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最難預測的選舉」,英國的脫歐大選為何被這樣說
因為在此次英國脫歐的大選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採用的是「策略性投票」支持「留歐」,也會致使此次英國「脫歐」大選面臨著諸多不確定的因素,所以才有這個說法。
英國脫歐引發兩黨嚴重分歧
英國脫歐也是非常受大家關注的,因為自英國脫歐公投以來,三年的時間里,居然換了三任首相。而且因為英國脫歐公投也牽涉到諸多政壇人士的利益,所以也引發了保守黨和工黨的內部矛盾。英國前首相特蕾莎·梅也因為沒處理好這個問題,而最終被迫下台。
而此次英國脫歐大選中,也是有相當一部分比例的搖擺選民,還有一部分是「策略性投票」的分選擇「留歐」,這就使得支持「脫歐」的保守黨非常不佔優勢。所以這種情況之下,也有英國脫歐大選是「最難預測的選舉」的說法了,畢竟這裡面不確認的因素太多了。
B. 2015英國大選 最終結果什麼時間
英國2015年5月7日的大選已經出了結果,現任首相大衛·威廉·唐納德·卡梅倫連任英國首相,2015年5月12日就任連任後的首相,卡梅倫不僅連任,他所屬的保守黨獲得了過半議席,還可以單獨組閣,此外華裔英國人中誕生了首位英國眾議員,已於5月8日入住議會大廈。
C. 英國大選投票結束特蕾莎·梅面臨下台壓力是怎麼回事
倫敦時間8日晚10點,英國大選投票結束。英國首相特蕾莎·梅領導的保守黨暫時領先,但並未贏得議會過半數席位。外媒指出,特蕾莎·梅面臨下台壓力。
英國工黨領袖科爾賓在提前議會選舉民調結果出爐後呼籲特蕾莎·梅辭職。科爾賓說,現在是特蕾莎·梅"讓路"給一個能夠"真正代表這個國家人民"政府的時候了。科爾賓表示,他對迄今為止的投票結果"感到驕傲",說這是"對未來希望的投票",並稱人們這是"對緊縮政策說不"。
保守黨說,如果出現"懸浮議會"的情況,特蕾莎·梅有機會首先組成政府。不過,根據《固定任期議會法案》條款,英國可能在今年夏天稍後再次舉行選舉。
D. 英國大選的選舉結果
請注意英國在1832年之前有極其苛刻的大選選舉權,直到1918年才有全民選舉(男性21歲以上,女性30歲以上)。以下為1918年至今的大選結果 選舉 日期 首相 黨派 席位多數 1918年英國大選 1918年12月14日 大衛·勞合·喬治 自由黨(聯合政府) 238 1922年英國大選 1922年11月15日 安德魯·伯納爾·勞 保守黨 74 1923年英國大選 1923年12月6日 拉姆齊·麥克唐納 工黨 −96 1924年英國大選 1924年10月29日 斯坦利·鮑德溫 保守黨 210 1929年英國大選 1929年5月30日 拉姆齊·麥克唐納 工黨 −42 1931年英國大選 1931年10月27日 拉姆齊·麥克唐納 國民工黨(國民政府) 492 1935年英國大選 1935年11月14日 斯坦利·鮑德溫 保守黨(國民政府) 242 1945年英國大選 1945年7月5日 克萊門特·艾德禮 工黨 146 1950年英國大選 1950年2月23日 克萊門特·艾德禮 工黨 5 1951年英國大選 1951年10月25日 溫斯頓·丘吉爾 保守黨 17 1955年英國大選 1955年5月26日 安東尼·艾登 保守黨 54 1959年英國大選 1959年10月8日 哈羅德·麥美倫 保守黨 100 1964年英國大選 1964年10月15日 哈羅德·威爾遜 工黨 5 1966年英國大選 1966年3月21日 哈羅德·威爾遜 工黨 96 1970年英國大選 1970年6月18日 愛德華·希思 保守黨 31 1974年2月英國大選 1974年2月28日 哈羅德·威爾遜 工黨 −33 1974年10月英國大選 1974年10月10日 哈羅德·威爾遜 工黨 3 1979年英國大選 1979年5月3日 瑪格利特·撒切爾 保守黨 43 1983年英國大選 1983年6月9日 瑪格利特·撒切爾 保守黨 144 1987年英國大選 1987年6月11日 瑪格利特·撒切爾 保守黨 102 1992年英國大選 1992年4月9日 約翰·梅傑 保守黨 21 1997年英國大選 1997年5月1日 托尼·布萊爾 工黨 179 2001年英國大選 2001年6月7日 托尼·布萊爾 工黨 167 2005年英國大選 2005年5月5日 托尼·布萊爾 工黨 66 2010年英國大選 2010年5月6日 大衛·卡梅倫 保守黨(聯合政府) -20 注意:負的席位多數意味著那次大選之後會出現僵局國會(Hung parliament)或少數派國會,即無任何黨派占絕對多數的國會。比如1929年的大選,工黨所取得的席位比絕對多數席位少42個,因此它的席位多數為負42。
E. 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到英國大選的結果
恐襲會是影響大選的一個因素,比如安全問題會成為選民的一大關切,但是恐襲的權重不應被過分誇大。畢竟大選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場景,其結果也是由多種因素綜合所致。目前來看,保守黨贏的概率還是比較大,即便最後沒能以絕對優勢勝出,或者工黨比預期收獲更多選票,但也不能簡單歸結於恐襲發揮了「臨門一腳」的效應。比恐襲更重要的因素恐怕還有很多,比如政策因素。考慮到在脫歐過渡期,英國經濟可能遭遇一些困難,為此,特蕾莎·梅推行一系列收縮政策,包括削減醫療、教育、養老金、社會保障預算以及推進私有化,這些做法傷害了中下層民眾的利益,可能導致選票流失。除了政策因素外,英國的現實環境也會對大選結果產生影響。當前,英國外有與歐盟艱巨的脫歐談判,內有脫歐遺留下來的社會分化,同時還面臨著嚴峻的安全形勢。客觀來說,一個強勢的領導人可能更適合英國。
F. 英國大選保守黨失去了絕對多數的席位
報道稱,截至當地時間9日凌晨6時,英國大選650個席位公布了其中631個席位的結果,其中保守黨獲得306席,工黨獲得258席, 蘇格蘭民族黨34席,自由民主黨12席,英國保守黨失去絕對多數席位。
根據英國法律規定,如果沒有任何一個政黨能夠取得絕對多數席位,將由各黨派以協商籌組聯合政府、組建少數派政府或重新選舉的方式來解決。這將意味著下屆政府組成將面臨巨大不確定性。
G. 英國大選將會導致英國脫歐的前景難料
據報道,英國官方9日公布的初步統計結果顯示,在8日舉行的議會下院選舉中,執政黨保守黨雖然獲得最多議席,截至目前,英國選舉部門已統計出650個議席中649個席位的結果。特雷莎·梅領導的保守黨獲得318席,未達到過半數所需的326席。最大反對黨工黨獲得261席。
歐盟預算委員京特·厄廷格9日表示,英國大選結果將使「脫歐」談判更加困難,一個在國內處於弱勢地位的談判夥伴可能導致談判向對雙方都不利的方向發展。
H. 英國保守黨在議會選舉中領先了嗎
當地時間8日晚公布的出口民調顯示,英國現任首相特雷莎·梅領導的保守黨在當天舉行的英國大選中領先,但無政黨贏得議會過半數席位。
另據中國日報網消息,英國當地時間晚十點,英國公投脫歐以後的首次大選投票結束,由BBC、ITV和Sky在全英144個投票站聯合進行的選後民調顯示,由鐵娘子特雷莎·梅領導的保守黨雖以314個席位成為最大政黨,但並未達到獨立組閣所需的326席位。工黨則獲得266個席位。對於深受國內安全局勢困擾的英國來說,無多數黨的懸峙議會將成為可能。
I. 英國1997大選為什麼保守黨輸了
目前保守黨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缺乏明確的思想路線。保守黨在20世紀最後年代的政治主張一直以「撒切爾主義」為主導,這一思想集中體現了保守黨重視自由、個人主義、責任和自立的價值觀,表現在經濟社會領域即是反對國有化、國家干預以及以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等主要內容的福利國家制度,主張經濟按市場規律自由發展,倡導以私有化為基礎的自由競爭,重視經濟效率。這一主張一定程度解決了以往工黨治下出現的國企效率低下、工會動輒罷工等問題,刺激了經濟發展,但也出現了貧富差距拉大、失業率增加、犯罪增多等嚴重的社會問題。正是針對這些問題,工黨在野18年(1979-1997)間進行了理論革新,提出「第三條道路」的新理論,放棄了以國有化、大規模國家干預為主要內容的傳統主張,接受了右翼以私有化和自由市場模式為核心的經濟政策,同時改革福利國家制度,改善公共服務,竭力將經濟發展與社會公正相結合。這種對保守黨政治主張的「拿來主義」及同自身左翼政治特性相結合不僅擠佔了保守黨的生存空間,而且其所持的中間立場沒有留給保守黨多大政策發展空間。
在應對工黨的挑戰中,保守黨從前任領袖黑格提出的「關愛的」保守主義,到現任領袖卡梅倫提出的「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都顯示出保守黨對由「撒切爾主義」的實施引發的社會問題的關注。但是,由於受傳統思想的約束,再加上工黨對保守黨思想發展空間的擠壓,保守黨的政治主張變動不定,具體政策也含糊不清,時而回到「小政府、大社會」的傳統主張中,時而又承諾擴大政府幹預,將更多資金用於改善公共服務等。始終缺乏一條明確的思想路線,是保守黨三次大選失敗的重要原因,對保守黨而言,尋找一條清晰的思想路線及一套完整可行的執政方案仍是謀求重新執政的重要條件。
二、領袖頻繁易人。自1997年以來,保守黨五易其帥。約翰?梅傑在1997年大選失敗後引咎辭職,威廉?黑格繼任領袖。黑格任職伊始就表示要對保守黨進行改革,但結果證明,保守黨在綱領政策方面仍然因循守舊,黑格則於2001年大選失敗後辭職。鄧肯?史密斯繼任領袖後,保守黨各方面均未見起色,有分析家認為史密斯缺乏從政經驗和執政能力,且未能取得保守黨議會黨團的多數支持,因此其兩年的領袖生涯實際阻礙了保守黨復興的步伐。史密斯於2003年10月未能通過領袖信任投票,黯然下台。
史密斯下台後,前內閣大臣邁克爾?霍華德繼任領袖。但是霍華德仍舊沒有領導保守黨贏得2005年大選,這一是與其就任時間短暫有關,二是霍華德同樣沒有確立一種清晰明確的思路,提出一套完整的施政綱領,其本人也缺乏一種在野黨所需的強勢領袖的氣勢,這使保守黨直至大選時也未能在公眾中樹立起一個可信賴的替代政府形象。霍華德同樣因敗選引咎辭職。2005年12月6日,39歲的保守黨副主席、影子內閣教育大臣戴維?卡梅倫以68%對32%的全黨選票戰勝了另一候選人——前保守黨主席、影子內閣內政事務大臣戴維斯,當選新領袖。對於卡梅倫的當選,英輿論普遍認為他是以年輕的活力和鮮明的個性而不是以政治主張取勝。鑒於卡梅倫從政時間短暫,僅有四年議員經歷,再加上競爭中政策主張並不清晰,因此很多民眾對其能否領導保守黨擺脫困境心存疑慮。
三、黨內分歧削弱了凝聚力。一直以來,疑歐派與親歐派在歐洲問題上的斗爭是引發保守黨黨內分歧乃至造成組織分裂的一個重要根源,前領袖黑格和史密斯的下台均與此有關。剛卸任的霍華德盡管為爭取歐洲議會議席宣稱其是歐洲的「朋友」,但同樣奉行強硬疑歐立場,不僅反對歐盟憲法條約,而且承諾任何涉及國家權力讓渡的條約都要經過全民公決。這一立場將保守黨陷於兩難,一方面由於歐洲一體化發展勢頭迅速,對歐盟各國的影響加大;另一方面國內另一政黨——英國獨立黨相比保守黨更為鮮明地奉行 「退出歐盟」的主張。獨立黨在2004年歐洲議會選舉中獲12議席,位列英第三大黨,而保守黨議席則從1999年的35席下降至27席。也因此,黨內對霍華德強硬歐洲路線不滿者大有人在,前教育大臣、資深議員羅伯特?傑克遜於2005年1月宣布脫離保守黨,轉向工黨,其理由是保守黨對歐主張「相當危險」,這無疑使保守黨受到沉重打擊。
除歐洲問題外,在社會經濟領域保守黨內也存在分歧。保守黨已看到撒切爾主義引發的嚴重社會問題,黨內也出現強調國家在此領域承擔責任的觀點,但那種主張純粹的自由市場的觀點仍有相當大的影響力,這導致保守黨具體的社會經濟政策含糊不清。自2001年起,保守黨議會黨團又在兒童收養法案、上議院改革、伊拉克等重大問題上出現分裂。這導致選民對保守黨政策的支持率下降。
四、內部組織渙散及財政困難。保守黨組織從地方到中央都存在諸多問題。就地方組織而言,保守黨黨員人數日漸減少,目前其黨員人數不足30萬,遠低於工黨;而且,黨員老齡化現象嚴重,年輕人加入保守黨的積極性不高,各級黨組織的活動缺乏積極性。就中央層而言,保守黨長期存在領袖缺乏權威、議員派系分化、黨內分歧嚴重等問題,盡管霍華德上任後情況有所改變,但並未得到根本解決。
另一較嚴重的問題是財政緊張。一直以來,保守黨是英兩大黨中財政收入較豐厚的一個,其收入主要來源於社會捐助尤其是大公司企業的捐助。但自1997和2001年大選失敗後,保守黨財政收入大為減少。據統計,自2001年後保守黨所獲捐助未超過工黨的50%。霍華德曾建立「保守黨基金會」籌集資金,但由於時間短暫,並未從根本上改變財政困難的狀況。為應對2005年大選,保守黨甚至將掛在英國議會大廈內的一幅撒切爾夫人肖像進行拍賣以籌集競選經費。
五、競選運作滯後。在英國大選中,作為將政黨展現給選民的一種途徑,為期一個月的大選表現直接影響選舉結果。在這方面,保守黨雖然是兩黨中最早運用媒體、專家以及各種技巧進行宣傳動員的政黨,但自20世紀80年代改革以來,工黨逐漸形成一套有效的競選運作模式,相形之下保守黨有所不及。
以2005年大選為例。工黨席位並非如預測中那樣受伊拉克局勢影響急劇下降,這與工黨的競選策略有關。選前工黨高層長期不和的領袖布萊爾與財長布朗之間達成和解,以樹立黨內團結的形象,同時積極運用各種手段進行直至大選日的地毯式宣傳動員,以表現要蟬聯執政的氣勢。在議題選擇上,工黨將經濟問題作為主打議題,並針對移民、犯罪、反恐等問題相繼推出一系列法案。在重大國際問題上表現獨立性,竭力消解伊戰消極影響。有效的競選策略贏回部分反戰選民支持,整體競選效果尚好。
反觀保守黨,其競選運作不如工黨有效。領袖霍華德在選前就曾表示保守黨不太可能贏得大選,其不自信表露無疑。就選擇的議題而言,保守黨主要提出伊戰、移民及公共服務問題,但其立場或自相矛盾,或受到質疑,或遭到有效回擊。保守黨一直利用伊戰打擊工黨,質疑伊戰的合法性,並指責布萊爾缺乏誠信品德。但保守黨戰前投票支持政府的開戰決議,戰後又對其大加指責,前後不一的表現不能使選民信服。同時,保守黨大打移民牌,提出緊縮移民政策,並要求退出《日內瓦公約》,招致公眾的反對,稱其領袖為「種族主義者」。此外,保守黨在內政方面提出的通過降低政府開支、減少稅收以增加公共服務投資的可行性也遭到經濟學家的質疑,在其他議題中保守黨也未能拿出比工黨更有效的治理方案,致使在競爭中始終處於下風,其支持率在為期一個月的大選間竟呈下滑趨勢。
J. 英國這次選舉結果是否會對英國「脫歐」進程產生影響
當地時間8日上午7時,英國大選投票開始。這是去年6月英國公投決定「脫歐」後舉行的首次大選,選舉結果將對英國「脫歐」進程產生影響。
新華社記者在倫敦市區芬奇利路附近一處投票站看到,投票站開門前,就已經有選民陸續趕來投票。
英國大選是指議會下議院議員的選舉。此次大選,英國選民將選出650名下議院議員。按規定,在下議院中獲得多數席位的黨派領袖將被女王任命為首相並負責組閣。英國選舉委員會未對外公布注冊選民數。在2015年大選中,英國共有約4600萬注冊選民投票,當時投票率約為66%。
投票將於當地時間8日22時結束,最終官方計票結果最快將於次日公布。按照相關規定,得票最多的黨派如果無法獲得單獨組閣所需的326個議席,一般需聯合其他小黨組閣,屆時英國將形成聯合政府執政的局面。
英國輿論認為,年輕人投票率高低將對此次選舉結果產生影響。此前的競選活動中,各黨派圍繞「脫歐」、經濟、反恐、教育、醫療、社保等議題展開較量,而年輕選民和工薪階層是各黨派爭奪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