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本賽季范迪克在比賽中受傷,他何時才能回到賽場上
英超不同於德甲,意甲,法甲。防守聯盟很難。現在利物浦本賽季將沒有機會防守。根據來自利物浦官方俱樂部的最新消息,范迪克膝蓋韌帶受傷,需要手術,回歸日期還不確定。
利物浦天塌了嗎?范迪克的傷勢比預期的更嚴重,恢復期為1年,他錯過了歐洲杯在上周末的默西塞德德比中,開場不久,范迪克就被埃弗頓門將皮克福德用一隻兇猛的剪刀腿擊倒。這場對英國的糟糕入侵直接導致了英超聯賽中一直為利物浦效力的范迪克遭受痛苦並被換下。隨後利物浦官網也宣布,范迪克已經確認將接受膝蓋手術,並將長期遠離球場。
❷ 中國歷史上哪個人說「英國人的膝蓋不能打彎」
中國歷史上說「英國人的膝蓋不能打彎」就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則徐。
林則徐是我國近代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者和傑出的民族英雄,他在了解世界,研究西方方面帶了頭,成為中國近代傳播西方文化,促進西學東漸的帶頭人。我們從中國國際法學史角度看,他在鴉片戰爭中,不僅是維護國際法原則的中流砥柱,而且也是中國引進國際法的第一人、中國近代國際法學的開山者。
❸ 膝關節退化怎麼辦呢
專家表示:為了運動而運動,為了刷步而刷步,完全忽視了運動及刷步的本質是不可取的。在 “暴走”時,軟骨已悄然損傷。可以說,開啟“暴走”刷步模式,首當其沖的是你的膝關節軟骨!如果現在不注意,也許三五年後就膝關節受損嚴重,無法行走,需要換關節,那個時候不得不為膝關節買單了!
4.對肥胖人應節制飲食,減少體重,減少關節的承重,多攝取含蛋白質,維生素及礦物質食物。
5.對有不良姿勢的應盡量予以糾正,使用手杖,拐杖,減輕關節負重。
6.合理使用支具:夾板,護膝帶,彈性粘帶、增加關節的穩定性。
7.加強關節周圍按摩推拿:方法很多:推、拿、滾、旋髕、搓髕、滾髕。
❹ 我右膝關節軟組織受傷
葯酒大部分的功效是活血,而你們平時的軟組織損傷時多為
閉合性軟組織損傷
Ø 急性閉合性軟組織損傷是而由於某一刻的受力或非生理性運用而導致的局部軟組織損傷,皮膚及粘膜保持完整,,傷處與外界沒有相通。
Ø 處理原則:
ü 早期:傷後24—48小時內,局部組織缺血,急性無菌性反應劇烈,大量組織滲出水腫為主要病理改變。處理原則主要是制動、止血、防腫、鎮痛和緩解炎症反應。損傷後即刻採用制動、冷敷、加壓包紮和抬高患肢等一系列處理。嚴禁嚴傷處按摩和熱療。
ü 中期:損傷24—48後,出血停止,急性炎症消退,局部淤血,肉芽組織正在形成,組織正在修復。此期可持續1—2周。處理原則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組織的新陳代謝。可採用熱療、按摩、葯物及傳統中醫葯方法等多種方法交替進行,同時安排小運動量的功能康復練習。
ü 後期:損傷基本恢復,腫脹、壓痛等局部徵象已經基本消失,但局部肉芽組織攣縮形成的瘢痕組織的強度和彈性均低於正常組織水平,組織粘連仍然存在,再生的新組織也仍未達到正常組織的物理特性水平。處理原則是增強肌肉力量,恢復關節活動度,松解粘連。通常以功能鍛煉為主,治療可採用理療、按摩及其他中醫葯方法。
外用葯酒,主要用於運動系統的損傷治療。使用時,先將葯酒塗擦患處,然後在患處及其周圍反復按、揉、撫摩,並配合捏壓、彈撥、捋順、旋轉等輔助手法,以提高療效。
塗擦時以溫擦為宜,這樣有利於葯酒滲透到皮下組織,發揮葯物活血化瘀、消炎止痛功效。按摩時間每次約15—20分鍾,每日1次或隔日1次,一般每5次為一療程。
外用葯酒時應注意:
1.外用葯酒多數為活血化瘀、行血止痛類葯物,因而切忌內服,以免引起中毒反應;
2.按摩手法宜先輕後重,臨近結束時再逐漸減輕;
3.軟組織損傷在2天內出現局部出血、紅腫,如果在患處用力按摩,會使症狀加重,故不宜使用;
4.用葯酒按摩握拿組織時,注意不要直接按擦骨凸部,以免損傷骨面的軟組織和骨膜組織而加重病情;5.葯酒按摩方法不宜用於新鮮的骨折、關節脫位、表皮破損,對心、肝、肺、腎有嚴重疾患者也應禁止用該法治療;
6.對有骨腫瘤、骨結核、軟組織化膿性感染等,只可在疼痛較重處作表面塗抹,不要推拉重壓,以免病灶擴散。
小腿由脛骨和腓骨組成,在前而粗者為脛骨,在後而細者為腓骨,腳的足弓頂部有一塊骨頭叫距骨。踝關節就是由脛骨、腓骨下端夾騎於距骨之上形成的,俗稱「腳脖子」。脛骨下端向內突出的部分被稱為內踝,腓骨下端向外突出的部分被稱為外踝。踝關節囊前後較松,兩側較緊。踝關節的四周有韌帶加強,內側有三角韌帶,外側有三個獨立的韌帶。由於外側的韌帶較內側的韌帶弱,加上內踝較短,所以易發生足內翻(腳心朝內側)而損傷外側副韌帶。踝關節背屈時,距骨無活動餘地,但在跖屈(提起腳跟)時,距骨可向兩側輕微活動,所以踝關節往往在跖屈位發生內翻位扭傷。
青少年踝關節扭傷的發生率較高,因為學生參加體育活動較多。若活動前准備不充分,活動時易發生扭傷;姑娘們穿著高跟鞋走在高低不平的路上,或下台階時思想不集中,易發生跖屈內翻,這時外側副韌帶突然過度牽拉,可引起踝部扭傷。踝部扭傷輕者韌帶拉松或部分撕裂;重者則完全斷裂,並有踝關節半脫位,或並發骨折脫位。踝關節扭傷後,病人外跟前下方或下方有疼痛、腫脹,急性期可有瘀斑。這時做足內翻的動作會加重疼痛,做足外翻則可無疼痛。
那麼,踝關節扭傷後應該怎麼辦呢?韌帶部分撕裂、損傷者,內翻角度增加,伴有劇痛。急性期24小時內可將踝部浸入冷水中,或用冷毛巾敷於患處,每次10-20分鍾,6小時一次,可收縮血管,消腫止痛。24小時之後則需熱敷,以促使局部血液循環加快,組織間隙的滲出液盡快吸收,從而減輕疼痛。如果韌帶損傷較重,疼痛劇烈,可用4厘米寬的三條膠布敷貼踝部,自小腿內側下1/3處,三條膠條互相重疊,重疊部位的寬度約為每條膠布的一半,再圍繞小腿貼三團膠布,起固定作用,但要防止粘貼過緊,阻礙血行。外用綳帶包紮,固定2-3周。韌帶完全斷裂者,足內翻角度明顯增加,半脫位時,足處於極度內翻位,這時可在外踝下摸到空隙。此類損傷需請醫生手法復位後,用管形石膏固定傷足於90度位和外翻位4-6周。反復扭傷者多由於早期處理不當而發生關節脫位。關節脫位患者可穿包幫鞋保護踝部,並將鞋外側加高1-1.5厘米,使足保持外翻位,防止足內翻。此外,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盡量不要穿高跟鞋,平時不要追跑打鬧,體育活動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備,以預防踝關節扭傷。
踝關節扭傷怎麼辦?�
踝關節扭傷是全身關節扭傷中發病率最高的一種,是非常常見的臨床疾病。踝關節扭傷尤其是以內翻損傷造成外側副韌帶拉傷撕裂甚或斷裂的多見。當行走和疾跑落足或踩空或從高處墜落時,足外緣著地,足跖猛然內收,可引起踝外側韌帶被牽伸而扭傷,甚或部分撕裂,還可合並外踝撕脫性骨折。
踝關節扭傷時有「裂帛」樣撕裂感,局部腫脹,疼痛明顯,患足不能負重行走,出現跛行,足之前跖不能著地。若僅為外側副韌帶扭傷水腫,症狀可在1~3日內消失,若有韌帶撕裂則疼痛持續,關節不穩,X光片可以顯示有無撕脫骨折、距骨傾斜度增大或脫位現象。
踝關節扭傷後早期處理很重要,宜卧床休息,下地時持拐以防止踝關節負重,不能過早活動,休息應在二周以上。損傷後應立即用冷敷,切忌熱敷,也不能使用局部揉搓等重手法,可以採用局部封閉以止痛。為了穩定關節可以讓病人坐於椅上,小腿下垂,以窄綳帶套住第四五趾由患者自己向上牽拉,使踝關節背伸外翻。醫生用三條4cm寬膠布,依次重疊一半由內踝上方繞過足跖面經外踝往上,貼於腓骨小頭下方,再用綳帶纏繞固定,制動數日。固定製動應以矯枉過正為度,即將傷肢向受傷力量相反方向翻轉,內翻位受傷外翻位固定,外翻位受傷內翻位固定。必要時用石膏或夾板固定。急性期過後可用熱敷,並鍛煉踝關節的屈伸內翻動作,或用按摩手法,依次搖轉踝關節、跖屈內翻、背伸外翻並按揉患處。韌帶完全撕裂可做修補手術。少數病人愈後容易再次發生扭傷。
踝關節扭傷為什麼會造成長期足痛?�
踝關節扭傷後經合理治療多數病人可獲痊癒,也有一些患者踝關節疼痛消失後遺留足外側疼痛,長期不愈,甚至可達數十年,影響行走和勞動。通常是由於跗骨竇內軟組織同時損傷而造成的。跗骨竇由距骨溝和跟骨溝組成,竇口位於外踝前下方,竇內有骨間跟距韌帶、脂肪墊和跟距關節滑膜及滑囊。踝關節扭傷時可引起跗骨竇內韌帶、脂肪墊及滑膜損傷,產生無菌性炎症,損傷癒合後可出現瘢痕攣縮及韌帶緊張,產生足背外側疼痛及跗骨竇口處壓痛,有時還可向足趾放射。軟組織病變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出現小腿及足部感覺異常,發冷,沉緊無力、不自主發抖。
用局部封閉竇內後疼痛可立即消失。應注意在踝關節扭傷後注意休息,局部理療治療,封閉治療都可以採用。治療效果良好。如保守治療無效,疼痛頑固者,可用手術切除跗骨竇內軟組織,用明膠海綿塞入跗骨竇內止血和消滅死腔。
踝關節扭傷的防治
1.引起踝關節扭傷原因和原理。根據解剖特點,踝關節是由脛、腓骨下的關節面與距骨上部的關節面(距骨滑車)構成。足的屈肌力比伸肌大,內翻肌力比外翻肌力大;加之外踝比內踝長,內踝三角韌帶比外側的三個韌帶堅固。因此,內翻比外翻的活動幅度大。此外,距骨體前寬後窄,當足背伸時,距骨完全進入踝穴,踝關節穩定,不易扭傷,而當跖屈時,距骨後面窄的部分進入踝穴前面寬的部分,踝關節相對不穩定,容易發生扭傷。球類運動技術復雜,在練習中技術運動的轉換比較頻繁,要求不斷改變方向、急停急起等,尤其是籃球運動中的搶籃板球,排球運動中的跳起扣球,學生離開地面在騰空階段,足就處於跖屈內翻位,如果落地時身體重心不穩,向一側傾斜或踩在他人的足上和球上,或高低不平的地面上,而學生又缺乏自我保護的應變能力,就會以足的前外側著地,使足內翻,導致損傷。
2.症狀。傷後踝關節內側或外側有明顯的壓痛;內、外踝有明顯腫脹,局部有皮下淤斑,踝關節活動受限,行走困難。
3.踝關節扭傷的現場處理。傷後立刻給予冷敷,加壓包紮,抬高患肢,固定休息,外敷新傷葯。
4.按摩治療。3天後,可進行輕手法按摩:(1)按摩解溪穴(足背踝關節橫紋的中央,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腱之間)1min;(2)按摩昆侖穴(外踝與跟腱連線的中點)1min;(3)按摩懸鍾穴(外踝尖上行下3寸,腓骨後緣)1min;(4)按摩陽陵泉穴(腓骨小頭下方凹陷中)1min。以上穴位按摩均以患者有酸脹感為度。
5.傷後練習。腫痛減輕後,即應在粘膏支持帶固定下著地行走或扶拐行走,1~2周後可進行肌肉力量和協調性練習,沙地上慢跑或在凹凸的斜面上行走或跳躍練習,並逐步進入正規練習。
6.加強預防措施。造成損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自我保護意識,不重視預防措施。因此,要充分做好准備活動,搞好場地設施,培養和提高自我保護能力,提高踝關節的肌肉力量,以及踝關節的穩定性和協調性,練習時應戴好保護支持帶。
踝關節扭傷為什麼常出現於外側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上下樓梯,步行逛街,公園漫步,稍不留意時踏空了梯級,碰撞了磚石樹墩等,都容易扭傷踝關節。但凡有扭傷,大部分出現於外側踝下部,而內側較少見,其中原因何在呢?
這是由於外踝比內踝要長一些,於是支撐住了踝關節外側,同時,內踝部分有一組堅強的韌帶,稱為「脛側副韌帶」(又叫「三角韌帶」),呈扇形自內踝伸展到足骨上,緊緊地拉住了踝關節內側。兩者同時發生作用,當踝關節扭動時防止踝關節向外翻,而是經常地令踝關節過度向內翻,這時就使比較薄弱的腓側副韌帶發生撕裂損傷。這就是踝關節扭傷多見於外側(也即是腓骨側)的原因。
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是小腿內側支配足部的肌肉群如脛前肌、脛後肌均較強大有力,可以穩定住踝關節內側,不使其外翻移位;相反,小腿外側支配足部的腓骨長肌、腓骨短肌相對比較薄弱,一遇扭傷時,它不能緊緊地控制踝外側穩定不動,而是被迫拉伸而令踝關節過度內翻扭傷踝的外側。
踝關節外側扭傷時,由於腓側副韌帶的撕裂出血,使外踝下方連及足背部出現血腫、皮下瘀斑,局部有明顯壓痛,檢查時如將足部被動向內翻,則因牽扯傷處而感劇痛,如向扭傷的外側翻,則疼痛不明顯。
踝關節扭傷的診斷一般不難,但必須排除常常合並存在的腓骨髁骨折。如有骨折可疑,需要拍X光片來確定。
治療以對症為主。新鮮扭傷可立即冰敷,或向局部噴射冷凍劑,以抑制出血腫脹,並妥貼包紮固定。新鮮扭傷忌按摩、被動運動、立即行走活動,這樣做都會加重局部損傷及出血。1~2天後可局部熱敷,照射紅外線燈,使用短波透熱療法。2~3天後可練習步行活動,局部輕柔按摩或輔以被動活動。1~2周左右可趨痊癒,嚴重的韌帶撕裂則需要較長的時間康復。如不加註意還可能再次扭傷。
認真對待踝關節的扭傷
差不多每天都有2.5萬美國人扭傷踝關節,但卻很少有人對這個問題引起注意.當腳部扭轉不當就會造成踝外部韌帶的過度伸展和彎曲.
加利福尼亞的整形外科專家Glenn Pfeffer稱,人們要依靠踝關節運動和工作.如果踝關節的扭傷得不到及時治療,可能會造成關節不穩定並發症,如關節疼痛或反復出現扭傷的情況.
據說,治療踝關節扭傷最好的辦法是休息,冰凍,壓迫,抬升踝關節.如果情況嚴重,就要用綳帶纏住關節,病人也要做適當的運動以防關節僵硬.
當然,最好是預防出現扭傷的情況.在進行排球和網球運動時要做准備活動,用綳帶纏住關節也是一個好的方法.
穿氣墊運動鞋踝關節易受傷《文匯報》 2001年3月29日
據英國《泰晤士報》27日報道,澳大利亞一所大學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穿上氣墊運動鞋在運動的時候更加容易使踝部關節受傷。
報道說,研究人員對約1萬名籃球運動員進行的調查表明,穿氣墊鞋的和不穿氣墊鞋的運動員相比,受傷的幾率為四比一。他們大部分是在跳高落地時弄傷踝部的。該結果一經公布,便在體育界和商界引起不小的震動。氣墊運動鞋製造商耐克公司的發言人迅即發表講話稱,該公司對報告非常重視。
【疾病】踝關節扭傷
【簡介】踝關節扭傷是指踝關節韌帶損傷或斷裂的一種病證。為骨傷科常見多發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小兒中學齡期兒童活動量較大,發病較多。現代醫學認為,踝關節扭傷多在行走、跑步、跳躍或下樓梯。下坡時,踝跖屈位,突然向外或向內翻,外側或內側副韌帶受到強大的張力作用,致使踝關節的穩定性失去平衡與協調,而發生踝關節扭傷。以外踝損傷最為常見。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是由於外傷等因素,使踝部的經脈受損,氣血運行不暢,經絡不通,氣滯血瘀而致。
常見症狀為,踝部明顯腫脹疼痛,不能著地,傷處有明顯壓痛、局部皮下瘀血。如外踝韌帶扭傷,則足內翻時疼痛明顯;內踝韌帶扭傷,則足外翻時疼痛明顯。如果是韌帶撕裂,則可有內、外翻畸形、血腫。
按摩方法一 按摩方法二 生活調理
按摩方法一
1.常用手法
(1)患兒仰卧位,家長以拇指點揉丘墟、太溪、昆侖、申脈,陽陵泉,力量由輕到重,每穴操作半分鍾。
(2)家長一手固定足部,另一手大魚際著力,在踝關節周圍進行輕柔緩和的揉摩,時間為2~5分鍾。
(3)家長一手握住足跖部,另一手握住足跟部、拇指按在傷處,兩手稍用力向下牽引,同時進行輕度內翻和外翻。時間為1~3分鍾。
(4)家長一手托住足跟,一手握住足跖部,同時用力,在拔伸的同時將踝關節盡量背伸,然後做環轉運動。時間為1~3分鍾。
(5)家長以拇指和其餘四指相對用力,自上向下,反復中揉1~3分鍾,然後兩手掌相對用力。橫搓下肢1分鍾。
按摩方法二
1.常用手法
(1)患兒仰卧,家長以大魚際輕擦損傷部,以透熱為度。
(2)以拇指指腹,在損傷的局部用輕柔的按揉法進行治療,時間為1~3分鍾。
(3)患兒坐位,家長一手由外側握住足跟,用拇指壓於韌帶所傷之處,另一手握住跖部,用搖法1分鍾。
(4)家長雙手握往足部,在拔伸力量下將足跖屈,再背屈同時,以拇指向內向下用力按壓韌帶損傷部位,以患兒能耐受為度,如此反復操作5~8次。
(5)家長雙手掌相對用力,自膝關節向下,反復搓揉至踝關節周圍。以局部發紅透熱為度。時間為2~5分鍾。
生活調理
(1)對踝關節扭傷嚴重者,應到醫院拍調X片檢查,以排除骨折和脫位,如發現骨折應立即請醫生處理。
(2)在踝關節扭傷的急性期,手法要輕柔和緩,以免加重損傷性出血,同時不要熱敷。
(3)在恢復期,手法適當加重,同時可以配合局部熱敷,或活血通絡之中葯外洗,常能收到比較滿意的療效。
(4)注意損傷的局部應防寒保暖。
(5)在扭傷早期,較重者宜制動,根據病情給予適當固定,1~2周後解除固定,進行功能鍛煉。
在外力作用下,關節驟然向一側活動而超過其正常活動度時,引起關節周圍軟組織如關節囊、韌帶、肌腱等發生撕裂傷,稱為關節扭傷。輕者僅有部分韌帶纖維撕裂、重者可使韌帶完全斷裂或韌帶及關節囊附著處的骨質撕脫,甚至發生關節脫位。關節扭傷日常最為常見,其中以踝關節最多,其次為膝關節和腕關節。
一、解剖概要、損傷原因及病理
踝部包括踝關節和距骨下關節,是下肢承重關節。前者由脛腓骨下端與距骨體上面組成,後者由距骨下面與跟骨組成。脛腓骨下端有內外踝和側副韌帶連接,使踝關節相當穩定。內踝下有堅韌的三角韌帶和腓距前、後韌帶,此韌帶比較薄弱,作用為限制足的內翻活動。在過度的強力內翻或外翻活動時,如行走在不平路面,高處遺失下或跑跳時落地不穩,均可引起外側或內側韌帶損傷,部分撕裂或完全斷裂或撕脫骨折。如早期治療不當,韌帶過度鬆弛,可造成踝關節不穩,易引起反復扭傷,甚至關節軟骨損傷,發生創傷性關節炎,嚴重影響行走功能。
外側韌帶斷裂 內側韌帶斷裂 外側韌帶撕脫骨折 內側韌帶撕脫骨折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1.外側韌帶損傷
由足部強力內翻引起。因外踝較內踝長和外側韌帶薄弱,使足內翻活動度較大,臨床上外側韌帶損傷較為常見。外側韌帶部分撕裂,較多見,其臨床表現是踝外側疼痛、腫脹、走路跛行;有時可見皮下瘀血;外側韌帶部位有壓痛;使足內翻時,引起外側韌帶部位疼痛加劇。
外側韌帶完全斷裂:較少見,局部症狀更明顯。由於失去外側韌帶的控制,可出現異常內翻活動度。有時外踝有小片骨質連同韌帶撕脫,叫撕脫骨折。內翻位攝片時,脛中蒫節面的傾斜度遠遠超過5-10°的正常范圍,傷側關節間隙增寬。X線檢查可見撕脫骨片。
2.內側韌帶損傷
由足部紡織品力外翻引起,發生較少。其臨床表現與外側韌帶損傷相似,但位置和方向相反。表現為內側韌帶部位疼痛、腫脹、壓痛、足外翻時,引起內側韌帶部位疼痛,也可有撕脫骨折。
三、治療
踝部內側韌帶損傷,輕型,膠布固定、綳帶包紮於矯枉過正位
如外側韌帶損傷較輕、踝關節穩定性正常時,早期可抬高患肢,冷敷,以緩解疼能和減少出血、腫脹。2-3天後可用理療、封閉、外敷消腫止痛化瘀物,適當休息,並注意保護踝部(如穿高統靴等)。如損傷較重,可用5-7條寬約2.5厘米的膠布從小腿內側下1/3經過內、外踝粘貼於小腿外側中部,膠布外用綳帶包紮。使足保持外翻位置,使韌帶松馳,以利癒合,固定約3周。如為內側韌帶損傷,包紮固定位置相反。
若症狀嚴重,或韌帶完全斷裂或有撕脫骨折者需用短腿石膏靴固定患足,使其保持「矯枉過正」的位置,約4-6周。可在石膏靴底部加橡皮墊或其他耐磨物以便行走。若踝部骨折塊較大,且復位不良,則應切開復位和內固定。
踝部韌帶損傷,重型,短腿石膏固定,足底加橡皮墊
陳舊性外側韌帶斷裂或反復扭傷致外側韌帶過度松馳造成關節不穩者,可考慮用腓骨短肌腱重建外側韌帶。
關節扭傷後應及時處理,原則是制動和消腫散瘀,使損傷的組織得到良好的修復。關節積血較多者,應在無菌技術下及時抽出,以免後遺關節內粘連。韌帶斷裂或撕脫骨折而影響關節穩定者,需行手術復位修補,以免引起反復扭傷,關節軟骨損傷和創傷性關節炎。
如何治療踝關節扭傷
1、對於輕度的踝關節扭傷,在扭傷的即刻就應行冷敷。以減少血腫的形成。同時可以外敷活血化瘀的葯物。這樣可以使腫脹消退、疼痛減輕。一般10—14天就可痊癒。
2、踝關節損傷較重、引起韌帶較重損傷時,應該到醫院就診。這時要用寬膠布條固定。固定時間一般為2—3周。
3、嚴重的踝關節扭傷引起韌帶斷裂或踝關節半脫位者,要用石膏固定傷足於90o位及外翻位。一般固定4—6周,去石膏後積極鍛煉踝關節的活動。
踝關節損傷的自我診療
我朋友幾天前不慎在下樓時將踝關節扭傷,請問專家,對於日常生活中的踝關節損傷應如何自我診療? 讀者 劉堯明
踝關節損傷是臨床常見病症,多因人在不平道路上行走、奔跑,或下坡、下樓時,足部突然內翻或外翻、旋轉,重力失衡所致。日常生活中,受傷病人習慣用熱水或熱毛巾燙洗患處,或用酒精搓揉患部,有的人則認為是小毛病,堅持行走、作業,這樣不僅會使症狀加重,而且還會延誤治療時機。
踝關節損傷後,首先應自我判斷,是軟組織扭傷還是骨折?扭傷者,受傷後即覺疼痛,活動受限,不能行走或可勉強走路,隨之踝關節腫脹;若傷後踝部淤腫疼痛,內外踝部壓痛明顯,可聞及骨擦音,出現功能障礙,甚至出現畸形,則是踝關節骨折。
在治療方面,對扭傷者,要避免繼續負重或作業,應採用自我舒筋理筋手法,先將踝關節緩緩拔伸,片刻後做背伸、內翻和外翻動作,但切忌用局部手法揉按;局部腫脹明顯,可用冷水浸泡毛巾或將冰塊裝入塑料袋內進行外敷,3分鍾更換1次,持續30分鍾,使血管收縮,減輕局部充血,降低組織溫度,起到止血、退熱、鎮痛的作用。對急性扭傷,施行冷敷越早越好,扭傷24小時後,宜改用熱敷療法,用溫熱水或熱醋浸透毛巾放於傷部,30分鍾即可,每天1~2次,能改善血液和淋巴液循環,利於傷處淤血和滲出的吸收。
對於骨折者,應立刻到醫院骨科進行檢查、拍片,以便診斷和正確治療。市中心醫院骨科主治醫師 智良
[ 概述 ]
踝關節扭傷較常見,尤其外側副韌帶損傷。多由間接外力所致。如行走時踏入凹處使踝關節突然內翻、內收,即可損傷外側副韌帶,嚴重者,可合並踝關節骨折。治療不及時或不徹底,日後會反復扭傷,以致影響關節功能。
[ 症狀體症 ]
1.足部突然內翻或外翻扭傷史。
2.局部疼痛、腫脹、瘀血、壓痛,使足向健側翻轉者,患側痛加劇。
[ 診斷依據 ]
1.有明顯的扭傷史。
2.局部疼痛、腫脹、壓痛、活動受限。
3.X線攝片,可見有踝關節半脫位表現,或伴有骨折。
[ 治療原則 ]
1.不全斷裂行局部制動,對症治療。
2.完全斷裂,或合並有撕脫骨折,踝關節半脫位者,早期手術治療。
[ 療效評價 ]
1.治癒:無痛、關節穩定、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復。
2.好轉:活動多有輕度腫痛,關節穩定,功能基本恢復。
3.未愈:仍有腫痛,關節不穩,功能受限。
[ 專家提示 ]
踝關節扭傷,嚴重者可合並有骨折和踝關節半脫位。同時韌帶損傷治療不及時或不徹底會導致日後反復扭傷。因此踝關節扭傷,應到醫院找骨科大夫及時診治、徹底治療。以免漏診或誤診,影響治療效果。
聽說踝關節扭傷可以和骨折一樣嚴重,是嗎?
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是的。「扭傷」通常指韌帶扯傷或者撕裂,踝關節損傷則可輕可重,取決於哪些韌帶遭受損傷。
位於踝骨前外側的韌帶(前踝韌帶)受傷,一般只是輕度扭傷。症狀為不太劇烈的疼痛、觸痛和青腫,踝關節仍可屈曲。輕度扭傷的治療比較簡單:用冷敷以減輕疼痛和腫脹,爾後用綳帶扎緊,盡可能休息幾天。完全復原可能需要三周之久。
如果前踝韌帶撕裂兼有其他踝部韌帶損傷,通常會造成嚴重扭傷。踝關節承受體重,這些韌帶起必不可少的穩定作用。
在這種情況下,傷處腫脹疼痛更加厲害,而且可能踝關節前後均腫脹疼痛,以致走路或踝關節的任何活動都非常困難。
實際上,嚴重扭傷完全可能像骨折—樣,剝奪傷者的活動能力,傷處往往必須上石膏以利痊癒。拆除石膏後,應該立即開始漸進的鍛煉計劃,做伸展運動和恢復活動范圍的運動,這是重要的。最後還應做增強體力的運動,以恢復關節的靈活性,並幫助防止再受損傷。
有些人自言有一個「靠不住的踝關節」,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那是指連系踝骨的韌帶在壓力下非常容易受傷,通常是由於以往的韌帶損傷沒徹底治癒。用綳帶綁扎踝關節,有助於預防再次扭傷;穿鞋跟較較粗的鞋子,也有助於減少扭歪踝關節以致受傷的可能。
踝關節扭傷的針灸治療
運動時場地不平,負重行走或下樓梯、走斜坡突然失腳而使外踝韌帶損傷,韌帶損傷後局部滲出物刺激末梢神經而引起疼痛和活動障礙,稱為踝關節損傷。中醫認為踝關節損傷後,由於血離經脈,故而引起腫脹疼痛。
多數病人有明確的急性扭傷史,踝部疼痛、腫脹,局部皮膚發青或青紫,關節運動障礙,步行困難。如局部有尖銳疼痛,伴踝關節畸形或異常活動時,應考慮骨折,盡快到醫院就診。
踝關節扭傷是常見病,運用推拿療法可以簡便、快捷地緩解疼痛和恢復行走功能,為自己或家人、朋友解除痛苦。
具體方法是:患者仰卧位或坐位,醫者在踝部施行按揉,先從患部到周圍,接著自外踝,經小腿外側至陽陵泉,重點在丘墟、絕骨、陽陵泉三穴。然後用拇指推患部,也是從局部向周圍推,以活血散瘀。
經上述手法治療後,局部會有發熱的感覺且疼痛減輕,接著可以進行關鍵手法:拔伸踝關節並作小幅度內外旋。
拔伸,即牽拉或牽引,在本病中的操作是:一手握住腳掌,固定踝關節的一端,另一隻手適度按住患部,慢慢進行牽引並同時做小幅度旋轉,動作要緩和,忌用爆發力。之後再按丘墟和陽陵泉穴以酸脹為度,然後施以擦法自足背經踝部至小腿部,患部配合濕熱敷。
操作和護理中需要注意一些事項:
1、對於局部出現大塊青紫斑者,不宜立刻施用手法和熱敷,應先行冷敷,在24小時後才能進行手法治療;
2、治療手法宜輕柔;
3、患部適當固定,防止足部保持背曲內翻姿勢;
4、局部保暖;
5、休息時踝部放置要高於臀位,利於腫脹消退。
如何護理踝關節扭傷的病人?
1、通常扭傷後24小時內,局部可用涼水或酒精冷敷,以促進止血,減少血腫的形成和疼痛。24~48小時之後,才可進行熱敷,以改善血液循環。
2、扭傷踝關節後,不要過早下地及持重,避免妨礙其功能的康復。一般要待7~10天扭傷基本好轉後,才可逐漸開始步行。睡眠時,患腳可用枕頭墊高,以減少腫脹。
3、行走時要注意路面的高低,光線不好時更應小心,下坡下樓時,腳的跖屈角度不要過大,防止發生扭傷
❺ 膝蓋扭傷,一直在疼,怎麼辦
一般的軟組織損傷大約半個月到一個月基本康復,根據你的描述可能是損傷到膝關節的韌帶組織或是半月板損傷了。膝關節作為人體負重的重要關節,周圍的韌帶阻止以及關節內韌帶組織都是十分重要的。
建議你盡快就診骨科,因為需要做進一步的體格檢查才能更加明確。如果真存在韌帶及關節內半月板損傷是需要做核磁共振掃瞄才能比較清楚的明確診斷。
❻ 膝蓋扭傷,一直在疼,怎麼辦
我以前打籃球也是經常扭傷腳。家人給我買那個啥雲南白葯噴霧劑噴幾次就好了,還有多注意休息少做劇烈運動。你在國外的話我沒遇到過。估計你跟人家說雲南白葯她都不懂是啥玩意。不行呢去醫院看看吧。
❼ 膝關節滑膜炎到底能否根治
骨質增生在醫學上稱為骨性關節炎又稱肥大性關節炎或退化性關節炎,主要是由於機械應力分布失衡或負載過度引起軟骨磨損所致。人的關節軟骨每天都承受著各種活動引起的機械力,人到中年後肌肉功能逐漸減退,容易導致關節損傷,軟骨破壞,引起骨性關節炎。所以骨性關節炎在中老年人中很常見。有人報告在45歲以上中老年人中其發病率約為40—50%,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嚴重影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骨質增生是一種慢性、進展性關節病變,主要累及手的近節和末節指間關節、脊柱和髖、膝、踝關節等,以關節疼痛、變性和活動受限為特點。關節活動尤其是負重時疼痛加劇,休息後減輕或緩解。有時在持物或做開瓶蓋動作時出現手指關節疼痛,可能是由於手的骨性關節引起,行走後髖部疼痛,休息後減輕可能是髖關節骨性關節造成。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主要表現是上下樓梯時出現膝關節疼痛。步行一定距離後引起疼痛而跛行,可能是由於腰椎骨質增生導致腰椎管狹窄。
那麼骨性關節炎應如何治療?目前世界上多應用非甾體類(NSAIDS)葯物進行治療,常見的有雙氯芬酸納、布洛芬、消炎痛等。而全球處方量第一的非甾體葯物是扶他林(雙氯芬酸納制劑),它通過對環氧化酶和脂氧化酶的雙重抑製作用,產生抗炎鎮痛作用,並且對關節軟骨無損傷,由於它較好的療效和良好的安全耐受性而被廣泛應用。
骨質增生是一種全身性的病變,可累及許多部位並產生許多不同的症狀和表現,因此,當出現問題時應及時求助於正規醫院,以便能得到及時的診斷治療。由於骨關節病的病因復雜,晚期治療辦法有限,因此提倡早期預防和治療。
骨質增生、骨關節炎與骨質疏鬆是怎麼回事?
骨質增生是骨骼的一種狀態,表現為骨骼生長、發育及其完成功能的過程中,某些部分失去正常的形態,骨質增生的形式多種多樣,因所在部位不同而有其各自的特點,如膝關節的骨質增生常被稱為「骨刺」,可見關節內游離體和軟骨增生;脊椎骨的骨質增生主要表現為椎體的「唇樣」改變,壓迫神經,產生肢體感覺異常和運動異常。
骨關節炎也稱為骨關節病、退行性關節炎、變性性關節炎、增生性骨關節炎、肥大性骨關節炎,均指一種病。是老年人常見的一種骨關節損害。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腫脹、彈響、絞鎖、關節內游離體、關節囊及韌帶的韌化骨化、關節軟骨的破壞以及關節部位骨質疏鬆和骨質增生等現象。
骨質疏鬆是全身骨質減少的一種現象,主要表現為骨骼中基質的含量明顯減少,而骨骼中礦物質(主要是鈣、磷)的成分基本正常。也就是說,骨質疏鬆時,骨骼中蛋白質等有機類物質及水分的含量減少而鈣、磷等礦物質含量相對保持在正常水平。由於骨基質在鈣、磷等礦物質之間起支持和連接作用,所以如果骨基質減少,則礦物質之間的間隙就增大,表現為骨質疏鬆。隨著骨質疏鬆的進展,骨骼中鈣、磷等礦物質也會不斷丟失及減少,從而造成骨骼中骨基質和礦物質都減少的現象。
骨質增生與哪些因素有關?
骨關節的致病因素不是單一的,膠原蛋白、蛋白多糖、軟骨細胞、軟骨、滑膜等的變化,均可影響其他成份,因此關節軟骨退行性變的發病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
(1)增齡:增齡是骨關節炎發病最強的危險因素。據屍檢資料顯示,從20歲開始約5%的人關節就有退行性改變,40歲時,幾乎90%的負重關節都有或多或少的骨質增生改變。張乃錚教授等人對北京郊區2063名成人進行膝骨關節炎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16~30歲、31~40歲、 41~50歲、51~60歲、大於60歲年齡組有膝痛者中,骨贅陽性率分別為10.6%、14.8%、29 .1%、5 1.8%、78.5%,隨年齡增長而陽性率增高。
(2)性別:從張乃錚教授等人的資料分析在50歲以前女性比男性的發病率高2倍,但50歲以後兩性之間基本相等。
(3)職業:骨質增生與職業有關。長期反復使用某些關節,可引起這些關節患病率的增加。如鑄造工的肘、肩關節,礦工的脊柱和膝關節,裝卸工的膝踝關節,駕駛員的肩關節,修理工和紡織工的腕關節,芭蕾舞演員的跖趾關節,長期從事刺綉、打字、伏案工作者的頸椎關節,較長時間站位工作如紡織女工、營業員、迎賓小姐、儀仗隊員的跟骨。以上這些部位因長期反復做某一個動作,使該關節經常受到磨損而引起骨質增生。1994年《風濕病年鑒》中指出,通過對年齡在50歲以上患有骨關節炎的109名男女病人與218名無骨關節炎的人相比較,發現每日蹲位或跪位超過30分鍾或每日爬樓梯超過10層的人有明顯的膝關節骨質增生高發病率。
(4)種族遺傳因素:英國人發病率最高而西非人最低,白種人比黑種人發病率高;伴有Heber den結節的骨關節炎婦女,她們的母親和姐妹患本病者分別為普通人群的2~3倍。並且骨關節炎病人的HLA-A1、HLA-B8 的檢出率增高。
(5)體質因素:體重增加使本來已遭磨損的退化的關節再加上重荷,當然就更容易破壞,所以骨質增生多發生於負重較大的髖、膝、跟骨、腰椎等部位。另外由於關節疼痛,患者不自覺地限制了活動而使體重增加,相互影響又加重了關節病變。美國《今日關節炎》發表一份研究資料指出:通過跟蹤觀察30~46歲的1178名男性,發現超過標准體重20磅的人發生骨關節炎的可能性比正常體重者多3.5倍的機會。發生部位多是髖、膝關節。
(6)姿勢不良:如長期伏案工作者、睡眠姿勢不良、枕頭不合適者頸椎骨質增生的發病率特別高。這是由於椎旁肌肉韌帶及關節的平衡失調,張力大的一側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勞損,並由於頸椎的部分肌肉呈持續緊張狀態,久之這些肌肉發生靜力性損傷,進而使頸椎發生退行性改變而引起骨質增生。也與頸椎關節長期受力不均,使壓力(應力)集中於關節內的某處造成應力過度而損傷關節。
(7)骨內靜脈瘀滯及骨內高壓:以骨內靜脈瘀滯為特徵的骨血流動力異常及由此所致的骨內高壓,使動靜脈壓差縮小、營養血管的血流減少、營養障礙可引起骨小梁壞死,骨細胞壞死可能是誘發關節炎的原因之一。
患者應該怎樣正確對待骨質增生?
在臨床工作中常可看到一些中老年人在健康普查時發現腰椎、膝關節等部位有骨質增生就憂心忡忡,認為骨質增生是不治之症,可以引起癱瘓。實際上骨質增生患者一般不引起功能殘廢,有少數患者終身無症狀,大多數患者症狀局限於關節,表現為疼痛、變形、活動功能受限等一系列症狀體征;只有極少患者因增生的骨質壓迫神經和椎動脈會引起相應肢體的疼痛、感覺障礙和腦缺血症狀;如果處理及時有效,這些症狀都會得到控制。骨質增生患者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呢?
(1)骨質增生是人體衰老的自然現象:人體隨年齡的增長,一般到35歲以後椎體間的椎間盤就退化變薄,椎體周圍原有的肌肉、韌帶、關節囊的生理平衡遭到破壞。機體為了適應這些變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就在椎體的邊緣生長出了新的骨骼以增加骨關節的穩定性。這種現象就是骨質增生,它可以增加骨關節的接觸面積,減少單位面積受到的壓力,從某種意義來講骨質增生是機體的保護性反應,是人體的一種代償性反應,屬正常的生理退變現象。
醫生的任務是治療因骨質增生引起的局部組織充血、水腫、炎症和粘連以及因此而壓迫神經和血管引起的一系列症狀和體征。目前所有的治療措施如內服、外敷、理療、膏葯等方法,只能改善症狀,消除疼痛、麻木和酸困不適。那種試圖把增生的骨質消除掉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切實際的。那種宣稱能將增生的骨質(骨刺)化掉的說法是荒唐可笑和愚昧無知的。
(2)骨質增生與臨床症狀的關系:有人對200例頸痛及手麻的病人和300例腰痛病人研究發現,在200例頸痛和手麻的病例中,有骨質增生者佔67%(134例);在300例腰痛患者中,有骨質增生者佔60%(181例)。
人們又進一步分析臨床檢查壓痛點的部位和骨質增生部位的關系,發現有三種有趣的現象:
①有骨質增生而無壓痛點,在頸部30%(60例)、腰部12%(36例)。②骨質增生部位與壓痛點二者部位不吻合者,在頸部60%(120例),在腰部38.6%(116例)。③骨質增生與壓痛點二者位置相吻合,在頸部7%(14例),在腰部為4%(12例)。
(3)增生的骨質只有在特殊的情況下才能引起臨床症狀:①骨性關節炎和退行性脊柱炎:骨關節炎是產生骨質增生的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骨質增生是骨關節炎的表現形式之一。當發生骨質增生時,雖增加了骨的負重能力和穩定性,但影響了關節的靈活性和活動性,導致了關節不平滑和摩擦力加大。當關節活動過度或不協調時,關節內滑膜極易受到自體損傷引起滑膜炎,韌帶和關節囊被拉傷,導致一系列的臨床症狀。②增生的骨質位置較特殊和較大時如:膝關節骨質增生可使滑膜受損,周圍關節邊緣骨質增生較大時,可阻礙肌腱的滑動或壓迫鄰近神經;頸椎鉤椎關節增生過大時,可壓迫椎動脈;脊椎骨質增生時,可致脊椎管腔狹窄而引起症狀。
因此,骨質增生時不必過於緊張,只有出現症狀且症狀與增生的骨質相對應時,再考慮對症治療,而不必勞神費力耗財去「根治」。
❽ 髕骨勞損有沒有什麼葯可以擦來加速恢復
了解膝蓋: 膝蓋不屬於身體中最常受傷的部位,但卻可以是最薄弱的。談到膝部問題要有個概念,首先是結構,大腿骨或叫股骨與小腿的脛骨和腓骨,上面還有膝蓋骨也是大家知道的叫髕骨構成了膝關節。在股骨和脛骨之間有兩個大的軟骨盤,分別稱為內側半月板和外側半月板。股骨前下端有槽合適安放髕骨,能非常滿意供髕骨在糟內上下移動,這些關節表面的軟骨能吸收震動,承受壓力,直到它們出現毛病。軟骨,特別是半月板,在運動時,是人體最易受傷的部分。 症狀: 臏尖部開始有酸脹不舒,以後出現持續性鈍疼。其規律為,開始活動時疼痛加重,活動開後疼痛減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上下樓梯、下蹲起立、負重行走、用力踢球等),凡是作股四頭肌收縮動作時,都會出現臏尖部的疼痛。病情較重的患者,在平常步行時也出現臏尖處的疼痛。患者感到膝發軟無力,走路容易疲勞,致使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更不能背負重物行走。在臏尖處有明顯的壓疼。觸摸時,可感到臏腱附著處有腫脹、鈍厚的改變。有些患者可以摸到增生的骨刺尖。作伸膝抗阻試驗、半蹲試驗時,臏尖處出現疼痛。無論慢性或急性腘肌損傷,主要表現是蹲下或起來時,或在上樓、爬坡時,腘窩部出現疼痛,其性質可以是間斷性或持續性的,大部分慢性損傷者表現為鈍疼,急性損傷者則是劇烈或較劇烈的撕樣疼或牽扯樣疼。 檢驗方法: 平躺於床上,(如果只有自己就雙腿伸直坐在床上,雙腿一定要伸直,否則沒有感覺),用手的虎口對准膝蓋上延,拤住,保證膝蓋不能前後移動,然後大腿用力,如果感覺到明顯疼痛就是膝蓋內軟組織損傷了,如果疼痛劇烈,就是軟組織老化了 形成原因: 由於人體骨骼的結構特點,當腿步彎曲時膝蓋內的軟組織密實接觸,潤滑液體不能很好的保護膝蓋,長時間負重登山,造成膝蓋內硬性摩擦,導致軟組織老化。登山、騎自行車、爬樓等等,長時間膝蓋彎曲的動作都會導致軟組織老化。 治療: 1.服用阿司匹林以減輕疼痛和炎症 2.如果X照片反映有半月板撕裂,那需要外科治療,即關節鏡外科處理,那包括插入不銹鋼管子,用吸引器吸出撕裂的軟骨片。這種流行的新手術方法可讓人手術後一周內恢復運動能力。 3.理療之外還可以用中葯外敷、按摩 4.恢復措施:雙腿伸直平坐於床上,腿部保證平直的情況下,用力抬高,反復一百次。注意!不能雙腿同時,要分開進行。此方法的原因及作用:當雙腿伸直時大腿骨和小腿骨之間的距離最大,軟組織之間就能產生一定的空間。腿伸直用力上抬,實質是肌肉用力,就可以把潤滑液壓入膝蓋軟組織之間的空隙,給軟組織補充營養,長時間如此可加強軟組織的耐磨性能。 平時鍛煉,爬山和膝蓋受傷的關系: 很多zn型強人,身體素質一般[我就是這種:]],但是*著堅強的意志,所謂堅強的意志,一直超強度的透支著自己的身體。建議他們鍛煉,有的女孩子怕腿長粗,要不就推說沒有時間,要不就振振有詞的說,體力和爬山不是一回事,我跑步不行,你看我爬山不是一樣快?其結果是明顯的,就是落下一身的關節傷。所以我現在比較注重平時的鍛煉,尤其是大腿正面肌肉耐力和力量的鍛煉,用處在什麼地方?用處不在於讓你爬更遠的山,而是在於讓你就算是在下山的時候也能保持旺盛的體力。很多損傷都是發生在體力不濟的時候,我看過很多人爬山,上山的時候一個個生龍活虎,下山的時候卻一個個拖著腿下(以前我也是這樣子)。當大腿勞累的時候,你走路時便會不自覺的鎖關節,鎖關節的意思就是把腿部伸的筆直,這樣可以減輕大腿肌肉的負擔,暫時放鬆自己的肌肉,但是卻很容易造成膝勞損,膝沖擊傷,腳踝勞損,腳踝扭傷,以及腰肌勞損。 再談談負重拉練的幾項原則: 1、因人而異:要達到訓練的目的,並不是絕對的負重越大、行程越苦就效果越好。理論上,關於平時負重訓練有負重量不超過個人體重1/3的說法,但也要根據個人的狀況予以調整,最好找到合適自身的重量。 2 、循序漸進:避免突然的加大負荷,人體的自適應機制是逐步完成的,切忌頭幾次就達到滿負荷。 3、區別對待:不同的線路安排、天氣狀況,負重量要有所調整。一般在極為酷熱的季節,或特別艱難的路線,要相對減輕重量。 4、科學訓練:要達到有效的訓練效果,可以通過對身體某些生理數據測量,來了解拉練前後的變化,並加以對比分析,從而科學地提高個人能力。 5、裝備技巧:負荷較大時,要選擇背負系統比較好的背囊,以免肩、腰、背等部位不必要的損傷。學會裝包的技巧,比如上山時重心要稍高、下山時重心可偏低。需要以特別姿勢通過的路段,注意重心的平穩移動。等等。 最重要的是預防:[首先記得平時要補鈣] 1.訓練前熱身活動一定要充分,不要直接上大運動量,損傷的發生最常見於疲勞或精力不足的時候。 2.跑步時注意跑步姿勢,不要只用某隻腳的一側著地; 3.注意運用大腿的肌肉群,避免膝蓋受到來自腳下的直接沖擊; 4.出現膝蓋不適症狀時,適當減小運動量和運動頻率,避免進行劇烈的跑、跳和負重運動; 5.平時注意膝部保暖,特別在夏天,不要貪涼; 6.運動後對腿部肌肉熱敷; 7.負重拉練時,特別是下坡時,避免膝蓋受到沖擊; 8.肌肉的發達可在一定情況下緩解膝蓋所承受的壓力,可以讓膝蓋的損傷降低到最小。平時多做腿部肌肉鍛煉,盡量減少對膝蓋的承受力。有意識地加強對股四頭肌(大腿前部)和十字韌帶的鍛煉,增強股四頭肌內側及大腿肌肉力量(比方說負重深蹲),結合採用肌肉伸展拉長,步行,馬步或貼牆練習等方法,為髕骨在股骨端糟內平穩運動鋪好道路。這次去玉珠我就覺得比較輕鬆了。 9.登山前要用雙手手指揉搓膝蓋下邊緣,促進潤滑夜對膝蓋的保護; 10. 伸展拉長的腿筋及髕股關節,有利減少膝損傷的機會 建議把爬山當回事的人,還是多注重注重腳下,在不去爬山的日子裡,多運動鍛煉。拋開作為訓練的負重拉練,許多強人都體會過那種極端疲憊時的某種快樂。而且還容易上癮。 就此,俺只有簡單的一句——簡單的快樂,再增加一點點自我維護,就象一部好的吉普車,別開了幾里地就壞了,保養好,可以一直開到天邊。犀牛們再出去撒野的時候不必要盲目追求負重量和速度,保養好自已的膝蓋,那是繼續玩下去的本錢。有兩樣東東一定不要忘了哈:護膝!登山杖! 山野可給予人的還有太多太多,放開眼界,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人生前面的風景還多著呢! 負重提踵(踮腳尖)主要是練小腿的比目魚魚肌,不是為了練膝蓋,膝蓋是練不了的。在提踵放下的時候大腿肌肉收緊,對大腿肌肉也是有練的,使大腿肌肉伸展拉長。每個登山訓練計劃里都有這項的。 膝蓋是麻煩地區 膝蓋大概是要求最高的關節,原因是它們經常承受的人的整個重量,而且由於活動范圍大,其結構使它們比髖關節和踝關節更在沖擊下更脆弱。問題更大的是膝蓋受傷都是因為軟骨、半月板之類不容易再生的組織受傷或損壞,這些組織不象肌肉可以很快地長出來,要想幫軟骨長包括吃很多Glucosamine(氨基葡萄鹽類的鹽,不是鈣),而且吃很多也只有很有限效果。這些組織在幾年甚至更長時間內可以認為是不可再生的。我的一個朋友年輕時踢球時和後來爬山都不注意,最後基本把膝蓋軟骨快磨沒了。才三十多歲,喜歡的運動都作不了,只能指望換膝手術來徹底解決問題。所以對膝蓋一定要小心,如果你希望長期從事用膝蓋運動的話。可惜很多人意識到這點時已經太晚了。 你說的針對性的肌肉鍛煉的確有幫助,但效果也只是「幫助」,就是練得正確其結果也遠到不了*防止*。其實喜歡背大背包自虐的人可以很容在幾天內突破自己精心保養的膝蓋的承受能力,落下多年都好不了的病根。 膝蓋能出的毛病很多,從各種聽到讀到的案例看差別很大。你的問題我不能具體回答是什麼原因該怎麼辦。我只能泛泛建議找更好的醫生(現在的醫生讓我覺得他們只是坐在那裡讓我買他們想賣的葯);量力而行--背超過體重1/4的包下山就要從保護膝蓋的角度控制節奏了,超過1/3就要好好考慮怎麼減少沖擊,考慮使用登山杖。松軟的土地、碎石坡、雪地都對膝蓋很友好; 其實什麼時候上下山,登山杖對保護膝蓋都有好處,尤其是負重時和膝蓋有問題時; 減少鍛煉時對膝蓋的損耗。正經出去玩時對膝蓋損耗有時是沒辦法,但鍛煉時也損耗就太虧了;進行有助於保護膝蓋的鍛煉,有的是培養肌肉力量和對稱,有的是某些伸展運動。 關注你的膝蓋 有些人走路時,感覺一邊腿的膝關節酸軟無力。平時走路時沒有什麼問題,但是上下坡時,或者是上下樓梯就會感覺到膝蓋裡面「喀、喀」的聲音,坐久後站立起來也會這樣,而且有時還感到疼痛。有毛病的腿在半蹲的時候,疼痛就會更加厲害。這些症狀看似一種老化,但許多年輕人都會有。有些人不常運動的人由於症狀輕微,便不當回事。而另一些人便會以為是缺鈣、骨質疏鬆、骨質增生或關節炎。其實這有可能是髕骨軟化症,通過調查,發現髕骨軟化症患病率達36.2%,尤以30~40歲的女性最為常見,發病率高達50%。而且如果不在早期治療和加以控制,會引起進一步的退行性病變。 髕骨軟化症中醫稱「髕骨勞損」。由於髕骨的後側面大部分為軟骨結構,與股骨兩髁和髁間窩形成髕股關節。當膝伸直而股四頭肌鬆弛時,髕下部與股骨髁間窩輕輕接觸;當膝屈至90°時,髕上部與髁間窩接觸;當膝全屈時,整個髕骨的關節面緊貼髁間窩。膝關節在長期伸屈中,髕股之間反復摩擦、互相撞擊,致使軟骨面被磨損而致本病。時間長了就引起了磨損性損傷,出現活動不便、退變、跛行、殘疾等,如果用手按壓膝關節前方的髕骨,常有特殊的鈍痛和磨擦感。本病多發生於青年人,如田徑、登山運動員,舞蹈演員等。 髕骨軟化症起病緩慢,最初感膝部隱痛、乏力,以後髕骨周圍按壓疼痛,勞累後加重,上下樓梯困難,嚴重者影響步行。從病理上來說,病變開始先引起或淺表軟骨細胞的壞死,從而破壞了軟骨在滑液中攝取營養物質的機能,但X線攝片檢查早期沒有明顯的改變。由於軟骨失去了彈性和髕骨鄰近的骨膜繼發慢性炎症,所以髕骨周圍會出現水腫、血管擴張和增生,造成髕骨軟化,如果病情再繼續發展,髕骨還會發生龜裂、剝脫等一系列退行性變化。在X光片上還能反應出關節處狹窄,髕骨關節面粗糙不平,髕骨邊緣骨質增生,髕股關節間隙變窄等現象。 髕骨本身沒有血液和淋巴液供應,所以損傷後恢復很慢,會給治療帶來困難。初期出現膝痛或伴有膝關節的腫大,應該盡量避免進行負重時的膝關節屈伸活動,以免髕骨關節過度摩擦而加重症狀,應該注意休息,再進行一些適當的鍛煉,以靜力收縮膝蓋或抗重物直腿上抬操練為主,以此來維持大腿前面肌肉的張力。如果出現脂肪墊或髕骨周圍的軟組織反應性的炎性增厚或痙攣,可行理療、中葯熱敷或按摩治療,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關於中醫療法,以下僅供參考,具體應遵從醫囑。 中葯內服法 取丁香60克,木香60克,血竭60克,兒茶60克,熟大黃60克,紅花60克,牡丹皮30克,甘草20克,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天早晚各服10克,黃酒送服,本方具有活血祛瘀,行氣止痛之功效。 可選用中成葯小活絡丹口服,每次服3克,每天早晚各1次。具有溫寒散結,活血通絡之功效。 中葯外治法 取羌活、白芷、當歸、細辛、芫花、白芍、吳茱萸、肉桂各等量,連須赤皮蔥適量。先將前八味葯共研為細末,每次取適量葯末與適量的連須赤皮蔥搗爛混和,用醋炒熱,布包,熱熨患處,每天1次。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之功效。 取當歸60克,乳香60克,血竭15克,兒茶60克,羌活15克,白芷30克,丹皮30克,骨碎補90克,紅花60克,元胡60克,防風60克,上葯共研細末用凡士林調成膏,每天外敷患處1次。具有消腫散瘀,舒筋止痛之功效。 推拿按摩法 1.患者取坐位,自患側大腿至膝關節,拿捏數次,先使肌肉放鬆,然後在痛處用揉按手法,由輕漸重,最後再取輕手法,徐徐按摩3~5分鍾,直至關節內沒有發熱感為止。 2.點按患肢的血海、陽陵泉、陰陵泉、委中、委陽、合陽、承筋、承山等穴位。 3.術者一手握著患膝正中,手指分別握住膝關節內外側間隙處,另一手握住踝部徐徐拉直患肢。 4.將患肢屈曲,盡量使足跟接近臀部,隨即伸直反復3~5次。 經上述手法推拿按摩之後,可緩解肌肉痙攣,加強局部血液循環,具有消腫止痛,解除肌腱粘連和肌肉萎縮之功效。 據臨床觀察,慢性患者如果長期堅持服用補腎葯物會起到滿意的效果。中醫認為,腎主腰膝,膝部的酸軟無力與腎虛關系密切,可選用龜齡集、補腎強身丸、金匱腎氣丸、六味地黃丸等。當然,最好是請教醫生,根據辯證施治的原則,選擇一種葯物長期服用。其實,預防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避免膝關節處發生急性和慢性軟組織損傷,特別是搬抬重東西時更應該小心。從事半蹲位工作或是常彎腰負重站起工作的人員,注意不要持續工作過長,應該工作一段時間後休息,這樣就能有效地達到預防的目的。女性應選擇舒適的平底鞋,穿高跟鞋會給膝關節造成更重的負擔,同時女性的肌力比男性弱,這也是女性多發些病的原因 另外,英國謝菲爾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綠茶中有兩種化合物: EGCG (有譯為「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和 ECG (有譯為「兒茶素沒食子酸酯」),可阻礙破壞軟骨的酵素生成,有助預防骨關節炎。 在訓練時如何預防 1.每次訓練前須熱身,15分鍾走和拉伸都是很好的熱身方法 2.選擇慢跑的,須選擇一雙好的跑步鞋,高強度訓練者2-3個月換一雙,中等強度訓練者半年換一雙鞋。必免在水泥地等硬地上跑步,跑步機應調整出一些坡度。腳部著地時應先由腳跟著地,依次由腳底、腳尖著地,讓整個腳平穩地滾過地面,並避免跳躍。 3.自行車運動很少損傷膝蓋,但競速和山地的會增加損傷。 4.負重登山,要"量力而行--背超過體重1/4的包下山就要從保護膝蓋的角度控制節奏了,超過1/3就要好好考慮怎麼減少沖擊,考慮使用登山杖。"最好是用兩根。 5.肌肉訓練,發達的腿肌對保護膝蓋有幫助,特別是股四頭肌。在訓練時也應量力面行,彎屈度不要超過90度,並應由健身教練指導。 6.減肥,減輕自重是肥胖者保護膝蓋的首選任務,過重的體重時時刻刻的傷害著膝蓋。 在徒步爬山的過程中如何避免膝蓋脊椎受傷 爬山到現在很久了,發現周圍的人都出現了膝蓋疼痛的問題,包括有一段時間自己有點微微的感覺。 我個人解決之道是 第一個能盡量背輕的就背輕的重量 第二個利用雙杖的完全緩沖 登山杖的支撐作用 一支不帶避振用來作為背包的硬支撐(好比背山工用的支撐杖,他們在背背簍、擔子或重物時,從來沒有彎腰支撐,而是利用手上的支撐杖,往高走停下休息時,下退一步擔子就撐在杖上了,背簍相反,撐低不撐高,背包就同樣原理,太重的背包背上放下是個浪費體力和傷害腰椎的危險積累) 支撐和緩沖 一支避振用來下山時主要的緩沖支撐,下山的沖擊積累很大,腳踝,膝蓋,腰椎,所以我習慣將杖放長,下山時先用杖支撐前面的路,好比四條腿走路,兩個手延長變成兩條腿,關鍵是力量用到位,這樣震動的力可以分擔在手腕和手臂上,減輕了下肢的沖擊,所以帶避振的登山杖又可以減輕手腕和手臂的疲勞。 走路的技巧 可以發現各個地區的山民走路的時候就好比草上飛,其實可以發現,他們走路時腳底平貼地面滑行,腳抬的不高,膝蓋彎曲不大,依*的是大腿和身體的前傾,這樣的在重心快速移動的時候,平穩和輕快的行進得以保證,而且震動非常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