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遠東危機
在以1931年「九·一八」事變為始和以1933年3月日本退出國聯為終的遠東危機時期,英國是「唯一在遠東擁有較大利益的歐洲國家」〔(1)〕,對遠東時局的演進有著重大影響。在危機的全部過程中,英國始終立足於維護其在華利益的立場,以帝國主義的目光審視著事態的變化,以殖民主義的口吻對危機加以評價。由於缺乏與日本抗衡的力量,英國只能求助於外交手段和輿論工具,執行著一條以防日、限日和避免與日發生軍事沖突為主要內容的政策。《李頓調查報告》是這一幾經變化的政策的最終體現。本文的主題便是對危機後期英國所持政策的探討。
(一)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在中國東北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並不斷擴大事態。英國完全清楚,事件是日本「軍部或滿洲司令官(即關東軍司令官)所為」,日軍「仔細從事密謀和隱蔽的計劃似乎是明顯的。」〔(2)〕英國駐國聯代表塞西爾在一份備忘錄中指出:「不容置疑,一個保護國是東京軍部的既定政策。」〔(3)〕然而,由於英國在華利益主要分布在長城以南地區,特別是在長江中下游流域,而在東北的利益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日本的侵略活動未對英在華利益構成威脅和壓力。因此,親日傾向頗為明顯的英國政府認為:「英國在滿洲的利益明顯少於(英國)與日本保持坦誠關系的益處。」〔(4)〕再有,當時英國在遠東的軍事實力不足以同日本對抗,以及歐美列強對日本的行徑都持不過問的態度,「沒有人有絲毫想要在貓脖子上系鈴鐺的念頭。」〔(5)〕,因而,英國對事變持消極的「不幹涉主義」政策,〔(6)〕避免捲入糾紛,特別是防止引起日本對英國的不滿。英國外交部訓令駐外使節「特別不要首先對任何一方(指中日)提出抗議。」〔(7)〕其具體的作法就是英國利用受它操縱的國聯,敷衍中國的呼籲和國際輿論。英國此舉是對日本的姑息,客觀上起到了放縱日本的作用。
10月26日和28日,日本提出要與中國進行直接談判,並附有5個條件,以不談判就不撤軍相威脅。而中國則提出先撤軍後談判。人所盡知,按照日本的條件進行中日談判「將是中國同爬在自己背上的老虎談判,」但英國卻努力試圖促成談判。〔(8)〕國聯遂通過決議,主張中日直接談判。英國估計到國聯在談判問題上不會有所作為,只能以「表示遺憾」而告終。為了應付國際輿論,英國借日本提出要求國聯派一調查團到東北「調查」的建議之際,操縱國聯。於12月10日,在國聯行政院會議上通過了派調查團到中國東北進行「調查」的決議。日本的本意旨在阻止國聯通過制裁它的決議,並用拖延時間的方式,以造成侵佔東北的既成事實。而英國則隨機應變,藉此掩飾外交上的失敗和被動。英國預料,調查工作需要6-9個月的時間。屆時,雙方情緒會冷靜下來,風波會自行平息。這就是李頓調查團的由來。英國又一次姑息了日本。
在中國東北的得手,使日本的野心急劇膨脹,為了轉移國際上對其強占東北的視線,並取得進攻中國內地的新基地,迫使國民黨南京政府屈服,1932年1月28日,在上海,日本借所謂「日本和尚事件」,挑起了「一·二八」事變。日本在本不屬於其勢力范圍的上海的侵略活動「將改變長江流域的全部形勢,」並首先直接威脅到英國在華利益,這使英國大為震驚。英國政府已明確意識到日本的「冒險政策遠遠超出了我們迄今為止所估計的那樣。」〔(9)〕1月29日,英國外交大臣西蒙致信首相麥克唐納:「我在思想上已不懷疑日本正在推行一個野心勃勃的計劃,如同它們在滿洲一樣。」〔(10)〕外交部遠東問題顧問普拉特預測:「如果日本繼續未受到抑制,英國將被迫從遠東全部撤出。」〔(11)〕
根據其實力,英國在中國的唯一目的是盡可能通過外交途徑遏制日本在華東地區的侵略擴張,防止英國在華利益受損。為此,英國推行「積極的和解政策」〔(12)〕,採取了較前強硬的方針和一系列積極主動的措施,由「非常出色的中國事務問題專家」〔(13)〕蘭普森領銜出面,在中日之間進行斡旋和調解,終於促成了《淞滬停戰協定》的簽定。英國主動而積極的干預是「一·二八」事變得以平息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英國將它視為一大外交勝利。
(二)
《淞滬停戰協定》簽訂後,上海局勢逐漸穩定下來。7月17日,駐滬日軍「已根據停戰協定,完成了撤退」,〔(14)〕長江中下游的緊張氣氛終得緩和。在這半年多時間里,日本借上海事變轉移了國際輿論的注意力,贏得了時間,基本完成了在中國東北的侵略擴張。因而,如何對待日本侵佔中國東北再次成為英國遠東政策所面臨的中心問題,它關繫到中國乃至遠東的局勢是否能夠穩定。「一·二八」事變時日本的所作所為對英國產生了強烈震撼,「在遠東,由於來自日本而不是其他國家的惡意,使我們損失慘重。」〔(15)〕「(日本)對於英國在遠東而言,有一種真正危險。」〔(16)〕日本已成為威脅英國在華利益的勢力,並危及著英國在遠東的既得利益和維系亞太地區和平的華盛頓體系。這迫使英國採取謹慎和認真的態度對待事態發展,積極謀求東北地區局勢的穩定,防止日本再次進入中國內地。
在對待日本侵佔東北這一問題上,英國仍站在殖民主義的立場上,認為東北是日本的勢力范圍,是日本的「生命線」,強調東北問題的「復雜性」。外交部遠東事務副次官威利斯利寫道:「以法律根據來裁決目前日本在滿洲的條約權力的發展是困難的。」〔(17)〕因為,他們認為,日本在中國東北的侵略擴張是違背和踐踏國際公約的,但從經濟和物質上講,日本卻「有利於」該地區的發展。而且,英國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認為日本實際上已控制了東北,還扶植了一個傀儡政權,因此,擬在東北恢復「九·一八」事變以前的狀態已是不可能的,日本「將在滿洲取得勝利,就象它在朝鮮那樣」。〔(18)〕英國還認為:「只要它能避免,日本不會打算同西方決裂。」〔(19)〕但是,英國也清楚地看到,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廣泛的憤怒。在國聯,許多中小國家紛紛抨擊日本,要求國聯對日實行制裁;「各國的民主力量不約而同地發出反對日本,聲援中國的呼聲;在中國,反日愛國運動此起彼伏。蘭普森電告西蒙:「如果我們在任何方式上寬恕了非正義或庇護日本,其影響是相當可嘆的和世界范圍的。」〔(20)〕這種影響「可能會導致英國在國聯陷於左右為難的被動地位」,以致英國對國聯的控制力的被削弱和在中國出現反英運動。英國對1927年中國的反英運動記憶猶新,尤其是對抵制英貨的斗爭手段。另外,英國不願看到東北被日本獨吞,因為,這違背了英國所支持的「門戶開放」原則,會使東北的大門對英國關閉起來。因此,「為了生死存亡的主要利益,我們必須繼續進行調解。」〔(21)〕這時的「調解」已不同於以前,是面對長城內外的現實和英國在華利益的安危,採取謹慎和有效的外交措施,維持現狀。普拉特頗有權威性地說:「無法根據純粹的司法原則,找出永久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必須拋開理論上的主權而面對現實。」〔(22)〕
鑒於遠東的現狀,英國制定相應政策的原則是「既不激怒日本,也不放棄與中國的友誼」,扮演「維持和平的平衡力量」。〔(23)〕由於「日本確有足夠的力量來公開反抗世界,而且,不會有任何國家為了達到限制它的目的而准備戰爭。」〔(24)〕因此,英國政府認為:一方面「我們必須避免處在(與日本)對抗的位置上,要保持處在道路的中間部位。」〔(25)〕另一方面,雖然,中國的國民黨政府及其軍隊無心也無力抗戰,共產黨及其武裝力量又被圍困在湘贛閩等地而無法開赴抗日前線,但是,在遠東地區,中國仍是一股打擊、抵禦和牽制日本的強有力的力量,並有可觀的潛力。除了正在全國蔓延並因得到世界廣泛支持的抗日愛國運動外,在經濟貿易上,中國的抵制日貨運動對日本的打擊也是十分沉重的。再有,中國政府及社會都在不同程度上希望英國等列強出面干預,阻止日本的侵略擴張,所以,如果英國袖手旁觀或過於偏袒日本,勢必導致中國因失望而遷怒英國。英國外交部官員認識到,只有促進同中國的聯系,英國才能維持在遠東的影響。〔(26)〕
在這種情況下,平衡原則成為此時英國遠東政策的基調。〔(27)〕在執行過程中,英國仍不直接出面,而是在幕後操縱國聯代為行事。西蒙把英國的行動方針歸納為:「(1)相信國聯並在可能的情況下與其一致行動;(2)在將會招致與日本嚴重對立但又沒有必要的情況下,不要起帶頭作用;(3)公平地對待中日;(4)努力將日本留在國聯中。」〔(28)〕12月13日,普拉特在備忘錄中,就英國在國聯中奉行的原則寫道:「英國代表應避免處在一個突出或主導的地位,」並強調:「英國政府……的原則是……在雙方的爭議中,保持與他們的傳統友誼並盡量最大能力在遠東恢復和諧的國際關系。」〔(29)〕
(三)
英國在推行其政策時,首先遇到的問題是如何對待偽滿洲國。日本一再揚言:「滿洲問題的解決辦法在於承認滿洲國為自治的國家,」〔(29)〕並以退出國聯為要挾。對此,英國完全清楚,如果承認偽滿國。就等於公開支持日本的侵略擴張。在國際上,這會被視為踐踏了《九國公約》等國際條約,有損於英國的名譽和形象;在中國,則必將引起中國政府和人民的強烈反對,導致英國在華利益受損。對於偽滿洲國,英國清楚:「作為傀儡的溥儀絕對沒有力量,……日本的當務之急是要鞏固它(偽滿洲國)在滿洲的地位,而總的計劃是要把它變成如同朝鮮一樣的國家。」〔(31)〕假如英國滿足了日本的要求,無疑是承認了東北為日本的殖民地,其結果將會使英國等列強無法在東北推行「門戶開放」政策,致使日後不能將自己的勢力擴展到東北。因此,英國的對策是以《九國公約》中維護中國領土完整的條款為由,反對東北「獨立」,要求取消偽滿洲國;在建議在確認中國對東北的主權的前提下,允許東北自治和承認日本在東北的特殊地位。
英國想乘日本尚未在外交上正式「承認」偽滿洲國之際,竭力勸阻日本「承認」偽政權,盡管英國明白「日本政府對滿洲國的承認不可能被拖延很長時間」。〔(32)〕9月15日,日本拒絕了英國的要求,在外交上「承認」了偽滿洲國。英國的第一個嘗試失敗。
李頓調查團是英國推行其政策的重要工具。調查團的活動完全處在英國的操縱下。3月14日,李頓調查團由日本抵達上海。15日,威利斯利指示蘭普森將英國的政策和主張轉告李頓。〔(33)〕為了防止李頓受國聯反日情緒的影響,9月21日,西蒙致電勸告李頓在返回英國的途中,不要在日內瓦停留。〔(34)〕
10月3日,由國聯頒發的《李頓調查報告》(下簡稱《報告》)〔(35)〕貫穿著英國「面對現實」的「平衡原則」。《報告》除了序言和緒論外,共有10章,洋洋18萬字,另附有委員會專家所作的9篇特別研究報告。它出於為了堅持「門戶開放」原則而維護中國領土完整的目的,承認了若幹事實。《報告》指出:承認中國對東北三省的領土主權,「東三省為中國之一部,此為中國及列國共認之事實」,指責日軍未經宣戰強占東北,「使其與中國分離而宣布獨立,事實俱在。」在中日爭端問題上,雖為日本辯解,認為中日雙方斗爭的性質「屬於經濟性質」,「至關於經濟絕交(即抵制日貨)之方法,調查團聲明非法舉動當所不免」、「雙方抗爭各有是處」等等,但確定「九·一八事變」是日本所策動,「日方系抱有一種精密預備之計劃」,「一九三一年九日十八日夜,該項計劃曾以敏捷准確之方法實行之」。其行為「實亦不足以證明軍事行為之正當」。對於日方的「自衛」之說,「調查團……予以擯斥」,稱「是晚日方之軍事行動,不能視為合法自衛之辦法。」關於偽滿洲國,《報告》認為它是日本扶植起來的傀儡政權,因為「現在之政權,不能認為由真正及自然之獨立運動所產生。」「……『滿洲國』之構成……最有力之兩種分子,厥為日本軍隊之在場及日本文武官吏之活動,……若無此二者,則『新國』決不能成立也。」對於偽滿洲國,「一般華人均異其趨」,認為它是「日人之工具而已」。
在關於中日之爭的解決原則及措施的內容中,《報告》的觀點完全秉承了英國的主張。它認為,在中國東北應該正視現實狀況,「……如僅恢復舊狀並非解決辦法。……恢復原狀,亦徒使糾紛重現,是僅就該案全部之理論方法著想,而未顧及局勢之真相者也」;主張取消偽滿洲國,「維持及承認滿洲之現在政體,亦屬同樣不適當,……此種解決辦法與國際義務之主要原則不合,並與遠東和平所系之兩國好感有礙,且違反中國之利益,不顧滿洲人民之願望,……日後是否可以維護日本永久利益亦屬疑問」;要求維護日本在中國東北的「特殊利益」,「吾人乃承認滿洲在日本經濟發展上之重要性,日本為該國經濟發展之必要要求,建設一能維持秩序之鞏固政府,吾人亦不以為無理」,「日本在滿洲之權利及利益,乃不容漠視之事實。倘某種解決不承認此點,或忽略日本與該地歷史上之關系,亦不能認為適當之解決」;建議東北自治,「滿洲政府之改組,應於無背於中國主權及領土完整之范圍內,使其享有自治權,以求適合於該三省之地方情形與特徵。」為了防止日本「享有經濟甚至政治管理權,」獨霸東北,《報告》還進一步提出這種自治應是在國際共管的形式下進行,「以國際合作促進中國之建設,」「自治政府行政長官得就國聯行政院提名單中,指派國籍不同之外籍人員二名,監督(一)警察(二)稅收機關。該二員……當掌有廣泛許可權,」「行政長官當就國際清理銀行董事會提出之名單中,指派一外國人為東三省中央銀行之總顧問,」「自治政府行政長官得指派相當數額之外國顧問,其中日本人應佔一重要之比例,」「……由外國教練官之協助,組織特別憲兵,為東三省境內之唯一武裝實力。」
英國以《報告》為依據,以國聯為場所,進行調停斡旋活動。中國政府表示接受《報告》,而日本則反對它,特別對《報告》中「對滿洲現實事實的否認,帝國政府(指日本政府)斷然不能接受。」〔(36)〕日本政府發言人聲稱:「該報告對日不公正處甚多,但對華不公正處則絕無。」11月21日,國聯行政院就東北問題進行辯論。日本代表松岡洋右在發言中竭力為日辯護,阻撓會議通過《報告》,把日軍的侵略行為說成是為了「遠東的和平和世界的和平,」〔(37)〕要求按日本的觀點修改《報告》。中國代表顧維鈞據理辯駁,予以痛斥。會議以中日代表的論戰相始終。而出席會議的西蒙則褊袒日本,將侵略者與被侵略者混為一談,強調《報告》中指責中國的部分,聲稱中日雙方均有過錯,而中國應對危機發生負責,並表示英國反對制裁日本。「全世界新聞記者普遍認為英美在滿洲事件中屈服於日本。」〔(38)〕12月6日,國聯召開大會。會場上爭論十分激烈,導致9日休會。日本不斷揚言要退出國聯。很明顯,「日本無意使用國聯的和平機構來解決他們的困難,……他們將不忍受外界對滿洲的干涉。」〔(39)〕
英國為了打消日本退出國聯的念頭,一方面操縱國聯制定了一個妥協方案,該方案迴避了要求日本取消對偽滿洲國的承認和國聯通過不承認偽滿洲國的決議,在形式上贊同《報告》。對於偽滿洲國的存在則僅是含糊地表示反對。英國將這個方案提交給國聯的一個十九人委員會,英國想以此來緩和國聯里的對峙。另一方面,英國打算採取拖延的辦法,「讓事情延續到(1933年)1月底,」〔(40)〕幻想對局發生轉機。直到1933年1月4日,英國還在向日本提出一些妥協條件,以換取日本的讓步。1月12日,普拉特在一份外交部備忘錄中寫道:「我們必須等待時機。屆時,……目前不可能的中日之間的問題解決會變成可能。」〔(41)〕然而,事違所願,在國聯,由於中國和中小國家的反對,妥協方案流產。另外,1月15日,美國當選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宣布不承認偽滿洲國。美國新表現出的對日強硬態度,對英法等歐洲列強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與此同時,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在日本更為猖獗,日本政府對中國實行了新的侵略擴張計劃。1月3日,日軍佔領山海關,並向熱河地區發起進攻。日軍的炮火宣告了英國的政策的失敗,粉碎了英國想通過外交途徑和輿論壓力,「把日軍送回軍營,」以解決東北問題的企圖。「面對現實」,英國政府無可奈何地認為:「與其為了使日本留下而使國聯的尊嚴和原則受到損傷,倒不如讓它退出更好一些。」〔(42)〕西蒙自我解嘲地說:「准備看到的是日本的退出,而不是國聯放棄自己的原則。」〔(43)〕2月24日,國聯大會通過決議:東北的主權屬於中國;維護中國的領土完整;國聯成員國不得對偽滿洲國予以承認;要求日軍撤至滿鐵屬地……。最後,松岡洋右板著面孔發表了簡短的聲明,他說:「日本政府不得不認為日本就中日之糾紛而與國聯合作之努力已達終點。」〔(44)〕日本代表旋即退場。3月27日,日本政府「相信已無同聯盟繼續合作的餘地。」宣布退出國聯。英國等國就遠東危機所作的調停斡旋工作以失敗而告結束。同時,日本加強和擴大了在熱河地區的侵略。5月31日,日本迫使南京政府簽訂了《塘沽協定》,完成了對中國東北和熱河的侵佔。
(四)
顯而易見,由於英國在華及遠東的經濟利益豐厚,在經歷過「一·二八」事變後,便不能再聽任日本為所欲為,但又因缺乏足以與日抗衡的力量為依託,使得英國只能仍以一系列國際條約為依據,在維護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口號下,求助於外交手段和輿論工具,來同日本進行周旋,以防止和限制其進一步擴大侵略為首要任務。為此,英國以犧牲中國東北為代價,企圖把日本局限在東北,以減輕日本對長江以南的壓力,但在那強權勝於公理的場合里,英國這種軟弱無力的政策是註定要失敗的,因此,遠東危機的結果「明顯是日本在軍事和政治上的勝利。」〔(45)〕
這一時期英國的政策仍同前期一樣,是以自身利益的安全與否為核心,《報告》是其主要內容的體現。對於此時英國遠東政策,特別是對《報告》,中國史學界一直持否定的態度,認為《報告》「集中反映了西方帝國主義在中國同日本的勾結和爭奪。」〔(46)〕對此,我認為,英國的政策應該受到批判和指責。作為帝國主義國家,英國是不尊重中國主權的,而對日本的罪行卻表現出一種漠然。當日本以退出國聯來威脅西方干涉和輿論譴責時,英國耽心的是由於日本「仍是遠東的一流國家和決定因素……。如果日本退出國聯,國聯在公眾心目中會受到損傷。」〔(47)〕在《報告》中,多處無視中國的權益和地位。但是,我們也不應忽略當時的現實,即日本完成了對東北的佔領;南京政府的抗日意志消沉,中國軍隊已撤入關內;在東北,大規模有效軍事抵抗已基本停止。因此,面對日本咄咄逼人的囂張氣焰,維護中國領土完整和中國對東北的主權及防止日本的進一步侵略成為中國的當務之急。所以,英國的政策和《報告》在客觀上,對中國具有頗為有利的積極內容。正是這些內容在法律上否定了日本侵略行為的合法性,使日本在世界輿論面前處於受指責的被動地位。為此,日本大為惱怒,宣稱日本的政策「與國聯的見解完全不同」,拂袖離國聯而去。
英國在遠東危機問題上的政策性失敗無疑是向日本表明,列強對於日本的擴張是無力加以有效阻擋的。危機結束後,日本變本加厲地在華進行侵略和滲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在亞太地區締造的和平局面趨於瓦解。同時,國聯在國際事務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小,逐漸名存實亡。另外,日本不斷膨脹的野心和肆無忌憚的行為,使英國在中國和遠東的處境日趨被動和艱難。塞西爾在1941年時寫道:遠東危機時期英國的為所欲為「……鼓舞了歐洲的侵略勢力--首先是義大利,然後是德國--蔑視日內瓦(即國聯)苦心建立起來的反侵略屏障,並把我們一步步帶到目前的地步。」〔(4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
(1)貝利《二十世紀英國與世界事務》(M·H·Bailey,Britain and World Affairs in Twentith Century.)倫敦,1971年第54頁。
(2)羅漢·布特勒《1919-1939年英國外交文件集》(下簡稱《文件集》)(Rohan Butler,Documents on Britain Foreign Policy,1919-1939)倫敦,1960年,第2卷,第8冊,第508、511號。
(3)(7)(8)《文件集》第2卷,第8冊,第739號,538號,694號附件。
(4)《文件集》第2卷,第9冊,第21號。
(5)索恩《外交政策的限制:西方、國聯與1931-1933年遠東危機》(C.Thorne,The Limits of Foreign Policy:The West,The League and the Far Eastern Crisis of 1931-1933)倫敦,1972年,第200頁。
(6)拙文《論1931-1933年遠東危機時期英國對日政策》,《南京大學學報》1991年增刊。
(9)(10)索恩,前揭書,第238頁。
(11)(13)《文件集》第2卷,第9冊,第238號,423號。
(12)拙文《英國與「一·二八」事件》,《江蘇社會科學》,1993年第6期。
(14)(15)(16)《文件集》,第2卷,第10冊,第536號,678號,536號。
(17)羅傑·路易《1919-1939年英國遠東戰略》(Roger Louis,British Strategy in the Far East,1919-1939),牛津,1971年,第200頁。
(18)索恩,前揭書,第293頁。
(19)《文件集》,第2卷,第10卷,第169號注(5)。
(20)《文件集》,第2卷,第11卷,第293號。
(21)(24)《文件集》,第2卷,第10冊,第545號注(11),第449號附件。
(22)羅傑·路易,前揭書,第200頁。
(23)(25)索恩,前揭書,第357-358頁,296頁。
(26)苔特《1933-1937年英國與東亞》(A.Tratt,Britainand East Asia,1933-1937),劍橋,1973年,第38頁。
(27)拙文《對遠東危機時期英國對日政策的若干評價的評價》,《史學月刊》,1993年第6期。
(28)《文件集》第2卷,第10冊,第674號注(2)。
(29)《文件集》,第2卷,第11冊,第85號。
(30)(31)(32)《文件集》,第2卷,第10冊,第419號,第513號,第462號。
(33)《文件集》,第2卷,第9冊,第356號注(16)。
(34)《文件集》,第2卷,第10冊,第700號。
(35)其全名為《國際聯盟委員會關於日華糾紛的報告》。本文有關《李頓調查報告》的內容均摘自於龔古今《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帝國侵華文件選輯》(三聯,1958年),第138-166頁。
(36)中國檔案館《九·一八事變》中華書局,1988年,第695頁。
(37)索恩,前揭書,第336頁。
(38)伊恩·奈斯《1919-1952年英日的疏遠》(Ian Nish,Angle-Japanese Alienation,1919-1952),劍橋,1982年,第41頁。
(39)《文件集》,第2卷,第10冊,第528頁。
(40)索恩,前揭書,第360頁。
(41)《文件集》,第2卷,第11冊,第202頁。
(42)索恩,前揭書,第362頁。
(43)考雷利·巴尼特《英國勢力的崩潰》(Correlli Barnetl,The Collapse of British Power)倫敦,1972年,第362-363頁。
(44)《顧維鈞回憶錄》第2分冊,中華書局,第182頁。
(45)《文件集》,第2卷,第11卷,第559號注(5)。
(46)洪育沂《1931-1939年國際關系史》三聯,1980年,第22頁。
(47)《文件集》,第2卷,第11冊,第202頁。
(48)索恩,前揭書,第8頁。
B. 英國的國防力量比中國的國防力量哪個厲害
盡管現在的英國的軍事力量已沒有當年的銳氣,並計劃在2010年至2018年間將其武裝部隊的規模減少20%,從102000人減少到82000人,但它仍然很有能力在世界各地展示自己的力量。英國著名皇家聯合服務研究所英國國防政策研究主任馬科姆.查默斯教授表示,由於其優良的訓練設備,英國仍有可能比中國等新興大國擁有優勢。這其中包括英國特種部隊,前美國軍事領袖大衛·彼得雷烏斯將軍稱其是世界上最好的特種部隊,而其他許多國家則將其作為自己的模板。在Cybre戰爭中,英國有GCHQ,一個以其在二戰期間破譯德國的英格瑪密碼而聞名的情報和安全組織。在海上,英國皇家海軍正計劃在2017年夏天將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送到英國。,這艘航空母艦可以攜帶40架F-35B聯合攻擊機在全球。
然而,和中國的軍事力量相比起來似乎有些乏力,論常規兵力 我
C. 君主立憲制和英國首相
首先要說明的一點是:英國稱女王,不是女皇。
英國女王與英國首相之間的關系和日本天皇與日本首相之間的關系是一樣的!
女王和天皇都只是國家元首的象徵,沒有實權.因為這兩個國家都是君主立憲制國家.所謂君主立憲制是資本主義國家以世襲的君主(國王、天皇、女王)為國家元首,它的產生是資產階級與封建地主階級互相妥協的結果。資產階級同意留下封建地主階級的君主,封建地主階級則同意資產階級組織政權。
所以在這兩個國家,議會是國家的最高立法機關,君主是象徵性的國家元首,其職責多數是禮儀性的,如代表國家出方、簽署法律文件等;而政府(內閣)掌握行政大權,由議會產生並對議會負責,受議會監督。
也不知道回答得是否完善,還希望大家給予補充。
英國
United Kingdom
歐洲西部島國。全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面積24.41萬平方千米。人口5820萬(1993)。其中83%的人口集中在英格蘭。官方語言為英語,威爾士約1/4人口講威爾士語。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首都倫敦。
地理 英國由大不列顛島(包括英格蘭 、蘇格蘭和威爾士)、愛爾蘭島東北部和一些小島組成。西北瀕大西洋;東部隔北海、多佛爾海峽、英吉利海峽與歐洲大陸相望;大不列顛島南部西側,隔愛爾蘭海和聖喬治海峽,與愛爾蘭相望。總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主要山脈有奔寧山脈和格蘭扁山脈;格蘭扁山脈的主峰本尼維斯山海拔1344米,為全國最高點。主要河流有塞文河和泰晤士河。屬溫帶海洋性氣候 ,終年溫和濕潤。長年多雨霧,秋冬尤甚。
歷史 約公元前 700年以後 ,歐洲西部的克爾特人移入不列顛群島 。公元1世紀羅馬人佔領了英格蘭東南部 ,在倫敦築起了城堡。5世紀起 ,北歐部族紛紛入侵 ,有盎格魯人、撒克遜人、朱特人,並在此定居 。7 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合並成7個王國 ,彼此角逐達200 年之久 ;其間北歐海盜屢屢入侵 。827 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 ,並於1016~1042年淪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後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 ,稱威廉一 世 。1215 年約翰王被迫簽署《自由大憲章》,王權遭到抑制。1337~1453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伊麗莎白一世時期(1558~1603)於1588年擊潰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進行了一系列殖民擴張 。1640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 ;1642年發生保王黨和議會黨人之間的內戰 。1649年 5月 19 日宣布為共和國。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1668 年發生了「 光榮革命」 ,奠定了君主立憲制的基礎 。18世紀後半 葉至19世紀前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1914 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 ,為世界第一殖民帝國 ,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落。1931年被迫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殖民體系開始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損失慘重。戰後經濟實力削弱,政治地位隨之下降;在世界反帝反殖、民族解放運動的沖擊下,英帝國殖民體系逐步瓦解。現維持著鬆散的英聯邦體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直由英國保守黨和英國工黨輪流執政 。1979年5月,保守黨的撒切爾夫人成為英國第一位女首相。在1983年和1987年大選中保守黨連勝。1990年11月,J.梅傑當選為保守黨領袖並成為英國首相。1992年以梅傑為首的保守黨第四次蟬聯執政。1997 年 5月 ,工黨領袖T.布萊爾出任首相。1998年4月10日 ,英國、愛爾蘭與北愛爾蘭有關各方達成北愛爾蘭和平協議。
政治 英國迄今無成文憲法 ,它以歷來涉及國家根本問題的慣例、傳統、宣言、法案等作為行憲准則,主要有《自由大憲章》、《人身保護法》、權利法案、議會法以及歷次修改的選舉法、市自治法、郡議會法等。政體為君主立憲制。國王是國家元首 、武裝部隊總司令 、英國 國教和世俗領袖,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大臣、高級法官和各屬地的總督,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等。但實權在內閣。在位君主為女王伊麗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登基。
英國議會由國王(女王)、上院和下院組成。上院亦稱貴族院,由王室後裔、世襲貴族、新封貴族、上訴法院法官和教會大主教、主教組成。上院議長麥凱勛爵。下院亦稱平民院,1997年5月選舉產生的下院 ,議長為貝蒂·布斯羅伊德。英國內閣由首相 、樞密大臣和重要大臣組成 。1997年5月組成的內閣,由工黨的布萊爾為首相。英國的主要政黨有:①保守黨 。前身為 1679 年成立的托利黨 ,1833 年改用現名。②工黨 ,1900年成立 ,原名勞工代表委員會 ,1906年改用現名。③社會自由民主黨 。1988年3月由原自由黨和社會民主黨內支持同自由黨合並的多數派組成。其他政黨還有民主左翼、英國共產黨新黨、綠黨。
經濟 英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在西方國家中名列第五。自1981年下半年到1989年底,經濟持續8年低速增長 ,通貨膨脹率一度明顯下降,失業現象有所緩和。但貿易逆差不斷擴大。1990年下半年經濟進入衰退,出現經濟增長乏力,固定投資下降,工業產量出現負增長,失業上升。這次衰退是戰後最長的一次。1993年初經濟開始復甦,但勢頭微弱,年底漸趨穩定 。1992年國民生產總值3485億英鎊( 以1985年不變價格計算 ) 。貨幣單位英鎊 ;匯率為1英鎊兌1.502美元(1993年平均匯率)。
英國是歐共體中能源最豐富的國家。主要有石油、天然氣和煤 ,為世界第六大產油國 。森林覆蓋面積 227 萬公頃。英國的紡織、采礦、冶金、機械等傳統工業日趨落後,產品缺乏競爭力,亟須更新改造。航空、電子、化工等新興工業較為先進。海底石油開采、信息工程、衛星通信、微電子技術等方面近年有較大發展 。主要工業品有煤 、生鐵 、原油、新聞紙、電力、汽車、合成橡膠等。
英國農業生產水平較高。全國75%的土地用於農業,大部分為私營農場。主要農產品有小麥、大麥、燕麥、馬鈴薯、甜菜等。英國1/3農場專事養殖業,主要牲畜有牛、羊、豬和家禽等。英國是 歐 洲 最 重要的捕魚國之 一 ,可 滿足本國2/3的需求量。
服務業近年來發展較快,地位日顯重要。1993年總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5%,從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72%。旅遊業為英國重要經濟部門之一。主要旅遊點為倫敦、愛丁堡、加的夫、布賴頓、格林尼治、斯特拉福、牛津、劍橋等。
英國交通以陸路為主。鐵路運輸發達。倫敦有相當完備的地鐵網 。1993年6月20日英法海峽隧道貫通 。鐵路總長1.65萬千米,公路總長36.23萬千米 ,其中高速公路3147千米。內河航運線總長3750千米 。共有大小港口300多個。主要港口為薩侖沃、倫敦 、蒂斯-哈特浦爾 、米爾福德 - 黑文、格里姆斯比-因明翰 、福斯 、南安普頓、奧克尼、菲利克斯托、米德維、多佛 、利物浦 。年客流量在100萬以上的國際機場有12個,主要為希思羅、蓋茨維克、曼徹斯特、格拉斯哥、伯明翰。北海油田的石油大多通過水下輸油管運回陸地。輸油管道總長1686千米;輸氣管道約5330千米。
英國為世界第五大貿易國。商品和勞務出口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與8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關系。主張多邊的貿易體系和世界貿易的進一步自由化。主要出口機械、汽車、航空設備、電器和電子產品、化工產品、石油等;進口原材料和食品等。最大貿易夥伴為歐共體。1992年同歐共體的貿 易佔英外貿 額一半以上 。其次是其他西方國家 、北美、經合組織成員國、石油輸出國家、發展中國家、東歐及獨聯體國家。德國是英國最大出口國和進口國。其次是美國。英國的對外投資絕大多數投在發達國家。英國的對外援助國有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幾內亞、馬拉維、莫三比克 、尚比亞、烏干達等。外國在英國的投資絕大多數來自發達國家。美國幾乎佔一半。
文化教育 實行5~16歲兒童的義務教育制 。國內基本無文盲。中小學分公立和私立,公立學校學生免交學費;私立學校師資條件和設備都較好,但收費高。高等學校有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愛丁堡大學等。主要報刊有《每日快報》、《每日郵報》、《每日鏡報》、《每日星報》、《太陽報》、《泰晤士報》、《衛報》、《每日電訊報》、《觀察家》、《經濟學家》等。英國主要通訊社有路透社、新聞聯合社、交換通訊社。英國廣播事業歷史悠久,業務發達。英國廣播公司創辦於1922年,1936年即播放電視節目。
對外關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英國國力衰落 ,殖民體系瓦解,英聯邦日趨鬆散。面對戰後形成的兩極體制,英國於 60 年代中期調整其外交國防政策 ,將防務重點放在歐洲。1973年英國參 加 歐 洲共 同體 ,自 此歐洲 在英國外交中佔有「優先地位」,但英國也不放棄向美國靠攏,在重大問題上積極支持和配合美國的政策主張。1991年以後,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 ,戰後兩極體 制 的終結 ,英國積極調整外交政策,以圖在新格局中繼續發揮大國作用。
英 國與中國於 1954 年 6 月 17 日達成互派 代辦的協議,1972年3月 13 日 兩國簽訂了升格為大使級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80年代以來,兩國關系有較大發展,高級互 訪不斷 增多。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兩國政府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確認中國於1997年7月1日恢復對香港行 使主權,並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自1992年10月港 督彭定康提出香港政治體制方案以來 ,中英在香港問題上出現分歧 ,致使兩國關系發生困難。1993年12月15日,港英當局不顧 中方反對,單方面將部分政改方案提交立法局,嚴重 損害 了中英關系。兩國簽訂的其他重要協定有:避免雙重征稅和 防止 偷稅漏稅協定,空間合作諒解備忘錄,第二經濟技術合 作協定、促 進和互相保護投資協定,關於優惠貸款安排的備 忘錄 、中英大氣科技合作備忘錄、1991~1993年中英文化、教育和科技合作交流計劃,新的衛生合作協議等。1992年中英貿易額達19.4億美元。
英國主張加強同西歐的關系,支持歐共體,贊成建立共同體統一大市場,但反對建立超國家的「歐洲聯邦或邦聯」,對歐共體、社會憲章持保留態度。1988年英國與歐共體其他11國的貿易佔英外貿總額的1/2 。1989 年雙方貿易總額為1812.927億美元。1993年8月英國批准馬斯特里赫特條約 。
英國與美國有傳統的合作關系。1979年保守黨上台,兩國關系進一步加強,英視美為主要盟國。冷戰後,特別是柯林頓上台以來,英美特殊關系持續淡化,兩國在一些涉及切身利益的問題上有分歧 。美在英共有駐軍3萬人 ,有10個軍事基地,其中潛艇基地1個,空軍基地9個。
英國同第三世界國家特別是英聯邦國家有著傳統的密切的經濟合作和貿易關系 ,英向 120 多個國 家 提供雙邊援助,英在非洲特別是南部非洲 ,仍有重要利益 ,英海外投資的15%在非洲 。英關注東南亞地區的局勢 ,重 視東盟的作用。英國同東南亞及中東國家來往明顯增多。
D. 洋務運動講解!!!
李鴻章在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達25年,參與了清政府有關內政、外交、經濟、軍事等一系列重大舉措,成為清廷倚作畿疆門戶、恃若長城的股肱重臣。隨著李鴻章地位、權利的上升,他一手創建出的淮軍,陸續被清廷派防直隸、山東、江蘇、廣西、廣東、台灣各地,成為充當國防軍角色的常備軍;而以他為領袖,由淮軍將領、幕僚以及一批志同道合的官僚組成的淮系集團,成為當時實力最強的一個洋務派集團,並在其帶領下,開始了中國早期的洋務——自強——近代化運動。
同治四年,李鴻章在署理兩江總督任上,鑒於原設三局設備不全,在曾國藩支持下,收購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記鐵廠,與韓殿甲、丁日昌的兩局合並,擴建為江南製造局。與此同時,蘇州機器局亦隨李鴻章遷往南京,擴建為金陵機器局。同治九年,調任直隸總督,接管原由崇厚創辦的天津機器局,並擴大生產規模。於是,中國近代早期的四大軍工企業中,李鴻章一人就創辦了三個,已如他自己所言「練兵以制器為先」。爾後,在引進西方設備進行近代化生產的實際操作中,他又進一步得出:「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欲覓制器之器與制器之人,則或專設一科取士,士終身懸以為富貴功名之鵠,則業可成,藝可精,而才亦可集」,反映出其認識的深化。
19世紀70年代出任直隸總督後,責任愈巨,視野愈闊,綜觀世界各國的發展,李鴻章痛感中國之積弱不振,原因在於「患貧」,得出「富強相因」,「必先富而後能強」的認識,將洋務運動的重點轉向「求富」。
同治十一年底,他首創中國近代最大的民用企業——輪船招商局。先以朱其昂為總辦,後以唐廷樞為總辦,徐潤、朱其昂、盛宣懷為會辦。由此奠定了「官督商辦」政策的基調。其後,在整個七八十年代,李鴻章先後創辦了河北磁州煤鐵礦、江西興國煤礦、湖北廣濟煤礦、開平礦務局、上海機器織布局、山東嶧縣煤礦、天津電報總局、唐胥鐵路、上海電報總局、津沽鐵路、漠河金礦、熱河四道溝銅礦及三山鉛銀礦、上海華盛紡織總廠等一系列民用企業,涉及礦業、鐵路、紡織、電信等各行各業。在經營方針上,也逐漸由官督商辦轉向官商合辦,從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中國近代化開始的標志。
李鴻章軍功顯赫, 歷任江蘇巡撫、湖廣總督,終於在1870年繼曾國藩出任直隸總督,後又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籌辦洋務,成為同治、光緒兩朝的地方重臣。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權,統領一方,有人甚至稱其「坐鎮北洋,遙執朝政」。
還在與太平軍作戰的時候,李鴻章就顯露出他與大清國所有官員的不同之處:對外國的科學技術和國內的經濟活動有極大的興趣。最初的動機是他組建的淮軍需要銀兩購買武器。當淮軍在兩岸布滿太平軍營壘的水道上成功地進行了大穿越進至上海,從而一舉掃平了長江下游的太平軍後,李鴻章利用上海富紳的銀兩引進洋人的機器設備,創辦了中國第一個近代軍工企業:上海洋槍三局。李鴻章算過一筆賬:一發英國的普通炮彈在市場上要賣到30兩銀子,1萬發銅帽子彈要賣到19兩銀子。
創辦近代企業需要的不僅僅是財力,更重要的是思想和觀念的更新。李鴻章曾寫有一份描繪蒸汽動力運轉的奏摺,無異於100年前的一篇科普文章:
鏇木、打眼、絞鏍旋、鑄彈諸機器,皆綰於汽爐,中盛水而下熾炭,水沸氣滿,開竅由銅喉達入氣筒,筒中絡一鐵柱,隨氣升降俯仰,拔動鐵輪,輪綰皮帶,系繞軸心,彼此連綴,輪轉則帶旋,帶旋則機動,僅資人力以發縱,不靠人力之運動。
在幾乎沒人知道世界上有蒸汽機的大清國里,頭上是頂戴花翎、腦後依然拖著辮子的李鴻章,能夠如此細致地觀察蒸汽機的運轉原理,這著實令人驚嘆。
大清中葉以後,由於京杭運河淤塞,朝廷南北貨物的調運部分改為海路,李鴻章抓住時機,督辦創立了「輪船招商局」。這是中國第一家民營輪船公司,它承攬了朝廷「官物」運輸一半的運量,而其隨後展開的客運業竟擠垮了英美合辦的旗昌公司。
而當洋人要在中國開設電報業務的時候,大清國朝野上下無不驚慌失措,以為「電報之設,深入地下,橫沖直撞,四通八達,地脈既絕……」李鴻章也不允許洋人從香港鋪設來的海底電纜上岸。於是,時隔不久,由他支持鋪設的中國第一條電報電纜線在大沽口到天津城之間開通了。李鴻章能夠完全不理會「地脈」,也能夠完全不理會洋人,因為他知道電報業蘊藏著極高的軍事和民用價值。之後,由大清國政府的銀子作為投資、以贏利為目的的電報公司成立。李鴻章稱此舉為「官督商辦」,因為在中國創辦擁有自主權的企業「事體重大,有裨國計民生,故需官為扶持並酌借官帑以助商力之不足」。
由於李鴻章的主持和參與,洋務派創辦了中國近代第一條鐵路、第一座鋼鐵廠、第一座機器製造廠、第一所近代化軍校、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等。有曾國藩和李鴻章共同創造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創辦的江南製造總局、輪船招商局。不但促進了沒落王朝的工業化,而且為在財政上捉襟見肘的政府提供了大量穩定的資金。 不過李鴻章始終沒有逃脫時代對思維的束縛,李鴻章所建企業皆為官督商辦體制,企業初建之時官府沒有實力獨立創辦,便與民資合作。待企業步入正軌,官府便想法設法排斥民資,形成官府獨霸企業。由於連年戰亂政府不斷從企業中抽離資金、強加冗員,長期的政策保護又使企業暮氣沉沉。這些重病纏身的企業隨著外國勢力的入侵和民資本的崛起難逃悲劇命運。
E. 田園樂,後兩句的詩表現了什麼
田園樂,後兩句的詩表現了在田園中一天的事情,早上和晚上做的事情。
田園樂七首
其一
厭見千門萬戶,經過北里南鄰。
官府鳴珂有底,崆峒散發何人。
其二
再見封侯萬戶,立談賜璧一雙。
詎勝耦耕南畝,何如高卧東窗。
其三
采菱渡頭風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樹壇邊漁父,桃花源里人家。
其四
萋萋春草秋綠,落落長松夏寒。
牛羊自歸村巷,童稚不識衣冠。
其五
山下孤煙遠村,天邊獨樹高原。
一瓢顏回陋巷,五柳先生對門。
其六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
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
其七
酌酒會臨泉水,抱琴好倚長松。
南園露葵朝折,東谷黃粱夜舂。
其一
飽見高堂深院里的官府人家,經常出入北里南鄰上層社會。
追名逐祿者常到官府出入,而在山中散發隱居者是什麼人?
其二
有人很快就能夠封侯萬戶,在交談的當時就能得到賞賜玉璧一雙。
這怎麼能比得過歸隱躬耕南畝,怎麼比得上高卧東窗的閑適生活。
其三
采菱泛舟體驗渡頭疾風正吹,拄著拐杖到樹林西面看夕陽西斜。
我就是那杏樹壇邊的漁父,也就是住在桃花源里的人家。
其四
無論是春天秋季草木都很茂盛,夏季里高大的松樹也帶來陰涼。
傍晚牛羊自在地回歸村頭巷中,村裡的兒童不認識官家的服裝。
其五
遠處的山邊橫卧著一個寂靜的小村莊,綠樹掩映中零星的檐角翹起,其間正升起一縷裊裊的炊煙。
生活在顏回那樣簡陋、艱苦的環境中,與陶潛那樣與世無爭的高士為鄰。
其六
桃花的花瓣上還含著昨夜的雨珠,雨後的柳樹碧綠一片,籠罩在早上的煙霧之中。
被雨打落得花瓣灑滿庭園 ,家童還未打掃,黃鶯啼鳴,山客還在酣睡。
其七
喝酒時正好遇到山泉,醉後喜歡抱琴倚靠在高大的松樹旁。
早上到南園去摘折露葵,晚上來到東谷舂搗黃粱。
F. 英國是不是中立型國防的國家
不是,英國是北約重要的成員國,是世界一大軍事強國。
英國並不是所謂的中立國也不奉行中立國防,英國有完整的國防體系和國防工業,是世界少數的軍事強國之一,有積極的國防政策(也可以理解為偏進攻色彩),近期戰爭都有英國的身影,經常協助美國進攻別的國家(伊拉克、阿富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