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戰早期的英國戰斗機為什麼無法對德國轟炸飛艇構成威脅
那個時候的飛機飛的很慢,而且早期的戰斗機技術不成熟,飛艇上裝備了大量的機槍,飛機非常難避開,另外飛艇邊上還有德國戰斗機護航,因此英國戰斗機難以給飛艇造成什麼威脅,另外戰斗機上的機關炮也是難以構成嚴重威脅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法國人首先把帶活動支架的地面用機槍裝到飛機後座上。1914年10月5日,法國飛行員弗朗茨和觀察員凱諾特駕駛一架瓦贊飛機在空中巡邏,發現一架 德國偵察機正在偵察法軍防線,弗朗茨逼近敵機,凱諾特用機槍瞄準,將其擊落,這是空戰史上首次擊落敵機的戰例。 當時,飛機的螺旋槳絕大多位於機頭前方,前射子彈會擊中螺旋槳葉片而限制了飛機作戰潛力。法國飛行員加羅斯在其座機的螺旋槳根部安裝了一套撥滑彈板裝置,初步解決了前射子彈打壞螺旋槳葉片的難題。1915年4月1日,他駕機升空,輕而易舉地擊落一架德軍飛機,後又擊落2架,並迫降德機2架,從而成為有5架戰績的第一位王牌飛行員。不久後,加羅斯因發動機故障迫降於德軍陣地,還未來得及毀壞滑彈板裝置就被德國人俘虜了。德國人由此獲得了其中的秘密,並請來當時歐洲公認的最佳飛機設計師荷蘭人福克改進飛機的射擊裝置。福克只用48小時就研製成了機槍射擊與螺旋槳旋轉的同步協調器,他利用利用凸輪系統連接螺旋槳的轉軸和機槍的發射裝置,保證只有當槍口與螺旋槳的葉片不在一條直線上時,槍彈正好從槍口射出來,有效解決了子彈穿越螺旋槳旋轉面的問題。福克改裝的飛機上裝有2挺機槍,很快就顯示出了威力。1915年9月1日,德國人茵麥曼駕駛福克E.Ⅲ型飛機首次升空擊落一架英國轟炸機。從此,德國飛行員每天駕駛著他們可愛的福克戰機在藍天上飛翔,牢牢掌握了制空權,將協約國的飛機打得像蒼蠅一樣落下來。據統計,福克E.Ⅲ型飛機一共生產了300架,但被它擊落的協約國戰機多達1000多架。這就是空戰史上有名的「福克災難」。一旦飛行員之間展開空中槍戰,飛機的性能是很重要的。後來,英國研製了作戰性能明顯提高的戰斗機,法國也在自己的戰斗機上安裝了機關炮,「福克災難」最終被遏制。
㈡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為什麼沒有被德國佔領
一個主要原因是在不列顛之戰中被英國人打敗。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0年至1941年納粹德國對英國發動的大規模空戰——不列顛之戰。而這次戰爭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空戰,除了英、德兩國之外,包括同屬英聯邦的紐西蘭、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愛爾蘭、牙買加、斯里蘭卡、南羅德西亞等國的空勤人員也投入英軍;許多被納粹德國佔領的國家的流亡政府,包括波蘭、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法國等撤至英國的空軍,也加入了保衛英國的行列;當時屬於中立的美國也有志願者組成了「飛鷹中隊」與英國並肩作戰。另一方面,同屬軸心國的義大利,則派出「空軍軍團」與德國空軍一起戰斗。戰爭在1941年10月12日以德國的失敗告終,由於損失過多的戰機和飛行員,又無法取得英吉利海峽的制空權優勢,更無法藉由空襲瓦解英國的地面和海軍戰力,德國不得不放棄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開始制定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資料參考網路網頁鏈接)
㈢ 一戰早期的英國戰斗機為什麼無法對德國轟炸
英國空軍沒有強大到納粹空軍奈何不得,事實上英國二戰遭受了德國空軍的大轟炸,英國空軍很長時間內不是德國人的對手我們知道德國一戰戰敗後大力發展新興科技,二戰時期德國有一批先進的新式飛機,而英國則因循守舊的多縱觀二戰英國拿的出手的戰斗機只有中後期才參戰的噴火戰機但是二戰英國有兩項影響深遠的發明,幫助英國頂住了德國空軍的強大壓力第一是對空遠程預警雷達,也就是說英國可以早發現對方空軍的行動第二是機械式密碼破譯機,據說二戰後就立刻銷毀了,號稱能破譯所有的密碼,天知道他們破譯了多少德國空軍的秘密。希望你滿意這個答案
㈣ 希特勒寧可犧牲百萬軍隊強攻莫斯科,為什麼不強行登陸英國呢
安裝德國的最初設想,那將是從拉姆斯格特延伸到懷特島以西的廣闊戰線上進行的一次擊襲性軍事行動。以挪威、荷蘭、比利時和法國為基地的大機群——總共三千架飛機——將摧毀防禦工事,在空戰中擊落皇家空軍,並用火力壓制住皇家海軍。
在1940年4月,登陸挪威的戰役當中,德國出動了沙恩霍斯特號等2艘戰列艦,還有重巡洋艦和10艘驅逐艦,這基本上就是德國海軍水面艦隊的幾乎家底了。結果英國一個小小的分艦隊,就打爆了德國海軍主力,追著德國海軍滿北海的逃竄。
德軍不光2艘戰列艦被打傷,還幾乎損失掉所有驅逐艦,從此一直到戰敗,德國海軍再也不敢出動主力參戰。這種水平,德國海軍還敢掩護數十萬人去登陸英國,遭遇英國主力艦隊海上決戰嗎?那純粹是把德國陸軍主力往大海里直接送。
㈤ 一戰協約國擁有絕對優勢,為何不佔領德國全境
政治的黑暗總是超出普通人的理解。簡而言之,盡管德國和盟國在一戰中是對手,但盟國——法國,德國,美國——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議程。德國戰敗後,英國、法國和美國對德國的看法也有所不同。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 英國,法國和美國不願意把德國逼得太緊。畢竟,打敗德國的關鍵就是鎮壓它。他們不必和德國成為死敵。中國有句老話說得好”碰碰運氣,我們還會再見的”.顯然,歐洲人也明白這一點。當然,德國確實被過度刺激了。經過三國之間的妥協,達成了共識。但共識既沒有削弱德國,也沒有平息它。這導致了二戰被德國重新打響。法國後來對德國強加了沉重的戰爭賠款,並佔領了德國的魯爾工業園和一些工業城鎮。英國首相喬治敏銳地意識到,過於苛刻的條件會招致德國的強烈反對,這對長期和平不利,而英國的貿易夥伴德國,對德國也不利。所以英國只是同意瓜分德國所有的海外殖民地。還有英國人為了不引起德國逆反心理。戰後,他還資助德國重建國家。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並不是世界的領導者,遠在歐洲的德國也沒有多少危險。
所以美國沒有對德國實施過度的制裁,相反,威爾遜總統認為,為了避免激怒德國尋求報復。美國不應該冒犯德國太多。更重要的是,美國和英國還想利用德國對抗羽翼未豐的蘇聯。所以英國,美國和法國,並不打算徹底消滅德國。各國利益之間的第一,並不是說他們與德國沒有爭端,即使有爭端,基於三個國家的利益,英國,美國和法國不會摧毀德國
㈥ 一戰時期英國為什麼要參戰
不得不戰啊,那是帝國主義擴張合法化的時代,德意志那時候剛統一,那時候士氣正高,而且是領土擴張浪潮,打鄰國幾乎不需要理由,隨便編一個就行,法國剛被德國收拾完,割地賠款,再來幾次法國就沒了,當時單挑的話德國陸軍在當時基本是無敵的,但是,海軍不行啊,所以德國急需發展海軍,但是海軍的燒錢速度,你懂的,要是德國拿下了法國,不出十年,英國的海軍優勢盪然無存,到時候面對德國陸軍的登陸,誰能擋住?俗話說的好:英軍打死不登陸,登陸就打死。
既然必有一戰,那就趁對手沒那麼強的時候打唄,所以只能拉昔日仇敵法國一把,畢竟不在本土作戰能把戰損降到最低,所以英國就被迫參戰了,當時最不想打的就是英國,人家本來就是老大的地位,日不落啊,海上霸主啊,倫敦是世界貿易中心啊。
誰都想當霸主,可霸主只有一個,沒當上的拚命要上位,當上的拚命要保住位置,這就是帝國主義擴張時代的主旋律,要麼打,要麼被迫打,否則就沒有機會擴張了,看看現在的形勢,你覺得荷蘭還有機會統一尼德蘭地區嗎?
總之,就是英國人玩大陸均勢政策玩脫了,德意志崛起太快了,不得不戰
㈦ 一戰時為什麼英國要對德國進行飢餓封鎖德國當時不是農業國嗎糧食依賴進口嗎現在的德國農業如何不
一戰時期的對德封鎖不單是糧食,所有運去德國的都在禁止。德國確實是農業可以自給的農業國,但是一戰的大規模徵兵造成了工人和農民的嚴重短缺,加上對戰爭的樂觀估計,所以工農業產能都不足,需要進口。現在的德國應該是農牧產品出口國。
㈧ 一戰中,英國的戰列艦為什麼不敵德國的戰列艦
拜託啊,在日德蘭大海戰中,英國人損失的是戰巡,英國戰列艦,尤其是第五分艦隊的,四艘女王級一出來,德國人扭頭就跑
損失的3艘戰列巡洋艦(1.9萬噸的戰列巡洋艦「不屈」號,2.635萬噸的戰列巡洋艦「瑪麗皇後」號和1.7萬噸的戰列巡洋艦「無敵」)
根據之後的分析,認為是英國人為了追求速度,將大批彈葯放在炮位上(違反操作規章),結果被引爆了,產生了事故
㈨ 一戰早期的英國戰斗機為什麼無法對德國轟炸飛艇構成威脅
早期,英軍的飛機由於夜戰和子彈問題的確沒法與飛艇對抗,但後期這些技術問題解決後,在英國上空基本就看不到德國的飛艇。
分享長文:
1916年10月1日,晚上。德意志帝國海軍L-21號飛艇,正以40節的速度,在中英格蘭空氣稀薄的高空如同鬼魅一般地無聲飛行,下面是諾福克郡廣袤的綠色牧場和黑暗森林。4台邁巴赫汽油發動機推動著它那龐大的身軀駛出了雲層。瞭望室中的庫特·弗蘭肯伯格艇長向南方望去。70英里之外,倫敦上空眩目的探照燈光柱捉住了另外一艘德國飛艇。L-21號再次駛入幾縷淡雲中。再次駛出時,庫特艇長又發現了另外一艘同伴,噴射出沖天的火柱,在夜色中如同一支光亮的火炬,向地面徐徐地墜下。一個艇員拿出相機,對准這艘向地面墜落的火焰之船拍了幾張照片。庫特和他的手下們都確認了又一艘德國飛艇的損失。他們所不知道的是,這一次墜毀的飛艇是德國的飛艇王牌——德國海軍L-31號飛艇,以及艇長海因里希·馬蒂。他和他的王牌艇員的陣亡,對德國的飛艇作戰影響意義深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時,輕於空氣的飛行器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德國的齊柏林公司所建造的飛艇,按當時的技術水平來說,可以認為是科學和工程技術上的奇跡之作。每艘飛艇都具有優美的線條,巨大的尺寸,大馬力航空發動機特有的「嗡嗡」聲音,推動著一艘艘德國飛艇劃破天空的線條。人們第一眼看到齊柏林飛艇的時候,就肯定會象被符咒抓住一樣,傾倒於它的雄偉奇妙。 另外一方面,重於空氣的飛行器則是一個醜陋的新生兒,只能搭載一到兩個人。飛艇則可輕而易舉地搭載數噸的物品。比起如同恐龍一般高傲地雄踞天空的飛艇,重於空氣的飛行器只是些不起眼的、無害的小哺乳獸。
在戰爭爆發後,德國陸軍和海軍都建立起了自己的飛艇艦隊。德國海軍通常使用齊柏林公司製造的鋁制龍骨的飛艇,編號為L(德文飛艇,Luftschiff)開頭。德國空軍的飛艇則通常是由舒特-朗茨(Shutte-Lanz)公司製造的木製龍骨飛艇,編號為SL。SL型飛艇因為重量問題而沒有被德國海軍接受。無論海軍還是空軍的飛艇,在開戰後都開始執行轟炸英國的任務,以圖從空中摧毀英國的工業基地,打擊英國的士氣。1914年8月5日夜,Z—6號齊伯林氣艇成功地轟炸了比利時的列日要塞,8月26日,德國飛艇對安特衛普實施了一周的轟炸,8月30日空襲了巴黎。1915年1月19日,德國飛艇開始轟炸英國本土。這種對於己方的軍事手段過於自負的思想,對於20世紀初歐洲各大強國以軍國主義為圭皋的總參謀部官僚們來說,是一種普遍現象。就象同時代的「無敵大炮」,「不沉戰艦」,德國軍方天真地認為,齊柏林飛艇是他們手中的一門終極武器,飛艇一出,無往不勝,無堅不摧,諸國降伏。當然,以一戰爆發時尚幼稚得可憐的飛機來說,也沒有力量去阻止飛艇的光臨。能夠在夜間作戰的飛機幾乎沒有,而一般的飛機就是發現了飛艇,唯一能做的事情也不過是在它的粗厚外皮上戳兩個小洞洞。當時唯一能夠阻止這些德國空中猛獁去英國表兄家串門的,就是北海上空變化無常的天氣。這些飛艇通常在傍晚從德國本土的庫克斯港、科隆和杜塞爾多夫等處基地起飛,華燈初上的時候到達英國上空。英國城市的路燈和房屋裡面透出來的燈火是它們最好的路標——「燈火管制」一詞當時還未出現。扔下搭載的危險貨物之後,它們掉頭東飛,於第二天黎明之前返回德國。1915年1月19日,德國的齊柏林飛艇第一次從1500米高空空襲了東英格蘭。5月31日,德國陸軍LZ-38號飛艇在林納茨上尉的指揮下首次空襲了倫敦,炸死7人,炸傷31人。6月7日凌晨,LZ-37號飛艇在法國加萊附近被皇家空軍飛行員用6公斤的小型炸彈擊落。10月20日,德國陸海軍又有11艘飛艇去轟炸倫敦,但是其中3艘毀於風暴。
到1916年,德國海軍有兩種型號的飛艇。從L-13到L-24是舊式飛艇,構成了德國遠程空襲的主力。更新的是L-30系列飛艇,編號從L-30一直到L-34。德皇和德國總參謀部對這些飛艇寄予厚望。它們不是老式齊柏林飛艇的簡單改進,而是全新的設計。這些新飛艇尺寸龐大,容積達1,589,000立方英尺,可以裝載更多的炸彈。但是在速度和爬升高度上,它們並沒有超出其前輩很多。不過以當時的防空力量水平來看,它們倒也不需要很好的飛行性能。德國人當然沒有幻想英國人會乖乖地待在地面上挨炸。不過即使英國的飛機把齊柏林打成篩子眼兒,它們也能勉強支撐著飛回德國——當然,需要冒著一些危險和麻煩。為了減少麻煩,所以加大了氣囊容積,提高了它們的提升力。打出很多小洞洞固然不好,但是德國人最不願意看到的,是另外一件事情——引爆齊柏林飛艇氣囊中的氫氣。不幸的是,不久英國人就想出了這個主意。
2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齊柏林飛艇空襲
在1916年夏天,英國人研製多年的三種機槍子彈正式列裝使用。其中的兩種,名字分別以發明者的名字命名為"Pomeroy"和"Brock",是高爆子彈。另外一種,「白金漢」,是填充白磷的燃燒彈。這些子彈如果單獨一種拿來向齊柏林射擊,效果有限得很。但是把它們混合起來之後,則變成了一種致命的武器。那些高爆子彈打穿飛艇的氫氣氣囊,讓逃逸出來的高純度氫氣與空氣充分混合,然後再由燃燒彈將這一大團混合氣體引爆。這種混裝子彈成了對付德國飛艇最有效的武器。飛艇一旦被這種子彈擊中,通常不能倖免。曾經目睹過德國飛艇墜毀的人說,夜空中熊熊燃燒的飛艇照亮了整個天空,如同供奉諸神的火炬一樣,緩緩地向地面落去,場面極為壯觀。由於對齊柏林飛艇的襲擊束手無策,英國一度民心士氣低落。現在皇家空軍找到了雪恥的手段。
秋季任務
在1916年夏天,新的L-30型飛艇開始加入德國海軍的空襲部隊。德國飛艇部隊長官彼得·施特拉塞(納粹德國的第二艘齊柏林級航母就以他的名字命名)策劃集中手頭的所有飛艇,對英國搞一次傾巢出動的空襲。他堅信,德國飛艇部隊傾倒在英國目標上的密集炸彈能夠從根本上改變這場戰爭。齊柏林飛艇是德國的戰爭寵兒,人們狂熱地崇拜這些巨大的機器,每次對英國的空襲總能贏得全德意志帝國的一片舉國歡呼鼓噪之聲。英國人則是對這些打不到、夠不著的東西恨之入骨,以至當一艘德國飛艇因機械故障墜毀在海中的時候,附近的一艘英國拖船無視海員們「救助遇難者」的通則,坐視德國艇員們被海水淹死。
L-30型飛艇服役後,德國展開了對英國進行大規模飛艇隊空襲的戰役。在此之前,空襲英國的飛艇都是單槍匹馬,炸了就跑。對英國的第一波攻擊有三次,發生在7月31日、8月2日和8月8日。德國飛艇隊夜間抵達英國上空,轟炸目標,然後在第二天清晨返回德國的基地。無論從戰果還是飛艇數量上來看,這頭三次攻擊都沒有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以前一樣,在漆黑夜色下,這些飛艇上的乘員高估了自己的戰果,甚至連扔在海里的炸彈濺起的浪花,都認做了爆炸的房屋工廠。不過另外一方面,它們也沒有遭到英國有力的還擊和攔截。可以算是傻人有傻福吧!
第二波攻擊開始於8月24日。9月2日進行了第二次攻擊。這兩次的規模比以前大得多。9月2日那次空襲,德國海軍的12艘飛艇,L-11, L-13, L-14, L-16, L-17, L-21, L-22, L-23, L-24, L-30, L-32 和SL-8 在傍晚從基地起飛,同行的還有4艘陸軍的飛艇:LZ-90, LZ-97, LZ-98和SL-11。這16艘飛艇一共攜帶了32噸炸彈。
德國陸軍的LZ-98號飛艇在艇長恩斯特·萊曼的指揮下,從格拉夫桑德的泰晤士河口上空進入英國。萊曼後來曾擔任著名的LZ-129興登堡號飛艇的艇長。在確信到達倫敦東區船塢上空後,他投下了炸彈,然後調頭向東北飛去。在途中,他們遇到了皇家空軍少尉威廉·羅賓遜駕駛的一架驅逐機,但是LZ-98很快就鑽進了雲層里。
LZ-90號飛艇從弗林頓上空進入英國,轟炸了哈弗希爾。威廉·施拉姆指揮的SL-11號從正北方向飛到了倫敦上空,轟炸了倫敦近郊的聖奧爾本地區。它被安裝在芬斯伯里和維多利亞公園的探照燈抓住了。SL-11好不容易才擺脫了探照燈,正在向北逃脫的途中,遇到了剛剛讓LZ=98從手中溜掉的羅賓遜少尉。羅賓遜從後面接近這艘灰色飛艇,向它發射了兩個混合子彈夾,但是沒有看到絲毫擊中目標的跡象。羅賓遜調頭再次接近SL-11,瞄準飛艇側面發射了第三回合。這一次,羅賓遜看到飛艇內部似乎有一絲亮光,緊接著變成一團迅速擴散的火焰,引燃了飛艇外面的蒙布。幾秒鍾之內,SL-11號飛艇就變成了一支照亮天空的明亮的大火炬。它熊熊燃燒著,緩緩墜向考夫雷村的場面,不僅讓全體倫敦市民飽了眼福,而且也被後面陸續到達倫敦的那些德國海軍飛艇看見了。在SL-11墜毀的時候,埃里希·薩默菲爾德上尉指揮的L-16號飛艇離它才不到一英里遠,猶如夜幕下的布景一般被燃燒的SL-11號映襯在夜空里。這引起了盤旋在附近的英國飛行員很大的興趣。薩默菲爾德下令全部發動機開足馬力,稀里嘩啦扔下全部炸彈,然後拼了老命往北跑,在英國飛行員到達之前跑出了火光的照耀范圍。30英里以外,L-21號的艇長弗蘭肯伯格艇長目睹了SL-11被擊毀的全部過程。他和他手下30名小夥子全都看見了南方的兩艘飛艇,英國飛機圍繞著其中一艘飛來飛去,然後就是火光和爆炸,之後一架英國飛機(羅賓遜少尉)發射了紅綠兩色信號彈。其他的德國飛艇都象L-16號一樣匆匆忙忙扔光了炸彈,然後調頭東竄。一共17噸優質的德國高爆炸彈被扔到了英格蘭鄉下肥沃松軟的土壤里。這次轟炸給英國造成了21000英鎊的損失,德國則付出了16條人命和一艘價值93000英鎊的飛艇。
3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齊柏林飛艇空襲
第三波攻擊於9月23日開始。12艘德國海軍飛艇於當天下午晚些時候從德國的庫克斯港基地起飛。海軍的艇員們還沉浸在對三周前SL-11被擊落的可怕回憶中,飛向英國的旅程籠罩在一片不祥的陰影下。但是艇長們自信得多——SL型飛艇是木製龍骨,而一個出色的海軍飛行員可以嫻熟地駕駛他的真正的齊柏林飛艇躲開英國人的攻擊。飛艇隊中新型的L-30級飛艇在L-31號艇長海因里希·馬蒂的帶領下,在北海上空轉向正南方,駛向英格蘭海岸。他們的航程要穿越防空火力最為密集的倫敦地區上空。其他比較小的舊式飛艇, L-13, L-14, L-16, L-17, L-21, L-22和L-23,則直接飛向英格蘭中部的米德蘭郡——這支隊伍中,只有L-17號在諾丁漢的轟炸取得了一點可憐的戰果。阿洛伊斯·包克指揮的L-33號頭一個到達英國首都上空。他的炸彈大多丟在了泰晤士河河彎和斯特拉特福德。地面發射的一發炮彈穿進了艇身,造成了一些結構損壞,但是沒有引爆飛艇。投彈結束後,L-33號清空了壓載的沙包和水袋,以每分鍾800英尺的速度急速上升到飛機飛不到的高空中,放出了煙幕,然後准備逃回德國——一次完美空襲似乎就要完成了。但是不幸的是,它遇到了一架英國戰斗機,又挨了幾梭子混合燃燒彈。嚇破了膽的包克上尉下令飛艇立即著陸。他們降落在埃塞克斯郡的鄉間。德國飛行員引爆了降落成功的飛艇,然後乖乖地向趕來的英國人投降了。
一小時以後,凌晨12點15分,馬蒂指揮的 L-31來到了倫敦上空。馬蒂向國內報告說,他發現東方有一艘在地面上燃燒的飛艇(L-33號)。馬蒂在斯垂特漢姆、布瑞克斯頓和肯寧頓上空盤旋游弋,把大多數炸彈丟在了那裡的公路上,然後以最快的速度逃離倫敦。1點15分,他發現在伍爾維奇的地面上有另外一艘飛艇。這是維爾納·彼得森上尉指揮的L-32,也正在地面上猛烈燃燒。馬蒂給國內的報告簡明扼要,但是他無法阻止艇員目睹這幅場面,並造成心理創傷。
L-32號在北海上盤桓了大約一個小時,才駛入英格蘭內地。彼得森發給國內的最後一則消息內容非常混亂,但是後來分析, L-32發生了引擎故障,在修復之前一直在空中來回兜圈子。它在排除故障、於泰晤士河上空駛出雲層後,立刻就被英國飛行員發現了。倫敦東區的地面探照燈也集中到它的身上,向飛行員指示這個大靶子的位置。彼得森大概意識到了他面臨危險處境,因為他迅速地扔光了炸彈和壓載物,並且調頭向北海方向飛行。弗雷德里克·索維利少尉駕駛著一架 BE2c 4112 雙翼機飛向這艘被探照燈照得光輝燦爛的龐然大物。和羅賓遜少尉一樣,索維利飛了四個來回,射光了整整三個彈夾,直到看見火光破過L-32的織物蒙皮噴射出來為止。L-32裡面上百萬加侖的氫氣象火焰噴燈一樣地噴射出火球,徐徐墜向地面。艇上全部人員遇難。L-32起火之後,索維利發射了一枚紅色信號彈,然後降落在一家農場的草地上。皇家海軍的情報人員最先出現在那裡,不顧氫氣爆炸燃燒的火焰和高溫,在鋁合金龍骨和殘骸中穿來跑去。作為報酬,他們從火焰中搶救出了一本違反保密規定帶上艇的德國海軍密碼本。沒人知道彼得森為什麼允許這本密碼本上艇。這真是送給皇家海軍密碼破譯人員的天賜禮物。
L-32和L-33的墜毀對德國飛艇部隊的士氣影響很大。陸軍的菜鳥飛艇被擊落是一碼事,而兩個海軍的飛行老手、全體乘員和兩艘嶄新的新式飛艇在同一個晚上被擊落要嚴重得多。兩天之後的另外一次空襲,原定指揮L-23的甘策爾上尉因為其古怪行為而被臨時免職。在出發前,他的勇氣喪失殆盡,於是被留在了地面,送回水面艦艇部隊服役。霍斯特·馮·巴特勒指揮的L-30號小心翼翼地靠近了海濱城市克雷默,把炸彈全部扔進了海里,然後調頭返航。這次空襲中唯一的閃光點是,馬蒂指揮的L-31大膽地轟炸了朴次茅斯海軍基地,一個齊柏林們以前從來沒有光顧過的地方。美中不足的是,地面探照燈光過於猛烈,馬蒂把炸彈扔在了港口區,而不是重要得多的海軍船廠。英國人從無線電訊號中得知在他們頭頂上盤旋的是著名的「鹵莽馬蒂」,不禁為轟炸的場面沒有想像那麼猛烈而詫異,因此一致認為這只是馬蒂的一次偵察飛行。這也算是英國人對他英勇善戰精神的一種肯定吧。
第三波攻擊的最後一次空襲發生在1916年10月1日。11艘飛艇從德國出發,只有兩艘L-30型獲准轟炸倫敦。L-30再次報告說擊中了目標——和以往一樣,甚至都沒能給英國鄉村的土地草場留下點彈坑之類的紀念。L-31從東北方向抵達倫敦上空,在馬蒂的命令下關閉了發動機,企圖靜悄悄地飄過那些豎起耳朵聆聽「嗡嗡」聲音的探照燈操作員。凌晨0點30分,馬蒂重新開啟發動機,馬上被下面的探照燈籠罩了起來。四架英國戰斗機朝他飛過來。在地面開火的同時,馬蒂扔下了所有的炸彈,然後向西邊飛去。他幾乎已經逃脫了。這時,皇家空軍的鄧普斯特少尉駕駛著飛機從他身下飛過。鄧普斯特馬上掉過頭來,將一梭子混合燃燒彈打進了L-31的龍骨。突然,一條紅色的火龍從它的鼻子里噴射出來。L-31如鉛棰一般地垂直落下,幾乎將鄧普斯特和他的飛機一起帶到地府去。鄧普斯特駕駛飛機側翻了好幾個跟頭以圖規避,燃燒中的德國飛艇擦著他的鼻子向下墜落。L-31墜毀在波特斯巴爾。當地農民飛快地跑到現場。他們發現在熊熊燃燒的飛艇旁邊,地上躺著一個人,全身沒有燒傷。發現的時候他還活著,但是不久就死了。他的身份識別牌上刻著: "Kaptlt. Mathy. L31"
在1916年10月1日早晨之後,德國海軍的飛艇再也沒有象以前那樣光臨大不列顛的上空,取得一定戰果而不受絲毫損害。在1917年和1918年服役的所謂"Height-climber"新式輕型飛艇升限比英國飛機高得多,但是犧牲了有效載荷和續航力,而且高空投彈的精確性極低,德國飛艇象火炬一樣在夜空中墜毀的場面又對打擊英國民眾的士氣一點負面影響也沒有,這些都已經失去了當初決定轟炸英國的意義所在。海軍的飛艇部隊逐漸移交給海軍艦隊作為偵察手段,以及政府用來宣傳的武器而使用。德國飛艇部隊的指揮管彼得·施特拉塞,於1918年8月5日親自率領齊柏林飛艇最後一次空襲倫敦,在空襲中被擊中墜毀而亡。
自1915年1 月19日至1918年8 月5 日,德國出動飛艇208 艘次、飛機435 架次對英國實施空襲,其中飛機空襲52次,飛艇空襲5l次,投彈約300 噸,造成約1300人死亡,3000人負傷。約有80艘飛艇毀於協約國的炮火和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