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說物理學家羅伯特·虎克發現的不是真正的細胞
迄今,國內學術界大都認為,英國學者羅伯特·虎克(Robert Hooke 1635~1702)在1665年發現了細胞,這似乎已成了定論。1985年出版的中學《生物》教科書中就明確寫道:「細胞是英國物理學家羅伯特·虎克於1665年發現的。」1996年出版的《生物》中學教科書第一冊雖沒有寫得像1985年版的那樣明確,但仍認為:他(指Hooke)給這些「小房間」取名叫做細胞。國內高等學校教材也大都肯定是Hooke首先發現細胞。作者在《分子細胞生物學》一書中把Hooke在1665年發表的軟木顯微結構圖中的小孔看作是細胞學史上的第一個細胞模式圖。在《中國大網路全書·生物學》分冊的細胞學部分中也肯定了:「1665年英國物理學家R.胡克發現細胞。」國外有的書刊也把Hooke看作是細胞的發現者。那麼如果我們把這一問題認真加以核實的話,就會發現把Hooke看成是細胞的首先發現者是不恰當的。1 Hooke使用的cell一詞無「細胞」涵義R.Hooke是一位出色的物理學家,是英國皇家學會的早期會員之一。他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了多種物體。1665年他發表了《顯微圖譜》(Micrographia)專著,記載了對礦物、植物、動物標本的顯微結構的觀察結果。當時他是從物理學的角度進行觀察的。其中最出色的觀察要算是對軟木薄片里密集排列著小孔的發現,他詳細地描述了觀察的結果,並把這些小孔稱為pores或cells。他推想這些小孔是為植物生長供應液體的通道。在Hooke生活的年代,英文cell一詞的詞意是「囚室」或「小室」,他在觀察到軟木的顯微圖象時把其中的小孔形象化地稱為「小室」(cell)或「小孔」(pores)。Hooke對自己觀察到的現象很興奮,他在描述時說:我一看到這種形象就認為這是我的發現。因為它確是我第一次看到的微小孔洞,也可能是歷史上的第一次發現。這顯然使我理解了軟木為什麼這么輕的原因。從Hooke的表述可以看出,他觀察到的是軟木的物理結構,而不是植物組織的細胞結構。因此Hooke在顯微鏡下看到的只是植物死的細胞壁及其圍成的腔隙,並沒看到原生質體,更談不到完整的活細胞了。由此可見,Hooke既沒有看到真正的細胞,也無從用cell一詞來指細胞。1675~1679年M.Malpighi也觀察到植物的管結構是由小囊(utricles)組成,他所稱的小囊相當於Hooke所說的小室,但其描述也未超過Hooke的水平。
2 首先觀察到細胞的是Leeuwenhoek與Hooke生活在同一時代的荷蘭人列文虎克(Antoni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在對生物的顯微觀察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Leeuwenhoek的出身、家境和學歷遠不及Hooke,他在布店中當過學徒,1671年才開始了科學技術生涯,是年他已近40歲。可是他刻苦鑽研,自強不息,掌握了一手磨製優質透鏡的絕技。最初他磨製透鏡的目的是檢驗布匹的質量,後來他進一步把磨製的透鏡裝配成了顯微鏡,對許多物體進行了觀察。同時他又認真閱讀了當時的一些重要生物學著作,為他進行生物標本的研究奠定了基礎。他利用顯微鏡在液體標本中發現了許多微生物,他認為他所觀察到的那些能動的物體是小動物。1673年(Hooke發表《Micrographia》專著後的8年),他把所觀察到的結果寫信報告給了英國皇家學會,他的報告在學會中引起了轟動,因為這是第一次觀察到了過去誰也沒有看到過的微小生物。此後,他又陸續把觀察到的結果不斷向皇家學會報告,先後共寫了30幾封信。這些信實際上就是Leeuwenhoek的學術論文,報告了他的許多重大發現,如細菌、原生動物、輪蟲和性細胞等。他還測量了一些細胞的大小,如紅細胞為7.2μm;細菌為2~3μm。他認為能動的精子不是動物,而是精液中的正常成分。40餘年中,他觀察了節肢動物、軟體動物、魚類、兩棲類、鳥類和哺乳動物(包括人)的精子。他在研究動物和植物生殖活動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貢獻。由此可見,Leeuwenhoek是一位名符其實的卓越的生物學家。他雖然沒有使用cell一詞,然而他確實首先觀察到了完整的活細胞。由於Leeuwenhoek所報告的都是一些重大發現,英國皇家學會把他的信件全部由荷蘭文譯成了英文,並匯編成了論文集,冠名為《Phiosophical Transaction》(《哲學匯報(1673~1724)》。他所觀察到的細菌、紅細胞、精子都是游離的活細胞,因此之故把細胞的發現歸功於Leeuwenhoek,他是當之無愧的。鑒於Leeuwenhoek在生物學研究中做出的卓越貢獻,1680年他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699年獲得了巴黎科學院通訊院士的榮譽稱號。3 19世紀初的學者才賦予了cell以「細胞」的詞義Hooke借用cell一詞來描述他首先觀察到的軟木中的小室,圍成這些小室的四壁則僅是植物細胞壁的殘留物。那麼,為什麼許多學者會把Hooke稱為細胞的發現者呢?我想不外乎是,在100多年後當學者們認識到原生質體時,又繼續沿用了Hooke借用的Cell一詞來稱呼原生質體。庄孝僡在「從胡克到細胞生物學」一文中寫道:「盡管胡克所看到的不是細胞本身而只是細胞的外殼——小室的四壁實際上是植物細胞的細胞壁,因為他首先敘述了這樣的構造,Cell一詞還是被沿用下來了,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為繼胡克之後首先是植物學家對植物細胞進行觀察,而植物細胞都是有細胞壁的,和胡克的敘述一致。」然而,盡管如此,後人所沿用的Cell一詞與Hooke借用的Cell一詞是字同義不同,前者賦予了Cell一詞真正的細胞涵義,而後者只是用Cell一詞指木栓中的具壁小室。因此,Cell一詞自Hooke在《Micrographia》一書中借用時及以後的100多年中不應譯為細胞。究竟是誰首先沿用Cell一詞來稱呼原生質體,無從查考。據記載,19世紀初學者們才注意到了植物組織的小室中的原生質體結構。植物解剖學家C.B.Mirbel(1809)一反傳統觀念,認為植物各種組織中的細胞具有獨立性。由此可見,隨著科學的發展,到19世紀初學者才給Cell一詞添加上了細胞的涵義,並沿用下來,結果使後人誤認為,細胞是Hooke發現的;Hooke首先創用了「細胞」(Cell)一詞。早在60年代初,復旦大學遺傳學研究室翻譯了由E.D.P.De Robertis等著的第二版《普通細胞學》,譯者為了糾正上述誤解,就曾對Cell一詞的譯法(細胞)做了註解:「Hooke當時所看到的細胞,只是一些死了的沒有內容物的細胞壁和中間的空腔,因此看上去好像一個個小室(cell)一樣。後來對細胞的概念逐漸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但Cell一字則因習慣而沿用了下來,結果使它產生了一個新的意義,即所謂細胞。」其實在翻譯Hooke所著的《Micrographia》原著的文字時,不應把Cell譯細胞,而應譯為「小室」。R.Hooke和A.Leeuwenhoek都是17世紀下半葉在學術上貢獻卓著的學者。本文的目的不是要評價兩位學者的學術貢獻大小,而只是想就誰首先發現細胞的問題做出客觀的評說,以期今後在教學中能對此問題有一個准確的介紹。根據兩位學者報道的研究結果來看,首先發現細胞的應當是Leeuwenhoek,而Hooke的發現則為後人進一步研究生物體的細胞結構起了啟迪作用。賦予Cell一詞以「細胞」涵義的則應歸功於19世紀初期的生物學家。
㈡ 物理學界的大一統幾分鍾帶你了解前沿理論——弦理論
弦理論是一種前沿思想,它認為所有的基本粒子實際上都是弦的微小振動環。
弦理論嘗試將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支柱——量子力學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與一個能夠解釋所有物理現實的包羅萬象的框架結合起來。它假設粒子實際上是一維的、弦一樣的實體,它們的振動決定了粒子的性質,比如它們的質量和電荷。
根據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和英國皇家學會(British Royal Society)共同創建的一個關於弦理論的網站,這個違反直覺的想法最早出現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當時人們用弦來模擬歐洲亞原子對撞機的數據。弦提供了一個描述強相互作用力的優雅的數學方式,強相互作用力是宇宙中四個基本的相互作用力(即強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電磁相互作用力,萬有引力)之一,可以將原子核聚集在一起。
多年來,這個話題一直處於邊緣地位,直到1984年「弦理論革命」,根據劍橋大學的說法,理論家邁克爾·格林和約翰·施瓦茲提出了一個方程式,該方程式說明了弦如何避免某些不一致的問題,這些問題困擾著將粒子描述為點狀物體的模型。
但是,第一次真正的重大成果是五個不同理論,這些理論解釋了一維弦如何在十維的現實中振盪。第二次改革是在1995年,物理學家證明了這些不同的想法都是相關的,並且可以與另一種叫做超重力的理論相結合。這種方法產生了目前的弦理論。
解開謎題
弦理論作為一個適用於萬物的理論被提出,這是一個描述所有已知微粒和力的模型,並有可能取代物理學標准模型,標准模型可以解釋除了重力以外的一切。很多科學家相信弦理論,因為它具有一種數學上的美感。弦理論的方程可以被稱為優雅,其對物理世界的描述令人滿意。
該理論通過一根特定的振動弦來解釋引力,該弦的特性與假想的引力子(一種攜帶引力的量子力學粒子)的特性相一致。奇怪的是,這個理論需要十一個維度才能運作——而不是我們通常所熟知的三個空間和一個時間維度——這並沒有阻止支持它的物理學家。他們簡單地描述了額外的維度是如何全部蜷縮在一個極其微小的空間里的,大約是10^-33厘米,小到我們通常無法探測到它們,NASA稱。研究人員已經運用弦理論嘗試回答了關於宇宙的基本問題,如黑洞里發生了什麼,並模擬嘗試模擬宇宙大爆炸的過程。一些科學家甚至試圖利用弦理論來研究暗能量,即加速空間和時間膨脹的神秘力量。
永無止境的追求
但是弦理論最近受到了更嚴格的審視。它的大多數預測在現在技術條件下無法測試,並且很多研究人員想知道他們是否掉進了一個永無止境的兔子洞。2011年,物理學家們聚集在美國自然 歷史 博物館(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參加第11屆年度艾薩克·阿西莫夫紀念辯論(the 11th annual Isaac Asimov Memorial Debate),討論將弦理論作為對現實的可行描述是否有意義。「你是在追鬼魂,還是你這群人太蠢了搞不明白?」博物館海登天文館館長尼爾·德格拉斯·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開玩笑說,他指出,前幾年弦理論的進展並不順利。
弦理論最近的挑戰是它的框架本身,這個框架假設了大量獨特宇宙的存在,多達10^500(即1後面跟著500個0)。這種多元宇宙似乎提供了足夠的可能性,如果研究人員 探索 它們,他們會遇到一個符合我們現實的版本。但是2018年,一篇頗有影響力的論文指出,在眾多假設的宇宙中,沒有一個看起來像我們的宇宙;具體來說,它們都缺乏我們目前所理解的對暗能量的描述。
弦理論家提出了一個似乎無窮無盡的數學結構,它們與觀測沒有已知的關系,」德國法蘭克福高等研究所(Frankfurt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的物理學家薩比娜·霍森菲爾德(Sabine Hossenfelder)在之前接受《生活科學》(Live Science)采訪時表示,她對弦理論持批評態度。
其他的研究人員堅持認為,弦理論總有一天會有結果。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物理學家戈登·凱恩(Gordon Kane)在《今日物理》(Physics Today)雜志上撰文指出,大型強子對撞機目前正在進行升級,可能在不久的將來為弦理論提供證據。但該理論的最終命運至今仍然未知。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網路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Adam Mann-·__·- livescience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㈢ 有關物理學上的歷史故事
牛頓
被譽為近代科學的開創者牛頓,在科學上作出了巨大貢獻。他的三大成就——光的分析、萬有引力定律和微積分學,對現代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牛頓為什麼能在科學上獲得巨大成就?他怎樣由一個平常的人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不禁要聯想到 他刻苦學習和勤奮工作的幾個故事。
「我一定要超過他!」
一談到牛頓,人們可能認為他小時候一定是個「神童」、「天才」、有著非凡的智力。其實不然,牛頓童年身體瘦弱,頭腦並不聰明。在家鄉讀書的時候,很不用功,在班裡的學習成績屬於次等。但他的興趣卻是廣泛的,游戲的本領也比一般兒童高。 平時他愛好製作機械模型一類的玩藝兒,如風車、水車、日晷等等。他精心製作的一隻水鍾,計時較准確,得到了人們的贊許。 有時,他玩的方法也很奇特。一天,他作了一盞燈籠掛在風箏尾巴上。當夜幕降臨時,點燃的燈籠借風箏上升的力升入空中 。發光的燈籠在空中流動,人們大驚,以為是出現了彗星。盡管如此,因為他學習成績不好,還是經常受到歧視。
當時,封建社會的英國等級制度很嚴重,中小學里學習好的學生,可以歧視學習差的同學。有一次課間游戲,大家正玩得興 高采烈的時候,一個學習好的學生借故踢了牛頓一腳,並罵他笨蛋。牛頓的心靈受到這種刺激,憤怒極了。他想,我倆都是學生 ,我為什麼受他的欺侮?我一定要超過他!從此,牛頓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早起晚睡,抓緊分秒、勤學勤思。
經過刻苦鑽研,牛頓的學習成績不斷提高,不久就超過了曾欺侮過他的那個同學,名列班級前茅。
籬笆下的樂趣
世界上有許多著名的科學家的家境是清貧的。他們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與困苦的境遇作過頑強的斗爭。牛頓少年時代的境遇也是十分令人同情的。
牛頓一六四二年出生在英國一個普通農民的家裡。在牛頓出生前不久,他的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在他兩歲那年改嫁了。當牛頓十四歲的時候,他的繼父不幸故去了,母親回到家鄉,牛頓被迫休學回家,幫助母親種田過日子。母親想培養他獨立謀生,要他經營農產品的買賣。
一個勤奮好學的孩子多麼不願意離開心愛的學校啊!他傷心地哭鬧了幾次,母親始終沒有回心轉意,最後只得違心地按母親的意願去學習經商。每天一早,他跟一個老僕人到十幾里外的大鎮子去做買賣。牛頓非常不喜歡經商,把一切事務都交託老僕人經辦,自己卻偷偷跑到一個地方去讀書。
時光漸漸流逝,牛頓越發對經商感到厭惡,心裡所喜歡的只是讀書。後來,牛頓索性不去鎮里營商了,僅囑老僕人獨去。怕家裡人發覺,他每天與老僕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個籬笆下讀書。每當下午老僕人歸來時,再一同回家。
這樣,日復一日,籬笆下的讀書生活倒也其樂無窮。一天,他正在籬笆下興致勃勃地讀書,趕巧被過路的舅舅看見。舅舅一看這個情景,很是生氣,大聲責罵他不務正業;把牛頓的書搶了過來。舅舅一看他所讀的是數學書,上面畫著種種記號,心裡受到感動。舅舅一把抱住牛頓,激動地說:「孩子,就按你的志向發展吧,你的正道應該是讀書。」
回到家裡後,舅舅竭力勸說牛頓的母親,讓牛頓棄商就學。在舅舅的幫助下,牛頓如願以償地復學了。
在暴風中研究和計算風力
時間對人是一視同仁的,給人以同等的量,但人對時間的利用不同,而所得的知識也大不一樣。
牛頓十六歲時數學知識還很膚淺,對高深的數學知識甚至可以說是不懂。「知識在於積累,聰明來自學習」。牛頓下決心靠自己的努力攀上數學的高峰。在基礎差的不利條件下,牛頓能正確認識自己,知難而進。他從基礎知識、基本公式重新學起,扎扎實實、步步推進。他研究完了歐幾里德幾何學後,又研究笛卡兒幾何學,對比之下覺得歐幾里德幾何學膚淺,便悉心鑽研笛氏幾何學,直到掌握要領、融會貫通。遂之發明了代數二項式定理。傳說中牛頓「大暴風中算風力」的佳話,可為牛頓身體力學的佐證。有一天,天刮著大風暴。風撒野地呼號著,塵土飛揚,迷迷漫漫,使人難以睜眼。牛頓認為這是個准確地研究和計算風力的好機會。於是,便拿著用具,獨自在暴風中來回奔走。他踉踉蹌蹌、吃力地測量著。幾次沙塵迷了眼睛,幾次風吹走了算紙,幾次風使他不得不暫停工作,但都沒有動搖他求知的慾望。他一遍又一遍,終於求得了正確的數據。他快樂極了,急忙跑回家去,繼續進行研究。有志者事竟成。經過勤奮學習,牛頓為自己的科學高塔打下了深厚的基礎。不久,牛頓的數學高塔就建成了,
二十二歲時發明了微分學,二十三歲時發明了積分學,為人類科學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萬有引力和光的秘密
牛頓二十三歲時,鼠疫流行於倫敦。劍橋大學為預防學生受傳染,通告學生休學回家避疫,學校暫時關閉。牛頓回到故鄉林肯郡鄉下。在鄉下度過的休學日子裡,他從沒間斷過學習和研究。萬有引力、微積分、光的分析等發明的基礎工作,都是這個期間完成的。那時,鄉下的孩子是常常用投石器打幾個轉轉之後,把石拋得很遠。他們還可以把一桶牛奶用力從頭上轉過,而牛奶不掉下來。
這些事實使他懷疑起來:「什麼力量使投石器裡面的石頭,以及水桶里的牛奶不掉下來呢?對於這個問題,他曾想到刻卜勒伽利略的思想。他從浩瀚的宇宙太空,周行不息的行星,廣寒的月球,直至龐大的地球,進而想到這些龐然大物之間力的相互作用。這時,牛頓一頭扎進「引力」的計算和驗證中了。牛頓計劃用這個原理驗證太陽系各行星的行動規律。他首先推求月球距地球的距離,由於引用的資料數據不正確,計算的結果錯了。因為依理推算月球圍繞地球轉,每分鍾的向心加速度應是十六英尺,但據推算僅得十三點九英尺。在失敗的困境中,牛頓毫不灰心和氣餒,反而以更大的努力進行辛勤地研究。整整經過了七個春秋寒暑,到三十歲時終於把舉世聞名的「萬有引力定律」全面證明出來,奠定了理論天文學、天體力學的基礎。
這時期牛頓還對光學進行了研究,發現了顏色的根源。一次,他在用自製望遠鏡觀察天體時,無論怎樣調整鏡片,視點總是不清楚。他想,這可能與光線的折光有關。接著就實驗起來。他在暗室的窗戶上留一個小圓孔用來透光,在室內窗孔後放一個三棱鏡,在三棱鏡後掛好白屏接受通過三棱鏡折進的光。結果,大出意外,牛頓驚異地看到,白屏上所接受的折光呈橢圓形,兩端現出多彩的顏色來。對這個奇異的現象,牛頓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得知光受折射後,太陽的白光散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因此,白光(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 靛、紫七色光線匯合而成。自然界雨後天晴,陽光經過天空中余圍的雨滴的折射、反射,形成五彩繽紛的虹霓,正是這個道理。經過進一步研究,牛頓指出世界萬物所以有顏色,並非其自身有顏色。太陽普照萬物,各物體只吸收它所接受的顏色,而將它所不能接受的顏色反射出來。這反射出來的顏色就是人們見到的各種物體的顏色。這一學說准確地道出顏色的根源,世界上自古以來所出現的各種顏色學說都被它所推翻。
牛頓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早年苦學所打下的深厚數學基礎起了重要作用。
進入忘我的境界
在一個崎嶇的山路上,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牽著一匹馬在緩緩登山。人在前面慢慢地走,馬在後面一步步地跟,山谷中響著單調的馬蹄聲。走啊,走啊,馬突然脫韁而跑,老人由於沉浸在極度的思索之中,竟沒有發覺。老人依然不畏艱難地登著山,手裡還牽著那根馬韁繩。當他登到較平坦的地方想要騎馬時 一拉韁繩,拽到面前的只是一根繩,回頭一看馬早已沒有了。
牛頓每天除抽出少量的時間鍛煉身體外,大部分時間是在書房裡度過的。一次,在書房中,他一邊思考著問題,一邊在煮雞蛋。苦苦地思索,簡直使他痴呆。突然,鍋里的水沸騰了,趕忙掀鍋一看,「啊!」他驚叫起來,鍋里煮的卻是一塊懷表。原來他考慮問題時竟心不在焉地隨手把懷表當做雞蛋放在鍋里了。
還有一次,牛頓邀請一位朋友到他家吃午飯。他研究科學入了迷,把這件事忘掉了。他的傭人照例只准備了牛頓個人吃的午飯。臨近中午,客人應邀而來。客人看見牛頓正在埋頭計算問題,桌上、床上擺著稿紙、書籍。看到這種情形,客人沒有打攪牛頓,見桌上擺著飯菜,以為是給他准備的,便坐下吃了起來。吃完後就悄悄地走了。當牛頓把題計算完了,走到餐桌旁准備吃午飯時,看見盤子里吃過的雞骨頭,恍然大悟地說:「我以為我沒有吃飯呢,我還是吃了。」
這些故事究竟是真是假,並不關重要,不過表明了牛頓是一個怎樣沉思默想,不修邊幅,虛己斂容的人,他對科學極度的專心,總是想著星辰的旋轉,宇宙的變化,而進入了忘我的境界。
謙虛謹慎、一絲不苟的學風
「寬闊的河流平靜,學識淵博的人謙虛。」凡是對人類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偉大人物,都有謙虛的美德。牛頓每當在科學上獲得偉大成就時,從不沾沾自喜,自以為很了不起,急忙出版著作,以揚名於世。
當牛頓費盡心血算出「萬有引力定律」後,沒有急於發表。而是繼續孜孜不倦地深思了數年,研究了數年,埋頭於數字計算之中,從未對任何人講過一句。後來,牛頓的朋友,大天文學家哈雷(彗星的發現者),在證明一個關於行星軌道的規律遇到困難時,專程登門請教牛頓。牛頓把自己關於計算「萬有引力」的書稿交給哈雷看。哈雷看後才知道他所要請教的問題,正是牛頓早已解決、早已算好了的問題,心裡欽羨不已。
在一六八四年十一月某一天,哈雷又到牛頓的寓所拜訪。當談到有關天文學的學術問題時,牛頓拿出寫好的關於論證「萬有引力」的論文,請哈雷提意見。哈雷看後,對這一巨著感到非常驚訝。他欣喜地對牛頓說:「這真是偉大的論證、偉大的著作!」他再三奉勸牛頓盡快發表這部偉大著作,以造福於人類。可是牛頓沒有聽信朋友的好意勸告,輕易地發表自己的著作。而是經過長時間的一絲不苟的反復驗證和計算,確認正確無誤後,才於一六八七年七月將《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發表於世。
牛頓是個十分謙虛的人,從不自高自大。曾經有人問牛頓:「你獲得成功的秘訣是什麼?」牛頓回答說:「假如我有一點微小成就的話,沒有其它秘訣,唯有勤奮而已。」他又說:「假如我看得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的肩上。」這些話多麼意味深長啊!它生動地道出牛頓獲得巨大成就的奧妙所在.
故事之一:簡朴生活
1895年,居里夫人和比埃爾·居里結婚時,新房裡只有兩把椅子,正好兩人各一把。比埃爾·居里覺得椅子太少,建議多添幾把,以免客人來了沒地方坐,居里夫人卻說:「有椅子是好的,可是,客人坐下來就不走啦。為了多一點時間搞研究,還是算了吧。」
從1913年起,居里夫人的年薪已增至4萬法郎,但她照樣「吝嗇」。她每次從國外回來,總要帶回一些宴會上的菜單,因為這些菜單都是很厚很好的紙片,在背面寫字很方便。難怪有人說居里夫人一直到死都「像一個匆忙的貧窮婦人」。
有一次,一位美國記者尋訪居里夫人,他走到村子裡一座漁家房舍門前,向赤足坐在門口石板上的一位婦女打聽居里夫人的住處,當這位婦女抬起頭時,記者大吃一驚:原來她就是居里夫人。
故事之二:淡泊名利
居里夫人天下聞名,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一生獲得各種獎金10次,各種獎章16枚,各種名譽頭銜107個,卻全不在意。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來她家做客,忽然看見她的小女兒正在玩英國皇家學會剛剛頒發給她的金質獎章,於是驚訝地說「居里夫人,得到一枚英國皇家學會的獎章,是極高的榮譽,你怎麼能給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說:「我是想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絕不能看得太重,否則就將一事無成。」
故事之三:「教女有方」
居里夫人有兩個女兒。「把握智力發展的年齡優勢」是居里夫人開發孩子智力的重要「訣竅」。早在女兒不足周歲的時候,居里夫人就引導孩子進行幼兒智力體操訓練,引導孩子廣泛接觸陌生人,去動物園觀賞動物,讓孩子學游泳,欣賞大自然的美景。孩子稍大一些,她就教她們做一種帶藝術色彩的智力體操,教她們唱兒歌、講童話。再大一些,就讓孩子進行智力訓練,教她們識字、彈琴、搞手工製作等等,還教她們騎車、騎馬。 繼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獲諾貝爾獎之後,由居里夫人培養成才的兩對後輩也相繼獲得諾貝爾獎:長女伊倫娜,核物理學家,她與丈夫約里奧因發現人工放射物質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次女艾芙,音樂家、傳記作家,其丈夫曾以聯合國兒童基金組織總幹事的身份榮獲1956年諾貝爾和平獎。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義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哲學家,近代實驗科學的先驅者。
1590年,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了「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著名實驗,從此推翻了亞里斯多德「物體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學說,糾正了這個持續了1900年之久的錯誤結論。
1609年,伽利略創制了天文望遠鏡(後被稱為伽利略望遠鏡),並用來觀測天體,他發現了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並親手繪制了第一幅月面圖。1610年1月7日,伽利略發現了木星的四顆衛星,為哥白尼學說找到了確鑿的證據,標志著哥白尼學說開始走向勝利。藉助於望遠鏡,伽利略還先後發現了土星光環、太陽黑子、太陽的自轉、金星和水星的盈虧現象、月球的周日和周月天平動,以及銀河是由無數恆星組成等等。這些發現開辟了天文學的新時代。
伽利略著有《星際使者》、《關於太陽黑子的書信》、《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和《關於兩門新科學的談話和數學證明》。
為了紀念伽利略的功績,人們把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和木衛四命名為伽利略衛星。
人們爭相傳頌:「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伽利略發現了新宇宙」。
19世紀,隨著物理學界一系列偉大發現相繼產生,許多科學家宣稱物理學的大廈已基本建成,留給後人的只是補充與完善。然而,20世紀初,一位年輕的物理學家幾乎僅靠單槍匹馬之力便讓這座經典物理學大廈轟然倒塌。他就是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相對論的創始人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國巴登-符騰堡州烏爾姆市一個猶太人家庭。次年,全家遷往慕尼黑。愛因斯坦幼年並未表現出過人的才華。他先在慕尼黑讀高中,未畢業就退學,後轉入瑞士阿勞市的州立中學。1896年,愛因斯坦進入瑞士蘇黎世聯邦工業學院學習數學和物理學,畢業後成為一名老師。愛因斯坦喜愛教書育人,但成為一名物理學家卻是他無法放棄的夢想。
1902年,愛因斯坦在瑞士首都伯爾尼當上了一名專利局的審查員。專利局工作的輕松讓愛因斯坦得以繼續致力於科學研究。1905年,年僅26歲的愛因斯坦發表了三篇論文,在物理學三個不同領域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特別是狹義相對論的提出,使人類對於空間、時間和物質運動的認識發生了革命性變化,標志著物理學新紀元的到來。
1914年,愛因斯坦返回德國,進入普魯士科學研究所從事科學研究,兼任柏林大學教授。1915年,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這是繼狹義相對論之後,近代科學的又一個重大成就。1919年,英國天文學家愛丁頓的日全食觀測結果證實了愛因斯坦所作的光線經過太陽引力場會彎曲的預言。愛因斯坦由此聲名鵲起,相對論成為人們家喻戶曉的名詞。
1921年,愛因斯坦因在光電效應方面的研究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1933年由於納粹德國反猶太主義狂潮,愛因斯坦被迫移居美國,1940年獲得美國國籍。1955年4月18日,愛因斯坦在美國普林斯頓辭世。
愛因斯坦除在光電效應、相對論等方面作出舉世皆知的傑出貢獻外,他關於布朗運動的研究成果,由於對大量無序因子的規律性把握,成為當今最熱門的金融數學的基礎;他提出的激光受激輻射的概念,在幾十年後的今天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他與玻爾進行的論戰中提出的EPR佯謬,至今仍是理論物理學和科學哲學界不斷探討的話題……
愛因斯坦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還是一位和平主義者。他目睹了兩次世界大戰中對人類文明的摧殘,認為和平是人類的首要問題。1955年4月,彌留之際的愛因斯坦簽署了《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呼籲人們團結起來,防止新的世界大戰爆發。
㈣ 為什麼說能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是極高的榮譽
許多著名的科學巨匠,如牛頓、愛因斯坦、霍金等都是皇家學會會員。自1915年以來,皇家學會的歷任會長都是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目前,皇家學會共有會員1300多人,其中包括65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對科學界而言,能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是極高的榮譽。
㈤ 誰的著名演說認為物理學的大廈已基本建立
英國物理學家威廉·湯姆孫,在1900年4月27日的英國皇家學會新年慶祝會的演講中說的,完整的話是,「物理學的大廈已經基本建立,未來的物理學家只需要做些修修補補的工作就行了」。
威廉·湯姆孫,因在科學上的成就和對大西洋電纜工程的貢獻,獲英女皇授予開爾文勛爵銜,後世稱他為開爾文。
威廉·湯姆孫的研究范圍相當廣泛,他在數學物理、熱力學、電磁學、彈性力學、以太理論和地球科學等方面都有重大的貢獻。
(5)英國物理學會為什麼沒有皇家擴展閱讀
威廉·湯姆孫並沒有固步自封,他認為有兩個問題比較重要:「現在明朗的天空當中還有兩朵烏雲,一朵與黑體輻射有關,一朵與邁克爾遜實驗有關」,後來就在這兩朵烏雲里誕生了量子論和相對論。
當年的年底普朗克提出了量子論,五年之後愛因斯坦又提出了相對論,而且愛因斯坦同時又把普朗克的量子說發展成光量子理論,成為今天的光量子理論。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威廉·湯姆孫
㈥ 英國皇家學會的成立時間是什麼時候以及在科學界是一個什麼樣的重要地位
英國皇家學會全稱「倫敦皇家自然知識促進學會」,成立於1660年7月15日,是世界上歷史最長的科學學會,是一個獨立的學術機構。許多著名的科學巨匠,如牛頓、愛因斯坦、霍金等都是皇家學會會員。自1915年以來,皇家學會的歷任會長都是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目前,皇家學會共有會員1300多人,其中包括65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對科學界而言,能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是極高的榮譽。
㈦ 最偉大物理學家前二十名分別是哪些人
最偉大物理學家前二十名分別是艾薩克-牛頓,愛因斯坦,焦耳,沃納·海森堡,歐內斯特·盧瑟福,保羅·狄拉克,理查德·費曼,邁克爾·法拉第,亨利-卡文迪許,埃爾溫·薛定諤,保羅-狄拉克,馬克斯·普朗克,麥克斯韋,玻爾,蓋爾曼,魯賓,伽利略,安培,歐姆,奧本海默。
3、焦耳
由於焦耳在熱學、熱力學和電方面的貢獻,皇家學會授予他最高榮譽的科普利獎章。後人為了紀念他,把能量或功的單位命名為「焦耳」,簡稱「焦」;並用焦耳姓氏的第一個字母「J」來標記熱量以及「功」的單位。焦耳在研究熱的本質時,發現了熱和功之間的轉換關系,並由此得到了能量守恆定律,最終發展出熱力學第一定律。
㈧ 為什麼1824年戴維反對法拉第成為(英)皇家學會會員
法拉第對化學和物理學的研究成果不斷豐富,他的聲譽迅速提高。1823年他完成了氯的液化工作。此時,戴維對法拉第卻產生了妒忌之心,他們之間的關系變得惡化,以至反對推薦法拉第加入皇家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