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看待《圓夢巨人》中,對英國王室的刻畫
英國女王並非沒有實權 女王可以發動戰爭的 英國民眾很尊敬王室 但是也愛開開王室的玩笑
可是最可貴的也許就是這份幼稚,或者換句話說,是一份真摯的希望、對未來飽滿的希冀,就像結尾蘇菲與好心眼巨人的對話中,好心眼告訴蘇菲她應該擁有的夢,擁有快樂的人生,充實而幸福,也許每個人小的時候都會像蘇菲一樣,渴望一次冒險,幫助女王拯救國民等等,但最後我們應該走出幼年時的夢境,走入生活的洪流,去邂逅自己快樂的夢想
反觀這部影片,就是缺少了那種成人世界裡的刺激感,甚至說是有些幼稚,連最後懲罰食肉巨人們,都是罰他們在荒島里種菜食素,一點血腥暴力也未曾看到。被吃的小孩的父母就沒有人想去手刃仇人嗎?我想這個問題至少孩子們不會去問,也只能去問作者(可惜已經逝世了).
② 英國房子怎麼畫
從十五世紀說起,英國那會兒在亨利八世的統治之下,作為都鐸王朝(Tudor Dynasty 1485年-1603年)的第二代君王,他比自己的父親態度更強硬,直接與羅馬教皇反目推行宗教改革,不僅讓英國完全脫離了羅馬天主教會體系,還建立了以自己為最高統治者的英國國教會。這時期的建築風格被稱為「都鐸式建築」(Tudor architectural period)。
③ 雄獅如何成為了英國王室權力的象徵
因為獅子是百獸之王,它代表了權力以及統治的象徵。而且在國外人們對師資都是心生敬畏的,因為獅子是代表了勇猛智慧以及權威。有很多國家的標志當中都含有獅子這一形象,由此可見獅子作為英國王室權利的象徵並不稀奇。我們中國也有很多石獅的形象,代表了中國皇權至上的思想。所以英國用雄獅作為自己皇室的權力象徵是非常自然的一種選擇。而且雄獅是在國外非常常見的,我們國家也是由國外才得知有獅子這種動物的存在後才將獅子作為我們國家的一種權利象徵。
我覺得這種圖騰都是在戰爭時期可以給人一種鼓舞,給人增添力量。是一種可以增強人信念的東西。而且在國外獅子在宗教當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代表動物。所以綜合以上幾點,英國用雄獅來作為自己權利的象徵是非常明智的選擇。
④ 英國皇室
據法新社10月16日報道,素以行為大膽出位而著稱的英國皇室前王妃、安德魯王子的前妻莎拉·弗格森又被曝出准備以拍裸照的方式為慈善機構募款的新聞。讓人啼笑皆非的是,英國小報《太陽報》對於莎拉的「壯舉」非但不加褒獎,相反還呼籲讀者聯名抗議,要求這位現年45歲的前王妃不要以裸照「傷害」世人。
據透露,莎拉即將於不久之後替世界名牌卡地亞珠寶和一款女鞋出任廣告代言人。屆時她將幾乎全裸出鏡,雖然「重點部位」會被價值連城的卡地亞珠寶巧妙地加以遮住,腳上一雙精緻的紅色高跟鞋卻會讓整幅畫面更加惹火煽情。至於拍攝這則裸體廣告的巨額收入,將捐贈給英國著名歌手艾爾頓設立的艾滋病基金會。
出人意料的是,超級小報《太陽報》卻尖刻地指出,作為裸體女模,莎拉過於豐腴的體態以及若隱若現的皺紋讓公眾的眼睛「很受傷」。在16日發行的《太陽報》上有這樣一行字:「親愛的弗格森,請你,請你不要讓全世界都流傳著你的裸照。」
雖然他們只是國家的象徵性權力,但是他們是傳統和文化的代表,是國家的精神力量,在國民心中還是很重要的.他們的作用不可忽視.不然他們也不會存在至今了.
公元前地中海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後來到不列顛。公元1-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治。羅馬人撤走後,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並定居。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並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後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1215年約翰王被迫簽署大憲章,王權遭抑制。1338年至1453 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6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英國於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並於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
英國首相,代表英國王室和民眾執掌國家行政權力的最高官員,英國政府首腦。一般情況下國會下議院的多數黨黨魁或執政聯盟的首領自動成為首相人選,人選經國王/女王確認並任命後才正式成為首相。
1721年,輝格黨(Whig)領袖華波爾爵士(Sir Robert Walpole)被英王喬治一世(George I)任命為內閣首領,是為英國首相一職之始,但職位正式名稱並非首相(Prime Minister)。
1905年,坎貝爾-班納文爵士(Sir Henry Campbell-Bannerman)獲任命為英國首相。在任命他的英王敕令上,首相(Prime Minister)一字首次出現,成為一個正式的英國官銜。
首相可向國王/女王提名政府內閣成員,亦可提出解散下議院的請求。
英國歷任首相名單
羅伯特·沃波爾1721年04月04日-1742年02月11日輝格黨
威爾明頓伯爵1742年02月16日-1743年07月02日輝格黨
亨利·佩爾漢姆1743年08月27日-1754年03月07日輝格黨
紐卡斯爾公爵1754年03月16日-1756年11月16日輝格黨
德文郡公爵1756年11月16日-1757年06月25日輝格黨
紐卡斯爾公爵1757年07月02日-1762年05月26日輝格黨
比特伯爵1762年05月26日-1763年04月16日托利黨
喬治·格蘭維爾1763年04月16日-1765年07月13日輝格黨
白金漢侯爵1765年07月13日-1766年07月30日輝格黨
查塔姆伯爵(老皮特)1766年07月30日-1768年10月14日輝格黨
格拉夫頓公爵1768年10月14日-1770年01月28日輝格黨
諾斯勛爵1770年01月28日-1782年03月22日托利黨
白金漢侯爵1782年03月27日-1782年07月01日輝格黨
謝爾本伯爵1782年07月04日-1783年04月02日輝格黨
波特蘭公爵1783年04月02日-1783年12月19日托利黨/福克斯-諾斯聯合內閣
小皮特1783年12月19日-1801年03月14日托利黨
亨利·埃丁頓1801年03月17日-1804年05月10日托利黨
小皮特1804年05月10日-1806年01月23日托利黨
格倫維爾勛爵1806年02月11日-1807年03月31日Whig/Ministry of All the Talents(聯合內閣)
波特蘭公爵1807年03月31日-1809年10月04日托利黨
斯潘塞·帕西瓦爾1809年10月04日-1812年05月11日托利黨
利物浦伯爵1812年06月09日-1827年04月10日托利黨
喬治·坎寧1827年04月10日-1827年08月08日托利黨
戈德里奇子爵1827年08月31日-1828年01月22日托利黨
威靈頓公爵1828年01月22日-1830年11月22日托利黨
格雷伯爵1830年11月22日-1834年07月16日輝格黨
墨爾本子爵1834年07月16日-1834年11月17日輝格黨
威靈頓公爵1834年11月17日-1834年12月09日保守黨
羅伯特·皮爾爵士1834年12月10日-1835年04月18日保守黨
墨爾本子爵1835年04月18日-1841年08月30日輝格黨
羅伯特·皮爾爵士1841年08月30日-1846年06月30日保守黨
約翰·羅素勛爵1846年06月30日-1852年02月23日輝格黨
德比伯爵1852年02月23日-1852年12月19日保守黨
阿伯丁伯爵1852年12月19日-1855年02月06日Peelite/聯合內閣
帕爾姆斯頓子爵1855年02月-06日1858年02月20日輝格黨
德比伯爵1858年02月20日-1859年06月12日保守黨
帕爾姆斯頓子爵1859年06月12日-1865年10月18日自由黨
羅素伯爵1865年10月29日-1866年06月28日自由黨
德比伯爵1866年06月28日-1868年02月27日保守黨
本傑明·迪斯雷利1868年02月27日-1868年12月03日保守黨
威廉·格萊斯頓1868年12月03日-1874年02月20日自由黨
本傑明·迪斯雷利1874年02月20日-1880年04月23日保守黨
威廉·格萊斯頓1880年04月23日-1885年06月23日自由黨
索爾茲伯里侯爵1885年06月23日-1886年02月01日保守黨
威廉·格萊斯頓1886年02月01日-1886年07月25日自由黨
索爾茲伯里侯爵1886年08月03日-1892年08月15日保守黨
威廉·格萊斯頓1892年08月15日-1894年03月05日自由黨
羅斯貝利伯爵1894年03月05日-1895年06月25日自由黨
索爾茲伯里侯爵1895年06月25日-1802年07月12日保守黨
亞瑟·貝爾福1902年07月12日-190年12月05日保守黨
亨利·坎貝爾-班內南爵士1905年12月05日-1908年04月07日自由黨
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1908年04月07日-1916年12月07日自由黨
大衛·勞合喬治1916年12月07日-1922年10月23日National Liberal/聯合內閣
安德魯·伯納爾·勞1922年10月23日-1923年05月22日保守黨
斯坦利·鮑德溫1923年05月22日-1924年01月22日保守黨
拉姆賽·麥克唐納1924年01月22日-1924年11月04日工黨
斯坦利·鮑德溫1924年11月04日-1929年06月05日保守黨
拉姆賽·麥克唐納1929年06月05日-1931年08月24日工黨
拉姆賽·麥克唐納1931年08月24日-1935年06月07日National Labour/國民內閣
斯坦利·鮑德溫1935年06月07日-1937年05月28日保守黨/國民內閣
尼維爾·張伯倫1937年05月28日-1940年05月10日保守黨/國民內閣
溫斯頓·丘吉爾1940年05月10日-1945年05月23日保守黨/聯合內閣
溫斯頓·丘吉爾1945年05月23日-1945年07月26日保守黨/過渡政府
克萊門特·艾德禮1945年07月26日-1951年10月26日工黨
溫斯頓·丘吉爾爵士1951年10月26日-1955年04月06日保守黨
安東尼·艾登爵士1955年04月06日-1957年01月10日保守黨
哈羅德·麥克米倫1957年01月10日-1963年10月19日保守黨
道格拉斯-霍姆爵士1963年10月19日1964年10月16日保守黨
哈羅德·威爾遜1964年10月16日1970年06月19日工黨
愛德華·希思1970年06月19日1974年03月04日保守黨
哈羅德·威爾遜1974年03月04日1976年04月05日工黨
詹姆斯·卡拉漢1976年04月05日1979年05月04日工黨
瑪格利特·撒切爾1979年05月04日1990年11月28日保守黨
約翰·梅傑1990年11月28日1997年05月02日保守黨
托尼·布萊爾1997年05月02日在任工黨
⑤ 英國王室的禮儀,是怎麼樣的
公主篇:
接見禮儀:站資亭亭玉立,有人到來右腳向後膝蓋彎曲,拉起裙子,鞠躬,然後自我介紹;
餐桌禮儀:按年齡,年長上座,然後從大到小依次排列,吃飯不能發出響聲,不能沒有吃相如大口大口吃,長得先吃,幼的後吃!不得將飯掉如衣服.餐桌和地上;
等級禮儀:見了高級爵位的人,應該右腳向後膝蓋彎曲,拉起裙子,鞠躬,然後再問候.
舉行婚禮時,身穿白紗禮服,頭披白紗的新娘挽住父親的手臂,由女賓相伴,在婚禮進行曲中步入教堂。著禮服的新郎在男賓陪同下站在聖壇等待新娘。 英國人家中有人去世,往往在報上登一則小啟事,親友見啟事後前去參加葬禮,以表對死者的敬意和對其家屬的問候。
王室,貴族家的小姐必須在修道院學習法語,鋼琴,繪畫,縫紉,唱歌,交誼舞(華爾茲,波爾卡,馬祖卡,小步舞)男的必學希臘文。拉丁文。社交活動有舞會,宴會,看戲,晉見,賽馬,馬球,祈禱。
⑥ 英國王室的合影中為什麼長輩站著,晚輩卻坐著,這種合影的站位有何玄機
這個也沒有太多的深意吧。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這些照片的主題是什麼?
這個主要集中在孩子誕生上頭的喜悅。
作為威廉的第三個孩子,路易斯的誕生。家庭照以孩子為中心,作為父母的抱著他們坐著,而作為親屬成員的站著,這個無可厚非。
現在王室的一舉一動成為了世界的焦點。也可以看到王室成員的用心,在禮儀方面的規范。這是英國歷史的傳承。我想這些是王室成員所願意做的。
⑦ 英國皇室公主應有的各種禮儀
鞠躬禮,是下級對上級或同級之間的禮節。行鞠躬時要脫帽,右手握住帽檐中央將帽 子取下,左手下垂,上身前傾約十五度,兩眼注視受禮者,同時表示問候。
握手禮,是全世界通用的禮節。起源於歐洲,最初是表示手裡沒有武器或親切的意思
行握手禮時要客人先伸出手時才能握手。握手時一般不戴手套,但尊貴的人和女人可戴 手套。行禮時忌交叉行禮,和女人握手不可太緊。
點頭禮,是同級或平輩人之間的禮節。如在路上相遇, 可在行進間進行。如遇見長官 、上級或長者,不行點頭禮,而行鞠躬禮。
舉手注目禮,這是軍人禮節。行禮時舉右手,手指伸直並齊,指尖接觸帽檐右側,手掌略賂外,手臂與肩齊高,兩眼注視受禮者,待對方答禮後將手放下。 吻手禮,是歐美上層社會的禮節。和貴族婦女或夫人見面時,如果女方先伸出手作下垂式,則將手掌輕輕托起吻之。如果女方不伸手,則不行吻手禮。
接吻禮,是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或朋友、夫妻之間表示親昵、愛撫的一種禮節。
通常是在受禮者臉上或額上接吻。在高興、喜慶或悲傷時,一般也行接吻禮,表示親熱或安慰。
擁抱禮,是歐美各國熟人、朋友之間表示親密感情的一種禮節。見面或告別時互相擁抱,表示親密無間,感情深厚,擁抱禮通常和接吻禮一起進行
⑧ 溫莎城堡作為英國王室的千年家族城堡,是如何建成的呢
諾曼底公爵。溫莎城堡(Windsor Castle) 位於倫敦西郊32公里。是英女王的一座行宮,建於威廉一世的1078年,是英格蘭境內最大的一座城堡。諾曼底公爵征服英國之後,為了占鎮壓人民的反抗,除了修建了倫敦城堡外,還以這座城堡為中心,在半徑三十多公里的周圍地區,建造了九座相互間隔三十公里左右的大型城堡,溫莎城堡就是其中之一。溫莎城堡有堅固的城牆,豪華的宮殿和教堂,宮內陳列著許多名畫,珍貴的硬木傢具和價值連城的珍寶。溫莎城堡的環境幽靜、景色優美。城堡的周圍是一個大花園,佔地約九百公頃。
·喬治三世和喬治四世斥巨資重新裝飾了整個城堡。二戰期間,城堡在德國大轟炸中庇護了整個皇室家庭。
·1992年的大火摧毀了城堡的大部分。經過多年修復,城堡被重建並將部分提供給公眾作為旅遊景點。
⑨ 英國如今保留的英國王室,對於它們究竟能起到什麼作用
英國如今一直保留英國王室,有很意義。英國王室在貴族文化中影響力是最大、最系統健全,仍然活躍。王不變是英邦聯領土上的文化紐帶,是文化交流的不錯理由。有助於輸出文化影響力。
⑩ 如何展示英國王室人物形象。並簡要說明每部影片所反映的歷史文化背
1 The Queen 譯名:女王 導演:史蒂芬·弗里爾斯Stephen Frears 主演:Helen Mirren 邁克爾·辛Michael Sheen 詹姆斯·克倫威爾James Cromwell 西爾維婭·西姆斯Sylvia Syms 類型:傳記/喜劇/劇情 片長:97分鍾 級別:PG-13級PG-13級(簡潔有力的語言) 發行:米拉麥克斯影業公司(Miramax) 上映日期:2007年8月31日(內地) 別名: 英女皇,黛妃與女皇1997年,黛安娜王妃在巴黎因為車禍意外身故的消息傳出後,舉世震驚,英國國內更是 主演海倫·米倫獲獎領獎照片(9張) 哀聲一片。悲痛欲絕的民眾對以伊麗莎白女王為首的英國王室表現出來的冷漠和迴避態度十分不滿,一時間群情激憤,反王室的情緒高漲不下,戴妃之死讓英國王室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中。而首相托尼·布萊爾剛剛走馬上任就面臨這樣一個棘手的局面,一面是哀痛憤怒的英國民眾,另一方面是竭力維護傳統、避而不出的英國王室。身處峰頭浪尖、壓力重重的「平民首相」布萊爾必須盡快找到解決辦法,撫平民眾的不滿與怨氣,讓女王與人民的關系恢復往日的和睦,同時確立起自己的聲望和威信。 2《國王的演講》是由湯姆·霍伯指導,科林·費斯擔當主演的英國電影,整部電影以敘述故事的形式,講述了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父親喬治六世國王的故事。本片於第35屆多倫多電影節獲得了最高榮譽觀眾選擇大獎。在2011年第83屆奧斯卡提名名單上,《國王的演講》獲得12項提名,並最終拿到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創劇本四項大獎。科林·費斯憑借本片獲得金球獎最佳戲劇片男主角。影片還獲得金球獎、美國製片人公會、導演公會和影視演員公會獎等多項提名和獎項。片名 3【中文片名】《年輕的維多利亞》 【英文片名】 Young Victoria 簡介 電影《年輕的維多利亞》改編自維多利亞女王的青年時代,從1836年她登基前一年開始到1840年她和 《年輕的維多利亞》阿爾伯特親王結婚為止,影片著重描述的是她的愛情生活。影片獲第63屆英國影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化妝獎、第82屆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 劇情 維多利亞的童年生活其實並不幸福,宮廷生活讓她覺得厭煩和無趣。直到她的表哥——年輕而又充滿活力的阿爾伯特親王走進她的生活——一切就都改變了。從此維多利亞開始想像自己是一個普通的女孩開始追求自己的愛情和幸福。不過家庭和國家總是矛盾的,選擇了一方就意味著要放棄另一方,在維多利亞之前的英國,女王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而阿爾伯特親王也陷入了選擇的痛苦中,選擇愛情,那就要接受一樁政治大於愛情的婚姻——因為做了國王,就意味著沒有自由、沒有辦法主宰自己的命運。如果選擇了政治,那麼他並不是女王最合適的結婚對象。兩個年輕人就在這種痛苦中煎熬著。1837年,18歲的維多利亞被命運推上了王位,雖然她並不想這樣,但是她還是默默承擔起了一個國家領袖的重任。三年後,她和表哥阿爾伯特親王結婚,之後開創了一個強大的帝國。[1] 演職員表 導演: 讓-馬克·瓦雷 Jean-Marc Vallée 演員: 艾米莉·布朗特 Emily Blunt ....Young Victoria 魯伯特·弗蘭德 Rupert Friend ....Prince Albert 米蘭達·理查森 Miranda Richardson ....Duchess of Kent 吉姆·布勞德本特 Jim Broadbent ....King William 馬克·斯特朗 Mark Strong ....Sir John Conroy 保羅·貝坦尼 Paul Bettany ....Lord Melbourne 托馬斯·克萊舒曼 Thomas Kretschmann ....King Leopold of Belgium 加斯帕·克里斯滕森 Jesper Christensen 朱利安·格洛弗 Julian Glover ....Wellington 電影:維多利亞與艾伯特 4《維多利亞與艾伯特》《維多利亞與艾伯特》(英國) Victoria & Albert 2001年BBC出品 編劇:約翰·高德史密斯 導演:約翰·爾曼 主演:維多利亞·哈密爾頓、喬內森·福爾斯 《維多利亞與艾伯特》是2001年英國出品的一部傳記式電影,影片根據英國女王維多利亞的真實經歷改編。影片畫面風格唯美、故事生動感人,並把維多利亞女王登基那一段不為人知的往事搬上了銀幕,充分滿足了影迷們的好奇心。電影一經上映就受到了廣泛好評,並成為各大電影節的熱門影片之一。可以說,《維多利亞與艾伯特》這部電影是所有根據維多利亞的生平改編的影視作品中最成功的一個。並讓我們在享受完美的視聽藝術的同時,了解英國女王維多利亞神秘的婚姻生活。 英國一代女王維多利亞與丈夫艾伯特的婚姻一直被普通百姓認為是一段幸福美滿的生活,但這對於女王來說,更像是一段錯誤的選擇,一直到維多利亞的晚年,她還常常回憶起那段往事,心中充滿了悔恨。 維多利亞在十八歲之前一直受到性格乖張的母親的嚴厲限制,她沒有自己的房間,每天的日記都要給母親過目,她幾乎沒有自己的生活,所有的事情都被母親操縱著。而家裡的私人軍師喬爵士更是在母親的嬌縱下無視公主的權利,肆意的侮辱她,這讓維多利亞痛苦不堪。 終於舅舅男爵一家的前來拜訪給了維多利亞一個稍稍放鬆的機會,那次她是第一次見到他的表哥艾伯特。艾伯特因為性格直率、怪異而給維多利亞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時間轉眼即逝,轉眼之間,維多利亞馬上就要年滿十八周歲。因為現任國王身體情況很糟糕,所以維多利亞的繼任成為了宮廷上下最重要的事務。 但其母公爵夫人的從中阻擾,卻使此事困難重重。她一直妄想執政,擔心女兒正式繼任國王一職後,自己會失去機會。在用心險惡的喬爵士的慫恿下,她甚至逼自己的女兒寫下了委任書。但聰明的維多利亞自有一套辦法,在家庭老師的幫助下,她成功登基,擺脫了母親的控制,並把令人厭惡的喬爵士趕出了家門。 在墨爾本大人的幫助下,維多利亞女王對政務很快熟悉起來,她再也不是當年那個唯唯諾諾的小女孩了。而如今,女王的終身大事也順理成章成為了宮廷內的頭等大事。英國王室一向有與表兄妹成婚的習慣,而舅舅與母親因為需要擴充勢力也不斷要求維多利亞應與其表兄艾伯特成親。在各方勢力的壓力下,維多利亞決定接見艾伯特,沒想到已年過三十的他早已不是當年那個毛頭小子,女王對他一見鍾情。 很快,維多利亞與艾伯特王子就結婚了,但艾伯特很清楚,他並不愛女王。在接下來的婚姻生活中,兩人的關系更是屢屢面臨危機。尤其是英國宮廷內荒唐的內務更是讓艾伯特難以忍受,但女王卻絲毫不聽丈夫的建議,二人的婚姻終於拉響了警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