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英國與阿根廷戰爭的島嶼名稱
英國與阿根廷戰爭的島嶼名稱是【馬爾維納斯群島】,或【福克蘭群島】。
該島屬英國、阿根廷爭議領土。
拉美國家和中國大陸稱其為【馬爾維納斯群島】,其它國家稱其為【福克蘭群島】。
該島位於阿根廷南端以東的南大西洋水域,西距阿根廷500多公里,由索萊達(東福克蘭)、大馬爾維納(西福克蘭)兩大主島和200多個小島組成,面積12,173平方公里,人口約3,140人(2008年),首府斯坦利港(阿根廷方面稱其為「阿根廷港」)。
❷ 「馬爾維納斯群島」現屬哪個國家馬島歷史上屬於哪個
馬島戰爭之後英國擁有群島主權。
歷史上福克蘭群島的發現及其後歐洲人殖民統治的歷史均存在爭議。法國、英國、西班牙和阿根廷都曾在島上設立定居點。英國於1833年重申了其殖民統治,但阿根廷仍宣稱擁有島上主權。1982年,阿根廷對島上實施軍事佔領,馬島戰爭由此爆發,之後阿根廷戰敗撤軍,英國再次擁有群島主權。據英國《衛報》2016年3月29日報道,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判定,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稱福克蘭群島)位於阿根廷領海內。
馬爾維納斯群島又稱福克蘭群島,是一個位於南大西洋巴塔哥尼亞大陸架上的群島。主島地處南美洲巴塔哥尼亞南部海岸以東約500公里,南緯52°左右海域。整個群島包括索萊達島、大馬爾維納島和776個小島,總面積12200平方公里。福克蘭群島是英國海外領土,擁有內部自治權,英國負責其國防和外交事務。群島首府是斯坦利,位於索萊達島。
❸ 馬島現在屬於那個國家
馬島現在屬於英國。
馬島英國稱馬爾維納斯群島,整個群島包括東福克蘭島、西福克蘭島和776個小島,總面積12200平方公里。兩個主要島嶼東福克蘭和西福克蘭以及200個左右的小島構成總計12200平方公里(4700平方英里)的陸地面積。
首府為其唯一城鎮斯坦利(Stanley,亦稱斯坦利港),位於東福克蘭島上。福克蘭群島政府管轄英國屬地南喬治亞島、南桑威奇群島(SouthSandwichIslands)、沙格(Shag)和克拉克(Clerke)礁,它們位於福克蘭群島東和東南方1100~3200公里(700~2000英里)處。
❹ 馬島面積與人口是多少
馬島面積11800平方公里,人口約2000人。
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馬島)由346個島礁組成,面積11800平方公里,馬島人口約3398,大部分是英國軍人及家屬。人均GDP約為9.7萬美元(2013年),排世界前幾位,主要靠捕魚業。
馬島的發現:
馬島原本是企鵝、海豹、信天翁的棲身之地。1690年,一位名叫約翰·斯特朗的英國船長在太平洋遇到一場颶風,僥幸沒有葬身魚腹,船偏離航線到達一處由兩個島形成的一條海峽。隨後船長以英國海軍大臣福克蘭的名字命名了這個海峽,這就為以後的爭端埋下了伏筆。
1764年,法國人捷足先登,在島上建起了居民點,命名為馬爾維納斯。第二年英國也不甘落後,向這里移民和駐軍。法國人狡猾地賣了一個人情,將這塊不屬於自己的土地送給了西班牙人。1774年,西班牙的海軍趕走了英國軍艦,成了馬島的主人。
1816年,阿根廷擺脫西班牙的統治,贏得了國家獨立,從西班牙手中繼承了馬島,並向馬島派出了管理者總督。英國對此拒不承認。1833年1月,英國以最早發現該島為由派兵強占馬島,趕走阿根廷總督,確立對馬島的主權。
❺ 馬爾維納斯群島的具體情況是什麼樣的
馬爾維納斯群島,又名福克蘭群島,位於南大西洋上,西距南美大陸海岸480公里,距英國本土13000公里,是扼守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航道要沖,曾被稱為南大西洋通往太子洋的「鑰匙」。
馬爾維納斯群島主要由東面的索萊達島(又叫東福克蘭島,簡稱東島)、西面的大馬爾維納斯島又叫西福克蘭島,簡稱西島)、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以及眾多的小島組成。總面積16000多平方公里。
❻ 馬爾維納斯群島的現狀和以前的歷史
1982年4月2日到6月14日,歷時74天的英阿馬島之戰,這一場未經正式宣戰的戰爭,外交家稱為"武裝沖突",軍事家則稱為"馬島戰爭",這是二十世紀第一場可算得上現代化的戰爭。
馬爾維納斯群島(本文簡稱馬島),位於南大西洋,東到西經57°40',西到西經62°,南到南緯53°,北到南緯52°15'之間的海面上。該群島由346個島礁組成,總面積15800平方公里,其中長年有人居住的有十五個島嶼,主要有索萊達島(即東福克蘭島,本文簡稱東島),大馬爾維納斯島(即西福克蘭島,本文簡稱西島),總人口約兩千,絕大多數是英國移民後裔。首府為斯坦利港(即阿根廷港)。南喬治亞島是馬島的附屬島嶼,(本文簡稱南島),位於馬島東南716海里,西經39°南緯53°的海面上,面積3700平方公里,居民隨季節變化時多時少,最多達500人,首府為格里特維肯港。
馬島距南大西洋與南太平洋之間的要沖航道麥哲倫海峽250海里,距阿根廷本土276海里,距英國本土7000海里。屬寒帶氣候,島上多沼澤,生物資源貧乏,但戰略地位極其重要,不僅位於溝通南半球兩大洋交通的必經之路,而且漫長曲折的海岸線組成的眾多港灣,構成英國在南大西洋的最重要的基地。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海軍都利用這一基地控制南大西洋的制海權。而近年來,馬島又成為開發南極的前進基地,其地位更顯重要。加上八十年代發現的海底石油,更加劇英阿對馬島主權之爭。
說起英阿對馬島的主權之爭,由來以久,漫長而復雜。1592年,英國人約翰·戴維斯發現該島,但阿根廷則認為是葡萄牙人戈梅斯於1520年發現的。1690年,英國人約翰·斯特朗發現東西兩島之間的海峽,命名為福克蘭海峽,並由此命名該群島為福克蘭群島。十八世紀初,大批法國人先後來到該島,稱為馬洛伊內群島,後轉化為西班牙語的馬爾維納斯群島。1764年法國人在東島建立定居點,1765年英國人在西島建立定居點。1766年,西班牙以25萬英鎊的價格從法國手裡買下東島,1770年,西班牙又出兵佔領西島。1816年,阿根廷宣布獨立,宣稱繼承西班牙對馬島的主權。1832年英國佔領西島,次年佔領東島。從此英阿對馬島的主權進行過多次談判。
1982年2月雙方在紐約的談判又宣告破裂。阿根廷開始准備以武力收復馬島,並制訂出代號為"羅薩里奧"的行動計劃。
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一家公司的39名工人來到南島拆除一家舊鯨魚加工廠,工人們在島上升起了阿根廷國旗。英國立即提出強烈抗議。3月24日,英國原駐馬島的海軍"忍耐"號破冰船,搭載兩架直升機和140名士兵,前往南島實施威懾。
3月26日,阿根廷總統加爾鐵里下令提前實施"羅薩里奧"計劃,由2艘驅逐艦,2艘護衛艦,1艘坦克登陸艦,1艘潛艇,1艘破冰船,1艘補給船搭載2個營的海軍陸戰隊組成第40兩棲特混編隊,從貝爾格拉諾啟程前往收復馬島,以1艘護衛艦,1艘供應艦搭載2個排的海軍陸戰隊組成第60兩棲特混編隊,從德塞阿多港啟程前往收復南島,還以1艘航母,4艘驅逐艦,1艘護衛艦,1艘油船組成第20特混編隊,提供戰役掩護。作戰總指揮為陸軍第5軍軍長兼馬爾維納斯戰區司令奧斯瓦爾多·加西亞中將。
4月10日,第40兩棲編隊駛抵馬島。午夜時分,阿軍陸戰隊的偵察小隊在彭布羅克角登陸。次日凌晨,蛙人分隊在約克海灘登陸。六時三十分,阿軍主力在龍克灣登陸,隨即攻佔了機場和港口。八十三十分,阿軍七架C—130運輸機運來3000多後援部隊,使島上阿軍總兵力達4000人。九時,馬島的英國總督率所部181名官兵投降,阿軍佔領馬島,建立了行政機構,任命梅嫩德斯准將為馬島軍事長官。
阿軍收復馬島的消息傳到國內,群情振奮,數十萬人聚集在總統府前的"五月廣場",高唱國歌,高呼口號,歡慶勝利。全國十多個政黨一致表示支持政府的行動。總統加爾鐵里的威望達到頂峰。
英國在獲悉馬島被阿根廷佔領後,立即宣布與阿斷交,成立以首相撒切爾夫人為主席的戰時內閣,作為最高決策機構,並制定了以武力為後盾,政治、外交、經濟多管齊下,迫使阿方撤軍,如果阿根廷不屈服,就用武力重奪馬島的戰略方針。
❼ 馬爾維納斯群島現在主權歸誰
打開世界地圖,在南大西洋,靠近阿根廷東南沿海海區,人們可以找到阿根廷稱之為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稱之為福蘭克群島的一群島嶼。這群島嶼人們習慣簡稱之為馬島。馬島除東部的索萊達島和西部的大馬爾維納斯島有大約2000人居住外,絕大部分地區荒無人煙,且地靠南極,氣候嚴寒。但馬島的戰略地位卻毋庸置疑。西去400千米,是舉世聞名的麥哲倫海峽,是由大西洋進入太平洋的海上交通要道,是通往南極的大門和前進基地。此外,馬島的大陸架還蘊藏有可觀的石油資源。據稱,其蘊藏量可能達20億桶,有可能成為一個新的「科威特」。
一、英阿馬島爭端的由來
英阿對馬島的主權之爭由來已久。據歷史記載,馬島被發現於16世紀,但何人何時發現,說法不一。阿認為,1520年,麥哲倫探險隊的一名葡萄牙人戈梅斯最早發現了馬島。英國則認為是由英國航海家戴維斯於1592年8月14日駕駛「希望」號船首先發現的。1690年英國人約翰·斯特朗來到該島時,發現了東西兩個大島之間的海峽,將其取名為「福克蘭海峽」。此後,英國稱該島為「福克蘭群島」。1764年,法國人在東島上建立了居民點,將其命名為「馬洛於內群島」。
1770年,西班牙佔領了該島,將其稱為「馬爾維納斯群島」。1816年阿根廷擺脫西班牙的統治宣告獨立,並宣布繼承對馬島的主權,將馬島定為阿的第24個省。4年後,阿海軍又將國旗插上了索萊達島要塞頂峰,宣布對該島擁有全部主權。
英國則以該島為英國人最早發現為由,於1832年和1833年先後出兵佔領西島和東島。為顯示主權,英國人在島上設置了總督府及其他行政機構,向該島移民,並擠走了島上土著居民。此後,馬島便淪為英國殖民地。但阿從未放棄對馬島的主權要求。
1958年,英阿兩國關於馬島的爭端被訴諸於合國,聯合國先後4次通過決議,要求英阿兩國以談判的方式解決爭端。由於雙方均不願從本國的立場上後退,這種談判只能是談談停停,吵吵爭爭,成為馬拉松式的談判,英國也因此控制著該島100多年。
1982年2月26日,英阿關於馬島的談判又重新開始,但是這一次,阿根廷人顯然已對談判失去了耐心和信心,他們已不指望能從談判桌上得到什麼,他們之所以願意談判只不過是故意放出來的煙幕。此時阿軍方正在悄悄准備一項代號為「羅薩里奧」的行動計劃,他們決心要以牙還牙,用武力來收回對馬的主權,於是爆發了震驚世界的英阿馬島之戰。
二、英阿馬島大戰
1982年3月18日,一些阿根廷人到南喬治亞島的利恩港,准備拆除一家鯨魚加工廠的陳舊機器,遭到英駐軍的刁難,絕大部分人被阻止上岸,部分阿人則沖破阻攔,登島並在島上豎起阿國旗。英國得知後,向阿提出了強烈抗議,並派出40名海軍陸戰隊員前去「恢復秩序」。阿也不肯讓步,決心一勞永逸地解決馬島主權之爭。阿海軍迅速派出兩艘導彈護衛艦趕赴南喬治亞島,將該島的22名英軍和13名英考察隊員抓了起來,並再次升起阿軍旗。英聞訊後,急調2艘軍艦和1艘潛艇前往馬島。正當雙方箭拔弩張的時候,卻傳來阿海軍艦艇北駛烏拉圭海域要與烏海軍舉行聯合演習的消息。
但到3月31日晚,阿海軍卻突然退出演習,掉頭南下,全速駛往馬島,具體實施「羅薩里奧」計劃。原來這是阿海軍臨戰前的一次佯動。直到此時,英國人才驚呼「上當」�英首相撒切爾夫人火速通知國防、外交官員到首相官邸商討對策。同時派遣在直布羅陀海峽值勤的一個艦隊赴馬島增援。此外,撒切爾夫人還給美國總統里根寫信,要求美製止阿佔領馬島。但是此時,阿軍方已箭在弦上,不能不發。
4月2日拂曉,阿軍5000餘人突然在馬島登陸。駐島英軍只抵抗幾小時便宣布無條件投降。馬島總督垂頭喪氣地帶著英國文武官員登上阿軍早已為他們准備好的軍用飛機,先到烏拉圭,再改乘飛機回國。第二天,阿軍又在南喬治亞島登陸,島上英軍又宣布投降。阿政府向全國發表公報,宣布已收復馬島。阿舉國群情激奮,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
與此相對照,英國朝野嘩然。4月3日,英下院舉行會議,討論面臨的嚴重局面,許多議員指責政府「出賣」馬島。有人甚至稱「寧可失去5個北愛爾蘭,也不願失去一個福克蘭�」英國成立「戰時內閣」並決定抽調海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二,組成一支特混艦隊赴馬島。至此,雙方擺出一付進行海上決戰的架式。阿方:海軍擁有各型艦船34艘,主要作戰艦艇18艘;空軍作戰飛機223架,能用於作戰的154架;海軍作戰飛機49架;阿軍守島部隊有1個海軍陸戰旅,3個步兵旅,共約15000人。英方:特遣艦隊共有艦船111艘,其中作戰艦艇44艘,輔助船隻22艘,商船45艘,兩棲運輸船20艘,艦載「鷂」式飛機28架,空軍「鷂」式飛機14架,海軍陸戰隊及步兵旅等9000人,另外還有一些特種部隊。值得指出的是,特混艦隊還包括航空母艦「無敵」號和「競技神」號及2艘核動力潛艇。英國防部稱是「除兩個超級大國以外最大的一支特混艦隊」。而以購買西方廉價舊式軍艦為主的阿海軍與英艦相比,簡直就不在一個檔次上。
有鑒於此,阿海軍不得不收縮於本國的近岸海區。更糟糕的是,當「鐵娘子」把全部賭注壓在馬島上,宣稱「福克蘭已經成了我的生命、我的血液」時,阿總統加爾鐵卻承認「做夢也沒有想到撒切爾夫人會為了一個荒蕪的島嶼派遣如此龐大的特遣艦隊,萬里迢迢到南大西洋來」。最高統帥心態如此,部隊的戰斗准備程度可想而知,戰爭已一觸即發,阿卻還在認為英「不可能真打�」顯然,戰爭一開始,就事實上決定了雙方的結局。正在雙方即將開戰時,「公正的」美國人出來調停了。美國是北約的盟主國,美國人的「公正」程度有幾何,只要不是弱智就能猜得出來。
從4月7日開始,美國國務卿黑格頻繁穿梭於英、阿和美國首都進行調停,但雙方都不願從原來的立場上後退。美國人偏向英國,阿自然心知肚明,對黑格提出的包括考慮馬島居民的「願望」在內的所謂「七點」新建議,自然不能接受。因為馬島居民是英國人後裔,考慮居民的「願望」,顯然只能是對英國有利。阿不能不拒絕這種「新建議」,美國調解未果。4月29日,美以阿拒絕美建議為由,宣布放棄「中立」,轉而支持英國,不僅對阿進行制裁,還讓英軍使用美阿森松島上的空軍基地和其他軍事裝備,向英國人提供情報,並讓通信衛星成為英國通信中繼站。獲知這一切,阿總統痛心疾首,稱對美國「感到很痛心,我要說,欺人太甚了」。至此,戰爭已不可避免。
4月26日,英國特混艦隊首先攻下了南喬治亞島,30日完成了對馬島周圍200海里范圍的海上和空中的封鎖部署。隨即,英國國防部宣布從格林尼治時間4月30日11時起,所有進入馬島周圍200海里禁區的飛機和艦只都將遭到攻擊。阿軍也進入最高戒備狀態。5月1日,英國特混艦隊在茫茫濃霧中到達馬島以東海域。一架名叫「火神」的戰略轟炸機,經過空中加油,長途跋涉5000公里,於凌晨4時30分飛臨馬島,並投下21枚重達1000磅的炸彈。同時從英航母上起飛的飛機也對阿陣地進行猛烈攻擊。5月2日下午,英國的「征服者」號核潛艇在馬島200海里禁區外36海里處,向阿海軍旗艦「貝爾格諾將軍」號巡洋艦發射了3枚魚雷,其中兩枚命中目標。巡洋艦在45分鍾後沉沒,阿軍官兵陣亡和失蹤321人。次日,英國又在馬島北側用「海鷗」式導彈擊沉了阿軍的「索布拉爾」號巡邏艇。面對接連的勝利,英國官兵開始沾沾自喜,殊不知,一場噩夢正悄悄地向他們襲來。
面對英軍咄咄逼人的攻勢,阿軍發誓要報仇雪恨。加爾鐵里把目光投向了從法國購得的5枚「飛魚」導彈。5月4日上午11時左右,英國「謝菲爾德」號巡洋艦悠閑地游弋在馬島附近海域,這艘當時號稱英國皇家海軍「最現代化的大型軍艦」服役剛剛7年,具有非常先進的雷達系統,阿根廷的飛機只要從其大陸起飛就逃不過它的眼睛。因此,艦上的英國官兵悠然自得,有的在洗衣服,有的聊天。此時,阿根廷「五月二十五日」號航母搭載的「超軍旗」戰斗機利用地球曲線超低空飛行,在300公里以外,已經鎖定「謝菲爾德」號巡洋艦的阿軍「超級軍旗」戰斗轟炸機攜帶兩枚「飛魚」導彈悄悄起飛了。飛機在接近「謝菲爾德」號雷達警戒區時陡然下降到四五十米的高度,然後關閉機載雷達繼續飛行。12時20分左右,「超級軍旗」順利進入到導彈的有效發射區,在距離「謝菲爾德」號32公里處,兩枚「飛魚」導彈帶著阿根廷人復仇的怒火發射了出去。其中1枚「飛魚」成功避過英軍的防空系統後准確命中目標。爆炸引起大火,英艦官兵拚命搶救5個小時後,不得不棄艦逃生。就這樣,造價高達1.5億美元的「謝菲爾德」號被造價才不過30萬美元的「飛魚」導彈擊沉,這給了驕傲自大的英軍以沉重打擊。5月12日,阿空軍12架「天鷹」戰斗機分三批重創英護衛艦「大刀」號和「華美」號。
5月21日晨,英軍開始登陸馬島,並建立登陸場。阿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呼嘯而來,對英艦進行攻擊,擊落英機5架,擊中英艦8艘,其中1艘護衛艦被擊沉。
5月25日是阿根廷的國慶節,阿軍向英軍發起了大規模空襲行動。這天,兩架攜帶「飛魚」導彈的「超級軍旗」戰機從阿根廷大陸起飛,向游弋在馬島東北海面100多海里的英國航空母艦飛去,他們的目標就是要炸毀英軍的航母。接近預定目標區域後,阿軍飛行員發現飛機雷達的熒屏上出現了一個大的脈沖亮點,他判定這就是英軍的航空母艦。於是,阿軍飛行員毫不猶豫地按下了導彈發射按鈕。兩枚「飛魚」導彈同時向敵艦飛去,其中一枚准確地擊中了目標。在一陣巨大的爆炸聲後,英艦出現了濃烈的火焰,不長時間之後,就慢慢地沉入了海底。事後阿軍才知道,他們炸沉的這艘英艦並不是英國的航空母艦,而是一艘名為「大西洋運送者」號的運輸艦,其體積同航空母艦大小相仿。盡管如此,英軍也遭受了重創,僅有的4架「支奴干」大載重量直升機中的3架、1個中隊的「威賽克斯」支援直升機、大量的補給物資和設備也被炸沉,英6架「鷂」式戰斗機也葬身海底。阿機又擊沉英驅逐艦「考文垂」號。
受到接連打擊之後,英國人逐漸意識到了「飛魚」導彈的厲害。伍德沃德下令將所有艦船撤到離馬島和阿根廷海岸較遠的地方,以避免遭受新的攻擊。馬島戰爭開始的時候,阿根廷除了已經擁有的5枚「飛魚」導彈外,還向法國訂購了另外9枚。但是,隨著戰爭的進程,法國總統密特朗應英國政府的要求,下令不再向阿根廷出售「飛魚」導彈。此舉使阿根廷政府感到十分緊張,被迫尋求從其他國家間接獲得「飛魚」導彈。通過情報部門,阿根廷獲悉秘魯向法國訂購的8枚「飛魚」導彈即將到貨。於是,阿根廷政府開始通過各種途徑希望從秘魯高價購得這些導彈。法國政府聞訊後,故意尋找各種借口拖延交貨時間,直到戰爭結束才把導彈送交秘魯政府手中,使得阿根廷從第三國購買「飛魚」導彈的計劃流產。沒有「飛魚」導彈,阿根廷就沒有了同英國對抗的資本,形勢發生逆轉。
為徹底擊垮阿軍,英軍從5月27日起開始實施登島作戰。5月29日,英軍攻佔了非常重要的達爾文港,斃傷阿軍250人,俘獲1400人,並繳獲大批彈葯和其他軍需物資。此後的幾天中,阿軍節節敗退。6月8日,為了挽救守島的部隊,加爾鐵里孤注一擲,下令集中尚存的空中力量對英軍展開大規模空襲,結果打死英軍180多人,阿機再呈神勇擊沉了包括英國的「加拉哈德爵士」號登陸艦在內的3艘大型登陸艦,並重創「普利茅斯」護衛艦。雖然阿空軍表現出色,但陸軍表現卻有負阿國人,未能很好地實施配合作戰。
英軍雖然遭到沉重打擊,但仍決心奪取馬島。馬島由西島和東島組成,中間有一條2�6~8海里寬的海峽,西島防禦較弱,東島防禦較強。就在當晚,3000名英軍乘坐「伊麗莎白二世女王」號客輪登上馬島,使島上的英軍增加到了8000人,而且擁有重炮30門,坦克20輛。6月11日,英軍開始發起總攻,並於12日拂曉前攻佔了距馬島首府阿根廷港15公里的哈里特山和朗頓山。13日晚,英軍再次發起進攻,。英軍從東西島間的結合部突破,避開正面,爾後再向東推進,分進合擊,奪佔全島。激烈的戰斗一直持續到6月14日。阿陸軍孤軍奮戰,損失慘重。阿統帥部見大勢已去,電告馬島守軍「在不損害武裝部隊榮譽和國內政策的情況下」可以自由行動。至14日中午,英軍已經推進到距市區約4公里的地方。阿根廷港上空掛起了白旗。午後,雙方戰地司令官會晤,達成非正式停火協議。阿陸軍司令在英方提出的「無條件」投降的停火協議上簽字時,盡管勾掉了「無條件」三個字,然而這一天對阿軍來說,不能不是一個恥辱的日子。至此,歷時74天的馬島戰爭終於結束。
馬島戰爭的硝煙已經散盡,但它留給後人的警示卻不斷延續。在這場血與火的較量中,盡管英國傷亡1000餘人的代價,耗資27億美元巨額花費換來了名義上的勝利,但除了挽回了一點面子外,似乎再也沒有獲得什麼好處。名義上的失敗也沒有使阿根廷人放棄爭奪馬島主權的斗爭,他們在戰後把每年的6月10日定為「馬島主權日」。有西方媒體評論說:「這是一場沒有贏家只有輸家的戰爭。」就連英國著名記者漢拉恩也感慨地說:「經過一段漫長的,有時甚至是危險的征途,我們才到達那兒。在付出沉重代價後,姑且不說這些代價是否真的有價值,我們打贏這場戰爭絲毫也沒有能夠解決問題。戰爭並沒有平息兩個國家對馬島主權的爭執,相反,戰爭使兩個國家的距離更遠,仇恨更深了。」
❽ 馬爾維納斯群島的介紹
馬爾維納斯群島又稱福克蘭群島,是一個位於南大西洋巴塔哥尼亞大陸架上的群島。主島地處南美洲巴塔哥尼亞南部海岸以東約500公里,南緯52°左右海域。整個群島包括索萊達島、大馬爾維納島和776個小島,總面積12200平方公里。福克蘭群島是英國海外領土,擁有內部自治權,英國負責其國防和外交事務。群島首府是斯坦利,位於索萊達島。福克蘭群島的發現及其後歐洲人殖民統治的歷史均存在爭議。法國、英國、西班牙和阿根廷都曾在島上設立定居點。英國於1833年重申了其殖民統治,但阿根廷仍宣稱擁有島上主權。1982年,阿根廷對島上實施軍事佔領,馬島戰爭由此爆發,之後阿根廷戰敗撤軍,英國再次擁有群島主權。1據英國《衛報》2016年3月29日報道,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判定,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稱福克蘭群島)位於阿根廷領海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