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根據「血與火的征服與掠奪」中,英國為什麼能在16~18世紀的爭霸過程中先後打敗西班牙、荷蘭和法國
西班牙:
西班牙王族對於掠奪而來的的財富是拿去揮霍,而不是拿去投資再生產,這樣國力不及英國。加之天主教的束縛,以及在荷蘭(尼德蘭)陷入戰爭泥潭難以自拔,並且因此與英國開戰,由於時運不濟導致海軍全軍覆沒,使得軍事實力落後於英國。故被擊敗。
荷蘭(尼德蘭):
荷蘭爆發了世界上第一場資產階級革命——尼德蘭革命。1588年尼德蘭建立共和國(聯省共和國),政體領先於世界,並且將掠奪來的財富用於貿易,賺得大量財富,得到海上車馬夫稱號。
但是荷蘭的資產階級政體存在巨大問題。執政(世襲)與大議長分權,事實上是在爭奪權力,由於各為一人,仍然會造成獨裁。執政家族奧蘭治前幾代都是軍事家,但是因為近親結婚導致從威廉四世開始執政的心智都存在缺陷
威廉三世在光榮革命之後成為英國國王,將荷蘭的經濟優勢為英國服務,荷蘭由盛而衰。
但最主要原因的叫做「荷蘭病」。這已經成為了經濟學術語,即過分依賴某一項對外貿易或多項,導致其他產業衰敗使得國家衰敗。故被擊敗。
法國:
政體落後100英國年,在荷蘭建立共和國的第二年,居然還在建立封建統治。1589年的波旁王朝,好奢華,欠外債,窮兵黷武。好在拿破崙出現,令法國重現活力,與英國爭雄,爆發了戰爭。但是在特拉法爾加海戰中,英國艦隊重創法國海軍,導致大陸封鎖政策得以實施,從經濟上封死了法國。拿破崙遠征莫斯科又是一大錯誤決定,導致陸軍衰弱。最終法國在英國面前不堪一擊。
⑵ 英法戰爭中法國戰敗的原因
七年戰爭(Seven Years'War)1756~1763年間,由歐洲主要國家組成的兩大交戰集團(英國與法國,以及普魯士的侵略政策與奧地利和俄國的國際政治利益發生沖突)在歐洲、北美洲、印度等廣大地域和海域進行的爭奪殖民地和領土的戰爭。
戰前形勢
七年戰爭前夕,歐洲各大國之間的關系正醞釀著新的大變動,各種矛盾錯綜復雜。其中對全局起決定作用的首先是英法矛盾。英國從16世紀末葉到17世紀70年代先後打敗西班牙和荷蘭,它同剩下的唯一強大對手法國的矛盾迅速上升,兩強決戰勢所難免。其次是普奧矛盾。自從神聖羅馬帝國分裂為一系列獨立的諸侯國,普魯士和奧地利最為強大,它們都想成為德意志諸侯國中的霸主,同時由於奧地利哈布斯堡皇室領地西里西亞在兩次「西里西亞戰爭」中被普魯士佔領,兩國的斗爭日益尖銳化。再次是俄普矛盾。沙皇俄國在18世紀初葉打敗瑞典而成為歐洲強國之後,繼續推行西進和南下擴張政策,並把目標首先指向東普魯士。普魯士的日益強大和對外擴張,構成了俄國西進的阻力,兩國關系急劇惡化。
在上述背景下,各國都積極爭取盟國,孤立對手,縱橫捭闔,朝秦暮楚,展開尖銳而復雜的外交斗爭。
其中,英國的目的是奪取法國的殖民地,壟斷整個制海權;普魯土企圖吞並薩克森,變波蘭為自己的附屬國,奧地利企圖削弱爭奪中歐霸權的對手普魯士,收復1740年被侵佔的西里西亞,法國則力圖吞並英國國王在歐洲的世襲領地漢諾威,保護法國在美洲和東印度的殖民地,遏制普魯土的勢力,瑞典試圖奪取普魯土的波美拉尼亞,俄國力圖阻止普魯士東侵,並擴大自己在西方的領地。各種矛盾和利害關系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導致了兩個對立同盟的建立:—方是漢諾威、黑森—卡塞爾、不倫瑞克和其它一些德意志諸侯國參加的英普同盟,另一方是由瑞典,薩克森和加入「神聖羅馬帝國」的大多數德意志諸侯國組成的法奧俄同盟。
戰爭簡單經過
1756年奧地利為奪回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被普魯士奪占的西里西亞,准備發動對普戰爭,便與法國結盟。俄國、薩克森、瑞典和西班牙先後參加,結成交戰國的一方。英國為與法國爭奪殖民地,需要普魯士在歐洲牽製法國,遂率英王領地漢諾威選帝侯國,同普魯士結盟,結成交戰國的另一方。在歐洲,普魯士在英國的援助下,派遣7萬大軍,於1756年8月進攻薩克森,旋敗奧軍,迫使薩克森投降。次年5月,俄軍攻入東普魯士,普軍敗績。1757年11月普軍在羅斯巴赫打敗法奧聯軍,繼之在洛伊滕再敗奧軍,奧軍損失2.2萬人。1759年,俄奧聯軍在庫納斯多夫重創普軍,普軍損失慘重,投入的4.8萬人,最後只剩下3000人。同年英軍突襲法國基伯龍灣,消滅大批法軍。1760年10月俄奧聯軍佔領柏林。1762年初俄國彼得三世(1762.1~1762.7在位)即位,同年5月與普媾和,退出反普聯盟,戰局改觀。最後,普軍擊退法奧聯軍,取得勝利。1763年2月15日普魯士、奧地利和薩克森簽訂《胡貝圖斯堡條約》,歐洲戰事結束。
與此同時,英法在美洲、印度等地繼續爭奪殖民地。在美洲,1759年英軍佔領魁北克。1760年法軍佔領蒙特利爾,完全征服加拿大。在印度,1757年在普拉西戰役中,英軍打敗親法的孟加拉的那瓦布。至1761年,英國完全取代法國,處於絕對優勢。法國只保留幾個貿易據點。在西非,英軍佔領塞內加爾的戈雷島。在西印度群島,英軍擊潰法西聯軍,佔領馬提尼克、格瑞那達和聖露西亞諸島。法國被迫媾和,1763年2月10日英法簽訂《巴黎條約》,歐洲以外戰事結束。
戰爭詳細經過
戰爭以普魯士進犯薩克森為開端。1756年8月28日,普魯土國王腓特烈二世的軍隊(9.5萬人)突然侵入薩克森,包圍了薩克森軍隊(1.8萬人),迫使該部於10月15日投降。在1757年的戰局中,腓特烈二世利用法奧俄同盟步調不一致(法國於春天開始戰斗行動,而俄國於夏天才開始行動),以及軍隊(30餘萬人)展開緩慢的弱點,首先對奧開戰。普軍(19.2萬人)從四面對布拉格展開向心進攻。5月6日,普軍擊敗布勞恩元帥指揮的6萬奧軍,並將其圍困在布拉格。但是,前來增援的奧軍道恩元帥所部(5萬餘人)於6月18日在科林附近擊潰了普軍,迫使普軍放棄捷克。4月,德·埃斯特列元帥所率的法軍(7萬人)佔領了黑森—卡塞爾,在克洛斯捷爾—采文附近擊敗漢諾威軍隊(3萬人),並攻佔了漢諾威。蘇比茲親王指揮的法軍(5.7萬人)於8月兵臨埃森納赫,威逼普魯士。腓特烈二世調動主力迎擊法軍,11月5日在羅斯巴赫戰役(1757)中大破法軍。隨後,他又將兵力(4萬人)迅速轉移到西里西亞。當時,奧軍道恩部在西里西亞包圍了施韋德尼茨,並佔領了布雷斯勞(韋羅茨瓦夫)。12月5日在洛依滕交戰中,奧軍也被腓特烈二世擊敗。與進攻東普魯土的俄軍(7萬人)作戰的是萊瓦爾德元帥指揮的普軍(3萬人)。7月5日,阿普拉克辛元帥指揮下的部分俄軍(2.4萬人)在波羅的海艦隊支援下攻佔了梅梅爾(克萊佩達),蒂爾西特(蘇維埃茨克)、貢賓嫩(古謝夫)和因斯特堡(切爾尼亞霍夫斯克)。8月30日,俄軍在大耶格爾斯多夫附近的交戰中擊潰萊瓦爾德部,打通了進入東普魯士的道路(參見大耶格爾斯多夫戰役)。但是,阿普拉克辛認為,腓特烈二世的追隨者彼得三世不久將成為俄國皇帝(女皇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患病),遂命令部隊撤回梅梅爾。為此,他被女皇送交法庭審判,其職務由費爾莫爾將軍接替。瑞軍(2.3萬人)於9月向波美拉尼亞的斯德丁(什切青)進攻,但在俄軍撤回梅梅爾後,也撤到施特拉爾松。這樣,普軍在1757年戰局中獲勝。
在1758年的戰局中,反普同盟出動軍隊達31.6萬人,而腓特烈二世的軍隊只有14.5萬人。反普同盟雖擁有兩倍以上的優勢兵力,但因步調不一致、相互不配合, 而未能發揮其作用。1757年12月在東普魯土展開進攻的俄軍於1758年1月佔領了東普魯士,並把它劃為俄國屬地。1758年夏,俄軍(5.8萬人)包圍了屈斯特林(科斯琴)。奧地利由於擔心俄國取勝,在西里西亞和薩克森採取消極防禦,而法國在黑森—卡塞爾和漢諾威也是這樣。腓特烈二世集中兵力,企圖一一擊破奧俄這兩個主要敵人,遂從西里西亞侵入捷克,包圍了奧爾米茨(奧洛穆茨)。但當他獲悉屈斯特林被圍後,又把主力調往屈斯特林作戰。8月25日的措恩多夫血戰,雙方未分勝負。普軍退向屈斯特林。俄軍退向蘭茨貝格,從那裡轉到波美拉尼亞,然後隨著冬季酌來臨又撤退到維斯瓦河以東。
1759年初,反普同盟軍隊已達35.2萬人,英普同盟軍隊約有22.2萬人。俄國在1759年戰局中的計劃,是將軍隊集結於波茲南地區,以便隨後開往奧得河與奧軍會師。4月,4萬俄軍(自6月30日起,由有才略的薩爾特科夫將軍指揮)向奧得河推進。韋德爾將軍指揮的普軍(3萬人)企圖阻截俄軍,但7月23日在帕爾齊希戰役(1759)中被俄軍擊潰。薩爾特科夫在克羅森地區與勞東的奧地利軍(1.8萬人)會合,並在佔領法蘭克福(奧得河畔)後,建議道恩一起進攻柏林。道思拒絕了這一建議,而力圖把軍事行動轉向西里西亞。腓特烈二世決定抵擋薩爾特科夫對柏林的進攻。8月12日,在庫訥斯多夫的交戰中,普軍(4.8萬人)遭到失敗(參見庫訥斯多夫戰役)。但是,由於奧軍統帥部的過失,攻克普魯土首都柏林從而結束戰爭這個業已展現的可能性未能成為現實。俄軍撤到維斯瓦河以東。在西線,法國聯軍進行了保衛黑森—卡塞爾的戰斗和漢諾威的戰斗,在漢諾威,8月1日明登要塞被圍時遭到失敗。因此,盡管俄軍取得了輝煌勝利,1759年的戰局並未取得重大戰果,這是奧地利奉行的政策造成的,奧地利害怕普魯士被徹底打垮而使俄國勢力得到加強。在1759年的戰局中,反普同盟內部的矛盾更加激化。法國反對東普魯土歸屬俄國,而准備與英國簽訂和約,但和談以失敗告終。
1760年,腓特烈二世費盡力氣才使兵力增加到10—12萬人。反普同盟的軍隊為22萬人。同盟國計劃採取協同行動:俄奧軍在西里西亞,帝國軍在薩克森,法軍則對付漢諾威。腓特烈二世為掩護自己的補給線和軍需庫而轉入了防禦。俄軍和奧軍在敵交通線上作戰,企圖迫使普軍放棄其佔領的要塞和城市。由於道思逃避了協同行動,薩爾特科夫把俄軍主力調往波美拉尼亞,而派遣部分兵力襲擊柏林。結果,切爾內紹夫將軍率領的俄軍(2.3萬人)於10月9日佔領柏林。但是,由於腓特烈二世率領7萬普軍在向柏林接近,切爾內紹夫軍在摧毀敵軍需庫和其它軍事設施後,便撤出柏林,與在法蘭克福地區作戰的俄軍主力會合。1760年的戰局以雙方局勢都未發生根本變化而結束。
1761年戰局中,12月16日發生了一個重大事件。這就是魯緬采夫將軍指揮的俄軍在波羅的海艦隊的配合下,攻佔了普魯士的堅固要塞科爾貝格(見科沃布熱格)。布圖爾林元帥(接替染病的薩爾特科夫)統率的俄軍在波美拉尼亞站穩腳跟後,與瑞軍建立了聯系,以便共同從北面對柏林實施突擊。在1761年的戰局中,普魯土喪失了南西里西亞,被切斷同波蘭(普魯土的糧食供給地)和波羅的海的聯系。普魯士已陷入困境。但是,形勢發生了變化。1762年1月5日女皇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病死,腓特烈二世的追隨者彼得三世即位,使俄國退出戰爭,並且把俄軍佔領的全部土地歸還給普魯士。此後,在5月5日同普魯士簽訂了同盟條約,從而拯救了普魯士,使其免於徹底覆滅。繼俄國之後,瑞典也於1762年5月22日退出戰爭。
在1762年的戰局中,普軍在俄國切爾內紹夫軍(臨時編入普軍)的援助下,把奧軍逐出西里西亞和薩克森,並在弗賴堡附近的交戰(1762.10)中戰勝了帝國軍隊。但是,戰爭已把交戰各方拖得精墟力竭,因此,普法於11月3日簽訂初步和約,普奧於11月24日訂立停戰協定。
七年戰爭里發生的戰役
1756年5月20日—梅諾卡戰役
1756年10月1日—羅布西茨戰役
1757年4月21日—萊亨堡戰役
1757年5月6日—布拉格戰役
1757年6月18日—科林戰役
1757年6月23日—普拉西戰役
1757年7月26日—Battle of Hastenbeck
1757年8月3日-8月6日—Battle of Fort William Henry
1757年8月30日—大耶格爾斯多夫戰役
1757年9月7日—Battle of Moys
1757年11月5日—羅斯巴赫會戰
1757年11月22日—布雷斯勞戰役
1757年12月5日—洛伊滕會戰
1758年4月29日—古德洛爾戰役
1758年6月30日—Battle of Domstadtl
1758年7月7日-7月8日—卡里永戰役
1758年8月3日—尼加巴丹戰役
1758年8月25日—曹恩道夫戰役
1758年10月14日—霍克齊戰役
1759年4月13日—卑爾根戰役
1759年7月23日—Battle of Kay
1759年8月1日—明登戰役
1759年8月12日—庫勒斯道夫戰役
1759年8月19日—拉哥斯戰役
1759年9月10日—本地治里戰役
1759年9月13日—魁北克戰役 亦稱為亞伯拉罕平原戰役
1759年9月25日—霍耶斯韋達戰役
1759年11月20日—基伯龍灣戰役
1759年11月21日—Battle of Maxen
1759年12月4日—邁森戰役
1760年6月23日—蘭茨胡特戰役
1760年8月1日—瓦爾堡戰役
1760年8月15日—李格尼茨戰役
1760年11月3日—托爾高戰役
1761年7月15日-7月16日—Battle of Villinghausen
1762年7月21日—博克施道夫戰役
1762年7月23日—Second Battle of Lutterberg
1762年9月24日—馬尼拉戰役
1762年10月29日—弗賴堡戰役
七年戰爭的影響
七年戰爭的戰場遍及歐洲大陸、地中海、北美、古巴、印度和菲律賓等地。這次戰爭對於18世紀後半期國際戰略格局的形成和軍事學術的發展均產生了深遠影響。由於參戰國家眾多,英國首相丘吉爾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七年戰爭中,英國是在七年戰爭中最大的贏家,法國在《巴黎和約》中被迫將整個加拿大割讓給英國,並從整個印度撤出,只保留5個市鎮,英國成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邁向日不落帝國的傳奇。但英國將這次的大帝國戰爭(法國-印第安戰爭)的戰費轉嫁在北美殖民州身上,引起了當地居民的不滿。七年戰爭完後13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對德國而言,七年戰爭使得普魯士崛起,正式成為英、法、奧、俄外的歐洲列強之一,但也使王國本土成為一片廢墟。不過戰後的腓特烈全力投入重建和平和經濟的工作,普魯士的地位變得穩定,而腓特烈亦因這場戰事被冠而「軍事天才」及「大帝」的榮譽。對法國來說,《巴黎和約》成為了其君主制時期的最屈辱的事件之一。 法國放棄了印度、加拿大、密西西比河西岸, 雖然仍然擁有密西西比河西面的紐奧良和瓜德羅普島,但是這次失敗標志著法國失去了新大陸。法國的對外交策略黯然失敗,聲望也顯著下落。這次戰爭亦使路易十五失去了人民的支持。 並且在他死後成為了法國的最不得人心的國王之一。奧地利繼上次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後再次不敵普魯士,痛失了西里西亞這個富庶地。瑪麗婭·特蕾西婭爾後一直對葉卡捷琳娜大帝和腓特烈二世有敵對情緒,並在晚年致力於反對瓜分波蘭的戰爭和維護國際和平。俄國在七年戰爭中鞏固了其在東歐的勢力,並更趨於向西擴張,踴躍於瓜分波蘭。俄國在戰爭後期的舉動亦贏得了普魯士的友誼。俄國名將魯緬采夫亦在此戰中成名。
此外,七年戰爭在軍事學術上的主要影響是,暴露了以切斷交通線為主目標的「機動戰略」和呆板的線式戰術的許多弊端,發展了野戰殲敵的新的作戰方法。
⑶ 殖民擴張期,英國是怎麼做到打敗法國和西班牙,贏得北美殖民競爭的
殖民擴張期英國通過掠奪大面積土地的方式,贏得北美殖民競爭的
⑷ 在爭奪殖民霸權的斗爭中,英國依次打敗了哪幾個國家(法國、荷蘭,西班牙,先打敗的誰)
英國依次打敗了1西班牙,2荷蘭,3法國英國和西班牙爭霸在16世紀,以西班牙無敵艦隊的覆滅為西班牙失敗之標(伊麗莎白一世)
與荷蘭爭霸開始於克倫威爾時代,其時,英國已爆發資產階級革命。17世紀50~70年代為英荷戰爭,一共三次,最終簽訂了三個條約,荷蘭失敗。
和法國的斗爭打了很久,從七年戰爭(18世紀)開始,陸陸續續打了好多年,最終法國失利。
⑸ 「大國博弈」英國是如何擊敗法國成為歐洲霸主的呢
前言:法國在歐洲陸地上擊敗了強大的哈布斯堡帝國,成為了歐洲大陸上的新霸主;而英國則在海洋上擊敗了早期的海洋霸主西班牙,從而占據了海上的霸權地位。在各自擊敗對手之後,英法兩國將被歷史帶到同一個時空里進行最後的霸權角逐。
從十七世紀中期開始,英法兩國已經成為了重要的對手。
當然了,我們都知道,在這場歐洲霸主地位爭奪戰中,最後以英國徹底擊敗法國,成為最終霸主宣告結束。但問題是,英國是如何擊敗法國的呢?下面,作者就從"內政視角"來簡述一下這場「英法爭霸戰」。
在「七年戰爭」中,英國徹底擊敗了法國成為真正的霸主
英法兩國在長期的爭霸拉鋸戰中,法國漸漸地就退出了爭霸戰的舞台。經過近百年的爭斗,英國在1756-1763年的七年戰爭中徹底擊敗了法國,不僅讓法國丟掉了絕大部分在海外多年辛苦經營佔領的殖民地,從而也將英國推到了真正歐洲霸主的寶座之上。
⑹ 近代英國為什麼能打贏西班牙、荷蘭、法國這三個國家
打敗西班牙和法國是因為工業資本主義制度戰勝了封建農業制度,擊敗荷蘭則是因為工業資本主義優於商業資本主義。
⑺ 英法百年戰爭初期,法國為什麼會頻繁大敗於英國
法國為什麼會頻繁大敗於英國?個人認為一件事情頻繁的發生,我覺得應該是內部的原因。百年戰爭產生的原因錯綜復雜,包含國家間政治、經濟、社會、國際關系等各種因素。盡管通常認為百年戰爭始於1337年,但在此之前法國和英國早已累積多年恩怨。英國金雀花王朝早在12世紀便在法國擁有大量土地和財產。由於金雀花家族在法國擁有土地,他們據此自認為屬法王諸侯,但法王則並不信任他們的這些英國表兄弟。說白了主要原因的那時的法國經濟不如英國。
英國,全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829年英格蘭統一,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渡海征服英格蘭,建立諾曼底王朝。1649年5月19日宣布為共和國。
法國從中世紀末期開始成為歐洲大國之一,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到巔峰,建立了當時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在漫長的歷史中,該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文學家和思想家,此外還具有全球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⑻ 在殖民擴張中英國為什麼能戰勝荷蘭和法國我們應當怎樣客觀評價西歐國家的殖民擴張
1對於荷蘭,荷蘭是個小國家,貿易發達,但沒有強大的工業基礎作為後盾,佔領的又僅僅是一些據點,沒有腹地作為支撐,英國在7世紀中葉打敗荷蘭
2相對於法國,海軍不及英國強大,政府禁止移民新大陸,對外開發不積極,七年戰爭被英國打敗
英國是個島國,面向大西洋,地理位置優越
較早進行資產階級革命,掃除資本主義發展障礙
較早進行工業革命,經濟基礎強大
政府鼓勵支持
清教徒的大量移民
是資本主義時代到來無法避免的,是資本原始積累的一部分,給世界人們帶來災難和痛苦,(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物種的滅絕,但促進了全球經濟文化交流,和物種交流(玉米,番薯土豆傳入東方)和有利於世界作為一個整體的聯結
最大的受益者是殖民國本身
這種殖民和古代希臘,腓尼基的殖民存在本質上的區別(後者母邦和子邦在經濟政治上是平等的)
⑼ 為什麼有的國家可以在大國博弈中脫穎而出,成為世界強國
這應該是個課題,而不是簡單的一個問題。
我個人觀點(非專業研究人員,局限性很大,僅供參考):
所謂世界強國應該是綜合國力名列前茅,也就是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都很強。
之所以有些國家能夠脫穎而出,主要從他的經濟、軍事、文化方面進行分析,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東西—國家戰略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具體的我說幾點吧(還是那句話,個人水平有限,僅供參閱)。
第一,國家穩定,經濟民生穩定中高速發展。
第二,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或者文化共識凝聚國內思想。
第三,有明確的國家戰略。
第四,軍事上要有能夠產生威懾效應的攻擊或者反擊能力。
第五,大國博弈中不犯下重大錯誤。
第六,面對當今世界,要有金融戰爭的能力。
第七,機遇。
---------------------------------------------------------------------------------
下面的可以不看了。
以當下的大國博弈來說,主要的參與方有美國、俄羅斯、(英、法、德)、中國,這些是一線國家,日本、澳大利亞、印度、巴西、韓國等這些是二線參與國家,有民族報復的國家還有伊朗、土耳其、沙特、以色列等國家,世界上還有很多國家,但是很多情況下都是大國博弈的棋子,處於風尖浪口的國家,只能左右尋找平衡,大國夾縫中求生存。
就目前情況,俄羅斯與歐美的博弈最為激烈,其次是美國拉攏日本等國和中國的較量,當然博弈中互相包含,中國也多多少少參與到了俄羅斯與歐美的博弈,同樣其他國家多少也參與到了中美博弈。俄羅斯情況不大樂觀,最近美國拉著歐盟在烏克蘭上搞俄羅斯,又拉著沙特在油價上搞俄羅斯,然後敘利亞(這里有俄羅斯的核心利益)也被isis和反對派搞的不死不活的,普京的反擊手段有限,也就是博弈中手牌太少,導致現在形勢對俄羅斯非常不利。還好,巴黎的恐怖襲擊事件給了普京一點契機,不過,整體劣勢太大,短期內只能招架。個人認為,按照現在的發展形勢,俄羅斯會在一線國家中掉隊,淪為二線國家,除非有其他影響世界格局的事情發生俄羅斯才有可能保住一線國家的位置,比如:中日沖突,南海問題激化,中東問題全面爆發等。俄羅斯的根本問題是國家經濟依賴資源出口,經濟命脈受制於人,也是基於此,個人認為,油價2年內也就是拖垮俄羅斯之前,不會大漲,當然如果沙特或者美國先跨了,那情況又不一樣了,可能性太小。俄羅斯現在的應對是:背靠中國,以主動出擊來換更多的話語權。
中國的形勢目前正在脫穎而出階段,經濟總量世界第二,綜合國力也名列前茅,但是還沒有完全脫出去,能算上強國。我國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東海南海問題,台灣問題,周邊的半島問題,日本二戰清算問題,等等。中國的戰略是形成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先共存,再追趕,最後超越的路線,應該說是一個比較穩的大國崛起戰略。我還是相信國運的,國運來了,就好好好把握。(新中國成立時,有美蘇爭霸,中國在蘇聯社會主義陣營下成長;蘇聯解體時,各國都去收割蘇聯遺產,沒人管中國,中國繼續發展;消化蘇聯用了將近10年,發現中國發展太快了,西方擔憂了,突然出來個911,美國被恐怖襲擊了,於是在美國的反恐戰爭中,中國又發展了十年;08年奧運會的完美變現,讓西方坐不住了,這時候又出現了伊朗核問題以及所謂的阿拉伯之春,然後烏克蘭也出亂子了……中國好好把握吧)
我是不是啰嗦了一大推,也沒有說到正點上?
⑽ 17世紀英國打敗西班牙 荷蘭 法國的各自原因是什麼
開始還沒法國什麼事
先是西班牙崛起,後來英國人總是對西班牙的船隻進行海盜式的劫掠,再加之荷蘭的強大和殖民地的爭搶,於是西班牙就這么衰落了...
接著是荷蘭,荷蘭在十七世紀上半葉是很牛的,歐洲經濟中心不是蓋的,造船業十分發達況且商人還多的不得了,包括後來英國的東印度公司都是山寨荷蘭的!但是十七世紀英國皇室不斷鼓勵海盜行為,再加上本身的崛起,於是英國發動了一系列對荷蘭的戰爭,同時開始搶占殖民地,荷蘭畢竟也就屁股大點地方,在牛能牛到哪去,還不是最後軟了...
至於法國,不用說,十七世紀以前扯不上啥事,十七世紀和英國打了幾仗就不行了...
要說各自有什麼原因,其實就一個,就是想取代他們成為海上霸主唄!你說說還能有什麼原因?!成為霸主的話,好處自然是大大的有,什麼大英帝國什麼日不落什麼的,不都是想藉此鼎盛的地位向其他沒落貴族們顯擺顯擺嘛!國家強盛,有錢,才是第一位嘛!至於樓上說的什麼工業革命,開玩笑,那是十八世紀中後期才開始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