揮聯合國維和部隊部署在非洲馬里打擊宗教極端暴力活動的300名英國軍人,完成了巡邏任務。 英國《每日電訊報》稱,英軍“輕龍騎兵團”指揮官湯姆·魯濱遜中校說:“我為一名擔任軍區司令的中國指揮官效力。他是個很專業的人,我很喜歡和他合作。” 報道稱,這是史上首次由中國指揮官指揮英國軍隊執行任務,而且是在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之一。
作為有1600萬人口,面積比法國還大的非洲國家,馬里自2012年以來一直處於混亂之中。導致這種局面出現的直接原因,是利比亞戰爭和阿富汗戰爭。利比亞強人卡扎菲當政時,僱傭了大批非洲僱傭軍。其中許多人是馬里人。2011年卡扎菲政權被推翻後,這些僱傭軍回到馬里北部,與那裡的圖阿雷格部落柏柏爾人勢力合流。柏柏爾人又稱阿扎瓦德人,屬於游牧民族,也是撒哈拉沙漠的主要居民。長期以來,圖阿雷格部落就想建立一個獨立國家。卡扎菲僱傭軍與之合作,壯大了馬里的反政府武裝力量。
根據馬里的安全形勢,近年來中國維和部隊越來越強調在不同局面下的實彈演練。其實不只是在馬里。過去30年,2.2萬名中國軍人奔赴全球危險地帶,付出了犧牲,彰顯了中國軍人的氣質精神。中國軍人受派指揮英軍,是他們應該得到的認可。
⑸ 英國軍官哪些地方引起印籍士兵的極大反感和強烈不滿
印籍士兵大多來自傾家盪產的農民和手工業者,他們為生計所迫,不得不到軍隊中賣命。在英印軍隊中,存在著嚴重的種族歧視和民族壓迫。英國人在軍隊里以主子的身份對待印籍士兵,高級軍官都由他們充任,印度人最高只能升到上尉。英國軍官任意苛扣他們的軍餉,不尊重他們的民族風俗,下令印度士兵剃掉胡須,除掉種姓印記,嚴重傷害了印藉士兵的自尊心。在英國殖民者全面佔領印度後,印籍士兵和英國殖民者的矛盾加劇了,他們原先享有的一些特權,如減免家中的捐稅,戰時多得一半薪金等,都被取消了。殖民統治當局違反僱傭條例,把印籍士兵派到印度境外渡海作戰,給他們增加了負傷和陣亡的機會,引起印籍士兵的極大反感和強烈不滿。
⑹ 八國聯軍中的「華勇營」是怎麼回事呢
根據不平等條約,原來山東威海衛是有英國租界的。
由於山東匪患較為嚴重,租界就組織了一支中國籍僱傭軍,負責維護治安,同匪盜作戰,這就是華勇營。
後來是山東義和團鬧得很厲害,華勇營又主要用於對付團民。
華勇營建立於1899年,地點就是山東威海英租界。
山東人悍勇,是當兵的好材料。
由於對華勇營的認可,到1901年庚子事件結束時,兵力翻倍,達到1200人。
華勇營對於同胞毫不手軟,成立以後很快參加了對於義和團的鎮壓和驅散活動。
在1900年5月5日,英國勘測劃界小組受到義和團圍攻,華勇營出動2個連救援。發現被圍困小組有多人受傷後,華勇營立即開槍,當場打死義和團和當地村民20多人。
1900年6月22日,庚子事變爆發,北京英國使館被包圍。英軍緊急抽調各地部隊去救援,而距離最近的就是威海衛的華勇營。
於是,華勇營立即出動202人,乘坐軍艦趕赴天津大沽口,參加了隨後攻打進入北京的一系列作戰。
但是,可能是英國人對華勇營還是不太信任,他們主要負責保護和運輸火炮,以及清剿自己控制區的義和團,並沒有什麼和清軍主力交火的經歷。
自然,華勇營運輸的火炮倒是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他們並不是炮兵。
然而,華勇營作戰是勇敢的,經常冒著清軍槍林彈雨運輸火炮到前線。
相比很多一觸即潰的清軍,華勇營其實也是中國人,戰斗意識要強得多。
⑺ 天津條約規定對英國官民不得稱夷的原因是什麼
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第五十一款明確禁止使用漢字「夷」,條約規定:「嗣後各式公文,無論京外,內敘大英國官民,自不得提書夷字。」為什麼「夷」字引起英國人如此的仇視,要通過條約的方式粗暴地廢除呢?劉禾告訴我們,不能先入為主地假設「夷」的概念帶有一種偏見。在清代,「夷」已經被統治者改造為一種「界定主權統治邊界」的工具。通俗地說,「夷」表示的只是「籍貫」,是一種純粹的地理概念。所以雍正在解讀《孟子》時把「夷」解釋為「方域之名,自古聖賢不以為諱」,並引孟子的「文王西夷人也,舜東夷人也」的說法證明夷人有德也可以成為聖君。乾隆對於「夷狄」的詮釋也是地域的而非族裔的。
因此,當1852年英國全權公使文翰(Sir Samuel George Bonham)屢次向兩廣總督柏貴抗議照會中「夷」的使用時,柏貴便大惑不解,不知為何這個字會引起爭端。柏貴不知道,文翰閱讀的是經過翻譯的英文版照會,裡面的「夷」字被翻譯成了「barbarian」。所以造成這樣一種情形,中國人對英國人說「夷」字,而英國人聽到是「barbarian」。最糟糕的是,歐洲人習慣將其殖民地的子民叫做「barbarian」,怎麼可以容忍被「野蠻人」稱為「barbarian」呢?在「夷」字里英國人發現了一個被扭曲的自畫像,這對他們來說絕對是一種「傷害話語」。 「夷」字成了「殖民話語邏輯的要害」,關繫到英國「對於大清國和對於整個世界的統治關系」,所以英人才如此嚴厲地廢止。
《天津條約》法律禁令的「意義」在於,它迫使漢字「夷」的所指只能局限在「barbarian」的字義范疇,將「夷」永久地與「barbarian」等同起來。這樣做的結果,便切斷了「夷」字與漢語中其他相關概念的聯系,如西洋、西人。「夷」原有的多元意義消失了,漢字「夷」的生命也從此終止。這個過程所暗示的,是在大英帝國和大清國的對峙中,雙方如何爭奪對中國主權的象徵的和實際的控制,最終以英帝國建立霸權告終。
但是,我們要懷疑的是,雙方圍繞「夷」字的角力是否如作者渲染的這般你死我活?或者,一個「夷」字是否能承受如此之重?劉禾在書中甚至認為:「英國第一次對華戰爭的導火索既不是鴉片也不是貿易平衡。在律勞卑看來,兩廣總督對其傲慢無禮,極大地損害了英國皇家的體面和尊嚴,就應得到懲治。」也就是說,消滅清帝國「夷」的無禮稱呼,比之鴉片貿易的利益,更像是英國發動戰爭的動機。這個認識顯然太具「顛覆性」。
⑻ 二戰如何對待英國,中國被俘士兵,最殘酷當屬中國士兵
揭露日本二戰如何對待英國、中國被俘士兵,最殘酷當屬中國士兵
二戰日本在世界犯下滔天罪行,可謂罄竹難書,這一筆永遠不會被歷史淡化!日本士兵不僅對手無寸鐵的老百姓下毒手,對待戰俘更是不擇手段,包括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愛爾蘭、南非、印度等,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歷史書上並沒有收錄的那段歷史——日本士兵如何殘忍對待戰俘?
先看新加坡。1942年2月14日,駐扎新加波的英軍向日軍投降前一天,日軍襲擊新加坡亞歷山大軍隊醫院,大批醫務人員和病人被屠殺,其中連正在手術的傷員也不曾倖免。1942年2月15日,大批英籍士兵投降,雖然他們躲過戰場的一死,但等待他們是比更殘酷數倍的噩夢,日本士兵藐視《日內瓦公約》,把這些俘虜士兵當做槍靶。據史料記載,那些信奉錫克教的英國士兵並排放在草地上,蒙上雙眼,心臟前貼著編號,供日本士兵練習射擊。
第四種,實驗品。在侵華戰爭中,日本公然違背國際法,在中國研製和使用細菌武器,進行細菌戰,大量殘殺中國軍民。如臭名昭著的「第731部隊」、「第100部隊」等細菌戰部隊。他們把俘虜的士兵和部分老百姓當做實驗品,如活人解剖,細菌實驗等,據悉每年用於試驗的人達400—600人。據不完全統計,從1939年—1945年8月,「731部隊」至少殘害了3000多人。這其中很多都是被俘的士兵。
日本二戰期間在中國以及其他國家犯下錯,當然遠不止這些,他們殘害戰俘的手段也不僅僅是這些,「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通過這些歷史人與事,重拾那段記憶,永遠銘記那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