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上第一艘驅逐艦是哪個國家的
人類進入19世紀以後,隨著船體由木質結構發展為全鋼鐵結構,船載炮由前裝滑膛炮發展為後裝線膛炮,動力由槳帆、風帆發展為蒸汽動力,加上水雷、魚雷及光學測距儀、天線的發明,世界艦艇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戰列艦、巡洋艦、裝甲艦的性能大大提高,成為海戰場的主角。到了19世紀末,魚雷已發展成為一種全新的水中兵器,其航速可達27節以上,於是,一種可用來專門發射魚雷的小艇———魚雷艇便於1877年在英國建成了,它對大型艦艇的威脅立刻引起了世界各國海軍的注意。如何對付這種小型、靈便、快速而又具極大殺傷力的輕型海上「殺手」,成為人們下一步研究的新課題。 於是,人們設想建造一種能反魚雷艇的新型艦艇。這種艦艇要比魚雷艇大,能裝幾門小口徑速射炮,速度要比魚雷艇快,同時還能發射魚雷。這樣,當敵方的魚雷艇向己方大型艦艇發起攻擊時,這種新型艦艇能追捕來襲的敵方魚雷艇,並用火炮摧毀它,保護己方的大艦,同時也可用自備的魚雷攻擊敵方的大型艦艇。這種攻防兼備的新型的「魚雷艇捕捉艦」就是當時驅逐艦的前身。 1887年,英國人第一次建成了一種這樣的新型艦艇,並立即加入海軍服役,以應付來自法、俄兩國數量眾多的魚雷艇的威脅。1892年,英國海軍又建造了4艘類似的艦艇,並正式稱之為「魚雷艇驅逐艦」,簡稱為「驅逐艦」,這標志著驅逐艦歷史的開始。1893年10月,英國海軍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真正的魚雷艇驅逐艦「哈沃克」號,其排水量為240噸,長54.8米,寬5.48米,蒸汽機功率為3500~4000馬力,航速可達27節,裝備有一座76毫米炮和3座47毫米炮,還可攜帶3枚450毫米魚雷。經試航證明,這種魚雷艇驅逐艦完全可以勝任捕捉敵方魚雷艇的重任。從此,驅逐艦便走馬上任,與其他大型艦艇一起游弋在大洋之上,並充當起大艦的「保鏢」和海戰的「急先鋒」。
2. 英國戰斗級驅逐艦的作戰經歷是怎樣的
英國是驅逐艦的故鄉,早在19世紀70年代後期,由於魚雷艇迅速發展,而在這方面英國皇家海軍又處於劣勢,所以英國海軍決定研製一種比魚雷艇尺寸大、速度快、用來追捕和消滅魚雷艇的艦只,於是一種稱為「魚雷艇捕捉艦」的新艦種誕生了。實踐證明,這是一次失敗的嘗試,但「魚雷艇捕捉艦」卻成了現代驅逐艦的前身。
在經過重新設計後,1893年10月,英國海軍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驅逐艦「哈沃克」號,當時稱「魚雷艇毀滅艦」,不久之後改稱「毀滅艦」,至於中文為什麼稱驅逐艦,已無從可考,很可能傳自日本。從其名稱就可看出,早期驅逐艦的使命是為海軍艦隊擔負防禦敵方魚雷快艇的工作。
20世紀初,飛機出現,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飛機對艦艇還構不成威脅,不過潛艇卻是水面艦艇的水下之患。於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驅逐艦除繼續擔負防禦魚雷艇的任務外,其主要使命已轉向反潛作戰了。從30年代開始,驅逐艦開始裝備高炮,其使命從防禦魚雷艇、反潛擴大至擔任防空任務。
二戰前夕,納粹德國的俯沖轟炸機迅速崛起,並在二戰初期創下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戰績。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英國皇家海軍捷足先登,開始研製防空型驅逐艦。由此發展到二戰後,驅逐艦的主要使命也變為艦隊防空了。
從1933年開始,德國空軍開始招標研製俯沖轟炸機,容克斯公司一舉中標,並在次年生產了3型原型機,1937年,生產型機開始逐步交付德國空軍使用,這就是二戰時期橫行一時的JU87型「斯圖卡」轟炸機。
「斯圖卡」裝備2挺MG17型7.92毫米機槍和1挺MG15型7.92毫米機槍,機腹下可掛1枚500千克的重型炸彈,兩側翼下各掛1枚110千克的炸彈。飛機能以80度的角度向下急劇俯沖,轟炸精度在25米之內。
二戰爆發後,德軍的「斯圖卡」先後突襲波蘭,轟炸荷蘭兵營,摧毀比利時的堅固堡壘,粉碎法國坦克部隊的反沖擊,掃射敦刻爾克海灘上等待撤退的英國遠征軍等,作為德軍閃電戰的急先鋒大顯神威。
1940年夏季,「斯圖卡」作為主力之一遠征不列顛,盡管由於缺少大航程的戰斗機護航,「斯圖卡」在大不列顛空戰中失去了往日威風,但其威力仍讓英國人不寒而慄。
當時英國皇家海軍擁有龐大的艦隊,但基本上不具備防空能力,加之對於水面艦艇這種速度較慢的目標來說,「斯圖卡」絕對是致命威脅,只要一枚重型炸彈就足以讓一艘大中型艦艇報廢。為此,英國政府於1941年舉行緊急會議商討對策,作為「戰時應急驅逐艦」計劃的一部分,首相邱吉爾提出發展一種防空型驅逐艦,以便擔負艦隊防空作戰任務。
1942年,該提議最後定案,這種新型艦艇被稱為「戰斗」級防空驅逐艦,並決定首批定購17艘,1943年又增購第二批21艘,同年,首批艦艇在多家造船廠同時開工建造,首艦「巴夫勒爾」號於1944年9月14日正式加入皇家海軍服役。
頗受爭議的設計
「戰斗」級驅逐艦是二戰期間英國海軍建造的體積最大、性能最好的驅逐艦,其寬大的艦體、奢華的裝備無疑讓二戰中其它「戰時應急驅逐艦」可望而不可及。
該級艦設計標准排水量2325噸,滿載排水量2800噸,艦長115.52米,水線長108米,寬10.2米,龍骨至甲板水平高度5.59米,最大吃水3.86米(後來減至3.45米),艦員編制平時為240至288人,戰時330人。
動力系統採用「帕森」單級減速齒輪傳動式渦輪機,功率50000軸馬力,最大速度30.5節。艦內載油766噸,航速20節時續航力為4400海里。
既然是防空型艦艇,其武器裝備設計當然以防空火炮為主,主要包括:4門MKⅢ型114毫米速射炮,安裝在MKⅤ型雙聯裝炮塔上,仰角80度,備彈300發;一門MKⅪⅩ型100毫米高平兩用火炮,安裝在MKⅩⅩⅢ型炮塔上,備彈160發;8門博福斯40毫米火炮,安裝在MKⅣ型雙聯裝炮塔上,備彈1440枚;6門厄立空20毫米火炮,其中2座MK2型雙聯裝和2座MKⅦA型單管火炮,備彈2440發;一座維克斯303型火炮,備彈5000枚。
艦載對海警戒雷達為SW.272型,安裝在前桅上,後桅上則安裝有AW.291型對空警戒雷達,MKⅤ型炮塔配有AR.275型炮瞄雷達。除火炮之外,「戰斗」級還裝備2套四聯裝手工操縱魚雷發射管,發射8枚MKⅨ魚雷;4個深水炸彈投擲器和2條滑軌,攜帶60枚深彈。
1952年,英國海軍對「戰斗」級驅逐艦的武器裝備進行了改裝,移走了100毫米火炮和雙聯裝博福斯40毫米火炮,換裝了5座博福斯MK7和MK2型單管STAAG機關炮,深水炸彈投擲器和滑軌也被1座單管反潛迫擊炮取代。這次改裝可能是因戰後防空作戰任務減弱所致。
「戰斗」級驅逐艦的設計從一開始就頗受爭議,首先就是該艦的武器裝備。最初計劃裝備119毫米炮和少量掃雷器具,但在最後計劃起草時,海軍部決定所有艦艇均裝備114毫米炮,並且安裝足夠的掃雷器具。
114毫米火炮安裝在封閉式炮塔上,或許在今天這是主流,但在觀通設備並不先進的二戰時期,這種設計使火炮手變成了「瞎子」。批評者認為,主炮80度的仰角使艦艇在惡劣海況時,暴露的炮塔機械容易遭受海水侵蝕。
1942年,一座試驗炮塔安裝在「兇猛」號上進行測試,結果證明令人滿意,但也暴露出幾點不足,其中漏油等問題直到這些艦艇退役也沒有真正得到解決。是否在艦上裝備魚雷發射管也引起很大爭議,海軍建設部副部長認為一座炮塔就足夠了,不值得裝備魚雷發射管。
他的觀點沒有被採納,相反最後確定裝備2套四聯裝魚雷發射管。這位副部長又極力反對,認為這些裝備在狹窄海域執行反潛作戰太浪費了,但執行反艦作戰卻又太低了。盡管艦上裝備了各種各樣的火炮,皇家海軍的將軍們卻依然認為火炮火力不夠。
其次是艦上居住條件極其糟糕。艦員居住標准最初是按照每人21英寸的床鋪和24英寸的座位空間計劃的,這是建立在平時240人至288人、戰時338人的編制基礎之上的,但艦艇服役後平時的編制都在280人到290人之間,尤其是後來又增加新的設備後,使居住艙顯得過於擁擠,加之各種管道、水泵、其它機械等使這種狀況更加惡化。
艦上沒有洗衣房或乾洗設備,洗澡房設備極其簡陋,10至12人共用一個臉盆,60人共用一個噴頭,這些問題從未得到緩解。特別是居住艙位置設計上犯了致命錯誤,它太靠近魚雷發射管。
此外,艦上缺乏足夠的天氣控制式水冷卻設備,後來做了一些改進,但在炎熱天氣里仍使艦員感覺特別不舒服。
盡管如此,「戰斗」級驅逐艦外形大方美觀,是皇家海軍第一批裝備了穩定鰭的艦艇,航行時十分穩健,幾乎沒有什麼震動,並且具有良好的操縱性能,經得起海上風浪,被認為是皇家海軍具有經典戰列艦特點的最後艦艇。
「戰斗」級驅逐艦經歷了國防費用增減的起起落落和國防政策改變的不同時期,並在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成為皇家海軍驅逐艦力量的核心。對於多數人來說,它們的確是「美麗的戰斗級」。
短暫的作戰經歷
「戰斗」級防空驅逐艦是戰火催生的產物,但由於姍姍來遲,基本上沒能接受二戰的洗禮。設計之初是為對付納粹德國的轟炸機,不過等到這些艦艇在1944年後逐步進入現役時,盟軍在歐洲已進入反攻階段,「戰斗」級已派不上用場。
於是皇家海軍決定把它們調往太平洋,參加對日本法西斯的戰斗。然而,也僅有「巴夫勒爾」號在「抗日戰爭勝利日」之前抵達太平洋,加入英國皇家海軍太平洋艦隊第57特混部隊,參加了對日本最後的戰斗和受降儀式。
在「抗日戰爭勝利日」那天,已經趕赴地中海的「艦隊」、「特拉法爾加」、「坎波當」號繼續前往太平洋,加入太平洋艦隊第19驅逐艦分隊,之後,「霍格」和「拉各斯」號也加入了該行列。
與此同時,「索爾貝」和「菲尼斯特雷」號則在中途折返回英國,加入英國本土艦隊。不僅沒有為反法西斯戰爭出多少力,而且其中4艘艦即「艦隊」號、「巴夫勒爾」號、「格拉夫林」號和「聖-基茨」號於1955年第二次中東戰爭期間參加了蘇伊士登陸行動,成為以色列的幫凶。
英國海軍前後兩批共定購了38艘「戰斗」級驅逐艦,但只有24艘完工並服役。由於二戰結束,正處於建造之中的「孟斯」、「烏姆杜爾曼」、「薩默」、「河盤」、「聖-露西婭」、「桑-多明戈」和「滑鐵盧」號等7艘艦在下水前即被拆除,「美女島」、「納瓦里諾」、「波克鐵爾斯」、「塔拉韋臘」和「亭可馬里」號等5艘艦則在下水後立即被廢棄,「日德蘭」和「歐德納爾德」號在羅西斯港作為港口躉船,直到1957年底被拆除,「阿爾布伊爾」和「那慕爾」號則一直呆在造船廠,直到50年代初被廢棄。
在完工的24艘艦中,「格拉夫林」號剛完工就直接進入後備役,「馬塔潘」號在1947年完成海試、進入現役之前就儲備起來。
1959年,英國海軍把「科魯尼亞」、「阿金考特」、「埃納」和「巴羅薩」號4艘艦改裝成雷達警戒艦,主要改裝項目包括安裝一部大型點陣雷達裝置、改建艦尾上層建築、撤消副炮、加裝「海貓」艦空導彈發射系統等。這4艘艦到60年代晚期仍保持作戰能力。
雖然沒有實戰經歷,但「索爾貝」號在「死亡之光」行動中僅用11發炮彈就將一艘德國潛艇擊沉,也創造了一項紀錄。「索爾貝」號艦還訪問過歐洲及拉丁美洲國家,並長期作為皇家遊艇的護航艦,陪同王後訪問地中海和非洲沿岸國家,大長王室威風。
在英國皇家海軍服役時間最長的「戰斗」級艦為「馬塔潘」號,1947年在正式服役前就被儲備起來,23年後的1970年才被拖至普茨茅斯港改裝成一艘聲吶試驗艦。改裝范圍很廣,只有最初的設計、艦體和發動機予以保留。
1973年,其在皇家海軍中的最後一艘姊妹艦退役10年後,「馬塔潘」號才首次服役,5年後退出現役。「馬塔潘」號的退役標志著皇家海軍「戰斗」級驅逐艦34年的風雨歷史落下帷幕。
不過,幾艘「戰斗」級驅逐艦卻在外國海軍中服役了長達數十年。1967年,英國將「斯路易斯」號移交給伊朗海軍,被重新命名為「阿特密茲」號,據信直到90年代中期仍是伊朗海軍的主力艦艇,命周期達到50年。「加巴德」和「加的斯」號在1956年、1957年分別移交給巴基斯坦海軍,並更名為「圓月」和「哈伊巴爾」號。
「哈伊巴爾」號在1971年印巴第三次戰爭中被印度海軍「黃蜂」級導彈艇用SS-N-2「冥河」反艦導彈擊沉,「圓月」號則一直到90年代初才退役。
至此,不得不提及的是澳大利亞海軍在本土建造的2艘「戰斗」級驅逐艦「安扎克」-Ⅱ和「托布魯克」號。其中「安扎克」-Ⅱ號於1951年剛服役不久即加入「聯合國軍」首次出兵朝鮮,直到1959年它都隸屬於駐新加坡的聯邦戰略後備軍,前後幾次抵達朝鮮半島,對其北部進行炮擊。
1963年4月,它被改裝為訓練艦。即便如此,1968年6月,「安扎克」-Ⅱ號還作為「悉尼」號航母的護航艦發兵越南,再一次扮演了極不光彩的「侵略」角色。
3. 驅逐艦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驅逐艦是以艦炮、水中武器以及導彈為主要武器,具有多種作戰能力的中型水面艦只。它既是海軍的傳統裝備,也是海軍艦艇編隊中突擊能力較強的艦只。該型艦只主要用於攻擊潛艇和水面艦只,同時,還可擔負艦隊防空、護航、巡邏、警戒、佈雷、襲擊岸上目標等任務。可是說,這是在海戰中參戰機會最多的艦種。
驅逐艦在軍艦中屬中等類型的艦只,一般排水量在2000噸到8000噸之間。航速則在30節到38節。武器裝備因時代而異,現代驅逐艦大都裝備有直升機、導彈和傳統兵器,如火炮、水雷、魚雷發射裝置等。
據《中國大網路全書》記載,是英國的一名叫做亞羅的造船技師最早提出了建造一種戰鬥力強、速度快、能對付魚雷艇的軍艦,這就是驅逐艦。時間是1892年。次年,英國就建造起「哈沃克」號魚雷驅逐艦和「霍內特」號魚雷艇驅逐艦。從此,開創了一個新艦種。1900年,美國人建造出了「班布里奇」號驅逐艦,排水量為420噸,航速29節,裝備了2門艦炮和兩個魚雷發射管。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國、德國、俄國、法國等國家,建造了數百艘驅逐艦,使該艦種成為海軍編隊中不可缺少的艦只。這些艦只的排水量大都在1000噸至1300噸之間,航速在30到37節之間。裝備的武器主要是,88到102毫米口徑的火炮。魚雷發射裝置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驅逐艦的排水量達到了2000噸左右,大戰結束前,又提高到了3500噸。航速達到35節至40節。成為當時最快的戰斗艦只。
戰後,一些軍事大國進一步提高自己國家研製的驅逐艦的排水量和戰鬥力。美國在20世紀50年代建造的「米切爾」級導彈驅逐艦,滿載排水量為5200噸,裝備了航空導彈。70年代又建造了「斯普魯恩斯」級導彈驅逐艦,滿載排水量為7810噸,接近於輕巡洋的噸位。艦上裝備了「魚叉」艦對艦導彈、「海麻雀」艦對空導彈等現代化武器。
現代驅逐艦大都裝備有直升機庫和飛機起降平台,能搭載1至3架直升機。同時裝有先進的雷達、電子對抗、衛星導航等系統。
我國研製驅逐艦的時間並不晚,早在1902年,中國就建造了「建威」和「建安」號驅逐艦,排水量達到了830噸,航速為23節,艦上裝備了8到9門艦炮和魚雷發射裝置。從艦艇的噸位到武器裝備,在當時都算得上比較先進的驅逐艦。但是,在一個向著殖民地衰變的封建國家裡,不可能有持續發展的船舶製造業,也不可能有不斷成長的海防力量。隨著清政府的滅亡和腐朽的國民黨政權的建立,帝國主義乘虛而入,摧跨了中國的民族工業,同時也破壞了中國的造船業。驅逐艦的建造也被迫中斷。
新中國政權建立後,驅逐艦的建造和其他重要艦只一樣被提到海軍發展的重要日程。經過政治家和軍事家們的共同努力,驅逐艦的發展和其他海軍裝備的發展一樣,也進入了一個從引進、學習到自己研製的過程。
20世紀50年代初,根據中蘇「六四」協定,雙方達成了從前蘇聯引進4艘07型驅逐艦。當中國的代表到前蘇聯考察准備賣給中國的驅逐艦時,才發現人家賣給中國的都是1937年到1941年生產的老舊驅逐艦,在他們的海軍中已遭淘汰。我方的考察與接收人員稱這些艦艇是「廢銅爛鐵」。但是,主動權掌握在人家手中,如果不要,恐怕連「廢銅爛鐵」都得不到。無奈,中國只好買下了這4艘破舊的驅逐艦。
從前蘇聯買回的廢舊驅逐艦,排水量為2166噸,主機為兩台蒸氣輪機,航速36節。武器裝備是,主炮為單管130毫米口徑艦炮,配備4門;雙管37毫米口徑炮4門;三聯533毫米魚雷發射裝置兩座。另配有深水炸彈發射裝置、雷達和聲納等觀察與通信導航設備等。經修理之後,這些艦只於1954年和1955年先後開回中國。這就是新中國最早的驅逐艦。它們在中國的海域又服役10多年時間。
50年代末,中國開始自己研製驅逐艦,由於遇到了經濟困難,一度暫停。到1962年,該項工作重新開始。60年代中期,經中央批准,開始建造代號為051型的導彈驅逐艦。驅逐艦雖然不大,但是,涉及的技術復雜,材料要求很高,為此,有10多個工業研究所、工廠等承擔了研究任務。所涉及到的有關材料有700多項,配套設備一千多種。經過5年的努力,051艦研製成功,經過海洋試驗,達到了設計要求,並成功地交付海軍使用。由於該艦是在大連造船廠建造的,當時該地的名稱為「旅大市」,因此,051驅逐艦又名為旅大級驅逐艦。此艦的下水,標志著我國有了完全由自己製造的驅逐艦。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根據051號驅逐艦在使用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於70年代末開始建造改進型艦只。相繼生產出「哈爾濱」號、「珠海」號等驅逐艦。使中國的驅逐艦的建造逐步跟上了時代發展的步伐。
4. 英國第一艘驅逐艦是何年下水,艦艇名字叫什麼
19世紀70年代出現一種專門發射魚雷的可以摧毀大型軍艦的魚雷艇(注意:這種魚雷艇不同於以後的魚雷快艇,艦型相對較大,航速不快,故而翻譯為「雷擊艦」更為妥當),針對這種頗具威力的小型艦艇,英國於1893年建成了哈沃克號——一種被稱為「魚雷艇驅逐艦」的軍艦,設計航速26節,裝有1座76毫米火炮和3座47毫米火炮,能在海上毫無困難地捕捉魚雷艇,攜帶3枚450毫米魚雷,用於攻擊敵艦。德國海軍發展的同類型的軍艦則稱為大型魚雷艇
5. 英格蘭號驅逐艦的簡介
驅逐艦是由魚雷炮艦發展而來的一種艦只,19世紀90年代正式登上海軍的舞台。後來經過逐步發展成為能夠反潛、防空、護衛、支援兩棲作戰的多功能艦艇。驅逐艦的排水量、火力、裝甲、航程比起戰列艦、航空母艦和巡洋艦來都小很多,但是它卻有著這些大艦所沒有的一些特點,它機動靈活、吃水淺、航速快等,就憑這些驅逐艦就可以立足於各類海軍艦艇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海戰中,驅逐艦被交戰各方廣泛的投入到戰場中來,經歷了無數的海戰風雨的洗禮。與那些排水量少則上萬噸的大傢伙相比,排水量在2000噸左右的驅逐艦顯得微不足道,它們在戰爭中也大多隻是起輔助性作用,擔任配角。然而驅逐艦在這次大戰中也創造了自己的輝煌。
在此次世界大戰中,作為海戰起主導地位的是航空母艦、巡洋艦、戰列艦。在那個時代里,一艘小小的驅逐艦的服役本來就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也不會引起人們注意的。但是有這么一艘驅逐艦卻與眾不同,它的誕生卻有著一段動人的故事,更註定著它傳奇的一生。在二戰的戰場上有數十萬美軍在奮戰,其中有一名名叫約翰·查爾斯·英格蘭的海軍少尉,他誕生於1920年12月11日,1940年9月6日加入美國海軍後備役。1941年6月6日成為現役海軍軍官,軍銜少尉。9月3日,到「俄克拉荷馬」號戰列艦上執勤,駐扎在夏威夷珍珠港。1941年12月8日,日本突然向珍珠港內的美國太平洋艦隊發起突襲,「俄克拉荷馬」號身重兩條魚雷和數枚炸彈,不久後沉沒。英格蘭少尉就不幸成為了艦上幾十名遇難者之一。
英格蘭少尉陣亡後,他的母親H·B·英格蘭夫人滿懷悲傷之情,在國內發起了一個捐資造艦的行動。她積極的民間募捐,她的目標是用這筆資金為美國海軍建造一艘新的戰艦。最後她本人也親自捐助了一筆不小的款項。
1942年,海軍當局決定用英格蘭夫人募捐來的資金建造一艘新的護航驅逐艦。1943年9月26日,艦體建成,在舊金山下水;同年年底軍艦全部建成,裝備給了英格蘭少尉生前所在的太平洋艦隊。艦隊用英格蘭少尉的名字命名的這艘新的護航驅逐艦,正式舷號是DE635。
6. 「哈沃克」號軍艦為什麼是世界上第一艘驅逐艦
1983年,英國建成了「哈沃克」號「魚雷艇驅逐艦」。「哈沃克」號長54.8米、寬5.48米,排水量240噸,以蒸汽機為動力,航速達27節。艇上裝備1門76毫米炮和3門47毫米炮。經試航後表明,「哈沃克」號完全有能力同時對付兩艇魚雷艇,以掩護己方大艦的行動。不久,人們又為這種艦只裝備了魚雷發射管,使其不僅可驅逐魚雷艇,同時也具有了攻擊大艦的能力。這種魚雷艇驅逐炮艦就是後來驅逐艦的前身。初期的魚雷艇驅逐炮艦排水量在400~1500噸之間。
「哈沃克」號是當時世界上航速最高的軍艦,也應被視為世界上第一艘驅逐艦。
7. 誰了解英國勇敢號驅逐艦
為期4周的海上測試期間,「勇敢」號最高時速達到31.5海里(58.3公里),超過了每小時28海里(51.8公里)的預定目標。英國航空航天系統公司說,「勇敢」號從靜止加速到時速29海里(53.7公里)只需要70秒鍾,只需要約730米就能從29海里的時速轉為靜止。「勇敢」號海上測試期間的領航員菲爾·哈佩爾說:「它是艘很好開的戰艦,就像賓利車一樣好操作。」該驅逐艦航速達29節,重量超過7300公噸,長150多米,容納船員190人。並計劃在2009年服役英國皇家海軍。該首艦將被稱為「勇敢」號(HMS Daring),另外2艘驅逐艦也將於明年下水。英海軍計劃投資106億美元用於首批6艘驅逐艦的建造。
「勇敢」號屬T45型驅逐艦,預計2009年投入現役。英國共計劃最多建造8艘這種型號的驅逐艦,現已確定要至少造6艘。它們未來主要任務是保衛英國計劃建造的兩艘新航空母艦的安全。英國媒體稱,「勇敢」號是英國迄今最先進的驅逐艦。
它的設計者也為「勇敢」號感到驕傲。英國航空航天系統公司官員說,美國參觀者對「勇敢」號的先進程度感到震驚。參與了「勇敢」號海上測試的航空航天系統公司地方經理羅斯·邁克盧勒說:「我工作了31年,這是我第一次參加我參與建造艦艇的海上測試。它的操作方式,甚至是外觀都比我在航空航天系統公司建造的任何艦艇要出色。」而隱形技術和手段也應用在了「勇敢」號上,這種150多米長的戰艦在雷達上看起來只有普通漁船大小。
導彈能擊落超音速物體
「勇敢」號排水量7350噸,艦上裝有「紫菀」式防空導彈,那種導彈能擊落以3倍音速飛行的板球大小的物體。「勇敢」號上裝載的「大力士」雷達有30米高,能同時跟蹤1000個以上目標。如果「勇敢」號部署在英國朴茨茅斯港,方圓300多公里內歐洲主要機場的飛機起降活動均逃不過它的眼睛。它能同時對付12個空中目標,將裝備「魚叉」式反艦導彈和「戰斧」式巡航導彈。
《每日電訊報》說,它是英國海軍迄今最環保的戰艦,裝有特殊的電力推進系統,可在不續加燃料的情況下從英國到美國紐約間航行個來回。海軍官員稱,如果將「勇敢」號部署在泰晤士河上,它獨自就能粉碎任何對倫敦的空中打擊企圖。「勇敢」號除了採納先進技術,在設計上也更環保,更人性化。先前一些艦艇上,一個艙室里最多要住40個水兵,如今「勇敢」號上的一間水兵休息室只住6個人。每個休息室中都能上網,還有數字音樂播放器的下載介面
8. 世界上第一艘軍艦是那一年建成的
1813年,美國科學家富爾頓建成了第一艘以蒸汽機為動力的軍艦-裝有20門大炮的德莫羅哥斯號。
1816年螺旋槳推進器誕生之後,英國於1844年前後建造了第一艘螺旋槳戰艦-響尾蛇號,這導致了蒸汽機終於成為軍艦主要動力。但在此後的相當於長的一段時間內,軍艦上用保留風帆作為輔助動力。
第一艘
裝有汽輪機的軍艦是1904年下水的英國紫石英號巡洋艦。
1859年,法國首先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裝甲軍艦-光榮號裝甲巡洋艦。「光榮」號是一艘木殼裝甲艦,木製船身,包有鐵皮裝甲,以蒸汽機為主機,以風帆為輔助動力,排水量5617噸,裝備有36門舷炮。它的設計師是杜普羅梅。
1861年,英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鐵殼裝甲艦-勇士號。初期的裝甲軍艦是在木殼或鐵殼軍艦的兩舷中部或整個船舷裝上裝甲,蒸汽機功率不足,還需輔以風帆。
直到19世紀70年代後,工業能夠生產出馬力大而又經濟可靠的蒸汽機,不需風帆助力之後,才得以建造全裝甲的軍艦。
9. 世界上第一艘驅逐艦是哪一個
世界上第一艘驅逐艦,是英國皇家海軍的「哈沃克」號(HMS Havock, 意譯為「浩劫」號)
該艦是一種被設計為「魚雷艇驅逐艦」的軍艦,設計航速26節,裝有1座76毫米火炮和3座47毫米火炮,能在海上捕捉敵方魚雷艇,此外,該艦還攜帶一座三聯裝450毫米魚雷發射管,用於攻擊敵方大艦。
10. 英國海軍建造的第一艘驅逐艦叫什麼
在經過重新設計後,1893年10月,英國海軍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驅逐艦「哈沃克」號,當時稱「魚雷艇毀滅艦」,不久之後改稱「毀滅艦」,至於中文為什麼稱驅逐艦,已無從可考,很可能傳自日本。從其名稱就可看出,早期驅逐艦的使命是為海軍艦隊擔負防禦敵方魚雷快艇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