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德國是怎麼效仿英國的

德國是怎麼效仿英國的

發布時間:2022-08-23 03:52:34

Ⅰ 比英國統一晚四百年的德國是怎樣一步一步走向強大的

戰爭的本質是什麼?極端主義者定義為是人類有計劃地掠奪和屠殺,是動物本性里弱肉強食的原始體現。很多人並不知道,在德國崛起之前,這個苦難的國家曾經遭遇過幾百年的浩劫。當然,這不能作為他後來傷害別人的借口。即便這樣,德國在國家主權長時間消失的情況下是如何實現崛起的呢?

Ⅱ 當年,新生的德國是怎樣把英法俄逼成對手的呢

1871年德意志獲得新生後,便借力第二次工業革命而迅速崛起,不僅打破了歐洲大陸均勢,還先後挑起兩次世界大戰,製造了前所未有的人間災難,整個世界政治格局被弄得破爛不堪,把老牌帝國英法拉下馬,美國借勢崛起,蘇聯浴火重生,全球獨立民主風暴颳起,世界中心漸漸轉移到美國,世界格局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英法俄這三個國家本來就矛盾重重,也曾被俾斯麥利用而玩弄於他的股掌之中,為新生德國的崛起提供了安穩的外部環境。然而,偉大的俾斯麥布下的牌局,被這個愣頭青德皇威廉二世打得稀爛,最終把他們都逼成自己的對手、死敵。同時也禍害了好端端的德國,坑害了世界,但卻直接促成了今天的世界格局。

Ⅲ 歷史上北歐國家與德國是如何不依靠殖民地完成資本主義原始積累而成為資本主義列強的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

先說一點義大利,義大利很少依賴他那可憐的殖民地,義大利的經濟長期靠得是北部地區的輕工業,北部地區擁有發達的商貿、稠密的人口、龐大的中產階級,加上與西歐密切的聯系,因此能迅速的得到工業革命帶來的好處,從而發展起來。即便如此義大利與英法等國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但比西班牙葡萄牙等工業薄弱國家強

德國:德國的殖民地如樓上所說。德國的殖民地均是資源產出型殖民地,無法成為他的市場。
德國的崛起理由:1、最初也得益於他與西歐的聯系比較密切,能迅速得到來自西歐的技術和理念。
2、美國眾多的德裔使德國與美國保持了密切的聯系,能輕易得到美國的資本、資源和市場
3、在巴西、阿根廷也有數量眾多的德裔人口,方便德國進口這些地區的資源和向南美出口工業品
4、德國本身煤鐵資源豐富,因此基礎工業能夠在不藉助於外力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發達的鋼鐵、機械、交通等工業由為其他產業提供推動力。這一點是德國比之南歐國家甚至是法國最有優勢的一點
5、德國由於地理和文化的原因向東歐、巴爾乾地區傾銷工業品非常便利,雖然面臨奧匈帝國的競爭,但奧匈帝國很快解體不再有工業競爭力
6、德國人嚴謹的性格使得德意志地區的工業產品質量可靠、做工精細、有口皆碑,這是德國工業至今領先世界的最顯著原因
7、德國直到二戰後才停止人口迅速增長,因此人口比英法多出許多,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
8、德國擁有歐洲最強大的猶太人群體,他們的勢力遍布世界各地,他們視德國為家鄉,他們在金融資本方面的強大影響力促進了德國的發展。

綜上所述,德國擁有成為列強的許多有利條件足以彌補殖民地不足

瑞典:1、早期的瑞典以出口鐵礦石、木材等資源為主,以此積累原始資本
2、美國加拿大的瑞典後裔為瑞典帶來資本和市場
3、技術和理念上受西歐影響,這一點與德國相同
4、東北歐和芬蘭是瑞典最初的工業品出口市場
5、兩百年未遭受戰亂,瑞典經濟得以平穩發展,基礎設施從未遭受破壞,勞動力也未曾有損失,而西歐、中歐國家屢次戰爭遭受了慘重損失
6、瑞典人性格嚴謹,工業產品質量優良,有口皆碑。北歐的環保理念在現代社會更有競爭力

綜上所述,瑞典得以成為發達國家甚至是極為發達國家

挪威:挪威情況與瑞典相似,不同點在於:
1、挪威的漁業資源、石油資源使得挪威在資源和資本積累方面強於瑞典,獲得外匯的能力更強
2、早期英國人在挪威的投資
3、挪威的市場方向主要追隨英國,較少涉及歐洲內陸

丹麥情況也與瑞典相似,不同點在於:
1、丹麥農業發達,不需要進口食品,反而可以通過出口乳肉產品獲得外匯
2、丹麥的發展獲得德國資本的幫助和德國北方港口貿易的方便
3、丹麥的地理位置使其在航海貿易上具有優勢

芬蘭情況也與瑞典相似,不同點在於:
1、芬蘭遭受蘇聯侵略,經濟遭受毀滅性打擊,幾乎亡國滅種,許多基礎設施都是戰後重建,工業生產重新規劃,對現代工業適應性好
2、芬蘭是冷戰時期西方世界與社會主義陣營貿易的重要窗口
3、芬蘭的資本積累起步極晚,但在冷戰時期擁有東歐市場使得芬蘭在北歐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殖民地只是獲取資源和輸出產品的一種方式,也是最便利的方式,並不是資本積累和工業發展的唯一方式,沒有殖民地而崛起的國家非常多,比如日本韓國新加坡瑞士奧地利愛爾蘭,都屬於發達國家行列。有殖民地容易對殖民地產生依賴,反而容易衰落,比如拉丁美洲獨立後的西班牙葡萄牙,比如二戰後失去一流強國地位的英法

Ⅳ 德國的經濟是怎麼樣超越英國的

第二次工業革命 德國的工業化方式截然不同於法國。由於政治上不統一、交通工具不良、行會強大以及其他種種原因,德國開始時發展速度很慢。但是,1871年以後,德國工業以巨人般步伐前進,使歐洲其他所有的經濟。包括英國的經濟,都落後了。1871年,德意志帝國的建立,促成了這一驚人的進步。同時,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的獲得,使德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又增加了寶貴的鐵儲備物。德國還佔有這樣的優勢:一開始就擁有比英國較陳舊的設備更有效的新式機械。而且,德國政府還通過建立運河網和鐵路網、必要時提供關稅保護和津貼以及制定能培養出一連串馴練有素的科學家和技師的有效的教育制度,提供了巨大的幫助。————————我概括能力不強,您老參考參考~~~~

Ⅳ 以前不知道哪裡看到過,說德國製造有過一段仿造英國的歷史,不知道是不是正確的

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製造當時是很牛的!

而德國當時水平不行,只能造點假冒偽劣產品!為了區分德國貨,當時英國立法,強制要求德國產品在銘牌上註明「德國製造」,以便與英國製造的上等貨區分開來!

德國人奮發圖強,不斷努力進步,終於將「德國製造」做成世界一流產品,質量的代名詞!

Ⅵ 下一個脫歐的成員可能是德國,為什麼說這是多米諾效應

因為就像多米諾一樣,一個倒下了,另一個就會跟著一起。

經過三年多的緊張討論和談判,英國終於正式離開歐盟,結束了其歐盟成員國資格。英國正式脫歐後,英國已正式進入為期11個月的過渡期。過渡期將在2020年12月31日結束,在此期間,英國和歐洲需要達成貿易協議,否則英國可能會在今年年底之前面臨無序退出的風險。路透社還在北京時間25日報道,周五英國脫歐公開決定在誓言離開歐盟或放棄歐元的民粹,歐洲持懷疑態度的政黨中引起了波瀾。

Ⅶ 鸚鸚說史|不列顛之戰:為什麼二戰希特勒沒有完成英國本土登陸

二戰,在英國軍隊1940年6月從敦刻爾克(Dunkirk)大撤離之後,德國元首希特勒將目光聚焦在英國,便著手對付歐洲北部的英國。為了避免與英國開戰,於是在1940年6月向英國發出妥協的要求,但最後遭到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的拒絕。

1940年7月10日,德國制訂了針對英國的海獅計劃,務求對英國進行登陸作戰。作戰擬定以步兵登陸英國南部並深入及佔領倫敦,切斷其與外部的聯系,從而一舉佔領英國。為保障渡海登陸作戰,德軍企圖首先奪取制空權,以摧毀英國的防禦工事,鉗制並消滅英國皇家空軍。

8月13日,不列顛之戰開始,試圖通過空戰壓制英格蘭,迫使倫敦與柏林達成協議。德國空軍元帥戈林集結了德國空軍主力3個航空隊和2669架飛機,戰斗機和轟炸機各佔一半,而英國只有700架戰斗機和500架轟炸機,德國佔有2:1的優勢。英國皇家空軍的戰斗機指揮部歸空軍上將休·道丁全盤指揮,下轄有 4個飛行大隊:第10大隊、第11大隊、第12大隊和第13 大隊。10月31日結束。

據統計,超過2,900名英國和英聯邦以及盟軍戰員參與了戰斗,飛行員的平均年齡僅有22歲。其中三分之一的飛行員在戰役中喪生或受傷。

1940年夏季和秋季,英國人抵禦了德國的空襲。英格蘭損失了約2萬人,超過1000架飛機,但倖存下來。主要原因:德國人希望,英法聯盟在倫敦崩潰後,親德國那部分英國精英(包括上層貴族和王室的代表)將上台執政,這將與柏林達成協議:以換取保留英國殖民帝國和在法國殖民地獲利的機會,英國承認德國在歐洲的勝利,不會干涉與俄國人的戰爭。

其次,希特勒和德國精英非常敬佩英國並效仿了英國。畢竟,是英國創造了世界殖民(擁有奴隸制)帝國。他們將人分為「上等」和「下等」種族,在「下等」民族和部落的管理中採用了恐怖,種族滅絕。希特勒認為英國是印度在印度殖民的典範。此外,柏林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倫敦曾積極幫助德國帝國恢復其工業和軍事潛力。

柏林想在英國看到一個夥伴:創建的柏林-倫敦-羅馬-東京,可以與美國的金融,工業和海上力量形成平衡。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英之間的矛盾激化了。柏林很清楚這一點。他們還知道,英國從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慘重損失中恢復過來,不再希望重復可怕的絞肉機。在英國, 社會 將對島嶼上的戰爭威脅,大城市空襲的前景感到恐慌。因此,希特勒希望最後與英國達成協議,此後,德國可以平靜地與俄國人作戰,而日本將發動對遠東的入侵,蘇聯將在1941年瓦解。

英國人感到自豪的是,在1940年夏天和秋天,當俄羅斯和美國都沒有參加戰爭時,他們獨自與納粹作戰並得以倖存。沒錯,經過對事實的仔細研究,事實證明,德國帝國並沒有全力對付英格蘭。

戰爭伊始,德國空軍被命令不得攻擊英國艦隊在港口的船隻,禁止轟炸英國海軍基地。顯然他不想激怒英國 社會 ,而襲擊港口可能導致平民傷亡。希特勒仍指望與英國實現和平,他需要前海洋統治者的艦隊。此外,在法國戰役期間,德國人徹底擊敗了盟友,將他們的團體推向敦刻爾克地區。德軍坦克可以安排一個宏偉的絞肉機,消滅或俘虜一個敵方團體。但是,他們沒有。英國人被允許去他們的島嶼。顯然,希特勒不想製造屠殺,使英國人成為致命的敵人。

敦刻爾克之後,不列顛諸島在防禦方面被削弱了一段時間。從敦刻爾克撤出的遠征軍失去了重型武器和設備,該國的局勢迫在眉睫。英國人極為懼怕德國人登陸該島南部。相反,德國於1940年7月開始空戰。不列顛之戰不是全面行動,而是有限的小規模行動,在此期間並未認真戰斗。與英國不同,包括被佔領國家在內的德國經濟並未動員。在帝國時期,在不列顛之戰中轟炸機和戰斗機的產量甚至下降了。在此過程中,德國平均生產了178架飛機,英國生產了470架飛機。

同樣奇怪的是,德國人理性而又精通軍事技巧,卻沒有與空戰同時展開水下戰爭。畢竟,英國及其工業,人口嚴重依賴於資源和糧食的供應。1940年9月1日,德國擁有57艘潛艇,英國只有幾個潛艇。另外,德國海軍是盲目的:由於戈林的位置,艦隊被剝奪了偵察和偵察機。

如果希特勒希望在1940年夏天真正打破大英帝國的統治,他將有一切機會這樣做:動員帝國,法國和其他下屬國家的工業來緊急加強空軍和海軍。戰斗機,轟炸機的建造,遠程戰略航空的製造,潛艇,驅逐艦,掃雷艦,輕巡洋艦的建造等。空戰將是全面的:對主要港口,工業設施(特別是航空和飛機發動機工廠),能源和運輸基礎設施(橋梁,鐵路樞紐,車站,隧道等)發動猛烈的打擊。在空中,隨著戰斗車輛的迅速增加,有可能安排一場全面的戰斗,殺死英國戰斗機中隊。

空中進攻將由全面的海軍封鎖加上潛艇和水面突擊隊的進攻來補充,以切斷英國從工業和武裝部隊的原材料和燃料的供應,為人民的糧食供應。如果希特勒計劃認真地與英格蘭作戰,那麼他將加強航空機隊(包括戰略航空);將賭注建立海軍,主要是潛艇和輕型艦艇;就像納粹後來在黑海與俄國人一樣,用地雷封鎖了英國的港口。結局是戰略性的兩棲作戰。

同樣,德國可以對英國殖民帝國施加強大的打擊。佔領直布羅陀,派出一支實力雄厚的軍隊來幫助北非的義大利,另一支去中東。也就是說,建立對地中海的完全控制。佔領整個北非的埃及和蘇伊士運河。支持伊拉克的反英情緒。建立對土耳其的控制。中東的石油最終落入希特勒的手中。瞄準波斯和印度,依靠反英民族主義力量。一切都威脅著大英帝國的崩潰。

因此,希特勒發動了一場空戰,指望未來的和平,甚至與英國結盟。因此,德國不是襲擊英格蘭的重要中心,而是 社會 心理。在倫敦,只有工人的郊區被砸了;富人區沒有被觸及。希特勒最後希望丘吉爾的內閣瓦解,與德國和解的支持者上台。因此,1941年5月,納粹領導人之一赫斯神秘地飛往英格蘭。有趣的是,在執行赫斯任務後,德國確實是在1941-1943年不怕後方攻擊俄羅斯。帝國沒有被阻止與蘇聯作戰。英國的所有行動都在不威脅德國的輔助戰場和指揮所進行。

希特勒完全有理由相信倫敦將與柏林實現和平。然後,將建立一個強大的歐盟(歐盟的原型),由德國人(德國人和英國人)領導。一方面是英國及其海軍殖民地的資源,另一方面是強大的工業和帝國的軍隊。這樣的聯盟很可能成為蘇聯(希特勒計劃很快粉碎俄國人)和美國的平衡點。

希特勒期望倫敦盡快採取措施實現和平。根據希特勒的說法,西方戰爭已成功完成。這是希特勒的致命戰略錯誤。他沒有考慮到那些不想與德國合作與結盟的圈子在倫敦上台。倫敦和華盛頓創建了希特勒計劃——即以襲擊蘇聯並摧毀歐洲,德國必須壓制俄國人,然後在英裔美國人的打擊下崩潰。被擊敗的俄羅斯,德國(以及整個歐洲)和日本成為新世界的基礎。因此,希特勒被告知要理解,當他與俄國人交戰時,西方不會有第二戰線。結果,德國在東方的戰役變得致命。

隨著1041年6月22日德軍進攻蘇聯的開始,德國空軍主力轉往蘇聯戰場,對英國的戰略空襲也終於停止。不列顛之戰終告結束。

Ⅷ 引起美國和德國反超英國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根本在於採用的生產技術
對19世紀中後期進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態度不同。一類如美德,他們是工業化的後起之秀,後發的優勢讓他們對此次革命的成果利用較充分,因此在此間發展較為迅速。另一類如英法,他們都是老牌工業國,較早的進行工業化,面對第二次革命缺乏動力;另一方面英法都是世界最重要的殖民地國家,即使不更新技術繼續擴大生產依然能靠對殖民地的掠奪和資本商品輸出獲取巨額利潤,因此英法等對運用更新新技術的積極性不高,而是更熱衷於向新興資本主義國家提供貸款獲取利息。
綜上,也就導致了,美德的迅速發展和世界工廠的轉移,然而這種轉移並沒有改變世界經濟體系中美德英法的位次,世界市場依然掌握在英法手中,美德其實不過是英法的僱工罷了,及至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布雷諾森林體系的建立,宣告美國正式接替英國成為世界經濟的霸主

Ⅸ 統一後的德國是怎樣將不死不休的英法俄,逼成同盟的

德國在1871年的統一,是歐洲歷史上一個劃時代的事件,從此,德國成為歐陸第一強國,歐洲各國群毆的目標也從法國變成了德國。

這一格局是如何形成的?德國真的無法避免嗎?

德國統一之後的前20年並非如此,因為俾斯麥還在。俾斯麥號稱“鐵血宰相”,但在歐洲五大國——英法德奧俄中卻能縱橫捭闔,保持節制和大國平衡。

至1907年,歐洲大陸形成了兩大勢力,德奧同盟是一方,後來加上了衰落的奧斯曼土耳其;英法俄三國協約是另一方,從此對德國的包圍已經完成。

英法俄VS德奧,當時還沒有核武器,戰爭的爆發只剩下時間問題。

閱讀全文

與德國是怎麼效仿英國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自駕去越南怎麼住宿 瀏覽:180
伊朗的大使館是哪個國家 瀏覽:858
越南買一瓶礦泉水多少錢 瀏覽:354
一塊錢換算多少越南盾 瀏覽:63
出口伊朗需要什麼產地證 瀏覽:718
樂陵在中國哪個方向 瀏覽:13
英國為什麼有妥協性 瀏覽:184
中國留學生在英國確診後怎麼辦 瀏覽:936
義大利什麼東西最值得買 瀏覽:894
中國的花一共有多少品種 瀏覽:483
印尼煤礦上班什麼情況 瀏覽:247
美國ems寄到中國要多久 瀏覽:678
義大利血清怎麼做檢測 瀏覽:868
中國馬犬在哪裡可以買到 瀏覽:176
南印度佛僧有多少 瀏覽:627
印尼的拼音怎麼寫的 瀏覽:451
中國戲曲有哪些種類 瀏覽:546
印度的大米是哪裡的 瀏覽:792
印尼3月穿什麼衣服 瀏覽:940
英國為什麼扶植日本 瀏覽:875