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英國為什麼走向了衰落
二戰時候英國本土被轟炸太厲害,而且戰後很多殖民地趁機獨立,導致不能吸血。而美國本土沒有經歷戰火,大發戰爭財。
『貳』 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二戰後英國為什麼迅速衰落呢
19世紀,英國憑借著工業革命和海上霸主地位,成為世界上綜合實力最強大的國家,被稱為“日不落帝國”。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曾在1865年描述說:“北美和俄國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是我們的林區,澳大利亞是我們的牧場,秘魯是我們的銀礦,南非和澳大利亞是我們的金礦,印度和中國是我們的茶葉種植園,東印度群島是我們的甘蔗、咖啡、香料種植園,美國南部是我們的棉花種植園。”
傑文斯並沒有吹牛。從16世紀末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之後,英國就開始在全世界瘋狂擴張。到了維多利亞女王時期,英國已經在各大洲都擁有了殖民地。並且世界上諸如法蘭西帝國、沙俄帝國、大清帝國等強國都被英國擊敗。所以,說英國是當時世界的霸主也並不為過。
(納粹德國軍舊照)
第二次失誤,是英國的戰略方向選擇錯誤。
在一戰之後,資本主義世界遭遇了一次巨大的經濟危機,無數百姓流離失所。
英國有不少人將這次危機判斷為戰爭後遺症,這讓整個國家陷入一種反戰情緒中。
1933年,納粹黨正式上台,希特勒成為德國元首。希特勒上台後無視《凡爾賽條約》的約束,瘋狂發展重工業和軍備力量,這讓整個歐洲蒙上了一層戰爭的陰影。
1938年,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歐洲的大戰已經一觸即發。然而在危急關頭,英國卻始終堅持綏靖政策,對於德軍的入侵視而不見。並且為了將禍水東引,讓德國和蘇聯打起來。英國更是夥同法國,一起和德國、義大利簽訂了互相之間永不投入戰爭的《慕尼黑協定》。
『叄』 為什麼有的商品參加滿減有的沒有滿減
摘要 您好,有可能是店鋪根本就沒有參加滿減活動,或者是部分商品未參加滿減活動。
『肆』 撒切爾夫人大力削減的社會福利,為什麼英國沒有產生暴動呢
暴動不僅僅需要群眾基礎,同樣需要經濟基礎。
只有一個群體同時具有了相當數量的人數和經濟實力,他們的權* 受到了損害以後,才有可能發生暴動。
簡單的來說,就是人數*經濟實力,如果人數比例足夠大,也可以產生。
英國的底層人民雖然有一定人數,但是他們的中產階級也相當龐大,因此雖然底層福利被削減,但是整個社會的基礎——中產階級影響卻並不大,因此,底層根本沒有足夠的實力進行暴動行為。
相反,如果法國這么玩,就妥妥地革命了(當然,還有一個傳統的問題,笑)
『伍』 為什麼英國會沒落
我認為有以下原因,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見解:
工業革命的後起之秀太多,英國逐漸喪失優勢。主要表現在一戰前的德國,法國,美國。
資本,人才逃離,這是一個致命點!一戰,二戰導致歐洲大量資本,人才逃離,主要目的地是遠離歐洲,東亞戰場的美國,加拿大(其實德國,法國也一樣,而這也是美國在二戰前後迅速強大的原因,典型的例子就是川普就是二戰前德國移民後裔)。
二戰的消耗。很多人說一個二戰把英國人兩百年積累的家底打了個精光,
在互聯網和半導體浪潮中幾乎沒有作為。
與歐盟的同床異夢。其實英國最早加入歐盟就是眼紅法國通過歐共體迅速恢復了經濟,可是英國始終不信任歐盟,更不原因承擔責任,一直不肯加入歐元區。沒有實質的享受到歐盟成長的紅利,卻一直在脫歐的問題上扯皮!從最早的撒切爾,到現在的梅姨,一言難盡。
當然,也有高福利,殖民地的喪失,人口少這些原因。
『陸』 為什麼英國用輸入鴉片來平衡對清朝的貿易逆差,而不是用貶值
呵呵,我覺得樓主挺有才的啊,竟然會想到這種問題。這倒跟我們國家現在所面臨的問題很像啊。呵呵,不過在當時,這種想法是行不通的。
下面是我想的理由。
在當時不論是英國還是中國,而且是絕大數國家使用的貨幣都是天然貨幣(即金銀)。老馬同志(馬克思)有句話叫「金銀天生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生是金銀」。要知道在使用金銀貨幣的情況下,基本上是不會有通貨膨脹(即貨幣貶值)或通貨緊縮(即貨幣升值)的局面的。
因為是天然貨幣,貨物的價值由金銀決定,並非由政府發行的紙幣決定。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國從古到清朝前期基本上沒有過所謂的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的局面發生。(王莽新政時是例外,因為王莽這人太胡整的結果)
紙幣現在也不過是在替代金銀,而金銀的價值是固定的。紙幣由於國家發行量的問題(發行過多,就是通貨膨脹;發行過少,就是通貨緊縮)來衡量金銀的價格。但金銀的價值是固定的,紙幣在金銀價值的基礎上上下浮動。
而說到英國輸入鴉片的問題。
要知道,這真的是個一本萬利的貿易!因為在原料產地以極低的價格買到鴉片,再以走私(零關稅)的形式運到中國來賣。不僅傷害了中國人的身體,而且賺走大量白銀。造成中英貿易逆差。對當時的英國人來說,真的是太容易太簡單了。所以這幾乎是他們當時能想到的唯一的暴利貿易了。
『柒』 英國「半價餐」政策沒能刺激消費,問題出在哪
一邊是疫情不退,一邊是經濟衰退。為了振興經濟,英國約翰遜政府想出了一個看似“賠本”的解決方案——半價餐。今年8月以來,英國各地已有7萬多家餐廳推出半價服務,鼓勵消費者“出門吃飯,出門幫忙”,幫助他人,促進經濟發展。在半價餐推出後的第一周,筆者並沒有看到顧客湧入餐廳的現象。相反,許多連鎖餐廳宣布關閉。
1.半價餐,貨真價實:
從英格蘭到蘇格蘭,全國有7.2萬家餐館,除了飲料和小費外,賬單上寫了一半。按照英國人的習慣,一頓午餐和晚餐通常要訂20至30磅的食品和飲料,半價確實劃算。英國人會為自己和家人烤一個大披薩當晚餐。過去,他們通常在餐館點10磅。很多人為了過節要去超市買便宜的冷凍披薩,自己在家做。現在,半價餐的推出無疑讓他們高興。最近幾天,一些英國人乾脆把這家餐廳當成自己的餐廳,從早上的半價漢堡包和咖啡,到中午的半價牛排加可樂,再到晚上半價的雞肉沙拉。
最大的問題是:食客被發現有症狀,他的餐廳可能要關門,員工也被隔離;“半價餐”僅限於工作日,他的生意只在周末略有好轉在疫情前,我一個月的營業額有3萬英鎊,如今一個月連3000英鎊不到,實在不敢冒風險了。”
『捌』 為什麼英國經濟衰退
分析人士認為,是英國國內經濟運行疲軟、信貸危機的持續影響、樓市低迷和歐元區整體經濟的不振等若干因素的共同作用,把英國經濟推向了衰退深淵。
去年夏天美國次貸危機蔓延到英國後,對以金融服務業為支柱產業的英國經濟造成嚴重沖擊,其負面效應持續顯現,揮之不去。除諾森羅克銀行爆發擠兌風潮外,英國匯豐等主要銀行受損慘重。伴隨著銀行業蒙受的重大損失,銀行有可能被迫進一步收縮借貸,這將危害到英國經濟的增長。
近年來,房地產市場持續火爆曾經是拉動英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由於信貸危機後銀行普遍「惜貸」,加上經濟前景不好等因素影響,今年以來英國房地產價格持續下跌,交易量劇減。8月份房價指數已經是連續第10個月下跌,房地產市場充滿悲觀氣氛。英國房價不斷走低進一步拖累英國經濟。
消費是拉動英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但目前由於居民收入增長趨緩、家庭借貸形勢惡化、可支配收入減少等原因,英國消費者信心處於歷史低點,這也嚴重打擊了其零售業。
外貿疲軟也是促成英國經濟走弱的重要外在因素。英國約有一半的出口面向歐元區國家,由於受美國次貸危機以及高油價等因素拖累,目前歐元區經濟也顯出衰退之勢,英國的出口產值隨之下滑,寄希望於依賴出口挽救英國經濟的舉措也將落空。
經濟界人士推測,在眾多內外因素作用下,英國經濟的衰退將無法避免。而銀行借貸的困境更意味著經濟若要復甦,勢必要花上很長時間。不過,分析人士也表示,英國此次經濟衰退可能沒有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衰退嚴重。即便是明年英國國內生產總值下降0.2%,也要比1991年經濟衰退時國內生產總值全年下降 1.4%的情況好得多。
參考資料:http://news.sohu.com/20080904/n259366057.shtml
1. 福利過度,失業的人給免費房子還有補助,養小孩也有補助,結果有人一輩子吃福利,過得還挺舒服。
2. 資源不足,英國沒有像中俄那樣的天然資源,只好向美國一樣從中東進口,但經濟實力不如美國,油價上漲的特別快。
3. 超低效率,盡管出了像亞當·史密斯那樣的經濟學家,英國人還是不知道什麼叫效率,我辦理了一張學生免費乘車卡結果花了兩周時間;超市的隊伍永遠是長長的,不是人太多,是收銀員太慢。
轉自:http://..com/question/64849148
PS 經濟類不太懂,但上面提到三點是我有切身體會的。另外,英國沒有工業,經濟依靠的是教育和金融業,對於外界依賴過大,應該算是原因吧
『玖』 據報道,多數英國人不願減薪每周工作四天,收入和假期哪個對你最重要
毫無疑問,收入和假期兩個都很重要。但如果非得從其中挑選一個為最重要的話,那我選擇收入。因為沒有足夠的金錢,即便有了假期也沒法出門玩樂,這樣的假期也只能讓人成為家裡躺而已。
假期多當然好,但是人活在世上是必須要用錢的,所以收入萬萬不能少。工作與收入是成正比的,為了多賺一些錢,在假期充足的情況下,比如每周有兩天休息,相信很多人都願意上滿五天來拿到自己滿意的收入。
當然並不是所有工作都是上五休二的,還有很多單休或者一個月只能休一兩天的工作。如果是這種情況的話,我倒是願意少上幾天班,多換幾個休息。因為工作需要勞逸結合,如果一味地只知道工作,休息不夠的話,人是很容易產生疲勞的,這樣生活就沒了奔頭,賺再多的錢也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