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工業革命英國鋼產量遞增為什麼

工業革命英國鋼產量遞增為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19 11:34:34

『壹』 工業革命後,英國的鋼鐵發展到了什麼地步

工業革命後,英國的鋼鐵產量大幅度上升,年產量從1萬噸猛增到130萬噸。鋼鐵、無機化工材料、機械等工業產品佔世界總產量一半以上,獲得了「世界工廠」的稱號。這次工業革命,正如1848年《共產黨宣言》中所說的:「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100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

20世紀前半期,則是以核能、飛機、汽車、化工和電子計算機的發明或發展作標志的。放射性材料鐳和釙發現以後,核裂變原理取得重要成果,核能開始被利用;飛機的革新是與航空材料的進步密切相關的;1927~1931年是化工技術發生轉折的時期,繼塑料以後,合成橡膠和合成纖維材料相繼問世,使有機合成材料工業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20世紀初,內燃機技術取得突破,汽車開始大量生產;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發明;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等。

當今世界,我們正面臨著又一場新的技術革命——有人稱之為第四次工業革命。這次革命是以信息科學、材料科學和生物科學為前沿的。世界科技界權威人士認為,這場工業技術革命所帶來的影響和創造的社會財富,將遠遠超過歷次工業革命。

『貳』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工業革命是資產階級發展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當代國際國內受到普遍關注的熱門話題之一,就是現代化。從大多數論者表達的關於現代化的觀點來看,現代化包括著復合多元的含義,至少有工業化、技術化、城市化、政治民主化、全民知識化和環境凈化等內容。從這個角度來說,現代化的萌起和近代社會的到來是同步的。沒有近代社會的機制,現代化就無從談起。工業革命就是實現現代化過程中具有關鍵性作用的一步。資本主義手工工場的發展,對近代社會的出現起了先導作用。但是,僅靠它的力量,真正的工業化還「化」不起來。正如本書第二個題目中引用的馬克思的評論所指出的,手工工場不能改造全部生產。由技術革命引發的工業革命,才有能力造成工業化的結果。工業革命帶來的以工廠制為基礎的大機器工業,改變了社會的經濟結構,使人類開始擺脫累世相傳的古老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邁進。

工業革命最早開始於英國。在論及英國工業革命的條件時,人們總不忘提及它的農業革命、海外貿易、殖民掠奪、國債制度、稅收政策等等方面,這當然是正確的。不過還有一點必須補充進去,那就是市場的擴大。正由於市場上商品需求量的擴大,才直接成為增加生產的導因,才產生出強烈的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追求,從而引發了機器的發明。

關於英國工業革命的進程,包括凱伊、哈格里夫斯、阿克萊特、克隆普頓、卡特萊特以及瓦特等人的發明等等,這里就不去敘述了。需要略加說明的是,繼英國之後,美、法、德等不少國家也都開始了工業革命,體現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共同規律。

美國工業革命的條件有一定的特殊性,也可說是得天獨厚之處。這當然要首推它的「西進運動」。美國獨立後,通過吞並、廉價購買等等手段,不斷向西擴張領土。到19世紀中葉,已成為東起太平洋,西瀕大西洋,北接加拿大,南連墨西哥的領土遼闊的大國。僅半個多世紀,領域便增加了7倍半。西部領土的礦產、水利和森林資源都很豐富,而且土地肥沃,氣候適宜,還有漫長的海岸線和優良的港口。這就為它的工業化和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廣袤的西部土地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東部人,他們爭先恐後地蜂湧著向西部涌來。先是到密西西比河以東的近西部,而後是中西部,最後來到遠西部,包括荒涼的俄勒岡地區。人們在西部刈除野草,掃平灌木叢,開墾了大片農田。1848年在亞美利加河流域發現金礦後,淘金熱又引得大批人流奔向了加利福尼亞。這一切就是「西進運動」。在這一過程中,祖居西部的印第安人遭到驅逐和屠殺,被趕到了荒野山區的「居留地」。可是,大量人流湧入西部,也使這片廣闊的天地得到了開發。美國農業發展迅猛,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出口國之一。在不長的時間里,美國經濟的專業化布局便形成起來。東北部是傳統的工業區,西部是遼闊的農業區,而且依自然環境的不同,出現了「小麥王國」、「牧牛王國」、「棉花王國」和葡萄園區。這種在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支配下自然形成的區域經濟專業化,是美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大特點,也為工業革命的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工業化的北部,棉花、甘蔗的重要產地南部,產糧為主的西部,都需要互補,需要加強商品交流。各地區之間的貿易額成倍增長,甚至成10倍地增長。美國工業革命所擁有的國內市場條件,是其他國家難以望其項背的。另外,隨著內戰中北方的勝利,戰後重建南方的過程也使南方成為頗具吸引力的投資場所。

美國經濟發展中存在著一個大的難題,就是勞動力的嚴重缺乏。19世紀初年,美國人口只有700萬左右。到19世紀中葉,國土面積如此龐大,人煙更顯得稀少。年輕的美國以開放的氣勢,大量吸收外來移民,才使這個問題得到了相當程度的緩解。僅19世紀後半期,移居美國的人口就有2700萬之多。美利堅合眾國居民的主體,就是由外來移民構成的。直至今日,每年移居美國的人口,仍然數以萬計。在世界歷史上,移民的數量之大,范圍之廣,持續的時間之久,產生的影響之深,大約還沒有達到這種程度的先例。值得注意的是,在移民中佔大多數的是歐洲人,其中又以英國所佔比例最大。這里有相當多的人是有生產技術的,還包括一部分高級知識分子。進入西部的移民,基本上都要靠創業、開發的精神去站穩腳根。西進運動和大量吸收外來移民,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培育和提高了美利堅民族的進取精神和開朗性格。

美國工業革命便是在這樣的背景和環境下進行的。美國在獨立後的一段日子裡,政治上雖已取得主權國家的地位,但在經濟上卻還一時無法擺脫對英國的依附。因此,工業革命也是它爭得經濟獨立的出路。在促進工業革命方面,聯邦政府的政策起了很大的積極作用。它建立國家銀行,發行紙幣,吸收游資,貸款給工業界;實行關稅保護;鼓勵科技進步,實施專利法,等等。政府的支持,是美國工業革命又一個有利條件。

與英國一樣,美國的工業革命也開始於棉紡織業。還在18世紀末,美國人便仿造了珍妮紡紗機。不久又發明了軋棉機,將清理原棉的效率提高近百倍。19世紀初又從英國引進織布技術。東北部的新英格蘭地區迅速發展為棉紡織業中心。隨後,服裝、製革、玻璃、毛紡等行業也實現了使用機器生產。

南北戰爭後,工業革命有了飛速進展,尤其是重工業發展更快。采礦、冶金、石油開采和提煉等行業,都以10倍甚至幾十倍的速度發展,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這之中,有兩個巨大的國內刺激因素。一是開發西部造成的對農業機械的急切需要。二是為溝通東西部交通而掀起的鐵路建設高潮。這兩大因素既是工業革命的強勁的推動力量,其本身又成為工業革命的成果和重要組成部分。

廣袤的西部土地,一望無垠。西進運動使美國的耕地面積急劇增多,達到8億多英畝,相當於英法兩國面積的總和。盡管有大量移民,但是勞動力仍然十分缺乏。《宅地法》實行後分配出去的宅地,平均一份為1000英畝以上,一個家庭怎能管理得了?唯一的出路便是機械化。這就使農業機械的發明和生產成為當務之急;從而大大推動了工業革命,也推動了冶鐵、煉鋼業的發展。19世紀中後期,美國農業機械化的過程極為迅速,相當普遍地使用了耕田、播種、施肥、收割、打穀、包裝等等主要靠畜力牽動的農業機器。

交通業也是如此。先是大力修築公路,富爾頓發明汽船後,內河航運業大發展起來,開挖運河形成熱潮。但是,隨著西部的開發,修築橫貫東西的鐵路卻是勢在必行的事情,成為重中之重。國會為此專門通過決議,鼓勵私營公司投資修路,國家予以補貼。這樣,很快便出現了修築鐵路的狂潮。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里,便築起了中央太平洋——聯合太平洋鐵路、聖塔菲鐵路、北太平洋鐵路、南太平洋鐵路和大北方鐵路等5條橫貫東西的干線,使美國鐵路總長度超過了全歐洲鐵路長度的總和。修鐵路、製造機車、客車、貨車,自然為鋼鐵業特別是鋼軌軋制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同時,鐵路建設也是包括車站修建、枕木供應、車廂設備、管理和服務人員的招聘與培訓等等眾多項目的綜合性事業,從各個方面促進了工業革命。

鐵路交通還為商業流通、貨物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使得具有專業化經濟特點的各個區域結合成一個整體。因此,美國在不大長的時問里就發展成為世界上經濟實力最為雄厚的國家,是不足為奇的。

法國直至19世紀中葉仍然是僅次於英國的第二大經濟強國。它的工業革命開始很早,還在大革命爆發之前,就已從英國引進了蒸汽機、珍妮紡紗機。在全歐洲都佔有首屈一指地位的勒克勒佐冶金公司,作為全歐最大採煤企業之一的昂贊礦業公司,都配備有蒸汽機、汽錘、馬拉鐵路等先進設備。個別的紡織廠使用了珍妮紡紗機。但是,隨著1789年大革命的爆發,1792年起又進行了反對外來武裝干涉的戰爭,隨後又有連年不斷的拿破崙戰爭,再加上內部局勢的長期動盪不寧,這種戰連禍結的情景,使得剛剛起步的工業革命不得不停下步來。雖然也曾在某些空隙之時有所動作,但畢竟是極為滯緩,難成氣候。拿破崙帝國垮台之後,工業革命有些起色。尤其是英國政府於1825年解除了機器出口的禁令,使法國工業界有機會較多地引進先進的機器設備,邁出了工業革命復興的步伐。然而,當時是復辟王朝統治時期,投資環境頗為不利。1824年即位的國王查理十世更是倒行逆施,妄圖全面恢復封建制度,工業革命愈發舉步惟艱。

1830年的七月革命推翻復辟王朝,建起資產階級的奧爾良王朝(七月王朝),情況才有明顯好轉。七月王朝以大革命的繼承者自居,工業革命的環境由此而大為改善,於是開始起飛。到40年代末,蒸汽機數量從625台增加到5212台,而且平均馬力由16降到12.5。蒸汽機馬力的降低說明,蒸汽機已開始小型化,使用得更普遍了。以往蒸汽機主要是用於采礦時從礦坑中抽水,需要大馬力。這時已可安裝到輕紡工業中作為動力裝置。法國的紡紗機已有了11.6萬台。當然,如與英國相比,法國工業的機械化程度仍然是很低的。當時英國的蒸汽機已有兩萬余台。不過,由於原來的傳統和基礎,再加上鐵礦資源的豐富,法國的冶金業發展很快,30年時問里生鐵產量增長3倍。先天不足的是,法國煤礦資源貧乏,而且質量較差。作為工業發展重要標志的鐵路,修築速度相當緩慢。整體看來,法國工業中仍然是小生產占絕對優勢,使用機器的大工業為數不是很多,工業革命尚有很長的路要走。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其中有兩點最為重要:第一,大革命以來政治局勢長期動盪不寧,拿破崙戰爭結束後雖然安定了一些,但是復辟王朝是靠反法聯軍刺刀的保護重建統治的,前景如何難以測知。在這種情況下,資產階級不願甘冒風險去投資工業,寧肯將資金投放到信貸業務上,甚至貸出國外,坐食利息。第二,自16世紀以來,經濟實力最雄厚的就是金融資產階級。這個階級以包債、放國債而起家發財,幾個世紀來形成了傳統。在他們看來,以食利而致富,既得利快又少擔風險,還可利用手中的資金影響操縱有價證券市場。因此,他們更熱衷於放債和股市交易,而不願大量直接投資於工業。七月王朝正是由金融資產階級操縱的政權,自然以金融貴族的意志為轉移去施政,這就阻礙了工業革命的發展。這種矛盾在開始之時還不明顯,到工業資產階級得到一定程度發展之後,就日益尖銳起來了。這說明,法國工業革命真正起飛後不久,又因統治者的政策而受阻。

1848年爆發的二月革命,就是由於這個矛盾引起的,目的是推翻金融貴族的統治,為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道路。可是,二月革命後共和派政權並未能使全國政局穩定下來,反而陷入了連續不斷的動盪之中,不能不影響工業革命的進程。由此看來,法國工業革命盡管起步很早,但是進進退退、走走停停,多次受阻,以至資金不足,投資心理難以形成,半個多世紀下來,仍然水平不高。這正是它的突出特點。

工業革命的最大轉機,是在法蘭西第二帝國建立之後。由拿破崙三世統治的第二帝國以強力的手段穩定了形勢,又以種種順應經濟發展的政策為工業革命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諸如鼓勵建立大公司,降低工業稅,疏浚運河,大力興建鐵路,簽訂有利的對外商約,實行商標法以促進商業,方便資金流通與周轉,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等等。政局平穩,政策適當,使工業革命急劇發展起來。在20年左右的時間里,煤產量增長2倍,生鐵將近2倍,鋼將近3倍,鋼軌近5倍。全國蒸汽機的總動力,由6.7萬馬力增至33.6萬馬力。工業總產值增長2倍,外貿額增長3倍,都明顯超過了19世紀的平均發展速度。在農業上,化肥、脫粒機、收割機、刈草機的使用也日趨普通起來。由於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村人口首次開始低於城市人口。第二帝國時期被稱作「農業黃金時代」。到60年代後期,重工業、機器製造業發展迅速,表明法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巳經完成。

應該注意到,在法國,金融業仍然是最發達的行業。同時,在工業中小生產還占優勢。根據1872年的統計,法國全國每個企業僱傭的工人數量平均只有2.9人,就是在工業比較集中的巴黎,也不過是4人。可見使用機器生產的大企業為數還是很少的,法國的工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過,大企業雖少,但是能量很大,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仍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關於德國的情況,很難說得全面。因為工業革命開始時,德意志還是個四分五裂的國家,有數十個邦國和自由市。同時,各地發展極不平衡,並非所有邦國都同時開始了工業革命。然而,在全德意志具有一定影響的較大的邦國中,以普魯士的資本主義經濟最為發達,綜合國力也最強,特別是從19世紀初斯泰因——哈登堡的改革開始,普魯士王朝推行的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接連出台,使普魯士成為經由自上而下改革而向資本主義過渡的國家。因此,以普魯士為帶頭人,並不斷擴大在全德意志的影響,從而推動了經濟的發展,是德國工業革命的一大特點。

19世紀30年代德國工業革命開始起步。普魯士的資產者逐步引進英國的機器,使用機器的紡織廠開始建立。就在這時,普魯士政府出面,聯合了18個相鄰的邦國,於1834年建立起關稅同盟。18個同盟國互相取消商品進口關稅,還統一了稅制。這個以普魯士為首的關稅同盟大大擴展了結盟國的商品市場,從而也就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展。普魯士的魯爾區,因豐富的優質煤礦得以開采,成為採煤和冶金業的重要基地;薩克森的開姆尼茲城發展成棉紡織業的中心;德意志的第一條鐵路在巴伐利亞建成通車……到50年代,關稅同盟已基本上擴大到全德國,只有漢堡、不來梅等極個別的地方還保留自己的關稅制度。這個全德性質的關稅同盟,率先突破了政治上的分裂局面,在經濟領域促成了全德意志的統一市場,為工業革命的騰飛注入了新的血液。

50年代正是普魯士經濟改革告一段落的時期,原來帶有農奴制色彩卻又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容克庄園經濟,這時已去掉了封建農奴制殘余,僅保留了某些宗法關系,從實質到表象,基本上成為資本主義農場了。同時,農業機械化程度也大為提高,產值增長迅速,在提供原料、市場、勞動力等方面,到工業革命起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德國工業革命進入了高潮時期,50、60年代出現了一大批股份公司,鐵路線長度迅速增加,鐵路運貨量增長27倍,生鐵產量增長5.6倍,鋼產量增長近28倍。1871年德意志統一的完成,貨幣制度、稅收制度、度量衡單位、商業法規、交通管理等等的統一,更使工業革命如虎添翼。普法戰爭後從法國攫取來的50億法郎賠款,充實了工業資本;割占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擁有十分豐富的非金屬礦鉀鹽和鐵礦石,為化學工業和冶金業提供了巨量的原料。

德國工業革命開始得比較晚,但是在其騰飛之時,恰逢第一次工業革命與第二次工業革命交錯之際,這就有利於它在更為先進的科學技術基礎上得到開展。同時德國政府又十分重視教育和科學研究,這就使工業革命有了比英法兩國工業革命更為堅實的根基,從而使得德國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就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工業大國。

工業革命對社會的改造作用,常常超過了政治革命,只是在形式上不似政治革命那樣出現強烈的沖擊波和引起局勢的大動盪。生產力的超乎人們意料的大發展,工廠製取代手工工場的巨變,展現出資本主義社會機制的一種新的而貌,帶動著整個社會快速地演變。幾十年下來,就使得以農業與鄉村為主體的經濟體制變成了以工業與城市為主體的經濟體制,大規模地改變著人的生活和國家的經濟地理狀況。新城市的興起,舊城市的改觀,人口由農村流向城市的大趨勢,國家向城市化社會邁進的走向,工業產值遠遠超過農業產值的現象,如此等等,都使得身處其境的普通人和當政者大為驚訝,有悲有喜,但卻只能去適應,決計無法阻攔。

這種全面深刻的社會變化,說到底就是人類社會從農業文明轉向工業文明的表現,後者比前者更加顯露出創造與進取的精神,奮力競爭的意識,更具有挑戰性。它以不可逆轉的氣勢,改變著人們的傳統習俗、價值取向,乃至擇業的標准。在這個社會轉折的進程中,伴隨著嚴重的剝削與壓榨,「幾家歡樂幾家愁」的狀況甚為鮮明。於是,社會結構、階級結構都發生了變化,組合成一些新的社會利益群體。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這兩大階級的形成。

工業資產階級比起工場手工業時期由商人組成的資產階級,有著更強的進取精神和在自由競爭中求發展的意識。它以使用機器的產業為依託而取得的成就,也遠非舊日的資產者所能比擬。工業對農業的改造能力,吸收自由勞動力的容量,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都使資本主義在世界歷史的潮流中扮演了主角,迅速改變著資本主義與前資本主義力量的對比。19世紀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和改革風起雲涌,席捲全球,到世紀中葉就初步形成了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正是這種歷史巨變的體現。封建的和封建以前的社會制度是無可奈何花落去,只能讓位給資本主義。

無產階級即產業工人的隊伍,是又一個全新的社會利益群體。它與過去的手工工場工人不同,沒有小塊土地,沒有傳統的生產工具,也不帶任何的宗法色彩,是純然的僱傭勞動者。使用機器生產的勞動條件和由機器聯結的集中勞動環境,使他們具有了集中、團結、紀律性強的特點。為時不久,他們就逐漸意識到了自己這個群體是同命運和具有共同願望與要求的。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階級意識,知道自己屬於同一個群體。後來經過科學理論的引導,才會體會到階級覺悟的概念。當然這只是那些先進的工人。工人作為一個社會群體起來斗爭,爭取自己的利益和社會地位,從而形成為一股歷史潮流,為世界歷史增添了新的內容。正是這股潮流推動了意識形態領域中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隨著社會主義與工人運動的逐步結合,這股潮流也日益壯大起來,成為19世紀並行交錯的歷史大潮之一。

兩大社會階級的形成和發展,機器工業對手工業的排擠,使以往的中等階級發生了分化和改組。所謂中等階級,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小資產階級,包括小企業主、小店東、手工工匠、商販等等。他們中的少部分,在機器大工業的排擠下遭到破產,大量被迫受雇於工廠,成為工人階級的組成部分。多數人則還繼續存在,但是有不少人感到岌岌可危,面臨破產的威脅,更多的人雖還沒有面臨危機,但瞻望前景也頗感擔憂。因而也形成為另一個社會利益群體,渴望在社會巨變中求得一席之地,竭力為維護和提高社會地位而斗爭。19世紀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流派為數眾多,其根源就在於此。其中,無政府主義傾向大抵上反映的是破產者的情緒;而極力宣傳保留小私有制的學說,則常是小資產階級憂心忡忡地體現。小資產階級熱衷於參加民主運動,也是出於爭取提高社會地位的願望。

圖片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B5%DA%D2%BB%B4%CE%B9%A4%D2%B5%B8%EF%C3%FC

『叄』 兩次工業革命期間鋼鐵工業發展的原因

機器的發明和使用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第一階段。珍妮機的出現是棉紡織業第一項具有深遠影響的發明,使紡織效益提高了40倍以上。珍妮機的發明,一般認為是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始。之後,有更多的機器被發明出來並得以應用,在冶金、採煤等其他行業,也出現發明和使用機器的高潮。 伴隨「電氣時代」而來的是「鋼鐵時代」。

新的技術革命也推動了老工業部門的發展,最突出的是鋼鐵工業。19世紀上半葉,由於房屋結構和鐵路的需要,熟鐵和鑄鐵的產量提高極快,但鋼的產量裹足不前。英國是當時世界上鋼產量最多的國家,1850年年產量不過6萬噸,同年它的鐵產量卻達到250萬噸。由於冶煉工藝的限制,鋼產量不高,價格昂貴,其用途局限於工具和儀表。19世紀下半葉,由於西門子、托馬斯等人在鋼鐵冶煉技術方面的貢獻,鋼得以大量生產且質量大幅度提高,因而逐漸代替熟鐵,作為機械製造、鐵路建設、房屋橋梁建築等方面的新材料而風行全球。鋼鐵工業的發展如日中天,導致重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直線上升,史稱「鋼鐵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顯著特點就是電力的廣泛應用,電動生產資料和生活用具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出來,迅速地改變著社會上生產與生活的面貌。由於使用電力,其他工業部門也快速發展起來,特別是鋼鐵行業的發展,使人類在材料領域告別了棉花時代,進入到鋼鐵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則是主要以重工業為主如機器製造工業,電力工業,化學工業,鋼鐵工業,汽車工業等.凱利,貝塞麥,托馬斯,馬丁和西門子等的煉鋼法,以及後來發明的電爐煉鋼法,使得鋼產量劇增.鋼產量的劇增,導致了其價格猛跌,便宜價格又導致了鋼鐵迅速在很多部門和領域代替了鐵,應用的范圍廣泛擴大.鋼鐵技術的進步,不但引起了原有的重工業如採煤業,機器製造業,鐵路運輸業等的飛躍發展,而且存進了其它以鋼鐵為原料的新興工業的發展,如電力工業,電器製造,化學工業,石油工業,汽車工業和飛機製造業等.重工業很快地成為各個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非常重要的部分.到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重工業已經在世界工業中開始占據了主導地位.

『肆』 工業革命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生產力大為提高,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促進了美、俄、德、意的革命、改革,使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在工業社會中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19世界30、40年代,工人運動興起;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技術傳播到各地,沖擊著舊制度、舊思想;東方從屬於西方,殖民侵略導致了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工業革命前後的一些重要發明 時間 發明人 發明
1712年 英國人湯姆斯·牛考門獲得了稍加改進的蒸汽機的專利權
1764年 詹姆士·哈格里夫斯 珍妮紡紗機
1778年 約瑟夫·勃拉姆 抽水馬桶
1796年 塞尼菲爾德 平版印刷術
1797年 亨利·莫茲萊 螺絲切削機床
1781年 詹姆斯·瓦特 改進了牛考門蒸汽機,現代蒸汽機成型
1807年 富爾頓 蒸汽輪船
1812年 特列維雪克 科爾尼鍋爐
1814年 斯蒂芬森 蒸汽機車
1815年 漢·戴維 礦工燈
1844年 成廉·費阿柏恩 蘭開夏鍋爐
工業革命對社會的改造作用
工業革命對社會的改造作用,常常超過了政治革命,只是在形式上不似政治革命那樣出現強烈的沖擊波和引起局勢的大動盪。生產力的超乎人們意料的大發展,工廠製取代手工工場的巨變,展現出資本主義社會機制的一種新的而貌,帶動著整個社會快速地演變。幾十年下來,就使得以農業與鄉村為主體的經濟體制變成了以工業與城市為主體的經濟體制,大規模地改變著人的生活和國家的經濟地理狀況。新城市的興起,舊城市的改觀,人口由農村流向城市的大趨勢,國家向城市化社會邁進的走向,工業產值遠遠超過農業產值的現象,如此等等,都使得身處其境的普通人和當政者大為驚訝,有悲有喜,但卻只能去適應,決計無法阻攔。
這種全面深刻的社會變化,說到底就是人類社會從農業文明轉向工業文明的表現,後者比前者更加顯露出創造與進取的精神,奮力競爭的意識,更具有挑戰性。它以不可逆轉的氣勢,改變著人們的傳統習俗、價值取向,乃至擇業的標准。在這個社會轉折的進程中,伴隨著嚴重的剝削與壓榨,「幾家歡樂幾家愁」的狀況甚為鮮明。於是,社會結構、階級結構都發生了變化,組合成一些新的社會利益群體。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這兩大階級的形成。
工業資產階級比起工場手工業時期由商人組成的資產階級,有著更強的進取精神和在自由競爭中求發展的意識。它以使用機器的產業為依託而取得的成就,也遠非舊日的資產者所能比擬。工業對農業的改造能力,吸收自由勞動力的容量,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都使資本主義在世界歷史的潮流中扮演了主角,迅速改變著資本主義與前資本主義力量的對比。19世紀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和改革風起雲涌,席捲全球,到世紀中葉就初步形成了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正是這種歷史巨變的體現。封建的和封建以前的社會制度是無可奈何花落去,只能讓位給資本主義。
無產階級即產業工人的隊伍,是又一個全新的社會利益群體。它與過去的手工工場工人不同,沒有小塊土地,沒有傳統的生產工具,也不帶任何的宗法色彩,是純然的僱傭勞動者。使用機器生產的勞動條件和由機器聯結的集中勞動環境,使他們具有了集中、團結、紀律性強的特點。為時不久,他們就逐漸意識到了自己這個群體是同命運和具有共同願望與要求的。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階級意識,知道自己屬於同一個群體。後來經過科學理論的引導,才會體會到階級覺悟的概念。當然這只是那些先進的工人。工人作為一個社會群體起來斗爭,爭取自己的利益和社會地位,從而形成為一股歷史潮流,為世界歷史增添了新的內容。正是這股潮流推動了意識形態領域中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隨著社會主義與工人運動的逐步結合,這股潮流也日益壯大起來,成為19世紀並行交錯的歷史大潮之一。
兩大社會階級的形成和發展,機器工業對手工業的排擠,使以往的中等階級發生了分化和改組。所謂中等階級,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小資產階級,包括小企業主、小店東、手工工匠、商販等等。他們中的少部分,在機器大工業的排擠下遭到破產,大量被迫受雇於工廠,成為工人階級的組成部分。多數人則還繼續存在,但是有不少人感到岌岌可危,面臨破產的威脅,更多的人雖還沒有面臨危機,但瞻望前景也頗感擔憂。因而也形成為另一個社會利益群體,渴望在社會巨變中求得一席之地,竭力為維護和提高社會地位而斗爭。19世紀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流派為數眾多,其根源就在於此。其中,無政府主義傾向大抵上反映的是破產者的情緒;而極力宣傳保留小私有制的學說,則常是小資產階級憂心忡忡地體現。小資產階級熱衷於參加民主運動,也是出於爭取提高社會地位的願望。 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它使世界跨進了電氣時代。從19世紀60—70年代起,西門子製成發電機,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1882年,法國學者馬·德普勒發現了遠距離送電的方法,美國著名發明家愛迪生創建火力發電站。
內燃機的發明是這時期應用技術的重大成就。奧托製造出以煤氣為燃料的四沖程內燃機。1883年,德國工程師戴姆製成以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狄塞爾發明結構更簡單、燃料更便宜的內燃機--柴油機。80年代,汽車誕生。隨後,以內燃機為發動機的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拖拉機和軍用裝甲車也陸續出現。內燃機的發明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
化學工業的建立也是19世紀晚期應用技術的一項重大突破。1884年法國人聖·夏爾東發明人造纖維。1869年,美國人黑特發明賽璐珞。1867年諾貝爾發明火 葯。
新的技術革命也推動了老工業部門的發展。最突出的是鋼鐵工業。1856年英國人貝西默發明「吹氣精煉」操作法。1864年法國人馬丁和德國人西門子兄弟同時宣布發明了平爐煉鋼法。1875年英國冶金技師托馬斯發明了鹼性轉爐。世界鋼產量激增。
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第二次工業革命有一些新的特點:
首先,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許多技術發明是一些工匠依據實踐經驗取得的成果。只有發明蒸汽機的瓦特具有一定的科學知識。但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幾乎沒有什麼工業部門未受到科學新發現的影響。科學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它與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更大的成果。
其次,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於英國,重要的新機器和新生產方法都是在英國發明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
最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於19世紀60—70年代開始時,對一些後進的國家來說,兩次工業革命是交叉進行的。
因此,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遠比第一次工業革命廣泛深遠。它在工業生產的領域內部引起變革,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為資本主義向壟斷階段的過渡准備了條件。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工廠制度代替了工場手工業,但企業規模不大。第二次工業革命後,一些新興的工業部門的企業的規模日益擴大,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股份公司得到廣泛發展,作為超大規模企業的壟斷組織也是適應這一要求而出現的。
第二次工業革命還為生產過程的合理安排和在生產中實行進一步分工創造了可能。
第二次工業革命也在生產的管理方面引起了深刻的變革,科學化的管理開始興起。 第三次工業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產生的條件
第三次科技革命產生的條件主要有三方面。第一社會條件是促使新的科技革命加速到來的重要條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國為適應戰爭的需求都集中全國的物力、財力和人力,研究開發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這使科技水平迅速提高。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了增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各壟斷組織都在科研方面加大投入,大力開發新產品,促使科研水平不斷提高;為了與美國競爭,蘇聯也非常重視科技事業的發展。這些情況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來。從理論上說,這是社會實踐的需要。第二技術與物質條件是前提條件。科技的發展有歷史的繼承性和連續性,第二次工業革命所創造的技術與物質條件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迅速發展的科學技術,更是新的科技革命的基礎。第三,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成為新科技革命的理論基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物理學革命,使人類的物質觀、時空觀、運動觀和方法論都發生了變革,二戰後初期形成的控制論、資訊理論和系統論成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論依據。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內容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內容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如果按照研究領域歸類,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和空間技術等領域的變革。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與前兩次工業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三大特點。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第一次工業革命從蒸汽機的發明到瓦特的可以用作機器動力的蒸汽機發明,共用了72年。第二次工業革命從1831年法拉第的發電機模型出現到交流電動機的發明,共用了57年。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代表電子計算機從1946年正式問世起,僅30年就經歷了5代,80年代生產的電子計算機與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相比,運轉速度提高了30多萬倍,而體積卻縮小為原來的三萬分之一。新技術從發明到應用的時間也大為縮短,如無線電為35年、雷達為15年,而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以來的科技發明則多在10年以內,如原子能利用為6年、電子計算機為5年、晶體管為4年、激光器僅為1年。人類科學知識的總量也在迅速增加。據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世界科學情報系統》的統計,科學知識的年增長率,在50年代為9.5%,60年代為10.6%,70年代為12.5%。第二,科學與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隨著科學實驗手段的進步,科研探索的領域也不斷開闊。前兩次工業革命主要是以一兩種技術的突破為代表,雖然它們也帶動了其它技術的發展,但是彼此之間的聯系並不密切,連帶產生的新技術數量非常有限。第三次科技革命則不然,在核能、電子計算機和宇航技術的帶動下,一批批新技術迅速出現並且匯入技術革命的洪流,進而形成宏大的技術群。其中信息技術是帶頭的核心技術,信息技術又以信息控制為核心,它是優化物流、節約能流、分散人流、降低財流的有效手段,被應用到各個技術領域。信息控製成為主要的控制手段後,使各種技術在發展中的橫向關聯性、綜合性、交叉性突現出來,使各種技術呈現出極強的群體性。第三,科學技術各領域之間相互滲透,出現兩種趨勢:學科越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研究越來越深入;學科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科學研究朝綜合性方向發展。以上技術之間的群體性,實際上由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論和方法論基礎——控制論、系統論和資訊理論所揭示的人類三大系統:技術系統、生命系統和社會系統間的共同控制規律。這導致第三次科技革命與社會的結合比過去的技術革命要緊密得多。美國科技學的專家普賴斯就此提出了「小科學」和「大科學」的概念,他指出二戰以前的科學是分散的、個體的、隨機組合的研究,屬於小科學,二戰以後,科學進入大科學時代,所謂大科學,是指以統一的方式把相關的科學事業組織起來加以科學管理的科學,是社會化的集體活動,其研究活動規模越來越大,發展到國家規模,甚至國際規模。例如,美國的「曼哈頓工程」和「星球大戰計劃」是國家規模的科研行動;現在的太空合作行動更是國際間的科研合作。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首先是科學技術在生產力發展方面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其次,科學技術與生產之間、科學與技術之間是一種辯證的關系。它們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關系。這種辯證關系必然引出第三點,科學技術各學科之間的聯系,也就是綜合性越來越強。另外,隨著實踐的發展,人們研究越深入,自然導致學科的分工越來越細,由於客觀世界是普遍聯系的,在越來越深入的研究過程中必然發現單一學科的研究不能滿足實踐的要求,於是跨學科研究就成為科學研究的發展方向。我們在剛才對第三次科技革命內容的介紹中,已經清楚地看到它對人類社會所產生的影響。
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主要是通過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勞動者素質和技能的不斷提高、勞動對象的不斷改進和擴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了生產力各要素的變革。根據馬克思主義原理,一切機器在本質上都是人類勞動的模擬,機器工具是人類雙手的延伸,電子計算機則是人類大腦功能的延伸。電子計算機在直接生產過程中的廣泛應用,使人類的勞動形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原來必須由人類直接操縱的控制機器動作的機構,變成了由電子計算機操縱機器運行的自動機構,形成了包括管理在內的全盤自動化的機器生產體系。以上是導致作為生產力水平標志的生產工具方面發生的變化。現實生產力最重要的要素是人。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後,以電子計算機控制的自動化技術,使人的勞動從直接參加生產轉變為對生產過程的控制,這就要求勞動者必須具備相應的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否則無法同現代化的生產資料相結合。這種要求導致最重要的生產力要素——勞動者水平的提高。生產力三要素還有勞動對象。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人類不僅能夠以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質為勞動對象進行生產,還能夠製造自然界中所沒有的物質材料作為勞動對象新材料技術的發展,使人類能夠按照生產的需要創造大量本來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質,這就極大地擴展了人類勞動對象的范圍。
5,科技革命對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影響。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是國民經濟中的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超過了第一、第二產業;資本主義國家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普遍強化。由於生產過程的智能化,智能因素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產業結構中的「技術密集」企業發展速度大大超過傳統的「勞動密集」企業。這種技術密集企業包括微電子、機器人、原子能、宇航等工業以及現代通訊、新能源新材料工業等。1956年美國從事腦力勞動的「白領」職員人數第一次超過了從事體力勞動的「藍領」工人。1960~1978年美國的腦力勞動者與體力勞動者的比例由0.1∶54.6變為47.8∶49.3;日本由28.2∶71.8變為41.9∶58。從事農業、牧業和漁業生產的人口比重,在二戰前,美國為30%、西歐和日本都在40%以上,而1977年,美國則降至3.6%,1975年西歐和日本降至10%左右。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導致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是使人類日常生活發生變革。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創造的大量新產品進入人們的生活,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在改變著人類的生活,甚至影響著人類的思想道德觀念。例如,現代化通訊手段的出現,改變了人們交流信息的傳統方式,也在改變著傳統的人際交際方式;通過國際互聯網,導致人們觀察、認識外部世界的方式和方法也在發生變化;試管嬰兒的誕生,有利於解決人類優生的難題,但是也給人的婚姻家庭和倫理道德帶來新的問題。對人們的家庭生活、乃至人類的倫理道德觀念都提出了挑戰。
6,科技革命對人類日常生活的影響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導致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差距進一步擴大。發達國家在發展新興產業的過程中,把原來那些消耗能量大、浪費資源多、污染嚴重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如鋼鐵、一般化工、機械製造等轉讓給發展中國家。這樣既減輕了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原料、能源的依賴,又使一些發展中國家進入工業化階段。國際貿易中的商品結構也發生根本變化。電腦、軟體等知識密集型產品的比重上升,礦物、天然橡膠之類初級產品和鋼鐵、銅之類商品的比重降低。發達國家的投資比重也隨著發生變化,從傳統工業轉向尖端技術工業。由於投資於這些產業才能夠獲得高利潤,而這些產業需要先進設備、高水平的勞動力和消費水平高的市場,具備這些條件的只有發達國家,所以發達國家之間的相互投資大幅度增加。在1980年國際資本流動總量中,3/4在發達國家之間進行。另外,為了建設大型工程項目,發達國家之間還進行廣泛的國際合作,進行高層次的國際分工,使經濟國際化的趨勢加強。發達國家利用自己控制著尖端技術的優勢,大量對發展中國家出口耗資少、附加值高的高技術產品,壓低初級產品價格,使發展中國家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造成了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經濟差距的不斷加大。

『伍』 第二次工業革命影響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19世紀70年代以後,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和生產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生產力飛躍發展,使社會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形成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的局面,資本主義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

3、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使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

4、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美德兩國取代英法登上世界經濟的領導地位,新崛起的列強與老牌帝國主義爭奪殖民地和財富資源勞動力競爭加劇,導致激烈的爭奪和戰爭。

5、壟斷資本對外擴張,世界被瓜分完畢,帝國主義志民體系在全球建立。總之,到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實現了工業化,完成了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這是人類歷史上社會轉型的巨變,它促使世界資本主義體系最終形成。

(5)工業革命英國鋼產量遞增為什麼擴展閱讀:

第二次工業革命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相同點:

1、兩次科技革命都受到本國政府的重視,都促進了生產力發展;

2、都引起社會關系的巨變。第一次科技革命導致兩大對立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出現;第二次科技革命導致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國家機構開始和壟斷組織結合;

3、都對世界格局發生巨大影響。第一次科技革命,形成了東方從屬於西方的局面;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世界資本主義的殖民體系;

4、從經濟上看,都加速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發展。

『陸』 18世紀中葉,英國為什麼發生了產業革命具體過程是怎麼樣的

國的工業革命和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工業革命的前提

1688年政變奠定了君主立憲制政體的法律基礎。輝格黨因政變有功而在1689—1714年佔有政治上的優勢,到1714—1760年,輝格黨更達到獨占統治的地位。根據王位繼承法,從1714年起,德意志漢諾威選帝侯喬治一世和喬治二世先後即英國王位。他們不懂英語,不諳英國事務,經常不參加樞密院會議。從1717年起,會議就由財政大臣沃爾波爾主持。由於樞密院大臣議事於密室,因此逐漸被稱為「內閣」,樞密院主席就被稱為「內閣首相」①。從此開創了首席大臣領導內閣,英王不參加內閣會議的先例。沃爾波爾任首相20餘年,後因喪失國會信任而下台。這又開創了內閣得不到國會信任即應辭職的先例。小威廉·皮特1783年開始擔任首相,當未得到國會支持時,血氣方剛的皮特沒有辭職,而是解散國會重新選舉,結果取得了完全的勝利。這又開創了一個先例,即內閣得不到國會信任時,除辭職外,還可解散國會,重新選舉。這表明,內閣必須對國會負責,接受國會的全面監督。隨著這種責任內閣制日趨完善,就逐漸把國王排斥於決定內閣構成的權力之外。以國會為核心的政治體制一旦確立,作為上層建築的積極作用就更大地發揮出來,英國才開始了資產階級社會的巨大發展和改造。

上層建築的巨大作用,在改造農業方面得到了典型的表現。18世紀中葉起,英國從私人圈地進入了國會圈地時期。英國的農業革命正是通過這次圈地運動以及伴之而來的農業技術革新完成的。這次圈地的直接動因是由於人口的增長特別是城鎮人口的急劇膨脹所造成的對商品糧及原料的巨大需求。1760年開始的喬治三世在位時期,國會頒布圈地法令達3000個以上。從1760年到1815年共圈佔農民土地600多萬英畝。資本主義的土地所有制最終確立起來,大租地農場的經營方式占據了絕對優勢。農村的階級結構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形成了地主、租地農場主和農業工人三大階級。到19世紀中葉,英國農村的社會變革以及階級關系的演變,已基本上和城市相平衡了。英國農村的資本主義化,大租地農場的經營方式,鼓勵了對農業的投資,為農業技術的革新和機器的應用掃除了障礙。大地主和農場主在土地上紛紛實行排水、施肥、改良土壤等措施。工業革命用先進的設備武裝了農業,播種機、收割機、打穀機應運而生。在農業革新的高潮中,1793年成立了農業委員會。1838年成立了皇家農業協會。國王喬治三世還為《農業年鑒》撰稿,署名為「農夫喬治」。足見英國資本主義農業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英國的農業革命為工業革命的開展創造了必要的前提條件。它不僅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必需的糧食和原料,造就了一支自由勞動力大軍和廣闊的國內市場,而且也為工業革命積累了雄厚的資本。按照馬克思的統計,19世紀初全國總資本中有一半來自土地。

對殖民地的掠奪和血腥的奴隸貿易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又一重要手段。七年戰爭後的55年間東印度公司從印度搜刮的財富達50億英鎊以上。海外市場的擴大使英國的出口貿易迅速發展。1697年英國的對外貿易額為350萬鎊,1770年即達1420萬鎊。從1688年到1750年,英國商船的噸位增加了兩倍以上。在對外活動中獲利最大的是奴隸貿易。18世紀末英國每年從奴隸貿易中獲得30萬鎊的驚人利潤。利物浦和普利茅斯的繁榮就是建立在萬惡的奴隸貿易之上的。

此外,從17世紀末起,英國建立了國債制度。這也是資本積累的途徑之一。過去是以國王名義借債,以補財政之不足。1694年英格蘭銀行的成立,標志著由國王債務制度過渡到了國債制度。當時,國債增長很快,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時為5300萬鎊,到七年戰爭時即高達1.22億鎊。從1716年起政府平均每年要支付300萬鎊的利息。為償還國債本息,英國政府採取了提高消費稅的辦法。1688年的消費稅額為62萬鎊,到1755年就超過了350萬鎊。這就是說,金融資產階級所得的高額利息,來自廣大納稅人的腰包。政府起杠桿作用。

總之,英國通過農業革命、海外貿易、殖民掠奪、國債制度和稅收政策,使它的資本原始積累以超過任何國家的速度順利地進行著,為工業革命的勃起創造了重要的條件。

英國發達的手工工場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又為工業革命的實現准備了技術條件。到18世紀,手工工場內部已經有了比較精細的分工,生產過程被劃分為一系列的簡單操作,生產工具也實行了專門化,使手工生產過渡到機器生產成為可能。通過分工和工具專門化培養出來的掌握某一專門技藝的工人,成為工業革命中的重要技術力量。另外,到17世紀中葉,倫敦已成為歐洲科學研究的中心。1662年成立的英國皇家學會倡導科學家把興趣集中於廣泛的經濟活動領域。由於殖民活動和海外貿易擴大的需要,格林尼治天文台建立起來。1666年牛頓提出力學三定律及萬有引力定律。1687年他的劃時代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問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力學理論體系,解決了行星運動、落體運動、聲音和波、潮汐運動等一系列問題,成為「大工業的真正科學的基礎」①。這一時期,英國實驗科學研究促使天文學、地理學、力學、數學獲得了長足的進展。這些自然科學成就為英國工業革命向廣度和深度發展提供了可能的條件。

到18世紀中葉,在急劇擴大的國內外市場需求面前,英國的手工工場已走到了盡頭。手工勞動的局限性,使它無力進一步擴大生產的規模和迅速增加產品的數量。擺脫落後了的手工勞動狀態,過渡到更高的生產模式,已成為當務之急。廣闊的世界市場是英國進行工業革命的主要動因。

二、工業革命的進程

馬克思曾提出,工具機或工作機是18世紀工業革命的出發點。英國的工業革命首先是從棉紡織業開始的。棉織業是新興的工業部門,較少受傳統的約束,易於採用新的生產技術。1733年蘭開夏的機械師凱伊發明了飛梭,使織布效率提高1倍。結果棉紗供不應求,造成了長期的「紗荒」。不久,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的手搖紡紗機——珍妮機提高工效15倍。珍妮紡紗機的發明,是由手工工具發展為機器的開端。它體積小,容易普及,但要靠人力轉動。隨著所帶紗綻的增多,人力就越來越難以勝任;而且它紡的紗細而易斷,只能作緯線使用。1768年阿克萊特剽竊木匠海斯的成果,製成了水力紡紗機,紡出的紗較為粗韌,可以作經線。用自然力代替人力作動力,是一個重大的進步。1771年阿克萊特在德比附近的克隆福德建立了英國第一座棉紗工廠。從此,英國的紡織工業開始進入了近代機器大工廠時期。1779年青年工人克隆普敦綜合珍妮紡紗機和水力紡紗機的長處,製成了騾機(意指兩種機器的綜合),標志著新一代紡紗機械的產生。棉紗機的應用,使紡紗與織布出現了新的不平衡。1785年工程師卡特萊特製成水力織布機,使織布工效提高40倍。1791年建立了第一座織布廠。隨著棉紡織工業的機械化,與紡織有關的其他行業如凈棉、梳棉、漂白、印染等也漸次採用了機器。

大量紡織機器的出現,動力不足的矛盾突出了。以水力作動力受到地點和季節的限制,迫切需要一種方便、實用、大功率的發動機。於是瓦特的蒸汽機應運而生。瓦特綜合前人的成果,於1782年製成了可以作為機器動力的復動式蒸汽機。它與傳送機和工作機構成了機器系列。蒸汽機的發明,使機械化生產沖破自然條件的限制,向更廣闊的領域發展,大大加速了工業革命的進程,是物質生產開始進入機械化時代的標志。到19世紀初,英國整個輕工業部門已在相當大程度上實現了機械化。

機器的大量製造,增加了對金屬原料的需求,推動了冶金和採煤工業的發展。1735年達比父子採用焦煤熔鐵,提高了生鐵鑄品的產量。1760年又加設鼓風設備,高熔點去掉了鐵礦中的硫磺和其他雜質,焦煤煉鐵獲得了成功。近代大規模的冶鐵業從此誕生。1784年科爾特發明精鍛法,用焦煤煉出了熟鐵和鋼。煤和鋼鐵的產量迅速提高,為工業革命繼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

工業產量的提高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同時促使交通工具也要有大的改進。18世紀中葉英國國會制訂了開鑿和疏浚運河的計劃。1830年全國形成了水運網。至1906年英國運河全長已達4000公里。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汽輪後,1811年英國的第一艘輪船在克萊德河下水。隨後,英國輪船的總噸位迅速提高,從1850年的16.84萬噸提高到了1870年的111.29萬噸。1814年煤礦工人史蒂芬森發明了蒸汽機車。經過改進,1829年他又設計了「火箭式」機車,時速為29公里,1830年為利物浦、曼徹斯特公司所採用。40年代以後,英國開始了大規模鐵路建設。今天英國的鐵路網在19世紀70年代就已基本建成。

大規模的鐵路敷設和遠洋輪船的製造,都需要對堅硬的鋼材進行裁截和造型,火車、輪船上的多種金屬配件,在精度和質量上要求也很高,加上各個工業部門對機器的需求不斷增長,製造工作母機和重型機器就提上了日程。發展機器製造業已勢在必行。19世紀的最初10年,用機器製造工具機的現象逐漸增多,到30—40年代,作為一個新的工業部門——機器製造業誕生了。用機器製造機器,是英國工業革命完成的標志。英國工業革命歷經80年,使英國很快取得在國際上的工業壟斷地位,並以出口機器和多種產品而成為「世界工廠」。

三、工業革命的社會經濟後果

工業革命比政治革命更加深刻地改造了英國。

機器的廣泛使用,根本改變了工業的技術面貌,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帶來了生產力的迅猛發展。英國的棉布產量,1796—1830年增長了15.5倍;煤產量1700—1840年增長了12.8倍;生鐵產量1740—1850年增長了120多倍,其鋼鐵產量已佔資本主義各國總產量的60%以上。

工業革命使英國由農業——鄉村為主體的經濟體制轉變為工業——城市為主體的經濟體制。即開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工業的大發展改變了英國人口的布局,大批人口向工業區集中。蘭開夏的人口中有3/4是在18世紀後半期增加的。西北部大工商業城市的興起,吸引了大量人口,出現了新的人口中心。1801—1831年,伯明翰、曼徹斯特、格拉斯哥、利物浦等城市的人口增加了兩倍多。由於工業生產日益集中在城市工廠中進行,使城鄉和工農業人口的比重發生了重大變化。1851年城市人口已佔全國總人口的52%。1831年國家在農業方面的收入是795萬鎊,在工業方面的收入則為1171萬鎊。英國在走向城市化社會。

工業革命引起了英國社會階級結構的深刻變化。現代工廠制度的確立,使兩個新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誕生了。過去的中等階級,包括小企業主、小店主、手工業者、商販等等,除因機器工業的競爭而破產者外,大多數還繼續存在。他們要為自己的生存與發展而奮爭。手工工場工人也還有很多,正在面臨著社會的巨變。在工業革命的浪潮面前,一切人都在新的環境中尋找出路。於是,形成了種種社會利益集團,出現了觀念上革新與守舊並存的局面。總之,在經濟發展的大浪潮中,社會群體在重新組合,呈現某種「亂」的形勢。但是,大工業的發展是帶動整個社會前進的主流。

工業無產階級是大工業的產物,集中在大城市裡,與宗法的、自然經濟的環境割斷了聯系,而且是完全沒有財產的階級,與僱主之間只有僱傭和被僱傭的關系。機械化的生產使工人的一部分體力消耗和技能的運用被機器所代替,使工人的勞動失去了獨立的性質,成為機器的附庸。同時也使資本家可以利用女工和童工來排擠成年男工,從而壓低工資。使用機器進行生產又成為資本家增加工人勞動強度和延長勞動時間的有力手段,它甚至突破了起碼的道德標准和人的生理承受限度。這表明,那時資產階級追求的還是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產品數量,並沒有把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提高勞動生產率擺在首要位置。他們仍然是以剝削絕對剩餘價值為主,即依靠殘暴的手段壓縮必要勞動時間,延長剩餘勞動時間。對於工人來說,也就必然會造成貧困、受奴役、粗野和道德的墮落。

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是與它的存在同時開始的。開始時,無產階級把機器當成了攻擊的直接目標。相傳盧德是搗毀機器的首創者,因而破壞機器的運動就被稱為「盧德運動」。這是一場反飢餓、反失業的斗爭,其實質則是手工工人反對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動,因為機器的使用破壞了他們技術的價值並砸了他們的飯碗。這是剛剛淪為無產階級的手工工人的保守心理和不成熟的表現。開始進入19世紀初時,工人運動有了新的發展。他們試著組織職工會,舉行罷工,為改善生活狀況和維護自身權益而斗爭。罷工運動鍛煉了工人,並導致他們與資產階級國家政權直接發生沖突,使大批工人逐漸形成了階級意識。到19世紀30年代,英國無產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階級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隨著工業資本的增殖,工業資產階級的財富迅速地膨脹著。工業收入超過農業收入,工業人口超過農業人口,說明工業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超過了土地貴族;機器工業排擠手工業,人口重心的轉移及工業城市的興起,說明工業資產階級的實力超過了商業金融資產階級而成為資產階級中的主體。工業資本主義發展前期出現的反對國家干涉,否定保護主義傳統,要求自由放任的傾向日益強烈。經濟上的自由主義,必然導致要求改革已經過時了的政治制度,首先是打破土地貴族對政治的壟斷。工業資產階級在經濟上成了社會上最富有的階級,也就必然要求成為政治上的第一階級。

四、英國工業壟斷地位的確立

工業革命造成的生產力大發展,使英國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到19世紀50至70年代,英國經濟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把其他國家遠遠拋在後面。下面的統計表說明了英國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遙遙領先地位。

(單位:億馬克)
年份
世界貿易總額
英國
法國
德國
美國
1850
145
33.8
15
21
12.8
1870
374
91.8
45
42
34

英國出口商品額在全部產品中的比重,1851年為1/4,1861年為1/3,1871年達到了3/5,產品的銷售越來越依賴於國際市場,經濟的對外擴張性日益明顯。

在英國出口商品中,工業製品佔85%,原材料僅佔8%;在進口商品中,則原材料佔61%,工業製品僅佔6%。這就使保護貿易政策成為英國經濟發展和對外經濟擴張的障礙。於是資產階級展開了爭取自由貿易政策的斗爭並逐步取得了勝利。隨著自由貿易政策的實行,英國的對外貿易額扶搖直上,1850—1871年出口總值從7100萬鎊增加到近2億鎊,進口總值從1億鎊增至3億鎊。在出口的商品中,重工業產品特別是機器產品日漸占居重要地位,1845—1870年機器的出口量增加了4倍。歐美各國的工業革命在相當程度上是靠輸入英國的技術裝備進行的。

對外貿易的發展,促使英國工業生產出現了新的高漲。「過去應用蒸汽和機器獲得的驚人成果和1850—1870年這20年間的巨大產量比起來……就微不足道了。」1850—1870年僅棉花的消耗量就由5.88億鎊增加到11億鎊。這一時期不僅輕工業發展迅速,而且生產資料的生產在工業生產中的比重不斷增加,由1812年的31%上升至1851年的40%,再升至1881年的47%。煤產量從1850年的4900萬噸增至1870年的1.1億噸。鑄鐵產量由1840年的140萬噸增至1860年的380萬噸。鋼產量1870年達到22萬噸。動力機械由1840年的35萬馬力增至1870年的90萬馬力。英國工業的總產值在1850—1870年間大約翻了一番。此時,英國的城市人口已佔全國總人口的60%。倫敦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各國的公債和證券在這里進行交易。英國還向歐美及殖民地輸出大量資本,至1870年達14億鎊。

英國的鐵路建設和遠洋航運也有了很大的發展。1863年倫敦建成第一條地下蒸汽鐵路。1850—1870年全國鐵路從1萬公里增加到2.4萬公里。這一時期,英國開始使用金屬造船,並逐漸用汽船代替了帆船。英國壟斷了國際的航運業,它的裝備了大炮的商船隊借著廉價的商品和海上優勢,打著「自由貿易」的旗號,滿載著工業製品,在海洋上縱橫無阻,強行打開了亞、非、拉美許多國家的大門,瓦解了這些地區的經濟結構,把它們捲入了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漩渦。

『柒』 第二次工業革命列強實力發生變化的原因

1、知識與能力:

(1)識記: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條件;電力的廣泛運用;產業結構的變化;壟斷組織的出現;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的最終確立。

(2)理解: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的原因;壟斷組織的出現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社會後果;兩次工業革命與世界市場體系形成的過程的關系。

(3)運用:探討壟斷的影響;探究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1)合作探究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的過程與影響。

(2)運用範例教學,培養學生找出知識比較點,分析問題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聯系兩次工業革命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讓學生感悟兩次工業革命對人類文明進程的影響,辨證認識人類發展道路上的成就與價值。

(2)啟發學生認識"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而且是第一生產力"著名論斷的正確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生的重要成就、特點及影響。

難點:工業革命對世界市場的發展所起的推動作用;壟斷的作用

★教學方法

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能力及知識認知方法和觀念的培養,注重培育學生探究性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善於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培養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同時注意積極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學會學習,養成正確的歷史思維習慣,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和歷史觀。

★教材與學情分析:

本課從生產工具的進步、生產手段和生產形式的演進、社會經濟結構和經濟運行方式的變化三個方面闡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在人類進程中的重大作用,需要學生體會科學與技術結合後迅速轉化為生產力,極大推動人類工業文明的發展。在教學中,讓學生感悟科學技術緊密結合,使科學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越來越快,最終發展為第一生產力。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人類社會是不斷由低級向高級向前發展的,而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又無一不是以生產力的發展作為先導的。生產力的每一次巨大飛躍,都會帶動人類社會發生歷史性變化,正因如此繼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19世紀70年代,世界再次經歷了一次翻天覆地的變革-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社會也隨之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電氣化時代

第8課 第二次工業革命

一、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

1、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生時間:19世紀中後期

2、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的原因和條件:19世紀下半葉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

(1)政治前提:19世紀五六十年代,資本主義制度在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確立下來。這就為資本主義經濟的迅猛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環境。

(2)經濟基礎: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完成,使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

(3)科學技術:19世紀30年代以來,自然科學理論有了重大突破為新的工業革命的形成起了直接的推動作用。

(4)市場條件:第一次工業革命促進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為新的工業革命准備了市場條件;

(5)資本條件:大量積累的資本為工業集中和資本集中奠定了雄厚的基礎,也為新工業部門的創建和崛起提供了資本。

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科學和技術開始緊密結合導致許多成就誕生。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成就:

(1)電力的廣泛使用--第二次工業革命最顯著的成就;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11831 英 法拉第 電磁感應現象-為發電機的問世奠定了基礎 此後科學家們據此對電做了深入的探索與研究出現了一系列電器發明

2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研製發電機成功。

31870年比利時工程師格拉姆發明了直流發電機。此後集中供電的發電廠也出現了,輸電技術也日益完善。

4電燈、電車、電話、電影放映機等電器產品的紛紛涌現。

愛迪生---舉世聞名的美國電學家和發明家,被譽為"世界發明大王",一生中的發明有1000多項。他除了在留聲機、電燈、電話、電報、電影等方面的發明和貢獻以外,在礦業、建築業、化工等領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創造和真知灼見。愛迪生一生共有約兩千項創造發明,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5近代電訊事業的新發展:

1876年,定居美國波士頓的蘇格蘭人貝爾試通電話成功,愛迪生等人在貝爾發明的基礎上做了改進,使電話通訊很快風行全球的許多國家。1877年,美國建成了第一座電話交換台,隨後,在巴黎、柏林、莫斯科等地業相繼成立了電話局。無線電的發明則是在1889年,1888年德國科學家赫茲發現了電磁波,利用這種電磁波,義大利人馬可尼制出了無線電通訊設備,1899年,馬可尼在英法之間發報成功,1901年,橫越大西洋發報成功。近代電訊事業的發展,為快速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從此,世界各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

電力是一種優良而價廉的新能源。它的廣泛應用,推動了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等一系列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改變了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人類由此進入"電氣時代"。

(2)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應用技術上的另一重大成就

1)創制

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問世。不久,以柴油為燃料的內燃機也研製成功。

2)影響

1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推動了交通運輸領域的革新。

19世紀末,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車出現了。1885年,德國人卡爾o本茨成功地製成了第一輛用汽油內燃機驅動的汽車。1896年,美國人亨利o福特製造出他的第一輛四輪汽車。與此同時,許多國家都開始建立汽車工業。隨後,以內燃機為動力的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不斷涌現出來。1903年,美國人萊特兄弟製造的飛機試飛成功,實現了人類翱翔天空的夢想,預告了交通運輸新紀元的到來。

2內燃機的發明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學工業的產生。

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石油也像電力一樣成為一種極為重要的新能源。1870年,全世界開採的石油只有80萬噸,到1900年猛增至2 000萬噸。

(3)化學工業的發展:

①無機化學工業: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人們用化學反應的方式開始從煤焦油中提煉氨、笨等,用化學合成的方式,美國人發明了塑料,法國人發明了纖維,瑞典人發明了炸葯等。

總之,19世紀末的一系列發現,開創了現代無機化學:1895年倫琴發現 X射線;1896年貝克勒爾發現鈾的放射性;1897年湯姆遜發現電子;1898年,居里夫婦發現釙和鐳的放射性。20世紀初盧瑟福和玻爾提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所組成的結構模型,改變了道爾頓原子學說的原子不可再分的觀念。

②有機化學工業:有機合成方面主要研究從較簡單的化合物或元素經化學反應合成有機化合物。19世紀30年代合成了尿素;40年代合成了乙酸。隨後陸續合成了葡萄糖酸、檸檬酸、琥珀酸、蘋果酸等一系列有機酸;19世紀後半葉合成了多種染料;20世紀40年代合成了滴滴涕和有機磷殺蟲劑、有機硫殺菌劑、除草劑等農葯;20世紀初,合成了606葯劑,30~40年代,合成了一千多種磺胺類化合物,其中有些可用作葯物。

化學工業的發展極大的改變和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4)鋼鐵工業--"鋼鐵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時由於煉鋼技術的改進,鋼產量大幅度提高,人們越來越多地使用鋼材取代原來的木材和鐵。鋼鐵工業的發展如日中天,導致重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直線上升,史稱"鋼鐵時代"。

三、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

同第一次工業革命一樣,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但第二次工業革命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又具有一些新的特點。

第一,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這些工匠並不具備科學理論知識,因此,這一時期的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比如,珍妮紡紗機的發明者哈格里夫斯是個織工,水力紡紗機的發明者阿克萊特是個鍾表匠。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自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起來,使科學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科學和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第二,第一次工業革命揭開了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序幕,第二次工業革命則將工業化推進到一個新階段。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工業化的重點是發展輕工業,主要任務是在以紡織工業為代表的輕工業部門中,用機器代替手工生產,實現了手工工場制度向工廠制的過渡。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工業化已經發展到以重工業為重點的新階段,其主要任務是改造、擴大和創新重工業的各個部門。

第三,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重要的新機器和新生產方法主要是在英國發明的。在英國的帶動下,其他國家也開始了工業革命,但發展進程相對緩慢。第二次工業革命則幾乎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這一時期,英國雖然仍有一些重要發明,但是,新的技術和發明已超出一國的范圍,其中有不少出現於德國、美國,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

四、壟斷組織的出現:

1、壟斷組織出現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的影響:

(1)誕生了一批新興工業:電力工業、石油工業和汽車工業等。

(2)推動了傳統工業部門的巨大進步:如紡織、鋼鐵及造船等。

(3)興起了重化工業:重化工業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成分;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對資本的需求日益龐大,生產的社會化趨勢也日益加強。

(4)資產階級著手提高經營管理水平,調整生產組織形式:

目的:為了適應資本主義大生產的要求,提高勞動生產率,追求更多的利潤。

作用:促使壟斷組織的產生

2、壟斷組織出現: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首先在新興工業和鋼鐵工業,一些大企業一定程度上放棄了自由競爭原則,採取各種方式,控制產品生產、價格和市場,形成了壟斷組織。壟斷很快成為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徵。

3、壟斷、壟斷組織的形成及類型

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生產集中的加劇,使資本主義不得不在生產關系領域作出重大調整,其結果是壟斷組織的產生。所謂壟斷,一般是指某些資本主義大企業為了獨占某種商品的生產和銷售市場、攫取高額壟斷利潤聯合而形成的經濟實體或經濟同盟。

壟斷組織的形成大致經歷三個階段:一是19世紀60、70年代,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出現壟斷組織,但它們還僅僅處於萌芽狀態,對經濟發展影響不大。二是1873年經濟危機之後,壟斷資本有了大發展,但不鞏固,還只是一種暫時現象。三是到19世紀末,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高漲,尤其是1900至1903年經濟危機的發生,壟斷組織開始對經濟發展進程產生重大影響,成為全部經濟生活的基礎,自由資本主開始轉變為壟斷資本主義。壟斷組織的主要形式有: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卡特爾是在德國最先出現的一種壟斷組織,其壟斷程度較低。通常指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通過簽訂關於產品價格、銷售市場、生產規模等協定而形成的壟斷組織,辛迪加主要是在俄國出現的壟斷組織。它是同一生產部門的少數大企業通過簽訂統一銷售商品和采購原料的協定而形成的壟斷組織,托拉斯是由若干生產同類商品的大企業或產品有密切關系的大企業合並而成的壟斷組織。康采恩又叫財團,主要出現於日本。是由一些共同依賴於某金融集團和不同經濟部門的大企業、大公司和銀行聯合而成的壟斷組織。

4、壟斷組織的出現有哪些影響?

經濟上,壟斷組織的出現,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無政府狀態,表現出資本主義制度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因而它實際上是資產階級為了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行的局部調整。

政治上,控制壟斷組織的大資本家為了攫取更多的利潤,越來越多地干預國家的經濟、政治生活,資本主義國家逐漸成為壟斷組織利益的代表。

對外關繫上,壟斷組織跨出國界,形成國際壟斷集團,要求從經濟上瓜分世界,促使各資本主義國家加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步伐。

五、世界市場的發展:世界市場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

1、形成的條件: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

(1)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巨大增長,世界各地經濟聯系更加密切;

(2)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進一步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商業信息的交流與傳播。

(3)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世界市場進一步發展,國際分工日益明顯。

2、形成的標志: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基本被資本主義列強瓜分完畢,以歐美資本主義列強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起來。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及影響

(1)形成:

①開始形成:新航路開辟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也引起了殖民侵略,西歐國家貿易范圍擴大,世界市場已顯雛形;

②拓展:西歐國家的殖民擴張與掠奪

③基本形成: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推動

19世紀中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並擴展至美法德俄等國,促使歐美資本主義工業國搶占商品市場和原料場地,把亞、非、拉許多殖民地與半殖民地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使之成為資本主義經濟附庸,大大促進了國際間的經濟交往,世界市場初步形成。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發生,從反面證明了世界市場的存在。

④最終形成: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下,列強加緊爭奪原料產地、商品市場和投資場所,掀起一股瓜分世界的狂潮,亞、非、拉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在經濟上都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一部分,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資本主義經濟從此一統天下,在經濟上世界成了密不可分的整體。

(2)影響:

①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促進了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②亞非拉國家經濟上飽受列強的剝削和掠奪,是這類國家經濟畸形、長期貧困落後、災難深重的總根源。

③資本主義的入侵在客觀上沖擊了這些國家或地區落後的社會經濟體制,傳播了新興的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近代化的進程。

④加強了世界各國社會經濟的相互聯系,促使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這正是今天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早期表現。

『捌』 工業革命時的英國鋼鐵產量竟然不及北宋,但為什麼比

元豐年間,中國華北地區的鋼鐵年產量達到了約7.5-15 萬噸,而工業革命時的英國在1788 年鋼鐵產量才達到7.6 萬噸,中國差嗎?一點都不差。

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
公元九世紀初,唐朝鋼鐵年產量為5000噸,宋朝時升至7.5萬噸,明朝時候則達到宋朝2倍,佔世界工業總產值的2/3,對於一個有2億左右人口的大國,這一點都不多,北宋時期,鋼產量已經超過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產量。

根據美國學者郝若貝教授的說法,宋代兵器製作、鐵錢鑄造和製造農具等方面的消耗情況,推算出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的鐵產量大致在7.5-15萬噸,這一產量是1640年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產量的2.5-5倍,整個歐洲各國(包括俄羅斯歐洲部分)到18世紀鐵產量大致在14-18萬噸之間。

令人惋惜的是,自從清朝統治中國後,不僅在鋼鐵產量上比不過明朝,更是在工業總產值上由明朝佔世界工業總產值的2/3下降到不到十分之一,所謂的康乾盛世不過是用人口總數堆起來的虛假盛世而已

『玖』 英國工業革命的工業革命對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影響

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社會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盡管各國工業革命發生的時間早遲不一、國情不同,他們特點也各有異,但它仍有共同的發展規律。因此,認真總結英國工業革命的經驗,不僅對於研究其它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革命有重大的意義,而且對於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也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工業革命最早開始於英國。在論及英國工業革命的條件時,人們總不忘提及它的農業革命、海外貿易、殖民掠奪、國債制度、稅收政策等等方面,這當然是正確的。不過還有一點必須補充進去,那就是市場的擴大。正由於市場上商品需求量的擴大,才直接成為增加生產的導因,才產生出強烈的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追求,從而引發了機器的發明。關於英國工業革命的進程,包括凱伊、哈格里夫斯、阿克萊特、克隆普頓、卡特萊特以及瓦特等人的發明等等,這里就不去敘述了。需要略加說明的是,繼英國之後,美、法、德等不少國家也都開始了工業革命,體現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共同規律。
美國工業革命的條件有一定的特殊性,也可說是得天獨厚之處。這當然要首推它的「西進運動」。美國獨立後,通過吞並、廉價購買等等手段,不斷向西擴張領土。到19世紀中葉,已成為東起太平洋,西瀕大西洋,北接加拿大,南連墨西哥的領土遼闊的大國。僅半個多世紀,領域便增加了7倍半。西部領土的礦產、水利和森林資源都很豐富,而且土地肥沃,氣候適宜,還有漫長的海岸線和優良的港口。這就為它的工業化和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美國農業發展迅猛,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出口國之一。在不長的時間里,美國經濟的專業化布局便形成起來。東北部是傳統的工業區,西部是遼闊的農業區,而且依自然環境的不同,出現了「小麥王國」、「牧牛王國」、「棉花王國」和葡萄園區。這種在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支配下自然形成的區域經濟專業化,是美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大特點,也為工業革命的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工業化的北部,棉花、甘蔗的重要產地南部,產糧為主的西部,都需要互補,需要加強商品交流。各地區之間的貿易額成倍增長,甚至成10倍地增長。美國工業革命所擁有的國內市場條件,是其他國家難以望其項背的。另外,隨著內戰中北方的勝利,戰後重建南方的過程也使南方成為頗具吸引力的投資場所。美國經濟發展中存在著一個大的難題,就是勞動力的嚴重缺乏。19世紀初年,美國人口只有700萬左右。到19世紀中葉,國土面積如此龐大,人煙更顯得稀少。年輕的美國以開放的氣勢,大量吸收外來移民,才使這個問題得到了相當程度的緩解。僅19世紀後半期,移居美國的人口就有2700萬之多。美利堅合眾國居民的主體,就是由外來移民構成的。美國工業革命便是在這樣的背景和環境下進行的。美國在獨立後的一段日子裡,政治上雖已取得主權國家的地位,但在經濟上卻還一時無法擺脫對英國的依附。因此,工業革命也是它爭得經濟獨立的出路。在促進工業革命方面,聯邦政府的政策起了很大的積極作用。它建立國家銀行,發行紙幣,吸收游資,貸款給工業界;實行關稅保護;鼓勵科技進步,實施專利法,等等。政府的支持,是美國工業革命又一個有利條件。
與英國一樣,美國的工業革命也開始於棉紡織業。還在18世紀末,美國人便仿造了珍妮紡紗機。不久又發明了軋棉機,將清理原棉的效率提高近百倍。19世紀初又從英國引進織布技術。東北部的新英格蘭地區迅速發展為棉紡織業中心。隨後,服裝、製革、玻璃、毛紡等行業也實現了使用機器生產。南北戰爭後,工業革命有了飛速進展,尤其是重工業發展更快。采礦、冶金、石油開采和提煉等行業,都以10倍甚至幾十倍的速度發展,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這之中,有兩個巨大的國內刺激因素。一是開發西部造成的對農業機械的急切需要。二是為溝通東西部交通而掀起的鐵路建設高潮。這兩大因素既是工業革命的強勁的推動力量,其本身又成為工業革命的成果和重要組成部分。
修鐵路、製造機車、客車、貨車,自然為鋼鐵業特別是鋼軌軋制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同時,鐵路建設也是包括車站修建、枕木供應、車廂設備、管理和服務人員的招聘與培訓等等眾多項目的綜合性事業,從各個方面促進了工業革命。鐵路交通還為商業流通、貨物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使得具有專業化經濟特點的各個區域結合成一個整體。因此,美國在不長的時間里就發展成為世界上經濟實力最為雄厚的國家,是不足為奇的。 法國直至19世紀中葉仍然是僅次於英國的第二大經濟強國。它的工業革命開始很早,還在大革命爆發之前,就已從英國引進了蒸汽機、珍妮紡紗機。在全歐洲都佔有首屈一指地位的勒克勒佐冶金公司,作為全歐最大採煤企業之一的昂贊礦業公司,都配備有蒸汽機、汽錘、馬拉鐵路等先進設備。個別的紡織廠使用了珍妮紡紗機。但是,隨著1789年大革命的爆發,1792年起又進行了反對外來武裝干涉的戰爭,隨後又有連年不斷的拿破崙戰爭,再加上內部局勢的長期動盪不寧,這種戰禍不斷的情景,使得剛剛起步的工業革命不得不停下步來。雖然也曾在某些空隙之時有所動作,但畢竟是極為滯緩,難成氣候。拿破崙帝國垮台之後,工業革命有些起色。尤其是英國政府於1825年解除了機器出口的禁令,使法國工業界有機會較多地引進先進的機器設備,邁出了工業革命復興的步伐。然而,當時是復辟王朝統治時期,投資環境頗為不利。1824年即位的國王查理十世更是倒行逆施,妄圖全面恢復封建制度,工業革命愈發舉步維艱。1830年的七月革命推翻復辟王朝,建起資產階級的奧爾良王朝(七月王朝),情況才有明顯好轉。七月王朝以大革命的繼承者自居,工業革命的環境由此而大為改善,於是開始起飛。到40年代末,蒸汽機數量從625台增加到5212台,而且平均馬力由16降到12.5。蒸汽機馬力的降低說明,蒸汽機已開始小型化,使用得更普遍了。以往蒸汽機主要是用於采礦時從礦坑中抽水,需要大馬力。這時已可安裝到輕紡工業中作為動力裝置。法國的紡紗機已有了11.6萬台。
作為工業發展重要標志的鐵路,修築速度相當緩慢。整體看來,法國工業中仍然是小生產占絕對優勢,使用機器的大工業為數不是很多,工業革命尚有很長的路要走。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其中有兩點最為重要:第一,大革命以來政治局勢長期動盪不寧,拿破崙戰爭結束後雖然安定了一些,但是復辟王朝是靠反法聯軍刺刀的保護重建統治的,前景如何難以測知。在這種情況下,資產階級不願甘冒風險去投資工業,寧肯將資金投放到信貸業務上,甚至貸出國外,坐食利息。第二,自16世紀以來,經濟實力最雄厚的就是金融資產階級。這個階級以包債、放國債而起家發財,幾個世紀來形成了傳統。在他們看來,以食利而致富,既得利快又少擔風險,還可利用手中的資金影響操縱有價證券市場。因此,他們更熱衷於放債和股市交易,而不願大量直接投資於工業。七月王朝正是由金融資產階級操縱的政權,自然以金融貴族的意志為轉移去施政,這就阻礙了工業革命的發展。這種矛盾在開始之時還不明顯,到工業資產階級得到一定程度發展之後,就日益尖銳起來了。這說明,法國工業革命真正起飛後不久,又因統治者的政策而受阻。法國工業革命盡管起步很早,但是進進退退、走走停停,多次受阻,以至資金不足,投資心理難以形成,半個多世紀下來,仍然水平不高。這正是它的突出特點。
工業革命的最大轉機,是在法蘭西第二帝國建立之後。由拿破崙三世統治的第二帝國以強力的手段穩定了形勢,又以種種順應經濟發展的政策為工業革命提供了良好的環境。第二帝國時期被稱作「農業黃金時代」。到60年代後期,重工業、機器製造業發展迅速,表明法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已經完成。 工業革命開始時,德意志還是個四分五裂的國家,有數十個邦國和自由市。同時,各地發展極不平衡,並非所有邦國都同時開始了工業革命。以普魯士為帶頭人,並不斷擴大在全德意志的影響,從而推動了經濟的發展,是德國工業革命的一大特點。
19世紀30年代德國工業革命開始起步。普魯士的資產者逐步引進英國的機器,使用機器的紡織廠開始建立。就在這時,普魯士政府出面,聯合了18個相鄰的邦國,於1834年建立起關稅同盟。18個同盟國互相取消商品進口關稅,還統一了稅制。這個全德性質的關稅同盟,率先突破了政治上的分裂局面,在經濟領域促成了全德意志的統一市場,為工業革命的騰飛注入了新的血液。
50年代正是普魯士經濟改革告一段落的時期,農業機械化程度也大為提高,產值增長迅速,在提供原料、市場、勞動力等方面,到工業革命起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德國工業革命進入了高潮時期,50、60年代出現了一大批股份公司,鐵路線長度迅速增加,鐵路運貨量增長27倍,生鐵產量增長5.6倍,鋼產量增長近28倍。1871年德意志統一的完成,貨幣制度、稅收制度、度量衡單位、商業法規、交通管理等等的統一,更使工業革命如虎添翼。普法戰爭後從法國攫取來的50億法郎賠款,充實了工業資本;割占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擁有十分豐富的非金屬礦鉀鹽和鐵礦石,為化學工業和冶金業提供了巨量的原料。德國工業革命開始得比較晚,但是在其騰飛之時,恰逢第一次工業革命與第二次工業革命交錯之際,這就有利於它在更為先進的科學技術基礎上得到開展。同時德國政府又十分重視教育和科學研究,這就使工業革命有了比英法兩國工業革命更為堅實的根基,從而使得德國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就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工業大國。

『拾』 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 英國棉花 生鐵產量大幅增長的原因是什麼 。這一原因還產生了什麼後果,談談你的認識。

市場需求拉動了產品的生產。由於紡紗機的普及與推廣,原先的棉花產量已經不足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這就意味著必須提高產量。生鐵也是同理。
更多的後果則是大量的產品生產,導致了產量過剩。為協調國內的生產與消費能力,必須開拓海外市場,以此來獲得經濟上的進一步發展,而這往往伴隨了政治和戰爭的配合。

閱讀全文

與工業革命英國鋼產量遞增為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去越南玩妹子哪裡多 瀏覽:199
歌劇天上的玫瑰產生於義大利哪裡 瀏覽:269
義大利米蘭產什麼包 瀏覽:75
義大利大學哪個專業最好 瀏覽:91
都市能源公司印尼項目進展怎麼樣 瀏覽:56
印尼什麼金屬產量 瀏覽:862
春是義大利哪個藝術家的作品 瀏覽:668
印尼深海大海參怎麼做法 瀏覽:80
中國以什麼形象崛起 瀏覽:700
越南六個團有多少人 瀏覽:800
中國品牌童裝有哪些 瀏覽:202
中國南方哪個省不下雪 瀏覽:755
義大利什麼地方不能去 瀏覽:947
印尼買精油多少錢 瀏覽:661
英國有什麼文化 瀏覽:713
中國海軍飛行員多少人 瀏覽:34
英國什麼車最多 瀏覽:758
越南的微波爐怎麼樣 瀏覽:1000
朱麗在英國是什麼水平 瀏覽:839
印尼想做什麼工作 瀏覽: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