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傅聰有什麼樣的成長經歷
演藝經歷:
1943年開始學鋼琴。1944年,師從上海工部局交響樂團指揮家梅百器學琴三年。
1951年,師從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勃朗斯坦夫人學琴一年。1952年2月,同上海交響樂團合作演奏了貝多芬的《協奏曲》。
1953年,在布加勒斯特舉行的第4屆世界與友誼聯歡節中獲鋼琴比賽第3名,受邀赴東歐各國演出。
1955年,獲得了第五屆肖邦國際鋼琴大賽第三名以及「瑪祖卡」最佳演奏獎,是東方人首次在這項賽事中獲獎。
1956年,傅聰首度到歐洲進行巡演,被譽為「鋼琴詩人」。1959年,在倫敦皇家節日大廳,與指揮家朱力尼合作演出。
與父親傅雷在一起1982年12月,受聘擔任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兼職教授。1985年,擔任肖邦國際鋼琴大賽評委。2001年2月,在新加坡舉行鋼琴獨奏音樂會;10月,在北京保利劇院舉辦獨奏音樂會;同年,與香港小交響樂團合作舉辦音樂會。
傅聰(1934年3月10日-2020年12月28日),出生於上海,英籍華裔鋼琴家。
他以擅長演奏莫扎特、肖邦、德彪西的鋼琴作品而著稱,曾獲「第五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第三名和「瑪祖卡」最優獎。1959年為了藝術背井離鄉,轟動一時,此後浪跡五大洲,隻身馳騁於國際音樂舞台,獲「鋼琴詩人」之美名。
2020年12月28日(當地時間),傅聰因感染新冠病毒在英國逝世,享年86歲。
2. 傅聰的簡介簡略一點
傅聰,1934年3月10日生於上海,8歲半開始學習鋼琴,9歲師從義大利鋼琴家梅百器。1954年赴波蘭留學。1955年3月獲「第五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第三名和「瑪祖卡」最優獎。1959年起為了藝術背井離鄉,轟動一時,此後浪跡五大洲,隻身馳騁於國際音樂舞台,獲得「鋼琴詩人」之美名。
傅聰是一位學識淵博、感情敏銳、具有詩人氣質的鋼琴家,擅長以精緻的技巧和細膩的觸鍵,演奏一些韻味和意境深邃的歐洲作曲家的作品,尤其以擅長演奏莫扎特、肖邦、德彪西的鋼琴作品而著稱。
他憑借自己具備的對中國文化藝術傳統的深厚素養,常以中國傳統的哲學、倫理、詩詞和美術等方面的理論觀點和藝術表現方法,去理解和解釋歐洲音樂家的作品,因而他的演奏富於中國和東方風格的神韻和意境,形成了他在鋼琴表演藝術方面卓然一家的藝術特色 。
(2)傅聰在英國什麼學校擴展閱讀:
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評傅聰的演奏不僅是卓越的,而且是肖邦作品真正的詮釋者。
英國《泰晤士報》評傅聰是當今世界樂壇最受歡迎和最有洞察力的莫扎特作品的演奏家。
很久以來,我們沒有聽到變化這樣多的觸鍵,使鋼琴能顯出最微妙的層次的音質。在服從的思想與實踐中間,在他對於音樂的深刻的理解中間,有一股靈感,達到了純粹的詩的境界。
3. 著名鋼琴家傅聰去世,他生前有什麼主要成就
「剛接到友人的簡訊,得知前輩傅聰大師離開了我們,一時難以置信。」12月29日凌晨3點半,鋼琴家李雲迪在微博發布的這條消息,難掩悲傷。
據奧地利音樂頻道消息,鋼琴家傅聰因感染新冠病毒於當地時間12月28日在英國逝世,享年86歲。鋼琴家阿格里奇基金會轉發了傅聰去世的消息並表示,「我們將永遠紀住他,他是一位具有偉大人格的偉大音樂家。」
傅聰曾說,父親是一位典型的五四時期知識分子,一身傲骨,不屈不撓,做事認真,不草率苟且。這些品格,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傅聰。
在傅聰身上播下音樂種子後,傅雷的嚴厲也一度使得父子之間關系緊張。1948年,傅家因時局動盪搬遷到昆明,14歲正處於叛逆期的傅聰不服從父親管教,終日游盪,遠離鋼琴,直到17歲,才重拾鋼琴。
長達三年的叛逆,換來的不僅是傅聰對鋼琴的狂熱,更是終身與音樂為伴的信念。從那個時候起,他每天練琴時間動輒8小時,也是因為過於刻苦的訓練,導致他患上了嚴重的腱鞘炎,在鋼琴家藝術生涯的後期,不得不常年戴著手套。
1955年3月,傅聰代表中國參加第五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名列第三,並斬獲肖邦作品中演奏難度最大的「瑪祖卡」最佳獎,這是中國人首次在國際性鋼琴比賽中獲獎。回憶起比賽前的經歷,傅聰曾笑談,那時每天練琴12個小時,夜裡也時常興奮得睡不著,一旦想到一個樂句與另一個樂句之間的關聯,就要從床上蹦起來練習。
1959年,傅聰為藝術背井離鄉,出走英國。先是娶了小提琴大師梅紐因的女兒彌拉為妻,又於1964年入籍英國。對父親傅雷而言,這是莫大的打擊。
從1954年到1966年,傅雷夫婦給傅聰和傅敏不斷寫家書,匯成了影響一代中國人的《傅雷家書》。傅雷經常從美術、文學、古文等多方面與兒子談古論今,其中對傅聰影響最深的一句話是,「先為人,次為藝術家,再為音樂家,終為鋼琴家。」
浪跡世界的傅聰,被認為是肖邦作品的最佳闡釋者之一,西方人稱他是「有分量的巨匠「和」鋼琴詩人」,他能融會貫通用宋詞演繹世界名曲,離不開父親的影響與教導。傅雷曾寫給傅聰這樣一句話,「只有不斷與森林,小溪,花木,鳥獸、蟲魚和美術館中的傑作親炙的人,オ會永遠保持童心、純潔與美好的理想。」
在傅雷夫婦去世13年後,闊別祖國20年的傅聰才回到祖國,父母墓前刻著傅雷家書名言:赤子孑立了,會創造一個世界。
4. 鋼琴家傅聰在英國去世,他生前都有哪些經典作品
中國老一輩最著名的鋼琴家傅聰在英國於2020年12月28日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病因是因感染了新冠,醫療無效而去世,享年86歲。傅聰的父親傅雷比他還要有名,是傅雷家書的作者,傅聰是傅雷家書的收件人。傅聰因一直在英國求學,在過去那個極端年代給他的父親造成了極大精神壓力,其父親母親雙雙自殺跟他的出走還是有一定關系的。傅聰可以說是在愧疚中一直生存著。
很多人詬病傅聰後來移居倫敦,他自己解釋道,他是一個生活為藝術的人,當時祖國國內沒有藝術,他只能離家出走,沒有藝術他就沒法活下去。在六七十年代這20多年間,傅聰一個人舉辦了2400多場獨奏音樂會,錄了50多章唱片,足跡遍及世界的各大洲,被譽為當代中國最傑出的鋼琴家。傅雷在給傅聰的家書中寫到這樣一句話,赤子如果孤獨了,便會創造一個世界,傅聰真的做到了。
5. 傅雷的兒子(傅聰)有什麼成就
傅聰,1934年生於上海,8歲半開始學習鋼琴,9歲師從義大利鋼琴家梅百器。1954年赴波蘭留學。1955年3月獲「第五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第三名和「瑪祖卡」最優獎。
1959年起為了藝術背井離鄉,轟動一時,此後浪跡五大洲,隻身馳騁於國際音樂舞台,獲得「鋼琴詩人」之美名。
(5)傅聰在英國什麼學校擴展閱讀
三四歲時的傅聰,已能感受到音樂的強大吸引力,顯露出對音樂不尋常的熱愛。七歲半時被父親的摯友雷垣發現其極高的音樂天賦,從此傅雷打消了讓傅聰學畫的念頭,轉而拜雷垣為師,學習彈奏鋼琴。
義大利指揮家、鋼琴家,時任「上海工部局交響樂隊」指揮的梅帕器(Mario Paci)為師。梅帕器是李斯特的再傳弟子。傅聰在其門下受教三年。
傅聰於1951年夏再拜蘇籍鋼琴家勃隆斯丹(Ada Bronstein)夫人為師。傅聰刻苦用功,每天練琴七八個小時,在酷暑天氣,衣褲盡濕,也不稍休。而他對音樂的理解也顯出有獨到之處。
1953年,第四屆「世界青年聯歡節」在羅馬尼亞舉行。經國內選拔,傅聰作為唯一的中國選手參加「聯歡節」 的鋼琴比賽,結果獲三等獎。當時他演奏的斯克里亞賓的《前奏曲》,曾將蘇聯選手感動得不禁淚下。
6. 傅聰資料
【傅聰】1934年3月10日生於上海一個充滿藝術氣氛和學術精神的中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傅雷是我國著名的學者、藝術理論家和翻譯家。傅雷對多種中西藝術、文化的淵博學識,獨到見解以及縝密嚴謹的學風,對藝術真理的赤誠追求,直接、長期、深遠地影響著傅聰的演奏藝術。
三四歲時的傅聰,已能感受到音樂的強大吸引力,顯露出對音樂不尋常的熱愛。七歲半開始學鋼琴,拜義大利指揮家、鋼琴家,時任「上海工部局交響樂隊」指揮的梅帕器(Mario Paci)為師。梅帕器是李斯特的再傳弟子。傅聰在其門下受教三年。
傅聰於1951年夏再拜蘇籍鋼琴家勃隆斯丹(Ada Bronstein)夫人為師。傅聰刻苦用功,每天練琴七八個小時,在酷暑天氣,衣褲盡濕,也不稍休。而他對音樂的理解也顯出有獨到之處。
1953年,第四屆「世界青年聯歡節」在羅馬尼亞舉行。經國內選拔,傅聰作為唯一的中國選手參加「聯歡節」 的鋼琴比賽,結果獲三等獎。當時他演奏的斯克里亞賓的《前奏曲》,曾將蘇聯選手感動得不禁淚下。
1955年3月,第五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在華沙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74名選手齊聚波蘭首都。傅聰是唯一的中國選手,也是音樂資歷最為薄弱的一位選手,經三輪比賽,他以與前兩名相近的分數獲第三名,還獲《瑪祖卡》演奏最優獎。這是東方人首次在肖邦比賽中取得的突出成績。雖為第三,但傅聰的演奏魅力,足以使他成為該屆比賽之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
經賽後傅聰繼續在波蘭就學於傑維埃茨基教授門下,直到1958年底提前畢業。這期間,傅聰曾於1956年8—10月返回中國休假,在北京舉行了個人獨奏會,在上海與上海交響樂團合作,舉行了莫扎特協奏曲音樂會。此外,還在東歐各國許多城市演奏,到1958年離開波蘭前,已達五百餘場。這些國家的廣大聽眾領略了中國青年鋼琴家的風采,傅聰也積累了寶貴的專業鋼琴家的舞台經驗。
1958年12月傅聰離開波蘭,移居英國倫敦。在六、七十年代的二十年間,舉行了約2,400場獨奏音樂會;與包括梅紐因、托塔里、巴倫鮑伊姆、鄭京和等等在內的許許多多國際著名演奏家合作過;錄制了約50張唱片;擔任過肖邦國際鋼琴比賽、比利時伊麗莎白皇太後國際音樂比賽以及挪威、義大利、瑞士、葡萄牙、東南亞等等國家和地區的音樂比賽的評委;演奏的足跡遍及幾乎整個歐洲、美洲、中東、東南亞、日本、大洋洲各地。如此廣泛、持久、頻繁的藝術活動本身,已經是高度藝術成就的證明。他以辛勤的勞動贏得了「有分量的巨匠」的評價。時代周刊亦曾譽其為「當今最偉大的中國音樂家」。
1976年,傅聰在中央音樂學院舉行了音樂會。同年的12月傅聰再度返國。以後,他幾乎每年都回國演奏、講學,已經到過北京、上海、西安、成都、昆明等地。主講過肖邦、莫扎特、德彪西等專題,演奏過這些作曲家的以及舒伯特、斯卡蒂等人的作品。還與中央樂團合作,演奏了貝多芬的協奏曲;與中央音樂學院大學生樂隊合作,演奏了莫扎特的協奏曲,並兼任指揮;還專門指導過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室內樂小組的訓練。他的豐富的藝術經驗,孜孜不倦的教學態度,博得廣大師生及音樂愛好者的贊揚和尊敬。
7. 鋼琴家傅聰因新冠去世,李雲迪郎朗發文悼念,傅聰為何如此受業內尊敬
傅聰在鋼琴界享有非常高的聲望,他就是當時鋼琴界的朗朗和李雲迪。他本人的音樂造詣也非常高,在國外的演出幾乎場場都是座無虛席,不過他本人在國內也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人物,傅聰的父親是當時中國的文學翻譯家傅雷,也是有著很高的文學造詣,其與兒子傅聰的信件往來後被整編為傅雷家書,入選中學教材,教導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青年。
一,聲望
傅聰在業內受尊敬的原因便是他極高的音樂造詣,在他年輕的時候,在鋼琴方面的名氣絲毫不比朗朗和李雲迪差。演出幾乎也是場場座無虛席,但是在國內,他確實一個非常有爭議的人物,有些網友把他和楊振寧進行對比,同樣也是加入了外國籍,但是楊振寧對中國的貢獻和他比起來是不可相提並論的。談到他受爭議的原因,也就離不開傅雷夫婦和傅雷家書。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歡迎大家評論補充,感謝閱讀歡迎觀看。
8. 傅聰出國留學是為了學習什麼
傅聰出國留學是為了學習鋼琴。傅聰在十七歲時去波蘭學習鋼琴。
可能是與父母教育有關,畢竟傅雷曾留學法國巴黎大學學習藝術理論,熱愛音樂,讓兒子出國想讓兒子在藝術上有所造詣。傅聰8歲半開始學習鋼琴,9歲師從義大利鋼琴家梅百器。1954年赴波蘭留學。1955年3月獲「第五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第三名和「瑪祖卡」最優獎。1959年起為了藝術背井離鄉,轟動一時,此後浪跡五大洲,隻身馳騁於國際音樂舞台,獲得「鋼琴詩人」之美名。
(8)傅聰在英國什麼學校擴展閱讀:
傅雷,一生專於法國文學引進,主要翻譯羅曼·羅蘭、巴爾扎克的著作,是國內享有盛譽的翻譯家和教育家。傅聰是傅雷的長子,出生於1934年,8歲半的時候開始學琴,先後師從梅百器,勃朗斯坦夫人學習。後留學波蘭深造並定居英國,作為享譽世界的音樂家,傅聰有著「音樂詩人」的美譽。
傅聰說,在《傅雷家書》中,最讓他感動的是父親的那句話,「一個藝術家,永遠要保持赤子之心。真正偉大的藝術家都是孤獨的,只有孤獨才能創造一個新的世界,讓這個新的世界去溫暖、安慰更多孤獨的人。」的確,留學生活最真實的感受就是孤獨,一方面是因為沒有家人和朋友陪伴,一方面是想要學有所成必須耐得住寂寞,不斷的練習和感悟彈奏的樂譜。
最初留學的幾年,雖然孤獨和苦悶,但有摯愛的音樂相伴,傅聰也收獲了一種別樣而寶貴的人生經歷和成長。
9. 傅聰為什麼加入英國籍
1964年傅聰的一封信又傳來了爆炸性的消息,他決定加入英國籍,因他是鋼琴家,一年到頭要「跑碼頭」戲曲界也借用了這一詞彙,以「跑碼頭」指代藝人們到外地集鎮演出,如果不入英國籍,在簽領出國護照時諸多不便。
傅聰加入英籍完全是為了他的演出事業1979年4月,傅雷的沉冤得到昭雪,上海市文化藝術工作者聯合會為他舉行追悼會,傅聰決定回國。
這次回來,傅聰住了10天,這10天里,傅聰的眼裡一直噙著淚水!從祖國回到英國,朋友們都說傅聰像換了一個人。
他平靜了,20年心神不安的遊子生活已成為過去,他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傅聰的經歷
1934年出生於上海三四歲時的傅聰,已能感受到音樂的強大吸引力,顯露出對音樂不尋常的熱愛。七歲半時被父親的摯友雷垣發現其極高的音樂天賦,從此傅雷打消了讓傅聰學畫的念頭,轉而拜雷垣為師,學習彈奏鋼琴。
1944年師從上海工部局交響樂團指揮家梅百器那學琴三年,1951年師從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勃朗斯坦夫人學琴一年。
10. 傅聰當初留學波蘭,後因什麼而出走
傅聰,這個被父親傅雷用棍棒和威嚇撫育起來的長子,由於害怕回國後被逼加入到"父親揭發兒子,兒子揭發父親"的罪惡循環中而在波蘭學成後駕機出走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