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十九世紀英國的農民生活
我看電影上表現的是,白天養豬,晚上跳交誼舞。
⑵ 為了限制資本主義發展,英國國王採取了哪些措施
封建政權對農民實行殘酷的統治,限制資本主義的發展。例如,英國國王為了保證封建國家的稅收和兵源,禁止任意圈佔土地,違者嚴懲。他還把肥皂、紙張、玻璃、毛織品等幾百種商品劃歸為自己的專利,實行專賣。此外,國王還規定年收入在四十鎊以上的土地所有者都要接受騎士稱號,繳納一定數目的騎士捐。國王的這些措施大大地損害了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了的地主——新貴族的利益,他們結成同盟反對封建君主制。
⑶ 英國封建時期的土地租佃制度 內容
1、孫立田:《中古英國敞田制的運作及經濟社會效應》,《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11年1期
敞田制是中世紀英國基本的土地利用與管理制度。土地以條田的形式呈現且分散分布是敞田制的自然形態特徵;土地的個人佔有與公共利用是敞田制的基本內涵;庄園習慣法或村規民約是敞田制運作的基本准則。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背景下,敞田制特有的農牧結合可以有效地保持土壤的肥力,有利於維護小農經濟,對社會弱勢群體也起到了一定的慈善和救濟作用。
2、咸鴻昌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36.9萬字《英國土地法律史》
3、邱誼萌,《16-19世紀英國土地制度變遷研究》
本文以新制度經濟學為理論基礎,運用歷史經驗歸納法、分析敘述法和需求供給分析法,借鑒英國現存的大量歷史資料,對16—19世紀英國的土地制度變遷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分析和研究。認為土地私有產權從不完全到完全的制度變遷是土地所有者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英國經濟長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 首先,本文對16世紀前英國的土地制度做了簡要的介紹,指出當時普遍實行的敞田制、騎士領有制和公簿持有制是私有產權不完全的土地制度。然後運用供求分析理論,對16—19世紀英國土地制度變遷的動因進行了分析。
4、王秀芹,《英國中世紀賦稅形態與封君分臣制》,2002年曲阜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以上材料來源杭州圖書館,希望有助於解決你上述問題。
⑷ 英國的圈地運動是怎麼回事
1751年至1851年間,因為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英國在資產階級統治下出現「圈地運動」加速推進,大量農民湧入城市。加上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展開,英國的工業急速發展,客觀上促進了城市數量的增加和規模擴大,為城市人口增加創造了物質條件。
⑸ 英國早期圈地運動前的土地制度是什麼呀,是敞田制嗎,還有么有其他的呢。圈地運動後又是什麼土地制度呢
17世紀時,作為絕對私人所有權集中體現的土地私有權在英國已經出現,因為革命後的若干立法最終徹底廢除了騎士領有制,為土地的絕對私有掃除了最後一道屏障,土地的王位所有權或王權所有讓位於私人所有。隨著圈地運動的進行,公地制度最後被消滅,公地制度中未開發的廢置或缺位的所有權,以及村民份地的使用權變為了私人所有權。
⑹ 有誰能夠告訴我英國的封建制度起源要詳細的
英國從5世紀中葉到14世紀末實行的由封建領主佔有土地並對依附農民進行剝削的經濟形式。 產生和發展 盎格魯撒克遜人和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從5世紀中葉起由歐洲大陸入侵不列顛,經歷一個半世紀的征服,把大部分土著凱爾特人排擠到不列顛的北部和西南部,並在不列顛建立了許多小王國。各王國的經濟基礎是以酋長為核心的村社,土地分配給作為自由農民的社員世襲耕種,每份大約120英畝,稱為"海得",但這些土地不是私有財產,不得買賣,原來的土著人則淪為奴隸。於是形成一個由貴族、普通自由人及奴隸組成的等級社會。 當時戰爭頻繁,因而出現了職業戰士,稱為武士。這些武士受國王的賜贈或自行割據而擁有幾倍於"海得"的領地,通常達600英畝。自由農民則逐漸分化,有些人變成武士,多數人日益淪落。到撒克遜時代後期(7世紀末8世紀初),自由農民的土地往往只有30英畝或15英畝。還出現了一個人數眾多的每人有2~5英畝土地的貧苦農民階層,這種農民就是後來的茅屋農。與此同時,貴族、武士則擁有較好的和日益增多的土地,逐漸變成封建領主。 基督教於 6世紀後期傳入不列顛,教會因國王和貴族的贈予以及對農民土地的兼並而獲得大量土地,主教們也成為大封建領主。 撒克遜時代處在由部落組織到封建組織的過渡階段。世俗領主或教會領主和其他豪門貴族都有農庄並擁有奴隸,而奴隸也領有一小塊土地和一間小屋;還有一些普通自由人的田地和領主田地混雜在一起而成為敞地,他們往往要向領主繳納實物地租或服一定勞役。那時,還存在大量的自由農民。 8世紀後期,諾曼人的一支丹麥人入侵不列顛,到9世紀後期在英格蘭東北部建立了"丹麥區"。在與丹麥人的斗爭中,盎格魯撒克遜人所建立的小國逐漸形成政治聯合。他們依靠自由農民組成的軍隊與丹麥人作戰,其中的騎兵能從國王手中領受采邑,後來成為封建騎士階層。作為退兵的條件,英國人對丹麥人支付大筆款項,稱為丹麥金。對丹麥人的戰爭及丹麥金的沉重負擔加速了自由農民的分化與沒落,貴族得到國王的封賜而占據了大量土地並奴役農民,不少村社變成了封建庄園。 11世紀初的英國庄園中的農民有三種:①自由農民,大都保有土地,向領主繳納少量貨幣和實物,有時也服勞役,對國王有服兵役義務;②定居在領主土地上的無權農民;③茅屋農。 完備時期 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1028~1087)渡海入侵英國,後加冕為王,史稱"諾曼征服"。征服者威廉沒收了大批盎格魯撒克遜貴族的土地,使國王成為一切土地的所有者。隨著征服的進展,他又把土地分封給親屬和隨從,於是全國出現了許多與昔日武士領地相當的采邑。威廉在英國建立了強有力的王權,規定接受封土的領主必須服兵役,繳納一定的賦稅,同時也賜予領主統治封土上農民的權力,即領主設置法庭、征稅及強派勞役的權力。另外教會的地產也不斷擴大。至此,由世俗領地與教會領地所構成的封建領地制經濟在英國占據了統治地位,英國從村社制經濟經歷約四五百年時間的封建化過程轉變為庄園制經濟。 從諾曼征服到大憲章運動的150年間,是英國封建領地制經濟最為完備的時期,其經濟結構主要是以庄園為組織形式的農業經濟,另有少量手工業。庄園成為封建領地制經濟的經濟細胞。一個典型的庄園有一個中心村,耕地分為領主自營領地及租佃領地即份地兩部分。每個農奴從庄園主手中領有一塊份地,一般為30英畝,收獲歸農奴所有。領主的自營領地由農奴代為耕種,每周服義務勞役3~4天,收獲歸庄園主所有,農奴附著在土地上依附於領主。每個庄園還擁有大量草地、森林和荒地。庄園經濟基本上是自然經濟,進行簡單再生產;農奴受庄園主剝削,但有自己的經濟。領主的自營領地與農奴份地都劃成條地,相互間雜,實行三圃輪種的敞地制。
滿意請採納
⑺ 為了使被驅逐的農民很快地安置下來,英國國王採取了哪些措施
在頒布限制圈地法令的同時,也限制流浪者,目的是讓那些從家園中被趕出來的農民,去接受工資低廉的工作。凡是有勞動能力的遊民,如果不在規定的時間里找到工作,一律加以法辦。通常,對於那些流浪的農民,一旦被抓住,就要受到鞭打,然後送回原籍。如果再次發現他流浪,就要割掉他的半隻耳朵。第三次發現他仍在流浪,就要處以死刑。
後來,英國國會又頒布了一個法令,規定凡是流浪一個月還沒有找到工作的人,一經告發,就要被賣為奴隸,他的主人可以任意驅使他從事任何勞動。這種奴隸如果逃亡,抓回來就要被判為終身的奴隸。第三次逃亡就要被判處死刑。任何人都有權將流浪者的子女抓去作學徒,當苦役。
⑻ 求英國封建制度形成過程(詳細分析)
1、公元五世紀中葉,日耳曼人中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裘特人進入不列顛東部和南部,七世紀初形成七個王國,歷史上稱「七國時代」(7 ~ 9 世紀),英格蘭即開始封建化過程。
2、八世紀末九世紀初諾曼人入侵不列顛東北部,為抵禦入侵的諾曼人,七王國合並統一,從此有英格蘭這一名稱,到阿爾弗烈德大帝( 871 ~ 899 年)時,阻止了丹麥人的繼續入侵,並控制丹麥區(英格蘭東北部)以外的英格蘭,英格蘭全境統一,但到十世紀末,丹麥王國又入侵,其卡紐特國王建立了包括丹麥、挪威和英格蘭在內的北海大帝國。不久,其死,帝國分裂。1042 年英格蘭獨立,封建庄園逐漸形成。
3、1066 年諾曼底征服大大加速了英國的封建化進程.威廉沒收了大部分盎格魯撒克遜貴族的領地(據統計,他們的土地在威廉晚年時只佔百分之八),把它們分封給自己的新舊封臣;並且在他死的前一年, 1086 年進行全國土地調查,編製成《土地賦役調查書》,其中對土地的歸屬,財產狀況,耕作者身份,都作了詳細登記.從調查結果看,當時絕大部分土地為封建主占據,廣大農民已成為農奴,他們稱調查書為「末日審判書」。這一調查結果保存到了今天.它表明英國封建制度的確立。
4、後來英王亨利二世(1154--1189)大力推行司法改革和軍事改革,限制封建主的司法權力,還推行盾牌錢,造就了一大批鄉紳。1215年自由大憲章對亨利二世以來王權在司法和行政方面的發展進行了清算,規定大封建主所屬封臣之間的財產糾紛應由封建主自己來審理。到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起來革命,利用大憲章這一古老的文件為武器同專制王權作斗爭。但在此之前的漫長歲月里,因為封臣制的瓦解和王權的強化,因為專制王權的建立,英國的封建集權制度已趨於成熟。
與法國相比,英國封建制度有其特點:①由於是不斷地征服,盎格魯撒克遜人征服克爾特人,諾曼底人征服盎格魯撒克遜人,征服者與當地人對立,故只能緊緊團結,依靠王權,所以英王權強大。所征服的土地七分之一歸王室,實力超過任何封建主,而大封建主的領地又不相連接.②一切大小封臣除向其封主效忠外,還都要向國王宣誓效忠。③財政和軍事上,國王把過去對付外敵而徵收的「丹麥金」變成經常稅,並徵收附庸領地的繼承稅.到12 世紀,封臣騎士要為國王服兵役的習慣義務,又被稱之為「盾牌錢」的貨幣稅所取代,國王可以用這些錢召募僱傭軍隊,從而又大大加強國王的軍事力量。④司法方面,亨利二世規定自由人可越過領主法庭上訴國王法庭,使國王法庭在全國范圍內比較有效地行使司法權,正因為如此,英國比法國較早出現強有力的中央政權。
⑼ 英國維蘭制度是什麼,就是農奴制嗎請稍微詳細點說明。
1086年,征服者威廉一世在英格蘭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農村社會調查,詳細地登記了王家地產和大佃戶的情況。後來有關人員把調查的原始記錄和提要編訂成冊,這就是有名的《末日審判書》。書中把當時英格蘭的一部份依附農民稱為維蘭 ,並由此引伸出維蘭制的概念。12世紀,英格蘭的法學家又把當地的農民簡化為自由農和維蘭兩大類。13世紀以後,人們乾脆把維蘭稱為農奴,也是表示他們同自由人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