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有多少人被凍死

英國有多少人被凍死

發布時間:2022-08-20 13:00:24

① 第一個涉足南極點和北極點的人是誰

一般來說是法國的杜蒙·杜維爾在1840年1月18日發現南極大陸,英國海軍上尉查爾斯·威爾克斯於晚一日發現南極大陸。但由於有「日界線」的關系,頗有爭議。
第一個到達南極極點的人是羅爾德·阿蒙森(Roald Amundsen)以及他的隨行人員,到達時間是1911年12月14日。阿蒙森的主要對手羅伯特·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在一個月後到達南極。在回程的時候,斯科特以及他的同伴四人全部由於飢餓和極度的寒冷而死亡。往後,曾經有七隊探險隊利用陸上交通到達南極。以到達時間排列他們分別為:
阿蒙森和斯科特
埃蒙德·希拉里
維維安·福克斯
安特羅·哈沃拉
克瑞里,和費因斯
為紀念阿蒙森和斯科特,阿蒙森-斯科特南極站(Amundsen-Scott South Pole Station)於1958年在國際地球物理年上建立,並永久性地為研究和職員提供幫助。
羅伯特·弗肯·斯科特是英國皇家海軍軍官,原先他既不是探險家,也不是航海家,而是一個研究魚雷的軍事專家。1901年8月,他受命率領探險隊乘「發現」號船出發遠航,深入到南極圈內的羅斯海,並在麥克默多海峽中羅斯島的一個山谷里越冬,從而適應了南極的惡劣環境,為他後來正式向南極點進軍打下了基礎。斯科特攀登南極點的行動雖比挪威探險家阿蒙森早約兩個月,但他卻是在阿蒙森摘取攀登南極點桂冠的第34天,才到達南極點,他的經歷及後果與阿蒙森相比有著天壤之別。雖然他到達南極點的時間比阿蒙森晚,但卻是世界公認的最偉大的南極探險家。
1910年6月,斯科特率領的英國探險隊乘「新大陸」號離開歐洲。1911年6月6日,斯科特在麥克默多海峽安營紮寨,等待南極夏季的到來。10月下旬,當阿蒙森已經從羅斯冰障的鯨灣向南極點沖刺時,斯科特一行卻遲遲不能向目的地進軍。因為天氣太壞,雖值夏季但風暴不止,又幾個隊員病倒了,所以直到10月底,斯科特便決定向南極點進發。
1911年11月1日,斯科特的探險隊從營地出發。每天冒著呼嘯的風雪,越過冰障,翻過冰川,登上冰原,歷盡干辛萬苦。當他們來到距極點250千米的地方時,斯科特決定留下他本人和37歲的海員埃文斯、32歲的奧茨陸軍上校、28歲的鮑爾斯海軍上尉,繼續向南極點挺進。
1912年初,應該是南極夏季最高氣溫的時候了,可是意外的壞天氣卻不斷困擾著斯科特一行,他們遇到了「平生見到的最大的暴風雪」,令人寸步難行,他們只得加長每天行軍的時間,全力以赴向終點突擊。
1912年1月16日,斯科特他們忍著暴風雪、飢餓和凍傷的折磨,以驚人的毅力終於登臨南極點。但正當他們歡慶勝利的時候,突然發現了阿蒙森留下的帳篷和給挪威國王哈康及斯科特本人的信。阿蒙森先於他們到達南極點,對斯科特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雷,一下子把他們從歡樂的極點推到了慘痛的極點。
此刻,斯科特清楚地意識到,隊伍必須立刻回返。他們在南極點待了兩天,便於1月18日踏上回程。半路上,兩位隊員在嚴寒、疲勞、飢餓和疾病的折磨下,先後死去。剩下的隊員為死者舉行完葬禮,又匆匆上路了。在距離下一個補給營地只有17千米時,遇到連續不停的暴風雪,飢餓和寒冷最後戰勝了這些勇敢的南極探險家。3月29日,斯科特寫下最後一篇日記,他說:「我現在已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我們將堅持到底,但我們越來越虛弱,結局已不遠了。說來很可惜,但恐怕我已不能再記日記了。」斯科特用僵硬不聽使喚的手簽了名,並作了最後一句補充:「看在上帝的面上,務請照顧我們的家人。」
過了不到一年,後方搜索隊在斯科特蒙難處找到了保存在睡袋中的3具完好的屍體,並就地掩埋,墓上矗立著用滑雪杖作的十字架。
斯科特領導的英國探險隊的勇敢頑強精神和悲壯業績,在南極探險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他們歷經艱辛,艱苦跋涉,卻沒有將所採集的17千克重的植物化石和礦物標本丟棄,為後來的南極地質學作出了重大貢獻。它們探險的日記、照片,也都是南極科學研究的寶貴史料,至今仍完好地保存著。為了讓人們永遠地紀念他們,美國把1957年建在南極點的科學考察站命名為阿蒙森——斯科特站。
阿蒙森
挪威極地探險家,第一個到達南極的人。1872年7月16日生於奧斯陸附近的博爾格。曾在挪威海軍服役。1901年到格陵蘭東北進行海洋學研究。1903~1906年乘單桅帆船第一次通過西北航道(從大西洋西北經北冰洋到太平洋),並發現北磁極。在獲悉R.E.彼利成功到達北極後,積極准備探測南極。1910年6月乘「前進」號(Fram)從挪威出發,1911年1月3日到南極大陸的鯨灣,1911年10月20日阿蒙森與4個同伴乘狗拉雪橇向南極進發,12月14日到達。阿蒙森在南極進行了觀測研究,於12月17日離開。1926年5月 11日至13日,阿蒙森和美國探險家L.埃爾斯沃思、義大利航空工程師U.諾比萊從挪威乘飛艇到阿拉斯加,第一次飛越了北極上空。1928年6月18日, 阿蒙森在一次前往北極的飛行中失事亡故。主要著作有《南極》(1912)、《我作為探險家的一生》(1927)等。

北極簡史
【古中國人在北極】
繼古愛斯基摩人向北遷徙之後,中、低緯度發展起來的古文明人也逐漸開始思考,他們所居住的世界究竟是個什麼樣子?現今世界上已經發現的最古老的地圖,是考古學家發掘出來的巴比倫人的泥板地圖。圖上刻畫著公元前2800年前巴比倫人心日中的世界模樣。環形的河流圍繞著圓形的大地,而巴比倫則處於世界中心的位置。
古代中華民族也同樣經歷過「以我為中心」的階段,漢族人奉軒轅氏黃帝為祖先,後來發了大洪水,他的孫子鯀從天帝那裡偷來「息壤」為老百姓治理洪水,事業未竟而被天帝所殺。鯀的兒子禹繼續完成父親的事業,也就是著名的「大禹治水」故事裡所講的事情。但是中國神話中的大禹,不僅是為民治水的英雄,而且也是一位周遊世界的探險家。在完成治水工程後,大禹便派天神太章用腳步測量大地。太章從東極走到西極,測得長度為23.35萬里又75步。大禹又派天神豎亥從北極走到南極,用一種叫做「算」的約6寸長的竹片測量大地,結果與東西距離完全相同。可見人們居住的大地應當是方方正正的,而自己處於四海環繞的正方形大地的中央,所以便合乎邏輯地自稱為「中央之國」,即中國。
後來,大禹又親自去天邊探險,順便開展外交活動。他往東到過「扶桑」,那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到過「九津」和「青羌」的原野,攀登高山到過「鳥谷國」、「黑齒國」和有九尾狐的「青丘國」。他向南到過「交趾」,翻越天氣極熱的九陽之山,到了「羽人國 」、「裸民國」和「不死國」。往西去過西王母三青鳥居住的「三危山國」,見到了只飲露水不食五穀的人;還到過堆滿黃金的「積金山」,見過「奇腦人」、「一臂三面人」。向北到過「令正國」、「犬戎國」,又穿過積石山,到北海拜訪了兼任海神與風神的禹疆。大禹告別禹疆後本打算回家,卻又在茫茫風雪中迷了路,反倒愈發向北走去,最後竟到了一個叫做「終北國」的地方。這個「終北國」,也許就是我國有文字記載的北極探險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記錄。盡管這次記錄出自於神話故事,盡管當時大禹的足跡可能遠遠沒有到達北冰洋岸邊,但這畢竟是炎黃子孫5000年文明史中與北極有關的並值得感嘆的一筆。
【古希臘人在北極】
多數歷史學家認為,文明人類將目光投向北極,最早是從古希臘開始的。
因為,據說北極圈首先是由古希臘人確定出來的。他們當時發現,天上的星星可以分成兩組,其中一組處在世界的北方,一年到頭都能看得見。而另外一組則在天頂附近及偏南的位置,它們只是隨著季節周期性地循環出現。這兩組星星之間的分界線是由大熊星座所劃出來的一個圓,而這個圓正好是北緯66°33′的緯度圈,也就是北極圈。
事實上,畢達哥拉斯(公元前582~前500年)和他的學派極端鄙視大地是正方形或者矩形的說法,他們的哲學思維使他們堅定地相信,大地只有呈球形才是完美的,才能符合「宇宙和諧」與「數」的需要。
而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則為「地球」這一概念奠定了基礎。他甚至考慮到為了與北半球的大片陸地相平衡,南半球也應當有一塊大陸。而且,為了避免地球「頭重腳輕」,造成大頭(北極)朝下的難堪局面,北極點一帶應當是一片比較輕的海洋。
於是,有一個叫畢則亞斯的希臘人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勇敢地扯起風帆,開始了文明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向北極的沖擊。他大約用了6年的時間完成了這次航行,最北到達了冰島或者挪威中部,可能進入了北極圈。公元前325年,畢則亞斯回到了馬塞利亞(今法國馬賽)。
【冰島、格陵蘭島的發現】
畢則亞斯之後1200年,一個叫奧塔的古斯堪的納維亞貴族於公元870年第一次繞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最北端的海角,轉過科拉半島而進入白海。與奧塔差不多在同一時期,還有一個叫弗洛基的挪威人被派去到西北方向尋找新的土地,結果發現了冰島。
而格陵蘭島的發現者是一名挪威海盜,叫紅臉艾力克。他在當時已屬挪威管轄的冰島連續兩次殺人之後,被驅逐出境。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他只好把一家老小和所有的東西都裝進一個無篷船里,懷著一線希望,硬著頭皮往西劃去。經過了一段相當艱苦的航行之後,他終於看到了一片陸地。當時的氣候正處於全球小溫暖期的最佳氣候階段(歐洲人稱作「中世紀暖期」),可能使得像格陵蘭島那樣的高緯度地區也變成適於生命的環境。紅臉艾力克在那裡住了3年,覺得那裡是一塊很好的土地,於是決定回冰島去招募移民。為了使這個地方聽起來更加具有吸引力,他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格陵蘭,即綠色的大地。當然,當時格陵蘭島南部沿海地區的夏季很可能真的是一片蒼翠的綠色。果然,一批又一批的移民攜帶著他們的家財和牲畜渡海而來。
此後,格陵蘭島發展得蓬蓬勃勃,生機盎然,在其鼎盛時期,居民點有280多個,人口達數千人,建有教堂17個,不僅與歐洲建起了通商關系,羅馬教皇甚至還派人來徵收教區稅。
然而,500年之後,即公元1500年前後,隨著世界氣候的又一次波動(進入小冰期),那裡的天氣變得寒冷起來,於是這個曾經繁盛一時的世外桃源,漸漸進入沉寂狀態。北極人類活動的這一個時期,可以稱為自發的地域發現時期。
【北極航線時期】
北冰洋東北航線和西北航線的發現
由於馬可·波羅的中國之行,使西方人相信中國是一個黃金遍地、珠寶成山、美女如雲的人間天堂。於是,西方人開始尋找通向中國的最短航線——海上絲綢之路。當時的歐洲人相信,只要從挪威海北上,然後向東或者向西沿著海岸一直航行,就一定能夠到達東方的中國。因此,中世紀的北極探險考察史是同北冰洋東北航線和西北航線的發現分不開的。
1500年,葡萄牙人考特雷爾兄弟,沿歐洲西海岸往北一直航行到了紐芬蘭島。第二年,他們繼續往北,希望尋找那條通往中國之路,但卻一去不復返,成了為「西北航線」而捐軀的第一批探索者。
從1594年起,荷蘭人巴倫支開始了他的3次北極航行。1596年,他不僅發現了斯匹次卑爾根島,而且到達了北緯79o49′的地方,創造了人類北進的新記錄,並成了第一批在北極越冬的歐洲人。1597年6月20日,年僅37歲的巴倫支由於飢寒勞頓而病死在一塊漂浮的冰塊上。
1610年,受雇於商業探險公司的英國人哈德孫駕駛著他的航船「發現」號向西北航道發起沖擊,他們到達了後來以哈德孫的名字命名的海灣。不幸的是,22名探險隊員中有9人被凍死,5人被愛斯基摩人所殺,1人病死,最後只有7人活著回到了英格蘭。
1616年春天,巴芬指揮著小小的「發現」號再一次往北進發,這是這條小船第15次進入西北未知的水域,發現了開闊的巴芬灣。
1725年1月,彼得大帝任命丹麥人白令為俄國考察隊長,去完成「確定亞洲和美洲大陸是否連在一起」這一艱巨任務。白令和他的25名隊員離開彼得堡,自西向東橫穿俄羅斯,旅行了8000多公里後,到達太平洋海岸,然後,他們從那裡登船出征,向西北方向航行。在此後的17年中,白令前後完成了兩次極其艱難的探險航行。在第一次航行中,他繪制了堪察加半島的海圖,並且順利地通過了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之間的航道,也就是現在的白令海峽。在1739年開始的第二次航行中,他到達了北美洲的西海岸,發現了阿留申群島和阿拉斯加。正是由於他的發現,使得俄國對阿拉斯加的領土要求得到了承認。但是,前後共有100多人在這兩次探險中死去,其中也包括白令自己。
1819年,英國人帕瑞船長堅持沖入冬季冰封的北極海域,差一點就打通了西北航道。他們雖然失敗了,但卻發現了一個極其重要的事實,即北極冰蓋原來是在不停地移動著的。他們在浮冰上行進了61天,吃盡千辛萬苦,步行了1600公里,而實際上卻只向前移動了270公里。這是因為,冰蓋移動的方向與他們前進的方向正好相反,當他們往北行進時,冰層卻載著他們向南漂去。結果,他們只到達了北緯 82°45′的地方。
1831年6月1日,著名的英國探險家約翰·羅斯和詹姆斯·羅斯發現了北磁極。
1845年5月19日,大英帝國海軍部又派出富有經驗的北極探險家約翰·富蘭克林開始第三次北極航行。全隊129人在3年多的艱苦行程中陸續死於寒冷、飢餓和疾病。這次無一生還的探險行動是北極探險史上最大的悲劇,而富蘭克林爵士的英勇行為和獻身精神卻使後人無比欽佩。
1878年,芬蘭籍的瑞典海軍上尉路易斯·潘朗德爾率領一個由俄羅斯、丹麥和義大利海軍人員組成的共30人的國際性探險隊,乘「維加」號等4艘探險船首次打通了東北航線。
1905年,後來征服南極點的挪威探險家羅阿爾德·阿蒙森成功地打通了西北航線。他們的成功為尋找北極東方之路的努力畫上了一個完滿的句號。
然而,這些以極其沉重的代價換來的成功,並沒有給人類帶來多少喜悅。因為穿越北冰洋的航行實在太艱難了,所以毫無商業價值可言。這一持續了大約400年的打通東北航線和西北航線的探險活動,我們可稱之為北極航線時期。

② 南,北兩極有人居住嗎

據說北極圈首先是由古希臘人確定出來的。他們當時發現,天上的星星可以分成兩組,其中一組處在世界的北方,一年到頭都能看得見。而另外一組則在天頂附近及偏南的位置,它們只是隨著季節周期性地循環出現。這兩組星星之間的分界線是由大熊星座所劃出來的一個圓,而這個圓正好是北緯66o33′的緯度圈,也就是北極圈。

事實上,畢達哥拉斯(公元前582~前500年)和他的學派極端鄙視大地是正方形或者矩形的說法,他們的哲學思維使他們堅定地相信,大地只有呈球形才是完美的,才能符合「宇宙和諧」與「數」的需要。

而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則為「地球」這一概念奠定了基礎。他甚至考慮到為了與北半球的大片陸地相平衡,南半球也應當有一塊大陸。而且,為了避免地球「頭重腳輕」,造成大頭(北極)朝下的難堪局面,北極點一帶應當是一片比較輕的海洋。

於是,有一個叫畢則亞斯的希臘人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勇敢地扯起風帆,開始了文明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向北極的沖擊。他大約用了6年的時間完成了這次航行,最北到達了冰島或者挪威中部,可能進入了北極圈。公元前325年,畢則亞斯回到了馬塞利亞(今法國馬賽)。

冰島、格陵蘭島的發現

畢則亞斯之後1200年,一個叫奧塔的古斯堪的納維亞貴族於公元870年第一次繞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最北端的海角,轉過科拉半島而進入白海。與奧塔差不多在同一時期,還有一個叫弗洛基的挪威人被派去到西北方向尋找新的土地,結果發現了冰島。

而格陵蘭島的發現者是一名挪威海盜,叫紅臉艾力克。他在當時已屬挪威管轄的冰島連續兩次殺人之後,被驅逐出境。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他只好把一家老小和所有的東西都裝進一個無篷船里,懷著一線希望,硬著頭皮往西劃去。經過了一段相當艱苦的航行之後,他終於看到了一片陸地。當時的氣候正處於全球小溫暖期的最佳氣候階段(歐洲人稱作「中世紀暖期」),可能使得像格陵蘭島那樣的高緯度地區也變成適於生命的環境。紅臉艾力克在那裡住了3年,覺得那裡是一塊很好的土地,於是決定回冰島去招募移民。為了使這個地方聽起來更加具有吸引力,他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格陵蘭,即綠色的大地。當然,當時格陵蘭島南部沿海地區的夏季很可能真的是一片蒼翠的綠色。果然,一批又一批的移民攜帶著他們的家財和牲畜渡海而來。

此後,格陵蘭島發展得蓬蓬勃勃,生機盎然,在其鼎盛時期,居民點有280多個,人口達數千人,建有教堂17個,不僅與歐洲建起了通商關系,羅馬教皇甚至還派人來徵收教區稅。

然而,500年之後,即公元1500年前後,隨著世界氣候的又一次波動(進入小冰期),那裡的天氣變得寒冷起來,於是這個曾經繁盛一時的世外桃源,漸漸進入沉寂狀態。北極人類活動的這一個時期,可以稱為自發的地域發現時期。

北極航線時期

——北冰洋東北航線和西北航線的發現

由於馬可·波羅的中國之行,使西方人相信中國是一個黃金遍地、珠寶成山、美女如雲的人間天堂。於是,西方人開始尋找通向中國的最短航線——海上絲綢之路。當時的歐洲人相信,只要從挪威海北上,然後向東或者向西沿著海岸一直航行,就一定能夠到達東方的中國。因此,中世紀的北極探險考察史是同北冰洋東北航線和西北航線的發現分不開的。

1500年,葡萄牙人考特雷爾兄弟,沿歐洲西海岸往北一直航行到了紐芬蘭島。第二年,他們繼續往北,希望尋找那條通往中國之路,但卻一去不復返,成了為「西北航線」而捐軀的第一批探索者。

從1594年起,荷蘭人巴倫支開始了他的3次北極航行。1596年,他不僅發現了斯匹次卑爾根島,而且到達了北緯79o49′的地方,創造了人類北進的新記錄,並成了第一批在北極越冬的歐洲人。1597年6月20日,年僅37歲的巴倫支由於飢寒勞頓而病死在一塊漂浮的冰塊上。

1610年,受雇於商業探險公司的英國人哈德孫駕駛著他的航船「發現」號向西北航道發起沖擊,他們到達了後來以哈德孫的名字命名的海灣。不幸的是,22名探險隊員中有9人被凍死,5人被愛斯基摩人所殺,1人病死,最後只有7人活著回到了英格蘭。

1616年春天,巴芬指揮著小小的「發現」號再一次往北進發,這是這條小船第15次進入西北未知的水域,發現了開闊的巴芬灣。

1725年1月,彼得大帝任命丹麥人白令為俄國考察隊長,去完成「確定亞洲和美洲大陸是否連在一起」這一艱巨任務。白令和他的25名隊員離開彼得堡,自西向東橫穿俄羅斯,旅行了8000多公里後,到達太平洋海岸,然後,他們從那裡登船出征,向西北方向航行。在此後的17年中,白令前後完成了兩次極其艱難的探險航行。在第一次航行中,他繪制了堪察加半島的海圖,並且順利地通過了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之間的航道,也就是現在的白令海峽。在1739年開始的第二次航行中,他到達了北美洲的西海岸,發現了阿留申群島和阿拉斯加。正是由於他的發現,使得俄國對阿拉斯加的領土要求得到了承認。但是,前後共有100多人在這兩次探險中死去,其中也包括白令自己。

1819年,英國人帕瑞船長堅持沖入冬季冰封的北極海域,差一點就打通了西北航道。他們雖然失敗了,但卻發現了一個極其重要的事實,即北極冰蓋原來是在不停地移動著的。他們在浮冰上行進了61天,吃盡千辛萬苦,步行了1600公里,而實際上卻只向前移動了270公里。這是因為,冰蓋移動的方向與他們前進的方向正好相反,當他們往北行進時,冰層卻載著他們向南漂去。結果,他們只到達了北緯82o45′的地方。

1831年6月1日,著名的英國探險家約翰·羅斯和詹姆斯·羅斯發現了北磁極。

1845年5月19日,大英帝國海軍部又派出富有經驗的北極探險家約翰·富蘭克林開始第三次北極航行。全隊129人在3年多的艱苦行程中陸續死於寒冷、飢餓和疾病。這次無一生還的探險行動是北極探險史上最大的悲劇,而富蘭克林爵士的英勇行為和獻身精神卻使後人無比欽佩。

1878年,芬蘭籍的瑞典海軍上尉路易斯·潘朗德爾率領一個由俄羅斯、丹麥和義大利海軍人員組成的共30人的國際性探險隊,乘「維加」號等4艘探險船首次打通了東北航線。

1905年,後來征服南極點的挪威探險家羅阿爾德·阿蒙森成功地打通了西北航線。他們的成功為尋找北極東方之路的努力畫上了一個完滿的句號。

然而,這些以極其沉重的代價換來的成功,並沒有給人類帶來多少喜悅。因為穿越北冰洋的航行實在太艱難了,所以毫無商業價值可言。這一持續了大約400年的打通東北航線和西北航線的探險活動,我們可稱之為北極航線時期。

北極的氣候

北極有無邊的冰雪、漫長的冬季。北極與南極一樣,有極晝和極夜現象,越接近北極點越明顯。

北極的冬天是漫長、寒冷而黑暗的,從每年的11月23日開始,有接近半年時間,將是完全看不見太陽的日子。溫度會降到零下50多攝氏度。此時,所有海浪和潮汐都消失了,因為海岸已冰封,只有風裹著雪四處掃盪。

到了四月份,天氣才慢慢暖和起來,冰雪逐漸消融,大塊的冰開始融化、碎裂、碰撞,發出巨響;小溪出現潺潺的流水;天空變得明亮起來,太陽普照大地。

五、六月份,植物披上了生命的綠色,動物開始活躍,並忙著繁殖後代。在這個季節,動物們可獲得充足的食物,積累足夠的營養和脂肪,以度過漫長的冬季。

北極的秋季非常短暫,在九月初,第一場暴風雪就會降臨。北極很快又回到寒冷、黑暗的冬季。

在北極,太陽永遠升不到高空中,即使在仲夏時節,它升起的角度也不超過23.5度。北極的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在格陵蘭海域可達 500毫米,降水集中在近海陸地上,最主要的形式是夏季的雨水。
能長期住人。比如:生活在北極圈中格陵蘭島(丹麥)、加拿大的北冰洋沿岸和美國的阿拉斯加州的愛斯基摩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們在這個島上生息繁殖,已經具有4000年的歷史。請看下面的描述:

「愛斯基摩(Eskimos)」一詞出自印第安語,意思是「吃生肉的人」。因為歷史上印第安人與愛斯基摩人有矛盾,所以這一名字含有貶意。因此,愛斯基摩人自稱為「因紐特人」,在愛斯基摩語中即「真正的人」之意。多住在北極圈內的格陵蘭島(丹麥)、加拿大的北冰洋沿岸和美國的阿拉斯加州。

愛斯基摩人都是矮個子、黃皮膚、黑頭發,這樣的容貌特徵和蒙古人種相當一致。
近年來的基因研究發現,他們更接近西藏人。愛斯基摩人是由從亞洲經兩次大遷徙進入北極地區的。經歷了4000多年的歷史。由於氣候惡劣,環境嚴酷,他們基本上是在死亡線上掙扎,能生存繁衍至今,實在是一大奇跡。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愛斯基摩人無疑是最強悍、最頑強、最勇敢和最為堅韌不拔的民族。

傳統的愛斯基摩人過著近乎原始的生活,他們四處打獵,*天吃飯,生產力水平非常低,每天為食物而奔波。與之相適應的是,愛斯基摩人有共享自然資源的傳統,只有武器、日常生活用具和衣服歸個人所有。雖然他們的社會生活簡單,但是家庭生活卻很復雜。愛斯基摩人的婚姻通常是一夫一妻制,但有的地區是一夫多妻制(2~3個妻子)。家庭是愛斯基摩人社會生活的重要基本單元,也是個人生存的重要依*家庭規模一般固定在20幾人到30幾人的范圍。

提起愛斯基摩人就聯想到他們住在雪屋中,其實這是非常片面的。實際上有3/4的愛斯基摩人都沒見過這種雪屋,常年住在雪屋的只是極地愛斯基摩人。由於沒有木材、草泥,他們只能就地取材,用雪塊建造房屋。建造圓頂雪屋需要一定的技術,要求力學上的穩定,外形要求也頗為嚴格。有經驗的愛斯基摩人建成的雪屋堪稱建築上的傑作。

現在真正的愛斯基摩人大約只有15萬人,他們的生活今非昔比,已經相當現代化了。在20年的時間里,從原始的傳統生活一躍而進入了現代文明,其速度之快和變化之大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然而巨大的文化反差也同時打亂了愛斯基摩人固有的心理平衡,他們也面臨了很多社會問題。

北極地區的其他居民除了因紐特人外,還有極少的涅涅茨人,楚科奇人、俄羅斯人和挪威人。

南美的瑪雅古跡,就是南極曾經有人居住的考證,請看下面關於瑪雅古跡的資料:

③ 數百萬英國人或面臨「凄冷的冬天」,能源緊張怎麼辦

數百萬英國人很有可能將會面臨凄冷的冬天,在能源緊張的情況下該怎麼辦呢?英國政府的能源危機使他們的領導人焦頭爛額,同時也對英國的經濟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們希望能夠盡快通過緊急預案,否則數百萬的英國人跟無辜的兒童還有老人,很有可能將會面臨親人的冬天,英國的冬天是非常寒冷的,如果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的話,很有可能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當然英國的負責人還是非常擔心這個問題的,對於英國這樣的島國來說,只能依賴其他的國家來提供能源,這樣的話就提高了能源獲取的難度跟成本,所以才會造成如今這樣的局面。

④ 英國一輛卡車集裝箱內發現39具屍體,25歲司機為何被捕

因為這名25歲的司機是這輛卡車集裝箱的主人,自己的集裝箱內發現39具屍體,司機當然要對這件事情有一個說法司機已涉嫌謀殺罪被逮捕,這名司機是25歲的北愛爾蘭人,他不僅涉嫌謀殺罪,還涉嫌其他案件的偷渡罪。

所以,警方對於這件事情的看法是遠遠不止偷渡那麼簡單,也就是說,有可能這些偷渡公司故意繞路,導致這些人的死亡,所以司機也就涉嫌謀殺罪。如果說此次事件是偷渡所導致的,那麼,這就是自2000年以來,英國造成最多人死亡的偷渡案件,英國政府表示,一定要徹底的追查此案。

⑤ 德軍在蘇聯的寒冬中凍死幾萬人,他們為何不燃燒樹木取暖

其實人在求生慾望很強的時候什麼事情都是可以幹得出來的,德國軍人也是人,但是無奈條件不允許,只能是活活的被凍死,想想一眼望去都是綿綿不絕的大雪,周圍幾乎沒有任何可以躲避的地方,連樹根都被士兵給刨出來吃掉了,樹木更是找都找不到,就算可以找到,在零下三十度的溫度下面,能不能燒著還真的是一個問題,除非用汽油,估計在那種溫度下汽油都已經凍住了。

這樣的惡劣的戰場環境嚴重滯緩了德軍進攻的速度和後勤的補給,而隨著冬季的到來。准備不夠充分的德國士兵已經來了另外一個難題:如何抵禦寒冷的冬季和低溫?由於後勤補給的困難和最初考慮欠周全,許多德國士兵身上依然穿著較為單薄的軍裝

很多人就問,德國在打入蘇聯之後為啥不去燒殺搶掠呢?因為蘇聯對居民的遷移,導致德軍所到的地方一片凄涼,連個人影都看不到,更加不要說搶農民的食物了,而當時的德軍就算是抓到了蘇聯的俘虜也是直接放了,因為俘虜跟在後面還要給他吃的,自己人都不夠吃,哪裡還有多的給俘虜吃啊,當時的德軍屍橫遍野,連一個像樣的躲避大雪的房子都找不到,更不要說燒樹木取暖了。

⑥ 英國圈地運動究竟有多殘忍

英國的圈地行為有四種,其中圈劃牧場規模最大,被史學家稱為圈地運動。
一、地主是哪些人?
1、英國是封建制(不同於中國概念的封建制),中世紀,國王把地域分封給對國家有功的臣從,他們成為封建領主。領主再把領地分封屬員,形成小領主(庄園主)。貴族佔有土地最多,圈地主要是圈他們的地。
(註:歐洲的領主與領地居民都有權利和義務。居民納稅或交地租,領主承擔保護他們生命財產安全的責任。領地與領地之間的爭端引發戰斗,是貴族帶弟子參加戰斗。國家有難需要徵集兵源,是貴族及弟子帶馬匹和兵器出征。20世紀亦如此,電影《音樂之聲》和《魂斷藍橋》中,就是貴族參軍打仗,如要再一步徵集兵源,才輪到平民。貴族參軍保家衛國,連王子王孫都不能逃避)
2、農民擁有祖傳的「份田」(中世紀實行「敞田制」,內容之一是將土地公平分配,你得一塊肥田,搭一塊瘦田;得一塊近田,搭一塊遠田;得一塊乾地,搭一塊澇地。由於分配的田地劃成條狀,又叫條田)。「份田」在領主的領地內,不因領主分封而變更,領主也不得侵佔。因為份田是零碎的條田,不便耕作,通過數百年的土地置換買賣,有的農民擁有較多的條田,成為庄園主;有的農民條田不夠耕種,他們或去庄園主家做工,或租賃大地主的地耕種。
3、自由職業者與工匠擁有祖傳份田(條田),他們將份田出租。
以上的人均是擁有地權的地主,區別在於土地的多寡。在圈地運動中,他們有圈地者,也有被圈者。
4、農民及庄園主開墾領地內的荒地,原則上是領主的領地,由於開墾者投入勞力財力,開墾者自己享用墾地的果實。時代久了,漸漸含有私田的性質,但又沒有地契。這部分土地產權不明,容易產生沖突。
5、有能耐的農民租用較大片的土地,成為二地主。
6、佃農租賃地主的土地——他們或是擁有少量條田的農戶,或是農奴另外再租賃土地耕種(中世紀歐洲農奴不是中國概念的農奴,他們與主人之間是契約關系,雙方都有權利和義務)。
第5、第6種情況,農民的耕地雖沒產權,但有租賃權,可世世代代租賃下去。圈地必須廢除租賃關系,也容易引發沖突。
二、為什麼要圈地?
英國中世紀末期,隨著殖民擴張,海外貿易發展,毛紡製品需求量激增。養羊是產業鏈的上游,高峰時養羊剪毛的收益是其他農產品兩倍。利益的驅動,使得圈地越演越烈,形成規模化的運動——時間跨度從16世紀初到19世紀中期。
圈地在歐洲其他國家也發生過,如法國南方,圈地種葡萄釀酒。
三、圈地者與被圈者是哪些人?
被圈者是哪些人?
1、有土地權的貴族、農民、工匠、自由職業者,他們基本是「讓圈」——把地租賃給牧場主,極少有賣地的。因為行情見漲,圈地是個賣方市場,擁有土地者往往可以獲得有利於自己的租賃價格。
2、有土地租賃權的農民與小庄園主。
他們將喪失土地租賃權,通常是地主在契約期滿(多為一年的租約)前勸他們不再繼續租地,也有不講情面的地主勸說不通到期時斷然中止租賃契約。如果地主要收回租賃權,租賃者想繼續租賃的話,可以出跟牧場主一樣的價格保留租賃權。
由於租地耕種的農民絕大多數是弱勢方,他們很可能在圈地中喪失世代耕種的租賃土地。其出路:少部分人做牧場主的牧民;大部分人進工廠做工人;還有極少數人成為流民。
在整個圈地運動中,主要受損方是這些世代租賃土地的農民。
圈地者是哪些人?
1、世襲貴族、新貴族——英國宗教改革,國王沒收天主教會的產權地賜予對國家有貢獻的人士。他們本身就是大地主,自己圈自己的地:或把自己組織農奴耕種的地圈為草地,或協議中斷出租土地圈為草地。草地或由自己經營牧場,或出租給其他牧場主經營。在圈地的過程中,第三方可能在一開始就參與,也有後期介入的。
2、新生資產階級:有放棄傳統庄園經濟模式的新老貴族,有各行的資本家尤其是毛紡業資本家,有形成規模的牧場主。
3、因羊毛漲價收益頗豐的個體牧民,他們有餘資增加租賃土地圈作牧場養羊,這部分牧民有的成為大牧場主。
4、經營有方、頭腦靈活的農民,他們有餘資更有膽識增加租賃土地放棄耕種農作物而改為養羊。他們也有可能成為大牧場主。
說到這,我們基本可以判斷:圈地者與被圈者基本勢均力敵。這不等於就沒有弱勢方,弱勢方是佃農和農奴。佃農將喪失帶世襲性質的土地租賃權;農奴由於主人不再種植農作物只需少量牧民而與主人脫離依附關系。
四、圈地合不合法,有無矛盾沖突?
1、圈佔公共荒地
圈地是從公共荒地開始的,圈公共荒地自始至終是圈地的主項。
由於牧草對土壤的要求不高,有大量的公共荒地被圈。理論上講,公共荒地屬於領主,即使是領主圈公共荒地,也必須給受損方一定的補償——原因是公共荒地原先可以放養羊,你現在要圈養,擠壓了別人放牧的地盤。如果圈到了已經開墾並種植的荒地,圈地者必須與開墾耕種者協商,或置換一幅地,或予以補償。協商是一種合法的取得土地使用權的方式,絕大部分公共荒地圈為牧場,得到和平解決。
但是,也有極少圈地者以勢壓人通過協議,或出現補償不到位的情況,這就很容易引發矛盾沖突。解決矛盾的途徑:一是上訴法庭;二是直接採用暴力。
有的領主禁止圈佔荒地圍欄成個人牧場,仍然採取古老的敞田制——即公共荒地和收割後的農田敞開供領地的任何人放牧。
2、圈有產權者的土地
這完全是一種市場化的行為,價高者得,誰肯出較高價錢,誰將獲取土地租賃權,用於養羊放牧。這種情況引發的矛盾沖突極少。
3、圈出租土地
佃農與農奴過去享有近乎世襲的該幅土地的租賃權。地主或第三方若要圈,多數通過協商勸說佃農不再續簽租地,適當地給予一些補償。佃農的態度因人因地因時均有不同:有的見做工的收益高過種地,自願放棄;有的經不起勸說,勉強同意放棄;有的受圈地者強勢緊逼,被迫放棄;有的不管怎樣協商,橫豎不同意放棄租賃權。
後一種情況最容易引發暴力沖突,圈地者協商不成,單方面解除「約定俗成」的續約權利,倘若農民賴著繼續耕種,使用暴力將他們驅趕。當然也有不再享有續約權的農民暴力報復圈地者。
五、羊吃人的情況到底有多嚴重?
1、政府扮演何種角度?
不論哪種圈地,政府均未參與。圈地者不可藉助王權和官權圈地,政府也不會做圈地者的後盾。由於國家不支持,圈地者不可能打著為了「英國的發展」的旗號,圈地是個人行為,不是政府行為。
然而,政府有過不作為。議會曾一度廢除國王頒布的反圈地法而引發圈地熱潮,但國王基本上採取反圈地的政策,頒布法律限制、遏制、直至最後禁止圈地。
2、貴族扮演何種角色?
出於政治需要的宣傳與教育,中國人對貴族缺乏客觀的評價,認為貴族代表落後、保守、殘暴,甚至反動。英國貴族是早期民主的推動者——因與本篇關系不大,不贅述。我們看英國的歷史資料及文學作品,對貴族大體抱有好感。這是因為,貴族佔有道德的優勢,寬厚仁慈(指群體而不指個別)。因此,盡管有貴族參與圈地,絕大部分貴族都能以服人的方式解決圈地引發的糾紛。
3、英國的法律對圈地的制約如何?
英國在中世紀逐步建立起普通法與衡平法體系。1215年英國貴族與國王簽訂的《大憲章》,這成為英國漸進式民主法治的基石。國王、貴族都不可凌駕於法律之上。英國的司法獨立有較悠久的歷史,以權代法,以權干預司法的情況很少。圈與被圈,出租與租賃都是按契約進行。即使地主單方面不再續簽租地,也沒有違法。至於圈地引發的暴力,不論施暴者是圈地方還是被圈方,都必須受到法律的制裁。
4、野蠻圈地普遍嗎?
三百年前,一群米波爾庄園的農民來首都倫敦「上訪」,向國王遞交控訴信:
「這個有權有勢的約翰·波米爾用欺騙、暴力佔有您的苦難臣民——我們的牧場,這些土地是我們世代所擁有的(基本上是租地,產權屬米波爾)。他把這些牧場和其它土地用籬笆圍上,作為自己所有。
「後來,這個約翰·米波爾又強行奪取了我們的住宅、田地、傢具和果園。有些房屋被訴毀,有些甚至被他派人放火燒掉,我們被強行驅逐出來。如果有誰不願意,波米爾就率領打手包圍他的家。這些人手持刀劍、木棒,氣勢洶洶,兇猛地打破他家的大門,毫不顧忌他的妻子兒女的號哭。約翰·波米爾為了圈佔我們的土地,不惜將我們投入監獄、毒打、致殘,甚至殺害,我們現在連生命都難保全。」
這是中國書籍和報刊反復引用的歷史資料,結果怎樣,均沒有提起。也沒明確的時間地點。
5、如何應對農民起義與流民犯罪?
由於圈地運動,1536和1537年,林肯郡和約克郡先後爆發農民起義。1549年又爆發凱德起義。
為何要暴動?農民不願離開耕種的土地,以暴力的形式反抗中止續約。一旦形成規模,可稱為農民起義。起義是一個帶光環的詞彙,因篇幅關系,在此不討論。
無情鎮壓不是辦法,政府採取打壓圈地的政策,先是出台反圈地法,後出台限一年內將所圈牧場復耕、耕者續租的法律。這項法律未得到較好的實施,原因有四:毛紡織利益集團的代言人在議會反對此法;圈地受益方消極執行;已經在城市安家落戶的前佃農不願續租耕種;在當地做工的前佃戶發現收入高於耕種而不願棄工務農。從總體上講,法律在相當程度上抑制了圈地。此後反反復復,直到政府出台禁止圈地法。
相對英國的土地資源,英國的人口本來就不多。加上海外擴張,殖民地需要大量移民以及英國漸成世界工廠、世界經濟中心的現實,從理論上講,失地農民絲毫不必擔心就業——各行各業都急需人力,你如果想去倫敦安家,在貧民區建一個窩,找一份工作,全家就是倫敦某教區的人(沒有戶籍限制)。
那麼,失地農民中哪些人成了流民?
主要是好吃懶做的農民。他們原先與領主有很強的依附關系,我活得不如人家,領主不會看著我全家眼睜睜餓死凍死吧?我家受災受難,領主有義務幫助;我沒老婆,領主也得想辦法找一個醜女讓我湊合。這種人原先在庄園懶散慣了,適應不了工廠的嚴明紀律和高強度勞動,寧可四處打流。另外還有少數一時還沒找到適合於自己的工作,在流浪中尋找機會或觀望。
(真是吊詭,獲得自由身份的農奴絕大多數不願脫離依附關系。在俄國,激烈反對廢除農奴制的人,恰恰是被解放或即將解放的農奴)
流民乞討、偷搶,打家劫舍甚至殺人,數量多了還會引發小規模暴亂。
政府出台懲治流民法,規定在一定時間內(通常為一個月)沒有找到工作而流浪者,一經告發或抓獲,就要受到懲處。懲處不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案,於是政府出台(1601年)濟貧法,規定各地教區開征濟貧稅,只要在教區居住一定年限並曾從事勞動的失業者,可領取救濟金。
政府採取限制圈地政策與濟民法律,雖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是杜絕了農民(包括流民)起義。
6、羊吃人究竟有多厲害?
根據以上事實,圈地運動不像某些國家宣揚的那麼恐怖。
羊吃人是誰說的,英國作家托馬斯·莫爾在《烏托邦》一書中寫道:「綿羊本來是很馴服的,所欲無多,現在它們卻變得很貪婪和兇狠,甚至要把人吃掉,它們要踏平我們的田野、住宅和城市。」
書的全名叫《關於最完美的國家制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書》。作者是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脫離社會現狀空談平等均產。莫爾認為自古到今,全球沒有理想社會。在他眼裡,圈地運動一無是處,罪惡滔天,羊要吃人。
圈地運動規模有多大,持續時間有多長?
以圈牧場為核心內容的圈地行為,從15世紀70年代至19世紀70年代,時間跨度為400年,英國約6成的農地被圈為養羊牧場,其中被圈的農地,公共荒地約佔7成,原有農耕地只佔3成。平均下來:每年約有0.15%的農地(包括公共荒地)被圈為牧場;每年約有0.045%的農耕地被圈為牧場。
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教科書上的「圈地熱潮」、「圈地狂潮」、乃至「圈地運動」實有誇大熱度、規模與速度之嫌。當然,有的地區圈地較多,熱度較高,但從全國范圍來講,圈地基本是和平的、平緩的、有條不紊,甚至是冷冷清清的。
法律框架下的圈地,能混亂和殘酷到哪去?我們從自律這個角度講,相當數量的貴族對圈地是持排斥態度的,他們是保守勢力的中堅,堅持古老的自給型的庄園經濟。受利益驅動,有些貴族動心,嘗試圈地(主要是圈公共荒地),遭到領地居民的反對,貴族要麼收迴圈地打算,要麼繼續觀望,最後即使圈地,也是建立在各方自願的基礎上。還有一些庄園,佃農自願棄租,到收入高於耕種的工廠做工。既然如此,貴族圈地也就理所當然了。

閱讀全文

與英國有多少人被凍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的傢具有哪些 瀏覽:278
中國播音學是屬於什麼樣的專業 瀏覽:616
5萬越南幣等於中國多少錢 瀏覽:899
印尼醫療和中國哪個好 瀏覽:658
印度白糖什麼時間種植 瀏覽:828
越南春卷里的豬肉如何做 瀏覽:129
去印尼怎麼打電話便宜 瀏覽:898
伊朗總理和總統哪個權力大 瀏覽:285
伊朗最高戰略是什麼 瀏覽:521
中國式離婚冷靜期多久 瀏覽:55
唱中國的歌曲有哪些歌曲 瀏覽:668
義大利英語音標怎麼寫 瀏覽:829
義大利vs西班牙在哪個場地 瀏覽:372
怎麼評價印尼這個國家 瀏覽:997
印尼市場適合賣什麼 瀏覽:920
印尼椰蒂盤了是什麼顏色 瀏覽:374
大連海中國房子怎麼樣 瀏覽:625
越南斗雞體型多少錢一隻 瀏覽:95
在義大利生活拍自媒體的有哪些人 瀏覽:855
印尼要用什麼轉換插頭 瀏覽: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