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東南亞戰場英國損失多少人

東南亞戰場英國損失多少人

發布時間:2022-08-16 14:54:03

⑴ 馬島之戰,英國的損失有多大

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簡稱馬島戰爭,是1982年4月到6月間,英國和阿根廷為爭奪馬島(阿根廷稱"馬爾維納斯群島")的主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結果是阿根廷戰敗,英國獲勝並重新佔領群島。戰爭造成英國死255人(內文職18人),傷777人(內文職18人),被俘210餘人,損失艦船18艘(沉6、傷 12),飛機30餘架,耗資約12億美元以上(一說17多億美元)。

⑵ 英軍損失2000人卻俘敵13萬,義大利軍隊為什麼笑話不斷

1940年5月,隨著納粹德國軍隊開始席捲西歐法國,英法聯軍節節敗退。倡導「綏靖政策」的英國首相張伯倫黯然下台,主戰派丘吉爾在民眾的一片歡呼聲中臨危受命,成為戰時首相,帶領英國軍民開展了頑強的抵抗

敦刻爾克大撤退,預示著英軍徹底喪了在歐洲大陸與德國進行拼殺的空間。面對德國空軍對英倫三島的大轟炸,丘吉爾一面向美國求助,一面苦苦支撐。更讓他著急上火的是,投機分子墨索里尼又在非洲「捅了他一刀」。



當然,在這里還要著重的說一下英軍第7裝甲師,他們以頑強的意志連克3城,取得俘敵7萬的輝煌戰績,被譽為「驍勇的不列顛騎士」。巧合的是,他們和隆美爾的「魔鬼之師」的裝甲第7師同名。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巧合,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和討論。

參考文獻:《二戰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戰》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⑶ 二戰中各國的經濟和人口損失各是什麼

參戰國軍費消耗總額為13520萬美元,再加上財政消耗和物資損失,損失總數達40000億美元。
直接參戰的反法西斯國家和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和財力方面的代價。

戰爭期間,蘇聯、美國、英國軍隊傷亡總人數達1860萬人,蘇聯軍民傷亡達2000萬人,中國軍民傷亡達2000萬人以上;

美國財產損失3500億美元,蘇聯財產損失2000億美元,英國財產損失1500億美元,中國財產損失1000億美元以上。

人口死亡數:

蘇聯2700萬(傷亡累計6000萬)

中國1800萬(傷亡累計3500萬)

德國680萬(軍人470萬,其中在蘇德戰場死亡350萬)

日本234萬(軍人185萬,其中在中國戰場死亡45萬,在太平洋戰場死亡129萬,另有8.3萬被蘇聯紅軍擊斃)

英國及其他不列顛國家 45萬

美國40萬(全部是軍人)

波蘭630萬(基本上都是平民,其中300萬是猶太人)

⑷ 誰能詳細介紹一下英阿馬島戰爭及雙方損失

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馬島),位於南大西洋,東到西經5 7 °4 0 』,西到西經6 2 °,南到南緯5 3 °,北到南緯5 2 °1 5 』之間的海面上。該群島由3 4 6 個島礁組成,總面積1 5 8 0 0 平方公里,總人口約兩千,絕大多數是英國移民後裔。首府為斯坦利港(即阿根廷港)。

馬島距南大西洋與南太平洋之間的要沖航道麥哲倫海峽2 5 0 海里,距阿根廷本土2 7 6 海里,距英國本土7 0 0 0 海里。屬寒帶氣候,島上多沼澤,生物資源貧乏,但戰略地位極其重要,不僅位於溝通南半球兩大洋交通的必經之路,而且漫長曲折的海岸線組成的眾多港灣,構成英國在南大西洋的最重要的基地。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海軍都利用這一基地控制南大西洋的制海權。而近年來,馬島又成為開發南極的前進基地,其地位更顯重要。加上八十年代發現的海底石油,更加劇英阿對馬島主權之爭。

英阿對馬島的主權之爭,由來以久,漫長而復雜。歷史上英阿對馬島的主權曾進行過多次談判。1982年2月雙方在紐約的談判又宣告破裂。阿根廷開始准備以武力收復馬島,並制訂出代號為「羅薩里奧」的行動計劃。

1 9 8 2 年3 月1 9 日,阿根廷一家公司的3 9 名工人來到南島拆除一家舊鯨魚加工廠,工人們出於愛國熱情,在島上升起了阿根廷國旗。英國立即提出強烈抗議。3 月2 4 日,英國原駐馬島的海軍「忍耐」號破冰船,搭載兩架直升機和1 4 0 名士兵,前往南島實施威懾。

3 月2 6 日,阿根廷總統阿爾鐵里下令提前實施「羅薩里奧」計劃,由2 艘驅逐艦,2 艘護衛艦,1 艘坦克登陸艦,1 艘潛艇,1 艘破冰船,1 艘補給船搭載2 個營的海軍陸戰隊組成第4 0 兩棲特混編隊,從貝爾格拉諾啟程前往收復馬島,以1 艘護衛艦,1 艘供應艦搭載2 個排的海軍陸戰隊組成第6 0 兩棲特混編隊,從德塞阿多港啟程前往收復南島,還以1 艘航母,4 艘驅逐艦,1 艘護衛艦,1 艘油船組成第2 0 特混編隊,提供戰役掩護。作戰總指揮為陸軍第5 軍軍長兼馬爾維納斯戰區司令奧斯瓦爾多·加西亞中將。

4 月1 0 日,第4 0 兩棲編隊駛抵馬島。午夜時分,阿軍陸戰隊的偵察小隊在彭布羅克角登陸。次日凌晨,蛙人分隊在約克海灘登陸。六時三十分,阿軍主力在龍克灣登陸,隨即攻佔了機場和港口。八十三十分,阿軍七架C —1 3 0 運輸機運來3 0 0 0 多後援部隊,使島上阿軍總兵力達4 0 0 0 人。九時,馬島的英國總督率所部1 8 1 名官兵投降,阿軍佔領馬島,建立了行政機構,任命梅嫩德斯准將為馬島軍事長官。

阿軍收復馬島的消息傳到國內,群情振奮,數十萬人聚集在總統府前的「五月廣場」,高唱國歌,高呼口號,歡慶勝利。全國十多個政黨一致表示支持政府的行動。總統加爾鐵里的威望達到頂峰。

英國在獲悉馬島被阿根廷佔領後,立即宣布與阿斷交,成立以首相撒切爾夫人為主席的戰時內閣,作為最高決策機構,並制定了以武力為後盾,政治、外交、經濟多管齊下,迫使阿方撤軍,如果阿根廷不屈服,就用武力重奪馬島的戰略方針。

4 月3 日,阿軍第6 0 兩棲編隊在南島登陸,經短促交火,佔領南島,英國守軍2 3 人投降。就這樣,阿軍以傷亡7 人,損失2 架直升機的代價,佔領了整個馬島。隨即向馬島進行緊急運輸,運送大量的援軍和物資。

同一天,英國國會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一次以全票贊成通過以武力收復馬島的決議,任命伍德沃德海軍少將為特混艦隊司令,此人時年四十九歲,畢業於海軍學院,擔任過潛艇艇長、驅逐艦艦長、國防部海軍作戰計劃處處長,機敏果斷,有「海狼」之稱。

4 月5 日,英軍以「競技神」號和「無敵」航空母艦為核心組成特混艦隊,共有3 7 艘戰艦,2 0 架「鷂」式戰斗機,5 8 架各型直升機,3 5 0 0 名海軍陸戰隊。由朴茨茅斯和直布羅陀啟航。正在大西洋的4 艘核潛艇也全速趕往馬島。在特混艦隊一萬三千公里的航程途中,英軍參戰部隊完成了制定作戰方案、戰斗序列編組、戰術演練等一系列准備工作,並根據4 月4 日議會簽發的法令,征租5 8 艘民船,作為艦隊的後勤支援力量,同時對徵用的民船按需要進行快速改裝。如「伊利莎白女王二世」號和「堪培拉」號客輪都改裝為運兵船,「大西洋運送者」號和「大西洋堤道」號滾裝船改裝為飛機運輸船,特別是「烏干達」號客船正載著9 4 0 名學生在地中海航行,接到徵用命令立即在就近港口停靠,讓學生上岸,隨即駛向直布羅陀,僅用三天就改裝為醫院船。英國的這些高效迅速的臨戰准備,奠定了取勝的基礎。

此外,4 月2 6 日,由2 3 艘軍艦、2 0 架飛機、2 0 0 0 名陸軍組成第二梯隊從波特蘭啟航。5 月1 2 日,由1 8 艘軍艦和3 0 0 0 名陸軍組成的第三梯隊從安普頓啟航。

戰爭進程;
4 月7 日,英國宣布對馬島周圍2 0 0 海里實施全面海空封鎖。
4 月1 2 日,英軍的核潛艇最先到達馬島海區,開始執行進行封鎖。
4 月1 5 日,英軍從阿森松島起飛的「獵迷」巡邏機,開始對馬島海域進行空中巡邏。
4 月1 7 日,英軍艦隊到達阿森松島,休整一天,並補充物資,進行實彈射擊,校正了槍炮。同時戰時內閣提出把戰爭控制在爭議地區,不進攻阿根廷本土的原則。並積極展開了外交和政治攻勢,使美國、歐共體等國都表示支持英國,中斷了與阿根廷的軍火貿易,實行對阿的軍火禁運,向英國則提供後勤保障、通訊、衛星情報等便利。
4 月1 9 日,特混艦隊從阿森松島啟程,前往馬島。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4 月2 0 日,由英軍特種空勤團(簡稱S A S )和海軍特別舟艇中隊(簡稱S B S )的特種部隊的成員組成聯合偵察分隊在南島機降。但南島上暴風驟雨的惡劣天氣使英軍損失2 架直升機,偵察分隊無法開展活動,只好無功而返。
4 月2 2 日,十四名S B S 隊員先從C —1 3 0 運輸機傘降在南島北部海域,再換乘潛艇到達距南島約三海里處,最後游上岸,進行偵察,查明了南島上阿軍的兵力、裝備、火力配置,並為後續部隊的登陸選擇了機降地點,還清除了島上的雷區。
4 月2 4 日,由2 艘驅逐艦,2 艘護衛艦組成的先遣隊駛抵南島海域。
4 月2 5 日,南島上的S B S 隊員引導第4 2 陸戰突擊營機降在島上,晚六時,英軍佔領了南島首府格里特維肯港。同一天在馬島海域巡邏的英軍「山貓」直升機發現了以水面狀態航行的阿軍「聖菲」號潛艇,馬上進行攻擊,發射A S —1 2 空艦導彈,並投下深水炸彈,「聖菲」號遭到重創,只好搶灘擱淺,6 5 名艇員棄艇逃生,被英軍俘虜,「聖菲」號後在拖帶中沉沒。
4 月2 6 日,英軍俘虜了阿軍在南島的守島部隊1 5 6 人,英方無一傷亡,重佔南島。使英軍獲得了一個重要的前進基地。
4 月2 8 日,英軍艦隊到達馬島,英國國防部宣布從格林威治時間4 月3 0 日十一時起,所有進入馬島周圍2 0 0 海里禁區的飛機和艦只都將遭到攻擊。阿軍進入最高戒備狀態,在馬島開始實行燈火管制和宵禁。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4 月3 0 日,英軍艦隊完成對馬島海空封鎖的部署。「征服者」號核潛艇發現阿軍1 艘巡洋艦和2 艘驅逐艦組成的艦隊,一面報告指揮部,一面進行跟蹤。
5 月1 日,英軍從阿森松島起飛的「火神」轟炸機和從航母起飛的「鷂」式戰斗機首次空襲馬島。
5 月2 日,經戰時內閣批准,「征服者」號潛艇在2 0 0 海里禁區外3 6 海里處,在1 4 0 0 碼距離上,向跟蹤三天的阿軍「貝爾格諾將軍」號巡洋艦發射三枚M K —8 魚雷,命中兩枚,巡洋艦在四十五分鍾後沉沒,阿軍有3 2 1 人陣亡或失蹤。由於該艦被擊沉,大大打擊了阿軍的士氣,並使得阿根廷海軍主力撤離馬島海域,在整個戰爭期間都龜縮於本土,再未出戰。
5 月3 日,英軍的「山貓」直升機在馬島以北海區,用A S —1 2 「海上大鷗」空艦導彈擊沉、擊傷阿軍巡邏艇各1 艘。
5 月4 日,阿軍「海王星」偵察機發現英軍「謝菲爾德」號驅逐艦,便召喚2 架「超級軍旗」攻擊機前去攻擊,「超級軍旗」採取距海面5 0 米高度超低空飛行以躲避英軍的雷達,在距英艦4 6 公里處突然升到1 5 0 米僅用3 0 秒打開雷達鎖定英艦發射2 枚A M —3 9 「飛魚」導彈,然後急轉彎同時下降到3 0 米返航。英軍發現導彈來襲,艦長只來得及大叫一聲:「隱蔽!」就被一枚導彈擊中,隨即燃起大火,盡管艦上的損管人員竭力撲救達五小時,仍無法控制火勢,艦長只得下令棄艦,英軍傷亡失蹤7 8 人。六天後,「謝菲爾德」號在拖回英國途中沉沒。這艘排水量3 2 0 0 噸,造價達2 億美元的英國最先進的軍艦被擊沉,對英軍的打擊極大,英軍吸取教訓,採取各種措施防範阿軍的導彈攻擊。
5月6 日,英軍十六名S A S 隊員先搭乘潛艇再換乘橡皮舟潛入阿根廷本土的里奧·加列戈斯空軍基地,一舉炸毀阿軍8 架「超級軍旗」,而阿軍總共才不過1 4 架。

5 月7 日,英國又宣布將禁區擴大到距阿根廷海岸十二海里。
5 月9 日,英軍「鷂」式戰斗機擊沉阿軍的「一角鯨」號補給艦。
5 月1 0 日,英軍「活潑」護衛艦擊沉阿根廷「洛斯埃斯塔多斯」號補給艦。
英軍在此期間破譯阿軍密碼,全面掌握阿軍作戰企圖和兵力部署,並綜合「S A S 」、「S B S 」的戰場偵察確定馬島的東島北側聖卡洛斯灣為登陸地點。但是,在福克蘭海峽北口的佩布爾島上的機場,雷達站構成嚴重威脅,為掃清障礙又不暴露登陸企圖。英軍決定派突擊隊消滅佩布爾島的目標,但不作佔領。
5 月1 1 日夜間,八名「S A S 」,「S B S 」隊員摸上佩布爾島進行偵察。
5 月1 4 日夜間,五十名突擊隊員乘三架直升機在八名先遣隊員引導下機降於島上,炸毀阿軍6 架「普卡拉」攻擊機,4 架「T - 3 4 」教練攻擊機,1 架運輸機。隊員中的炮兵觀察組指引「格拉摩根」號驅逐艦的1 1 5 m m 主炮猛轟島上的目標,1 座軍火庫,6 座雷達站均被炸毀。英軍在烈火中乘直升機安然返回,以輕傷2 人的代價取得全勝,掃清了登陸的障礙。

考慮到阿軍在馬島的兵力達1 4 0 0 0 人,而英軍首批登陸部隊至多才1 0 0 0 人,如何以少勝多,只有出奇制勝。為此伍德沃德煞費苦心,大擺迷魂陣。
由「S A S 」 「S B S 」派遣的突擊分隊很早便潛伏上島,在島上英籍居民的掩護下,一面摸清阿軍的布防,一面積極活動,四處襲擾,唯獨對阿軍的指揮部沒有襲擊,主要原因就在於英軍破譯了密碼,阿軍的指揮部成了英軍情報來源的重要途徑。
5 月1 9 日,英軍四支偵察小分隊登陸。
5 月2 0 日,英軍艦隊在馬島西南海域游弋,並派出驅逐艦炮擊岸上目標。還在達爾文港和福克斯灣實施了佯動登陸。將阿軍的注意力全吸引到斯坦利港方向。英軍的突擊編隊兩天前由南島進到馬島東北約2 0 0 海裏海域集結,於登陸前一天的下午,利用不良天氣和夜幕掩護向登陸地區機動,在范寧角附近展開。
5 月2 1 日凌晨三時,S A S 突擊隊作為第一梯隊在范寧角登陸,在先期登陸的偵察分隊協助下,消滅了阿軍約5 0 人的守衛部隊。三時三十分,英軍開始艦炮火力准備。三時四十分,英軍2 艘兩棲攻擊艦,4 艘登陸艦,在聖卡洛斯實施多點立體登陸,未遇抵抗便順利上岸。英軍抓住阿軍夜戰能力差的弱點,爭分奪秒搶運人員、物資,在四小時里上岸2 5 0 0 人,3 2 0 0 0 噸物資。並構築工事,組織防禦,准備迎擊阿軍的反撲。果然,天剛亮,阿軍便出動1 6 架「普卡拉」攻擊機,1 4 架「幻影」戰斗機,猛烈空襲英軍艦隊和登陸灘頭。阿軍飛行員受過美、法、以等國教官的嚴格訓練,技術高,作風猛,戰鬥力很強。面對英軍高炮、導彈和「鷂」式戰斗機組成的防空體系,毫不畏懼,擊沉「熱心」號護衛艦,擊傷驅逐艦1 艘,護衛艦2 艘,輔助艦1 艘。阿軍也付出被擊落1 4 架飛機的代價。英軍頂住了阿軍的反擊,控制了2 0 平方公里的灘頭陣地,還鋪設了可供「鷂」式和直升機起降的鋼板簡易機場,進一步鞏固了登陸灘頭。
5 月2 2 日,阿軍令人費解地按兵不動,給了英軍喘息之機,英軍乘機補充物資,調整部署,並展開了一個「吹管」防空導彈連,組織了完善的防空火力配系。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5 月2 3 日,阿軍出動近百架次飛機,繼續發動猛烈空襲,擊沉了「羚羊」號護衛艦。
5 月2 5 日,正是阿根廷國慶,阿空軍傾全力出擊,全天出動約2 0 0 架次,取得擊沉「考文垂」號驅逐艦,「大西洋運送者」號滾裝船,擊傷1 艘驅逐艦,1 艘護衛艦的輝煌戰績。英軍不幸中的大幸是「大西洋運送者」號上運送的1 6 架「鷂」式戰斗機和1 架「支努干」重型直升機在被擊沉前就飛到了岸上機場。三天來,阿空軍英勇戰斗,給予英軍沉重打擊,但一來飛機性能不及英軍,二來又得不到海陸軍的有力支援,三來由於阿根廷一百多年來沒有戰爭,戰備較差,投下的炸彈有4 0 % 沒有爆炸,所以無法阻止英軍的登陸。而自身損失也高達31架飛機。三天里,英軍上岸部隊已達5 0 0 0 人,灘頭陣地擴大到1 5 0 平方公里,建立起了補給基地,通信樞紐,並在鋼板簡易機場加鋪了鋁合金跑道。
5 月2 7 日,英軍開始發起陸上進攻,兵分兩路向斯坦利港推進。南路以第2 傘兵營為先導,第4 5 陸戰營為後援,沿東南公路,經達爾文港、古斯格林、費茲羅伊灣、布拉夫灣從南面攻擊;北路以6 0 名S A S 隊員為先導,第3 傘兵營,第4 陸戰營跟進,沿道格拉斯、蒂爾灣,直取斯坦利。
5 月2 8 日,英軍攻佔達爾文港和道格拉斯。
5 月2 9 日,英軍攻佔古斯格林和蒂爾灣。
5 月3 0 日,阿軍出動1 架「超級軍旗」和4 架「天鷹」攻擊英軍的旗艦「無敵」號航母,阿軍以2 架「天鷹」被擊落的代價擊傷「無敵」號,但英軍矢口否認。當晚,由「伊莉莎白女王二世」號客輪運送的3 0 0 0 英軍上島。進一步加強了英軍的力量。

5 月3 1 日,北路英軍進抵肯特山,就地布防,等待南路英軍。
6 月1 日,南路英軍也到達肯特山,與北路英軍匯合。阿軍此時採取放棄外圍,集中主力固守斯坦利港方針。英軍在攻佔肯特山和查傑林山完成對斯坦利港的包圍後,並不急於攻擊,而是調整部署,補充給養,派出S A S 和S B A 隊員四處活動,進行戰場偵察,很快查清阿軍以肯特山、查傑林山為第一道防線,以哈里頓山、浪頓山為第二道防線,以無線嶺、欲墜山、威廉山、工兵山一線為主防禦陣地,即加爾鐵里防線,在三道防線之間都布設大量地雷和障礙,只留一條由炮火保護的秘密通道供聯絡之用。伍德沃德了解敵情後,決定投入後續部隊第五步兵旅。該旅轄三個營,A 營是威爾士禁衛軍,B 營是蘇格蘭禁衛軍,該營曾參加二次大戰,在阿拉曼戰役中大敗德軍而名揚天下,C 營是赫赫有名的廓爾喀營,因士兵都是招募的尼泊爾廓爾喀人而得名,廓爾喀人以吃苦耐勞驍勇善戰而聞名,人人身佩廓爾喀彎刀,二戰中他們曾以這種鋒利的彎刀和兇悍的刀法將橫行東南亞的日軍殺得潰不成軍。
6 月7 日,第五旅乘上登陸艦,悄然啟程准備在立夫來島登陸。途經天鵝灣時,旅長威爾遜·摩爾准將發現弗茲羅的阿軍正在撤離,摩爾憑借一名職業軍人的出色直覺,覺得這是一個極佳的機會,便未經指揮部批准,當機立斷命令在僅距斯坦利港1 6 公里的希拉夫灣登陸。這一舉動在戰後被普遍認為是極富主動精神的,由於阿軍的撤離,英軍第五旅3 5 0 0 人順利在希拉夫灣登陸成功。
6 月8 日,阿軍出動大批飛機空襲在希拉夫灣灘頭的英軍,擊沉登陸艦1 艘,擊傷護衛艦1 艘,登陸艦1 艘。阿軍損失飛機1 1 架。但仍無力阻止英軍的登陸。此時英軍在島上的力量已大大增強,共有地面部隊8 0 0 0 人,重炮3 0 門,坦克2 0 輛。
6 月1 1 日,經三天的准備,英軍以「火神」轟炸機和「鷂」式戰斗機進行密集轟炸,同時驅逐艦、護衛艦以艦炮火力掩護,支援地面部隊向阿軍的第二道防線猛攻,第4 5 陸戰營攻佔哈里特山和浪頓山,突破第二道防線,並控制了斯坦利外圍所有制高點。阿軍唯一的反擊就是用岸基A M —3 9 「飛魚」導彈擊傷「格拉摩根」號驅逐艦。
6 月1 2 日,英軍按計劃休整一天。當晚設在肯特山上的無線電監聽小組截獲並破譯馬島阿軍發給總統的密電,獲悉阿軍已無力再戰。摩爾准將決定立即投入預備隊,實施最後一擊。半夜,英軍第五旅B 營、C 營和第二傘兵營,沿S B S 標示出的秘密通道,向阿軍發起全面攻擊。激戰五小時,於6 月1 3 日凌晨五時,攻佔了無線嶺、欲墜山和威廉山,奪取了加爾鐵里防線上的所有要點。

6 月1 4 日,英軍繼續攻擊,阿軍丟棄重武器退入斯坦利港市區。從早晨七時三十分起,英軍集中所有大炮猛烈轟擊,阿軍的大炮剛一還擊,便被英軍用炮瞄雷達和計算機火控系統指引的精確火力所消滅,隨後英軍便全力轟擊斯坦利港內的目標,猛烈的炮擊整整持續了十個小時,英軍共發射了一萬二千發炮彈,幾乎用完英軍所有的彈葯。午後,英阿兩軍達成非正式停火協議。
6 月1 4 日二十一時,斯坦利港內殘余的九千多阿軍投降。至此,戰斗基本平息。
6 月1 5 日,阿根廷總統宣布馬島的戰斗已經結束。英國也宣布阿軍投降,奪回馬島。至此,歷時7 4 天的馬島戰爭正式結束。
7 月中旬,雙方遣返了戰俘。8 月宣布取消海空禁區,恢復正常航行。至此兩國間的敵對行動完全結束,大英帝國取得了完全的勝利。此戰後,時任英國首相的撒切爾夫人被稱為「鐵娘子」,政治威望達到了人生的巔峰。

馬島的失敗還導致阿根廷國內矛盾激化,總統加爾鐵里和海、空軍司令等高級將領被迫辭職,次年文官政府經大選上台後,又把發動戰爭的主要軍事領導人送上軍事法庭受審。

戰爭中,英軍死亡2 5 5 人,傷7 7 7 人,被俘2 1 0 人。損失飛機3 7 架,其中「鷂」式8 架。被擊沉驅逐艦2 艘,護衛艦2 艘,登陸艦1 艘,滾裝貨船1 艘,被擊傷驅逐艦4 艘,護衛艦1 1 艘,登陸艦2 艘,掃雷艦1 艘。耗資1 7 億美元。阿根廷死亡1 0 0 0 人,傷1 3 0 0 人,被俘1 1 8 0 0 人。損失飛機1 1 7 架。被擊沉巡洋艦1 艘,潛艇1 艘,偵察艦1 艘,補給船2 艘,巡邏艇1 艘。被擊傷軍艦6 艘。耗資3 2 億美元。加上美國和歐共體經濟制裁所造成直接、間接經濟損失共達數十億美元。

⑸ 希特勒讓日本攻列印度,英國一戰擊潰10萬日軍,這是為什麼呢

日軍主力陸軍部隊都在中國大陸這邊,被擊敗是正常的。海軍不就把英軍擊敗了嗎?

⑹ 請問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陸軍在中國戰場傷亡有幾百萬在東南亞戰場傷亡多少萬

根據《日本陸海軍事典》引用的日本厚生省援護局1956年3月調查數據,從1937年7月7日到1945年8月14日(「蘆溝橋事變」到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前),日軍戰死的185萬人中,在中國(不包括東北)戰死40.46萬人(與上述數據一致),在「滿洲」(即中國東北)戰死2.65萬人,在緬甸戰死16.2萬人。也就是說,在八年的侵略戰爭中:日軍在中國戰場被擊斃40.46萬人,約佔22%;
再看東南亞:日軍在緬甸戰死16.2萬人,除去中國遠征軍擊斃日軍1萬多人外(),約15萬人主要系英軍擊斃,佔8%。在太平洋戰場被美軍擊斃的日軍為125萬人,佔67%。換言之,二戰中2/3的日軍系被美軍擊斃,美國毫無疑問是戰勝日本的頭號主力。

⑺ 跪求二戰的各國經濟、人員等損失統計!

對於中國是鞏固政權,提高了國際地位;對於美國來講,是其戰爭政策受到重大挫折,有利於世界和平;而對於朝鮮來說則意味著長久分裂。

以下主要談對解放軍的影響

抗美援朝對解放軍的影響~ 7月27日,中朝聯合司令部發表戰績公 報。公 報稱:
自1950年6月25日至本日止,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共斃傷俘敵1093839名,其中美軍397543名,擊落擊傷和繳獲敵機12224架,擊毀擊傷和繳獲敵軍坦克3064輛,擊毀擊傷和繳獲敵軍各種炮7695門,擊沉擊傷敵軍艦艇257艘。

其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創造的戰績為:

斃傷敵671954人,俘敵46088人,勸降435人,共計718477人,其中美軍290000餘人;擊毀擊傷敵坦克2006輛、汽車3165輛、裝甲車44輛、飛機10629架、各種炮583門;繳獲敵坦克245輛、汽車5256輛、裝甲車51輛、飛機11架、各種炮4037門、各種槍73262支(挺)。

這是一個豐碩的戰果。

在長期的革 命 戰爭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戰果統計方面的嚴肅性是有口碑的,即或是對手,也常有稱道之語。孟良崮戰役攻佔孟良崮後,因清點戰果時發現了尚有萬餘人漏網,粟 裕即令部隊重新投入戰斗,方將國 民 黨 軍整編第七十四師和整編第八十三師一部全殲,就是一例。在軍委作戰局工作過的張清化、雷英夫等老同志也回憶說,當時毛 澤 東、周恩來等軍委領導對統計的准確性非常重視、非常仔細、非常認真。
淮 海 大 戰時曾 為殲滅黃 維 兵 團的騎兵究竟是一個營還是一個團就不厭其煩地往返電報與參謀人員反復核實。畢竟這關繫到對戰場形勢的基本估計,也必須認真核實。
然而在朝鮮 戰場上,雙方大多數時間都處在陣 地 戰狀態,任何一方絕對控制戰場或繳獲對方全部擋案的情況都很少,除俘虜人數外,對對方的殺傷數字只能靠估計和推測。在使用遠射程攻擊武器時尤其如此,所以雙方對戰果統計數字出現誤差都是難以避免的。
筆者認為,中朝軍隊對殲滅美軍的估計數字可能偏高,美軍當時雖然先後有120餘萬人參戰,兵力最高時亦有58萬之多,但在朝保持的地面部隊人數最高時也只有40餘萬人(韓軍最高兵力達到64萬餘人)。而對韓軍的估計數字可能偏低,韓軍不易捕捉,敗陣後即化裝四散奔逃,往往統計數低於其實際損失數。戰爭初期尤其如此。

中國人民志願軍也付出了重大的傷亡。

自1950年10月25日參戰至1953年7月27日停戰,中國人民志願軍共陣亡114000餘人,醫院救治戰斗和非戰斗負傷的傷員383000餘人次,其中救治無效致死者21600餘人,去掉傷員因第二、第三次負傷而造成統計上的重復數字和救治無效死亡以及非戰斗負傷者,故最後確定的戰斗傷亡減員總數為366000餘人。
除傷亡減員外,志願軍還有29000餘人失蹤,失蹤者中除在美方戰俘營中的21400餘人外,尚有8000餘人下落不明,估計多已在戰地或在被俘後死亡。
如此可以確定,加上失蹤,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共計戰斗損失390000餘人。
除戰斗損失外,醫院還收治過患病住院的軍民450000餘人次,其中病亡者13000餘人,加上陣亡、因傷救治無效死亡等明確死亡者和失蹤後估計已死亡者,在整個抗 美 援 朝戰爭中,中國 軍民因各種原因死亡的人數在1 5 6000餘人左右,這是一個巨大的犧牲。
加上朝鮮人民軍的傷、亡、失蹤數字,中朝軍隊共付出628000餘人的兵員損失代價。
在戰爭中,中國 軍隊共消耗各種物資560萬噸,其中彈葯一項即達25萬噸,開支戰費62億元人民幣。中國 軍隊共戰損坦克9輛、飛機231架、各種炮4371門、各種槍87559支(挺)。對於一個新生的國家來說,這是一個相當昂貴的支出。
為了最寶貴的獨 立、自 主和國 家 安 全環境,這個支出,值!

聯合 國 軍的數字與中朝方的統計大相徑庭,而且前後不一。

1953年10月23日,美聯社曾發表了一個數字,稱聯合 國 軍方面的傷亡和失蹤/被俘總數為1474269人,其中美軍戰斗傷亡及失蹤人數為144360人。
1957年,在朝鮮戰爭中曾擔任過美步兵第七師師長、後來又先後擔任過美國遠東戰區司令官、美國陸軍參謀長、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的萊曼.蘭尼茲爾上將曾在漢城對此說予以認同。但韓國方面後來聲稱,這個數字包括平民的傷亡。

韓國 軍隊報出的戰損數字最為混亂。
根據美聯社公開的數字,韓國方面共損失1312836人,其中陣亡4 1 5004人,傷殘425868人,失蹤459428人,被俘12536人。
而1976年韓國國防部戰史編寫委員會出版的《韓國戰爭史》則聲稱,聯合國 軍方面的傷亡及失蹤/被俘數字是1168160人。而韓國 軍隊的損失為984400餘人,其中陣亡227800餘人,負傷717100餘人,失蹤43500餘人。
這個數字與中朝方估計殺傷韓軍的數字相差不算太遠。但韓方另外的資料聲稱這其中包括非軍事人員的傷亡數字。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徐焰大校認為,細究起來,韓國方面承認的最低的軍人戰斗傷亡約為30餘萬人,失蹤10萬餘人,失蹤人數中作為戰俘遣返者僅7800餘人。
戰爭期間,韓軍曾多次陷入整體性混亂,其統計數字水分很大。美國 軍方的數字雖然也有過變動,但相對來說前後比較一致。

據美國方面近年的數據統計,在整個戰爭中,美國 軍隊共計陣亡33629人,其他原因死亡20600餘人,負傷103248人,被俘後遣返3746人,另外尚有8142人失蹤,估計也只好歸於死亡一類。共計損失169300餘人。
戰史專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徐焰大校認為,相對於韓國 軍隊來說,美國 軍隊這個統計數字要更可靠一些。按美國的國家體制,在死亡人數上不太可能出現大的差錯,否則如果有人沒有列上陣亡名單,刻上朝鮮戰爭美軍陣亡將士紀念牌,那麼死者家屬肯定會折騰,一折騰,輿論界掀起的軒然大波會讓合眾國政府極為難堪。
筆者與徐焰教授持相同看法。不過對於美軍的傷者數字,筆者認為或有偏低之嫌,按常規戰爭的一般規律,傷與亡的比例大致符合一比三的統計概率,而美軍的戰場救護條件較好,傷者所佔比例似應更高,中國 軍隊戰場救護條件遠不如美軍,傷者比例似應更低。

其它國家軍隊損失情況為:

英國:陣亡710人,負傷2278人,失蹤1263人,被俘766人,共計5017人。
土爾其:陣亡717人,負傷2246人,失蹤167人,被俘217人,共計3349人。
澳大利亞:陣亡291人,負傷1240人,失蹤39人,被俘21人,共計1 5 91人。
加拿大:陣亡309人,負傷1055人,失蹤30人,被俘2人,共計1396人。
法國:陣亡288人,負傷818人,失蹤18人,被俘11人,共計1135人。
泰國:陣亡114人,負傷794人,失蹤5人,共計913人。
希臘:陣亡169人,負傷543人,失蹤2人,被俘1人,共計7 1 5人。
荷蘭:陣亡111人,負傷589人,失蹤4人,共計704人。
哥倫比亞:陣亡140人,負傷452人,失蹤65人,被俘29人,共計686人。
衣索比亞:陣亡120人,負傷536人,共計656人。
菲律賓:陣亡92人,負傷299人,失蹤57人,被俘40人,共計488人。
比利時、盧森堡:陣亡97人,負傷350人,失蹤5人,被俘1人,共計453人。
紐西蘭:陣亡34人,負傷80人,被俘1人,共計1 1 5人。
南非:陣亡20人,失蹤16人,被俘6人,共計42人。
日本:陣亡數人,被俘1人。
以上合計,其它國家軍隊兵員損失約為17200餘人。

幾方面數字匯 總,在整個朝鮮戰爭期間,聯合國 軍方面所確認的最低人員損失統 計數字是:聯合 國 軍的人員損失在58萬人以上。而這個數字中,估計由中國 軍隊造成的損失佔2/3以上,也就是38萬人以上。
也就是說,即使按聯合國 軍方面承認的最低統 計數字,中國 軍隊與聯合 國 軍的人員損失也大致相當。這在聯合 國 軍火力強度高於中國 軍隊十多倍,技術條件又遠遠超過中國 軍隊的情況下,僅就傷亡對比來看,中國 軍隊具有出色和高超的戰斗效能,則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這一點,與中國 軍隊交過手的美軍將領們是承認的。

聯合 國 軍方面宣布在戰爭中 共殺傷中朝軍隊142~1 50餘萬人,其中包括中國 軍隊92~100餘萬人。這個數字是根據美軍戰 場指 揮 官的觀 察報 告累 加而得到的,水分極大,大大地高 估了自身的戰果,也直接誤 導了第八集團軍司令官和聯合國 軍總司令對戰 場形 勢的基本估計。聯合國 軍司令部一再低估中國 軍隊前線兵員數量,屢 屢發起屢 屢碰 壁的攻 勢,與此有很大關系。

中國 軍隊雖然前後有190餘萬人的建 制部隊先後入朝 輪 戰,並在戰爭中陸續補充兵員50餘萬人,但在朝最高兵力為135萬餘人,其中還有近2/5的兵力是屬於傷 亡概 率相對來說很小的東西海岸守備部隊或後方勤 務、鐵 道、工 程 部隊,不可能在承 受聯合國 軍如此巨大的殺 傷之下,還能守住一條穩 固的戰線,並把進 攻發 展到 聯合國 軍陣地的防禦縱深。
至於中國 軍隊的被 俘數字,那是經過逐個清 點,還是准確的。
在戰爭中, 美國 軍隊共消耗作戰物資7500餘萬噸,是中國 軍隊的13倍,其中彈葯一項即達330萬噸,也是中國 軍隊的13倍;開支戰費200億美元,是中國 軍隊的8倍。這個花費,僅次於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消費。的確是世界首富,大方,闊綽,奢侈。也很浪費。

當年抗美援朝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因為,這場戰爭實在是留給了後來的中國人太多享用不盡的財富。
——整整50年前,我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一舉將十六個國家的聯軍擊敗在鄰國的土地上,以無可爭議的勝利宣布了自己的強大,徹底奪回了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上應有位置。如果說建國前的國內戰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之戰,那麼朝鮮戰爭便是新中國不折不扣的「立國之戰。」
歷史,再一次證明了毛 澤 東的遠見卓識,包括毛 澤 東自己也沒有想到,抗美援朝竟取得那麼多那麼大的勝利,一百多年來猶如一盤散沙的中國人面對強敵煥發了空前的團結。因為戰爭的勝利,國內民族凝聚力空前高漲,外交上國際威望空前提高,軍事上則一掃人人可欺的百年弱國形象。打出了一個世界軍事強國;連經濟上也因為人民奮發圖強,友邦大力支援而迅速恢復。
例如在永垂共和國史冊的「清長大捷」勝利之時,正值中國著名經濟學者馬寅初在東歐參加「保衛世界和平大會」,直到晚年馬寅初還激動地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志願軍收復平壤的消息傳來,幾千名世界各國與會代表邊鼓掌邊高呼「毛 澤 東萬歲!」、「新中國萬歲!」,時間竟長達十餘分鍾,實為國際會議中極其罕見的景象……
李峰先生在他的著作《決戰朝鮮》中是這樣描述當時的情形的——從鴉片戰爭開始就沒有正眼看過中國人的日本人感到的震撼可能最大,「支 那」這個蔑稱從「清長之戰」起一夜間在日本大眾的口語中消失,連沈陽戰犯管理所的日本戰犯也是在此之後才開始真心實意地接受改造……

整個西方世界也震驚了,打敗十六國 聯 軍的國家竟是不久以前的「東 亞 病 夫」!
美國人說得最直接:「美國傳統的理想和正義觀被中國的大軍粉碎了,美國人大概從未受到過如此嚴重的創傷和挫折!」東方通麥克阿瑟沉痛地發現自己的中國知識旦夕間全部過時了:「必須從這樣一個觀點來看待這個問題,在完全新的情況下,和一個具有強大軍事力量的、完全新的強國進行一次完全新的戰爭!」

美國從此承認新中國是一個巨人……

對這場大捷評價最精當的是英國牛津大學大戰略學家羅伯特·奧內爾。戰爭結束幾十年後,他在自己所著的《清長之戰》中寫道:「中國從他們的勝利中一躍而為一個不能再被人輕視的世界大國……如果中國人沒有於一九五零年十一月在清長戰場穩執牛耳,此後的世界進程就一定不一樣。」

這是一場改變世界和歷史的戰役,中國人大勝!

當時,中國人民最興奮。出兵的消息終於不再保密了,大捷的喜報讓無數中國人流下了熱淚。天安門廣場徹夜狂歡。中國舉國上下都在狂歡。中國人沒有理由不狂喜……僅僅五十年前,兩萬多人的八國 聯軍打敗了擁有兩百萬軍隊的清政府,闖進中國首都,逼得中國的皇帝、太後「狩獵西安」;僅僅五年以前,日本軍隊還在橫行中國本土大江南北……
一百年間飽受各式各樣強盜欺凌,被別人闖進家裡狠打的中國人民簡直不敢相信,新中國成立才一年,中國的軍隊竟能主動迎戰殺出國門,十來天就在鄰邦的土地上將十六個國家的幾十萬聯合國 軍殺退了四百公里!普通人民徹底信服了毛 澤 東在天 安 門城樓上所說的「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那句宣言不是一句空話,中國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空前高漲。從此,曾是一盤散沙的中國民高度凝聚在一起,向著無數個新的目標發起沖擊,國內的反動勢力則偃旗息鼓……

中國的新紀元開始了。(見李峰先生的著作《決戰朝鮮》)

除此之外,這場殺出國門的戰爭也極大地提高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鬥力。
如,朝鮮第三次戰役時,李奇微因決戰失利,決定棄守漢城。
對於當時的混亂場面,李峰先生是這樣寫的:「一批批士兵緩緩擁過漢江橋,龐大得看不到邊的機械化部隊從江面上的浮橋上慢慢馳過,重型武器將浮橋壓入了冰層下的江水……李奇微的心都提到了噪子眼。『中 共 軍只要用重炮轟幾下,第八集團軍就完了!』
韓先楚就站在離李奇微不遠的地方,他知道敵軍正在潰退,他已經下令全力追擊,十幾萬的美軍就擠在那座橋上啊……只要有大炮,哪怕一門都行,然後對著漢江橋轟上一陣……唉,一門都沒有,炮兵跟不上來……他的軍隊只能像人類最原始的軍隊那樣赤著腳在雪地里奔跑……韓先楚狠狠跺了跺凍得鐵硬的泥土……」
而打到後期的「金城戰役」時又是怎樣一副情形呢?
李峰先生這樣寫到:「一九五三年七月十三日夜九時,濃雲低垂,天地間一片昏暗,天氣悶熱得讓人窒息。中國 軍隊一千零九十四門火炮在一片沉寂中突然齊聲怒吼。東起北漢江,西至下甘嶺,幾十里的敵軍陣地上濃煙滾滾,鉛色的陰雲被映成一片紫紅。短短二十八分鍾內,一千九百噸炮彈在被傾瀉到南韓首都師、三師、六師、八師陣地上。
二十八分鍾內發射一千九百噸炮彈,這是戰爭初期中國 軍隊根本不敢想像的事。這是中國 軍隊在抗美援朝中規模最大的一次炮擊,也是中國 軍隊第一次占據了戰役地面火力優勢。此次炮擊的重點方向,中國 軍隊火炮密度達到每公里正面一百二十門左右,密度達到了二戰中打得最激烈的蘇德戰場上的一般標准。《美國第八集團軍簡史》記辭:『令人難以置信的大量炮火在頭上呼嘯,在呼嘯中,他們前赴後繼攻擊這個地區的大 韓 民 國防線。在共 軍的猛攻下,前哨陣地一個接一個被打垮了。』
中國戰史記載:『敵集結位置打成了一片火海,活像鋼廠剛出爐的鐵水,灌滿了山溝、平地,頃刻間,敵人化成了骨灰和烤肉……』
美軍基里上尉這樣描述道:『我們被打得落花流水。我身邊的無線電員和中士都陣亡了。而我連前往增援的六連也只剩下十幾個人。那裡根本沒有藏身之地,中國兵發射的迫擊炮彈每秒鍾一發,可怕極了。』」
同時,中國 軍隊正在從體制上由國內戰爭比較原始的軍隊組織系統向現代化軍隊結構過渡,並破天荒地開始組織步、炮、坦、工諸兵種協同戰。而且,僅僅兩年時間,中國空軍也白手起家,將殘酷的朝鮮戰場作為訓練基地,神話般地從一個航空兵師、幾十架作戰飛機發展到擁有二十三個航空兵師、近三千架飛機,其空戰的實力僅次於美蘇;以讓人眼花繚亂的速度從一百多支各國空軍中的倒數位次躍居世界空軍第三位。
現在,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沒有朝鮮戰爭,我們的軍力絕對提高不到這么神速。

⑻ 讓日本攻列印度的希特勒,英國擊潰10萬日軍,這是為何

希特勒讓日本攻擊印度是想要讓日本將東南亞戰場徹底拿下,希特勒自己牽制美蘇,希望能夠扭轉戰爭局勢。但是希特勒顯然是太看起的日軍了,因為當時日軍轟炸了美國的珍珠港,美國和英國對日本實行了經濟封鎖戰略,導致日本的石油一直供應不足,前線部隊的補給品根本沒有辦法送達。

越到後面日軍就越難受,因為長期沒有補給,日軍只有餓著肚子和敵人戰斗,因為長期和屍體待在一起,日軍很多人都患有疾病,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全部都痛苦的死去,最後日軍沒有辦法只有從印度戰場撤退,最後牟田口廉回到日本後也被革職。

閱讀全文

與東南亞戰場英國損失多少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海灣國家和伊朗不和 瀏覽:982
如何理解中國道路1000字 瀏覽:702
越南生蚝一般多少錢 瀏覽:424
印度口罩庫存多少 瀏覽:36
去越南辦健康證需要多少錢 瀏覽:497
伊朗怎麼惹美國了 瀏覽:384
越南首都是哪個人的名字命名的 瀏覽:749
越南掏耳朵服務多少錢 瀏覽:40
看中國如何超越世界 瀏覽:882
為什麼罵印尼 瀏覽:300
義大利2000gs美白針怎麼樣 瀏覽:414
印尼指紋怎麼算有效 瀏覽:476
新型肺炎越南有多少人死亡 瀏覽:735
越南紅旗的名稱叫什麼 瀏覽:843
伊朗的盟友國是哪個國家 瀏覽:472
義大利u型扣是什麼 瀏覽:771
義大利美術專業哪個好 瀏覽:440
義大利哪裡包多 瀏覽:166
我住在英國很久了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536
在哪裡能買到印度榴槤 瀏覽: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