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蘇綉的蘇州刺綉
蘇州刺綉,就是指狹義的「蘇綉」,而廣義的蘇綉是以蘇州為集散中心,遍及江蘇全境的一種著名手工藝品,在中國工藝美術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與粵綉、湘綉、蜀綉合稱為中國「四大名綉」。
由吳興錢山漾古遺址出土的五千年前以家蠶絲織成的絲織物殘片證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取絲的國家,而且發源於太湖流域,這就為蘇綉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由於文獻和實物的限制,蘇州刺綉究竟始於何時,尚難以確切說明,但據劉向的《說苑》記載,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吳地已有「綉衣而豹裘者」。三國時,東吳丞相趙達之妹,已能運用刺綉綉出了中國第一張山地勢軍陣之圖,時人謂之「針絕」。而《三國志·吳志·蔣欽傳》上也記有「妻妾衣服,悉皆錦綉」之句,可見一千七百多年前蘇州刺綉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已達到可觀的程度。
宋代,蘇州刺綉已有了欣賞性的綉品出現,並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在張應文著的《清秘藏》一書中說:「宋人之綉,針線細密,用線僅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遠近之趣,樓閣得深邃之體,人物具瞻眺生動之情,花鳥極綽約唼喋之姿,佳者較畫更勝。」,描繪了宋代蘇綉已具有精工細作、形象真實生動的特點。
元代的蘇綉,見諸文獻記載的並不多,《清秘藏》中則道:「元人用線稍粗,落針不密,間用墨描眉目,不復宋人精工矣!」可見,元代的綉品較之宋代無多大進步。
明代,是蘇綉發展中極為重要的一個歷史階段,一方面是社會對綉品需求的增長,促進了商品綉數量的增多;另一方面是嘉靖年間(1522-1566)上海「露香園顧綉」的出現,對蘇綉風格的形成起了舉足輕重的影響。顧綉代表人物韓希孟,是「露香園」主人顧名世的孫媳,她的藝術特點,在於利用繪畫為基礎,盡力發揮刺綉針法與調和色彩的表現能力,使綉品效果達到淋漓盡致、相得益彰。蘇綉在吸取她的長處後,無論在原料、針法、綉工上,與當時的魯綉、東北的緝線綉、北京的灑線綉截然不同,形成了圖案秀麗、色彩文雅、針法活潑多變、綉工精細的特有風格,稱譽全國清代,蘇綉已成為蘇州地區分布很廣的家庭手工業,從事鳳冠、霞帔、補子、官服、被面、枕套、鞋面、手帕、扇袋、掛件、荷包、帳幃、椅披、戲劇行頭等各種各樣綉品的製作。為營銷綉品,各種綉庄應運而生,甚至出現了有關刺綉的專業坊巷,如「綉線巷」、「綉花弄」等,蘇州被稱為「綉市」。其時,雙面綉開始出現,標志著蘇綉有了高度的藝術技巧。當時,皇室的日用綉品或藝術綉品,多出自蘇綉藝人之手。在民間,如蔡群秀、沈英、沈立、朱心柏、徐志勤、錢蕙、林抒、趙慧君、沈關關、楊和、金采蘭、江繆貞、潘志玉、張元芷、郭桐先等一大批蘇綉藝人脫穎而出,成為當時的著名綉家。其中,最傑出的則首推清末民初蘇綉藝術家沈壽,她吸收了西洋畫中的明暗原理,十分注重物象的逼真,首創了「模擬綉」,對蘇綉技藝的改進、發展、推廣、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中國刺綉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民國時期,由於社會動盪,日寇侵華,百業蕭條,蘇綉生產呈現每況愈下之勢,許多中、小綉庄紛紛倒閉,藝人、綉工紛紛轉業,及至解放前夕,綉庄由全盛時的一百五十餘家,衰減到了二十多家,從事刺綉生產的專業工人已寥寥無幾。
新中國成立以後,在黨對工藝美術「保護、發展、提高」方針指引下,地方政府通過組織城鄉物資交流等方式,促進了綉品銷售,提高了綉工的生產積極性。吳縣鎮湖、藏書、光福、通安、東渚、木瀆、胥口等一帶鄉鎮,幾乎形成「家家有綉綳、戶戶有綉娘」的規模。據1990年時統計,吳縣綉娘達十二萬之眾,人數之多,超過歷史上任何朝代,蘇綉進入了一個全面發展、提高的新時期。1958年,蘇州開始推廣機綉。20世紀80年代末,又部分採用電腦綉花,大大提高了日用綉品的生產能力。蘇州城裡幾十個旅遊點、幾百家經銷店內,綉品比目皆是。在刺綉行業里,分工也越來越細,其中有專門從事刺綉針法、工藝研究的蘇州刺綉研究所,從事刺綉欣賞品和出口服裝生產的蘇州刺綉廠,從事刺綉日用品生產的蘇州綉品廠,從事兒童綉衣和日用品生產的蘇州刺綉童裝廠與蘇州兒童用品廠,從事劇裝戲衣刺綉和製作的蘇州劇裝戲具廠,從事綉鞋生產的蘇州工藝鞋廠,以及從事刺綉線生產的蘇州花線廠等。
在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這段時間里,這支蘇綉大軍,每年不但生產出大量的日用綉品滿足市場需求,而且在拓寬新門類、採用新材料、應用新工藝等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和努力,把刺綉和鑲、嵌、印、貼、雕、繪等各種技藝手段綜合運用起來,製作出了一批批具有現代審美感的產品,使蘇綉日用品很快發展至十多個大類、兩千多個品種,產品遠銷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
與此同時,蘇綉藝術品更以其旖旎之姿爭芳於綉壇。除了「小貓」、「金魚」等最常見的題材外,花鳥、走獸、山水、人物、靜物等各種題材的作品異色紛呈,其表現的藝術幅度,遠遠超過以往。在技藝上,採用蘇綉與發綉的結合,發綉與發刻的結合,刺綉與緙絲的結合,刺綉與緙毛的結合等作品也相繼產生,為蘇綉藝術的衍生和發展開創出了一條條新路,大大拓展了蘇綉的表現能力和綉面效果。值得一提的是,1966年蘇綉藝人創造出了綉品正背兩面紋樣、針法相同,色彩迥異的雙面異色綉;1980年,蘇綉藝人邱秀英、殷濂君首創成功了一種雙面異色、異樣、異針法刺綉(雙面三異綉 ),首幅作品《貓狗圖》的兩面奇跡般地分別出現了貓與狗的不同圖形,突破了雙面綉兩面圖案必須一致的禁區,其技藝達到了鬼斧神工的程度。此後又有《金絲猴與哈巴狗》、《查爾斯與黛安娜》等雙面三異綉作品產生。更難以置信的是,一名現年51歲的蘇州須眉顧家翹,自1999年起,悉心研究蘇綉技,先後以德國弗里茨·曼斯尼采和美國尼爾·巴爾的兩幅人體攝影作品為藍本,創制了一幅高56厘米、寬40厘米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雙面三異綉,同時開創了首幅人體攝影綉品和獨自綉制(現存的雙面三異綉均為兩人以上合綉)的兩個之最。接著,他又創制出了絕無僅有的以同一根線在綉品兩面表現出不同針法的《月色荷塘》、《天鵝舞》等作品,開創了傳統刺綉和現代科學融會的先河。2005年5月,他經過苦心鑽研,劃時代地創制出了一幅異線(羢)、異景、異色、異樣、異針法的雙面五異綉《白貓和熊貓》,以及通過燈光能盡現綉品細部的隱亮綉《東方明珠》,實現了歷史性的重大突破。2011年蘇州綉娘薛金娣自創蘇綉技法「捻絲盤線刺綉方法」和用於表現珠狀裝飾物的立體刺綉方法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為蘇綉的創新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隨著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擴大,蘇州刺綉成為聯結各國人民友誼的紐帶。1956年開始,蘇綉藝人顧文霞、徐志慧、周巽先、錢漱渝、柳金燕等先後到英國、瑞士、德國、前蘇聯等國現場表演刺綉藝術。每年到蘇州參觀刺綉藝人操作和觀賞作品的五洲賓客也約達十多萬人次,其中包括德國前總理科爾,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等。蘇綉被美譽為「有生命的靜物」、「東方的藝術明珠」。同時,近百次為國禮饋贈國外元首,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金日成主席、法國蓬皮杜總統、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日本中曾根首相等都曾因得到精湛的蘇綉藝術品而欣喜,如2001年由蘇州綉娘薛金娣綉制的《松鶴長春圖》由上海交大演出中心轉送給朝鮮勞動黨總書記金正日。蘇州刺綉研究所的作品先後在一百多個國家展出。蘇州刺綉廠為維護蘇綉的傳承製定了「蘇綉精品標准」。
為表彰能工巧匠在工藝美術領域作出的重要貢獻,國務院自1991年起,先後授予蘇州刺綉界的徐紹青、顧文霞、周愛珍、周巽先等四人為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享受國務院批準的政府特殊津貼。徐紹青、李娥瑛、顧文霞、任嘒閑、周巽先、殷濂君、周愛珍、蔣雪等8人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這是中國工藝美術界的最高榮譽稱號。
改革開放以後,刺綉業的集體成分開始向私有化過渡。民營企業、民間綉庄時有開設,方興未艾。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文霞、任嘒閑、蔣雪英也開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在蘇州近郊,仍然活躍著幾萬名綉娘。東渚鎮蘇綉民營企業的和服、韓服的加工量,已分別佔有日本、韓國的較大市場,成為中國最大的和服、韓服加工出口基地。鎮湖鎮總人口為1.9萬人,從事刺綉、裱綉、綉框製作的從業人員就有1.1萬人,一條街上開出了二百八十多家綉庄,還出現了姚建萍、薛金娣、姚慧芬、姚惠琴、盧福英、鄒英姿等一批能綉制高檔精品的後起之秀,在各項博覽會和工藝品評比中摘金奪銀。其中,薛金娣的特色是專門做古代名畫題材,每一幅作品均精美絕倫,獲得眾多名家的肯定。2003年,鎮湖的綉品銷售收入達到2億元,刺綉成了當地的支柱產業。2000年,鎮湖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刺綉)藝術之鄉」。 蘇州刺綉之所以令人愛不釋手,是其品種、造型、圖案、畫稿、針法、綉法、色彩、技藝、裝裱等多方面的綜合體現,而針法的運用,是構成綉品各種藝術形象的語言。由沈壽口述、張謇手記的《雪宧綉譜》,匯集了其畢生的綉技經驗,歸納的針法有18種,經後人的努力,現已發展到43種。基本針法有:齊針、正搶、反搶、迭搶、平套、散套、集套、擻和針、施針、接針、滾針、切針、辮子股、拉梭子、平金、盤金、打子、結子、拉尾子、雞毛針、絨、格錦、編針、網綉、水紋針、桂花針、挑花、松針、戳紗、打點、亂針、扣綉等32種;輔助針法有:扎針、鋪針、施毛針、旋毛針、刻鱗針等5種;變體綉針法有:迭綉、穿珠、簾綉、釘綉、貼綾、虛實針等6種。在欣賞品綉制過程中,藝人們為更好地表現物體的形態特徵,常常是多種針法並用。如綉貓時,毛絲用施套針,眼珠和眼白用集套針、施針,胡須及眼眶用滾針,通過針法的靈活應用,使綉出的物像真實生動、質感畢現。
在蘇綉眾多針法中,如今亂針綉異軍突起,藝人們運用這一針法創作出了許多佳作。亂針綉,又名「正則綉」,系近代刺綉藝術家楊守玉於20世紀30年代在正則女子職業學校授教時始創。這種針法改變了傳統刺綉「密接其針,排比其線」的方法,採用長短交叉線條,以分層加色手法來表現畫面,尤宜綉制油畫、素描、攝影為稿本的作品,其作品的藝術效果特別具有質感。經過楊守玉門人周巽先、任嘒閑、朱鳳等蘇綉名手的傳授、推廣,亂針綉已成為蘇綉的主要綉種之一。作品有《列寧在拉茲里夫河邊》、《齊白石像》、《虎丘》、《冒氣的池塘》等。在亂針綉的基礎上,又創新發展了虛實亂針綉、雙面亂針綉、雙面異樣綉和雙面異色異樣異針法綉(雙面三異綉)等刺綉技法,把亂針綉技藝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水平。
蘇綉還有一種「盤金綉」,其綉法以金線盤繞、絲線橫向釘固,因此亦稱為「釘綉」。主要用於龍袍、官服、禮服、旗袍、劇裝上龍鳳、山水、花卉以及其他裝飾圖案的綉制,作品金碧輝煌、雍容華貴。鼎盛時期,蘇州周邊鄉村曾有數千綉娘從事盤金綉的綉制,在長橋鎮新南村一帶,尚有四百多位老藝人為廣東、新加坡等地加工服裝飾花,年輕人因該手藝枯燥單調,工價又不高,不願習此藝,盤金綉已呈後繼乏人之勢。
蘇綉的技藝特色,大致可用 「平(綉面平伏)、齊(針腳整齊)、細(綉線纖細)、密(排絲緊密)、和(色彩調和)、順(絲縷暢順)、光(色澤光艷)、勻(皮頭均勻)」八字來概括,有別於國內其他地區的綉品。 蘇綉品種可分為兩大類。一是日用品。有生活小用品,如荷包袋、香料袋、眼鏡袋、摺扇袋、名片袋、順袋、團扇面、鏡子套、小掛件等。有衣飾鞋帽,如披肩、旗袍、裙子、馬甲、圍涎、襯衣、虎頭鞋、虎頭帽,以及加工出口的日本和服、韓服等。有室內用品,如被面、枕套、桌圍、椅帔、椅墊、門簾、檯布、沙發靠墊、電風扇套、電視機套、空調機套等。以及其他用品如官服補子、車轎裝飾、戲衣、壽衣等。日用品的傳統圖案有著紋樣結構中心突出,造型藝術誇張,富有裝飾味的特點。形式常見有單角花、對角花、四角花、一團四角花、滿底花等。在用色方,蘇綉一向講究秀麗素靜、隨物賦彩,華而不俗、穠而不艷,這是有別於他綉的重要特徵之一。這與蘇州人民喜愛淡雅素麗的生活習性相一致,也與蘇綉能夠形成精細雅潔的特點休戚相關的。
二是欣賞品。有擺件(長、方、圓各種規格的台屏)、掛件(畫片、立軸、鏡片、中堂、對聯等)、立件(單屏、折屏等)及冊頁等。其題材廣泛,山水、人物、花卉、飛禽、走獸、靜物、書法、裝飾圖案等均能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欣賞品中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小貓」和「金魚」,為了生動表現出小貓蓬茸的毛絲和神態,綉工們不僅需要千針萬線,還必須十分注重色彩的運用。僅以一隻小小的貓眼而言,就要按照瞳孔受光部位的不同,以二十多種色線來表達,這樣才能將貓眼綉「活」。1986年,在保加利亞舉辦的第六屆普羅夫迪夫國際春季博覽會上,蘇州刺綉廠送展的一幅雙面綉《長毛貓》榮獲了金質獎。綉金魚,為表達出金魚尾巴的透明質感,綉工們往往要將一根頭發般粗細的絲線「劈」成四十八分之一來綉制,綉出的金魚出神入化,宛若在水中游動,給人以美的享受。1984年,蘇州刺綉研究所送展的一幅雙面綉《金魚》獲得了第五十六屆波蘭波茲南國際博覽會金質獎。
蘇州刺綉作為一門千年流傳、繁衍的古藝,為美化歷代人民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86年10月,蘇州市在景德路的明代建築王鏊祠堂內建立了中國蘇綉藝術博物館,陳列有自漢代至今的綉品二百餘件,其中有從北京大葆台燕王墓、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蘇州虎丘塔等地出土的蘇綉綉片、經帙、褡褳等日用品(部分為復製品);有蘇州製作的明代萬曆皇帝的緙絲袞服、孝靖皇後的刺綉「百子衣」、清乾隆帝朝服的復製品;有17世紀著名刺綉藝術家韓希孟的刺綉冊頁、清末民初蘇綉藝術家沈壽的模擬綉,以及現代發展起來的雙面異色綉、雙面異色異樣異針法綉等作品,成為展示蘇綉歷史和精品的一個重要窗口,受到人們的歡迎。在蘇綉的發源地鎮湖建造了中國刺綉藝術館。
B. 母子貓是胡文霞的第幾代貓
母子貓是胡文霞的第四代貓。
C. 蘇綉與那三樣東西並稱蘇州四絕
素手蘭心代芳華
沈壽、顧文霞、姚建萍,被譽為中國蘇綉「三代皇後」。
清末蘇綉神手沈壽生於蘇州一個古董商人家裡,原名沈雪芝,七歲便隨姐姐沈立學刺綉,十二三歲之綉作已有人願高價收買。光緒十六年,沈在蘇州創辦同立綉校,其夫余覺能詩亦善丹青,夫妻唱和,畫綉相輔。
光緒三十年十月,慈禧七十壽辰,余氏夫婦合作一堂八幅的《八仙上壽》圖及另外三幅《無量壽佛》圖作為壽禮。慈禧見後,大加贊賞,稱為絕世神品,除授予沈雪芝四等商助外,還親筆書寫了「福」、「壽」兩字,分送余覺夫婦。從此,沈雪芝更名「沈壽」。
沈壽不但是蘇綉的好手,更研究刺綉針法,創造出近十種新的針法,臨終前還寫下著作《雪宮綉譜》。她開創的模擬綉法,光影畢現,成為欣賞性綉品最基本、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其作品極具收藏價值,見藏於故宮等多家國內外著名博物館。
1931年出生的顧文霞現任中國蘇綉藝術博物館館長。對於蘇綉的發展而言,顧是一個更好的傳播者。她是第一個用文字向世界展示蘇綉的人,曾到英國、瑞士等國家進行刺綉表演和傳授技藝,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稱號。她的第二大貢獻是參與復制了戰國、漢、宋、明、清刺綉文物200餘件,收集民間綉品多件,搶救、整理了許多寶貴資料。其中,萬曆帝袞服復制工藝獲1984年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杯獎。她的第三大貢獻便是創新了40多種針法和多件蘇綉珍品。
2007年,顧文霞被國家授予蘇綉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榮譽。
如果說第一代「蘇綉皇後」沈壽走出了一條蘇州綉娘自立自強開拓創新之路;第二代「蘇綉皇後」顧文霞在時代賦予的機遇下走出國門為蘇綉贏得更多聲譽;那麼1967年出生的第三代「蘇綉皇後」姚建萍,也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
與前輩綉娘相比,媒體喧囂的時代為她帶來更多曝光機會,而姣好的外貌也讓她獲得更多稱贊。1997年,姚建萍因為在蘇綉上的傑出表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應邀赴澳大利亞、荷蘭等地展出。
2004年3月28日,對於綉娘姚建萍來說意義非凡,以她名字命名的刺綉藝術館和個人網站正式對外開放,這在幾千年蘇綉發展史上,在一代代無量沙數的蘇州綉娘中是頭一次。前文所述的巴雷斯轉赴蘇州參加封針儀式之《和平》綉作,便出自她手。
從沈壽到顧文霞,再到姚建萍,一代代綉娘用她們的蘭心素手創作出一幅幅蘇綉佳作,將蘇綉逐步發揚光大。同中國的其他傳統技藝一樣,這些綉娘結緣蘇綉大多因為生自吳地,從小耳濡目染對她們的藝術生涯影響深遠。至今在蘇州一帶,綉坊仍多以家族的形式組織,而綉娘的技術也多以母傳女的形式流傳下去。「蘇綉皇後」的傳奇仍在繼續。
D. 「蘇綉」名家有誰
近代蘇綉名家:
蘇州刺綉名家 - 沈壽
沈壽( 1874——1921)初名雲芝,號雪宦。她生長於江蘇吳縣,從小學綉,16歲時已頗有綉名。1904年沈壽綉了佛像等八幅作品,進獻清廷為慈禧太後祝壽,慈禧極為滿意,賜「壽」字,遂易名為「沈壽」。同年,沈壽受清朝政府委派遠赴日本進行考察,交流和研究日本的刺綉和繪畫藝術。回國後被任命為清宮綉工科總教習,自創「模擬綉」,在中國近代刺綉史上開拓了一代新風。
1911年,沈壽綉成《義大利皇後愛麗娜像》,作為國禮贈送義大利,轟動該國朝野。義大利皇帝和皇後曾親函清政府,頌揚中國蘇州刺綉藝術精湛,並贈沈壽金錶一塊。同時將這一幅作品送義大利都朗博覽會展出,榮獲「世界至大榮譽最高級卓越獎」。 1914年,沈壽任江蘇南通女紅傳習所所長。她治校嚴謹,教學有方,常率學生寫生,觀察實物,講述模擬綉色的理論。即使在病中,也讓學生圍榻聽講賦色用線的道理。 1915年,沈壽綉的《耶穌像》,參加美國舊金山「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展出,得一等大獎。著有《雪宦綉譜》一書。
蘇州刺綉名家 - 金靜芬
金靜芬( 1885——1970)原名彩仙,小名杏寶,回族,生於蘇州。自幼學蘇州刺綉,曾拜沈壽為師,並隨師進京任清農工商部工藝局綉工科教習。1911年後曾在蘇州武陵女校、蘇州女子職業學校、南通女紅傳習所任教。
她的作品題材廣泛,有花鳥、人物、山水,尤以古令人物見長。作品有《水墨蒼松》、《貓戲圖》,在 1910年南洋勸業會上獲優質獎,《肖像》在1915年美國舊金山「巴拿馬棗太平洋國際博覽會」上獲青銅獎。 她的作品《觀音大士像》,仿露香園顧綉,頗具古風。
蘇州刺綉名家 - 王守明
王守明,常熟梅李人,生於 1858年。18歲嫁本地人吳恆初,一月後夫亡。以後創辦刺綉傳習所,在常熟老縣場斗吉弄教授刺綉。作品有《貓蝶圖》、《英雄》、《錦雞獨立》、《白頭到老》、《梅花錦雞》、《虎》、《獅》、《太師少保》、 《神女》、《仕女》等。曾獲比利時博覽會一等獎和南洋勸業會獎狀。所綉作品均為模擬綉,針法以擻和針為主。在當 時有「常熟綉王」之稱。
蘇州刺綉名家 - 蔡群綉
蔡群綉,號女歧,蘇州人,( 1872年---1935年),曾和沈壽同綉《八仙上壽圖》,隨沈壽去北京,任清農工商部 女子綉工科教員。1911年從北京回蘇州後,即離開沈壽,到南京女子美術學校《南京胭脂巷》任教。
蘇州刺綉名家 - 楊羨九
楊羨九,( 1888年—1957年),吳縣光福人,曾隨沈壽去北京、天津、南通。解放前生活顛簸流離。解放後在 吳縣刺綉社工作。擅畫花鳥,畫稿有《松鶴同壽圖》,綉成後參加巴拿馬博覽會展出。
國務院自1991年起,先後授予蘇州刺綉界的徐紹青、顧文霞、周愛珍、周巽先等四人為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享受國務院批準的政府特殊津貼。徐紹青、李娥瑛、顧文霞、任嘒閑、周巽先、殷濂君、周愛珍、蔣雪英、張玉英等9人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這是中國工藝美術界的最高榮譽稱號。蘇州木瀆刺綉大師王祖識獲得由菲律賓總統阿羅約頒發的顧氏和平終身藝術成就獎。
E. 中國刺綉種類很多,為什麼蘇綉被稱為國綉
蘇州地處江南,濱臨太湖,氣候溫和,盛產絲綢。因此,素有婦女擅長綉花的傳統習慣。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蘇綉在藝術上形成了圖案秀麗、色彩和諧、線條明快、針法活潑、綉工精細的地方風格,被譽為東方明珠。
沈壽的學生著名藝人金靜芬,在繼承前輩運針綉藝的基礎上,又有許多發展與創造。代表作品有金陵十二釵等。清初,江蘇蘇綉一直沿襲顧綉之名,實際上已不全是顧家所制。咸豐、同治(公元1851~1892年)以後,隨著宮廷和貴族官僚刺綉服飾的需要,市場大量收購定製顧綉,市面仿作日益增多,到光緒前後,坊間不論何地所產綉品,一律以顧綉相稱。此時,江浙各地涌現了一些知名刺綉藝人,如金星月(浙江鄞縣人),王嬡(江蘇高郵人),盧元素(滿人,居江南),趙慧群(江蘇崑山人)等。
蘇綉當時針法有齊針、搶針等18種之多。故宮博物院現藏成千上萬件團花靠墊、座墊、椅披、幛幔之類,其中不少蘇綉製品。1959年出版的《故宮博物院藏清代織綉圖案》一書,可以看出一些蘇綉面貌。
解放後,蘇綉藝人發揚傳統不斷創新,名藝人顧文霞、李娥英(均系金靜芬學生)等繼承了蘇綉優良傳統,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技藝更是嫻熟,綉品具有新意,並為培養新中國刺綉新作出了可喜的貢獻。
1956年顧文霞的綉作《貓》在英國倫敦的展出,以及她本人在倫敦所作的技術表演,轟動了當時的英倫三島。 蘇綉注重運針變化,目前常用針法有:齊針、散套、施針、虛實針、亂針(如亂針綉白求恩大夫)、打點、戳紗、接針、滾針、打子、擻扣針、集套、正搶、反搶等。從原來常用的10多種增加到目前的四五十種。
F. 現代蘇綉名家都有誰
近代蘇綉名家: 蘇州刺綉名家 - 沈壽 沈壽( 1874——1921)初名雲芝,號雪宦。她生長於江蘇吳縣,從小學綉,16歲時已頗有綉名。1904年沈壽綉了佛像等八幅作品,進獻清廷為慈禧太後祝壽,慈禧極為滿意,賜「壽」字,遂易名為「沈壽」。同年,沈壽受清朝政府委派遠赴日本進行考察,交流和研究日本的刺綉和繪畫藝術。回國後被任命為清宮綉工科總教習,自創「模擬綉」,在中國近代刺綉史上開拓了一代新風。 1911年,沈壽綉成《義大利皇後愛麗娜像》,作為國禮贈送義大利,轟動該國朝野。義大利皇帝和皇後曾親函清政府,頌揚中國蘇州刺綉藝術精湛,並贈沈壽金錶一塊。同時將這一幅作品送義大利都朗博覽會展出,榮獲「世界至大榮譽最高級卓越獎」。 1914年,沈壽任江蘇南通女紅傳習所所長。她治校嚴謹,教學有方,常率學生寫生,觀察實物,講述模擬綉色的理論。即使在病中,也讓學生圍榻聽講賦色用線的道理。 1915年,沈壽綉的《耶穌像》,參加美國舊金山「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展出,得一等大獎。著有《雪宦綉譜》一書。 蘇州刺綉名家 - 金靜芬 金靜芬( 1885——1970)原名彩仙,小名杏寶,回族,生於蘇州。自幼學蘇州刺綉,曾拜沈壽為師,並隨師進京任清農工商部工藝局綉工科教習。1911年後曾在蘇州武陵女校、蘇州女子職業學校、南通女紅傳習所任教。 她的作品題材廣泛,有花鳥、人物、山水,尤以古令人物見長。作品有《水墨蒼松》、《貓戲圖》,在 1910年南洋勸業會上獲優質獎,《肖像》在1915年美國舊金山「巴拿馬棗太平洋國際博覽會」上獲青銅獎。 她的作品《觀音大士像》,仿露香園顧綉,頗具古風。 蘇州刺綉名家 - 王守明 王守明,常熟梅李人,生於 1858年。18歲嫁本地人吳恆初,一月後夫亡。以後創辦刺綉傳習所,在常熟老縣場斗吉弄教授刺綉。作品有《貓蝶圖》、《英雄》、《錦雞獨立》、《白頭到老》、《梅花錦雞》、《虎》、《獅》、《太師少保》、 《神女》、《仕女》等。曾獲比利時博覽會一等獎和南洋勸業會獎狀。所綉作品均為模擬綉,針法以擻和針為主。在當 時有「常熟綉王」之稱。 蘇州刺綉名家 - 蔡群綉 蔡群綉,號女歧,蘇州人,( 1872年---1935年),曾和沈壽同綉《八仙上壽圖》,隨沈壽去北京,任清農工商部 女子綉工科教員。1911年從北京回蘇州後,即離開沈壽,到南京女子美術學校《南京胭脂巷》任教。 蘇州刺綉名家 - 楊羨九 楊羨九,( 1888年—1957年),吳縣光福人,曾隨沈壽去北京、天津、南通。解放前生活顛簸流離。解放後在 吳縣刺綉社工作。擅畫花鳥,畫稿有《松鶴同壽圖》,綉成後參加巴拿馬博覽會展出。 國務院自1991年起,先後授予蘇州刺綉界的徐紹青、顧文霞、周愛珍、周巽先等四人為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享受國務院批準的政府特殊津貼。徐紹青、李娥瑛、顧文霞、任嘒閑、周巽先、殷濂君、周愛珍、蔣雪英、張玉英等9人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這是中國工藝美術界的最高榮譽稱號。蘇州木瀆刺綉大師王祖識獲得由菲律賓總統阿羅約頒發的顧氏和平終身藝術成就獎。
G. 87歲「蘇綉大師」,綉一幅作品千金難求,為何顧客仍遍布全球
顧文霞,今年已經87歲,被稱為「蘇綉大師」用一針一線,一絲一縷,刺綉七十載,作為新中國首位出國表演刺綉的藝人,對於蘇綉藝術在國際傳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她參與了眾多珍貴文物的復制,拯救了失傳很久的蘇綉工藝,現如今想要顧文霞秀一幅作品是十分困難的,但為了買她一幅作品顧客卻遍布全球。
顧文霞已經87歲了,她退休後,仍然有很多人找到她買作品,但她已經不再刺綉,所以即使付出再多的金錢,也很難買到顧文霞親手綉出的作品,可謂是千金難求。她現在只希望培養更多的接班人,傳承發揚蘇綉技藝,她說:我的每一份作品不是為了賣出去掙很多錢,而是為了傳承,我要將中國蘇綉文化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