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國漢堡王為何不出名漢堡王相比麥當勞的味道如何
漢堡王不出名是因為他們比麥當勞肯德基要晚進入中國市場,而他們的牛肉漢堡味道非常不錯,個人覺得會比麥當勞的好吃一些。
Ⅱ 英國的肯德基,麥當勞難吃嗎
味道是差不多的。
並不比國內的好吃或者難吃。
不過選擇更多一些,麥當勞有deli可以選擇。
在英國算不錯了...
你要去漢堡王就知道多惡心了。那真叫比國內差多了。
Ⅲ 麥當勞價格有沒有地區差異
麥當勞在全球的不同價格,反映了各個國家間和同一國家不同地區間不同的購買力水平
麥當勞以其在全世界統一的質量控制體系聞名,也因「全球一個味」迅速發展為快餐業的巨無霸。但是,卻很少有消費者知道,麥當勞也有貴賤之分。
6月19日,國內媒體引述麥當勞(中國)副總裁、首席市場推廣及企業事業官羅凱睿的話說,麥當勞在中國不同地方(包括同一個城市的不同區域)的價格可以有人民幣0.5元到1元的差異。羅凱睿說:「不同地區的租金成本不一樣,我們會對價格進行調整。」
事實上,麥當勞的價格早已有高下之分。一位麥當勞公司的人士告訴《國際先驅導報》,在北京,麥當勞早已經悄悄區分了「高價店」和「普通店」,在高價店裡,紅茶和咖啡均賣6元,比「普通店」貴了1.5元。配餐方面,「高價店」的薯條比「普通店」高0.5元,小玉米杯也要高0.5元。最開始,北京麥當勞「高價店」只是在王府井、貴友、新東安和東方廣場的四家餐廳,現在已經悄悄地從4家擴大到17家。
無獨有偶,在日本,麥當勞也准備「看人下菜」,據日本《每日新聞》6月12日消息,日本麥當勞集團正在探討一種新的價格體制,即在日本不同地域實行差別價格。日本部分麥當勞漲價的原因是由於工資和地價的上漲,不少東京都中心的店鋪即使銷售額上升也無法保證盈利。
不只是一國之內,在國家間,麥當勞的價格更是有很大差距。紐約曼哈頓的麥當勞一個巨無霸漢堡要賣3.35美元。而在日本,只要約合2.19美元便可以享受一個。
根據英國《經濟學家》報道,全球麥當勞價格最高的地方在瑞士,一個巨無霸漢堡高達4.93美元,約合38元人民幣。而最便宜的地方則是中國,只需要1.36美元,也就是我們在店裡看到的價格10.5元人民幣。
不過同為發展中國家,麥當勞價格相差也很多。巴西巨無霸漢堡是在「金磚四國」里賣得最貴的,在巴西利亞需要2.98美元才能買下一個巨無霸。而莫斯科一個巨無霸漢堡賣1.6美元。新德里的一個羊肉套餐約合18元人民幣,和中國差不多。
《經濟學家》2006年推出了一個「麥當勞指數」,即根據各國家和地區的麥當勞價格計算購買力平價,比較不同國家之間的生活水平,而不是通過現行的貨幣匯率比較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試圖避免匯率誤導。
不過,也有美國專家批評,用一款巨無霸來分析各國匯率和購買力是不合適的,因為麥當勞在各國的發展狀況不一樣,受到的競爭壓力也不一樣,會大大影響其定價。例如,印度只有20多家麥當勞,而在中國,麥當勞和肯德基價格競爭比歐洲更激烈。
Ⅳ 麥當勞遍布世界多少個國家
麥當勞快餐連鎖店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國集團公司之一,它在121個國家擁有3000家以上的連鎖店,每天接待的顧客超過3500萬,年利潤超過20億美元。遍布全球的麥當勞快餐店已經成為以美國化為主導的全球化資本主義的最有力象徵。因此,麥當勞已經成為社會學上的一個特殊案例,用來理解現代化、全球化等過程,理解美國文化和意識形態。例如,1993年,美國社會學家喬治·里茨爾出版了《社會的麥當勞化:對變化中的當代社會生活特徵的研究》一書。他將麥當勞快餐店的風靡全球解讀為社會理性化的結果。里茨爾主要是用馬克斯·韋伯的「理性化」來解釋麥當勞現象,他把社會的「麥當勞化」概括為4個特徵:(1)日益增長的效率;(2)監控;(3)量化;(4)可預測性。這些因素共同促進了工具理性的量化增長。里茨爾認為「麥當勞化」已經涉及我們生命的每一個角落——食品、媒體、教育、醫療,無一例外。
凱爾納認為,里茨爾的分析有效地揭示了當代社會發展的動因和社會組織的宏觀結構。但凱爾納批評里茨爾的社會學分析是單向的,也就是說非辨證的,有必要用馬克思的辨證批評來補充、修正韋伯的理論。凱爾納認為,麥當勞不僅僅是理性化的產物,更重要的是,它在全球范圍內構造出一個消費主義文化景觀。他援引了安東尼奧·葛蘭西的文化霸權理論和斯圖爾特·霍爾的「編碼/解碼」理論,把這個景觀看作包含了文化霸權和抵抗的場所,體現了全球化和地方化的矛盾運動。
和里茨爾一樣,凱爾納區分了「麥當勞」和「麥當勞化」這兩個范疇。前者僅僅指一個快餐業的跨國集團,後者則是指以麥當勞為典型代表的一種經濟生產和組織模式。麥當勞化代表了壟斷資本不斷擴張,擠垮個人開辦的商家,剝奪消費者選擇權的過程。麥當勞的這種擴張過程已經從美國邁向全球,成為向全世界宣揚美國文化霸權的形式。但麥當勞宣言的美國文化並不是未受到挑戰的,因此麥當勞景觀也成為一個充滿矛盾沖突的話語場。
凱爾納認為,一方面必須看到麥當勞代表的同質化、標准化、總體性:金色拱門、巨無霸漢堡、與熱門電影有關的玩具等贈品、以家庭歡樂氛圍為主體的廣告……把麥當勞的消費體驗和快樂的集體經驗等同起來。但是過於強調這一點,就會忽略在世界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下的消費者的主觀能動性和消費體驗的多樣性。在此,凱爾納的觀點接近於一種文化民粹主義的觀點。其理論淵源可以追溯到英國文化研究(即伯明翰學派),該學派強調受眾和消費者的主觀能動性,主張理解受眾和消費者本人從文化文本中生產出來的意義,而不是由批判理論家替受眾和消費者設想文本的意義(尤其是意識形態意義)。因此,凱爾納對麥當勞景觀的分析也是從消費者的主觀方面出發的,他旨在強調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不同性別和不同階級的消費者對麥當勞、對麥當勞化的不同體驗和反應。
凱爾納首先贊同麥當勞化是一個文化帝國主義的過程,也就是說,以一體化的全球市場為基礎,給非西方國家帶來了速度、效率、食品衛生、為顧客服務等現代理念,似乎美國成了價廉物美、家庭聚會和愛國主義的典範。但是,在麥當勞帝國的擴張過程中,它也不斷和非西方文化「雜交」出許多新的文化形式。
這一點是可以想像的。比如,中國的許多年青人把麥當勞餐廳當作了看書、聊天乃至約會的場所,這就不是美國麥當勞快餐店的原來「用法」了。美國的麥當勞快餐店一般店面都很狹小,不鼓勵顧客在店裡面就餐,並且以外賣為主。美國人很少在麥當勞店逗留很長時間。但中國人的飲食文化往往把就餐當作一種社交活動,吃飯要慢慢來,花費一個小時以上是常有的事情。這樣,麥當勞快餐店就只好入鄉隨俗了。
凱爾納認為麥當勞化的地方化過程中顯現了諸多不同的意義、功能和後果,對麥當勞的本土化進行微觀分析有助於我們更全面地了解和把握這個全球消費文化景觀。在我看來,凱爾納的觀點基本上是正確的,但掩蓋著一種傾向:即把本土化和全球化等量齊觀。事實上,麥當勞的種種「本土化」策略,包括提供適合當地消費者口味的食品在內,都只是「策略」而已,萬變不離其宗,各種本土化的結果改變不了麥當勞作為西方文化和現代生活的文化象徵意義。就此而言,凱爾納批判里茨爾把麥當勞化概括為「理性化」是「過於客觀主義了」的觀點,恐怕有些操之過急(shoot too fast)了。盡管麥當勞景觀在文化文本上有許多主觀性和復雜性,但里茨爾用韋伯的「鐵籠子」的比喻來解析麥當勞文化的「本質」,並不是像凱爾納所批判的那樣「不合適」。相反,凱爾納匆匆地把麥當勞歸結為「後現代大眾文化」的做法,倒是顯然不合適的。
凱爾納的分析框架基本上是丹尼爾·貝爾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中採用的框架——盡管他本人並未提及貝爾的大名。貝爾早就指責韋伯的理性化理論失之片面,引入了桑巴特在《奢侈與資本主義》中的觀點,認為享樂主義也是資本主義精神的一個側面。凱爾納同樣認為,韋伯的「社會理性化」不過是指出了麥當勞化的社會經濟根源,而沒有反映麥當勞文化中的享樂主義原則。我以為,貝爾和凱爾納所犯的一個錯誤在於對「理性化」的理解過於狹窄。不錯,韋伯區分了工具合理性和價值合理性(目的合理性),社會的理性化過程就是工具理性化的過程——只問手段、不問目的和最終價值的過程。但是,工具理性既然排斥了對目的的選擇和拷問,那麼「享樂」這樣的目的也沒有理由不成為工具理性服務的對象。眾所周知,康德的理性觀念包括了純粹理性(認知理性)和實踐理性(目的理性),兩者大致相當於韋伯的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區分。康德主張合乎理性的生活必然期望德行和幸福的統一,因此在康德那裡,追求幸福的目的是合乎理性的。從「理性」到「享樂」,之間不僅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相反在邏輯上有一種順理成章的過渡關系。貝爾和凱爾納把韋伯和桑巴特對立起來,把康德和薩德對立起來,把理性和享樂對立起來,看不到韋伯的「鐵籠說」的深刻含義。通俗地說,理性化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那麼享樂自然也是一種利益啊!麥當勞的諸多文化衍生物,不過是掩蓋其理性化實質的庸俗華麗外表,更何況,它根本不是像凱爾納分析的那樣由消費者自己創造的,而是麥當勞公司的銷售策略決定的。凱爾納說,麥當勞的雇員會感覺到自己在鐵籠子裡面,而顧客卻不會感覺自己在鐵籠子裡面。我們完全可以把凱爾納對里茨爾的批判顛倒過來,說凱爾納的這種論調是「主觀主義」的。顧客沒有感覺到自己在麥當勞像在鐵籠子裡面,難道就等於麥當勞真的不是韋伯意義上的鐵籠子了么?至少這個推理過程是有疑問的。
總之,在里茨爾和凱爾納之間,我寧可把信任票投給里茨爾。再多想一層,凱爾納把德波的景觀理論加上了一下「後現代主義」的佐料,雖然看起來這道菜更加顏色鮮艷、味道豐富,但其實等於是把批判的胡椒面放在了一大碗甜面醬裡面,辣味兒幾乎消失殆盡。
凱爾納強調麥當勞化不僅僅是現代性的結果,而是體現了現代性和後現代性之間的張力。據說,麥當勞的生產/消費的理性化過程屬於現代性的范疇,而麥當勞廣告宣傳所宣揚的美國價值觀和享樂主義卻包含了後現代的元素。可惜的是,對於「現代性」和「後現代性」這兩個時髦得令人糊塗的詞語,凱爾納卻懶得解釋。他一下子抓住了波德里亞這根救命稻草(關於波德里亞的理論,本書第6章會專門論及),說麥當勞把消費者帶入了一個神話般的「超現實」(波德里亞的重要概念)世界。
凱爾納說的沒錯,消費者在享用麥當勞快餐時實際上獲得了對西方現代性的消費體驗,他們把本土文化傳統和麥當勞帶來的實踐方式結合起來,獲得了一種新的「雜拌兒」似的文化認同。但這種體驗究竟在何種意義上、在多大程度上是「後現代體驗」呢?凱爾納語焉不詳。他又輕描淡寫地把哈維的「後福特主義」拉過來作為注腳。
Ⅳ 肯德基,麥當勞,在外國別稱為垃圾食品。在中國怎麼這么走紅呢
又是個被中國磚家忽悠瘸的。你確定你在國外的媒體上看過肯德基麥當勞不受歡迎?
垃圾食品指油炸類的居多,你確定肯德基麥當勞都是油炸的?漢堡 burrito wrap等並不是垃圾食品。這個是歪果仁公認的。垃圾食品在國外尤其指的是炸雞。
英國位數不多需要排隊點餐的餐廳,肯德基和麥當勞就算一個。尤其是麥當勞,大多數英國城市的麥當勞營業時間平均上座率會達到80%以上,這在英國其他餐廳,是極其難達到的。
中國大人叫囂喊打,卻十分受孩子歡迎的肯德基麥當勞,在英國最受眾的群體就是他們的成年人,反倒是孩子覺得這倆太low。
以肯德基麥當勞為首的美式快餐是目前英國人民最受歡迎的食品,這個在泰晤士和衛報都有報道。
如上所說。你從哪一點看出來肯德基麥當勞在中國比國外受歡迎了?
Ⅵ 中國的麥當勞會比英國的好吃么
是的,的確會好吃很多。
究其原因還是國人的「重口味」和在吃食上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
在國外吃麥當勞會讓人無比懷念國內吃這些垃圾食品的心情,不過可能是跟每個國家食品用料的標准不同吧,當然了,偶爾吃吃還可以,吃多了,就會很膩,這也算是速食快餐的缺點吧。
Ⅶ 麥當勞和肯德基在國外都是底層民眾才吃的嗎
首先,垃圾食品不等於肯德基麥當勞。bbq wrap之類的纖維蛋白質維生素樣樣都有。
其次,幾乎只有中國家長會廣泛的教育孩子不要吃肯德基麥當勞。
第三,英國最受歡迎的食品就是肯德基和麥當勞這類快餐。
第四,快餐不等於肯德基麥當勞。快餐是相對於傳統西方吃飯流程的,開胃前猜主食甜品這套的,以這個定義,在中國除了正式的酒店吃飯外,吃的都屬於快餐。
第五,在英國肯德基麥當勞是位數不多的需要排隊點餐的地方。
第六,麥當勞和肯德基在英國的價格是最貴的美式快餐之一。很多窮人不會選擇肯德基麥當勞。
第七,麥當勞遠遠比肯德基受歡迎,肯德基的食物其實就那麼幾種,遠不如中國的1/5多。
第八,大多數麥當勞都可以自助點餐,而大多數肯德基都是傳統人工服務。
第九,相對於其他餐飲品牌,肯德基麥當勞的密度是很高的,我所在的謝菲爾德市中心區不過是一個直徑不到1.5km的圓,其中包含了2家肯德基和一家非常巨大的麥當勞。
以上內容均以英國為參考。
Ⅷ 麥當勞在世界500強排名第幾
世界500強:《財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 麥當勞排名388
排名 公司標志 中文常用名稱 總部所在地 主要業務 營業收入百萬美元
351 3M 美國 多樣化 25,269
352 馬自達汽車 日本 汽車 25,242
353 Onex 加拿大 半導體、其他元器件 25,207
354 多倫多道明銀行 加拿大 銀行 25,070
355 現代重工 韓國 工農業設備 25,004
356 中部電力 日本 公用事業 24,984
357 大瀑布電力 瑞典 公用事業 24,957
358 梅西百貨 美國 一般商品零售 24,892
359 上汽集團 中國 汽車和零件 24,882
360 阿爾卡特朗訊 法國 網路電信設備 24,859
361 國際紙業 美國 林產品、紙製品 24,829
362 韓華集團 韓國 化學 24,782
363 印度國家銀行 印度 銀行 24,578
364 Mediceo Paltac Holdings 日本 保健批發 24,522
365 西方石油 美國 采礦原油生產 24,480
366 旅行者保險 美國 保險 24,477
367 三星生命 韓國 保險 24,420
368 曼恩集團 德國 汽車和零件 24,275
369 富士膠片 日本 多樣化 24,232
370 國家電力公司(聯邦電力委員會) 墨西哥 公用事業 24,196
371 日本郵船 日本 海運 24,188
372 中鋼集團 中國 金屬 24,164
373 Publix Super Markets 美國 食品、葯品店 24,110
374 Tech Data 美國 電子辦公設備批發 24,080
375 河北鋼鐵集團 中國 金屬 24,034
376 米其林 法國 輪胎橡膠 24,016
377 巴登符騰堡能源 德國 公用事業 23,866
378 默克(默沙東) 美國 制葯 23,850
379 Migros 瑞士 食品和葯品店 23,795
380 中冶集團 中國 工程建築 23,767
381 美利堅公司 美國 航空公司 23,766
382 美國鋼鐵公司 美國 金屬 23,754
383 贏創工業集團 德國 化學 23,718
384 瑪格納 加拿大 汽車零件 23,704
385 一汽集團 中國 汽車 23,664
386 紐柯鋼鐵 美國 金屬 23,663
387 百威英博 比百威英博利時 飲料 23,568
388 麥當勞 美國 飲食服務 23,522
389 渣打銀行 英國 銀行 23,438
390 英國天然氣集團 英國 采礦原油生產 23,396
391 艾德卡 德國 食品批發 23,349
392 賀利氏控股 德國 金屬 23,292
393 豪西蒙 瑞士 建築材料 23,247
394 曼弗雷集團 西班牙 保險 23,186
395 雷神 美國 航天國防 23,174
396 赫斯基能源 加拿大 采礦原油生產 23,162
397 史泰博 美國 專業零售 23,084
398 瑞士再保險 瑞士 保險 23,082
399 芬梅卡尼卡 義大利 航天國防 23,037
400 蓋道鋼鐵 巴西 金屬 22,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