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古典文學的魅力是什麼

英國古典文學的魅力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22 06:48:20

Ⅰ 英國浪漫主義時期文學的特點

「首先是對鄉村和大海的熱愛。其次是對高級動物的喜愛和對一般動物世界的熟悉。第三是明顯的個人獨立性,作家們都很有點個人癖性。第四是講求實際的道德觀和人生觀,與追求正義的強烈意願。英國浪漫主義在發展過程中的各階段又有著各自的一些特點:第一代浪漫主義作家不滿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憤世嫉俗和嚮往大自然的傾向;第二代浪漫主義作家堅持啟蒙思想,表現出爭取自由和民主的進步思想。」
論表現:英國浪漫詩歌時間長,數量大,而且兩代重要詩人都有多篇不朽之作,在題材和詩藝上都突破前人,突破國界,成為全歐洲以至全世界的文學和 思想 影響. 英國的近代詩歌理論也是在這個時期開端的,幾位大詩人都作出了意義重大的貢獻.
由於這些原因,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又不僅僅是英國一國的,而是世界詩
拜倫和雪萊是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
拜倫最重要的作品《唐璜》是一部詩體長篇小說,通過游記方式記述貴族青年唐璜在希臘、俄國和英國等地游歷的冒險及愛情遭遇,廣泛地反映了歐洲的社會生活,抨擊了封建勢力,諷刺了資產階級的虛偽狡詐,熱情地呼喚人民起來革命.他的詩歌洋溢著追求民主和民族解放的精神,飽含高昂的戰斗激情.雪萊在政治上支持愛爾蘭民族獨立,贊賞法國大革命.他的詩歌音調優美,節奏明快,想像豐富.《西風頌》和《致雲雀》等舉世聞名.其詩劇《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以希臘羅馬神話為題材,描繪了為人類「盜火」的英雄普羅米修斯堅強不屈、最後依靠自然的力量獲得解放的故事,寄託了詩人對一個充滿愛的光輝的理想社會的嚮往

Ⅱ 古典主義文學的藝術特徵

1.基本精神是「理性」至上,注重正常情理,要求作家正常地理解世界,並且用明確的方式加
以表現。
2
.心中要有不變的原則,因為在一切變幻無常的現象後面,存在著一種永恆不變的原則,一種關於「美」的絕對概念。作家的使命在於盡可能表達這種絕對概念。古典主義不著重抒寫個人的思想情緒,而著重於寫一般性的類型。
3.古典主義號召「摹仿自然」。這里所說的自然不是指客觀世界,而是經過主觀選擇的現象;古典主義描述的對象主要是人性。這就是他們所說的「自然」。至於物質世界,古典主義作家幾乎是視而不見的。
4.古典主義要求「逼真」,但並不要求寫真實,因為真實的事物有時並不使人賞心悅目;與此同時,古典主義要求「得體」,意思是作品中所描寫的事物必須使大家看起來都順眼,而不致引起反感。
5.古典主義認為文學的任務在於道德說教,在於勸善。
6.崇尚古希臘羅馬的大作家,把他們的作品奉為圭臬。
7.各種文學作品的體裁要有嚴格的界限與規律,例如悲劇與喜劇不可混同(反對
寫悲喜劇),悲劇必須遵守「三一律」等。
8.古典主義要求簡潔、洗練、明朗、精確的文風,反對煩瑣、枝蔓、含糊、晦澀。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文學和當時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有密切關系;它是受這種政權的保護、鼓勵與培植的,是為這種政權服務的。路易十四用優厚的年俸供奉當時的著名作家,對待他們象對待貴族世家一樣,優禮備至。
古典主義文學的讀者和觀眾限於朝廷和城市。「朝廷」是指國君與封建貴族,「城市」是指資產階級上層。據文獻資料統計,上述兩方面的人士,在路易十四朝時期,總共不過
3,000多人,其中關心文學藝術的人當然更少一些。所以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文學的讀者與觀眾的范圍是非常狹窄的,然而它對法國文學的影響十分深遠。直到今天,古典主義仍被認為是法國文學史上的正宗,這個傳統概念,幾百年來基本上沒有改變。
古典主義先後在歐洲流行了
200多年,可以說許多國家在不同時代、不同程度和意義上,都有過它們的古典主義文學時期。英國在17世紀後期形成了古典主義流派,但直到18世紀初期才得到發展;俄國則在18世紀上半期,古典主義曾經成為當時文學中的主導傾向。

Ⅲ 西方古典文學有什麼特點

1、在政治上擁護王權,維護國家統一,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對王權的態度也存在矛盾,不是一味地頌揚。

2、唯理主義。是一種崇尚理性的文學。

3、藝術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視創作規范。(主張「三一律」)創作題材:古典主義悲劇大都取材古希臘羅馬題材,以古代文學為典範。

文學體裁:古典主義理論家把戲劇體裁分為高雅的和卑俗的兩種。悲劇是高雅藝術,語言高尚典雅,喜劇是卑俗藝術,語言俚俗。創作規則:強調服從古代的法則,戲劇必須遵從「三一律」。

(3)英國古典文學的魅力是什麼擴展閱讀

特徵

西方古典文化首先由希臘人開創,羅馬人依據其民族特點並結合自己的創造,在有選擇地光采博收與融合古希臘文化的基礎上,不斷灌注以新的內容,從而使之發揚光大,最終形成為一種別具一格的文化傳統或文化體系。

當然,古希臘文化和古羅馬文化也各有其不同的特徵。早在奧古斯都時代,羅馬著名詩人維吉爾就已經道出了兩者各自的旨趣。他認為,希臘人的天才在於文化藝術領域的創造,而羅馬人則在於以威力統轄天下萬民,在世界「推行和平」。

也正如「希臘可稱為光榮,人類精神自由創造,自由思索,自由信仰之光榮;羅馬可稱為偉大,權利、紀律和一致之偉大。」這是由各自的民族性格、歷史傳統、社會和自然環境等因素造成的。

但是,古希臘、羅馬文化作為一種一脈相承的同質的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凝聚成了一種有其獨特內涵和體系的文化傳統。

Ⅳ 英國文學新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

18世紀初的英國,新古典主義成為時尚。新古典主義推崇理性,強調明晰、對稱、節制、優雅,追求藝術形式的完美與和諧。亞歷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 1688-1744)是新古典主義詩歌的代表,他模仿羅馬詩人,詩風精巧雋俏,內容以說教與諷刺為主,形式多用英雄雙韻體,但缺乏深厚感情。英國新古典主義時期的代表作家:
約翰.班揚 John Bunyan, 代表作《天路歷程》(The Pilgrim's Progress)
亞歷山大.蒲伯 Alexander Pope 新古典主義詩歌的代表,他模仿羅馬詩人,詩風精巧雋俏,內容以說教與諷刺為主,形式多用英雄雙韻體,但缺乏深厚感情。
他出版了散文《論批評》(An Essay on Criticism),從此奠定了他在詩壇的地位。次年,他又出版了《奪發記》(The Rape of the Lock),一部極妙的諷刺史詩。
丹尼爾.笛福 Daniel Defoe 代表作《魯賓遜漂流記》(Robinson Crusoe)
喬納森.斯威夫特 Jonathan Swift 代表作《格列佛游記》(Gulliver's Travels)
亨利.菲爾丁 Henry Fielding 代表作 《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The History of Tom Jones, A Foundling )
塞繆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 編撰英文詞典的第一個英國人,作品為《英文大詞典》(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這部巨著是塞繆爾.約翰遜花了七年時間獨自完成的。
理查德.比.謝立丹Richard Brinsley Sheridan 代表作《情敵》(The Rivals )和《造謠學校》(The School for Scandal)被認為是上承莎士比亞,下接蕭伯納的紐帶,是真正的英國古典派喜劇。
托馬斯.格雷Thomas Gray 代表作《墓園輓歌》(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 ) 英國的浪漫主義文學產生於18世紀末,19世紀上半葉為繁榮時期。漫主義文學的先驅是18世紀中後期的詩人羅伯特�6�1彭斯(Robert Burns)和威廉�6�1布萊克(William Blake)。彭斯從蘇格蘭民歌中吸取養料,其《蘇格蘭方言詩集》(《Poems,chiefly in Scottish dialcet》)擅長抒情和諷刺,語言通俗;布萊克的《天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經驗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則憧憬理想的社會秩序,清新奔放,富有獨創性。
然而,浪漫主義思潮中就形成兩種對立的流派,即積極浪漫主義(Active Romanticism)和消極浪漫主義(Passive Romanticism)。積極浪漫主義是進步的潮流,敢於正視現實,批判社會的黑暗,它引導人們向前看,消極浪漫主義屬反動的逆流,採取消極逃避的態度,反對現狀,留戀過去,它引導人們往後看。英國浪漫主義第一批真正的大師則是被稱為「湖畔派」(Lake Poet)的三位詩人,他們也是消極浪漫主義的代表。詩人威廉�6�1華茲華斯(William Worsworth)(1770-1850)與薩繆爾�6�1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和羅伯特�6�1騷塞(1774-1843)。華茲華斯是湖畔派詩人中成就最高者,他與「湖畔派」另一詩人柯勒律治共同出版《抒情歌謠集》,成為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新崛起的詩人把英國的浪漫主義文學推向高潮,代表詩人是拜倫(Byron)、雪萊(Shelley)和濟慈(kates)。他們是積極浪漫主義者,和湖畔派詩人的不同之處在於其作品更具戰斗意識和政治傾向。雪萊寫有《欽契一家》、《 西風頌 》、《雲雀頌》和《自由頌》等大量的詩篇和詩劇,以及著名的論文《詩辯》等。詩劇《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 Unbounded》)是雪萊的代表作。

Ⅳ 古典文學的好處與魅力

腹有詩書氣自華,也許不會幫你賺得經濟上的東西 ,可能也不會看過了書,學過了這些文學也不大可能立刻就使你的生活有多少改變,但是請相信,藝術的熏陶是無價的,潛移默化中提升一個人的生活品味與精神狀態。

中國是詩詞王國。中國的詩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詩經、楚辭、漢樂府,到唐詩、宋詞以及元人小令,已有近三千年的歷史。三千年來,中國詩詞,以其豐富的內涵,清麗的神韻,優美的語言和鏗鏘的音調,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
中國的詩詞,以其獨特的魅力,充溢在人們的生活里。像《詩經》的《關雎》篇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成為古往今來人們詠嘆愛情的詩句。屈原《離騷》中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則成為人們追求的真理和不斷完善自我的格言。李白的《靜夜思》經常在人們思念家鄉時引起共鳴。王維的「身在異地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給歷來的遊子引發了無限深沉的懷念親人之情。王之渙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和陸游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已經成為人們現實生活中的哲理,指導人們在遇到困難時要重拾信心,勇往直前,勝利就在前方。
意境美是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之一,古人在追求古典詩詞的意境美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所以今天的我們才能讀到這么多意境如此之美的詩詞。杜甫《絕句六首》其六:「江動月移石,溪虛雲傍花。鳥棲只故道,帆過宿誰家。」這首詩描寫得簡明扼要,但卻抒寫「不盡」,留有餘味,製造出了含蓄委婉的意境美。類似的還有元稹的《行宮》中的「寥寂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平時的語句含蓄地寫出了宮女青春已去,閑坐談論往事的幽怨之情,體現了含蓄的意境美。而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花搖情滿江樹。」則表現出一種情高韻遠的意境美,作者運用自身感官,採用多種藝術手段使大自然的萬物都具有豐富的神韻美。韓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則是一組動畫連拍,先是細雨「草色遙看近卻無」,細雨飄落,小草冒芽,卻又遠看似有,近看卻無。詩人巧妙地把握住這個「似有若無,似動若靜」的瞬間和特點,以「草色遙看近卻無」七個字,轉達春天悄然而至的腳步。而讀者似乎看到了成千上萬的嫩綠的小生命在涌動,閃爍,在轟轟烈烈地成長,長到「絕勝煙柳滿皇都」。這種動態的表現手法,帶給讀者的是動態傳神的意境美。
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美提高了詩歌的文化品位,增強詩歌含蓄雋永的思,更能誘發人們去探索詩歌蘊藏的美學意蘊。
種類繁多的風格也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魅力的構成者,中國古典詩歌的風格大致有雄渾、婉約、典雅和平淡四類。
雄渾風格的詩詞飽含著熾烈的感情,寫景敘事,極排比鋪陳之能事,布局運筆變化多端,充滿著強烈氣勢。如杜甫《畫鷹》、《同諸公登慈恩寺塔》。豪放是指豪邁放縱的風格,具有熱烈奔放的感情,大膽奇麗的想像,恢宏的氣魄。代表作有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其四) 。悲慨是指悲壯慷慨的藝術風格,充滿了悲涼蒼勁的美。 如陳子昂《登幽洲台歌》。
婉約類。婉約是一種委婉曲折,甚至「情致纏綿,音調諧婉」的藝術風格。它具有細而柔,細而曲的特點。如錢起的《歸雁》,作者通過詠雁抒發羈旅他鄉的哀愁,創造出悠緩纏綿,凄清哀怨的幽美意境。杜甫的《春夜喜雨》詩描繪春夜雨景,表現喜悅的心情,抒情之線綿邈悠遠,細節安排幽婉縝密。詞中婉約類風格的作品更是不可勝數,柳永的《雨霖鈴》,李清照的《聲聲慢》等均屬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我們可以將細致幽婉,綿邈悠遠的「縝密」,造詣超妙,耐人尋味的「超詣」,委婉曲折,欲露還藏的「委曲」,意在言外,含而不露的「含蓄」,感情深厚,筆意含蓄的「沉著」,歸婉約類。
典雅風格的詩詞高雅脫俗,表達的感情真摯。其代表作品有王維的《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這首和詩寫了早朝前、中、後三個階段,寫出了大明宮早朝的氣氛和皇帝的威儀,同時,還暗示了賈至的受重用和得意。作者不和其韻,只和其意,雍容偉麗,造語堂皇,格調十分諧和。再如阮籍的《詠懷詩八十二首》(其三) , 李白的《贈孟浩然》,王維的《山居秋暝》、祖詠的《終南望餘雪》等等均具典雅之美。
平淡風格的詩詞表達的感受與自然景物融合無間。。如孟浩然的《過故人庄》、杜甫的《客至》、柳宗元的《雨後曉行獨至愚溪北池》等等。「形容」品是專門討論表現技巧的,即詩人的描摹客觀對象時, 要把握客觀對象的本質,恰當真切地表現它們的內涵精神, 如李商隱的《蟬》, 這首詠物詩,就是抓住了蟬的特點, 結合作者的情思,真切地「為情而造文」的。「精神」一品則是神氣清明, 生氣勃發的藝術風格。其 特點 是詩中必須有精神透出, 顯得生機勃勃,流溢於紙上, 使塑造的藝術形象充滿著生命力。如杜甫的《絕句四首》 (其
三) , 全詩一句一景四幅獨立的圖景, 四句景語真切完整地表現了詩人復雜細致的內心思鄉之情 。而「流動」品是一種氣脈流轉的藝術風格。詩歌風格的流動之美,往往是作家感情的充沛和連貫, 思路的暢達和流轉,語言的自然和委婉,音節的悠揚和回環等因素的綜合體現。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這首詩除第一句敘事點題外,其餘各句,都是抒發忽聞勝利消息之後的驚喜之情。萬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瀉。
古典詩歌以其獨特的魅力,向我們展示出一個絢爛多彩的世界。我們不僅從中領會到語言文字的美麗,更體會到為人處世的道理。

《詩海拾貝》教學反思

大自然小學語文高錚

詩歌,無論是古體詩還是現代詩,對學生來說也是很陌生的。怎樣讓學生對詩歌教學既感興趣又有所得呢?
首先讓學生自學「詩海拾貝」的內容,(「詩海拾貝」包括四篇古詩和兩篇現代詩)獨自完成同步和隨堂的有關作業,允許學生通過查資料、借用工具書等途徑來完成。

然後讓學生在課堂交流獨立完成作業的情況,有疑問的提出來一起解決。在交流的同時還及時補充相關的內容。比如:課件中顯示的兩首詩。於是課後布臵讓學生再去找同人詩(同一個詩人寫的不同詩)和同類詩(比如都是寫春天或花等同一類的詩句)等。

接著在課堂上帶著學生學習《詩經〃採薇》等四首古詩,准確的說是一詩、一詞、一曲。不但要求背誦默寫,而且要求掌握字詞的意思,並結合一些《詩經》的內容,豐富詩歌的內容。比如:《詩經》包括風、雅、頌三部分。詩、詞、曲有什麼不同。詩歌按韻律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近體詩可分為絕句和律詩等。同時理清詩歌的發展軌跡,使學生對詩歌有了整體的感知。在此基礎上進行古為今用的訓練,讓古詩走進我們的作文中,收效很大。在學現代詩《太陽的話》和《白樺》時,我讓學生採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說說:「你讀了這兩首詩有什麼感受或收獲?」在學生的互相交流中明白詩歌的一些獨特表達方法,有豐富的想像和恰當的比喻等。最後總結古詩與現代詩的區別與聯系,另外通過仿寫進行拓展,學生對現代詩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引導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詩歌世界,感受詩歌的魅力。

這次綜合性學習激發了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增長了學生詩歌方面的知識,也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鍛煉了學生自行開展活動的能力,成效是多樣的。本次綜合性學習突出了學生的自主性,把綜合性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學習最大的收獲是同學們都能參與進來。每個人或多或少地參與了多項活動,都有自己的收獲。同學們寫的詩,雖然稚嫩,粗糙,但都發揮了大膽的想像,寫出了童真童趣,抒發了自己的真情實感
反思這次活動,我發現,盡管現在語文教材文學性更強了,但還是滿足不了學生文學方面的需求,部分學生搜集的材料有限,應該適當安排閱讀欣賞課,把學生帶進閱覽室,讓他們在閱覽室里尋找自己需要的知識,陶冶情操、提高文學修養。

其次,我深切的感受到,教師也該加強自己的能力。有些學生的詩歌,我看了,雖然能發現一些問題,卻不知如何去修改。我想,作為教師,也應該向學生一樣,認真參與到活動中去,和學生們一起去學習,去提高
自己的能力。

詩海拾貝》教學反思語文課程標准在第三學段的課程目標中指出:「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這次綜合性學習的主題是「輕叩詩歌的大門」,在綜合性學習中教師將引導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詩歌世界,通過搜集和整理詩歌、欣賞詩歌、朗誦詩歌、寫作童詩等活動,進一步了解詩歌,感受詩歌的魅力。本組綜合性學習分成「詩海拾貝」和「與詩同行」兩個板塊,每個板塊的主體是「活動建議」,教師根據這些建議引導學生按照學校、家庭的實際情況制訂活動計劃,「閱讀材料」供學生在開展活動時閱讀,學生可以從中獲得關於詩歌的性認識,在詩歌欣賞和童詩寫作等方面得到借鑒和啟發。本節的學習,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較高,他們利用語文課和課余時間搜集了大量詩歌,學習的內容和形式豐富多樣。這次綜合性學習激發了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增長了詩歌方面的知識,也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鍛煉了學生自行開展活動的能力,成效是多樣的。本次綜合性學習突出了學生的自主性,把綜合性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自由組成學習小組,自己選擇學習的內容和方法制定小組活動計劃,再按照制定的計劃自行開展活動。教師注意及時給學生提供展示的舞台,正確處理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適當指導的關系,既重視突出學生的自主性,又注意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和幫助,教師對學生的指導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使學生明確要求,二是幫助學生掌握方法,例如在本節課中教師引導學生認真學習本組教材的導語和活動建議,使學生明白這次綜合性學習的內容和要求,知道可以開展哪些活動,可以搜集哪些詩歌,可以怎樣給詩歌分類等,為深入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奠定基礎。,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這次綜合性學習的主題是「輕叩詩歌的大門」,在綜合性學習中教師將引導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詩歌世界,通過搜集和整理詩歌、欣賞詩歌、朗誦詩歌、寫作童詩等活動,進一步了解詩歌,感受詩歌的魅力。
各項活動不夠深入,動手搜集不平衡,獲取的范圍不廣,只注重摘抄,忽視了對詩歌的理解,這是今後需要改進的地方。

Ⅵ 18世紀的英國文學中的古典主義文學怎麼個理解

因為當時社會動盪、治安不穩定,很多人死於非命。
感傷主義文學是18世紀後期歐洲資產階級啟蒙運動中產生的一種文藝思潮。發源地在英國,因英國作家勞倫斯·斯泰恩的小說《感傷旅行》(1768)而得名。
這派作家誇大感情的作用,細致地描寫人物的心情和不幸遭遇,以引起讀者的同情和共鳴,表現了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勞動人民的憐憫之心,具有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思想,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的願望與要求。他們常以生、死、黑夜、孤獨為題材,抒發自己的哀思的失意,格調悲哀,語言晦暗,充滿悲觀失望的情調。喜用哀歌、旅行日記、回憶錄、書簡等文學體裁。感傷主義文學流傳到法國、德國和俄國,影響了一批作家的創作風格,其中最著名的感傷主義作家有英國的勞倫斯·斯泰恩和詹姆斯湯姆生、法國的盧梭、德國的歌德、俄國的卡拉姆辛等。
感傷主義文學:得名於英國作家斯泰恩的游記《感傷的旅行》 「墓園詩派」。啟蒙文學的支流或是其繼續和發展。它產生於英國,是當時英國軟弱的城鄉中小資產者情緒的反映。面對大變動的社會現實,痛感自己生活的失敗,既不滿抵住資產階級的掠奪,又無力反抗,突然懷念已逝的宗法社會的「田園生活」。感傷主義作家在創作上突出地強調感覺和感情,著力描寫個人內心的感受,渲染中下層人物的痛苦和不幸,作品充滿感傷情調

閱讀全文

與英國古典文學的魅力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建華建材捐款越南多少錢 瀏覽:777
沙特與伊朗之間是什麼國家 瀏覽:522
為什麼伊朗包機要來蘭州 瀏覽:695
徐州一中國際部不怎麼樣 瀏覽:4
什麼樣的家境英國留學 瀏覽:538
義大利alcantara翻毛皮廣州哪裡有 瀏覽:330
義大利古代軍隊叫什麼軍 瀏覽:497
為什麼印度人得怪病 瀏覽:576
在中國去哪個城市工作最好 瀏覽:989
一塊人民幣可以換多少印尼幣 瀏覽:842
中國有哪些世界著名的機槍 瀏覽:457
印度星座精靈什麼功效 瀏覽:125
印尼進口喜達怎麼樣 瀏覽:77
去英國看時裝是什麼樣子的 瀏覽:653
印度女演員怎麼選的 瀏覽:876
印尼為什麼在印度 瀏覽:549
中國企業如何發展存缺口 瀏覽:765
義大利停工工資怎麼辦 瀏覽:69
伊朗的博客是什麼意思 瀏覽:569
自駕去越南怎麼住宿 瀏覽: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